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83 lines (307 loc) · 40.3 KB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83 lines (307 loc) · 40.3 KB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 理查德·帕克 - 哲学宗教榜-思维科学

本书是美国最为畅销的大学教材,连续10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列举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论证。脱口秀主持人乐于此道。 稻草人谬误: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 源自愤怒的“论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如,政治论辩沦于对骂。 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你不难想到例证。 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 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例如,裁判员吹哨警示我们队犯规太多。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现实的谬误。 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前言

认知偏差、事实与观点、为什么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c:215

如果你发现了本书的任何错误,都该由作者摩尔或帕克来承担责任。错误与麦格劳–希尔公司那些帮助我们的优秀工作人员没有关系 c:80

第1章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任凭各种诱惑的摆布,不是轻易受情感、贪欲、无关考虑、愚蠢偏见等的干扰;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 c:5155

1.1 信念和断言

客观断言(objective claim)的特征是:它的真或假不依赖于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 c:4266

1.2 论题

如果要让自己或者他人认真思考某个问题,要让批判性思维者认真对待某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到底哪些因素与问题的答案有关。 c:2107

1.3 论证

第一,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真的;第二,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和结论相关的,而且必须是和结论的“真”相关的。有时候我们把这些要求表达为:前提必须是令人信服的。 c:3427

1.4 认知偏差

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被称作信念偏差(belief bias)。 c:3495

1.5 “真”和“知识”

对于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时候贸然相信都是不明智的。 c:2259

1.6 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考,特别地,批判性思维是针对你自己或者他人就特定情形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估。 c:1781

2.1 论证:基本特征

论证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用于支持或证明某断言的是前提,被支持的断言是结论。 c:822

2.2 两种论证

非演绎论证(inductive argument from analogy)的前提不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 c:1532

有两种基本的论证:(1)提供演绎证明;(2)提供非演绎支持。 c:622

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实际生活中的论证往往包含未表达前提。通过不同的方式补充未表达前提,可以形成非演绎论证,也可以形成演绎论证。通常上下文和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论证者的意图,但也有时候语境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后一种情形下,通过考虑各种因素,补充的未表达前提至少该是可信的。 c:409

2.4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

当针对一个现象出现互相竞争的解释时,最佳解释将会是:(1)最充分的解释该现象;(2)能过做出最精确的预测;(3)与其他已被接受的解释冲突最少;(4)需要最少的不必要的前提和假设。 c:1313

2.5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

任何不能以“真”或“假”衡量的表达都不可能作为前提或结论。任何不能用有效、无效或强弱程度来衡量的表达也都不是论证。 c:1486

2.6 道德、情感和逻辑

首先,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会被演说者的比如背景、名声、成就、专业技能等人物特征所说服。亚里士多德称这种说服模式为道德(ethos)。其次,演说者也可以通过与他的听众建立个人联系并运用修辞技巧来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行说服。这种说服模式被亚里士多德称作情感(pathos)。最后,演说者也可以通过信息和论证来说服听众,而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logos)。 c:1305

2.7 理解论证的技术

对于理解论证,首先,要发现结论——某语篇的主要观点。其次,要找出为得出结论而陈述的种种理由,即寻找前提。接着,再发现针对前提的论证(如果有)。 c:1049

2.8 评估论证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分为两个方面:逻辑和真假。 c:770

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导致陈述不清的原因不一而足。词不达意的事情并不罕见。 c:97

优秀的论文通常由四部分构成:陈述论题、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展开反驳。 c:1435

3.1 模糊

无论是思维还是写作中,最常见的含混是模糊(vaguness) c:184

贝特兰·罗素曾经说过,直到试图追求精确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c:1177

3.2 歧义

歧义(ambiguity)是指同一语词、短语或句子,却具有相互区别的多重涵义。 c:605

语义歧义(semantic ambiguity),即表达断言的语句中含有歧义的语词或短语。 c:435

通过用不带歧义的语词来替换产生歧义的语词就可以消除语句中的歧义 c:129

组合歧义(grouping ambiguity)是一种特殊的语义歧义。当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语词指集合体还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个别成员时,就出现了组合歧义。 c:702

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的每个成员也具有该特征就犯了分解谬误(fallacy of division) c:1000

