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73 lines (136 loc) · 42 KB

altar-sutra-wdf-10.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73 lines (136 loc) · 42 KB

付嘱品

最后的教导嘱托,所以叫付嘱品。这一品里面有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是讲对这些弟子们说你们都会都将担当重要的使命,让这个心法的传承不要断了。怎样去接引和开示前来问佛法的人一些最基本的方法。所谓三科法门,三十六对法。我们把书翻到188页,“师一日唤门人”底下的名字都列出来了,“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法珍、法如前面没都提到,至于从法海一直到志道都提到了。跟他们讲“汝等不同余人”,你们这些人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吾灭度后”佛教中的人出家修行,然后要走,把自己走了,说成是灭度。灭是指灭障,我们有种种的障啊,终于灭了。“度”就是度苦,脱离这苦海叫灭度。灭障度苦,这称为,那当然我们一般都叫这样的人叫圆寂呢。

“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你看他们都有使命。

“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现在我跟你们讲,怎样说佛法才能不失本宗呢?就我们这个禅宗顿教,不要脱离它,底下就来了。

先跟他们讲,说我“先须举三科法门”,然后“动用三十六对”法,“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已经说了讲出了,说佛法的原则两个:第一个“莫离自性”,不要脱离自性来说佛法,这是禅宗的原则。比方说讲三皈依,还要自性三皈依都讲自性,不离自性。还有一个原则,“出没即离两边”,就要消解二元对立,不落两边。风吹幡动,既不站在风动一边,也不站在幡动一边,要离开两边对立,这是原则两条。

“忽有人问汝法”假如突然有人来问你们佛法,

“出语尽双,皆取对法”,你不要两边对立,你只抓住一边说话,“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园,究竟”,最后达到一个目的,“二法尽除”,妄念都来自二相,我们反复讲这个道理,我们别把妄念仅仅理解成虚幻的空想,这叫妄念。

妄念经常发生,我们还不知其妄,这个妄是什么意思呀?!区分来了,利、害、得、失、贵、贱、富、贫、善、恶、苦、乐、顺、逆,等等等……

妄念就在这种二相当中形成的,它表现为要趋利避害,要趋乐避苦,趋富避贫。趋贵避贱,趋顺避逆,如此等等。所以这叫二相的。所以让人领会佛法,要去开悟,那就是要达到 “究竟二法尽除”。

像这个阳明也是二法尽除啊,知和行不能对立,知行合一,都是“二法尽除”的意思。“出语尽双”,什么意思?你比方说王阳明跟人家讲知和行的关系他怎么说?说知就要用行来说,说行就要用知来说,这叫“出语尽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出语尽双”你不能说先讲讲知识,然后再讲讲,另外讲讲行。讲知就要用行来说,讲行就要用知来说。

“知是行的主意”,拿定主意啊,叫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用知来说明行,用行来说明知,“出语尽双”,定是慧之体吧,慧是定之用,“慧是定用”。

你不能脱离慧来说定,也不能脱离定来说慧,“出语尽双”,你才能把二元对立扬弃掉,消减掉了。知和行怎么对立的呢?本是一体的嘛,知行一体呀,定慧一体呀,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讲王阳明就是儒家中的惠能呀,他跟人家讲道理也是这么讲的。所以不免让我觉得这里好像还有一个王阳明呢!惠能就弟子当中有一个啊,后来果然变儒家了啊,就这个道理。

所以禅宗为宋明儒学做了准备,“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代谢而不是对立。叫相因,相因就是前后啊,“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没有别的地方可以来说的。

说这个三科法门,哪三科?我们看啊,这个“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指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

“入是十二入”,哪十二入呢?外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有“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实际就讲我们的五种感觉,再加上第六识,意识,这主观的一面,对应着外部的客观的一面,叫“色、声、香、味、触、法”。

