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21 lines (276 loc) · 25.7 KB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21 lines (276 loc) · 25.7 KB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

高杉尚孝 - 经济理财榜-财经

本书根据作者高杉尚孝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详细介绍了世界一流公司的商务文案写作方法,是一本让你学会逻辑思考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的实用工具书。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介绍了运用逻辑思考,制作一份兼具逻辑力与明确表达力的精彩商务文案所需的诸多方法,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分辨问题类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开法以及具体制作报告与简报的方法等,帮助你自动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五分钟就构思出一篇逻辑清晰、说服力十足的商务文案。

前言 会用逻辑,你的故事就会精彩

金字塔结构或者介绍MECE的统合方法 c:116

区分信息种类的要领、下结论的方法、如何抽象化、如何在句子中用逻辑接续语[插图]来表达完整意思、如何运用具有我个人特色的高杉法[插图](TH法)来发现问题与设定课题、如何用SCQOR故事展开法来铺陈故事以及落实格式的方法 c:527

重点放在如何清楚地表达,让大家通过学习写作技巧,自然而然地学会逻辑思考。 c:145

本书架构 一流人才必备的表现力

信息可分成记述型、评价型、规范型三类。 c:717

第1章 信息

主管要的是“评价”信息,可是山田却不断传达“记述”信息。 c:347

1.1 如何理解信息

信息是制作文案必要的“零件”。 c:340

换句话说,大家可以把写作(商务文案或一般文章)当成在组合信息零件。 c:567

1.2 信息分三种

描述性的信息,是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对地,规范性的信息,则是表示事物应有的状态,或者人应该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就如同医院处方。 c:820

1.3 记述信息

描述事物的情况和现象本身 c:150

记述信息的论证方法有两种:因果论证法,实证论证法。 c:590

1.4 评价信息

表达某一情况或现象的好坏 c:155

我们要先排除传递者的意图与接收者的理解,再来判断信息。 c:212

最好不要把测量本身(即记述信息)和评价混在一起。 c:232

如果我们希望接收者能快点做出评价,换句话说,希望让他自己推论出具有说服力的评价信息,那么我们只要配合对方价值观中的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传递出记述信息,就能够有效地达到目的(让他自己做出好评价)。 c:779

1.5 规范信息

要求事物应有的状态以及人该采取的行动 c:192

运用评价信息,对大家产生规范效果 c:173

接收者之所以会将记述信息解读成评价信息,是因为解读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而评价信息之所以被解读成规范信息,则是因为解读过程中潜藏着行动原理。 c:765

除非你有特别意图,不然最好不要出现太多“必要”、“不可或缺”,暗示对方朝着规范信息的方向去思考。 c:349

在某些场合里,即使你想要传达规范信息,也尽量不要使用“应该……”这么强烈的表达方式。 c:151

即便是复合式信息,只要从句子的结构上,思考哪几个地方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就可以判定整个信息的种类。 c:244

1.6 活用各种类型信息

一般的解决办法是,依照对方理解的程度加入适当的说明。 c:146

如果对方已经理解记述信息的内容,那么他期待理解的下一个信息多半是评价信息。 c:436

如果对方还是无法理解你的依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性,你最好再追加说明。 c:142

大多数的时候,接收者读取完评价信息之后,会期待接下来出现规范信息 c:393

1.7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信息是指传递者想“表达什么”,而主题则是传递者对于“关于什么”的表达。 c:607

