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星
基督教是对犹太教的继承和反思。他把救赎的范围扩大了,从犹太人扩大为所有人。在犹太教,只有犹太人能得到救赎,其它人都不行。但在基督教,所有人都能得到救赎,只要你信仰基督耶稣。
因而所有人都能信仰基督教,从而获得了比犹太教大得多的影响力及能量。由于他是对犹太教的继承,因此他也承认犹太教的圣经的神圣地位,也就是旧约。
但是他比犹太教多出了新约,即耶稣及门徒说的那些话。所以基督教圣经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旧约,后半部分是新约。
补充一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犹太教的关系。伊斯兰教是对基督教的进一步反思。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此世是不感兴趣的,只对彼世感兴趣。
而伊斯兰教则完成了一个转折,他要在此世建立公正的社区,也就是乌玛。
也就是说,伊斯兰教虽然也寻求彼世的救赎,但是也要在此世有所作为。所以这三个宗教是同源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三个宗教都把耶路撒冷做圣城。
当然,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差异并不只是救赎范围这一点,但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其它还有很多差异,比如犹太教重视律法,而基督教认为犹太律法没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对基督耶稣的信仰。
另外基督徒也不必遵守犹太教的生活方式:割礼、节日、安息日、关于清洁和安息日的诫令。
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大的事件。
第一个重大事件是基督和圣徒保罗的出现。
这发生在公元一世纪。基督耶稣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保罗,基督教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他发动了基督教史上第一次典范转变,从犹太基督教向希腊化外邦人基督教的转变。
没有保罗,便不会有基督公教会,也不会有希腊、拉丁教父神学,更不会有希腊化基督教文化。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保罗的基督教,而不是基督的基督教。
虽然保罗生活的年代离基督耶稣很近,但是保罗没有见过基督耶稣,他也不是油画里面的十二使徒,但是他在历史上却比那十二使徒重要得多。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起初的一二百年间,基督教是作为异教被政府(罗马帝国)禁止的,基督教信徒受到迫害,甚至被处死。
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从而使基督教成为政府所允许的宗教。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会就按照罗马帝国的行省建制来建立了。
395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东正教(自称正教)和罗马公教(自称公教),也就是天主教,两个教派都自称是基督教的正统。罗马教皇(教宗)是罗马公教最高领导者,而君士坦丁堡牧首则是东正教的首领。
第三个重大事件是奥古斯丁写《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跟保罗一样,原来都不是基督徒,结果都变成了最重要的圣徒。奥古斯丁完成了基督教史上第二次典范转变,从早期教会/希腊化典范向拉丁/中世纪典范的转变。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要解决的难题是西罗马帝国覆灭的责任。公元410年8月28日,一直认为自己是“永远的”的罗马城被蛮族西哥特人攻占,并被掳掠了许多天。
异教徒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是把基督教作为国教造成的,这是罗马诸神的复仇。
很多基督徒把基督化的罗马帝国认为是神的国度,罗马落入野蛮人之手,对她们而言是幻想的巨大破灭。因此基督教对罗马的陷落负有责任。
奥古斯丁为了辩驳此观点,在罗马城的熊熊大火中开始撰写《上帝之城》。奥古斯丁用基督徒的眼光解释人类的文明并非神的国度,人类的文明起起落落,但是神的国度永垂不朽。
神的国度是教会,教会凭借神的恩典与能力,最终在基督回来的时候,在神的城中去掉地上的国度。
他用前十卷对旧的诸神做了一次彻底的神话分解。不但基督徒对罗马的陷落没有罪责,而且诸神根本就不曾带来罗马的兴起。
古代罗马人的品德才是罗马兴起的真正原因。而且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从来没有许诺要保护此世中的财产与幸福,使人民免遭外在不幸。相反,灾难能清洗人并从而有助于追寻上帝。
然后他用后十二卷对历史做了大规模的解读:历史是两个方面的争战,一方是俗世之国,另一方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国度。
历史同时是拯救与灾难的历史,奥古斯丁描写了它的起源、开端、以及所经历的七个阶段。两个世界上的团体起源于原初时代,骄傲天使的背叛导致上帝国度之外的另一个帝国——魔鬼之国。