用我们的眼看到事物的形象,用我们的耳闻到的声音,我们的鼻子嗅到了气味,我们舌头尝到了滋味,然后都对应,身体就触觉,意!就意识了,把前面五种感觉材料综合为一个对象,一个事物,那叫法,意对着法。

一个苹果拿在手里,你对它有五种感觉。看到他一个球状物掉在地上嘣一声,那叫声音,闻一闻是香的,咬一口是甜的,碰上去是硬邦邦的,这些都是杂多的感觉材料还不成为一个apple,一个苹果呢?要称其为苹果就要第六识,就把五种感觉材料综合为一,就第六识,这就是苹果不是梨子,分别识什么?意识也是分别识,法就是事物。

那么加起来是不是十二?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三六十八。尘,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门就是5种感觉器官,再加上意识,这叫门,通向外部世界的门户。那么形成的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的感觉能力和意识能力,对应着外部六尘结合起来形成我们的识叫六识。这样把世界万物都在里边了。

主观的世界,客观的世界以及主观与客观相应产生的人类文明都在里面。一幅绘画作品就是眼识的体现。你看到东西是眼睛的能力,看到外部事物的形象,然后再把它描画出来,不就是眼识吗?眼识就是作品吧。所以这个世界宇宙万物就都囊入在其中了。

在我们身上本有的能力叫六门,对应了获得外部事物,叫六尘。两者一结合六识,加起来十八,叫十八界。好,三科,哪三科?阴、入、界。阴是指我们的五阴,入就是十二入,界就是十八界,叫三科门,阴科、入科、界科

“自性能含万法”,其实都不离自性的。

“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逻辑思考一来,加强了分别识,那就转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这个有道理。自性就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佛性,把他们统率在一起的,就是佛性。把六识六门都统率在一起的,把六尘都统率在一起的,主宰了他们的就是自性。这个我们有感觉吧,动物也有感觉。狗和猫也能看,也能听,也能闻,也能摸,也能触摸等等。但是人的感觉跟动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人的感觉有灵性的,于是我们创造艺术作品呐。

我们有能辨别音律的耳朵,你播放音乐给动物听没什么意思,人类的感觉是灵华。我们说测听力有两种含义了,一种是物理学的意义上的听力,你能够听到很微弱的声音,听力好。还有一个人听力不够好,声音比较小,他还没听见,这是一个生理的能力。但是音乐学院也要考你的听力,他考你的是什么?你的听觉的人类性,听觉的灵性。你能感受到这个旋律跟那个旋律的区分,你能感受到这个旋律的美,感觉到人类性,人性。用佛家的话叫自性其人,你一定要自性,这些感觉全坏掉了,跟动物的感觉没区别,你都不能审美了,这叫自性其有

“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翻过来看啊,190页,“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什么叫“自性若邪”?自性被遮蔽了,然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我们失去了审美的能力。比方说一个商人是看不到矿石的美的,他只看到矿石的商业价值,一个饥肠辘辘的穷人是看不到自然景色的美,这里都有很重要的意思。

我们能保持我们对周遭事务的审美能力吗?“自性若正,起十八正”人以人性的方式对待外物,这是用佛性的方式来对待外物。

今天的文明是异化的,叫资本的文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都是异化了的感觉,事物只是作为一种有用性呈现在给我们面前,然后我们自己也被物化了,这叫自性邪了,人被物化是很真实的事情呀各位。

怎么证实呢?很简单,你说一个语言就知道了,你看以前一个单位叫人事处是吧,或者人事,我跟复旦大学毕业的同学们讲。

我说:“你们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一种骄做感、光荣感,考进复旦,你们知道吗?当你们离开复旦的时候,你们立刻知道自己是谁?”,他们问“我们是谁?”