在逻辑表现上,主题与信息同等重要,因为主题就像是装着信息的容器。既然是容器,主题便限制了放入里面的信息内容, c:202

虽然主题并非信息,不过它可以限制住信息的内容范围。 c:157

用“主题”标示“信息”的范围 c:133

主题限定了信息可以展开的范围,但是主题不是信息。 c:505

从具体的信息推断出其中蕴藏的“本质”,是逻辑表现力中非常重要的关键技巧。 c:281

主题与信息在数量上的配合度,是设定主题的关键因素。 c:431

主题定调时,你希望给人哪种印象? c:97

在设定主题时,我们除了要考虑所涵盖范围的大小、时间轴、印象等因素之外,也要考虑主题与信息种类是否可以整合在一起。 c:292

各位在写作时,最好要确认信息的种类与主题的形式是一致的。 c:253

第2章 写出流畅有力的文案

主语、连接词、具体性,三大重点● 善用主语,影响别人思考● 文章一气呵成,就是逻辑思考● 用字具体,表现负责的态度● 分段:表达多个信息的窍门● 你可以自己演练 c:274

使用主语与谓语关系明确的句型● 连接句子时使用正确的逻辑连接词● 使用让人产生印象的具体表现 c:517

2.1 善用主语,影响别人思考

逻辑表现力所追求的明了信息的源头,在于高度明了的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c:158

让对方自行推断主语,很不保险 c:108

欠缺主语容易造成很大的误解。 c:244

在商务文案中,如果欠缺行为者,也就是主语,那么责任归属就不清楚,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 c:207

为什么我们对于行为者(主语)不太在意?其中一个原因,或许跟过去我们身为农耕民族有关。 c:45

行为者是活生生的人,他抱持的意图、意志、希望,传达给接收者后,可以刺激对方的脑部。因此,在逻辑表现上,我鼓励大家使用及物动词来思考事情。 c:456

逻辑表现力的核心观念就是,思考正在思考的我,也就是“后设思考”(Meta-thinking) c:409

最好只强调主语,才能确保文章结构中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明了。 c:155

只要你能意识到思考,那么驾驭它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 c:230

可惜的是,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教育中,几乎从未把语言当作思考工具。 c:47

一种方法是缩短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说明,另一种方法则是依据情况,分成两个句子来做说明。 c:216

在一个句子中,我们要尽量限制主语与谓语关系的数量,最多不要超过两组。 c:202

2.2 文章一气呵成,就是逻辑思考

小看连接词,思考就成了一团糨糊 c:74

为了传达正确的意思,大家应该尽量正确地使用逻辑连接词,以清楚表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c:101

在逻辑表现力中,信息的明了度只能依赖于使用者的表达,其影响大于语言本身。 c:81

状况二:你想“追加”说明,还是强调“手段”? c:66

因果关系与手段关系看起来很相似,到底差在哪里?其差别在于,是否反映出行为者的“意图”。 c:123

因为模糊的句子很好用,写作者根本不用思考整个信息的脉络,只需要排列句子就一路写下去,真是太方便了。反正都在讲同一件事、同一个产品,相关的句子总是接得下去,而且乍看之下还似乎有脉络可循。 c:35

“通顺”是具体建立在逻辑连接词上,因为所谓“通顺”就是指每则信息之间的前后关系。文章通不通顺,全在于你是否能将每则信息之间的前后关系,明了地传达给对方。 c:241

逻辑表现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尽量不要造成接收者的负担。 c:164

2.3 用字具体,表现负责的态度

抽象表现无法给人一种进入具体行动层次的概念。如果你只是想表示一个方向性,那么用抽象表现没有太大的问题。 c:228

具体表现可以激活对方的想象力,借此唤起他脑中庞大的信息。也就是说,具体表现反而可以强烈地唤起对方的情绪和感情。 c:202

可以用尊重对方的态度,然后郑重地表达。切记:无缘无故挑衅对方的感情,并非逻辑表现力鼓励的行为。 c:77

2.4 分段:表达多个信息的窍门

段落可以随性,分段不可随性 c:53

在一个主题下,由整理过后的多个信息所形成的一个区块(可由几个段落形成一个分段) c:192

分段就是以完整区块传达单一信息 c:122

分段”是传达单一信息的完整区块。 c:120

第3章 你的思想,如何以精彩文案呈现?

