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35 lines (317 loc) · 153 KB

altar-sutra-wdf-06.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35 lines (317 loc) · 153 KB

忏悔品

忏悔品的主题叫自心忏悔为主题的禅宗功课。这是完全进入佛教来讲事情。什么叫完全进入佛教?就是按照佛教的根本目标,修行的根本目标就是就是摆脱生死的苦海。世人生死事大。这是弘忍法师跟那帮弟子们讲,在那个行由品里边有,把众弟子们叫到身边,因为弘忍法师觉得自己真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衣钵传给谁?自己年岁大了。把众弟子们都叫到边上,第一句话就跟他们讲“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这句话我们都读过了,行由品里讲。就你们这些人啊,跟我学佛那么多年,一天到晚在干嘛呢?求福田。种福田求福报,把这个当成是佛教的修行。不求出离生死之苦海,自性若迷,自己的本性看不到,福何可救。福何可救什么意思?做善事得福报,佛教承认的啊。那个达摩认为梁武帝造了那么多庙,供养了那么多和尚,不叫功德,但叫福德。这是真的。

佛教不论什么宗派都承认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我们后来所受的都是我们曾经做的。我们有了富贵也是我们曾经所做的而得的福报。今世的富贵来自前世所做,所以它是因果不断。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所以福报是真的。但是你得到福报,福报就能救你吗?,不能救你。

什么叫救?消业。恶业还在,罪业还在。罪业不是因为你得了福报就消掉的啊,得福报并能消罪业。这是一个基本的佛教认识。修福有好处。得福报也是真实的。但他不能消罪业,就这个意思,这叫福何可救。你得了福报,仍然不能出离生死之苦海,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得救。比方说这辈子做了好多好事是吧?做了布施布施六度啊,六种波罗蜜,前面三种全是福德,第一叫布施,第二叫持戒,第三叫安忍,那叫福德资粮,并不是功德。后面三种叫精进、禅定、般若。后三种是智慧之粮。你得了智慧之粮才能消罪业,才能摆脱生死,所以分得很清楚。这辈子贫贱,但是由于做福德做得多,下辈子有富贵,不假。但富贵不解决根本问题,下辈子的烦恼恐怕比这辈子更多。

所以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我们就是佛教本身来说,他的目标就是消业,累世累劫的罪业要把它消了。我们不管自己信不信这个目标,但是我们就佛教来说,它就是个目标。正因为佛教有这个根本目标,它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是中国思想中本来没有的,叫。犹太教思想就是以一个字作为关键词。当时轴心时代,公元前五世纪,有四个民族打开了四种思想和智慧的境界。一个是中华民族儒家和道家,一个是古印度释迦牟尼的学说,一个古代希腊的哲学,还有一个古代以色列犹太思想。其中有两种思想和智慧的境界里边并不存在罪的观念啊,一个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没有罪的观念,一个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也没有罪的观念。另外两个思想境界都有罪的观念,犹太教是最明显的。首先讲原罪,人都有罪,释迦摩尼也讲人有罪。中国思想当中本来没有罪的观念,只有过错。所以罪这个观念起来就有忏悔的事情要来。中国人在佛学中国化之前,中国人没有忏悔的观念。你看,按照佛教,假如一个亡者他生前没做过任何坏事,简直是十全十美的,在道德上无可指责。即使这样的人,他去世之后,他的家人也要帮他什么做佛事,帮他忏悔。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我们想这么一个好人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走过了光辉的一生。按照佛教要帮他忏悔的,还是要忏悔。他是有罪的。你想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佛教讲的道理很清楚,他如果罪业消了,他怎么会又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呢?又来折腾这一辈子呢?就是罪业嘛。所以我们又来到这世界上,这一辈子几十年过来折腾了很多,爱爱恨恨,烦烦想想。种种的苦恼、欢乐、痛苦不断交替,不就是罪业在的证明吗?否则你不会这么来,你如果罪业消了,你如果再来到这世界上,那叫乘愿再来,带着使命完成了之后就走,那叫自由了。你并没有自由,所以你又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那么这样的人走了,哪怕是一生的好人,照样要忏悔,就这个原故。那么犹太教所说的比较简单,人有原罪。佛教的思想进入中国然后被中国化。之后,这个观念就起来了,但这个观念并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程度。

今天中国的佛教信仰者多的不得了是吧?可以说每一个老百姓多少都信佛的,他已经成了我们的文化习俗。这个大年三十晚上要去烧头香,那个龙华寺的头香的票是很很贵的啊,你还弄不到。那么到了大年除夕晚上的时候,上海龙华寺门口警察多得不得了,因为那里人山人海,你看都像信佛嘛,要烧头香嘛。中国那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庙,是吧?比方说孩子要高考了,要到普陀山去了,到普陀山去嘛去许愿了。如果考好了,考成功了,要还愿吧?别忘了再到普陀山去一下。那么这一切对佛教的信仰呢里边根本没有任何罪的观念,就是求菩萨保佑的。忏悔的意思,从来没有。但佛教本来就有一个忏悔作为佛教修行功课的主题。我们其实有罪。

所以这第六品的名称,定为忏悔二字,这就表明禅宗功课以忏悔为主题。那么然后忏和悔两个字。先分别说忏其前愆呢?悔其后过。这个分别有两层意思。是指对以往的过错,意就是过错。是指向未来的,要避免以后再犯,悔其后过。合起来叫忏悔。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忏悔品。忏悔是修行的前提。就是按照佛教的这个最严格的目标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忏悔,他不能说自己进入了修行。求福田得福报,跟消业一点关系都没,罪业没消嘛。如果你把消罪业看成是修行的根本目标,那么修行的前提就是忏悔

这事情说起来是蛮大一件事啊,后来西方思想当中有一个叫卢梭的,也懂这个道理。人世间最大的问题不是出在我们做事情的知识经验是正确与否,人世间最大的事情是我们的心所起的愿望。卢梭是法国大思想家。所以这个在这些中西思想的境界的核心处就有相通的地方。那么我们如果不谈佛教的修行倒也罢了,一谈修行一件事情很根本,就是承认自己有罪业。既然承认了有罪,就得忏悔,忏悔是核心的环节。

我们上午已经进入忏悔品的讨论。前面行由品、般若品、疑问品,疑问品讲出了禅宗所认识到的、所理解的戒定慧。所以第四品就是定慧品。然后禅宗一定要讲清楚坐禅的道理,所以第五品就是坐禅品。何为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合起来叫禅定于相离相,不是否定相。相是客观的,但不停留在相中,这叫于相离相,这就是了。那么什么叫内不乱?见境心不乱,这就是了,合起来叫禅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做,“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话说得好,是永嘉禅师所说。讲了坐禅之后呢,就得讲这个佛教所有的宗派都共同承认的,就是人有罪。罪的观念,由于佛学经过中国才传到中国思想中来,本来中国思想中没有罪的观念,罪和错误是不一样的,错误是可以纠正的。有一种错,一旦发生了就无法挽回,那叫。不是一般的过错

我回顾我自己啊,最初领会到罪的观念就是一部小说叫《牛虻》。小时候读过,一位意大利作家写的,后来传到中国。那个蒙泰尼里主教啊,我们如果读过这个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个人物他有一个私生子。天主教的主教本来就不能结婚的是吧?更何况他居然有一个私生子。这个私生子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后来取笔名叫牛虻的,少年时候他的名字叫亚瑟。他的生身父亲是他崇拜的神父,他并不知道这神父是他的亲生父亲。后来这件事情才暴露出来,这让一个虔诚的、相信天主教的年轻的亚瑟非常痛苦。后来他要自杀,当然没死。飘泊的南美洲历尽苦难,然后再返回意大利。他加入了一个党派了,要争取意大利的独立。那么回到意大利之后呢,他精神上不断地跟谁战斗呢?就跟他的父亲蒙泰尼里主教。其实他又深深地爱着他的父亲。蒙泰尼的主教面对这样一个事情,他非常痛苦的。他一辈子没办法解脱这件事。后来牛虻不是被抓起来了嘛,因为领导意大利独立运动,后来被抓了,抓了以后就是死刑啊,要被枪决。等那个牛虻被枪决了之后,蒙泰尼里主教就疯了。我少年时候读这部小说,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社会当中有一种错误是不可犯,这就叫。蒙泰尼里主教一生不能摆脱的东西,那种痛苦。

这个罪的观念呢,就是最初由佛陀的学说传到中国以后,进入中国思想。有罪就得解决问题,没有别的方法。在佛教看来,第一步就是忏悔。我们上午进入忏悔品之前,先说一件事,也就是在那个疑问品里边讲清楚的道理,就是梁武帝造那么多庙,供养那么多和尚只是福德,不叫功德,会得福报,但不能消罪业。那么上午也讲到六度,就是六种波罗蜜波罗蜜去渡有六种度的途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前三种,精进、禅定、般若后三种。那么前三种叫福德之粮,后三种主要是智慧资粮,所以智慧才能消罪业。就我们转识成智的话。我们布施啊,持戒啊可以得福报,这要做一个区分。

所以中国思想后来在对佛教的认识呢就形成这样一句话,叫福慧双休。修佛要修得福报,但智慧也要修啊,那要消罪业,合起来叫福慧双休。那么修智慧要有一个真正的出发点,那叫忏悔。人类追求真理的动力是什么?痛苦,不是一般的烦恼。人类始终以痛苦为代价寻求真理。我们要进入智慧,是因为遇到痛苦,小烦恼知识来处理。今天我们这个民族再度的想要重返思想和智慧中去,是因为这个民族遇到大痛苦,那就要修慧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整个这个民族要忏悔,我们在其中的每一个民族的成员也要忏悔。我上午就讲到了,那么多口业造好了是吧?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什么谁致富谁光荣,谁贫穷谁耻辱。笑贫不笑娼,全是口业。这叫罪业深重。所以佛教是彻底的,要求我们坦率地面对我们本有的罪业。然后我们提到,一个人这一辈子是在道德上无可指责的好人,他走的时候,他的家人还得帮他忏悔,然后超度,原因就是这个。我们如果没有罪业,我们怎么会又被扔到这世界上来啊?再折腾这几十年呢?佛教说因为有罪。这样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第六品被称为忏悔品。这个佛教的功课这样5个环节是吧?传香、忏悔、发愿、皈依、成佛这5个环节当中,特地的把第2个环节拿出来做主题,就是这个缘故。大多数中国人都可以说是信佛的,所以我们要烧香许愿。佛教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忏悔。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种福田求福报,所以弘忍法师对他的弟子们都不满意。“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得福报并不能救我们,因为罪业未消。

那么一切罪业根源在哪里?这可是大的哲学问题。你到非洲去,你会居然看到如此的场景:狮子和羚羊一起散步。为什么呢?因为狮子吃饱了,吃饱了他就跟羚羊一起散步。人吃饱了会太平吗?不太平。我不知道我在这里讲过没有,就是圣奥古斯丁。西方有两个大思想家写过同名的书《忏悔录》。一个是中世纪教父哲学的开创者圣奥古斯丁,他有一部著作就叫《忏悔录》。后来又来一个人,他也写一部《杆悔录》,这个人是谁呢?卢梭。所以西方有两部《忏悔录》。这个圣奥古斯丁。怎么会写忏悔录的呢?他小时候少年的时候,他把邻居家院子里的那棵梨树上的梨子统统摘了偷回家去,满树的梨子都摘下来偷到家里去。他做完这件事他非常惊讶。他突然觉得很奇怪,我怎么会做这等事情?我只有一个胃,大概三五个梨子吃下去就饱了,为什么要把别人家一棵梨树上的梨子全摘回去?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是思想家。他在少年这时候发生的这件事,一辈子没忘。当他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思考人类罪恶的根源,人间为什么会有罪恶?总得说明根源吧,动物界没罪恶的啊,你看那个动物世界,那个凶猛的野兽吃掉这个另外的动物,这件事你看上去也蛮残忍的,其实这不叫罪,它是自然现象,叫生物链。那个狮子在生物链条上居于比羚羊高的位置,那么羚羊就做了他的食物是吧。这就是自然现象,没什么罪啊。人间有罪恶,当然要把圣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啊。全部讲出来的话,要费很多话,这是蛮深入的思考。

简单的说就是,圣奥古斯丁就讲上帝造人,那么人跟上帝之间就有一个关系,这个关系是什么关系?教父哲学是神学家开始思考的,上帝是不朽的,不朽的也就是不在时间中。当我们谈论不朽的东西,就说它是超时间的,他不在时间中。上帝造人,人却是时间性存在。那么时间性存在意味着什么?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一方面有过去,一方面有未来。我们对过去有回忆,我们对未来有筹划。然后奥古斯丁就问:上帝造人为什么让人在时间中呢?如果人不在时间中,也就超时间了,也就不朽了啦。上帝为什么偏偏造一个速朽的人类呢?每个人必有一死,为什么?然后他讨论时间了。他说过去就是曾经真实,但已不存在。那么未来是什么呢?未来是可能真实,但尚未存在。这两段都不存在。过去已不存在,同意吧?我们回不到过去,他曾经真实但已不存在,未来是可能真实但尚未存在。好,两面都不存在。那么当下存在,那么当下是指什么呢?是不是指今年?。。。。。。

那么整个环节的次序有先后,第一步是传香。我们把书打开,第98页。说那一天许多人又来了,“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就是佛教的修行啊,要从自性中起来。

“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如果我们明白修行的含义,下修行的决心才不虚此行。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我们今天能够聚集于此,聚集一堂啊因为有缘的。

“今可各各胡跪”就是当时印度那些地方那种跪的仪式,实际上就半跪的。“先为”我先给我先给大家传香。这个香前面用了一个定语的,叫自性五分法身香,然后再向大家传授无相忏悔。一共有五分香。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到寺庙里第一件事敬香,敬香一般不是自己来,那当然现在都自己点了香,实际上是法师和尚点好了传给你,我们如果参加过佛事是肯定这样,不是自己点。先由住持法会的和尚点好了香传给我们,所以叫传香。现在我传香给你们了,惠能这么讲。这个香不是那个物质的香。其实是心香

他说有五个方面。“众胡跪。师曰:“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这叫五分香。就立修行的5个方面的信心,传香是修行的信心。一个人做事情先要立信心。

第一个方面的信心就是是指什么?我们上午也讨论过,在禅宗,尤其是惠能的南派的禅宗看来,这不是恪守戒条戒律。而是心地无非。那么无非关键是无人我别。无人我别就会不轻视任何人,平等才是戒。“心平何劳持戒?”,疑问品最后的无相颂第一句话,普遍的敬重每一个人,这就是了。所以他这里讲“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这就是戒香”。嫉妒、贪嗔、劫害都更源于我执,也就是根源于人我别。

那么第二分香就是定香了。我们已经知道是指什么了,他再说一遍,“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那么慧呢?”“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我们行善也没有相,就好像《金刚经》讲的无相布施。我们在做好事,心中不要想着我正在做好事呢。慈善家们然后得一份那个证书,这就是住相布施啊。人与人本来需要互相帮助。地位最高的人会帮助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也能帮助地位高的。那么地位低的人看到地位高的人需要帮助,他发现了这一点,那么他就帮了他一把,这个地位低的人就不可能住相,假如他住相他就不帮了。你本事比我大的多,地位比我高得多,何必我来帮他?他没这么想。但是地位高的人帮助地位低的人呢,上上人能去帮下下人,每每有优越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已经住相了。所以他这里说“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我们曾经讲过,现代心理学讲智商是吧?测量我们智力水平的高低呢有一个量化的方法,基本单位叫智商,但是佛学里边不讲智商的问题,讲根器,就是慧根的深浅。那么慧根无法测量,但可以判断,怎么判断?大智慧就是大悲悯。大悲悯不是指这样一种悲悯,就是跟我亲近的人,曾经有利于我帮助过的人,然后我看到他受难,我去帮他。你见到什么素味平生的路人,你看到他的处境,你同情他,去帮助他,这叫悲悯。大悲悯就是大智慧。智慧悲悯是统一的,一个毫无悲悯之心的人,他就远离着智慧。所以这就是慧根的判断,所以惠能在这里讲,矜恤孤贫,这就是慧香