我说:“你们叫human resouce,叫人力资源跟石油并列在一起。大的企业有个能源部,还有一个人力资源部,他们考虑你们就好像考虑石油的质量一样,人力资源也有考虑的指标的,还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呢。你读human resouce,还拿个博士学位,然后到单位里去做人力资源部部长,专门考虑你们,你们被物化了”。

他们听了很沮丧,我说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一个时代的语言透露了这个时代的哲学,透露了这个文明的真相。以前说人事部,说的真对,做的针对是人的事情的呀。现在不叫人的事情,叫资源的事情。所以用佛家这面镜子一照这个文明病大了。这个且不说,你看广告业干嘛?不断让我们着相啊。那个广告片拍给我们看,这种豪华别墅你还没拥有它吗?你的人生失败了你知道吧?这么高贵的一个包,你还没拥有它吗?完蛋了。广告,自性邪了!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当然众生可以成佛的噢。前念你就是众生,后念我就是佛。

“用由何等”,用从哪里来?“由自性有”自性邪就是用,今天的话叫异化,不是说自性没了,异化了,那叫邪。

我又想起梁漱溟那句话好玩,后来解放以后大家也得学点马克思主义嘛,了解了以后,他说了一句话,我知道共产主义了。人家说梁先生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嘛就是儒道佛呀,这话也没错噢。儒家是不是有大同的理想?道教是不是有一个超然的自由的态度?自由的人生态度,佛家是不是不要着相?共产主义嘛,嘿嘿,还蛮有意思。

好,讲了这个三科法门之后要讲三十六对法,人家来问你你怎么跟他对?他说一共有三十六对。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对法,其实对法这里要加个冒号才好。开始说对法,对法冒号,外境无情之间的逗号拿掉,对法冒号,外境无情五对。(“对法:外境无情五对”)五对全讲的是自然界,“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讲的是自然界,人家来问你天你用地来回,人家跟你说日你用月来回应,然后就是明与暗等等。人家问你明你有暗来说明,人家问你明你用暗来说明。讲到自然界的事情,五对。这叫对法,冒号,外境无情五对。

还有“法相语言十二对:”我们看看就知道了,十二对是指哪个领域?“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渴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讲的其实是人类社会。不是讲的是自然的宇宙,其中的大与小都不是自然界的大与小,动与静也不是自然界的动与静,语就是言说,法就是佛法,有与无,有色与无色,这样就有一共有十二对了。这都是有道理的。

因为讲到最高的境界,用西方人来说就是最高的范畴,最高的概念就是范畴。范畴是无法下定义的。物质是个范畴,精神是个范畴是吧?你要说明物质这个范畴要靠什么来说?靠精神来说。就物质不是精神是吧?那么你要说明精神这个范畴离不开物,用物质来说他,范畴是无法下定义的,比范畴小一点的概念可以下定义。你比如说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个就是对人下的一个定义。为什么呢?人还不是最高的概念?人上面还有动物,动物当中有人。那么人这一个种跟这一个类之间有个差,就当中的一句话:能制造工具。概念可定义,最高的概念被称为category,就范畴,他无法定义,它只能成对成对的说。

你比如说左是什么?左就是右的对立面,你说一个东西绝对在左吗?不。他在左就对于这个东西来说在左,那么相对于另外一个他就右了嘛。什么叫上面?因为有东西在他下面,然后它又变成下面的了,因为又有东西又在它上面。不就是成对的嘛。什么叫大?因为有小。然后庄子说小里面有大,大的不了了,如宇宙一般,一粒沙子哦。大得不得了,为什么?他无限可分,所以都是相对的。你说彭祖寿命很长,那么更长的,那么彭祖叫夭,短命的,《齐物论》去读一读就知道了。都是成对的来解释的,因为它达到范畴了,所以惠能有道理呀。你就说什么叫圣人?用一种凡人来说,什么叫绝对的圣人?他跟凡,相应。所以这就是他教教他的弟子们啊,人家来问你你怎么对?别忘了。都是一对对的来讲。十二对。

我们再看下面“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前面的5对是自然界,后面的12对是人类社会,那么后面19对事情讲修行之法,个人的修行,19对。长短邪正痴慧愚智乱定慈毒等等等等……共19。