表现思考的技巧,你能运用自如吗?● 金字塔结构:逻辑思考的核心技巧● 信息的设计:我要表现什么?用哪种表现技巧?● 用什么信息做什么推论● 摘要法:把“多个”具体信息整理为“一个”抽象信息● 抽象化,化繁为简的技巧● 由上而下法● 主题金字塔,解析的利器● MECE的技巧,意义在于“思虑周延”● 你可以自己演练 c:79

3.1 金字塔结构:逻辑思考的核心技巧

金字塔结构:一件事情要想到三层金字塔结构,就是依照层级来配置主题或信息的图表。 c:180

专业的沟通:先确认双方主题在同一层次 c:53

3.2 信息的设计:我要表现什么?用哪种表现技巧?

金字塔结构中的信息设计有两种基本模式:由下而上法(Bottom up),以及由上而下法(Top-down)。 c:128

所谓的“结论法”,就是解释下层信息群中尚未被凸显出来的上层信息,并将其提取出来的过程 c:121

没有跳跃感,进一步做出高准确率的推论,就是适当的结论。 c:147

根据可见范围内的信息下结论 c:26

搞清楚,老板要你做假设,还是做结论? c:52

过度推论,会让信息接收者觉得结论太过跳跃。 c:89

含糊带过的结论,小心被行家揭穿 c:39

所谓“假设性思考”,是指从零碎的信息中,特意进行跳跃性的推论,借此迅速做出“假设结论”的思考法。 c:159

诚如各位所见,这个结论太过跳跃,这则推论要成立的概率并不高,假设性思考就是这样的思考方式。如果有所认知,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做的是假设性思考,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深信“我正在做出正确的结论”,那就是大错特错。 c:52

3.3 用什么信息做什么推论

● 记述信息:使用因果论证法与实证论证法 ● 评价信息:根据评价条目或评价标准来论证 ● 规范信息:行动原理的论证方法 c:202

记述信息的论证方法分为两种:以理由来说明的因果论证法,以及用统计和经验来说明的实证论证法。 c:191

规范信息的论证必须根据行动原理来进行 c:65

3.4 摘要法:把“多个”具体信息整理为“一个”抽象信息

摘要法则是抽取出潜藏在事物背后的共通本质。 c:158

从多个下层信息当中,找出能表现出共同本质的一则信息。 c:78

抽象思考的摘要,不是删除而是萃取 c:106

抽象化就是将事物模型化的工作。 c:107

通常你得先抽象、再推论 c:63

3.5 抽象化,化繁为简的技巧

适度抽象表现,反而促进具体理解 c:45

设计信息的最终目的,是达成适度的抽象表现或是具体表现,而阶段性的抽象化工作就是完成这个目的的基本技巧。 c:87

要追求的是适度的抽象表现。 c:71

太具体和太抽象都很难懂 c:46

先借由适当的抽象表现,表现出想要传达的事物的本质,接着再用脑中浮现的影像等具体表现,来支持这些本质,如此一来,就很容易清楚地传达信息。 c:123

“部分抽取”不算抽象化 c:20

“抽象化”这项理性工作,是以概念上的广度来精炼出事物的本质。 c:133

“一言以蔽之”,才是抽象化 c:66

在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时,必须选出自己想传达的本质, c:113

“直列型金字塔”容易表现出:   ● 因果论证法 ● 评价论证法 ● 行动原理论证法 c:121

3.6 由上而下法

由金字塔的顶点开始,往底层下降的思考过程,就称为由上而下法。 c:100

由上而下法的具体工作方针,是考虑“为了让上层信息更有说服力,要用哪些下层信息比较能够支持论点”,来设计信息。 c:109

换句话说,由下而上精炼出来的信息,虽然不至于让人觉得太跳跃,严格来说,最好还是把它当成假设来看待。这时候,由上而下的信息设计过程,就是你验证这个假设的过程。 c:86