第四分香叫解脱香。什么叫解脱香?说的很具体的,“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时候我们想攀缘。谋求有利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攀缘。人与人交往自然而然因缘分而来,没有那缘分想去得那个东西叫攀缘。现在不是有个概念叫人脉。想要建立人脉,也就是攀缘。所以他讲的蛮彻底的。不要分好坏。

这个香不是物质的香,叫心香,“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不是向外面去求。传香传好了,也就是第二步来了,叫忏悔。这个禅宗讲的忏悔是无相忏悔,换句话说就是有有相忏悔无相忏悔,要做区分。有相忏悔就事论事

就像我以前喝酒,那当然我现在也喝酒,喝酒喝多了,自我意识的监控被解除了。当着教研室许多同事大家聚会喝酒,说某一个人你写那么多文章,你少写一点,那叫生产学术垃圾。然后说你要达到像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境界,你还要三五年恐怕都不够。就这么说了啊,他也在场,大家都在。第二天醒来来来,老早忘了,那叫断片。有同事打电话给我,你知道你昨天说了什么?电话里告诉我,你昨天酒喝多了,说这样的话。那个打电话给我的是我好朋友。我听到了以后心里很难过,很后悔啊。以后怎么见这个人?咱们都是一个教研室的同事。后悔不已呀。就想从此不能喝酒,酒要乱性,要下一个戒酒的决心。这是忏悔了吗?是。这叫有相忏悔。好像问题出在喝酒这件事情,其实问题并不出在喝酒这件事。我后来明白了酒恐怕是难戒。问题是我喝了酒醉了,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因为心里本来有,心里本来就轻视了这个人,你酒喝醉了,喝得再醉,你心里没有的东西你不会说的,因为没东西好说,你心里有才会说的。问题出在心啊。心里想,讲的事情倒也真实啊,这个人还是我们复旦大学哲学系引进的人才,复旦大学校方花了50万把他引进来。进来了就是写手啊,每年的这个发表量很高,那么我也比较关注嘛,叫人才来了,咱们教研室引进人才,看看他的文章,实在不堪一读。心里就觉得不对啊。实际上这是我的问题,你不能要求每一个来研究哲学的人都是真懂的。不管怎么样,这是个职业啊,你也捧着碗饭,人家也捧这碗饭,凭什么你能捧人家就不能捧这碗饭?境界会有高低,这是真的。愚者千虑,还有一得呢。你不能说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废话,你王德峰的文章每一句话都是好的,也必有一失嘛。想清楚了,大家都在捧这个饭碗嘛,你不能说只能允许你捧,不能允许别人捧,这是我心里的问题。

立刻想起了禅宗,惠能告诉我,永不可轻视任何人。这个心的根源解决掉了,我照样喝酒,也照样醉。再也不会有这种话说出来,因为心里没这这件事。心里没这件事,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忏悔就分了两种。现在惠能要授的是无相忏悔有相忏悔就事论事无相忏悔消除罪因,要把根源找到。

所以底下说“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三世哪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三业哪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三业要清净,业也不都是坏的。不清净嘛才叫恶业。我们要说话就在造业,我们身体有实践、有行为,也在造业,我们的念头也在造业,我们只要活着就有行动,就有意念,也就有言语,始终在造业。问题是不要造恶业,

身业的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

口业的恶就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意业的恶就是贪、嗔、痴

要令三业清净。这个说法的过程是很认真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起来颇有仪式感。

我们翻过来,101页。叫大家一起念,“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惠能开始领:“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这是第一段。他念了大家就一起念。

第二段,“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第三段。“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我前面那个酒后讲人家的例子叫骄诳。我刚才讲我自己的例子,曾经骄诳,要把这个罪因消了,我现在喝酒也会喝醉,再也没有这等事情。这是因为要解决这个罪因嘛。

他前面第一段是叫我们忏悔那愚迷,第二段是忏悔那骄诳,第三段忏悔嫉妒。三段念完了,说善知识,以上就是无相忏悔。我们知道三世罪啊,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罪概括为三种罪因。哪三种罪?愚迷、骄诳、嫉妒

我们先看愚迷愚迷是指什么?愚迷不是人笨啊,有的人很聪明,但是非常愚迷。住法着相念境,这叫愚迷

住法就抓住那个事物不放。有的人贪财,贪财贪得最厉害的,比如说儒林外史里边的严监生,走之前最后一口气就咽不下去,实际很难过的啊,赶快咽下去,走吧。他还走不了,只有边上一个小妾明白他心思,为什么啊?多点了一根灯草,那两根多了一根,那个小妾明白他心思,把其中一根的灯草掐灭,他总算心定了走了。住法住的太厉害了吧?有的人收集各种东西也是住法。太过分吧?抓住不放,最后不也是人家的嘛?天下之公器呀。

着相,相就是事物的高低贵贱的区分。你的心就跟着这种区分走了,叫着相,也是愚迷呀。

念境,境有进有区分啊,顺境、逆境、苦境、乐境。忘了一条境由心生。你以为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的区分是客观的,哪有客观的,是比较出来的。我跟那个摆地摊的小贩一比,我觉得我的人生处境不错,教授吶。那么我跟富豪排行榜上的富豪们比一比呢?我觉得我的人生失败了。每年年终要考核呢,两张表要填。教学工作表,科研成果表,连续三年这两张表填的都不合格,被送到人才交流中心去了。那么我跟富豪一比,他们那些人简直可以呼风唤雨。什么事情搞不定呢?用钱搞得定的,用钱搞定你就不叫事,在我来看呢,是这么大的事,如果换做他,轻轻一抹就没了嘛,你看差别大不大?其实人生的幸福顺境全由我们的心生出来,逆境也由我们的心出来。两个青年人恋爱了,一个是装潢工,一个女的叫钟点工,他们的人生失败了没有?没有。他们永远不可能到豪华的饭店里面吃鲍鱼鱼翅,他们每天傍晚聚会的时候就手拉着手吃夜排档去了。这不是逆境,这是顺境。境由心生,你念境了就出问题了。

这三个方面就叫愚迷

骄诳呢,又一种罪因。就是我高人低,这叫骄诳。我高人低,就叫傲慢。那么倒过来叫嫉妒,人高我低。前面是我高人低的得意,那叫骄诳,后面是人高我低的失意。嫉妒。天下人的通病啊。佛教就是清晰地向我们指出天下人的通病,并且把它说成是罪业之原因。所以要从根子上入手,消除这三种罪因:愚迷、骄狂、嫉妒。从根子上入手的忏悔,那叫无相杆悔。有许多人都会忏悔,但是如果忏悔只是一种恐惧造成的,叫畏于因果。也算是有境界的了,畏于因果而忏悔。现在时下这种人也不少是吧?然后他得到庙里去的,要做好事呢,怕自己得了这个富贵担不起,承担不了,那么去做做布施的事。也要做做忏悔,那叫畏于因果。这当然是已经是一个境界了。

为因果我们才会去忏悔的,名与法空才会诚恳的忏悔。见到一切事物的虚妄不实,不去执着于他,这样就罪业的根源消掉了。名与法空还有一层更根本的道理,法空事物是生生灭灭,归根到底没有自性哦。比如说这个杯子没有它自己的实体性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缘会则生、缘离则灭,叫缘起性空4个字。这是相信佛教、进入佛教的第一个前提,就是采取了佛陀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是实体性存在,这个杯子此刻是存在的,并不是依赖它自己的本性,是各种条件聚合让它称其为杯子,这些条件一旦离散,它就不是杯子,它就没了。

万事万物总如此。复旦大学培养了我,又让我留校,后来终于在复旦做了教授,我感恩复旦,心中要呼唤复旦万岁!复旦万岁不了,他将来一定没有,就像他过去未曾有过,一样的。这是非常彻底的,也叫空。

但是有一样东西在,因为你知道法空你才知道因缘的真实性,那你才会诚恳忏悔。为什么?过去做了的事情老早消失了是吧,消失归消失,有东西留下来,什么东西呢?业力。业力在流转那。

空就两层意思。第一,万事万物没有自性存在,第二事情消失了,业流出来了,业流传了。所以我们要忏悔。这是消业的消罪业的第一步,忏悔。还有讲到神通哦,我们总不能理解。佛教讲6种神通,我们为什么没有神通?因为我们在总在事物当中,我们陷入诸法,就万事万物,我们不可能把它看空掉。

如果把事物看空掉的话,因缘你看清楚了,这叫神通。你比方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真正的禅宗祖师,我真不知道,也许有。但是几乎很难找到。有真正的禅宗祖师的那些时代。

士农工商你无论是其中哪一个阶层的人遇到大麻烦大苦恼,政界的也好,商界的也好,或者其他的你到禅宗寺庙里去,跟那些禅宗祖师交流,你把苦恼告诉他,他完全可以身居山中,从不了解人世间当下许多事情,只要你告诉他这份苦恼,他就会跟你指点一下,你就觉得很奇怪吧?而且指点出来的事后证明是真的。那么我们不免说他神通了,原因是他法空啊。

具体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他未必一定要知道。但是你告诉他你曾经做过什么,他马上就知道后面的因缘,就点给你听。包括这个蒋介石哦,在佛教界他最认谁?太虚。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时候,那么就回宁波雪窦寺,带着他的结发妻子,请太虚法师给他的妻子讲那个《心经》,讲完《心经》,太虚跟蒋介石就一起散步,这时候蒋介石就下野了。

那么蒋介石就问太虚,我后面会怎么样?太虚跟他说两年之内你有双喜临门,就跟他讲。他蒋介石当时还觉得很奇怪,我哪有双喜临门?他说第一要结婚了,第二东山再起,重返政坛,后来都应验。

太虚当然知道蒋介石是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已经做下什么事他心里全明白。这个故事还不够典型,因为太虚对当时的时事政治也是有所了解,一个身处山中的禅宗祖师他并不了解。不像今天还有互联网网上查一查,最近发生什么事,他只要你告诉他你做的事,你现在的迷惑是什么?他必告诉你后来的结果,这个叫神通

修神通就是要达到法空,无论你是什么修法。密宗,长一点要修几十年,悟性高的修个几年闭关来了,就法空啊。法空他才能看到他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是没有的,他突破时间也突破空间,一无时间的障碍,二无空间的障碍。因为他领会到的全是因缘本身,这就是神通。就是我上午写了18个是 “已做不失,未做不得”。做了必有后面的得,好的坏的不管。未做不会有,所以叫“未做不得,已做不失”。所以这就是神通之所以是神通啊,因为法空

我们都不法空的。我们谈论的因果都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谈的因果是成其事物、败其事物的因缘,明白这个区分吗?自然科学讨论的因果全是实体性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科学讲的因果关系。佛家讲的因果关系不是这个东西,而是让事物生生灭灭的那个。不是此事物碰到彼事物把它弄倒了。我手推这个杯子,杯子倒了,这叫什么?自然科学讲的什么?因果关系。佛家讲的因果不是这个东西,那是让事物成败,成、住、坏、空的那个——。所以这就是我们至少要了解哦,我也没想通,这是琢磨过的,就知道因果。佛家讲的因果是什么?所以无相忏悔,就是名与法空,才知道那个事情虽然没了,业力在那。就像佛教告诉我们的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人从过去世到现在世到未来世那叫12支,无名,行、色,无明心是前世,在前世然后这个业力在再度把我们投入到什么这世界中来。

那么投入的第三个正式投入时间叫阿赖耶识最先到。然后识来了,名色来了,名色就是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来了,然后六入,六入就是有了六扇门了六根了。然后后面也有的排下去一种一共叫十二因缘,描述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就是业力。所以我们这辈子来到世界上来,并不是刚出生的时候并不是除了一个小动物别无其他,有啊,有的是业力。然后就规定了这辈子做人,干什么事?什么特征?跟其他的为什么千差万别?因为各自的业力不一样。习大大的业跟我王德峰的业真不一样,所以习大大事我做不了,我的事习大大也做不了,各自有来历。所以这就是那个讲空的道理。是空了,没空掉过,从未空掉过。就这样看世界,业力始终在流转,于是修行的目标就是消罪业。

讲了无相忏悔之后呢,他下面还有话,把忏和悔两个字分开来讲,然后再合起来。先说一个“忏”字。“云何名忏?云何名悔?”这就是101页最后一段。什么叫忏?什么叫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那么什么叫“悔”呢?“悔其后过”,就防止未来。“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己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这叫悔。合起来叫“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意,不知悔其后过。”以往的事情有了不好的结果,会“忏”的。但是不能杜绝于未来,这叫不能“悔”。因为不悔的原因呢,前愈没有灭掉。

“前意不灭,后果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这哪里算得上忏悔呢?

“善知识,既忏悔已”,忏悔这件事做好了,

第二个环节,“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现在要发4个愿,4个宏大的愿。“各须用心正听”:哪4个愿?一个是度众生,一个是断烦恼,一个是学法门,一个是成佛道。就4个愿。

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四大弘愿。

发愿这件事情非常的要紧。因为佛教有一个基本思想是愿力,唯有愿力才能消业力。愿力不起,业力无法消。人在许多事情上会自我欺骗的哦,唯有发愿这件事情一定是真诚的。这是你在发愿,在发愿这件事情上,人都不会自我欺骗。

我上午讲到过一个法国的思想家,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一样东西,其他东西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唯有什么一样东西是绝对的善,绝对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善良的愿望。除了我们善良的愿望之外,人世间所有的事物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这个思想激发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德国人叫康德。康德一生的思想分了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科学主义者,康德当时认为科学最有最具有最高的价值,因为它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所以康德回顾自己当初的思想: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我瞧不起无知的平民。因为他认为科学能够造福人类。他说后来是卢梭纠正了我。假如我们遇到一个无知的平民,但他品质端正,愿望善良,那么我们在这样的人面前,我们的身体不向他鞠躬,我们的心灵向他鞠躬。

科学的价值只是相对的,比方说爱因斯坦发现了E=MC2,这在物理学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就质能转换公式。那么一点点的物质,质量很小,质量叫M但它所包含的能量是要乘于什么?光速的平方叫E=MC2。不得了。这是他发现的,C就是光速了,M就是质量,E就是能量。

当这个公式提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原子弹已经在理论上发明了。后面的事情就是技术的事情。如果没有E=MC2就不可能有原子弹,也不可能有核发电站。核能并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到,这是科学的进步,但这科学的进步有没有绝对的价值?没有。

我们可以用E=MC2造福于人类。比如说核磁共振,帮助人去诊断疾病的。我们也可以用E=MC2危害人类,那就是核武器。我们究竞用E=MC2这个公式做什么事情?取决于人心。它是用来造福人类呢,还是毁灭人类呢?这科学没有绝对的价值,它的价值是相对的。

今天这个世界上的核大国所拥有的核武器,人们计算过,如果统统拿出来使用它的这个当量哦,可以把我们的地球摧毁17次之多。那么直到今天只用过一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了的时候,美国人放了两颗——广岛、长崎,让世人看到核武器的可怕。现在没有再度用过。请问是什么制止了这一点?人心啊。人心善良的意愿,是世界上的绝对的价值。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

卢梭指出了这一点,所以康德说卢梭纠正了我。然后康德就把他的研究中心转移了,不是去关注那科学,而是关注这世界上善的可能性,要把它论证出来。这就是卢梭的思想,在这一点上跟佛陀的思想相通的地方。所以佛教认为发愿,愿力才能够消除业力。我们内心真诚的愿望起来,它是一种真正的力量,所以发愿就非常关键了。