这个表达的歧义主要是由于逻辑联结词“或”“且”到底联结哪些语词并不清晰造成的。 c:81

如果一个代词所指的事物或对象不明时,就会产生指代歧义(ambiguous pronoun references)。 c:337

我热情地向你推荐这个候选人,虽然我没有资格。很高兴告诉你,这个人是我以前的同事。我相信没有人更能胜任这项工作。劝你不要再为给他提供机会这件事上浪费时间。对这位候选人,我不能说得再好,介绍得更高了。在我看来,有他为你工作你会感到幸运。 c:98

3.3 抽象

对于形成决策而言,不能忽视过于抽象的描述和具体详细的刻画之间的区别。 c:685

为了清晰地思考和交流,针对这些有碍清晰的陷阱,批判性思维的最佳策略就是澄清这些语词的意义。定义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 c:794

3.4 定义术语

“definition”既有“定义”的意思,也有“清晰度”的意思。 c:140

2.约定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词意义。为实现该目的而做出的定义叫约定定义(stipulative definition)。 c:389

1.列举定义(definition by example)(又称ostensive definition),即通过指明语词所指的对象或识别语词所指对象的典型例子来下定义。 c:385

第一,不能通过定义使论辩的任何一方处于不利境地。 c:620

发现这类错误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词的清晰定义并在讨论中一直关注这一点。 c:170

3.5 论文写作

论文通常由4部分组成:1.陈述论题2.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3.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4.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展开反驳 c:835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清晰地思考。·引起断言及论证的混淆的有诸多原因,但主要的有:模糊、歧义和抽象。·模糊有程度之分,关键是相对于特定的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歧义是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和指代歧义。·过于抽象的断言是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到底它可应用于哪些对象。·无论是减少模糊、消除歧义还是运用新词汇或旧词新用,定义都能助一臂之力。·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和分析定义。·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了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修辞定义借助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论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要训练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 c:342

第4章 可信性

第二个值得质疑的是断言的来源。 c:258

4.1 断言及其来源

评估可信度要从两个不同层面着手:第一是断言本身,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c:801

保障利益相关方,让狐狸看守鸡窝 c:37

记住,让利益相关方处于决策的位置容易滋生错误或者导致糟糕的状况。这也就是“不要让狐狸看守鸡窝”所要表达的意思。 c:759

4.2 评估断言的内容

我们自己的观察提供了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的最可靠来源。因此,对与我们的观察相冲突的判断提出质疑,是最为合理的。 c:309

但观察或近期记忆并非不可错。 c:154

我们的信念、希望、担忧和期望也会影响我们的观察。 c:467

个人兴趣和偏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 c:592

作为一名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你要做的就是在考量与背景信息相冲突的断言(初信度低的断言)时,信任你的背景信息,但与此同时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并意识到更进一步的信息有可能会让你放弃原被视为真实的断言。 c:673

丰富知识的不二法门是:广泛阅读,自由交谈,培养探究的态度。 c:613

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

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在相信利益相关方之前先相信利益无关方。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箱里至关重要的工具之一。 c:970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和果断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信任。 c:275

合理的态度是:同意最权威的观点,同时足够开放,在面临新的证据时修正观点。 c:599

有时候,听取专家意见是至关重要的。 c:27

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人们认为网络的可信度很低。 c:91

媒体越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我们越容易得到被“操纵”的信息,或是政府自身或是媒体的控制者,会向我们提供有倾向的信息。 c:753

重要的是,即使某种结论和我们的偏好相吻合,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持,纵然这些结论是记者、专栏作家或广播员告诉我们的,这些结论也并不比市井百姓的街谈巷议更加可信。当这些媒体不加论证地宣称符合我们偏好的结论时,我们尤其要谨慎对待。 c:297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在很大程度上媒体是社会的折射。如果我们大众都满足于凭感觉、肤浅的、被操纵的新闻,那么最终我们也只能获得这样的新闻。 c:609

在面对政治新闻或者评论的时候,要让我们自己的耳朵更加机警(目光更加审慎)。虽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它非常重要,尤其是当你在缺乏证据支持的情形下准备接受一个主张的时候,特别的,面对那些你本来倾向于支持的观点的时候。 c:448

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商业来源和机构来源;第二类包括在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上的个人网站和团体网站。 c:175

人们往往会舒坦地听信谣言,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与他们相左的意见,接受吻合其意向的说辞。她说道:“当你在流言中寻求真相时,真相很难显现”。 c:491