3.7 主题金字塔,解析的利器

每一层的主题都具体,逻辑就清楚 c:47

金字塔结构的上下关系有很多种,比较具代表性的有刚才提到的抽象关系、构成要素关系、函数关系等。 c:154

最好一开始就同时意识到主题和信息。 c:62

主要主题只能有一个(好吧,最多两个) c:65

七这个数字,是人类听过一次后可以记住的上限。 c:124

五个也可以,最好是质数 c:51

3.8 MECE的技巧,意义在于“思虑周延”

MECE的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Exhaustive”,直译之意为“相互排他性、集合网罗性”,也有人翻译成“不重复、不遗漏”。 c:156

麦克·波特将“影响产业的力量”这个主要主题,分解成五个具有MECE性质的关键主题:五力。它们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力”、“供货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现有对手的竞争力”。 c:142

MECE分析并非只能用于拟定经营策略或者推展业务而已,最好平时就能广泛运用,养成一种思考习惯。 c:57

总而言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请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MECE来思考的习惯。 c:68

以分析来说,比起些微的重复,遗漏重要主题更是致命的错误。 c:80

还有一种方法也很有效,就是设定“其他”作为主题。也就是除了自己想出的主题之外,不管怎样再多设定一个“其他”。 c:120

独到见解通常藏在“其他”类当中 c:54

在文案上,“霜降”是指各种不同的主题到处散落。 c:86

一份好的文案,应该是主题清楚明确。肉就是肉,脂肪就是脂肪,骨头就是骨头。 c:136

必须在时间允许范围之内,持续地自问自答:“我这样做是否达到不遗漏、不重复。” c:79

第4章 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解决问题的步骤 ● 第一步:发现问题 ● 第二步:设定具体的课题 ● 第三步:确定课题后,要列举替代方案 ● 第四步:评价各替代方案 ● 第五步:实施解决策略 c:117

4.1 解决问题的步骤

商务文案就是在解决某个问题,只有会议记录是例外。工作的本质就在于“修理损坏的事物”、“不让事物损坏”、“让事物更好”等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 c:107

本书关注的工作是:在设计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文案时,如何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织于故事中,同时传达给对方。 c:95

(1)发现问题(2)设定具体的课题(3)列举并检测此课题的各式替代方案(4)评价各种替代方案(5)实施解决策略 c:166

4.2 第一步:发现问题

“问题”,就是现状与期望之间有落差 c:127

问题的本质都是我们所期待的状况与现状之间存在距离。 c:174

问题分三种:“恢复原状”、“预防隐患”、“追求理想” c:184

当我们在制作提案型的简报或文案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将提案定位成对方面临问题时的解决策略。 c:132

相较之下,如果用追求理想型的想法来分析,大家的意识就容易集中在“该如何修复”,而不是问为什么损坏。如果不执着于追问东西损坏是谁的责任,那么整个组织便能更积极地处理事情。 c:131

设定核心问题时,最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如此一来,才能设计出与对方频率相同的文案。诚如前面所述,将焦点放在对方认为重要的问题上,提案的效果才得以彰显。 c:141

4.3 第二步:设定具体的课题

4.3 第二步:设定具体的课题 c:14

恢复原状型问题→ 根本措施、应急处理、防止复发策略(三种提案)预防隐患型问题→ 预防策略、发生时的应对策略(两种提案)追求理想型问题→ 选定理想、实施策略(两种提案) c:199

会议记录与提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同,是以记述信息为主。 c:29

掌握状况→ 是怎么损坏的?应急处理→ 如何防止状况恶化?分析原因→ 为什么会坏掉?根本措施→ 知道原因后,如何做才能复原?防止复发→ 应该怎么做,以后才不会又损坏? c:143

4.4 第三步:确定课题后,要列举替代方案

在你决定采取哪个解决方案以前,最重要的是仔细斟酌,先列出具有潜力的替代方案,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之一。 c:68

