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69 lines (191 loc) · 45.9 KB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69 lines (191 loc) · 45.9 KB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彼得·弗兰科潘 - 历史榜-世界史

轰动世界的现象级畅销书,牛津大学资深历史学家从世界史视角,理清“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荣登英、美、德、土耳其、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非虚构类畅销榜首,获中外学界、政界、商界名人一致好评,《人民日报》破天荒两度推荐。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从张蹇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版权信息

我们来到突厥部落……看见有一些人在崇拜蛇,一些人在崇拜鱼,还有一些人在崇拜鹤。 c:17

我,祭司王约翰,是王者之王。我的财富、品德和权力超越世上所有的国王……在我们这儿,牛奶和蜂蜜满地流淌,毒物不会造成伤害,青蛙不会乱声聒噪,草地上没有蝎子和毒蛇爬行 c:74

前言

19世纪末期,这个蔓延四处的网络由一位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正式命名,他就是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一战时头号飞行员“红色男爵”的叔叔)。自此,Seidenstraßen这个名称便被确定了下来——即“丝绸之路”(Silk Road)。 c:1582

中文版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眼界受到束缚的世界,我们在过去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会阻碍我们接受新的思想,阻碍我们重新评价一些我们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我们的历史观点都是以前父母、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和朋友同事教我们的,若想摆脱这些束缚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就需要开放思想、增强自我判断能力。 c:1194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诞生

塞琉古建立的一座新城——的纪念碑上,刻着来自希腊圣地德尔斐(Delphi)的箴言: 
 童年时,听话; 青年时,自律; 成年时,正义; 老年时,智慧; 死去时,安详。【24】 c:3129

公元前600年之前的各宗教传播路线

然而在早期,基督教的方方面面都是亚洲属性的:首先是它的地理位置,其中心是耶路撒冷,与耶稣出生、生活和受难相关的其他地点也都在亚洲;它使用的语言是阿拉美语(Aramaic)——近东闪米特语族的一种亚洲语言;它的神学和精神背景源于被埃及和巴比伦统治时期诞生在以色列的犹太教;它的故事则发生于欧洲人所不熟悉的沙漠、洪水、干旱和饥荒。 c:835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君士坦丁作为罗马皇帝荣耀无限,他奠定了欧洲基督教的基础,但却从未有人注意到接纳一个新宗教必须付出的代价:它严重影响了基督教在东方的生存前景。现在的问题是,已经扎根于亚洲的基督教能否在注定要面临的挑战中幸存下来。 c:346

第三章 基督之路

罗马人坚守自己信仰的时候可以称霸世界,一旦他们放弃信仰转而接受新宗教,灾难便降临了——这不是一种臆断,这是事实。 c:409

第四章 变革之路

当战事在北方蔓延,一个叫穆罕默德的商人——古来氏(Quraysh)部落哈希姆家族(Banū Hāshim)的成员——独自来到离麦加城不远的一个洞窟中冥思。按照伊斯兰传统说法,他于公元610年得到真主天启。当时穆罕默德听到一个声音,让他以“创造主的名义”宣读经文。【41】他惊恐万分地离开了洞窟,只见一个人“在明显的天边”,洪亮的声音在头顶震响:“穆罕默德啊,你是真主的使者,我是吉卜利勒(Jibrīl)天使。”【42】后来的几年里,一系列天启接踵而至,在7世纪后半叶被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古兰经》。【43】 c:299

仅靠纯粹的精神指导并不能赢得人们对伊斯兰教义的信赖,充足的物质资源也十分重要。据说有一位阿拉伯将军告诉他在萨珊帝国的对手:“我们不再执着于尘世的得失,远征军要做的是传播真主的启示。”【70】很明显,传道的热情是早期伊斯兰教成功的关键,但也需要辅以创新性的战利品及财富分配方案。穆罕默德愿意通过物质鼓励来换取忠诚和服从,他承诺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财富全都归他的追随者所有。【71】这样,物质兴趣和宗教兴趣便被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c:404

第五章 和睦之路

通过挖掘信仰中的共同来源,以及强调双方习俗和教义之间的相似性,伊斯兰教不断强化着与基督教的共识。 c:239

。多种信仰并存是早期伊斯兰扩张的重要特色,也是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38】 c:436

在穆罕默德去世后谁是先知真正继承人的问题上,伊斯兰内部也迅速分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敌对阵营便是逊尼派(Sunnī)和什叶派(Shī‘a)。后者力争只有阿里(先知的堂弟和女婿)的后代才有资格成为哈里发,而前者则极力寻求更广泛的选择。 c:556

公元850年之前伊斯兰教的扩张及贸易通道

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是秩序和文明均占据上风的雅利安世界;一半是混乱不堪、无法无天、危险异常的图兰(Turan)世界。 c:173

事实上,草原部落的宗教信仰十分复杂、从未统一,受到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各种其他宗教的影响。各种宗教交杂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拆解的混合性世界观。 c:208

据一位历史学家说,每年从草原出口的兽皮至少有50万张。不断扩张的伊斯兰帝国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向北通往干草原及森林地带的“毛皮之路”,是7世纪和8世纪大规模征服行动之后几百年间财富增长的直接产物。 c:214