为了补齐堕落天使在上帝之城所缺的名额,就从人类中预定了一些人。这样有些人是命定被拯救的。是哪些人?不知道。哪些人能进上帝之城?这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命题,神学上有了很大的争论和研究。
天使的骄傲罪过不断发生,这就在人类中发展出了一个与上帝之国度对立的世俗世界。而基督教会则是上帝之国度在世上的具体表现与展示。不过它不能与上帝之城完全等同。
从奥古斯丁以后,基督教徒对俗世彻底不感兴趣了,俗世只是痛苦的来源及灾难之地。而且奥古斯丁发明了“原罪理论”,人类因为亚当夏娃的交合有了原罪,性交被认为是罪孽深重的事情。
从此基督教就变得禁欲起来了,之前原始教义没有那么严苛。教会是上帝的代言人,法律是管理的规则。
所以西方的法律跟中国的法律根本不是一个事情。西方的法律笼罩一切,全部来源于天主教传统。基督徒所有的事情就是迎接末日审判的到来。
第四个重大事件,1075-1122年的教皇革命,引入了自然法做正当性,从而导致古希腊古罗马传统进入基督教,因此在10世纪以后出现了经院哲学。
为何会出现教皇革命?或者说教皇革命解决什么问题呢?在11世纪以前的几百年间有25位教皇,其中21位由皇帝直接指派,有5位被皇帝废黜。 所以教皇革命第一点就是禁止世俗当局任命主教,由罗马红衣主教选举教皇。
这件事意义重大,等于是把世俗权力跟天主教会彻底划清界线,而且由此定下了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的根源(西方民主选举制度不是人民直接选举,而是代议制,人民选代表,代表选总统。这是从教皇选举制度沿袭来的)。
第二点则是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拟定了一个由27条主张组成的文件——教皇敕令,该文件从罗马法中位教皇不受世俗权力的约束找出根据。
从此罗马法律传统和基督教传统紧密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两大文明产生融合,产生了两者单独都不能单独形成的东西,这就是法律作为形式规则高于政治,以及修改法律必须依靠法则的西方法律传统。
从此古希腊哲学纳入到基督教神学当中,教会开始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讲神学。这就是经院哲学。
天主教会跟世俗权力彻底划清界线,而东正教会则依然保持了从前的体制,于是两大教会互不相容了。
所以1054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宗主教驱逐出教,标志着罗马公教和东正教正式彻底分道扬镳,称为基督宗教大分裂。东正教继续保持着罗马帝国时的特性,和世俗权力紧密结合,牧首由国王指定。
有人会说,大分裂是在教皇革命之前,应该跟教皇革命没关系。但是,世俗权力跟教会的关系是一直都有问题的。
教皇革命只是演变的结果,之前两大教会是一直存在这个分歧的,这个分歧由很多方面,比如是否跟世俗政权划清界线、是否崇拜圣像、神人合作说、圣化的救恩论等。
第五个大事件,托马斯阿奎那和《神学大全》。
十三世纪阿奎那写了两部“大全”,一部是《驳异教大全》,一部是《神学大全》。这两部大全完成了经院哲学整个建构。
前面说过,经院哲学是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和基督教传统的融合,教皇革命开启了这个融合,但并没有完成,现在阿奎那完成了这个融合的建设,所以,这在文明史上也是极为重要的成就,只有最顶尖的哲学家能够完成这个工作。从此以后,科学成为了上帝的“婢女”,因为上帝是科学的“主”。
第六个大事件,奥卡姆、路德和宗教改革。
经院哲学的巅峰之作《神学大全》完成了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和基督教传统的融合。对经院哲学的反思就是奥卡姆唯名论。
在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通过“理型”来认识世界,比如说我们看到槐树、柳树的叶子,都叫“树叶”,树叶这个“理型”实际上是我们从实际的各种树的叶子中抽象出来的,每个树的叶子都不一样,但是我们一看就知道都是树叶。
因为这些树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质就是“理型”。“理型”就是“共相”,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共相是真实的,个体是不真实的,这就是“唯实论”。
“唯实论”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础,因此也就是经院哲学的基础。比如说,讨论道成肉身的时候,就要讨论共相,基督取得了人性,而人性就是共相。
奥卡姆则认为,“共相”只是个名称而已,个体才是真实的。这就是“唯名论”。
你看,奥卡姆虽然没有提出新的理论,但是他从逻辑上颠覆了经院哲学。事实上,唯实论、唯名论都是不对的,有时候共相是真实的,有时候个体是真实的。
而路德则在奥卡姆的基础上更往前走了一步,把经院哲学整个的抛弃了,也就是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回到了纯粹的基督教立场。
原来说天主教是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两大文明的融合产物,现在路德让他们分离了,进行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对基督教传统路径进行了纯化。
从此以后,信仰上帝不需要那些理论了,就《圣经》就够了。也不需要教会了,就独立的面对上帝就可以了。更不需要赎罪券了,因为有上帝的恩典就够了。