4.5 广告

广告是尽力抑制人类智力以便从中牟利的科学。 c:758

广告公司不仅对我们的担忧和渴望了如指掌,而且他们以专业技能利用我们的担忧和渴望来谋取利益。[插图]广告公司雇请一些心理学家和颇具创意的艺术人才,娴熟运用着有关人类行为动机的成熟理论。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支付巨额费用使得广告的每个细节都臻于完善。 c:222

评价广告时,我们应该自问:这则广告是否向我们提供了购买产品的有力理由?购买任何产品的有力理由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改善我们的生活。所以,一则广告只有在其能证实我们有此产品比无此产品过得更好(或者有此产品要比我们拥有用于购买它的钱过得更好)时,该广告才是为购买提供了证明的。 c:416

不能忘记的是:广告商是最典型的利益相关方。 c:225

·缺乏可信度的断言是指它与我们的观察、经验或背景信息相冲突,或者其来源缺乏可信度。·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来就越不同寻常,一个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们就越应该表示怀疑。·利益相关方比利益无关方更值得质疑。·对信息来源的质疑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知识或专业技能,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诚实性、客观性和正确性。·判断某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合理途径是,考量这个人的教育、经验、成就、声誉和职位。·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所做出的判断是最可靠的,但判断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专家所研究的领域,而且该判断与该领域内的其他专家们的判断并不冲突。·主要大城市的报纸、全国性报纸和网络新闻节目一般是新闻的可信来源,但是有必要对从中获取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思维。·政府影响甚至操纵信息的现象有增无减。·从维基百科或其他机构网站获取的信息会让我们收益,但当我们从不知来源的互联网途径或电台访谈中获取信息时,则更要适度地质疑。·广告不时会骚扰我们,试图向我们兜售商品、服务、信念和态度。由于广告商借助于天才和资源,所以我们做出购买决定前要不断自问:广告中所谈到的产品是否真的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广告商关心的是向你兜售商品,他们不是为了改善你的生活,而是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电台访谈节目和电视辩论节目一样,都带有自己的倾向性,考验着听众或观众的视听能力。 c:295

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

修辞力可能影响人的心理,但它本身并不能确证什么。如果我们任凭自己的态度和信念被纯粹的修辞所影响,那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 c:834

5.1 修辞技巧I

委婉语(euphemism)——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而不是一种引起负面联想的表达。 c:557

闪烁其词(weaseler)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闪烁其词的表述,有助于稀释、淡化所面临的批评,也给提出断言的人在遇到挑战时留有逃脱的余地。 c:622

有不少闪烁其词的词语,如“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可用来做出暗示。通过这些语词,可以暗示又不必真地宣称某人所持有的判断。 c:355

贬抑(downplayer)就是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 c:609

正如前面所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杜绝倾向性的表达。这些手法能提升写作质量和趣味,但需要避免被倾向性表达不恰当地影响。不管表达者对语言的操纵是否微妙,都要注意语言操纵可能对你产生的影响。只要保持警觉,你就可以减少无意间被聪明的表达者欺骗的可能性。 c:374

5.2 修辞技巧II

不经意间接触了印象中认知能力不强的人之后,被试的表现能力将减弱。 c:87

刻板印象是一种文化对社会群体的看法,但并不是对该群体的真实写照。 c:270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是毫无证据地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c:670

5.3 修辞技巧III

仅仅取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了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c:457

夸张可以使一个不该有那么强说服力的判断更具说服性。夸张的表达纯粹是为了说服。 c:589

5.4 修辞技巧IV

定义、解释、类比和比较都是常用的表达手段,但这些手段也可以作为修辞技巧,用于带有倾向的表达。 c:140

修辞性定义(rhetorical definition)则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或激起对某事的态度。 c:484

民意调查表明,当选民初听某议案的名称时往往表示同意,而一旦了解了议案的具体建议后却持不同意见。这并不奇怪,毕竟政策的标题是国会、州政府和竞选专家为达到其目的而刻意修饰过的。 c:57

1.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 c:346

要警惕用百分比变化来表达的比较。 c:150

5.5 替代证明和重复

批判性思维者要提醒自己:信念源于证据和论证。初听起来并不可信的主张,不会因为千百次的简单重复而提高其可信性。 c:805

5.6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进入数字化年代之前,人们往往利用摄影作为证据。但即使在当时,也有各种手段对影像进行处理,从而操纵着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有一些图像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就足以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 c:109