可萨人本身也接受了新的宗教信仰,却并不是伊斯兰教。在9世纪中叶,他们决定成为犹太教徒。 c:141

使团由康斯坦丁(Constantine)挂帅。此人以斯拉夫名字西里尔(Cyril)行世,因为他为斯拉夫人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斯拉夫—西里尔字母(Slavs-Cyrillic) c:56

可汗写道,改教的决定是由一位睿智的先王做出的,他曾邀请代表各宗教的特使前来讲述他们的信仰。他想出了一个探得真相的办法,于是先问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哪个更好一些,基督教徒回答说,当然是后者优于前者;之后他又问穆斯林们,基督教和犹太教哪个更好,这些人先是抨击基督教,然后回答说,两者之中犹太教稍好一些。于是可萨统治者宣布他已有了结论:两者都承认“以色列的宗教更胜一筹,所以承蒙上帝和万能的主的恩典,我宣布选择追随以色列人的宗教,也就是亚伯拉罕的宗教”。此后,他将特使团送回各家,亲身实施了割礼,并下令侍从、卫士和所有手下人都照做 c:118

但在维京时代,这些最勇敢、最强壮的勇士并未把目光投向西方,而是东方和南方。很多人获得财富和名誉的地点不仅限于家乡,还包括被他们征服的新领域。在东方,他们留下的足迹并非如他们在北美的那样微不足道、转瞬即逝,他们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并以那些通过波罗的海、里海和黑海三大水域系统的贸易商、旅行者和入侵者的名字命名——这些人叫罗斯(Rus),或拼写为rhos,这也许是得名于他们的红发(red hair),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擅长划桨(oar)——他们就是俄罗斯(Russia)的祖先。 c:328

长途货运的风险和艰辛需要丰厚的贸易利润加以回报。因此可以想象,货物必须大批量交易,这样才能确保可观的收益。通过水路运往南方的货物有很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货物,是奴隶——贩卖人口可以赚大钱。 c:105

丝绸之路上充满了挑战、困难和天然屏障。其中就包括中国西部新疆境内变化莫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c:24

非法的人口交易。暴力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 c:14

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的不仅仅是贸易和征服,还有疾病。其中最具毁灭性的当属黑死病,它在14世纪蹂躏了欧亚大陆。吐根堡的《圣经》中描绘了患者的惨状,他们身上布满了薄伽丘所说的像苹果那样大的肿块。 c:83

传播的不仅仅是贸易和征服,还有疾病。其中最具毁灭性的当属黑死病,它在14世纪蹂躏了欧亚大陆。吐根堡的《圣经》中描绘了患者的惨状,他们身上布满了薄伽丘所说的像苹果那样大的肿块。  c:58

第七章 奴隶之路

今日的威尼斯是古代辉煌成就的缩影,但让威尼斯崛起的星星之火却发端于无情的人口贩卖。 c:409

从罗斯人和北方新贸易网的角度来看,东方商品(丝绸、调料、胡椒、硬木等)运输通道的变更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影响,他们无须在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和穆斯林的巴格达之间进行任何选择。就算有影响的话也是好的影响,有两条可能的买卖通道总比只有一条强。 c:44

虽然十字军东征被认为是一场宗教战争,但其背后隐藏着更为重要的世俗动力。为了地位、财富和尊严,被现实利益所引诱的欧洲列强,即将在遥远的疆土上展开他们之间的首场争斗。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西方正逐渐将自己拖向世界的中心。 c:345

第八章 天堂之路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信仰至上的年代,一个为基督教牺牲自我的年代。但教会各阶层都心知肚明,宗教信仰必须依托经济基础和财政实力。 c:356

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基督教王国的陷落表明,没有什么能阻止欧洲人追求自己的欲望,没什么能阻止他们直取世界的财富和权力中心。尽管他们看上去像人,但行为却像野兽 c:388

第九章 铁蹄之路

蒙古人带来的恐惧反映在后来人们给他们起的一个名字上:鞑靼人(Tatar),暗指“塔耳塔洛斯”(Tartarus),古神话中地狱的代名词。 c:390

中世纪西方的发展过程中,十字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教皇层次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变化:罗马教皇本人不仅是宗教权威人士,而且是一个具有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的人物;精英阶层的职责转向了服役、奉献和虔诚;基督教作为欧洲大陆共同基础的思想已经生根。从理论上讲,夺取并占据耶路撒冷是一个美妙的想法,但从事实上讲,很难、很贵、很危险。所以在欧洲人的意识中存留了两个世纪之后,圣地已开始逐渐消失。 c:223

13至14世纪的死亡与破坏

热那亚人曾在1282年将比萨舰队全部摧毁,并拒绝交换俘虏,以此展现出击垮对手的决心。战败后的比萨从此一蹶不振。被俘的人当中有一个叫鲁斯蒂谦(Rustichello),他在监狱里住了十几年,后来与一位同样在海战中(这次热那亚是在亚得里亚海战胜了威尼斯人)被抓获的战俘关在了一起。鲁斯蒂谦和他成了朋友,并执笔为狱友写下有关他生活和旅行的回忆——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热那亚在争夺中世纪霸权时的疯狂和残忍,也看到了《马可·波罗游记》。 c:150