“此三十六对法”,加起来嘛,。5对。加上12对。已经是17对了。17对再加19对36对,所以叫36对法。此36对法若解用,如果你能领会“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佛经浩如烟海嘛,你会这36对法,你一切经都能解呀,充满自信的。一个人要跟人家说佛法,是不是把佛经都读完了,这不可能。所以惠能做出很大的贡献。

36对法“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为什么?人家问明你用的暗的,这样才不入两边呐。人家问慧你用痴来跟他说,不入两边就是离两边。离两边就是你不站在这一边,也不站在那一边,让他们成为一体的东西,被领会为一体,明暗一体,痴慧一体。

一个痴的人最有希望慧,就怕你不痴,半痴你就离开慧远一点。这个,学佛的人呢真能修行跟佛有缘的人呢每每是奇僻之人啊。奇僻,你不奇不僻。很尴尬的,离开佛缘分就比较浅了。奇僻之人是很可爱的噢,你比方说惜春这个人奇僻啊,说话冷,口冷心冷意冷,其实她很关怀人。倒是那个谁看得清楚呀?宝玉看的清楚,她本来就想出家,但是像贾府这样一个富贵人家,一个女孩居然出家做了一个尼姑的,那叫奇耻大辱了。如果他去出家一定什么?贾府要责怪谁?妙玉,就是你勾引坏的,妙玉就没有好日子过了,说不定要得到严厉的惩罚。妙玉不是依傍着贾府的吗?这个奇僻的惜春明白这个道理。她是等妙玉后来走了,不是被强盗抢走了之后,她才放了这个心,坚决要去出家。否则她叫投鼠忌器呀。她的修行出家修行的决心老早下定了,但她不能害了妙玉,这是这种奇僻这人,她不会同流合污的跟这个社会。你就看不惯他,一个人不奇不僻,怎么可能清静呢?这些道理很有意思,所以惠能就讲修行的人,你如果把痴和慧绝对地对立起来,其实不对的。

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执着了,这个人就有希望了,就怕我们碰到什么都无所谓。一个人跟头扎的深了,悟的可能性就极大。所以他就是成对成对的说,这是讲的,让我们再翻过来看192页,他说“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和人一起说话嘛,

“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你不能不承认事物的差别,那叫相,客观的。但是不停留在相,那叫离相

内就是心里面,先要空,不空心不会大,但是空的不能什么东西都没有。能含万物,叫内于空又离空,就不执着于空,若全着相,就不能离相啊,那叫长了邪见。若全执空又长了无明,无明就是暗了。执空之人有谤经,他们以为就学佛嘛,学佛就领悟到空嘛,既然空是根本嘛,佛经算什么?也空掉他吧。这种叫毁谤佛经。他们说什么不用文字。是禅宗是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立文字就是以为文字可以把真理说出来,这不可能。

但文字是必须用的。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反复讲过了,就像攀登城楼要爬梯子。你要达到禅宗的智慧,心法传过去。你现在说话达到那不可说,所以那些执空见。若全执空又长了无明,无明就是暗了。执空之人有谤经,他们以为就学佛嘛,学佛就领悟到空嘛,既然空是根本嘛,佛经算什么?也空掉他吧。这种叫毁谤佛经。他们说什么不用文字。是禅宗是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立文字就是以为文字可以把真理说出来,这不可能。

但文字是必须用的。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反复讲过了,就像攀登城楼要爬梯子,你要达到禅宗的智慧,心法传过去,你现在说话达到那不可说,所以那些执空之人,搞错了。

“既云不用文字”,如果真是不用文字,

“人亦不合语言”,你也不应该说话的,这合就是应该,不应该说话的。“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了。呵呵,不是已经说了吗?