其实后来儒家也是得禅宗的启发,特别是王阳明,就讲那个《大学》,不是“三纲领八条目”吗?“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这叫三纲领。“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王阳明认为这“八条目”当中哪一条最关键?诚意。诚意是关键,这就是意愿的事情。王阳明后来用四句话概括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一动起来了,就心发意了,这是一部最关键的,结果的意就可以两种:一种叫诚意,一种叫不诚意。按照中庸的那句话叫“不诚无物”。

天下的事情要做好了,前提就是。不诚世界上没事情做得好。是意愿的事情。所以佛家讲发愿是愿力消业力。那么儒家讲诚意,思想是一致的。这王阳明还打了一个比喻,他说杀人须从咽喉处下刀哦,这很可怕的比喻。意思说我们修养最关键是什么?咽喉处是什么?诚意!这是关键入手处。事情来到面前,你去做此事,第一步就是立诚,这是关键。这叫咽喉处。写一篇文章也是的。所以中国人讲修辞立起诚。文章要写的好,当然要修辞,修辞本身不是目的,修辞立起诚。

所以这个佛家讲发愿,儒家讲诚意,卢梭讲善良的意志是能实现唯一的价值,绝对的价值,思想是同一个。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大学》里讲的话,那么就把它发挥一下,那么王阳明发挥就抓住诚意不放了。在王阳明看来,整个《大学》的中心思想是诚意。《大学》之后不是有部《中庸》吗,《中庸》的中心思想是诚身诚意而后诚身诚身是实践。这顺带说就《四书》,这《四书》的顺序可不能颠倒按照时间上的顺序,第一步应该是《论语》,孔子的《论语》。那么孔子的一个弟子叫曾子写了《大学》,传授给谁呢?传授给孔子的孙子叫子思。那么子思又做了一本书,叫《中庸》,传授给谁呢?孟子。那么按照这个时间顺序的话,《四书》应该第一本《论语》第二本《大学》,第三本《中庸》,第四本《孟子》,由孔子而到曾子,《大学》来了,由曾子而到子思《中庸》来了,尤其是涉及到《孟子》,子思是孟子的老师,所以孟子的思想对《中庸》有大大的发挥。那么这个时间顺序来看,是说应该这么排列了,其实不是。

第一本一定是《大学》,

第二本一定是《中庸》,

《论语》排到第三本,

《孟子》第四本。

这个顺序是中国世世代代的文人修身养性的经验的总结,可不是随便说的。

那么为什么《大学》第一本呢?诚意啊,诚意是它的主体,所以《大学》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入门啊。一个人到了15岁,必须读《大学》的。孔子说的有道理,15志于学。15岁之前不是不学,学的是小学。小学是识字算术,酒扫应对,各种礼仪的学习,包括射箭、音乐。15岁之前。一个人到了15岁就要进入大学。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学做君子,这叫小学、大学。那么大学第一本书就是《大学》,大学就大人之学。

那么首先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就来了。那么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道德的德,入德之门。那么《中庸》叫孔门,孔子的学派叫孔门,孔门传授心法,这话是程颢所说。借用了佛家的话了,孔门传授心法,传授心法不就是禅宗的语言吗?所以有了禅宗才有后面的宋明新儒学嘛。北宋五子,北宋5个大思想家,其中有两个是兄弟是吧?程颢。程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叫北宋五子,五大思想家。

那么程颢就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心法这禅宗的话吧,禅宗就传心法。所以读了《大学》之后就要入了门了,第二本就是《中庸》,有了《中庸》,得心法之后再去读《论语》。因为《论语》是语录题,孔子论道从来不脱离实际的事情的,所以《论语》你要读懂哦,到时要有两个基础哦,一个《大学》一个《中庸》。因为孔子总是不断的跟他的弟子们讨论具体问题,在讨论具体问题的时候把那个道理说出来。所以中国人做学问有一个传统,叫古人不着书。不像今天的学者老师要写哲学专著,学术专著,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不脱离实际的事情来谈那个道理。离事而言理,专门做抽象的哲学著作。

所以读《论语》你要读懂它,并不简单,所以要打个基础。中国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只要读半部就可以做官了。你还准备读懂一部,要治两个天下?所以要进入《论语》,就是能够实践了啊,能够治国了,前提是《大学》、《中庸》。所以这个次序就这样来的。然后走向《孟子》,孟子提出了人生最高成就叫 “吾养吾浩然之气”。他后来就发挥成陆象山讲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既是吾心”。这就是我顺带讲《四书》的次序有来历的。

多少年来中国教育的经验总结,中国教育的主题是哲学,解决人生的问题。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专业的教学是让人成为某种人,成为工程师,成为医生,成为金融家,这叫让人成为某种人。让人成为某种人之前,必须让人作为人成为人。中国教育的主题。现在把这个主题放掉了,都指向让人成为某种人。现在是然后再补课,现在80后都开始补课了。补课就是自己明白了,然后提出“三观”问题,“三观”正还是不正了,这是顺带说。

那么我们回到这件事情上来就是发愿,发了四个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四大愿望,我们一般发愿都是小愿,那么修佛那个修行啊,修行的意志,发愿就是修行的意志,这叫最高的善良的意志。

这四大宏愿都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小乘佛教就没有度众生这个愿望,大乘佛教,所以后来印度人印度的学者也是感慨得很,他说佛教传入中国,那才有真正有了大乘的气象。那么传入到东南亚只是小乘的气象,气象不同啊。第一个愿就不得了,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不是说我要去做救世主,而是众生的罪过也是我的罪过,众生的烦恼也是我的烦恼。是这样一个境界,这个愿力很大的,这个愿力足以消业力。

我们讲到忏悔品的佛教功课的第四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就是发愿。四大弘愿,就是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我们讲了愿力才能消除业力。发愿是非常根本的,人世间唯有善良的意志才具有绝对的价值。

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度众生。我们看102页,第二段先说了,哪四个弘愿?要“四弘誓愿”,在这个四个弘愿前面都加了限定词的。自心和自性。从本心出发,从自己本有的佛性出发来发愿。

第三段102页上第三段,惠能讲,大家都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大乘佛教的精神。那么大,既然这么说,且不是惠能度,不是我来度你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救世主,救世主的观念是西方基督教的观念。

最初就是从犹太教那里来叫米塞亚,米塞亚就是救世主,后来发展到基督教上帝。中国思想佛学中国化,包括佛陀本来的思想都是 “自性自度”,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所以他说不是惠能来度。那么大善知识,像惠能这样的大善知识只是来启发我们,所以他当时得了佛法,在弘忍法师那里悟了之后,弘忍法师继续考验他,怎么考验他的呢?

就是不是在九江那里一个驿站,驿站边上一个渡口。弘忍法师为惠能准备了一艘船,叫他连夜过江,往南面走。到了船上之后呢,弘忍法师来摇撸了。那么惠能就跟弘忍法师说,应该我来摇槽啊,你是师傅嘛。这个弘忍法师就说了一句和应当是我来度你嘛,所以我摇槽。这是一语双关,继续考验着惠能。我是你师傅,所以我来度你,不应该如此吗?惠能马上知道了他在考验我。惠能的回答是没有悟的时候师傅来度我,如今已悟我自度,叫“自性自度”。这句话说出来,弘忍法师才放心了,你是真懂了。也是惠能要让弘忍法师放心,我以后哪怕历经磨难,你都不要为我担心,我自己能度了,所以叫“自性自度”。所以这里惠能就讲:“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诳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其实我们人人都有。别以为别人都不行,自己行,别人有过错不是我的,其实呢,都有。有些事你没做,不等于你在这种场合上不会做。你比方说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破坏了两次中国的变革——袁世凯。那么我们都说袁世凯不好,一个坏了戊戌变法,二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窃夺了总统的宝座,还想恢复帝制。近代史上如果没有袁世凯多好,中国的近代变革就要顺利的多。我们都近代史都会有感受。

其实认真的一想,袁世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正好中华民族不幸,在近代变革的关头来了一个袁世凯,不能这么想。袁世凯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产儿,我们身上都有袁世凯的影子。今天只要中国文化精神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我们身上都有袁世凯的影子。至于我王德峰没成为袁世凯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在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处于一个最有利的地位。我做不了这件事。而已。所以鲁迅先生说的对,他说我当然会解剖许多病症,但我往往更严于解剖自己。他说我从来不能做青年的导师,我就害怕我身上的毒素毒害了青年人,这都是真实的话,这种精神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就像今天中国也是这样,我们说官场腐败,官场能够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像恩格斯那句话说得对“一个政府的卑劣,可以通过他的民众的卑劣来得到辩护”。是这样的。

所以鲁迅先生不管是在他用他的杂文抨击了当时的封建官僚和旧式文人,他同样揭示了国民性。什么叫中国人,冷漠的看客,所以塑造了一个阿Q的形象,所以众生的罪过也是我们自己的罪过。我们就在众生之中。今天我们都在中国这个社会中,哪怕我们在以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其实也难免沾染上这个社会的病症。你再洁身自好,这个是当下社会的病症,你一定会有。这就是一种彻底的态度。所以禅宗的一个基本原理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看到别人犯了过错,不要认为自己未从犯,就以为与自己无关,其实自己完全可能犯,就这么一个道理。所以神秀的偈句的另外一个毛病就是把众生的烦恼推至门外,我只要自己干净就可以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这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众生的烦恼也是自己的烦恼,众生的罪过也是自己的罪过。

比方说今天中国社会种种的病症,你也躲不了,然后也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但凡有一点能力的把孩子送到国外,那么在国外了之后呢,学成了之后有国不肯归,因为我们这社会有问题。所以年纪轻轻的父母很早的就空巢了,这个烦恼是整个民族的烦恼,你也在其中。这是不正常的民族生活。我只要举这是一个例子而已。在如今这个社会人人自危,老人倒在地上该不该扶都成了问题,你也躲不了,撇不开。所以大乘佛教的精神就明确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但不是说你去做救世主,度自己就是度众生,一边是度自己,一边就是度众生

所以应该这样来概括,众生之过即自之过。所以叫心中众生,所以叫自心众生。众生就在你心里,别把他分开,这叫自心众生,不能分开的。所以底下就是说“何名自性自度”?即是心中是我们自己的心里面有的邪见、烦恼、愚痴众生,众生就在你心里的。

“将正见来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就是用般若智

“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我们记得巴金有一个建议的,成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当然现在没做这事。巴金的建议是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在文革十年动乱当中,所有人做过的那种事情啊,证据都存放在那里,大家去看,来提醒自己。巴金在这个文革结束之后写了《随想录》,在《随想录》里边巴金不断的来忏悔,其实巴金在这个“文革”当中他没做过坏事。他到是受害者,但他在忏悔。这是佛家精神的体现。

不要把文革动乱,文革的灾祸全部归结为一个人叫毛泽东,推到毛泽东身上大家就没事情了,不是这样!毛泽东犯了错误的,他后来自己也明白,他说他一生就是七分成绩、三分过错,他说我现在还没走,大概可以一般来说盖棺论定吧,我现在棺还没盖,但是总可以论定的。他就说了“三七开”,他自己说自己“三七开”。那么三分过错里边必有一项是——文革。随着林彪事件出发生之后,他就知道失败了。

“913事件”之后他就知道失败了,还有一个过就是“大跃进”,失败之后许多人饿死了,毛泽东心里很明白。毛泽东第二个过错就是错误的发动文革,错在哪里?在这件事情上他不如鲁迅心里明白,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百姓是圣贤,他说我把问题交给群众,文革来了。他没想到这个民族本来就充满了恶业,恶业未消呢。你这个文革一旦发动,那就要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所以巴金认识到这一点。大家来看,我们各自自己来看,在文革中自己做了些什么大家来看吧,巴金自己没做坏事情,没伤害别人,他是被伤害的,他也忏悔,这就是佛教的精神。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这个度众生,就是众生之过就自生之过。所以惠能说自心众生啊,这种彻底的态度唯佛教有,后来阳明心学也继承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就断烦恼。烦恼来自哪里?来自虚妄思想。这就是105页,第一段。“烦恼无边誓愿断”,如何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自性般若智,一个是自性般若智,一个叫虚妄思想心。我们平时的心全叫虚妄思想心。

关于般若智我们曾经在第二品“般若品”里面讲了是什么智慧?领会虚无的智慧。领会虚无一定名有法空。这种智慧叫般若智最高的智慧。你不名有法空,不领会虚无,你一定有虚妄思想。执着于法,要打破。因为我们总是着法着相念境,这些全是虚妄思想。烦恼就是不如意哦。我们如果把如意之心,求如意的心换一换,那叫如如之心,这是问题的要点。**莫求如意,但是如如。**烦恼从我们心里生,我们心里怎么生出烦恼,因为求如意,结果不如意,不如意就是烦恼。

这个行由品里边记载了弘忍法师那段话,那段话是弘忍法师跟谁讲呢?跟神秀讲。神秀做了那个偈句之后,弘忍法师一看就知道一定是神秀做的,然后私下里把神秀叫到方丈室,跟他讲“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在门外,未入门内”。然后底下跟他谆谆教导一番,其中有这样的话,“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句话很要紧。

就是你神秀搞错了修行,以为就是擦灰,不断的把我们的心跟烦恼隔开,这如何隔得开呢?所以还是从本心上入手吧,本心上入手叫“一真一切真”。这一真就是我们如如之心,即是真实。然后万事万物它真实的意义才向我们呈现。我们那个求如意的心去看事物,事物的意义都是虚假的,就这个道理。所以断烦恼从根源上说就是莫求如意,但是如如。如如就是如事物的本来去领会它,叫如如之心,不是从各小我的角度来理解事物。在这里惠能讲的比较简略。

讲第二个弘愿,就讲了这一句话“除却虚妄思想心”。所谓除却虚妄思想心,就是把如意之心放下,求如意一定是虚妄。事情总不如意或现在如意,将来马上不如意,还是要如如之心。这是讲这个第二个愿。

第三个愿,就是“法门无尽誓愿学”。学法门,如何学呢?不是从知识的角度来学。不是把佛经的经门列出来,一条又一条,这就叫学法门了,学法门是实践。所以惠能说“法门无尽誓愿学”,如何学?“须自见性”,自见本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所以学法门就是常行正法,做事情就是行,就是实践。做任何事情都要在正法中。这一点也被阳明继承。

阳明解释格物怎么解释的?不是去观察那个竹子,曾经一度王阳明认为朱熹的那个方法是对的哦,因为有一个娄谅跟他讲,学做圣贤是有方法的。王阳明的愿望就学做圣贤了,有路可走,怎么路呢?格物

先第一步格物,然后他就相信了是吧?然后阳明就格竹子了是吧?格了7天7夜的,没从竹子里边看到天理,到格出一身的病来。后来才知道这个错,不对。所以他把格物后来理解为什么?阳明认为格物就是正事就是事情也,的意思就是,是个动词。格本来是确是这个意思,你比方说我们要翻译,假如你要翻译英文的文献,翻译的工作不能天真的以为就是你识了那些单词的含义,知道这些词的词义,然后这个句子呢就是这些词义的连接。那么你边上有一本英汉词典,翻译不等于把这句子所构成的每一个单词在词典里面找到了词义,把它连缀成句子,不是这样的。

词典上说出了这个词的词义,你无法照搬到你翻译的那个句子里去的。这个词在这句句子当中应该表达为什么意思?你要格的,要格义,这叫格义。因为任何句子任何一个单词总出现在句子中,任何一个句子总出现在他的上下文中,所以翻译难也就难在你要格义上,这叫格义哦。也,这个词的含义不是从词典当中搬上你的翻译的译文里面,而是在上下文当中要把它格出来。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学过英语的朋友大概我们问这句是什么意思,假如有一句句子说是The chair is blue,你把它翻译一下,我就给你这个句子,你译译看,The chair is blue。太容易翻译了吧?这张椅子是蓝色的,未必哦。chair却还可以表示主席,blue也表示忧郁的,那个忧郁症那个忧郁。

所以这就是完全可能是主席此刻很忧郁,他究竟是说这个做椅子是蓝色的,还是主席是忧郁的?你没有context(上下文)怎么行?the chair什么意思?blue什么意思?你要把它格出来,这叫格义。格义的依据在哪里?上下文,The context。假如一篇文字是这么写,说多少人聚在那里叫meeting开会了,突然出现一句句子叫The chair is blue。难道突然讲开会的事情,突然讲到椅子是蓝色的吗?就不可能了。在如此的上下文里边,the chair is blue一定是组织这个会议的主席此刻忧郁。你在上下文里就判断出来了,这就叫格义

一个事情上来了,同样道理,你要做事情,也要在The context里边格义的,天下的事情没有孤零零的事情,总在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The context的里面。所以阳明就叫我们正事,格物就是正事。哦,要明白这个道理。

比方说你做官,那么做官要行使权力,这件事情该怎么做?此刻你的权力在你手里,你这件事该怎么做?你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的Context,你就在这个生存场里边,你格它的义,你才知道怎么做这件事。格物就是正事。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context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毛泽东时代就是49年开始的毛泽东时代,前30年吧,好,79年改革来了是吧,整个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ontext就变了。

今天为官者跟毛泽东时代的时候,计划经济时代的为官者,时代环境差别大不大?极大。要格义了吧?要正事了。现在正事的这个正不知道如何正,我说做官的话,问题还继续存在,争论继续展开,怎么办?等待我们的习大大指出一条路来,今天干部该怎么做?