图片、录影或其他形象从技术上讲不存在真或假,但针对影像所作的断言有真假之分。 c:208

□说服,就是试图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 □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 □虽然修辞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修辞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支持一个断言。 □常见的修辞手段很多,其中包括如下技巧: ·委婉语对事情的负面因素只字不提。 ·粗直语强调事情的负面因素。 ·闪烁其词是通过弱化的表达来避免遭到批评。 ·贬抑是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刻板印象是没有正当理由地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暗示是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 ·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 ·嘲讽是广泛使用的营造尴尬境地的修辞手段。 ·夸张是过分夸大。 ·修辞性定义、解释都可以用于激发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通过在事物间建立不恰当的联系来说服。 ·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证据或依据到底是什么。 ·重复:不断出现的见闻往往会错误地增加我们的信任度。 □修辞手法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自己很客观。 □有些修辞手法,尤其是委婉语和闪烁其词,既可以不加偏见地运用也可以带有倾向性地运用。我们只有在接收信息时格外小心才能发现其带有偏向的运用。 □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它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它们类似富于情感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 c:343

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

我们越来越难以发现在重大问题上的严肃讨论,而煽动情感、促成条件反射的修辞技巧则越来越充斥于言谈。遗憾的是,无论在个人事务中还是在公共决策中,人们越来越任由下意识的情绪反应来替代合理的判断和谨慎的思考。 c:468

6.1 诉诸情感的谬误

其实,完成艰巨的任务都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和力量。 c:167

愤怒导致不合逻辑的第二个表现在于:由一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一无关事件的评价。 c:397

6.2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

若在一场对话中引入一个话题,转移了最初的要点,尤其当引入新话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话题,那就是在转移注意力(red herring) c:340

一般而言,转移注意力是指把注意力从一个话题引开,转移到另一话题;烟幕弹则倾向于堆砌问题,或者使问题极度复杂化,直至最初的问题迷失在(语言的)“烟幕”中。 c:498

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或使人困惑是单纯的转移注意力还是烟幕弹,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判断,而需要你关注的是使讨论回到正题上来,而不必困惑于摆在你面前的是哪种谬误。 c:209

仅以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或者相当多的人(这些人并非权威或专家)相信它为根据,力劝某人接受某个判断(或者成为某人这样做的受害者)时,我们就犯了诉诸公众的论证(argument from popularity)的谬误。 c:538

大家都这么说就不是谎言了吗 c:44

人们用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时,就犯了合理化(rationalizing)的过错。 c:498

6.3 以错制错

以错制错(two wrongs make a right)的谬误。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他人的非法行为,也不会使你的非法应对变得合法。如果某行为是错的,它就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之间并不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其中一种错误消失。 c:568

诉诸情感的谬误有:·源自愤怒的“论证”·威吓手段·诉诸武力“论证”·源自同情的“论证”·源自嫉妒的“论证”·阿谀奉承·使人负疚·一厢情愿的思维·同辈压力“论证”·群体思维的谬误·民族主义本章讨论的其他谬误并不直接激起情感,但和情感诉求密切相关。这些谬误包括:·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合理化·诉诸众人“论证”·诉诸司空见惯“论证”·诉诸传统“论证”·以错制错 c:291

7.1 诉诸人身的谬误

诉诸人身的谬误(the ad hominem fallacy)是推理错误中最常见的一种。该谬误源于把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的特征混为一谈(这里“断言”是广义的,包括信念、观点、立场、论证和建议等)。 c:489

“摩尔的断言与他的其他言论或行为相矛盾,因此,他的断言(信念、观点、理论和建议等)被驳倒了。”这就是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的形式。 c:187

诉诸人身的谬误背后的观念是,指出某人做出某种断言,同时谴责他的缺陷、错误行为或其他负面的特征。即通过指出发表言论的主体的特征来反驳言论本身。但尽管发表言论者自身的特点可能影响其可信度,却不能仅仅以此作为言论为假的证据。 c:195

毒化井水(poisoning the well)可被视为事先诉诸人身。如果有人向井里投毒,你就不会喝井里的水。同样,如果A告诉你关于B一些无关的负面信息,使你对B产生不良印象,你就倾向于拒绝接受B对你所说的言论。 c:455