“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人家一说话,你就说他,哎呀,着了文字,这不可以的。

“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访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如果毁谤了佛经,那叫罪障无数。佛经自有它的用,所以要纠正我们对惠能和禅宗误解,他不识字,有好处。为什么?他不会被文字概念所束缚,这是不识字的好处。但是你不能说他不在乎文字,为什么?他说话嘛,语言嘛。所以他就会活,就活说,不是死板,不是教条,是这个意思。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不能求真啊,但需去妄。你以为这个真理就在你手里了,然后向众人颁布真理,这叫做法求真。

这样的人还广立道场,还到处说,做有和无的过和坏,“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你们一定要依法修行,但是千万不要百物不思,

“而于道性室碍”。你当然要了解这个人世间的关系了,否则道性室碍,道就在事物当中体现的。

“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确实讲不修之修的,不修之修的是很高的境界。就是说所谓不修,是不按照确定的既定的规则和程序来修,但照样在修,在日常生活中修。但是你这样跟人家讲,到反是生了那些不容聊,不懂的人的邪念最后都应验。

就惠能的禅宗后来被诟病,也是有的人借他的话头呀,我照样喝酒,酒肉穿肠过,我什么都可以做。邪淫之类都行,反正心中有佛祖嘛,这叫生了邪念。就像阳明心学后来也被诟病一样的,可能惠能是预先知道,所以一般情况下你不能说不修的,其实最高的境界不是专门去修,就在日常生活中修,人生无处不是道场。但是这话呢跟常人讲恐怕倒是让人生了邪念。

“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修行但不住相,

“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你佛佛法的要义,问有,你就拿无来对,“问无将有对”。

“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这很符合中国本来的智慧。就讲一个中。对哇。儒家是这样看,道家也这么看。孔子说过犹不及,一个是过了,一个是没达到。其实都一样,都不对。中道!中国思想非常精彩的一点是西方人永远不能理解的,我看,中国人讲的正确,不是跟错误相对的,正确就是恰当,中国人最追求的就是恰当

西方人一定说出个一个是和非来,我们不说是也不说非,而是恰到好处才是对的。中国思想的精华之一,你跟老外讲不清楚的,他总有一个理性的标准,要么对的要么错的是吧?我们说这也没什么错,我们只要恰到好处,他怎么听得懂?道家也是这个意思,都不能过分了,过分他就走向反面。你成功到辉煌的地步了,你是中国人一定会警觉的,然后你在最黑暗的最痛苦的时候,你知道光明就在前面。因为“反者道之动”,然后如果你要一个事物保持的更长久一点,你就要让事物能包含自己的对立面。中国思想道家也这么看,在这一点儒道就是相通的。

资本主义要活得长一点就必须包含社会主义,不包含社会主义它怎么活的长呢?做事情要做到成功,就是一定要有敌人的,要有对立面。没有对立面一帆风顺,好了这个事情做不到什么境界的,敌人是我们的老师,困难是我们的恩人。

道家。我们都很天真,没有道家的思想的话,我们就很天真,要么不做事,第一一做事,第一,不要有敌人,不要有对立面,第二要一帆风顺。

世界上的事物不是这样的,所以讲一个中道,“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所以他教我们36对法。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就可以了。

“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未去相国,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这是谆谆教导一番。

“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你们以后还要传给后人呐,都这样。好,这就是付嘱品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表现出惠能面临生死时的自在。195页,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他曾经从小就在那里生活。

“国恩寺建塔”,国恩寺是皇帝要求命令制造建造的,国恩寺,就要在这寺里面建塔,为什么要建塔?和尚圆寂了之后什么?送到塔里呀。“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把周围的弟子都招来了,“吾至八月”我到8月份的时候就要离开了,“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你们趁早快点,有疑问就来问吧。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就都哭了,“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赞扬他了。惠能说,“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你们其他人都没到。“数年山中,竞修何道?”有人说后来是后人加进去的话,为了赞美一下神会“汝今悲泣,为忧阿谁?”阿谁是是古汉语经常说的话,就你为哪一个呢?究竟为谁来忧呢?“若忧吾不知去处”,你们担忧我走了之后不知道到哪里去是吧?