阳明认为我们先自己正事,我不知道在这里谈过《人民的名义》吗?

各位看过这部电视剧吧?我们就讲讲今天的公务员叫干部官员,干部如何正事、如何格物。那个大风厂是吧,跟山水集团是不是签了一个合同,因为大风厂缺乏资金,资金链断了。他急需要资金,于是跟山水集团签了一个贷款的合同。那个山水集团准备贷一笔款子给大风厂。合同是这么定的,我借钱给你要有抵押品,这个抵押品是大风厂的股权,做了贷款的抵押品。如果在合同规定的期限里边,你大风厂还不了这份款,那么你抵押品就收归山水集团,就这件事。结果大风厂没能还贷,于是按照合同,这个合同有法律效力,大风厂的股权归谁所有?归山水集团。这就意味着大风厂被必须关掉,这里另有所用,这块地、这个厂的东西,由山水集团来决定怎么使用。

于是发生劳资冲突,工人们组织了护厂队。第一,他们不能接受自己失业的处境。第二,不能接受许多任务人都买了大风厂的股权,这个股权是那些工人半辈子的积蓄。买了股权,当时动员他们买股权的是老检察长陈岩石,陈岩石当时是为考虑工人的利益,就在大风厂改制的时候,跟他们讲你们工人也要买一点股,维护你们的利益。

好,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劳资冲突展开了,护厂队成立了,公司都做好了。手中举着火把和汽油,面对着警察。然后推土机都来了哦,我们看过这个情景了,那么我们注意两个人物。一个是达康,李达康,达康书记来了。

达康书记带着什么来了?带着reason,我们用英语来说是最恰当的。我们学过英语的朋友知道这个是什么?“理性”。带着理性来了,带着两方面的理性:一个是经济学的理性,一个是法律的理性。李达康认为大风厂马上关掉,这个合同是符合法律的,山水集团把这块地方拿下来了,完全符合法律,而且山水集团的发展有利于整个荆州市的GDP增长。李达康不是个贪官。他以荆州经济发展为己任,这真实的啦。他要求GDP增长。然后他判断这件事情,这就是他的格物哦,带着理性来了。带着reason来的。

又来一个人,他没带着reason这个词,他带着两个汉字“道理”,这个人就是已经退休了的老检察长陈岩石,这是李达康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平息这场迫在眉睫的危险—一实际上大风场里边有一个仓库啊,油库,一旦点燃了火来,要爆炸的,那事情大了。陈岩石来了,站在工人一边,“你们的推土机要开过来,就从我身上压过去”。看到这个电视情节吧,然后有人搬了个椅子,他就坐在那里,后面全工人,面对着推土机。李达康认为陈岩石你不对的。陈岩石告诉李达康你不对的。是两种什么东西在对抗?一个叫reason,一个叫道理。

这两个词是无法互译的,你不能把reason译成道理的,你也不能把道理这个词翻译成reason,为什么?他无法通译。

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很简单,假如有两个中国人正在吵架,越吵越凶。其中一个中国人最愤怒的指责另外一个中国人,“你怎么好这么不讲道理?”,边上一个老外听不懂汉语,但他很想知道这个中国人指责那个中国人究竞说了句什么话?假定我王德峰在边上,那么老外就请我翻译,“他说了句什么?”我心里这太容易翻了,叫everyday English日常英语。太容易翻,又不是很复杂的句子是吧,好。我就翻了。想想看我怎么翻?Why就是为什么,Why are you so为什么你是如此这般的Out of reason?我就这么翻了。

这个中国人指责那个中国人,“你怎么好这么不讲道理?”,我一翻英语,Why are you so out of reason?老外听懂了。他刚听懂我就知道我翻错了。这个中国人指责另一个中国人说“你怎么好这么不讲道理?”,并不是这层意思,并不是说你怎么还如此这般地在理性之外,你怎么好如此这般的违背理性的法则,是这种意思吗?绝不是这层意思。中国人说令我一个中国人说另外一个中国人不讲道理,不是这种意思,而是你怎么好如此这般的违背人之常情。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说话也是这个意思,你要讲道理什么意思?你不能违背人之常情,“道理”二字其实是无法翻译成欧洲语言的。它是两个字,然后再合起来是一个单词是吧?一个字叫道,一个字叫理,合起来才叫道理。

理是指什么?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叫理。任何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从哪里获得?从天道中获得,合起来叫道理。那么天道是什么?天道在哪里?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在柴米油盐里。中国思想就是这样,中国思想没把天道推到彼岸世界,像柏拉图那样叫理念世界,天道在彼岸,现实世界叫此岸。那么天道就是一个超感觉的彼岸世界中的理念。这不是中国思想,这是西方思想。

所以我讲到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就是庸常,庸常就是人民生活

为什么说人民生活就是庸常?就是柴米油盐啊。那么多任务人半辈子的积蓄,就被你一纸合乎理性的合同,合乎法律理性的合同拿掉了。这怎么可以?李达康带着reason来了,陈岩石带着道理来了,你站在哪一边?就两种格物,做事情就是格物,叫正事啊。这个正在哪里?是不是冲突来了?你说李达康错了,真不能这么说,他又没私心,但李达康有未来吗?咱真不知道。《人民的名义》如果拍第二部,李达康将走向哪里?中国当下的政府官员们将走向哪里?就这件事。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艺术价值不高,但他很现实。因为他展开了这个现实引起我你如果站在GDP增长一边,你必须站在企业家一边。

但是我们又是一党执政的吧,既然是一党执政,是不是人民生活是你的根本责任?你又站在哪一边?来了,事情真来了。我们都不知道怎么为人民服务了,因为人民至少区分两大部分吧,一部分叫资产阶级,一部分叫无产阶级。时代真变了吧,那个Context变了吧,于是正事也就是格物的事情交给了我们每一个人。

那么惠能的回答叫“法门无尽誓愿学”,什么叫誓愿学?怎么学法门?不是现成的知识告诉你,这叫“常行正法,是名真学”。《人民的名义》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编剧无法解决他,这是正常的。编剧导演都无法解决他,他的好处就是把他扯开了让大家看,就这个好处。看了以后引起观众的思考,我们都在其中,都在当下中国社会。

再比方说祁同伟自杀引起多少人的同情。为什么引起同情各位知道吧?草根!对,祁同伟就是当代当下中国社会中的什么于连,读过《红与黑》就知道了,于连不就是草根吗?他要往上走啊,最后呢上断头台吧。祁同伟是做了恶的哦,就是前反贪局局长被他设计的一个车祸,这不是要灭人吗?这个恶本不该被同情吧?但是那么多人同情他原因是什么呢?79年改革开放起步,全体中国老百姓人人都做着发财的梦,难道祁同伟就没资格做这个梦吗?当然有资格做。但他是草根,好,爬到一定程度完蛋了。

所以他在自杀之前呼喊了一句话 “没有人有资格审判我”。他为什么喊着说这句话?这句话一喊出来,引起许多人同情啊,就这个道理。所以《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的优点就在这里。那些人物都有意思了。所以我们讨论我们如果学一点哲学,学一点佛学,再来看这些电视剧,心里很明白。格物就是正事,正事如何正?用我们的自本心来正,不是私下的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正不了的。法门无尽啊,学不完的。誓愿学呢,如何学,“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荣耻出于良知,所以我们的本心,他说你去写什么?讲到这一步我没办法推了,写了一篇,后来他就发表了标题就是荣耻出于良知。大家看了有人写信给新民晚报说这篇文章是讲“八荣八耻”讲的最到位的,这编辑告诉我的。实际上这时我就提出心学,心学的重要性。常行正法是来自心啊,所以这叫自性法门。所以惠能总加个自性,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法门来自自性,不是外界外部的规定。

那么最后一个宏弘愿就是无上佛道誓愿成,惠能怎么说这个愿呢?他说“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誓愿力法”已经提出愿力法了。

整个四个愿都是什么愿力?唯愿力能消业力,叫愿力法。那么成佛道的这个弘愿,其实就是常能下心,常念修行,这八个字可以概括的。

什么叫下心天下之心。把自己放到最低,我们有时候做得到,什么时候最做得到?自己陷入极度的困境之中的时候。比如说某人得了绝症,都知不知道自己能否得救啊?住在医院里,这时候他看周围的人,每一个人都比他优越。连医院里的护工,平时也看不起人家,连护士都没到的这个地位。此人此刻在如此的绝境之中,他看到护工他都恭恭敬敬的。他觉得他帮我一把,我就感恩戴德,这叫下心

我们偶尔会有下心,在这种时候最容易有。一切所谓以往的光环权势金钱圈子化为乌有,周围的人个个都比你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下心,但是能非到到这种极端的状况中才有此下心,不应该这样。平时就应该下心,就是常能下心,每个跟你相遇的人,你要知道他真了不起,你不能跟他比,你要常这样想,所以惠能说话真实真切的很。他说成佛道是常能下心。否则你成什么佛道?

那么常念修行是什么?终极关怀。就把人生当成修行,人生以人生为修行,这就叫常念修行。所以八个字常能下心常念修行,这就是成佛道了。成佛道没有他途,就这条路。那是非常非常彻底的啊。所以我看那个《吴法宪回忆录》,自己是没坐过牢无法先坐牢了,后来上下卷的回忆录,下卷我最喜欢看,他写了好多篇幅,大概有半本是在牢狱中的经历。

他平时多厉害,那是关进来之前空军总司令啊,地位多高啊。所以他刚刚关进去的,他自己是如实说下来的,一看那个看他的人算什么东西?就连级干部了。还有一个什么团长算什么东西,他居然对我这样的颐指气使,他很不舒服都写下来了,你算什么东西?心里就在想现在你到对我这个脸色?当初如果我做空军总司令时候我见到你不是低三下四吗?如今我要对你低三下四了。这是最初的感受都记录,吴法宪他真诚,他终于真诚了,把他在狱中的经历都写下来,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后来对人家那些狱卒给他一点点帮助,他就感谢得不得了。

他说他们是好人,其实他们都是好人,最后的结论就是全好人。我发现正印证了是这里讲的常能下心了,但我发现吴法宪悟性不高,他被关进来才常能下心。当然我们的悟性也不会比吴法宪高多少,也到那个时候才有下心。所以这就是我对惠能讲第四个宏愿的体会。你看他说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也不要讲的对立,也不要讲的对立,你只要下心就可以了,就见佛性了。常生般若,般若就是领会虚无的智慧,你领会虚无还不下心吗?你以为你有所依靠吗?没有的。

所以我曾经讲禅宗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跟他交流,禅宗祖师他就用话逼你的。那一来一去全是机锋,这些机锋把你逼到无退路。你还回他一句,好像你还有什么可以支撑你的东西。他马上一句话过来,把你这个支撑东西拿掉了,终于到无力支撑的时候,你悟了,是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曾经讲禅宗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通过跟我们的对话,取代我们做十年牢,就是这个意思。你被关进去了,判了10年徒刑,你一进这个牢狱你就知道了。平时你所依靠的一切都不在边上了,你曾经有权利,你曾经有钱,你曾经有亲人的帮助,朋友的帮助,这一切都不在边上,你面对的全是如狼似虎的狱卒,你还得活你。你的立足点在哪里?你明白了,10年关好了就应该悟了。10年放出来你还没悟,这10年牢真白坐了。

那么我们大多数人没资格坐牢,那么怎么个悟法呢?禅宗说话更硬,逼你呀,所以后面会有机缘品,我们会讲到第七品就机缘品,你看那些对话多精彩,就是逼你,让你无退路,才可能悟的。就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常人迷嘛,没有那种处境就了就悟不了。那么在这种处境当中,你才可能悟,才能知道下心是什么意思。

我们昨天已经进入忏悔品,也就是第6品。在行由品、般若品、疑问品、定慧品、坐禅品之后,来讲这样一个坛经当中讲这样一个主题,就是禅宗怎么看佛教的功课?佛教修行的功课。佛教的所有宗派都有这样5个环节——传香、忏悔、发愿、皈依、成佛。同样惠能也要说一说,按照他们南派的禅宗,怎么看这5个环节?第6品以忏悔做主题,就表明对禅宗修行功课的核心的理解。

就如他在疑问品里说,达摩讲梁武帝并没有功德,而只是福德。本着这一个精神,修行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罪业。人都有罪,我们昨天讲这是中国思想中本来没有的观念。有一种错误,它属于罪。所以消罪业成了修行的核心,也是修行的前提。大多数人恐怕是修福报,种福田,修福报。但是修福报是不能解决生死轮回,不能消除业力。所以忏悔品就以忏悔为主题来说禅宗的功课。

所以我们昨天讲了第一个要点就是说忏悔是修行的前提。如果没有忏悔,不能谈得上修行,讲了这层意思。那么区分了有相忏悔无相忏悔。有两种忏悔,人有时候确实会忏悔,犯了过错自己懊恼,那么每每是有相忏悔,所谓有相是就事论事,没有追究,没有寻找那罪业的根源。

惠能只说了三个罪因,哪三个罪因呢?愚迷、骄诳、嫉妒。我们昨天做了讨论,这三种罪因的揭示是非常根本的事情。天下人的通病,一愚迷,二骄诳,三嫉妒

我们都可以反省自身的有没有愚迷?有没有骄诳?有没有嫉妒

愚迷是指驻法着相念境。愚迷不是愚,不是笨,不是愚笨的意思。有的人非常的聪明,但其实又非常愚迷,既住相又着相,既住法又着相又念境。第二个罪应就是骄诳,因为人我别的缘故,把自己不断的拿出来跟别人比,倘若发现别人比自己低,心生傲慢,这叫骄诳。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高,心生嫉妒,这就是第三种罪因,人高我低的失意。前面骄诳是我高人低的得意。

那么无相忏悔就是要追究自己过错的根源,追问罪因,然后提出了一个诚恳的忏悔,就是名于法空。我们会畏于因果而忏悔,但是按照禅宗来看,名于法空才会诚恳的忏悔。

法就是万物,万法就是万事万物,要领会到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业力不断。我们曾经做的事情业是法,做完了他就没了。这事情没了,不等于没东西流转,留下来,那业力留下来。昨天我们讲了诚恳的忏悔,是因为领会到万法皆空。然后一个忏,一个悔,分别是两个字。是忏其前愆,就以往的过错;是悔其后过,预防将来。他说许多人能够忏其前愆,但不能悔其后过。这是对昨天讲忏悔这个主题的一个回顾。

然后按照顺序讲了,先讲传香,再讲忏悔,这是忏悔品的一个顺序。传香是树立修行的信心。惠能讲禅宗的原理,都在前面加自性二字。所以所传的香也是自性法身香,有5个方面,叫五身香。