7.2 生成谬误

试图以某断言的来源或其历史为依据“反驳”该断言(或敦促别人这么做),就犯了生成谬误(the gentic fallacy)。 c:425

7.3 稻草人谬误

为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c:704

诉诸人身的谬误,是试图针对信息来源来“反驳”某个断言。稻草人谬误则试图篡改某断言,使它看起来明显为假,甚至荒唐可笑,以达到“反驳”它的目的。 c:382

7.4 虚假的两难境地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就犯了虚假的两难境地(false dilemma)的谬误。 c:646

稻草人谬误被用作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的一部分。想让我们接受X的人,也许不仅仅无视Y之外的其他选项,而且还夸大、歪曲Y。 c:212

因此,在因选项Y为假而接受X为真之前,要检查X和Y是否都为假。要特别注意寻找第三个选项,即你不必因拒绝Y就要接受X的选项。 c:241

划界谬误指,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画这样一条线。 c:429

7.5 滑坡论证

滑坡论证(slippery slope)的一种形式是“如果允许X发生,Y就会随之出现”。如果事实上没有理由表明“X会导致Y”,前述判断就是错误的。X和Y可能是同类事物,或者可能彼此具有某种相似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当中的一个必然会导致另一个。 c:523

滑坡论证的另一形式是“我们必须继续某一行动,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 c:382

7.6 错置举证责任

不恰当地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争议的某一方,就是错置举证责任(misplacing theburden proof)。 c:662

7.7 乞题

乞题(begging the question) c:51

这样的例子有时被称为循环推理或循环论证,因为它们的起点和终点基本在同一处。 c:310

乞题的真正问题在于,误解了受众心理可接受的、合理的前提(和定义)。若要求受众接受争议中的结论,而所提供的支持该结论的前提同样有争议,而进一步提供的支持该前提的依据又是原本所争议的结论,就犯了乞题谬误。 c:444

实际上,说服别人相信某断言的成功方法,就是尝试以双方的共识为基础来论证这个断言。尝试发现作为合适的作为论证起点的共识,是整个理性论辩事业的重要基石。 c:746

第8章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

学习范畴逻辑(categorical logic)和真值逻辑的知识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精确、缜密。 c:269

8.1 直言判断

只有名词和名词短语可以做词项。 c:302

陈述类和类之间包含关系的两类判断:A判断和I判断,是肯定判断(affirmative claims);陈述类和类之间排斥关系的两类判断:E判断和O判断,是否定判断(negative claims)。 c:143

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

在标准形式的四种直言判断中,若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其他不变,E判断和I判断在换位(converse)前后表达的信息相同,而A判断和O判断换位前后所表达的则不同。 c:192

首先是论域概念。人们通常都在特定的语境中提出主张,这就为我们使用的术语设定了范围。 c:136

对直言判断进行换质位(contraposition)是指,(a)像换位法一样调换主项和谓项的位置;(b)分别用补词项来替代原判断的词项。 c:238

8.3 直言三段论

三段论(syllogism)是有两个前提的演绎论证。直言三段论(categorical syllogism)(标准形式)是由三个标准的直言判断构成的三段论,并且这三个判断中包含三个词项,每个词项都正好出现两次。 c:276

若给定的论证像直言三段论,而它只有一个前提时,通常第二个前提就是被假设的,但却没有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不表达这个前提,是因为表达者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表达出来反而显得累赘。 c:59

检验三段论是否有效的三条规则是:一个三段论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它满足下述所有三个条件。 1.前提中的否定判断数量必须和结论中否定判断数量一样(结论由一个判断构成,这就意味着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不会有两个否定的前提)。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任何在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必须在前提中也是周延的。 c:121

第9章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

真值函数逻辑(truth-functional logic),又称为判断或语句逻辑,才真正成为显学。 c:143

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

在真值函数逻辑里,任何给定的判断P如果不是真的,就是假的,没有其他可能。 c:73

合取判断(conjunction)是由两个(被称为合取支的)简单判断构成的复合判断:当且仅当构成它的两个简单判断(合取支)都为真时,合取判断为真。 c:133

析取判断(disjunction)是由两个(被称为析取支的)简单判断组成的复合判断。当且仅当两个析取支都假时,析取判断为假。例如,“帕克在 c:129

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

语词“如果”的单独使用,是引入假言判断的前件。语词“仅当”则引入假言判断的后件。 c:132

我们可以在假言判断的前件之前使用“如果”,也可以在假言判断的后件之前使用“仅当”;通过这两种方式所得到的是相互等值的判断。 c:95

“当且仅当”所联结的判断既是前件又是后件。P当且仅当Q就表达为:(P→Q)&(Q→P) c:95

必要条件是假言判断的后件:C→O。 c:121

在假言判断中,词语“如果”所起的作用和“或者”在析取判断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c:41

