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需求怎么说清楚?" "这堆任务怎么排优先级?" "述职报告怎么写?"
每次遇到这些问题,是不是感觉脑子有点乱? 今天我们就聊三个特别实用的思维模型。
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高大上"框架, 而是真的能用、常常用、越用越顺手的工具。
简单说就是:先说结论(总),再说细节(分),最后重申(总)。
就像写周报: "本周完成了订单系统优化(总) 具体包括修复了三个性能问题,优化了两个接口,新增了监控(分) 整体性能提升了30%(总)"
差的版本: "这周修了三个bug,开发了两个功能,参加了四个会议..." (领导看完:所以重点是什么?)
好的版本: "这周主要完成了订单系统的性能优化(总)
- 修复了三个性能瓶颈
- 优化了两个核心接口
- 系统响应提升了30% 整体达到了预期的优化目标(总)"
差的版本: "我们要用这个技术,那个框架,还要用什么什么..." (听众:所以你要做什么?)
好的版本: "这个方案主要解决订单峰值问题(总)
- 优化系统架构
- 增加缓存机制
- 改进数据处理 通过这些措施,系统可以支撑双十一峰值(总)"
把任务按照"重要"和"紧急"分成四类:
- 重要且紧急(第一象限)
- 重要不紧急(第二象限)
- 紧急不重要(第三象限)
- 不紧急不重要(第四象限)
重要且紧急:
- 线上故障
- 重大bug
- 老板要的报告
重要不紧急:
- 系统重构
- 技术升级
- 团队建设
紧急不重要:
- 各种会议
- 日常报表
- 临时帮忙
不紧急不重要:
- 茶水间八卦
- 日常闲聊
- 整理工位
早上来到公司:
- 产品经理说有个紧急需求
- 测试说发现个严重bug
- 运维说要升级系统
- 同事说要帮看个问题
按四象限排序:
- 先处理严重bug(重要且紧急)
- 再看紧急需求(评估重要性)
- 安排系统升级(重要不紧急)
- 最后帮看问题(不紧急不重要)
- Situation(情境):什么背景
- Task(任务):做什么事
- Action(行动):怎么做的
- Result(结果):达到什么效果
差的版本: "我负责了订单系统的开发维护,完成了性能优化..."
好的版本: "Situation:订单系统在双十一期间频繁超时 Task:需要优化系统性能,确保双十一稳定性 Action:
-
梳理系统瓶颈
-
优化数据库查询
-
引入缓存机制
-
添加监控告警 Result:
-
系统响应时间降低70%
-
双十一零故障
-
经验在团队内推广"
差的版本: "我做过订单系统,用了各种技术框架..."
好的版本: "S:公司准备双十一大促 T:负责订单系统的性能优化 A:通过以下步骤:
- 性能压测定位问题
- 优化系统架构
- 增加缓存机制
- 改进数据处理 R:系统最终支撑了双十一百万订单"
- 用总分总组织整体结构
- 用四象限突出重点内容
- 用STAR描述关键实践
- 用总分总梳理思路
- 用四象限确定优先级
- 用STAR总结复盘
- 用总分总组织语言
- 用四象限展示重点
- 用STAR讲述成果
- 与其记100个用不上的模型
- 不如精通3个天天都用的工具
- 不要只是记住
- 要在日常工作中刻意练习
- 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 模型是工具不是教条
- 根据场景灵活调整
-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记住: 思维模型就像我们常用的工具, 不是放在工具箱里就有用, 而是要经常拿出来用, 用着用着就顺手了。
(这篇文章就是用总分总写的,你发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