第一个方面就是平等,叫戒香戒香、定香、慧香,前面3个方面,是主题就是平等就是见镜心不乱,叫定香。第三身香是慧香实践。我们在定慧品里已经了解了,定慧本是一体。但是我们还是分别说了,一个叫定,一个叫慧。那么他们的关系是什么呢?定是体慧是用,叫体用关系。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

第4身香是解脱香,重点在于“自心无所攀缘”。在人生的海洋当中我们并没有救命稻草可以捞,要彻底的认清这一点,“自心无所攀缘”,这叫解脱。解脱并不是把人世间看空了,还得回来,还有一个入世间法。所以第5身香就是解脱知见香。我们人生在世要应付许多的事情,必须学习,广博的学习,这叫知见。但是前提是解脱,先出世而后入世,这样一个态度,这就叫解脱知见香。我们要在自己的生命实践当中来印证佛理。

传香讲了之后就是讲忏悔,忏悔我们已经重点的讲了,忏悔之后就是发愿。因为发愿是愿力,叫愿力法,唯愿力才可消业力,我们昨天做了讨论。西方近代思想家法国的卢梭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按照卢梭的思想,人世间只有一样东西是绝对的价值,那就是我们人心善良的愿望,其他的事物的价值只是相对的。

我们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提出了E=MC2的公式,这叫质能转换公式。他在理论上已经发现了核能了。后来技术上只要做到,原子弹真来了,当然核发电站也来了。我们用爱因斯坦这个E=MC2这个公式做什么事情?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灭绝人类。所以E=MC2这个公式只有相对的价值。我们拿E=MC2来造福人类,这是人心善良的愿望,这才是绝对的价值。卢梭的思想跟佛教的愿力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发愿就是修行的意志。发愿有四个愿,叫四弘誓愿,一个是度众生,一个是断烦恼,一个是学法门,一个是成佛道,四大愿望。度众生并不是去做救世主,度自己跟度众生是一致的,一边是度自己,一边就是度众生。众生之过,也是我们自己的过;众生的烦恼,也是我们自己的烦恼,大乘佛教的境界,这是第一个宏愿。

第二个宏愿,也就是要断烦恼,如何断?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心,把求如意的心转为如如之心,概括为这样8个字,“莫求如意,但是如如”。就像弘忍法师当初跟神秀讲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至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因为烦恼就是不如意。我们把求如意的心改了,转变它,转变为如如之心。如其本来的对待一切事物,而不是从小我出发,求这个事物如自己的意,这种转变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佛教说千道万的道理--佛法,归根到底要完成一个转,叫转识成智。就是心的用法的改变。我们的心通常的用法就用出烦恼来,我们转变一种用法就用出智慧来,烦恼和智慧都是我们心里生出来。

烦恼是意识的结果。我们平时的心是意识,业造成的识。这业力把我们再次投入这世界。所以一个人出生最先到达的是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又称为种子识,这个种子都是前世乃至再前世种下的东西。所谓三世因果这个传递呀,就是种子识的传递。我们说轮回转世,是什么东西在轮回呢?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它里边积累着过去的业,叫种子。

所以我们出世的时候,最初来到我们最初到达的就是阿赖耶识,死亡的时候最后离开的也是阿赖耶识,携带着今世的种子,又要准备下一次投胎,投胎了。这是佛教的说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已经不发挥作用了,在弥留之际慢慢它就没了是吧?最后意识也没了,末那识也没了。最后一个走的——阿赖耶识

我们说我下辈子还做人,我们提的每每是末那识,末那识就是这个小我。其实下辈子已经不是这个东西。我们这辈子的末那识不断的行动,那个种子识叫阿赖耶识,又被称为仓库,就在仓库里面全种子。那么末那识就是这个小我,他忙得很,从仓库里边搬出种子来,叫有种子而现行一一就是当下行动。但行动并不是不产生东西的,又产生新的种子,又通过末那识把它运回到仓库中去了。

末那识就是从仓库里出来又回去来回的跑,仓库有一扇门,这扇门跑进跑出的就是末那识,所以我们这辈子所做的事情叫现行了,然后又变成种子,叫由现行而种子。由种子而现行叫受业,接受我们先前的业,由种子的现行。由现行而种子叫造业,新的种子也做出来了,那么它就规定了我们下一次,所以这就是阿赖耶识,又称为种子识,他最先到来,最后离去。一个轮回就是由阿赖耶识这条线构成的,这是佛教告诉我们的事情呐。

那么我们没办法向佛教要求证据是吧?它不是科学,只能来领会。三世因果,十二因缘都讲了这个事情,我们做一个说明。所以我们这个意识,就是我们这个小我,要把它转,转成本心,本心生的是智慧,这叫转识成智。所以断烦恼的意思就是把如意之心转变为如如之心。

那么第三个宏愿,也就是学法门。法门无尽,如何学?惠能的说法叫常行正法,就做事情,做事情在道义中做,这叫。做事情,按这个事情本来的意义来做它。我们昨天说阳明深受禅宗的影响,所以把朱熹解释的格物转变为正事的理解。也,也。格物实际上就是正事,这显然是受惠能的影响。

惠能说学佛法门,不是学那么多修行的知识方法。法门无尽,常行正法就是真学了。在我们生命实践当中正事。我们昨天对正做了一番讨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来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正事?在一个变动了的时代,原先的正,正法似乎大家都公认,那么长行正法即可。但是由于我们讲时代的语境的转变,就context,昨天讲,前30年比如毛泽东时代,后30年改革开放时代,整个时代的语境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我们重新该得领会何为正法?如何正事?

最后一个宏愿,就第4个宏愿就要成佛道,主要的意思就是常能下心。我们对下心做了说明,平时很难做到,就谦下之心。我们在极端的困境中自然会有下心。昨天我们讨论了这事,我们在平时顺利的时候,每每不会有下心,不会有谦下之心,没有谦下之心就谈不上成佛道了。

所以8个字来讲成佛道这个愿,哪8个字就是“常能下心,常念修行”,常念修行这4个字是说什么呢?是指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把人生看作是修行,以人生为修行,这叫常念修行。这就是4个愿,发此誓愿叫愿力法,愿力法它比其他什么都重要。因为人在发愿这件事情上不会自我欺骗,这个愿是你自己发的,所以它是种力量。

然后我们今天接着昨天说下来,讲这第4个环节,就是皈依。一个“”字,可以用归来的归,也可以用什么?这样一个字——“皈”,发音也是归,意思一样。我们中国人对佛教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比方说皈依三宝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哪三宝?佛、法、僧,三宝要皈依。皈依是修行者的家。我们向来有家,但这个家大多指的是血缘关系的亲情所形成的家,用英语来说叫family。但是我们的心灵每每是无家的。那些真皈依的人,比方说我就会羡慕,因为他们有家!皈依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真心学佛的人首先找到自己的家,有的人就把皈依的形式也看得很重,皈依了某一个和尚大和尚,某一个法师,他心灵就有寄托感,这就皈依的实际的意义。

我们的家并不是那个豪华的别墅,我们的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这叫family,他也是生生灭灭,也符合缘起性空四个字。所以我们的家究竞在哪里?我母亲00年去世,后来06年我父亲又去世了,在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真知道我曾经天真的认为,天然的认为应当永远存在的那个family没了!在这一刻我才真正领会了一切佛教宗派,由之出发的那个出发点叫缘起性空四个字。你这时候才领会到了。以前说知道有这句话,也能理解,理解不是领会。我出生在那个家庭里,我自然的认为这个家应当永远存在着。但在2006年那一刻我就知道了,没了!深深的领会到缘起性空四个字。

于是我们就在想我们的家在哪里?于是佛教徒就来,叫皈依了。所以皈依就是修行者的家。有家你才心定啊,常人总是如此嘛。那么皈依有三个方面,我们就称为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那么现在来看惠能怎么说这三皈依,皈依三宝。

我们把书翻到105页第二段。

“善知识,今发四宏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在三皈依前面加了无相二字了,这也是禅宗的特色。讨论无相有相无相的事情是金刚经的主题。所以自从弘忍法师以后的禅宗祖师,都把《金刚经》看成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所以总是讲无相。他们念出来的偈句,也一般都称为无相颂,总有无相二字。我们有相皈依那就麻烦了。比方说你皈依佛,佛在哪里呢?释迦摩尼老早圆寂了。我们何处去找到他皈依呢?所以要无相。皈依法是不是就是捧着那几部佛经不放?那又叫有相皈依。佛法是宝,佛法就在经文中了吗?捧着经文不放,这叫有相,应当是无相

还有皈依僧,现在基本上都是有相皈依,我们真找到那师傅了,我们相信了他,我们皈依了他,还有仪式,这都是有相。惠能主张无相,所以叫无相三皈依。佛是什么?就是是什么?就是这个和尚是什么?,干净的净所以无相三皈依他是这么说的,“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关于两足尊、离欲尊和众中尊,我们等会再说。

我们先看下去,“从今日去”,从现在开始。

惠能说我们应当“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佛教之外的那种皈依叫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在三宝前面,就佛、法、僧三宝前面冠以自性二字,实际上皈依三宝就是皈依我们自己的自性了。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这叫“两足尊”。人站在这世界上,就像人是两足动物一样,用靠两只脚站着,这两足是怎么呢?一个是,一个是。我们确实不能没有,比如说财产吧,财物是养身之资呀,你穷的叮当响就谈不上福了吧?还有一件事情叫色,就男女。没有男女的关系,社会不可能延续。所以男人与女人的情感那叫转财为福,转色为慧,这就是两足尊了。财色两字对生活最重要。

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个《孟子》里边告子讲的那句话也是对的,孟子同意“食色性也”,人的天性。食就是食物,要吃东西。“食色性也”,这里边没什么恶的。肚子饿了要吃饭。你有一个胃有食欲,这有什么错呢?人有性别——男人和女人,对异性有追求,这又有什么错?天性呀,把这两个性拿掉,人类社会不存在嘛。

那么佛家怎么讲这件事情?他要说转的。转财为福,转色为慧。这可是非常真实的事情。我们有,我们也有,不等于有。无财无色怎么了得?有财有色呢?可能是愚迷贪婪。所以讲到觉悟这件事情呀,就我们皈依佛就是皈依觉。解决一件什么事情呢?面对财色的态度。所以那句话我们回顾呀,自心皈依

那叫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这就是“两足尊”了。哪两足?一个,一个。这福慧哪里来?由财色转过来。福之资男女爱情——慧之引,这是我的领会。佛教要教我们如何面对财产和面对男女爱情,这两件事要回答。因为这是人生当中,日常生活人生的最基本的两件事,没有财,我们如何养生呢?财是养生之资呀。共产主义还没实现呢。共产主义一天不实现,人类社会就有货币嘛,就有一个财字嘛,或土地,或货币,这是福之资。共产主义实现了之后还是有男女的,只要有男女就有爱情,过去的人有爱情,现在的人有爱情,将来的人也有爱情,这就是人类社会嘛。所以禅宗怎么看待这两件事,基本的事情。

我们财产无论多少,并不是财多了福就多了,我们不能没有财,财少的时候叫,财多的时候叫。如何把贫或富转化为福呐,真正的福叫安贫安富,这才成了福了。不能安贫叫贫贱难耐凄凉。不能安富是什么意思?富贵不能乐业,这是孔子说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是节约的约字,表示贫贱。快乐的字,表示富贵不仁者就是心没安好的人,怎样的生活处境都没用,贫贱难耐凄凉,那叫不能安贫;富贵不能乐业,那叫不能安富。这叫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财会惹祸。因为你没安呐!安贫安富财就变成了了。这里有儒家思想的。我们中国人把佛学中国化的基础是什么?我们本有儒家和道家的智慧嘛,那才能中国化嘛。所以正确的看待二字,是学佛的人必须充分认识到的事情。

我们再问一个问题:安贫容易还是安富容易?【学生:安贫容易】

对了,安贫容易。其实安富更难。安贫乐道还能做到。安富乐道呢?难了。不能安富,财就是祸。祸福就转换了吗?也有不能安贫的,于是也是祸,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嘛,就是不能安贫呀。两种情况都有,但是我自己体会后者更难,安富更难。财倒是很多了,离开福越来越远了,财不多的时候倒蛮有福的噢。

这种事情我们是改革开放30多年看的多了。你冷眼旁观这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世界,你看看就知道了,安富真难。但是现在也有很多不能安贫的,当然我们说,如果这个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正义的消失,我们为社会重建社会正义而奋斗,没问题的啊。但个人尽可以参加重建社会正义的努力,但个人对自己的财产状况应该什么?安贫。这两者不应该是背离的。就是我们接受了佛教,我们就不为社会正义奋斗了,好像这两者一定冲突。

我又想起《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个人物,这个人名字给他起得非常好,叫王文革。为什么叫文革?工人就这个样子的。你看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王文革是工人领袖。他领导着带领着复厂队,到后来干什么呢?劫持人质。最后劫持了那个老检察长,后来我想这是剧作者丑化工人运动的领袖。你们想想工人领袖是什么料?瞧,王文革吧,这个用心何其毒也。这是我的自己的评价,各位听听过去。

但是我是领会到这一点的,就编剧有意识形态倾向的,工人领袖就一定就是王文革吗?我王德峰就不能做工人运动领袖了吗?以前工人运动领袖不就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去组织工会吧?我想我如果做工人运动领袖的话,我绝不是王文革为了自己那个股权的事情劫持人质,那太丑陋了。我安贫,但我可以做工人运动领袖,我的意思就这意思,他并不冲突。我可以安贫,这个展开一下就是这个意思。

皈依觉什么意思?转财为福,转色为慧。爱情是最有意思的,人情冷暖至极致,无非男女爱情。有爱的能力,爱的力量的人一定是有慧的啊。因为爱情不是人事,不能把它还原为生物层面,那叫性欲的满足。不,爱情是把生物性转化为社会性。那是!如果这一次转不成呢?那么我们就呈现在动物般的欲望中了。那叫红楼梦里面讲的肌肤烂淫之辈。警幻仙姑说谁呀?说宝玉这个人不得了,好,古今天下是吧?第一淫人!然后宝玉吓了一跳。第5回啊,宝玉初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接待了他,跟他讲我之所以喜欢你这个人,因为你是古今天下第一淫人。是宝玉吓了一跳,他说我平时就不大听父母的话唉,不好好用功读书,这倒是真的。至于淫字,我年纪尚小,不知淫之为何物啊。

警幻仙姑说非也,你那个淫可是别人很少有的,叫意淫!这时候中国汉语当中没有爱情这个词的,爱情这个词语出现在汉语的词汇系统当中,是因为翻译英文或者欧洲文献才有的。翻译love。一生的爱情,在此之前汉语中并无爱情,爱情二字。所以曹雪芹也没发明这个词,用了这样一个词叫“意淫”。我们一看还是蛮熟的,一个淫字,其实很高妙的境界。

警幻仙姑说这意淫二字,“只可心会不可口传,只可神通不可语达”,何等境界,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可心领神会,叫只可心会,不可口传,只可神通,不可语达。我一看到这样的话,我知道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是第一部认真地讨论爱情境界的小说。在这之前有《牡丹亭》、《西厢记》根本没把爱情的境界讲出来。这爱情啊,是让我们引出我们智慧来的事情,那可了不得。我们年轻的一代都要进入这座伟大的学校叫爱情。爱情是座伟大的学校,我们的下一代应当在这所学校里边成长,最后毕业。我们为人父母的不要害怕自己的孩子Fall in love——坠落爱河,然后我们就为他担心你。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得经历这所学校,而且最好失恋过。失恋让男孩子强大,让女孩子聪慧,这是我的基本认识。所以当我第一次发现我的儿子失恋的时候,我很高兴啊,我知道他成长了,他会强大起来。爱情肯定是冒险的,你随时可能被抛弃你知道吗?这是好的事情,叫慧之引呐。你要转就可以了。转色为慧。父母是怎么看待孩子的恋爱的呢?马上就想到结婚了。结婚倒是件俗事,都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要有物质基础嘛。红楼梦把这件事情也点出来了,宝玉跟黛玉的关系叫木石前盟,宝玉跟宝钗的关系叫金玉良缘

你看婚姻就是要金玉的。你哪怕不多要那么一点点吧,才叫良缘,叫婚缘。爱情是朴素的,淳淳朴朴,他叫木石前盟,不参任何一点人为的、功利的意思在里边,掺一点,掺杂一点点功利的意思在里边,它已经不是love了,不是爱情了。

我们应当希望我们的孩子爱过一次,我们别把我们所谓人生经验投放到他们的恋爱这件事情上去。时下的家长们恐怕都犯这个病,但害怕自己的孩子恋爱了,一旦恋爱知道了,马上问对方是谁?家庭出身如何?门第怎样?就一连串问题来了。那你是讲婚姻的事情,这是另一码事。不能因为这另一码事把这一码事给否定掉了。

我们说在爱情当中被抛弃的一方是悲剧,还是抛弃别人的一方是悲剧?那个没爱的能力的人,他没真正的爱,他是不幸的。那个真正的爱的人,后来离开了这个爱,他是幸运的。我们要改变我们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我们从自心出发,这禅宗的原则,我讲过这些话,同意者寥寥。

所以时下我一直觉得80后90后蛮可怜的。我们曾经enjoy love,我们50后enjoy love,写过多少情书你知道吧?那一个认真呐。那个纸一定要很好的信纸,写个三页,然后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呢,我们班上总有一个人是负责,轮流的负责到开信箱去的。那么下午4:30我就在寝室里等着,他搭着一大堆东西来了,我马上上去看有我的吗?看了老半天没我的,心里的一种失落。第二天继续看,那时候通讯可不方便,一封信终于到手了,就那么两页纸,我不知道看过多少遍呐。这让我一个礼拜是幸福,洋溢在幸福感中啊,那就是love。现在他们都不会写情书的,发短信的。

——“侬(你)想我吧?”