为什么路德要做出如此大的“背叛”?因为他面对的是整个天主教会的腐败,或者说无组织力量。
在天主教会的发展过程中,肯定要产生各种腐败,这些腐败有些是个人品质问题,有些则是理论本身所带来的含混不清的问题,比如说赎罪券,用钱来赎掉自己在此世犯下的罪过,这是天主教会的发明。
本来只是减轻罪过,获得救赎的一个方式,最后演变成了教会敛财的工具。而神父这个阶层也变成了特权阶层。所以路德要解决这个麻烦的问题,首先就是废除掉天主教会这个中间层,回到原始基督教的状态。
所以新教是没有教皇的。而救赎只有上帝能做到,教会是不可以的(唯凭基督),所以各种类型的赎罪券都被抛弃了。
所以救赎唯凭上帝的恩典(唯有恩典)。而不是靠别的任何东西。而《上帝之城》、《神学大全》这些名作全都不用了,就圣经就够了(唯有圣经)。
犹太教的圣经,也就是旧约里面,上帝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完美的,那么慈爱的,相反是有些反复无常的。
这个反复无常甚至有些暴虐的上帝给路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面对这样“狂暴的上帝”,你还要继续信仰他吗?在以前,基督教圣经都是分两部分的,旧约和新约。
我发现现在很多新教徒用的圣经都是只有新约,没有旧约。也许就是为了剔除这样的上帝形象,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基督教自身的纯化,把非基督教的内容全部剔除。
神学要讲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神是无所不能的意志。
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基督教早期,四世纪的时候,对于基督耶稣的神性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神通过圣灵也就是逻各斯,道成肉身“受生”成为肉体凡胎的人,神、逻各斯、基督,这三个位格是一样的,都是神。
而另一派观点认为:基督是受生的,那么不是神,因为神是永恒的,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所以基督不过是个先知,跟逻各斯一样是低于神的。
这个争执的背后其实是谈基督是否有神的属性问题。如果没有神的属性,那么基督教所有的一切恐怕就难以树立起来,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基督耶稣能够去除凡人的罪,能够有重生的救恩之上。
如果基督耶稣没有神性,只是一个先知,那么基督徒的救恩就落空了。
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分别是亚历山大城的亚历山大主教和阿里乌长老,两个对立的观点导致了一场暴动。
最后君士坦丁大帝通过基督教全体大会尼西亚会议得到了一个结论,也就是尼西亚信经,即神和基督耶稣本体相同,换句话说神、逻各斯、基督是三位一体,没有区别。
但是三位一体这个问题,在东西方也有区别,西方神学往往强调神本质的合一多于三个位格。东方神学往往强调三个位格多于一体。
虽然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阿里乌的观点依然有很大影响,中间又出现了反复,通过通过主教阿塔纳修和卡帕多西亚教父们的努力,最终在第二次基督教全体大会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会中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权威定位。
这只是整个争论的主体,细微复杂的东西没有讲,比如阿里乌的观点展开来是:如果基督耶稣是逻各斯的化身,而且如果逻各斯是神圣的,与父神一样,那么神性会因为耶稣在时间中的人性而改变,而神会在他里面受苦。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神是不可能受苦的。于是这涉及到什么是神性、人性、本体、受造物等等神学里面研究得很细的概念。
基督教早期强调“救恩”,奥古斯丁以后强调“救赎”。“救”是指拯救,人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有通过万能的上帝来拯救你。
“恩”是指恩典,上帝拯救你,这就是恩典,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恩典的,只有少数人能得到。
“赎”是指赎罪,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罪,因此每个人都要去赎罪。
为什么人会有原罪?因为每个人都是父母通过性生育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又都是亚当夏娃的后代,因此通过性生育继承了他们的罪与败坏。
只有基督耶稣是由一位处女生出来的,因此只有基督不透过自然的过程怀孕,他的人性才是无罪的。
前面讲了,为了补齐堕落天使在上帝之城所缺的名额,就从人类中预定了一些人。这样有些人是命定被拯救的。
是哪些人?不知道。对于俗世的人就要猜哪些人是可以被拯救的,有的人认为,凭那些这辈子做好事,你能被拯救。
他一辈子行善积德难道不应该被拯救吗?这就是“事功称义”,凭借你做的事,你的成就,来在上帝面前称义,被上帝称为义人。
有的人认为这种观点不对,我们所有人都是罪人,在无所不能的上帝面前,人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你天天去做善事,不去乞求上帝的拯救怎么可能得到救赎?