很容易被残暴野蛮的印象所掩盖。事实上,蒙古人的成功不在于它的暴力和粗鲁,而在于它愿意让步和合作,以及它不遗余力建立起来的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权体系。 c:501

蒙古人似乎天生就知道他们该怎样打造一个伟大的帝国:军事强权之后必须是宽容和善政。 c:467

瘟疫带来了恐怖景象,但它也成为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的催化剂。其深刻影响远不只是欧洲的死亡,它促进了欧洲整体的再生。这一变革为欧洲在西方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种影响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彻底重组。 c:315

容忍是一个社会自强自信的主要标志,反观基督教世界,却越来越走向愚顽和激进主义。 c:429

13至14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欧洲人不仅在探索世界,而且想统治世界。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应该感谢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军事技术和海洋技术的不断发展。帝国时代的建立和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基于某种大范围的暴力行动。启蒙时代和理性时代,即通往民主、自由和人权的道路,并非古代雅典或欧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源于在遥远大陆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胜利。 c:408

自13世纪起,葡萄牙一直在积极建立与北欧、南欧和非洲市场之间的联系。 c:39

真正的突破出现于富有企业精神的船长意识到,除了买卖食油、皮革和黄金之外,还有更为简单轻松的赚钱机会。正像欧洲历史在过去多次证明的那样,收益最大的莫过于贩卖人口。 c:255

如今的使命在于重新找回过去。古老帝国都城的沦陷为新继承者们重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辉煌提供了机遇。当然,这还需要极大的热情。但事实上,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格兰都和雅典及古希腊世界没任何关系,在罗马的整个发展史中也无足轻重 c:356

第十二章 白银之路

与此同时,西班牙人不仅意识到他们发现了南美洲和北美洲两块大陆,而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环游全球的壮举:一位航海家成功穿越了太平洋,抵达菲律宾和香料群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率领这次远航的是葡萄牙人,他为西班牙服役,因为西班牙愿意资助他从西方探索香料群岛,并征服该地——不是以他祖国的名义,而是以邻国和敌国的名义。【16】当斐迪南·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开启他这一史诗般的航行(1519—1520)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又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他们同意在太平洋上再画一条分界线,与大西洋上的分界线对应。于是,这两个伊比利亚邻国瓜分了整个地球,他们得到了教皇的祝福——当然,更是上帝的祝福。 c:148

面对如此暴力行动和危险局势,开罗的苏丹开始派遣军队在红海及附近地区巡逻,下令若有情况出现可直接采取行动。【 c:12

随着欧洲人尽享来自美洲的财富,他们购买亚洲奢侈品的能力也与日俱增。没过多久,里斯本、安特卫普和其他欧洲商场便充满了中国瓷器和明朝丝绸。 c:168

到了这一时期,香料贸易的利润已经开始慢慢回落。所以葡萄牙人开始把投资从香料转向其他商品,特别是棉花和丝绸。这一转向在16世纪末令人瞩目,此时的纺织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数量运往欧洲 c:35

向世界开放为印度人带来了一座奇迹,却将给中国造成一场17世纪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92】五个世纪前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比今天来的少。 c:398

公元1650年之前的全球贸易路线

荷兰人在17世纪成功的关键是其所拥有的知识和勤奋品质。荷兰人认为,若想成功就不能像英格兰那样,利用皇家特许权将利益局限于一个小集团中,他们相互勾结,用垄断方式保护自身的地位。相反,荷兰采取的方式是大规模集资,将风险分散到尽可能多的投资人身上。 c:350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名著《利维坦》(Leviathan)算是准确地道出了西方崛起的真相:人的天性本就处于一种亢奋不止的暴力状态。当然,只有一个欧洲作家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只有欧洲作家得出的结论才会被认为是对的。 c:312

第十四章 帝国之路

权力向欧洲北部的转移让一些国家失去了竞争力。比如在奥斯曼帝国 c:22

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向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大学捐赠了一大笔钱,于是该大学以更名的方式纪念这位今后可能再次向他们捐钱的富商:伊莱胡·耶鲁(Elihu Yale)。【23】 c:315

从美国人的立场看,导致美国《独立宣言》诞生的一连串事件都有着特定的美洲背景。但是从更宽广的角度看,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国为寻求新机会的进一步扩张,以及在丝绸之路上因收获太多太快而造成的失衡。伦敦试图平衡地球两侧相互矛盾的要求,用从一个地方收上来的税款来填补地球另一侧的开支,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失望、不满和造反。 c:236

第十五章 危机之路

特别是当他们收到消息称,法国已向波斯派遣了一个使团,试图危及英国在东方的地位。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起到了类似黑死病的效果,继大规模混乱之后而来的是崛起复兴的新时代。 c:154

同年6月,随着拿破仑向俄罗斯发动进攻,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法国军队兵败莫斯科后,英国人看到了与波斯保持距离并与俄国人站在一边的好处。 c:75