——“我在想了”

结束了。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应该说情书抵万金。那个等待有时候,过尽千帆皆不是,他就是怀疑,我跟他约错地方约错时间了没有?

现在这种事情不存在的,一个短信发送了

一—“侬(你)在啥地方?

”哈哈哈~~~

我们说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多好,没什么好。深层有质的情感消失了,这就是惠能讲,皈依佛什么意思?皈依觉,皈依觉是什么意思?与财色,“能离财色”,与财离财,与色离色。就像那条原则叫欲相离相一样的道理。其实财色都是必要的东西是吧?生活中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陷入其中,与财离财,此才就转化为福了。与色离色,此色就转化为慧了。福慧具备这叫两足尊,就这个意思。

“少欲知足,能离财色”,不是不需要财色,千万别误读了。惠能叫我们活在这世上一不要财,二不要色,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大多数人没出家的,大多数人必须在家修行。全体都出家,全体人类都出家,人类社会就没了是吧?繁衍就结束了。但是真出家人一不要财二不需要色,这是真的。因为他是给我们树立一个榜样,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使命是做我们的教师,少数人有这个使命,绝大多数人没这个使命,惠能也是带着使命来的。由于他带着把佛学中国化,为禅宗奠定基础的使命,完成一次佛学革命。让参禅的活动从少数文人的精神活动的小圈子里边解放出来,让禅宗注入了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去。他带着这个使命来,所以他必须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必须不识字,显然带着使命来。如果他识字,有很多的文化知识,他就是文人了。他就完成不了佛学革命。他必须是普通人,劳苦民众当中的一员,砍柴火卖柴火为生,又是文盲。可见他带着使命来。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使命,所以惠能在疑问品里跟我们讲在家修行,人生无处不是道场,这就对了。

那么出家人当然一不要二不要。不要财干嘛?他托着那个钵呢,托钵嘛就讨饭,一切真和尚都行乞嘛。但这个钵呢不能太大,就这么一点点,一个小钵,人家把饭放进去,你吃了今天死不了就可以了,过午不食嘛。现在这个钵大了。我在复旦的校园看到穿袈裟的人你知道吧?

然后我上前去问他,我说“你是哪个庙的?”

他说“什么什么庙。”

我说“你到复旦来干嘛?”

“读MBA。”

我愣了一下,我说“你们和尚还要学管理科学吗?”

然后我笑了,我说“你们那个庙的钵太大。那个钵里的饭多的要管理的程度。”是这件事。他听了有点尴尬的样子。

我说据我知道佛陀的钵很小,他装满饭就吃完就结束了,然后开始说佛法了。你体大的要派你来学管理科学,就那个饭多到要管理的程度,就这个意思。是不是有点荒谬?后来我想算了,我不要说话这么直率,一下子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他是方丈派来的,他是监院——当家当中第一把手。庙里边有这个制度嘛,方丈底下有当家吧,第一当家叫监院,要让他来学管理科学,他离了财不行了,就是这个意思。和尚一不要财二不要色是吧?财不需要,为什么?众人给供养他就可以了,他就托着个钵嘛就可以了。

那我们在社会中不能无财无色,这是肯定的。那么跟财色之间要有一个自由的关系,这叫与财离财,所以这个财,因为你能与财离财的缘故,财无论多少都是你的福了。因为你能与色离色的缘故,男女爱情成了你智慧的引,引出你智慧来。这就是第一个皈依

不是皈依释迦摩尼,他已经圆寂了,归于我们自身本有的觉,buddha这个词,就梵文了。我们翻译成汉语叫佛了。buddha这个词本意就是觉悟,佛就是普通人,一个觉悟了的普通人,所以皈依就是皈依,皈依budklha就是皈依了,这话完全是对的。

然后第二个皈依就皈依,他说叫皈依,如何是皈依呢?关键是下面一句话,自心皈依正。我们看到这一行。“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这里边最关键的是去掉我执,那你就皈依法了,皈依就是饭依,我们为什么不正?因为我们有一个小我把它看得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无限珍惜自己这个小我。不断的拿出来跟别人比,发现别人比自己高心生嫉妒,发现别人比自己低心生傲慢。其实我们真的想一想,我们不断拿出来跟别人比的我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吗?不是。

所以那个惠能让惠明悟就两句话说下去,第一句话叫“不思善不思恶”。第二句话是“正于末时”,就正当此时此刻,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一问问得好,把惠明这个小我给他夺掉了,你明上座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当初还是四品将军也不是你的本来面貌,所以我问的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把这个小我给它拿掉。后来惠明这两句话说下来他就悟了。所以这个皈依法就是这个意思,不至高亲人,叫无人我贡高,这样的就是叫离欲尊,因为这个小我抓住不放,种种的欲求,没完没了,因为你不断把自己跟别人比。

第三个皈依。皈依,现在都是要到庙里去找和尚皈依的,在惠能看来不必,现在确实也不必,假和尚蛮多,当然也有真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实事求是。但是最重要的是皈依。干净的净。“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这就叫众中尊”。你自己就是尊了,你有自性清净之心,你自己就是僧,就是那个和尚了,和尚当然是众中尊了。

底下我们看下去,“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你说我皈依佛了,你又没找到佛,你还说自己皈依不就是妄语吗?还是皈依自己本有的觉吧。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我们每个人怀里都揣着一个宝,就是佛性。学佛不要到外面去求。有一个和尚远道而来,不就是找谁,找马祖道一吗?这个和尚后来也是成了禅宗祖师,叫大珠慧海,大珠慧海来到了马祖道一的庙,马祖道一问他,你到我这里来干嘛?他说求佛法。马祖道一跟他说,我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放着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何必如此?那么大珠慧海就惊讶的很,哪个是我惠海的自家宝藏呢?打住,把马祖道一立刻回答,汝今问我者即汝宝藏,汝今问我者即汝宝藏,就是你的宝藏,这句话一说出来,慧海言下大悟,这也是一个公案。禅宗公案当中一条,讲这件事,马祖道一回答的非常有意思,你放着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到处寻寻觅觅的,干什么?所以慧海很疑惑,什么是我自家宝藏?即君问我者。你刚才不是问我要佛法吗?这如此提问者就是你的宝藏。为什么这么说?慧海到马祖道一这里来求什么?是求财吗?是求权利吗?他既不是来求财,也不是求权力来的。他倒是来求佛法来的,生出求佛法的心,那个心是佛性呀。假如你本无佛性,你可能求这个可能求那个,偏偏永远也想不到要求佛法。我们一旦有了求佛法之心,我们马上就证明了自己有宝,有宝藏。

我们求财有根据的。身体要活在这世界上,财是养身之资,有根据的。我们求权力,求权力也有根据,因为社会分了等级,你要么被人支配,要么支配别人,你选择了,是吧?也有根据。那么你来求佛法也有根据吧?有!这根据不在社会中。你要活在这世界上求财,根据就在社会中,财富是以货币来表达的,你要求权力也在根据也在社会生活中,因为人有等级区分,你要求佛法根据一定不在社会中,在哪里?在你心里,这就是你的自家宝藏。所以惠海言下大悟。

所以惠能说自佛不归,自己本有佛,却不去皈依,无所依处。底下又来一段今既自悟。今天既然自己悟了。

各须你们各位,“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这叫自皈依。在我看来这句话太好了,是用佛家的语言说了一个什么事情呢?要我们树立,自己树立道德主体,独立人格,用佛家的语言说的话,你把佛家的语言拿掉变成阳明,就这个意思。阳明心学就这个意思。树立独立的人格,用佛家的语言阐述的叫自皈依,家就在你心里。皈依不是找家吗?皈依是修行者的家,这家在哪里?在你心里。心安是家,这样的人叫内调心性内调心性正好可以让阳明现成接过去的。心学就这样,心性之学,宋明儒家两派都是讨论心性问题的。所以儒家到了宋明的时候就儒家的学说就叫心性之学,只是在心性之学这个主题上有两派之争了,一个说心即理,一个叫性即理,性即理是谁的主张?程朱理学,心即理是谁的主张?陆王心学。所以宋明新儒学就是心性之学,在这次禅宗通过惠能已经说了内调心性,外敬他人。中国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叫真正的近代社会来了,遍地都是独立的人格,因为每个人都自皈依,就这个意思。那惠能了不得,用佛家的语言说出了将来宋明新儒学的主题。

宋明新儒学的主题就是树立独立人格,解决中国文化的一个长久的病症,叫主奴关系的文化。王阳明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主题。如果阳明心学真能在中国大行天下,今日是中国社会不会是如此这个局面,所以我们说禅宗为宋明新儒学做好了思想准备。禅宗通过惠能用佛家的语言说出了树立道德主体独立人格的要求,这叫自性三皈依,自皈依,所以他这句话很重要了。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这样就把这个皈依这件事情说明了。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佛教功课的第四个环节——皈依,现在讲最后一个环节一一成佛,成佛的环节就是顿悟。患能是禅宗南派的领袖,禅宗北派的神秀主张渐悟,所以叫北渐南顿

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在禅宗的修行以及对禅宗的学术研究,一直在讨论渐悟和顿悟的这个问题。惠能主张顿悟,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还是神秀的比较可靠,能渐渐的悟,怎么可能一下子呢?其实从这个道理上讲,我们把“”和“”区分开来的话,“”确实是循序渐进的增长,但“”不等于“知认知的活动是积累,毫无疑问,而且还在循序渐进。比方说你学物理学,那本教科书就是如此,你必须从第一章开始,前面几章没搞清楚,后面几章你不会懂。认知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渐渐的积累过程。但是“悟”不是这样,为什么?“”是无所得。

我们曾经讨论过“”和“”的区分,“”的活动没有能悟和所悟的区分,“”的认知活动有能知和所知的区分。我们都有认识能力,我们叫能知的主体,我们发挥我们的认识能力去获得那份客观的知识。比方说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你发挥你的理解力,理解了它,这三大运动定律就是你的所知,所以叫有所得。但“”的活动并不是这件事情,并不是好像某样东西在某一个地方,等着我们去悟到它。“”不是这样一件事,假如有一样东西在那里等着我们,我们终于悟到了它,这就不是“悟”了,这就是认知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确是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代年轻人在学习的时候,终于认知了它——有所得。“”不是这样的,“”是无所得,“悟”是我们的心灵与虚无的默契;与虚无默契,你有什么得?那叫nothingness,虚无嘛。所以,没有什么渐悟,有渐知,但并无渐悟。今天悟了一点,明天悟得比今天更多一点,没这种事啊。

许多人学佛就陷入这个误区,他们彼此之间还比较:谁得更多一点。是不是有个比较啊?我有许多中学同学,都学了好十几年的佛了,他们彼此会讨论,然后说:你这个不对,我做个道理给你听。他说了以后,那个人很激动:哦,你比我悟得高。有高下之分了。我说:这个跟悟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你的佛学知识更多了,就这个意思。这跟悟有什么关系呢?悟,就是要么悟了、要么没悟啊。没有从少到多这样的过程,你要么悟了、要么没悟。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倒是修是渐渐的修,但没有渐渐的悟,渐修顿悟。顿悟嘛,就是文革当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叫“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啊,这就顿悟了。这句话说的很好的,说出了悟的这个事情。第一、它不是头脑的事情,是灵魂的事情,认知活动是头脑的事情,所以要积累。从知道得少到知道得多,头脑的工作。悟是灵魂。灵魂就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升华。升华,本来是个物理学概念,从固态越过液态,直接气态就樟脑丸嘛,不经过液态了,直接气化,越过液态变成气态,这一步叫升华。,就是生命情感的升华,并且一下子来,叫爆发,而且是革命,而且是灵魂深处的事情。

所以我曾经跟那些我的中学同学,他们学佛那么精进啊,我说精进波罗蜜,称得上;但最终要得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啊。读佛经那么精进,可曾流过泪,我就这么问他,他说没流过。我说你没流过,肯定没悟过。

读佛经不是头脑在读,是把我们心灵的生命感受放到经文中去,放得进去,这一段你就懂了呀;再把它拎出来,那叫悟啊。读佛经要不求甚解。甚解嘛,是学术研究;有学者专门研究金刚经啊,写了著作啦,那叫佛学,不叫学佛。我们读佛经就是要创造一个条件,手机关了、家里电话线拔掉、这段时间没有人送快递就可以了。那你就静下心来读吧,一行、一行的读。口诵心行,口在念诵、心跟上去,不是头脑跟上去,心跟上去,这叫口诵心行。口诵心不行,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口诵心行,读着、读着,突然!心生法喜。那种无以名状的悲欣之情,起来。这段,你真懂了。那是生命情感的升华,这就是我们跟佛经的关系,所以惠能主张顿悟。

然后,我们跟佛经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第七品里有,第七品叫机缘品。我们先做一件事就是成佛,成佛的起点就顿悟,悟了之后该怎么办?还要修吗?也是个向来讨论的问题。有人主张:不必修了,你已经是佛了嘛,还修什么修?

其实要修,惠能也主张要修,就不能退转,必须保任、不退转。保任护念,以免退转。护念很重要的,有时候菩萨也护不了,需要佛帮助他。我们都知道。

这个境界有三层:第一层叫阿罗汉,阿罗汉往上走叫菩萨,菩萨再往上走是。我们知道佛经当中最短的一部经是《心经》,为什么有《心经》呢?就是那一件事情,舍利子啊,舍利子这个人其实很了不起的,是佛陀的一个大弟子,后来被称为智慧第一。在当初他只是阿罗汉境界,连菩萨境界都没到,所以他就去请求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你能不能帮我提升?观世音就答应他了,但是观世音心里也没底呀,他想把舍利子提到菩萨境界,这件事情要得到释迦摩尼的认可,能不能做?