“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我怎么会预先告诉你们呢?我预先告诉你们我要走了,我当然知道我到哪里去了。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你们为什么哭了?就不知道我到哪里去了,“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你们都坐下,“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在最后的付嘱品里面有两个偈。

第一个偈就这里的《真假动静》,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事物都没有是他自己的本性的,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如果你自己有真,那是你的心。“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你的心是假的心的话,哪里有真呢?“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打坐就是如果说不动,是什么不动?如果是心不动就不对了,那就是无情了。

“若修不动行”,身体一定在那里坚持不动,

“同无情不动”,就跟无情一样,什么叫无情?草木瓦石。

“若觅真不动”,如果什么叫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你老是做事情,就动了。很忙,身忙心不忙,叫动上有不动啊。

“不动是不动”,如果不动这个是不动的话,那叫无情,那就没有付出了,无情没付出。所以佛性是生命情感,不是空寂啊。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你知道这些分别都是相,你第一义就不动了。第一义就是真如自性其一,这叫第一义。这就是佛学当中讲的第一义,“真如自性其一”这一点是不动的,别的都可以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就真如自性其一。

,即不假就是不倒,合起来叫真如。我们的自性本就真如,从他那里有,世界上数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这不变的是真如自性。古人千百年前是古人,今天是人,未来是人,只是同一个性,这没有变的。这话谁说的?陆象山。“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执着于生与死的区分,那个智不叫智慧,叫没意智没意智就是我们通常的所谓机巧机智,机巧机智叫没意智,为什么呢?没就是呈现,呈现于自己的意欲之中的技巧。通常人的聪明就是没意智,所以惠能讲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你说话人家就要马上应了,这应的好,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共同讨论佛意,及功德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你说的话人家没有应,也不要瞧不起别人,也不要难过,也不要愤怒,合掌,令他欢喜。这是跟那些弟子们讲,你们都是和尚了,人家来问佛法,你帮人家开悟,结果没成功,没成功我们合掌,也仍然是善哉不就好了。达摩想要度化梁武帝还没成呢,于是不投缘了,不投缘我们合掌。

投缘就相应,“此宗本无静”,不要争论,不要辩论,“诤即失道意”,不要在文字当中语言概念当中争来争去的。

“执逆静法门,自性入生死”,你一定要跟人家对抗,说我这法门高,你的法门低,你的自性就到了时间中去,没有了,生生死死的,自性本来是不朽的,这是一个真假动静偈。

我们看197页上说,“时”,就当时,“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大家都领会到了体会到了惠能的一番苦心。所以“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藏传佛教有辩经,这个惠能就不会主张辩经的。这个佛教辩经我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们的根据都是用因明学的。佛教当中的逻辑学,叫因明学。然后辩来辩去的,看来惠能是反对这种做法的。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惠能做交代,“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这是跟法海讲的,你要干什么?抄录。让他留布于世,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六祖坛经》。

“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这是当时弘忍法师就跟他讲的,衣传到你那里就停下来,“止汝勿传”。因为衣要起争端,起争端大家就要斗,那么命若悬丝。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你们这些人都是性根成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一开始是不能不有衣来传,那叫信物。到禅宗到中国来就是达摩初祖来传心法。谁相信呢?修佛要么说话有语言有文字,然后有程序,你偏偏这些都不要,说什么传心法,随性,有性无债,权益就这么来。但是后面不能再传。

“吾本来兹土”,就是我达摩来到中土,就是中国。

“传法教途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底下注释二说一花,华就是花了,开五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从达摩后面就传五代,那么五叶就是五代,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还有一种说法就五个分支出来,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那现在一般都理解为五个支脉。叫一花开五叶,这是惠能说达摩当初有这个偈的,结果自然成。

