-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9k
Matrix Android SQLiteLint
SQLite在移动端开发中广泛使用,其使用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体验。微信是个重度使用SQLite的应用,相关的质量检测也是质量监控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常见的SQLite质量监控一般都是依赖上线后反馈的机制,比如耗时监控或者用户反馈。这种方式问题是:
- 事后发现,负面影响已经发生。
- 关注的只是没这么差。eg.监控阈值为500ms,那么一条可优化为20ms而平均耗时只有490ms的sql就被忽略了。
能否在上线前就进行SQLite使用质量的监控?于是我们尝试开发了一个工具:SQLiteLint。虽然名带“lint”,但并不是代码的静态检查,而是在APP运行时对sql语句、执行序列、表信息等进行分析检测。而和“lint”有点类似的是:在开发阶段就介入,并运用一些最佳实践的规则来检测,从而发现潜在的、可疑的SQLite使用问题。
本文会介绍SQLiteLint的思路,也算是SQLite使用经验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QLiteLint在APP运行时进行检测,而且大部分检测算法与数据量无关即不依赖线上的数据状态。只要你触发了某条sql语句的执行,SQLiteLint就会帮助你review这条语句是否写得有问题。而这在开发、测试或者灰度阶段就可以进行。
检测流程十分简单:
- 收集APP运行时的sql执行信息
包括执行语句、创建的表信息等。其中表相关信息可以通过pragma命令得到。对于执行语句,有两种情况:
a) DB框架提供了回调接口。比如微信使用的是WCDB,很容易就可以通过MMDataBase.setSQLiteTrace 注册回调拿到这些信息。
b) 若使用Android默认的DB框架,SQLiteLint提供了一种无侵入的获取到执行的sql语句及耗时等信息的方式。通过hook的技巧,向SQLite3 C层的api sqlite3_profile方法注册回调,也能拿到分析所需的信息,从而无需开发者额外的打点统计代码。 - 预处理
包括生成对应的sql语法树,生成不带实参的sql,判断是否select*语句等,为后面的分析做准备。预处理和后面的算法调度都在一个单独的处理线程。 - 调度具体检测算法执行
checker就是各种检测算法,也支持扩展。并且检测算法都是以C++实现,方便支持多平台。而调度的时机包括:最近未分析sql语句调度,抽样调度,初始化调度,每条sql语句调度。 - 发布问题
上报问题或者弹框提示。
可以看到重点在第3步,下面具体讨论下SQLiteLint目前所关注的质量问题检测。
索引的使用问题是数据库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直接影响性能的问题。SQLiteLint的分析主要基于SQLite3的"explain query plan",即sql的查询计划。先简单说下查询计划的最常见的几个关键字:
SCAN TABLE:全表扫描,遍历数据表查找结果集,复杂度O(n)
SEARCH TABLE:利用索引查找,一般除了without rowid表或覆盖索引等,会对索引树先一次Binary Search找到rowid,然后根据得到rowid去数据表做一次Binary Search得到目标结果集,复杂度为O(logn)
USE TEMP B-TREE:对结果集临时建树排序,额外需要空间和时间。比如有Order By关键字,就有可能出现这样查询计划
通过分析查询计划,SQLiteLint目前主要检查以下几个索引问题:
- 未建索引导致的全表扫描(对应查询计划的SCAN TABLE...)
虽然建立索引是最基本优化技巧,但实际开发中,很多同学因为意识不够或者需求太紧急,而疏漏了建立合适的索引,SQLiteLint帮助提醒这种疏漏。问题虽小,解决也简单,但最普遍存在。
这里也顺带讨论下一般不适合建立索引的情况:写多读少以及表行数很小。但对于客户端而言,写多读少的表应该不常见。而表行数很小的情况,建索引是有可能导致查询更慢的(因为索引的载入需要的时间可能大过全表扫描了),但是这个差别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这里认为一般情况下,客户端的查询还是尽量使用索引优化,如果确定预估表数量很小或者写多读少,也可以将这个表加到不检测的白名单。
解决这类问题,当然是建立对应的索引。
- 索引未生效导致的全表扫描(对应查询计划的SCAN TABLE...)
有些情况即便建立了索引,但依然可能不生效,而这种情况有时候是可以通过优化sql语句去用上索引的。举个例子:
sqlite> pragma table_info('t');
0|name|text|0||0
1|age|integer|0||0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
0|nameIndex|0|c|0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age from t where name like 'lo%';
0|0|0|SCAN TABLE t
以上看到,即便已建立了索引,但实际没有使用索引来查询。
如对于这个case,可以把like变成不等式的比较: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age from t where name >= 'lo' and name < 'lp';
0|0|0|SEARCH TABLE t USING INDEX nameIndex (name>? AND name<?)