那一天,佛陀坐在那里,饭吃好了,底下那么多人等着。观世音上去,先对佛作礼,作完礼之后,就提了一个请求:舍利子跟我讲,能不能讲一讲菩萨境界?佛陀答应了,然后佛陀先做一件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给谁呀?给观世音护念。在佛陀的护念之中,观世音开始说话了,许多人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舍利子在听,因为观世音跟舍利子说话。我们都背得出来的260个字,在佛陀的护念之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就来了嘛,最短的一部,260个字,这个心经讲完之后呢,舍利子进入了菩萨境界,所以心经就是菩萨境界

菩萨也没有充分的把握,菩萨还有许多烦恼,没有达到无漏,不是无漏智嘛。杨老师跟我讲,有人问无漏智无漏就是所有烦恼都没有就是烦恼。那么,有一个菩萨达到了佛的境界,他不想做佛,哪个谁啊?地藏王,因为菩萨是要渡人的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王,他其实就是佛的境界,这是佛家讲的3种境界。

那么,这绝不是虚言啊,绝非虚言。我们以为学佛仅仅是精神上的活动。其实他的目标当然是精神活动,通过精神活动最起码达到一个目标,叫“了生死”。阿罗汉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可真的,我们现在都不行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的,以怎么个方式走也都不知道的,有可能被送到什么ICU—一插着各种管子呢、还有心电图呢、呼吸机,挣扎着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走。

阿罗汉是什么?好好的就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这件事情至少做到,已经到阿罗汉境界了。其实每一个出家的和尚,经过一段时间在寺庙中修行,应当达到,如果达不到,他即是假的。未必能指望每一个出家的和尚都达到菩萨啊,但起码应当达到阿罗汉。寺庙里以前基本都是,现在不是,很少了,那些和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

上世纪90年代,龙华寺就有一位——九十几岁,突然跟那些弟子们讲:明天我要走了。你是说:你瞎讲的,你看你面色红润的。他说:别说,我要走了,我知道,别来打扰我,你们就做一件事,记下来,我现在也有一点钱嘛,和尚都有一点财嘛,怎么安排?你们记下来,哪些到我家乡去给谁谁谁、哪些你们做什么事情把它用掉;然后还有一件事情,打一桶水到我寮房里,我沐浴,明天第二天上午九点半之前别进我的房间。后来就有人汇报到宗教局,宗教局干部就认为必须把他马上送到医院,明天要走了,这怎么可以?后来又有一个大居士劝这个宗教局干部:别送他到医院,我们要尊重他。后来宗教局干部总算同意了。第二天九点半,那些弟子把他的房门打开了,走进去一看,他坐在他的蒲团上已经走了,那叫圆寂。坐化圆寂,都知道的,这就真和尚啦,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达到菩萨的境界,但是我们已经判断出来——阿罗汉

我不是在这里讲过嘛,未必一定要出家哦,我们弄堂里,我讲过吧?就是那个老太,孤老太嘛,修几十年净土宗啊,修到阿罗汉。有一天到水房里打水,那时候有老虎灶嘛,现在没了,上海老虎灶多啦,每条弄堂都有,到老虎灶打水,跟老虎灶主人讲:“我这是最后一次来打水”。老虎灶主人说:“为什么”?她说:“我要出远门了”。那么老虎灶主人也不在意了。上海,移民城市,说出远门,一般理解为回乡探亲,就这件事,所以大家都不在意。3天之后,消息传来,这老太太因为3天没出门了,邻居终于受不了,破门而入,因为她孤老——一个老太太,进去就看她坐在她的床上,早已坐化。她去打水的时候好好的。所以未必一定要在丛林里修啊。

修成阿罗汉的人有,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南华寺的一个和尚,在外面院子里边讲佛法,边上有一棵大树,正好这一段讲完了,他是往那个大树上一靠,跟弟子们讲:我走了。果然就走了。大家再上去看,已经走了。他把这段经文讲完,手往那个大树上一扶啊,走了。所以这就是讲悟嘛,没有悟过的人,是不可能的!这件事。

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所以,现在跟我年龄相仿的、我许多中学同学就修,其中一个是讲得最老实的话,他说:德峰啊,我是修得蛮晚的,现在还要努力修。我说,为什么。我就图一件事情,好走,要走得好,别的事情我已经不在乎了,就怕走得不好。他问我来得及的不?我说:我想应该来得及的吧。那你也很虔诚,你真的修了。好走不容易的啊!

所以按照这个惠能的理解呢,这个修行的过程分了两大阶段指向这个涅槃的境界。第一阶段叫解悟。这解悟阶段,两件事情都很重要。一个要读佛经的,因为佛陀说了那么多话就是来开导我们的,佛自己不需要这些话,就是来帮助我们的。所以在佛经的帮助下,还有一个,要有大善知识,禅宗祖师这样的人物,因为我们是小根之人啊,绝大多数人都小根之人。没有佛经和大善知识的帮助,我们基本上很难,那么这个阶段就解悟,但现在佛经是在的啊,大善知识不知道哪里去找,以前都找得到。

像那个电视剧,看过吧,《天道》。那个主人公是从欧洲回来啊,金融学专家呢,然后在中国股市上炒,资本市场上弄一把,后来那个事情很危险,他心里发慌,到庙里去了。山上那座庙,那个老和尚接待了他,老和尚根本不懂什么资本市场这类事情,就几句话的对话,那个人心里明白了,错了,直到下面该怎么干。这就是大善知识在帮助他。那个主角是王志文演的,这个电视剧非常好看的,本来叫《遥远的救世主》,变成电视剧取名叫《天道》。很值得看,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前一个阶段中国社会的突出的矛盾,非常值得看。里边有3个人自杀,各有原因的。好,我们不讲。

那么,解悟这个阶段,到什么时候,突然结束了呢?这一刻叫顿悟。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需要大善知识和佛经的帮助,这叫解悟。一般我们知道佛教的基本常识,我们修行有四个字:信、解、行、证。起点是,不信不行的。然后就是实践,在实践中证悟,印证佛理。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这一点很重要。我母亲就是信佛,但是不识几个字,解放以后才扫盲啊,在我父亲的帮助下识了点字,但是一天到晚,口中念念有词的那个佛经的经文。后来,我就有一次,我小嘛,我就问她,我在中学的时代,大概,我问她:你念的这些你懂吗?她说不懂。我说不懂你念什么?然后我要嘲笑她。父亲后来非常认真跟我讲:你不能嘲笑她,你是知识太多了,你跟她的区别是,她有信,你没有信。就那个信念的信,你没有,你不能跟她比的,他说。当时,我父亲非常认真地批评了我,你要你母亲跟你讲一大堆佛学知识呢,她是不懂的,她有个信字你没有啊。所以,这很重要。所以,后来我就明白了,什么叫“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我们很难信了。因为知识多了,倒不如知识少的人,他就信啊。信是起点,信解行证,那么解悟,终于顿悟,这一刻叫顿悟

顿悟之后,修行继续,进入第二阶段叫证悟。证悟的时候,一不需要佛经的经文,二不需要大善知识,因为你顿悟了,已经悟了。但是还要一一保任,还要护念。怎么护念,怎么保任用你自己的生命实践来印证佛理,这就叫证悟,要实证的。这就是一个按照禅宗,南派禅宗所理解的,当中一个关键环节:顿悟

好,现在我们就来看惠能怎么说?我们看105页啊,最后一段。“善知识,既皈依自三宝竟”,这件事做好了。

“各各志心”,各位都要专心致志。

“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开始讲成佛的境界了。成佛的境界,按照佛教就是说一体三身佛,就是成佛的境界有三个方面。

“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叫大家跟着他一起讲,这就很有仪式感了是吧?

“于自色身”,色身是什么?肉身,我们的肉体,佛教叫色身。“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就是转色身为法身

“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那三身佛,我们知道了,一个叫法身、一个叫报身、一个叫化身,这叫三身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我们都有的肉体,这个身体只不过是舍宅。“不可言归”,谁要皈这个色身?道教。道教就是守住这个“舍宅”不放的、修长生不老,不就抓住这个色身、这个舍宅不放嘛,要皈依这个舍宅,这是道教。佛教认为“不可言归”,我们的肉身,你怎么好皈依它。所以,佛教就嘲笑道教,你们那些叫守尸鬼,守住这个尸体不放,叫守尸鬼。

道家不是这个境界,道家到了庄子,根本放弃身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那个《齐物论》里讲,但是道家的思想倒启发了那个道教了,道教开始逆天道而行了,你追求长生不老,不就逆天道嘛,这是道教。但是,道教有贡献,要实事求是啊。我们中医,有许多养生的方法,是从道教中来。道教在求长生之术的努力当中,也增加了许多中医、中药学知识,这也要实事求是,包括气功。因为道教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外丹,吃死人了。那个丹,仙丹,据说练出来了,后来不是吃死人了嘛。改了,改练内丹。什么叫练内丹?就气功啊。道士养身术,蛮好的。好,这个我们不去讲。

在佛教看来,“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本来大家都有。

“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到外面去求,

“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先说这个道理,不是真有三个身啊,其实是一体三身。这个一体是自性。所以,法身报身化身都从自性中出。

好,我们翻过来,然后他分别说,在109页上,他开始分别说法身报身化身。先看他怎么说法身。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我们的行为都是发动的,生命实践都是发动的,就看你怎么思量了?用儒家的话,就是意要诚,这是关键。意是心之发动。

“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我们平时的生活就是这样。

“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我们没有悟的时候是什么?我们本来光明的日月被浮云遮盖了。

什么叫?他比喻了“忽遇风吹云散”,忽就是突然,那就是顿悟的意思,一下子风吹云散了,这样上下就俱明。可见,这个成佛的第一个环节叫顿悟,这里说明了。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惠能说佛法,跟大众讲他自己也是大众中一员,所以说话就是通俗简单。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把那个日和月又合起来了,叫

“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就是我讲“解悟”阶段,要有大善知识帮助嘛。

“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向我们的佛性呈现了。

“见性之人,亦复如是”,这就叫清净法身佛。顿悟我们记得清净法身佛了,本来有,只是被浮云遮盖了。

惠能讲那个禅宗的,南派的禅宗也是16个字,整个禅宗的大纲是16个字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禅宗的南派——顿教,讲顿悟的,又是16个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直了”,就是顿悟。

那么在顿悟中,法身佛来了,他马上就有另外两个效用了。我们翻过来看,这一段,我们可以略过,就是讲法身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性皈依、皈依自性。

底下讲报身。110页上第二段,圆满报身。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不要老是想着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那些都已经过去了。

“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要向前看就是,向未来。

“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我们的行为有善有恶,但本性是没有二的。

“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这就让我们想起王阳明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不就是圆满报身嘛;然后,善恶来自意之动啊,“有善有恶意之动”。然后,报身究竞什么意思呢?再看下一段。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累世累劫的善因,都被你的“一念之恶”灭掉了。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恶业之多,多得如恒河沙数一般多啊,只要“一念善”起来,都除掉了。

“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所以报身其实讲得是消除了一切罪孽,这叫圆满报身。

那么,报身之后要讲化身,化身叫“千百亿化身”,我们先看惠能怎么讲。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本来我们是空,但是我们活在这世界上,要应世,应世必有思量,思量一起就变化来了。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全因我们的思量而起,因思量的不同,结果是不同的。

“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上界下方是指六道,上面三道、下面三道。下坠恶道,就是地狱、恶鬼、畜生,下面叫下方。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化身的意思是应世。我们不得不应接人世间种种的事情,事情一起来,我们的思量就会变化。

这个千百亿化身,佛教喜欢用大数字。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都是大数字;十恶八邪、八万四千种法门等等,都是大数字。千百亿化身,千百亿是大数字,有道理。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角色不断在变化。你到商店里买东西,你叫顾客;如果你也开了家商店,人家到你商店里买东西,你是店主。你曾经是某人的儿子,那么某人是你的父亲,你是儿子;然后你又生了个儿子,你又变父亲了。你做学生的时候,那人是老师;后来,你也教别人了,别人成了你的学生,你又成老师了。我们的角色是千变万化,每一种社会角色都应当是在智慧中担当社会角色。

比方说,今天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家没安全感。你要吃东西,去买的吃的东西不可靠。但是你如果是做服装的呢,结果人家穿了你的服装不可靠。就不断在循环。我们在这世界上,应当是千百亿化身佛,不管是承担怎样的社会角色都要有佛性,这就是千百亿化身佛的意思。

“自性变化甚多”,为什么自性变化?因为应接不同的事情。“迷人不能省觉”,做顾客的时候,防备着这个店主;自己做店主的时候,在欺瞒顾客。大家都轮流来啊。那么媳妇熬成了婆,当初自己做媳妇的时候,受到了婆的压迫;后来自己也成了婆,有了自己的媳妇,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媳妇。其实全部应该改变。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无论是怎样的社会角色都应该是佛性的呈现,这样叫千百亿化身佛。

其实道理并不玄妙,就这个意思。一体三身,一体就是自性。悟了,那叫法身:然后继续修念、护念,那叫报身,因为你修念、护念,你就把一切罪恶、恒河沙数般的恶业都消掉了,这叫报身;然后应对不同的人世事,那叫化身。这就叫一体三身。这个化身意思呢,后来宋明儒家,特别是陆王心学也吸纳进来,那个阳明讲的话是对的,叫事变只在人情里

关键是个“”字。我们如果没有生命情感没什么事情。事情就是心事,心外无事。那么事情千变万化。我们要解透啊阳明讲的心外无事。事情都是形式,心外没什么事的。叫你去做一件事,你就去做了。没什么事情。但是一旦有事情要说,马上心事来了:这件事情做砸了该怎么办,我的名声受到损害;这个事情我费了很多努力,对我有什么好处?又是一个事,事变只在人情里。

好多年前,2007年,我接到校长办公室一个电话,校办主任打给我,他说:我们校领导啊,校长他们都说,今年的研究生毕业典礼,请你王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个言。这件事情来了你知道吗?我马上知道它的分量了。

第一,校长看得起我,我可以作为堂堂复旦大学那么多教师的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意味着什么?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海重要媒体都在场,电视台、解放日报通通在场。你那个演讲刚刚做完第二天就见报了,事关复旦大学的名声。你那个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这个水平要很高的,咱行不行?心里发慌啊。事变来了。只在人情里你知道吧?后来我就跟校办主任讲,我说我明天答复你,我能不能做这个演讲,做还是不做明天告诉你。心里折腾啊,为什么?第一,我被看得起了吧,那么多教授,大概我被认为是大牌教授了是吧?你才有资格上去讲呢?