然后又跟大家讲了,“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味。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这是对世界的看法,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是《净名经》当中的话,直心就是不转弯,一行这叫什么一行三昧,叫实践,前面一相三昧看待世界,一行三味叫生命实践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这里是他是转用了,三本来是,不是数量词,他有一转一转,如果你没达到也没关系,如头脑里面有种子,会长成的。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警诸种子,你们的佛性就像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我降了雨给你们,你们是种子,都能发萌芽生长。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一定达到觉悟,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又来一个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华就是花,顿悟的时候就是花开了,生命情感得到提升,觉悟自然得。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不要这样打坐,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这是第二方面的内容。说出了惠能走之前的这种态度。面对生死的自在,然后又对他们作了一番教导,然后第三个方面的东西就是讲禅宗的传法徒系。

“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我要走了,大众哀留甚坚。”留下,惠能就说诸佛出现有此涅槃,以往的那些佛都是涅槃,就他这么走。都给大家看。有种种的走法,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没时间讲。马祖道一的一个弟子后来也成了禅宗祖师,后来他走之前跟大家弟子讲:我走了,然后他就坐化了,边上弟子全在哭,哭了一整天,结果他居然睁开眼睛说你们哭什么?跟他们讲,这样吧,你们去做饭,我跟你们一起吃,那么他们要留他多一点,饭做了两天才做好,然后一起吃,吃完了,用了素斋之后,这个祖师说我走了,回到自己寮房里,等大家再进去看,圆寂了。

他本来走得好好的,拼命的哭,他眼睛睁开:“你们哭什么?”,这种事情全是真的,都记载下来,有不同的走法。说佛法说到正好这个经讲完了,他站在树边上讲话,南华寺的事情,就保留了,讲完了身体往树上一靠:“我走了”。大家以为他开玩笑,刚才讲的振振有词的,怎么说走就走了,一看他真走了。

那么还有一个人好玩,他后来也是禅宗祖师,性格就是调皮,他成了祖师还一天到晚跟人家开玩笑,有一次他就跟弟子说我要走了,你们都看到过什么走法,弟子们跟他说佛是这样的,我不走的时候不是侧卧,拖着腮帮子,还有的人站着,我现在倒立着走,他果然倒立着走,人家认为他又开玩笑又调皮了,过去一看已经走了,倒立着,就这么走的。后来他的另外一个师兄来了,跑过来又调皮,连走还要淘气,这种事情都有,就性格不改。倒立着走给你们看。这蛮有意思。

所以他说“‘诸佛出现”都会示涅槃给大家看,(“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未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我们出生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的,无口,我们归去就没什么好说的。

“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又问他这个问题?正法眼藏就是释迦牟尼传给迦叶尊者,我们现在就又传给谁?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你不要有意的执着的长期的破。

“后莫有难否?”,又问他你走了之后会不会还有什么难降临到你头上?有啊。

“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未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告诉你们关照的话,叫“头上养亲,口里须餐”,此人是个苦人,穷人,要奉养回?‘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我们出生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的,无口,我们归去就没什么好说的。

“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又问他这个问题?正法眼藏就是释迦牟尼传给迦叶尊者,是吧?我们现在就又传给谁?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你不要有意的执着的长期的破。

“后莫有难否?”,又问他你走了之后会不会还有什么难降临到你头上?有啊。“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未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告诉你们关照的话,叫“头上养亲,口里须餐”,此人是个苦人,穷人,要奉养母亲,也要吃饭的,所以他会来取我首级。“遇满之难”就叫满的人,他会被抓走的,然后会送到官那里去,当时一个官姓杨一个官姓刘,“杨柳为官”,当时就有人记住这件事,果然有。

底下我们不讲,大家自己可以看,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两个菩萨,那么后面我们看自己总结,自己看,有两种说法,是指谁。这是注释3,有的人说出家的菩萨是指马祖道一,在家的菩萨是指彭韵居士,又有另外的说法,这些无紧要。