这里看到已经是使用索引来SEARCH TABLE,避免了全表扫描。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like的情况都可以这样优化,如like '%lo' 或 like '%lo%' ,不等式就做不到了。
再看个位操作导致索引不生效的例子:
sqlite> pragma table_info('t0');
0|id|integer|0||1
1|flag|integer|0||0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0');
0|flagIndex|0|c|0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id from t0 where flag&0x1!=0 and flag&0x4!=0;
0|0|0|SCAN TABLE t0
位操作是最常见的导致索引不生效的语句之一。但有些时候也是有些技巧的利用上索引的,假如这个case里flag的业务取值只有0x1,0x2,0x4,0x8,那么这条语句就可以通过穷举值的方式等效: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id from t0 where flag in (5,7,13,15);
0|0|0|SEARCH TABLE t0 USING COVERING INDEX flagIndex (flag=?)
0|0|0|EXECUTE LIST SUBQUERY 1
以上看到,把位操作转成in穷举就能利用索引了。
解决这类 索引未生效导致的全表扫描 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好好优化sql语句,甚至使用一些比较trick的技巧。也有可能没办法优化,这时需要添加到白名单。
- 不必要的临时建树排序(对应查询计划的USE TEMP B-TREE...)。
比如sql语句中order by、distinct、group by等就有可能引起对结果集临时额外建树排序,当然很多情况都是可以通过建立恰当的索引去优化的。举个例子:
sqlite> pragma table_info('t1');
0|id|integer|0||0
1|mark|integer|0||0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1');
0|markIndex|0|c|0
1|idIndex|0|c|0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 from t1 where mark = 60 order by id limit 1;
0|0|0|SEARCH TABLE t1 USING INDEX markIndex (mark=?)
0|0|0|USE TEMP B-TREE FOR ORDER BY
以上看到,即便id和mark都分别建立了索引,即便只需要一行结果,依然会引起重新建树排序(USE TEMP B-TREE FOR ORDER BY)。当然这个case非常简单,不过如果对SQLite的索引不熟悉或者开发时松懈了,确实很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同样这个问题也很容易优化:
sqlite> create index if not exists markIdIndex on t1(mark, id);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 from t1 where mark = 60 order by id limit 1;
0|0|0|SEARCH TABLE t1 USING COVERING INDEX markIdIndex (mark=?)
这样就避免了重新建树排序,这对于数据量大的表查询,优化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好。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就是建立合适的索引。
- 不足够的索引组合
这个主要指已经建立了索引,但索引组合的列并没有覆盖足够where子句的条件式中的列。SQLiteLint检测出这种问题,建议先关注该sql语句是否有性能问题,再决定是否建立一个更长的索引。举个例子:
sqlite> pragma table_info('t2');
0|name|text|0||0
1|gender|integer|0||0
2|mark|integer|0||0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2');
0|genderIndex|0|c|0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name from t2 where gender=1 and mark=60;
0|0|0|SEARCH TABLE t2 USING INDEX genderIndex (gender=?)
以上看到,确实是利用了索引genderIndex来查询,但看到where子句里还有一个mark=60的条件,所以还有一次遍历判断操作才能得到最终需要的结果集。尤其对于这个case,gender也就是性别,那么最多3种情况,这个时候单独的gender索引的优化效果的已经不明显了。而同样,优化也是很容易的:
sqlite> create index if not exists markGenderIndex on t2(mark, gender);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name from t2 where gender=1 and mark=60;
0|0|0|SEARCH TABLE t2 USING INDEX markGenderIndex (mark=? AND gender=?)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就是建立一个更大的组合索引。
- 怎么降低误报
现在看到SQLiteLint主要根据查询计划的某些关键字去发现这些问题,但SQLite支持的查询语法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应的查询计划也是无穷变化的。所以对查询计划自动且正确的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SQLiteLint很大的功夫也在这件事情上。SQLiteLint这里主要对输出的查询计划重新构建了一棵有一定的特点的分析树,并结合sql语句的语法树,依据一定的算法及规则进行分析检测。建分析树的过程会使用到每条查询计划前面如"0|1|0"的数字,这里不具体展开了。
举个例子:是不是所有带有"SCAN TABLE"前缀的查询计划,都认为是需要优化的呢?明显不是。具体看个case: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3');
0|idIndex|0|c|0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4');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t4.name from t3,t4 where t3.id=t4.id;
0|0|1|SCAN TABLE t4
0|1|0|SEARCH TABLE t3 USING COVERING INDEX idIndex (id=?)