头脑风暴法有以下四个基本规则:   (1)不能批评别人的想法 (2)尽量提出大量的想法 (3)欢迎自由奔放的发言 (4)发展别人的想法 c:187

4.5 第四步:评价各替代方案

根据必要条目和优先条目来评价 c:40

在列举评价条目时,最好把其中的必要条目与优先条目分开,分别评价替代方案。 c:108

替代方案不能只评估好处,风险也要评估 c:83

4.6 第五步:实施解决策略

策略的实行步骤有五项:一、设定实施的终止期限:即使具有监控和调整方向的机制,还是一定要记得设定解决策略的完成期限。二、选定实施项目:要清楚实施解决策略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三、学习知识或技能:了解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实施策略的工作。四、制作实施进度表:从终止期限逆推回去,把各个实施项目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同时列出相关人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进度表。五、修正期限以及开始行动:根据步骤四的工作结果,修正预定终止期限,然后开始行动。 c:143

高杉法特有的两个步骤:问题类型化以及课题范围的设定,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非常有用。 c:59

5.1 故事的本质

有逻辑的故事,就是“关键层级”环环相扣 c:85

金字塔结构中,关键主题这个层级的发展流程,就是一种结构性的故事展开。 c:72

所谓“故事展开”,是指金字塔结构最重要的关键层级中,逻辑连接词如何串连信息。 c:146

5.2 用SCQOR铺陈

所谓“SCQOR”,就是以下各个项目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S: Situation(设定状况) C: Complication(发现问题) Q: Question(设定课题) O: Obstacle(克服障碍) R: Resolution(解决、收尾) c:125

5.3 SITUATION(设定状况)

主角即使不是人,也必须拥有某种意志或愿望,或者是可以采取某种行动的主体。 c:126

所谓“状况”,是指不管好坏,到目前为止持续发生的稳定状态。 c:137

在S的阶段,传递者要决定故事结构中的舞台应该涵盖多大的领域。 c:132

S阶段所叙述的内容,一定要能让接收者产生共鸣。设定状况时,最重要的是相关内容必须合乎接收者的知识、信念、感情或是愿望。 c:129

S阶段的基本方针是:正因为接收者已经了解,所以更应该表达出来,千万别以为“他们已经知道了,所以不讲出来也没关系”。 c:156

5.4 COMLICATION(发现问题)

原本,撰写提案文案的目的即在于,促使接收者能够采取传递者所暗示的行动。因此,传递者不一定要改变接收者认识问题的角度,反而要迎合接收者对于问题的认识。 c:120

5.5 QUESTION(设定课题)

如果在C阶段所认定的问题属于恢复原状型,那么出现在Q阶段的课题必然是以下当中的一个:   ● 掌握状况 ● 应急处理 ● 分析原因 ● 根本措施 ● 防止复发 c:113

假设在C阶段所认定的问题类型属于预防隐患型,那么Q阶段所设定的课题,必然是以下当中的一个: ● 假设不良状态● 诱因分析● 预防策略● 发生时的应对策略 c:102

个中关键在于,接收者期待你讲到哪里? c:43

故事的导入部分“SCQ”务必紧凑 c:51

5.7 故事的核心部分如何展开?

“Q”决定了“O→R”的故事铺陈方式 c:29

应对策略要聚焦,切忌什么方法都提出 c:66

“预防隐患”的故事,一定要分析诱发原因 c:67

提示替代方案时,最好锁定核心对策,只限于三个左右较佳。 c:82

“追求理想”的故事,一定要说出实施策略 c:67

故事收尾要简洁有力,未必要有大结局 c:57

R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连结未来的展开。 c:42

5.8 SCQOR的实例

开场紧凑,过程精彩,结尾简洁有力 c:52

有主题、有标题、有摘要式的故事展开 c:47

6.1 用金字塔结构当设计图

只写出主题的金字塔结构,称之为“逻辑树”。 c:36

填入“信息”,建成上半层金字塔 c:22

6.2 金字塔如何写成“报告”

内容很长,就将主要摘要放在前面 c:34

6.3 简报,怎么用金字塔结构呈现?