拿破仑进攻的失败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大有用处的盟友,但作为代价,英国人不得不牺牲与波斯的关系。 c:30

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地图不同,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的东部边境根本不在亚洲,而是在其他地方:北美。 c:157

帝国的转型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出于地缘政治和财政考虑,俄罗斯只能将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 c:149

19世纪大博弈

真正让英国人担心的是俄国的意图和能力,以及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对印度施加的压力。伦敦开始将重点转到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上 c:75

从中可以看出英国与俄罗斯在其他地区的分歧和紧张关系也会给东方带来压力: c:16

乔治·寇松(George Curzon)曾经是一位前途无量的年轻议员和万灵学院(All Souls)的奖学金获得者,但是在当了10年的印度总督后,变得愈发目中无人。他看不到俄国在东方利益的背后有什么大计划、大战略。 c:23

如何将新近征服的广袤疆域纳入帝国管理体系,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个难题。被派到突厥斯坦的官员们埋头于复杂且错误百出的土地登记工作,在精简当地税务和法律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阻力。 c:31

尽管有这些批判,俄国人的态度也没有开明到哪里去。沙皇的官员们也许会相互抱怨英国对待当地人的方式,但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言行有何不同 c:35

鸦片贸易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更加猖獗,该条约打开了一些之前受到严格限制的通商口岸,并且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在英法联军于1860年入侵北京、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之后,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特权。【30】 c:197

毕竟一个遍布亚洲的铁路网络将使得“印度和东亚、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全被掌握在俄罗斯人手中”。 c:65

尽管如此,面对俄国贸易触角的扩张,英国人仍然惴惴不安。幽灵和阴谋在每个角落里都可以被发现,并且都被焦虑的英国外交官们忠实地记录下来。 c:18

经济历史学家喜欢用城镇数量、生铁产量和铁路长度的大幅增加来表明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只要看看这一时期文学、艺术、舞蹈和音乐等方面的兴盛,以及托尔斯泰、康定斯基(Kandinskii)、佳吉列夫(Diaghilev)和柴可夫斯基等人的成就,就能感受到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俄罗斯的文化和经济欣欣向荣。 c:189

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是俄国会不会发动进攻的问题,而是何时发动。正如寇松勋爵在1901年所说的:“我们与俄罗斯之间需要一些国家来提供缓冲。”这样的国家越来越少:中国、突厥斯坦和阿富汗相继失守,现在又轮到了波斯。他继续说道,缓冲带已经被挤成了一张薄片。【42】 c:42

有关俄国官员、工程师和勘测员进入波斯活动的情报如潮水般涌向伦敦,让英国外务部的官员们焦心不已 c:13

1905年圣彼得堡的暴动以及日俄战争中沙皇海军的惨败,给那些认定俄国迟早会大肆入侵的人带来了些许安慰。 c:83

一份来自军情处的报告建议,或许可以和德国达成协议,用来牵制俄罗斯的注意力。 c:21

于是圣彼得堡发起了新一轮的外交博弈,其中包括以俄国对波斯尼亚(Bosnia)事件的默许换取奥地利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上的支持[插图]——这一交易后患无穷,足以导致欧洲势力的重新洗牌。 c:118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人却在为陷入法俄同盟的包围而烦恼不已。同盟涉及军事合作,并承诺任何一方受到挑衅都将采取联合行动,这让德国这个中欧国家毫无安全感,而正是这种不安全感构成了德国威胁的基础。没过多久,这种腹背受敌的妄想就促使德国最高司令部开始研究自己的对策。 c:54

为了打通新的渠道、建立新的联系和同盟,德国人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他们在近东和中东倾注了许多精力:德国人的银行在埃及、苏丹和奥斯曼帝国迅速扩张;同时,一个在阿拉伯和波斯建立邮政系统的计划及相关研究,不仅获得了大量资金投入,连德皇本人都慷慨解囊。伊斯兰世界与德语世界日益强化的联系,激起了年轻人、学者、士兵、外交官和政治家的想象力。20世纪初,一名年轻人曾经热切地写下,当眺望着维也纳精美的建筑和环城大道(Ringstraße)时,他不禁感受到一股“魔力”——阿道夫·希特勒并未觉得自己回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或者古典时代这两个被浪漫化了的过去,而是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82】 c:54

1914年的主角是视而不见的梦游者,他们沉迷在梦境里,看不到他们所制造的恐怖的现实。 c:298

当那两颗子弹离开普林西普的勃朗宁左轮手枪枪膛时,欧洲是一个由各个帝国组成的大陆:意大利、法兰西、奥匈帝国、德意志、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不列颠、葡萄牙、荷 c:224

中东大博弈

在1900年年末结识了诺克斯·达西。尽管有着格鲁吉亚的天主教背景,奇塔卜基在波斯的仕途却一帆风顺,经手的事情很多。他曾经多次试图吸引外国投资以刺激经济,并且就外国人进入波斯的银行业和烟草的生产及销售进行谈判 c:26

波斯国王和他身边的人就像被惯坏了的小孩子,他们学到的是,如果坚持得足够久,就能从列强那里得到报酬。因为如果不掏钱,列强们在这一关键战略区域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 c:51