第二,我讲的不好怎么办?我完蛋了。那个闲思杂虑一起起来,那是没办法。心定一定。想想,这叫心思啊;然后,又想起王阳明了,关键是意诚还是不诚。诚意啊,这是关键。又想起惠能了,叫思量,思量了啊。后来我怎么想呢?我是这样想,我既然要去做一个演讲,不管是什么场合,你要去做演讲的前提,你真有话要说,这是最根本的。我王德峰真有话要跟大家讲吗?跟那些行将离开复旦的毕业生讲吗?假如我真有话我得想一想,这些话以前人家讲过吗?如果讲过的,我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要讲,这就不必讲了,那叫老调重弹,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真有话要讲,而且这个意思是别人没讲过,而且我认为很重要,应当跟我们毕业的研究生们讲一下。我就定下心来,那叫来了。所以,读阳明心学要实践。此刻,是最重要的实践当口。《传习录》,关键一个字这个当口。这个时候,此处不用功什么时候用功?还学什么心学?一个字,先想,坐下来心定了。想想,真有话要说。而且这些话,前人没说过,以往没说过,写下来一共3条:

第一,我们的研究生们别误会了,你们一走上社会,马上急切地想要成为社会精英。你们向来听说过了,复旦大学是培养领袖的地方,叫leader,你们就认为自己应当做社会精英,复旦大学就是培养社会精英的一所高校。你们错了,我心里想。复旦大学不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是培养民族的脊梁。第一层意思写下来,我相信没人说过。因为,复旦大学向来自诩颇高啊。我们每一个复旦的学生都应该志存高远,不得了你知道吧?第一件事情,民族的脊梁

第二件事情,不要急于求成。我们复旦的学生可以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以自己的真实的努力来推动民族的进步。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我们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应当有所创造,而创造的根基在传统中。我们要有一个家,并且在一个传统中扎下根来,才会产生一切本质的和伟大的东西。

三层意思写好了,然后写初稿。我是不敢即兴演讲的,因为这样一个场合太隆重了。我平时说话还蛮流利的。在这种场合的时候,你说错了的话,很不好。对不起复旦大学的,对不起那么多毕业生,你这个演讲也可能他们记一辈子,所以我就不敢脱稿了,我得写。第一稿写完了,我就扔在抽屉,我想一想明天再看。明天看的时候,仿佛在看别人写的东西。

第二天拿出来一看,我三层意思没讲清楚。你有话要讲不等于讲得出来这个意思啊。修改了吧?修改。修改叫什么?修辞啊,就是文学的功夫要上来,文学为了啥。修辞不是美,修辞立其诚。你有那个诚字,不错的。我刚才讲三点意思,值得讲吧?那个字,有的,你立得起来吗?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看,你有一层意思很好,你写下来。写完你过了段时间看,没说出来嘛。好像说出点什么又丢失的更多。修改,这就修辞来了,是为了把这层意思,完整地、彻底地、明晰地真讲出来了,让人明白。第二稿,再扔两天。因为,有一个礼拜的时间。再回头一看,说的比上次好点,意思是说出来了;但是好像还不够,还不够清晰。没有别的目的,要把这个“诚”真立起来,让人接受了、让人感受到并且明白了。第三稿……后来,我想差不多了,我要说的三层意思已经说得很分明了,大家不会听不懂。上去讲……讲完了以后,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一个电话,是我本科的同班同学。他现在不在复旦哲学学院,在社会学系,在那里做教授。我们本科同班的,他突然打个电话给我,他也当时坐在下面听的,电话里非常激动:“德峰啊,我没想到,你很有文学才能;我以前总觉得你会思辨啊,哲学思辨,你是很行的,但是文字表达功夫,你这么好,我没想到,我们都很感动,你知道吧?我们社会学系的研究生毕业生,走出这个毕业典礼之后,在路上就说,哲学系王老师那个话好,那些话都不会忘记的啊;你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文学才能的呢?”他就问我,我说,我没有文学才能,这个演讲在文学上有价值吗?他说有。我觉得很惊讶啊。其实后来就明白了,实际上,我真修辞啊。这修辞不是为了让我的辞藻华丽,而是为了把那份意思真说清楚,才不断改变说法;最后,第三稿“”了。然后,他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力量。第三天,《解放日报》就发表了;然后我再去看,哎呦,还不错啊。我说我这个过程,就举一个例子啊,并不是我在自吹自擂啊,后来就收到我的一个演讲集里去了。《解放日报》给了它一个标题叫,好像是这样一个标题,叫《真正的伟大属于心灵》,假如我没记错的话。我本来的标题是《做我们民族的脊梁》,这就是我对复旦大学的定位啊。

实际上,许多教授听了之后,就觉得我们向来不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吗?我们要争取成为什么?把复旦大学办成东方的耶鲁。这是我们的口号。什么叫耶鲁大学?美国一流大学吧,耶鲁大学一直认为它培养社会精英的,跟哈佛大学一样想啊。后来,我才知道有一本书,哈佛大学,他们的本科生叫学院,叫哈佛学院,哈佛的Colloge,那个前院长卸任之后,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2006年发表,标题叫《失去灵魂的卓越》,副标题“哈佛大学是怎样背离教育宗旨的”。后来译成中文本了,我一看跟我的想法一样,你看。哈佛大学别自以为,在培养社会精英,那些人很卓越,但没灵魂你知道吧。你看,英雄所见略同。所以,我们复旦大学别以为自己在培养什么社会精英,我们先要培养的是,我们根本要培养的是民族的脊梁。

就你有意思要说,那个“”字啊,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如此。所以,我就这样理解了惠能讲的什么,千百亿化生佛,关键在思量。那么,用儒家的话叫“意诚”,意要诚,因为意是最关键的地方。我们的心本来是心体自明吧,那么也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么,用禅宗的话叫思量来了。所以,我觉得应该跟我们的年轻一代多讲讲这种道理。

所以,惠能的这些话表面上好像就一大堆,其实绝不是空话啊,很实在的。一是,当前我们的忧惧都来自意念,起念、起意啊,这个意不诚,我们的忧惧很多。所以,阳明会说那句话,事变只在人情里,心外无事

我在这里讲过,我曾经。不知我忘了,我是否讲过,动物世界曾经拍一个片子,我看了。西方人真有意思,动物学家很有意思,那些摄影师也很了不起,屎壳郎推粪球啊。哎,他们那个拍摄的极佳,就是那个清晰得很,那个情景居然被他们拍下来。那个屎壳郎,在一个小的土坡上往上推那个蹦球,推到一半这个粪球被一个木桩卡住了。正好我在看这个节目,我心里就想,看你这个蠢物怎么解决这问题啊?这个屎壳郎正面推不动。绕到左边推,也没动,这个粪球就不动了。然后又看着它绕到右边推了。我说这还都想办法了,右边推还不动,然后就居然跑到这个粪球的上方,往下面推了,一推,动了。这个粪球居然就被它从木桩里推出来了,一路滚下去了。滚下去呢,我就看那个屎壳郎,不紧不慢地又到山坡底下继续往上推,终于推到了坡顶。整个场景被我看到,当它推不动的时候,我想假如我们人类会怎么样?跺脚、苦恼、折腾,是吧?我看它很平静,左面推推,不行,右面推推,再不行,上面一推,好了。那么,推成功了,我欢呼了,你知道吧?我作为观众,欢呼起来了。哦,这太妙了,伟大的成功。但它很平静。如果人类碰到这种事情,马上举行隆重的庆典,那是伟大的胜利啊,欢呼雀跃。它没有,它又退下去了。看完了这个短片之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活本无痛苦。如果我们像屎壳郎那样,生活真是不能痛苦,有什么痛苦的。后来,我又想,我们不可能跟屎壳郎一样,因为我们是人,人就有心,是吧?就有生命情感。学佛,不是学成一个屎壳郎,我又想到这一层。我们不可能成为屎壳郎,面对着挫折、苦恼、困境,我们无动于衷,这不可能;当我们克服了千难万险之后,取得了成功,我们不可能是无动于衷,我们会欢呼、雀跃、庆祝,这就是人。推粪球就是一件事。对人来说马上就成心事:对屎壳郎来说不是事,它本来就要推粪球的。所以,我立刻明白了阳明讲的那句话,事变只在人情里。所以,我们要养心。阳明心学讲养心,佛教讲修行,其实是一个意思。修行,修什么?修我们的,那叫禅宗,直指人心,问题全出在生命情感上。于是我们去提升我们生命情感的境界,我们仍然喜怒哀乐,但是那是大喜大悲,不是小喜小悲,这叫心大了。养心养得和天一样大,这是谁讲的?陆象山,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心就是生命情感,我们的生命情感跟宇宙一样大。这就是我们学佛,在禅宗里的话,叫修行。在陆王心学里的话,叫养心,叫存养扩充我们的心。存养扩充,这是王阳明经常用的词语,叫存养扩充,讲的就是心。所以,中国哲学有意思,它不诉诸头脑。西方哲学诉诸头脑,它的主题是知识问题的解决。中国哲学诉诸人心,它的主题是人生问题的解决。人生问题,就是我们的情感怎么安顿。人最后的毛病,都出在自己身上。出在什么事情身上,出在生命情感上。所以孔子那句话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什么意思?唯有真正的仁者,才能合适的爱,和合适的恨。我们都爱爱恨恨,但大多数情况会不合适,如果严重的不合适,那可了得。人这种东西呀,最可爱,也最可悲。人能够往上升得啊,这个境界往上升,上通神圣、成圣成贤;人也可以往下坠落,叫下坠恶道、禽兽不如。人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你说他可爱很可爱呀,人多可爱,说他可恶也很可恶的。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爱、恨不合适,生命情感不合适;爱一个人,爱之欲其生;恨一个人,恨之欲其死。希特勒,不是屠杀犹太人了嘛,那是骇人听闻的暴行啊——奥斯维辛集中营;但是希特勒有非常崇高的一面,他认为日耳曼民族担当拯救人类的伟大使命。他希特勒说,把自己交给了这个民族,你看多伟大、多高尚,你读他那本书叫《我的奋斗》啊。你如果不了解他的恶行的话,你光看这本书,你就会觉得这个作者的境界多高。你看同一个人,造成如此滔天之大恶业,根源在哪里呢?不能合适的爱人、合适的恨人。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爱恨合适。中庸那句话怎么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当中的中啊,就是我们的心。一定会发出来,因为人跟人打交道,人际关系其实首先是情感关系啊,一定是喜怒哀乐的。你不可能冷冰冰的跟人打交道的,这绝不可能。那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就合适,“谓之和”,和平的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达道,就是这个社会生活符合天道,怎么会符合天道?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发出来都中节的,那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就是达到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在上地在下,其实是对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事万物都生机勃勃。《中庸》第一段,说得好。中和字,就是,它没发出来的时候,叫;发出来就是要合适,就是了。所以,像王阳明的那个四句都有来历嘛。

“无善无恶心之体”,为什么?它还没发嘛;发了会出问题,于是叫“有善有恶意之动”,就发出来了,一发就会有区分。所以,惠能也是在这里紧紧抓住这一点,就是思量。这个思量,不是逻辑思考啊;思量,全是生命情感。思量恶事,或思量善事,或毒害,或慈悲,就是讲生命情感的事情。那么千百亿化身佛就是我们应世时候的生命情感,应当是在佛性中的。我们也千万别把佛性当成一个空洞的东西叫空寂。又错了。学佛就是守住这个空寂,那是错的,佛性不等于空寂。佛性是人类生活价值的总和。这个人类生活的价值是不朽的。过去的人、今天的人、未来的人,只要在人类生活中,那些基本价值是不朽的。佛性就是人类生活不朽的价值之总和。我们怀里都揣着个宝石,佛性,是吧。这佛性是**生命情感的本质。**不偏离,就这个意思。后来,阳明心学就把这一点继承和发挥,就是我们经常要检省的是我们的生命情感是不是掺杂了别的东西。比如说你孩子,这个学期期末考试倒数第一名,班级,你那份愤怒来了吧?来了;这愤怒真实吧?真实;正常吗?正常。但是,你一定要想一想,当你在面对你的孩子,在指责他的时候,你是怎么说话的?是哪一种情感推动了你?假如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那个同事啊,他的孩子跟你同一个年级呀,你看期末考试,班上第一名呐,年级第三名呐,你怎么这个样子?这种话就不对了啊,脸面,从自己脸面考虑的,所以要检省自己的生命情感。

小孩子也是生命情感,他完全能体会到父母那份生命情感,哪一份是真爱、哪一份出于私欲啊,叫“私欲之蔽”,遮蔽的蔽,他分得清楚。在一种愤怒当中,他体会到了父爱,这很正常。所以我小时候,我父亲对我蛮严厉的,我知道,我实际上不恨他的。他如果外面吃了亏,回来在我身上撒火,完了。这份情感就不对了吧,我就知道他并不爱我,我成了他出气桶了。我父亲从来没有这样对待过我,但他对我的这种严厉啊,一般的家庭很少的,但是我仍然爱着他。所以,这就是生命情感的合适嘛,这非常非常重要。我后来读书,为了什么,为什么努力你知道吧?讲到底,很简单,为了讨好他,就这个动力啊,所以很用功啊。结果呢,很难讨好的。有一次,我一篇作文,三个班级都读了,那个语文教师带三个班,看到我这篇作文不光在我班上念了一下,还有另外两个班都念了,我怎么知道呢?另外两个班的同学在这个楼梯口遇到我:今天我们老师读了你的文章,你文章写得好。我很得意,你知道吧,回到家里,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父亲,想要得到他一个表扬。我没想到他这么跟我讲的:你今年几岁?我说16岁,这时候在读中学嘛。我再问你啊,你知道王蒙吗?我说,知道。王蒙16岁的时候,发表了他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你也16岁。我没话好讲。你有什么好骄傲的呢?就这个意思,你也16岁,人家王蒙也16岁的,人家发表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了;然后毛泽东看了这部小说,很欣赏啊,你知道吗?我没话讲。要讨好他,真难,这就是我父亲。但我知道他深深的爱着我,就这样。

所以,我们就讲那个,读禅宗啊,读《坛经》啊,还有将来会读《传习录》,是吧。其实,都是我们的生命情感,我们养心啊,就是这件事情。事变只在人情里,有时候做事,做败了,我们会怎么总结教训,这件事情怎么会失败的?从哪里找原因?经验不够、知识有缺陷,所以我犯了过错。我们如果是这样来总结我们以往的话,我们肯定错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知识完备和经验丰富的情况下做事情的,这不可能。做事情做败了另有根源,察一察心吧,是这样解释。好,这样呢,我们把这一段看完啊,讲了三身佛之后,惠能来了“无相颂”了,我们把这无相颂看一看。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累世累劫啊,那个迷罪就可以消掉了。那么,无相颂来了。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错了,修福得福报,但不能灭罪,修福不能灭罪,这第一层意思就来了。

“布施供养福无边”,承认的有福报;“心中三恶元来造”,三恶还在啊。哪三恶?也就三毒:贪、嗔、痴。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后世得福是承认的。这辈子贫贱,但是,修福、布施啊、帮助别人做了好多好事嘛,下辈子恐怕就富贵了,这叫三世因果嘛。但是,得了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讲到真忏悔了,我们已经讲过了,真忏悔是名与法空。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要离相。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我们活在当下,是。活在当下,不要忘了终极关怀。时不我待。不要到了临终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就这个意思。我们常人每每是如此,一辈子在奔走,前面有两样东西等着我们,一个叫、一个叫,就像司马迁当年所说的,是吧,“人群熙熙,皆为利来;人群攘攘,皆为利往。”一辈子奔求,追求着一个富贵、一个名声、地位,就在那里奔啊,奔了一辈子。到要快走的时候了,头脑如果还清醒,一定会回顾自己这一生,回顾的时候,会想什么呢?是不是想这件事?我曾经买过三架电视机,其中一架是被人偷掉的,会想这件事吗?绝不会想啊。会想什么?我这一生最大的欣慰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这么讲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终极关怀来了。

那惠能的意思,我们不要等到那个时候才来,我们现在就应该在终极关怀里。所以,“努力自见莫悠悠”,岁月很快就过去了,韶光易逝嘛。然后,“后念忽绝”,“后念忽绝”就死嘛,一世休了。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从我们心里去求吧。

“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就表示惠能要跟他们告别了,一路讲下来,讲到第六品了,也讲的讲完了,咱们要分手了。你们和我之间,恐怕相隔千里,“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就好像和我在一起一样。

如果你们言下不见性,若言下不悟呢,哪怕我们始终在一起,面对面,其实有千里之隔呢,叫“对面千里,何勤远来”。所以,到时,你们不必再来找我了,只要你们言下见性、言下开悟,你们就和我在一起了。

“何勤远来,珍重好去”,大家各自散吧,各自珍重。“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这个这么说的,都开悟了;然后大家都很高兴,心中满是法喜

这样,我们就讲完了第六品。那么,我们下午就要进入第七品“机缘品”。机缘品里面,一共十二则机缘。每一则机缘,都是让人悟,惠能让一个人悟,或者印证了、印可了那个已经悟了的人。一共十二个,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说惠能是禅宗的奠基人?从十二个机缘里面就看得出来。后来惠能走了之后,圆寂之后,叫一花开五叶,禅宗后面有五个分支呢,临济宗、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曹洞宗,一共有5个。这些宗派,教人开悟的方法,源头都在惠能这里,其中包括棒喝都有。所以,惠能是禅宗的真正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