制作简报数据的时候,每一页都要放入三个要素,包括: 一、标题信息二、主题三、支持信息 c:59

假使你连续好几页都在说明同一主题,这或许意味着你的主题范围定得太广,或者在同一个主题中,细节说明的内容放得太多,才使得正文长度过长。总而言之,最好把每一张页面都当成一个容器。 c:74

设计直列型支持结构时要记得:最后的支持信息必须等同于标题。 c:51

第7章 文案的高明说服技巧

逻辑思考,加上心理学技巧,说服人不必口才犀利● 信息传达,由上而下效果最好● 问题有三大类,如何提案让客户愿意掏钱● 风险不能避免,只能管理● 替代方案该给几个?提出顺序有学问● 规范信息如何提高说服力● 描述信息,一样有说服力 c:61

7.1 信息传达,由上而下效果最好

所谓“由上而下法”,是指从金字塔顶端向下,先传达主要信息,接着是关键信息,再来是次要信息。 c:72

由下而上,难怪大家看资料不理你 c:27

慢慢导入结论,害你无暇捍卫自己的观点 c:37

不想让人惊吓过度,才由下而上说明 c:35

7.2 问题有三大类,如何提案让客户愿意掏钱

高价商品或服务怎么销售?想想“预防隐患” c:23

一般而言,从成本效益和迫切性来看,相较于恢复原状型或是追求理想型,把问题类型定位成预防隐患型,效果会比较好。 c:84

如果将高价商品与服务投资在恢复原状型问题的解决策略上,经常会出现不合成本的状况。 c:57

你想帮他“追求理想”,结果他把你延后处理 c:23

可是,这样的定位有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缺乏迫切性。 c:28

把高价商品或服务的营业活动,定位成“预防潜在问题的预防策略”,最具效果。 c:114

预防问题之后追加追求理想,效果更好 c:83

公司高层只想“追求理想”,别跟他维持现状 c:64

多数的经营团队想要的东西是成长策略,或是可以引起股东兴趣的“股权故事”(Equity Story,即“成长”)。 c:94

7.3 风险不能避免,只能管理

就逻辑表现的基本态度来说,我鼓励大家把风险告诉对方。因为现代人的共通属性之一就是多疑。 c:63

决定传达时机的重要因素,是接收者对于风险的认识程度。 c:76

可以回避的话,就不叫风险 c:37

对方容许的风险范围才是重点,你做保证没用 c:78

表现风险承受程度的方法有两种:风险发生后受到的损失程度,以及发生概率。 c:106

承担风险时,只看金额、别管概率 c:74

7.4 替代方案该给几个?提出顺序有学问

所以除非逼不得已,否则最好避开没有别的方案、提案只有单一选择的情况。一定要有比较的对象,否则一般人很难下决定。 c:92

心锚效应就是一种对比效果。所以,你可以先思考,希望对方如何评价你的替代方案,然后再决定你提案的顺序。有些餐厅的菜单就是利用贵的菜作为诱饵,诱导客人选择第二贵的菜,请小心。 c:113

一般人喜欢中庸,请给他中间选项 c:85

我们在准备替代方案时,最好设计出上、中、下三种选项,而且把你最想推荐给对方的选项,放在中间的位置。 c:159

7.5 规范信息如何提高说服力

和他的命题一致,才可能说服他 c:41

规范命题:人在无意识中的行动依据 c:17

在所有的行动背后,必定存在行动原理,也就是规范命题。 c:89

老板的实利就是员工的伦理 c:39

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况下,明文表示出伦理命题的效果还不错,不过这时候必须多考虑一层,那就是注意语气不可以显露出你想强加价值观在他身上。 c:33

7.6 描述信息,一样有说服力

说因果、举实证,描述现象变成规范行为 c:40

在论证记述或评价这两种描述信息时,命题仍然存在(你还是要注意对方是否跟你同一频率)。 c:44

评价命题:大家都认定的标准 c:29

提升说服力的关键在于,必须详加辨识对方的逻辑支点是根据何种命题来设定的,并思考自己的命题是否适用于对方。 c: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