保罗·朱利叶斯·德·路透男爵(Baron Paul Julius de Reuter)就是进入波斯的人之一,日后还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新闻社。1872年,德·路透获得了在波斯全境开采煤、铁、铜、铅和石油的“独家而明确”的特权,以及修建公路、公共设施和其他基础建设项目的权利。 c:166

然而诺克斯·达西还是被奇塔卜基的建议打动了。他研究了曾经在波斯勘探了近10年的法国地质学家的发现,并且听取了博弗顿·雷德伍德博士(Dr Boverton Redwood)的意见——雷德伍德博士是英国一流的石油专家,写过石油生产以及石油和其产品的安全储存、运输、配送和使用方面的指南 c:26

真正的工作是由奇塔卜基完成的。据一份报告称,他“以一种十分彻底的方式”——其实就是行贿的委婉说法——“确保了国王身边所有大臣和侍从们的支持,甚至没有忘记为国王递烟斗和咖啡的仆人” c:46

60年的,在波斯帝国全境勘探、获得、开采、开发、运输和销售天然气、石油、沥青和石蜡等产品的特属专有权利”。此外,他还获得了铺设石油管道,修建存储设施、炼油厂、车站和油泵系统的专有权利。【22】 c:108

石油的发现使得波斯国王在1901年签署的那一纸条文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它奠定了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的基础(英波石油公司后来成为英国石油公司),同时也带来了政治上的混乱。协议的条款让外国投资者控制了波斯王冠上的宝石,这使得当地人对外部世界的仇恨日益加深,并进一步导致了民族主义,最终体现为现代伊斯兰激进主义对西方更深层次的怀疑和排斥。试图控制石油的野心将成为未来许多问题的源头。 c:347

1918年11月,寇松勋爵在签署停战协议后不到两周时,在伦敦发表了一次演说。他告诉听众:“协约国是乘着石油的波浪驶向胜利的。”一位法国议员领袖对此表示欣然同意。他说,德国对钢铁和煤炭过分关注,但是对石油的重视却不够。石油是地球的血液,同时也是胜利的血脉。 c:121

英国有两个高于一切的战略目标:第一个是保持对有着独一无二的战略和商业价值的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第二个是守住波斯和中东的油田。 c:191

战争结束前,英国外务大臣在谈及他心中的未来时语气强硬。肢解敌人的帝国是确定无疑的,他对一些高级官员说:“我不关心我们在何种体系下占有石油,无论是永久租借权还是其他任何形式,我只知道,得到这里的石油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 c:48

俄罗斯的内部破裂对于英国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英国人终于得到了一个真正的机会,可以强化他们对从苏伊士运河到印度这片地区的控制和保护。 c:59

第十八章 妥协之路

英国人决定在波斯扶持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可靠的铁腕人物。一位波斯王室成员很快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法尔曼·法尔玛亲王(Prince Farman-Farma)。 c:49

不过在美索不达米亚就没那么顺利了,当地缺乏可供扶植的傀儡。于是英国人决定自己动手,他们从巴士拉派出了军队,并于1917年春天占领了巴格达。 c:37

土耳其的先头部队包围了巴库,在放邓斯特维尔一条生路之前将他围困了六个星期。当地人在该城投降之后实施了报复性的血腥屠杀。 c:28

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例,他们在这里缔造了一个名叫伊拉克的新国家。这是一个由三个前奥斯曼帝国的省份组成的大杂烩,它们的历史、宗教和地貌没有任何共同点:巴士拉港面向东南的印度和波斯湾,巴格达和波斯关系密切,而摩苏尔则更偏向土耳其和叙利亚。【21】除了伦敦之外,没有人会对这种合并感到满意。 c:464

和他交谈时,我感觉到的不是一颗未经开化的头脑,而是一颗未受重用的头脑。”这正是外务部想要的人选。 c:19

这个故事就像是400年前发现美洲大陆时的翻版。尽管当地居民没有像美洲土著那样,被西班牙人屠杀殆尽,但实际过程是一样的:西方国家对宝藏的掠夺意味着财富从一个大洲流向另一个大洲,而这些土地上的居民却几乎毫无所得。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再次重演 c:184

波斯人以及那些关注此事的人,都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不同的寓意。他们在这一课中学到,所有那些虚张声势的西方国家在谈判桌上根本不堪一击,而那些占有资源的国家最终都能迫使这些获得特许权的人回到谈判桌上来。西方国家可以尽情地抱怨,但胜利终将属于资源占有者。 c:180

第十九章 小麦之路

1938年11月的那期杂志对阿尔卑斯风格的山区度假屋赞誉有加。陶醉于主人所展示的插花,记者写道:“这是一栋明亮通风的房屋,以淡翠绿色为基调。”而且,这栋度假小屋的“装修者、设计者、家具提供商和建筑师”都是这位主人自己。 c:12

在奉命进行搜捕和消灭工作的25名德国刺杀小组指挥官中,有15位拥有博士学位,其中绝大部分主修法律和哲学。 c:132

因为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签订的协议不仅为德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源,也为欧洲的战争铺平了道路。 c:21