这是一个联表查询,在SQLite的实现里一般就是嵌套循环。在这个语句中里,t3.id列建了索引,并且在第二层循环中用上了,但第一层循环的SCAN TABLE是无法优化的。比如尝试给t4的id列也建立索引: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4');
0|t4IdIndex|0|c|0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t4.name from t3,t4 where t3.id=t4.id;
0|0|1|SCAN TABLE t4
0|1|0|SEARCH TABLE t3 USING COVERING INDEX idIndex (id=?)
可以看出,依然无法避免SCAN TABLE。对于这种SCAN TABLE无法优化的情况,SQLiteLint不应该误报。前面提到,会对查询计划组织成树的结构。比如对于这个case,最后构建的查询计划分析树为:
分析树,有个主要的特点:叶子节点有兄弟节点的是联表查询,其循环顺序对应从左往右,而无兄弟节点是单表查询。而最后的分析会落地到叶子节点的分析。遍历叶子节点时,有一条规则(不完整描述)是:
叶子节点有兄弟节点的,且是最左节点即第一层循环,且where子句中不含有相关常量条件表达式时,SCAN TABLE不认为是质量问题。
这里有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SCAN TABLE才不报问题:第一层循环 & 无相关常量表达式。第一层循环前面已经描述,这里再解释下后面一个条件。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t4.name from t3,t4 where t3.id=t4.id and t4.id=666;
0|0|1|SEARCH TABLE t4 USING INDEX t4IdIndex (id=?)
0|1|0|SEARCH TABLE t3 USING COVERING INDEX idIndex (id=?)
由上看到,当select子句中出现常量条件表达式“t4.id=666”, 若t3.id,t4.id都建了索引,是可以优化成没有SCAN TABLE。
sqlite> drop index t4IdIndex;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t4.name from t3,t4 where t3.id=t4.id and t4.id=666;
0|0|1|SCAN TABLE t4
0|1|0|SEARCH TABLE t3 USING COVERING INDEX idIndex (id=?)
而把t4.id的索引删除后,又出现了SCAN TABLE。而这种SCAN TABLE的情况,不满足规则里的的第二个条件,SQLiteLint就会报出可以使用索引优化了。
这里介绍了一个较简单语句的查询计划的分析,当然还有更复杂的语句,还有子查询、组合等等,这里不展开讨论了。巨大的复杂性,无疑对准确率有很大的挑战,需要对分析规则不断地迭代完善。当前SQLiteLint的分析算法依然不足够严谨,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这里还有另一个思路去应对准确性的问题:对所有上报的问题,结合耗时、是否主线程、问题等级等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这个“曲线救国”来降低误报的策略也适用本文介绍的所有检测问题。
SQLiteLint会在应用启动后对所有的表检测一次是否存在冗余索引,并建议保留最大那个索引组合。
先定义什么是冗余索引:如对于某个表,如果索引组合index1,index2是另一个索引组合index3的前缀,那么一般情况下index3可以替代掉index1和index2的作用,所以index1,index2就冗余了。而多余的索引就会有多余的插入消耗和空间消耗,一般就建议只保留索引index3。 看个例子:
sqlite> pragma index_list('t3');
0|lengthTypeIndex|0|c|0
sqlite> pragma index_info('lengthTypeIndex');
0|1|length
1|2|type
sqlite> explain query plan select id from t3 where length=5;
0|0|0|SEARCH TABLE t3 USING INDEX lengthTypeIndex (length=?)
以上看到,如果已经有一个length和type的组合索引,就已经满足了单length列条件式的查询,没必要再为length再建一个索引。
SQLiteLint这里通过扫描sql语法树,若发现select * 子句,就会报问题,建议尽量避免使用select * ,而是按需select对应的列。
select * 是SQLite最常用的语句之一,也非常方便,为什么还认为是问题的呢?这里有必要辩驳一下:
- 对于select * ,SQLite底层依然存在一步把 * 展开成表的全部列。
- select * 也减少了可以使用覆盖索引的机会。覆盖索引指索引包含的列已经覆盖了select所需要的列,而使用上覆盖索引就可以减少一次数据表的查询。
- 对于Android平台而言,select * 就会投射所有的列,那么每行结果占据的内存就会相对更大,那么CursorWindow(缓冲区)的容纳条数就变少,那么SQLiteQuery.fillWindow的次数就可能变多,这也有一定的性能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出于SQLiteLint目标最佳实践的原则,这里依然报问题。
SQLiteLint在应用启动后会检测一次所有表的创建语句,发现 AUTOINCREMENT关键字,就会报问题,建议避免使用Autoincrement。
这里看下为什么要检测这个问题,下面引用SQLite的官方文档:
The AUTOINCREMENT keyword imposes extra CPU, memory, disk space, and disk I/O overhead and should be avoided if not strictly needed. It is usually not needed.