“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那么惠能就说了,“古佛应世,已无数量”,这就是古佛一路传传传传。你看我们注意到以上七佛都是在释迦摩尼之前。对,第八个就是释迦文佛,释迦文佛就释迦摩了,开始往下传。第一迦叶,第二迦叶后边有阿难尊者,有商那和修尊者,一直到第二十八祖,达摩。达摩到东土来传来五个。二十八家,惠能就是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慕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乖是偏离,乖误。204页就是最后一个方面的内容,叫话导后代迷人。如何话导后代迷人,这是一个概括。惠能在这里对他一辈子说禅宗顿教的佛法来一个最后的概括。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告别,告别时我说一番话。

“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众生是佛,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途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就像禅宗公案里边一个弟子问他的师傅,佛究竟在哪里?这师傅回答弟子说在你面前,听你说佛法的就是佛,所以你“要识众生,皆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你哪里去找释迦摩尼呢?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众生的烦恼,你心中其实都有,众生的罪过,你哪怕没做出来也有,如果碰到合适的时候也不就是罪过来了吗?别把自己跟众生分得清清楚楚,这叫“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众生迷了不见自己的佛性,不是佛迷了众生。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如等心若险雀,即不在众生中,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每个人相信自己,“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禅宗的根本原则,“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没有一个事物可以依靠的。“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佛法无穷无尽,从你本心中出自然对。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两个场偈,前面叫真假动静偈,这里是自性真佛偈。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三毒就是贪、嗔、痴。“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魔王就到你家里来了。“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化身千百亦化身。我们在人世间打交道,办事,跟人打交道,就不断的是各种化身。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圆满报生佛。

“淫性本是净性园”,淫就是肮脏,倒是净性的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就见到释迦摩尼了。

“若欲修行竟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不要到外面去寻找,不要刻意的做佛,寻求作佛,否则你都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起这种愿望的人都是大痴人,我们每个人怀里都有个宝,就是佛性。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要告诉一切来学道的人,“不作此见大悠悠。”人生就虚度了。

好,翻过来再看206页。“师说偈己,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千万别来吊唁,什么身着孝服,这就不是我的弟子了。“亦非正法。”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迹,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只要你们按照我说的去修行,就好像我跟你们在一起。

“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选恶。”兀兀就是不动,腾腾就是做事情不断的动,但是要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在然迁化。”灭度又叫迁化。

“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说他圆寂时候的情景。我们看最后一段,也就是208页,“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治门人僧俗,争迎真身”,大家都已经抢着迎真身。“莫决所之”,不知道该往把他送到哪里。有人提议了,干脆焚香吧,看这个香的烟往哪里飘,“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曾溪。”

往曹溪送,“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又从新州要到曹溪去,终于还不在国恩寺,国恩寺里边的塔也不是他用了,仍然回归曹溪。次年七月出,把它从龛里面取出来,这是它的真身了。然后方辩起作用了,雕塑家来了,比较方便,用香泥上之。

门人记忆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取首,有人在五六年时候要取他的首级,所以欲做防备,“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把他的脖子周边用铁叶箍好了。“入塔”。

刚入塔就看到什么?“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奏闻皇上那么皇上就有的指示下来了,要立碑。“奉救立碑,纪师道行。”来把惠能的道行记录下来。

“师春秋七十有六”,76岁走的。

“年二十四传衣,”弘忍法师把衣钵传给惠能,他24岁隐居15年,隐居15年就39岁,祝发就剃度了。在广州法性寺剃度,开始说法,说了37年,嗣法一共得到他的佛法的人有43人。这就是碑文上写的,碑上写的话。“师春秋七十有六,……”笔录写下来。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后来的事情,“中宗赐磨神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永镇宝林道场。”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去瞻仰他的真身,到南华寺,当时叫宝林寺,现在叫南华寺,广东韶关。“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佛法僧三宝,“善利群生者。”《坛经》全文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