整个地区对德国的仰慕进一步加深。一些学者指出,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为德国人打造的意识形态与波斯人当时的做法极为相似:“净化”波斯语和波斯习俗,以及(像纳粹一样)努力重回半神话的黄金时代。实际上,据推测,将波斯正式改名为伊朗的决定,正是驻柏林的德黑兰外交官们向国王灌输“雅利安主义”(Aryanism)[插图]思想、强调伊朗与德国拥有共同语源和历史遗产的结果。 c:355

他领导的团队作了一系列分析,以明确入侵的目标。正如他向希特勒所强调的,乌克兰是关键:占据从黑海北部到里海一带的肥沃平原,将“把我们从经济压力下彻底解放出来”。【65】如果得到这些“富得流油”的苏联土地,德国人将天下无敌,【66】不用再看苏联人的脸色;同时,英国封锁地中海和北海的战略意义也将大打折扣。这是一个让德国人获得其所需资源的良机。 c:61

在国防军内一路高升的巴伐利亚职业军人弗朗茨·哈尔德看来,希特勒总是那么的坦率而坚定。他在1941年告诉他的将军们,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必须“以最野蛮的形式”痛击俄罗斯,做到“斩草除根”。“部队司令必须知道,局势正处于紧急关头。”希特勒说,“对苏联的仁慈就是对我们的残忍。”【81】 c:21

二战中的丝绸之路

这些混杂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发酵剂,很容易使普通人变成大屠杀的从犯”。 c:185

希特勒还经常提到另外一种类似的可作参照的模式:美国。希特勒告诉新任命的东部占领区行政长官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德国需要参照欧洲移民对待北美土著的做法,必须驱逐甚至消灭当地居民。他宣称,伏尔加河将成为德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文明世界与无序世界的边境线。 c:55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45分,斯大林被朱可夫的电话叫醒。他告诉斯大林,所有防区的前线都已被突破,苏联正在遭受攻击。一开始,斯大林还拒不相信发生的事情,认为这是希特勒的诡计,目的在于以武力达成某种协议,也许是和贸易有关。慢慢地他才明白这是生死之战。他太过震惊,以至于晕倒在地,不得不让莫洛托夫(Molotov)替他发表公开声明。莫洛托夫通过无线电波严肃地宣布:“一次文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背叛,已经发生。”但是毫无疑问,“敌人将被粉碎,胜利将属于我们”。然而没有人提到,事实上苏联一直在与魔鬼共舞,现在是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c:84

在侵略苏联时,希特勒还向阿拉伯人发去了正式祝福,愿他们早日取得独立,并致信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表示支持,称赞阿拉伯文明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并且与德国有着共同的敌人:英国人和犹太人。 c:77

伊朗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尽管斯大林在1939年与希特勒达成了协议,但是两年后德国的入侵促使苏联转而成为英国及其友邦的盟友,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华盛顿随之宣布:“美国政府决定将给予苏联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以帮助其抵抗武装侵略。”【38】同时,美国驻莫斯科大使也在私底下向斯大林保证,美国决心“尽全力”打败希特勒,并且准备好为此作出任何牺牲。 c:61

这位叫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插图]的飓风战斗机飞行员写道:“这实在是太滑稽了。”【 c:41

当要用斧头才能劈开面包的严冬到来时,希特勒不屑地告诉丹麦外交部长:“德国士兵必须足够强壮并且准备好抛洒热血……否则他们就将死亡。”【52】比起这些隔靴搔痒的话,化学兴奋剂或许更有效果,如在部队中大量分发以抵御东部前线严寒的甲基苯丙胺(Pervitin)。【53】 c:108

因为人多粮少,两类人群自然而然地成为德国各行各业、媒体和大众妖魔化的对象:俄罗斯人和犹太人。 c:120

枪炮的沉寂或许更多地要归功于这一事实:欧洲人已经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捍卫了。 c:117

第二十一章 冷战之路

在1942年1月的一份冠冕堂皇的“三方协议”中,英国和苏联承诺要“保障伊朗人民免于当前战火所导致的贫困”,保障他们拥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事实上,随着协议的履行,人们发现该协议对保障伊朗百姓生活的作用甚微,真正目的是为了强占伊朗的基础设施:该协议宣称,英国和苏联可以随意使用该国的公路、河道、输油管、机场和通信站点。【1】这不是霸占,该协议声明,而是在向盟友提供援助——这真是一句富有创意的花言巧语。 c:122

1948年的阿以战争(Arab-Israeli War)也许不是英国那些不可告人的政策所直接导致的,但是英军不负责任的撤离却让该地区瞬间陷入了权力真空。 c:156

,问题在于伊朗不可能按照西方的标准打造出一支军队。他被告知,如果将资金用于军事开支,那“就几乎没有钱可以投入农业、教育和公共医疗 c:11

哈利法克斯与罗斯福总统的会谈解决了这一问题:“波斯的石油是英国的,巴林和沙特阿拉伯是美国的,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则由两国共同分享。” c:185