可以看出Auto Increment确实不是个好东西。
ps. 我这里补充说明一下 strictly needed是什么是意思,也就是为什么它不必要。通常AUTOINCREMENT用于修饰INTEGER PRIMARY KEY列,后简称IPK列。而IPK列等同于rowid别名,本身也具有自增属性,但会复用删除的rowid号。比如当前有4行,最大的rowid是4,这时把第4行删掉,再插入一行,新插入行的rowid取值是比当前最大的rowid加1,也就3+1=4,所以复用了rowid号4。而如果加以AUTOINCREMENT修饰就是阻止了复用,在这个情况,rowid号是5。也就是说,AUTOINCREMENT可以保证了历史自增的唯一性,但对于客户端应用有多少这样的场景呢?
SQLiteLint会以抽样的时机去检测这个问题,比如每50条执行语句,分析一次执行序列,如果发现连续执行次数超过一定阈值的相同的(当然实参可以不同)而未使用prepared statement的sql语句,就报问题,建议使用prepared statement优化。
如阈值是3,那么连续执行下面的语句,就会报问题:
insert into t(name, age) values('a', 10);
insert into t(name, age) values('b', 11);
insert into t(name, age) values('c', 15);
使用prepared statement优化的好处有两个:
- 对于相同(实参不同)的sql语句多次执行,会有性能提升
- 如果参数是不可信或不可控输入,还防止了注入问题
SQLiteLint会在应用启动后检测一次所有表的创建语句,发现未使用without rowid技巧且根据表信息判断适合使用without rowid优化的表,就报问题,建议使用without rowid优化。
这是SQLiteLint的另一个思路,就是发现是否可以应用上一些SQLite的高级特性。
without rowid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同时带来空间以及时间上将近一半的优化。简单说下原理,如:
sqlite> create table t4(name text primary key, mark integer);
sqlite> select mark from t4 where name='lo';
对于这个含有rowid的表(rowid是自动生成的),这时这里涉及到两次查询,一次在name的索引树上找到对应的rowid,一次是用这个rowid在数据树上查询到mark列。
而使用without rowid来建表:
sqlite> create table t4(name text primary key, mark integer) without rowid;
数据树构建是以name为key,mark为data的,并且是以普通B-tree的方式存储。这样对于刚刚同样的查询,就需要只有一次数据树的查询就得到了mark列,所以算法复杂度上已经省了一个O(logn)。另外又少维护了一个name的索引树,插入消耗和空间上也有了节省。
当然withou rowid不是处处适用的,不然肯定是默认属性了。SQLiteLint判断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建议使用without rowid:
- 表含有non-integer or composite (multi-column) PRIMARY KEY
- 表每行数据大小不大,一个比较好的标准是行数据大小小于二十分之一的page size。ps.默认page size SQLite版本3.12.0以后(对应Android O以上)是4096 bytes,以前是1024。而由于行数据大小业务相关,为了降低误报,SQLiteLint使用更严格的判定标准:表不含有BLOB列且不含有非PRIMARY KEY TEXT列。
简单说下原因:
对于1,假如没有PRIMARY KEY,无法使用without rowid特性;假如有INTEGER PRIMARY KEY,前面也说过,这时也已经等同于rowid。
对于2,小于20分之一pagesize是官方给出的建议。
这里说下我理解的原因。page是SQLite一般的读写单位(实际上磁盘的读写block更关键,而磁盘的消耗更多在定位上,更多的page就有可能需要更多的定位)。without rowid的表是以普通B-Tree存储的,而这时数据也存储在所有树结点上,那么假如数据比较大,一个page存储的结点变少,那么查找的过程就需要读更多的page,从而查找的消耗更大。当然这是相对rowid表B*-Tree的存储来说的,因为这时数据都在叶子结点,搜索路径上的结点只有KEY,那么一个page能存的结点就多了很多,查找磁盘消耗变小。这里注意的是,不要以纯内存的算法复杂度去考量这个问题。以上是推论不一定正确,欢迎指教。
引申一下,这也就是为什么SQLite的索引树以B-Tree组织,而rowid表树以B*-Tree组织,因为索引树每个结点的存主要是索引列和rowid,往往没这么大,相对B*-Tree优势就在于不用一直查找到叶子结点就能结束查找。与without rowid同样的限制,不建议用大String作为索引列,这当然也可以加入到SQLiteLint的检测。
这里介绍了一个在开发、测试或者灰度阶段进行SQLite使用质量检测的工具,这个思路的好处是:
- 上线前发现问题
- 关注最佳实践
本文的较大篇幅其实是对SQLite最佳实践的讨论,因为SQLiteLint的思路就是对最佳实践的自动化检测。当然检查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准确性也是挑战,这里还有很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