人不可能以自己的努力(不管多么虔敬)被称为义人。是上帝自己,作为宽宏大量的上帝,不用任何报偿而把罪人称义的恩典白白给了我们。 人只有在信仰之中才能对自己得到了这一恩典有充分把握。这也就是“因信称义”,路德的观点。不过这在罗马书里面就已经讲了。
这也紧接着带来预定论的问题,那些被拯救的人的名单是已经预订好了的,俗世的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在名单里面的呢?这个是完全不可能知道的。
但是可以参考你在世俗世界的成就来判断,比如说你在世俗世界事业上非常成功,那么你肯定是被上帝垂青的,你很有可能在名单上。
所以新教徒完全不同情那些穷人,因为你是上帝抛弃的人。如果你是上帝选中的人,你一定会成功的。
事功称义是东方宗教式的思维,背后未曾言明的观点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拯救。
因信称义则是完全西方宗教式的思维,他力拯救的宗教。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意志,而人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能完全依赖上帝来拯救。所以事功称义的观点就会被因信称义的观点打败。
东方人即使信了基督教,也是很难接受这种观点的,骨子里就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得到救赎。
基督教是基督耶稣诞生以后才有的,一开始也就是跟随基督耶稣的几个使徒,其实不存在什么教会。最多也就是信徒发展多了以后,有了教团,相当于信徒的联盟。
根本没有所谓的教皇或者大主教。罗马帝国或者说原来的罗马共和国是不信基督教的,它有自己的神话故事,有自己的神庙,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基督教成为国教,君士坦丁大帝根据罗马帝国的行省建制把基督教整个的贯彻到罗马帝国去了。
除了英格兰以外,每个行省都建立基督教会,每个行省一个主教,君士坦丁把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赋予基督教教会,将其变为宗教制度。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从此以后,教会变成了一个行政性的组织。
直到现在,基督教会还是这个样子,当然新教除外,他们等于是回到了原来的原始的教团模式。
根据君士坦丁建立的制度,皇帝既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教会组织的领袖。也就是说皇帝统治两个世界,一个是世俗世界,另一个是精神世界,决定人死后是否得救。
进行精神世界统治的机构也跟现实政治一样有同样的官僚机构,所有的主教都是有皇帝直接或间接任命的。
这样基督教会成为了皇帝的意识形态部门。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东正教教会的模式。所以他们自称是正统罗马基督教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世俗权力跟教皇之间的紧张。
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教皇是应该被皇帝任命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教会应该被世俗权力所掌控。那么是教皇服从皇帝,还是皇帝服从教皇?这就是教皇革命,1059年,教会会议第一次禁止由世俗当局任命主教,教皇由罗马红衣主教选举产生。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拟定了一个27条主张的“教皇赦令”,该文件从罗马法中找到根据,教皇不受世俗权力的约束。从此以后,教会跟世俗权力划清界限。这也就是天主教教会的模式。
教皇不干涉世俗世界的事务,皇帝也不干涉教会的事务。
实际上教皇革命之前,格里高利的前任已经为教皇革命坐了准备,规定教皇是要红衣主教来选举,也就是说教皇要摆脱世俗权力是当时一个普遍观念,不是他来做,还会有其它人坐。还规定教士不准结婚。
因为教士既然是侍奉上帝,完全为了世界末日来临而准备的,那结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东正教的教士是可以结婚的,你看基督教到了天主教阶段,就变得越来越禁欲了。
新教是反思天主教的问题的而产生的,它反对这种腐败的行政官僚机构,主张回到原始的基督教那里去。
所以对教会也不怎么提了。没有了红衣主教,也更没有了教皇。不同教派采用不同的体制,有的采用长老制,有的采用主教制,还有的采用会众制。
现代人对教会有误解,认为那只是神职人员形成的组织,这是不对的,教会包括所有信众。
神职人员及其形成的组织只是为信众达到其目的的服务之人,至多是精英分子。所有信仰上帝的人构成一个“教会”,每个人都过着双重生活,一个是世俗生活,二是等待末日审判的降临。
所谓教会就是把等待死亡末日审判的社会行动组织起来。在这个社会组织中,有献身公共活动的精英分子和相应的组织,这就是神职人员及宗教机构。这几重意思构成教会成为社会组织蓝图的准确含义。
既然教会本质上是把等待死亡的社会行动组织起来,目的并不是要在此世管理这个世界。教会作为超越世界规定的社会组织蓝图,应该有其规定的社会基本秩序,其权威一定要在一切世俗权力和组织之上。
上帝之城的说法来自《旧约》,它是指人类堕落前的社会。
实为上帝对犹太民族的应许之地,属于某种乌托邦。在罗马人看来罗马帝国是神的国度,罗马城是神的城市。
但是410年8月,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西罗马帝国覆灭。当时大部分罗马帝国居民认为是基督教把罗马帝国给害了。
注:本文主要参考罗杰.奥尔森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哈罗德.J.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和汉斯.昆的《基督教大思想家》,以及金观涛关于轴心文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