“英国人最主要的目的不是防止伊朗落入共产党之手,而是要保住他们最后的财源”。 c:35

卡沙尼甚至还宣布设立了一个名为“憎恨英国政府日”的全国节日。英国已经成为伊朗所有坏事的代名词 c:53

赫伯特·巴克,计划将苏联划分为“获利”区和“亏损”区的设计师。按照该计划,将有数百万人会因饥饿而死去。 c:11

希特勒的山间小屋,《家居与花园》杂志称其为“装饰灵感的终极源泉”。从英属印度以及美洲的欧洲移民中,希特勒得到了德国向东扩张的启发。伏尔加河将成为德国的密西西比,而这里的本土居民将被驱逐。 c:11

穆罕默德·摩萨台,伊朗首相,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 c:11

伊朗首相,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 c:16

到了1952年年底,英国人已经不再相信制裁会取得效果,因此他们向刚刚成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提出一项“推翻(伊朗)首相摩萨台的联合政治行动”的计划,即发动政变。政权更迭似乎又一次成为解决这一地区问题的方法,而且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c:30

摩萨台可以说是该地区众多后继者的精神之父。尽管霍梅尼、萨达姆·侯赛因、奥萨马·本·拉登以及塔利班的手段、目标和野心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核心理念,即西方人是奸诈和邪恶的,想让当地民众获得自由就必须要摆脱外部势力的影响。 c:266

一边高举民主的旗帜,一边实施制裁甚至策划政变,这让美国的诸多盟友都感到非常不快。脚踏两只船是十分危险的,早晚会引发信任危机和信誉瓦解。 c:75

第二十二章 美国之路

随着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的老大,它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支持那些令人讨厌的政权和统治者。 c:54

在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一条亲西方的国家带被成功地构建了起来。它们都得到了美国可观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援助。不苟言笑的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将这一国家带命名为“北线”(Northern Tier),主要有三个作用:充当阻止苏联势力扩张的桥头堡;保证能源丰富的海湾地区的安全,并使其继续为西方输送石油,从而刺激欧洲经济的复苏,同时为本地区的稳定提供至关重要的财政收入;构成一连串的情报站以及军事基地,以防备与苏联阵营的紧张关系升级为公开冲突。 c:244

来自莫斯科的资金和专家还被用于建设了1.7英里长的萨朗隧道(Salang Tunnel),该隧道所在的公路向北一直通到苏联治下的中亚地区。这条象征着苏阿友谊的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成为了苏军最重要的补给线。讽刺的是,它同样也是21世纪初将美国及其盟国车队带入阿富汗的关键运输路线。这条原本是为了增强阿富汗实力以对抗西方而修建的公路,后来却成了帮助西方根据自身利益重塑阿富汗的核心要道。 c:216

为了统一协调石油生产国在公开市场上的供应量,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成立。该组织允许创始成员国——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通过控制产量进而操纵价格,达到整合各国利益、提高石油收入的目的。【63】这是诸石油国十分明智的一步棋,它们一方面试图夺取西方公司的权力,一方面又能迫使西方政府向它们提供更多的政治和资金支援。 c:197

第二十三章 霸权之路

事实上,人们对美国和英国的憎恨,并不是因为它们插足了地中海以东国家的事务,也不是因为它们纵容了腐败统治者中饱私囊的行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全新局面的必然结果:一个被边缘化了若干个世纪的地区,正在因其地下蕴藏的自然资源以及居高不下的需求而再次兴起,于是,摆脱外部利益和势力约束的愿望和野心变得愈发强烈。然而讽刺的是,这也导致该地区成了一座新的战场,超级大国们在这里相互较量、寻找对方的弱点,从而展开了一场新的“大博弈”。 c:226

第一个给予他们支持的是美国。在1974年签订的一份草案中,美国同意出售两个核反应堆和浓缩铀给伊朗。协议的内容在1975年得到进一步扩充,其中包括以64亿美元的固定价格向伊朗提供八座反应堆。【55】第二年,福特总统批准允许伊朗购买并使用一套美制的核系统。 c:92

他们的设备”。【66】事实上,像美国、英国和法国这样拒绝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和约束的国家,很难看到他们的核扩散行为遭到严厉的指责。他们对那些偷偷摸摸进行核试验的国家感到恼火,但事实上,隐藏在这些虚伪的发达国家背后的,是争先恐后掠取现金 c:158

为了减轻人们对伊朗可能成为一个宗教国家而感到的恐惧,霍梅尼承诺,阿訇和宗教狂热分子不得直接统治国家,但是可以提供建议。他为未来确立了四条原则:使用伊斯兰律法,清除腐败,取消不公正的法律,终结外国势力对伊朗事务的干涉。 c:104

美国的政策可谓支离破碎。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向伊朗及其周边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美国对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百依百顺,同时赶走或替换那些拒绝与美国合作的人。这种试图控制亚洲复杂中心地区的政策,最后被证明是场彻彻底底的失败。 c:110