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

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这是一种有效论证的模式。这种论证有两个前提,前提之一是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则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其结论则是断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c:117

通过一个假言判断和其前件可以有效地推出其后件作为结论,但通过假言判断和其后件却不能有效地推出其前件作为结论。 c:62

通过一个假言判断和其前件可以有效地推出其后件作为结论,但通过假言判断和其后件却不能有效地推出其前件作为结论。 c:52

9.4 真值函数论证

一个论证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前提为真能保证结论为真——也就是说,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就不可能为假(记住,逻辑并不关注前提实际是否为真)。 c:106

建构论证的真值表,是罗列各判断变元真值的所有可能情况,然后看是否存在如下可能,前提为真(作为前提的每一个判断都真)而结论为假。如果有这种情况(只要真值表里有一行就足够了),那么这个论证就是无效的。 c:61

9.5 演绎

规则1:分离规则(modus ponens,MP),也称肯定前件式 c:104

规则2:否定后件式(modus tollens,MT) c:52

规则9:二难推理的破坏式(DD) c:30

第10章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

理解非演绎推理的关键在于要记住,我们所关注的是论证的相对强度,而不是结论自身为真的可能性大小。 c:247

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抽样框是对总体的精确定义,也体现了我们所关心的总体所具有的属性。 c:95

能准确代表总体的样本或者说具有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是指,对于与我们关心的属性相关的变量而言,样本与总体的情况相同。 c:156

特定的样本中随机变异落在给定误差幅度内的概率大小称为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 c:199

为了对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进行批判性思维,我们提炼出如下两条原则: 1.如果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导致样本在代表总体方面出现偏差,就削弱了论证。 2.在代表总体方面,样本太小或过于片面,也会削弱论证。 c:237

10.3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

类比是暗喻或明喻,它不具有命题的特征,既不真也不假。 c:90

两个对象都具有一些属性的事实,增加了如下可能性: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 c:80

10.4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1.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2.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3.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论证 c:203

这样的错误推理我们称之为不当的归纳换位 c:117

10.5 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词

特定的样本中随机变异落在给定误差幅度内的概率大小称为置信水平。 c:94

对日常归纳概括进行批判性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把误差幅度及置信水平的提示词与样本的大小及代表性结合起来考虑 c:82

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

“仓促概括”有时被描述为基于太小的样本(相对其所代表的总体)所做的概括推理。 c:143

仅从传闻得来的“证据”的说服力也许在心理上引人入胜,但无论如何,如果有人仅凭听来的故事支持或者反驳一般结论,你一定要提醒自己: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一个样本而已。 c:187

我们应该降低对这类结论的置信度并不是因为样本太小,而是样本都是自告奋勇地成为样本的,是自荐样本(self-selection)。 c:206

第11章 因果解释

解释与论证不同,人们利用论证去支持或证明某个命题,人们利用解释从一个或另一方面去阐明某事。 c:200

11.1 两种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事件的物理背景包括我们确认的待解释现象的直接原因或近因,但复杂的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因果链条往往不止一个。我们的兴趣和知识也决定了我们确认哪个因果链作为事件的原因。 c:128

环境和需求决定了什么样的物理因果解释是充分的 c:98

与物理因果解释以及其他行为解释不同,用主体的动机和理由来解释不是追溯过去而是面向未来。 c:153

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解释要达到“有用”的标准,就至少要达到如下条件:不自相矛盾、不含混、不模棱两可、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还有一点也很显然,好的解释不会导致错误的预测。 c:251

物理因果解释可以产生预测。 c:61

一个解释是否正确是通过检验由该解释产生的预测是否为真来实现的。 c:243

有些预测是由于操作的限制导致难以或不能检验,如现有的工具不足以进行精确测量。可操作性的制约带来的不能检验固然令人遗憾但这并不妨碍假说的正确性。我们所禁止的是原则上不可检验的假说。 c:127

人们的需求决定了满足什么条件的解释是充分的,但解释最低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致的·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可检验·不循环·避免不必要的假设或其他不必要的复杂性 c:259