第二十四章 中东之路

伊朗革命使得美国在该地区搭建的纸牌屋轰然倒塌。其实,那里早就已经出现不稳定的迹象了。君主政权的腐败、经济萧条、政治瘫痪以及当局暴政,为那些勇敢的批评者提供了太多的把柄,使他们的改革承诺逐渐深入人心。 c:79

卡特总统的支持率下降到28%,和因水门丑闻而跌到谷底的尼克松差不多。【10】随着美国总统大选步入高潮,德黑兰的政权更迭似乎成了一个左右竞选结果的关键因素。 c:101

这标志着美国人一项新的长期策略的开始:他们主动寻求与伊斯兰教徒的合作,这些抵制左翼势力的伊斯兰教徒与持相同立场的美国人是天然的盟友。这一交易的代价要过上数十年才能显现出来。 c:178

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意味着这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陷入危险,他说道,莫斯科的行动使得缓冲地带不复存在,并且还将“蕴藏着全球石油三分之二储量的地区”以及“绝大部分石油运输都会途径”的霍尔木兹海峡纳入其军事打击范围。对此,卡特总统用强硬的措辞发出威胁:“在此我要表达我们的立场,”他说道,“任何外部势力想要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企图都将会被视为对美国生存命脉的侵犯,这种侵犯必将会遭到任何必要手段的反击,包括动用军队。”这一目中无人的声明完美体现了美国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态度,以及最初由英国确立、后来被美国继承的立场: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做法都将遭到猛烈的还击。这是货真价实的帝国主义政策。 c:119

美国人本身并不赞同恶行,但是由于他们支持的都是一些独裁者、一些虐待本国人民或一心要挑衅邻国的人,因此美国会不可避免地背负骂名,并为此付出代价 c:186

伊拉克人普遍相信美国善于两头下注并出卖朋友。美国人曾经和伊朗国王交朋友,而现在他们却试图巩固与霍梅尼之间的关系。大量的军事及经济援助被送给阿富汗的乌合之众,仅仅是为了对抗美国的长期敌人苏联。当萨达姆符合华盛顿政策制定者的利益时,他们就会帮助他东山再起;而当他不再有用时,就被牺牲掉。美国人这种利益至上的做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他们必须在实行帝国主义式外交政策的时候更加小心翼翼,对后果更加深思熟虑。20世纪下半叶,为了争夺丝绸之路沿道国家的控制权,美国每次都是只顾眼前不计后果,有时还会给今后埋下一些更加棘手的问题。将苏联赶出阿富汗的目标的确实现了,但几乎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c:181

新丝绸之路

在20世纪90年代初,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美国人的勃勃野心。德国的柏林墙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不久倒塌,而在美国击败伊拉克后几个月内,苏联也自己解体了。1991年的圣诞节那天,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联总统职务,并宣布苏联解散为15个独立的国家。这简直是“《圣经》里才会出现的巨变”,布什总统在几周后评论道,“上帝保佑,美国打赢了冷战”。 c:201

就像当初萨达姆·侯赛因发觉美国在口头上声称支持伊拉克而在背地里却卖武器给伊朗时一样,阿富汗也感受到了这种被背叛的感觉:美国一方面表示友好,另一方面又冷酷无情。 c:131

塔利班开始向好战的本·拉登靠拢,目标是将穆斯林从西方国家的控制下解救出来,回到中世纪之前那梦幻般的美好世界。 c:134

这种做法与威胁伊朗使用武力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一个符合西方利益的世界秩序,维护他们在古老文明十字路口上的统治地位,只不过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昂了。 c:111

结语 新丝绸之路

重视历史与现今的关系,对于未来发展会有极大帮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以维护共同贸易和文化遗产的名义,重金投资将自己与西方绑到一起的丝绸之路的原因。 c:374

随着这一世界中心地区的发展初具规模,一些旨在规范本地区各种关系的机构和组织也纷纷成立。其中就包括以促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为目标的上海合作组织(SCO) c:134

致谢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这是一个收集20世纪和21世纪有关国际事务,特别是有关美国历史机密文件的非国家性收藏馆。这是近几十年来重要文献的一个资源宝库。在这样的地方能一次性找到大量文献,省去了我不断往返大西洋的行程和时间。 c:18

特别应该感谢的还有凯瑟琳·克拉克(Catherine Clarke)。几年前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午餐上,是她告诉我也许可以把各种想法汇成一本独立的专著。当时我有点将信将疑,这种怀疑在我深夜写作时也经常浮现出来,真得谢谢她的建议、支持和鼓励。 c:12

译后记——历史,谁在说?

多数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都承认,历史作为史实来讲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没人可以更改;可以改变的只有当时人和后来人的看法——看得见的和没看见的,从前后看的,从左边看和从右边看的。对于“没看见”的那些历史,后人就开始挖掘、考证、猜测、演绎,于是就出现了历史究竟由谁来说、怎么说、从什么角度来说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我们见到的古今中外那么多的著名史书,于是也就有了这部《丝绸之路》。 c:117

作者彼得·弗兰科潘先生在“说”——贯穿全书的“东方中心”的视角,作品的“多线程”和隐形的“线性史”结构,以及作家对“丝绸之路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复兴壮大”的期待,足以让您兴奋不已。 c: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