11.3 形成假说

通常,在探究原因时我们的推理分为两部分:(1)形成假说;(2)检验假说。 c:158

形成最可能的假说的一般策略往往被叫做得出最佳解释推理 c:167

有时候很难发现能解释所有事实的假说。 c:30

有时候在实践中很难或不可能确定地检验一个假说,在这些情形下,我们就只好接受那些被视为最佳解释的假说。但最好把得出最佳解释的推理作为形成假说的方法而不是作为验证假说的方法。 c:142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如果发生了一件以前在类似的情形中没有发生的事件,那就寻找这两个情形中的其他的不同并考虑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 c:170

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因果假说的良好起点。一种类型的相关就是一个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另一事件的发生,这两个时间就是相互关联的。 c:149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如果在多个场合出现的某种结果都伴随着相互关联的现象或者总是与另一现象之间共同变化,那么就认为二者之间可能有因果联系。[插图] c:222

必须借助于常识和因果联系的背景知识才能通过求异法和求同法来形成假说。 c:97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已有的因果机制不能解释时才寻找新的相关性从而形成因果假说。 c:80

我们把这种形成因果假说的方法叫做最佳诊断方法(best diagnosis method),以区分于求异法和求同法。 c:76

你会发现,在运用这种方法形成因果假说时,指引方向的是背景知识。 c:68

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

一般地说,不可采信来自一个朋友的说法或仅由一个主体构成的临床试验,其理由在于,无法控制各种变量,因而无法计量该结果是否由偶然因素或巧合的无关因素导致。 c:140

11.5 验证因果假说

验证因果假说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是对照实验 c:40

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

“统计回归”和“均值回归”指在测量总体的平均值时体现的统计特性。 c:111

但一般而言,不能否证因果假说只是没有触及假说是否为真的理由,缺乏否证并没有为证实假说提供任何新的理由。 c:127

如果你不假思索地认为试图解释错误行为的原因就是为其辩解,那就犯了我们称作混淆解释和辩解(confusing explanations with excuses)的错误。 c:223

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

为了查明一个事件的法律原因(legal cause)(即“近因”)我们有必要对作为要件的原因概念加以限制。 c:81

不能要求一个人为意外的巧合承担责任。 c:103

12.1 价值判断

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推理,道德推理试图建立道德价值判断。 c:142

在谈论道德推理时往往产生误会的一个根源就是对“道德”的理解。这个词可以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分别使用。一个是作为“非道德”的反义词,另一个是作为“不道德”的反义词。 c:86

道德推理原则1同样的个案必须同等对待,同等对待的个案必须情况相同。 c:259

道德推理原则2 看起来违背了一致性原则的一方有责任证明他并没有违背一致性原则。 c:229

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

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主张在确定道德价值时要关注决断、行为或政策的后果。从道德上看,如果一个行为的后果要优于其他的可选方案,那么这就是正确的行为。持这种视角的最著名理论就是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c:270

后果论中的另一流派是伦理学的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其主要理念是,如果某行为给你自己带来的快乐高于其他选择,这样行事就是正确的,如果某行为给你自己带来的快乐低于其他选择,这样行事就是错误的。 c:210

我们的行为要在道德上值得称赞,就必须不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只是因为它本身是正确的才去做的。 c:148

我们的道德义务是,决不能把他人仅仅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 c:117

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是一种流行的伦理观念,这种观念意味着,正确或错误依赖并决定于其所处的群体或文化。 c:146

另一流行的道德观念是相对主义的极端形式,被称为道德主观主义(moral subjectivism)。它认为,对错仅依主观看法而定。思考主体认为对的东西就是对的,认为错的东西就是错的。 c:110

宗教相对主义(religiousrelativism)者认为行为的正确和错误决定于一个人所处的宗教文化或社会。 c:122

宗教绝对主义(religiousabsolutism),即正确的道德原则就是“正确”的宗教所接受的原则。 c:92

当我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去理性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时,所获得的就是德性。 c:128

12.3 道德慎思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弄清自己所采取的视角来把我们的道德思考引向深入。 c:42

有的争论的根源来自道德视角的差异。 c:51

12.4 法律推理

诉诸先例(appeal to precedent),即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既有判决来作为判决类似新案件的权威指南。 c:126

法律道德主义(legal moralism)的基本立场就是,法律应该认定不道德的行为是违法的。 c:180

12.5 美学推理

2.能够表达其文化或传统的核心价值或信念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c: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