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51 lines (226 loc) · 48.5 KB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51 lines (226 loc) · 48.5 KB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

郭建龙 - 历史榜-中国史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楔子 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

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1],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15米[2]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之情。 c:87

最好的太湖石是出于太湖水中,保留着水流冲刷的痕迹 c:31

鸿沟—淮河—邗沟就沟通了长江和黄河,而汴梁(大梁、开封)就成了这条交通要道上的著名城市。 c:131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船太重、汴河狭窄,朱勔动用了数千民夫在岸上拉纤。经过桥梁时,将桥梁拆除,到了城市的水门,将水门上的城墙扒开豁口,保证船通过。[10] c:128

宋徽宗对于建筑的喜爱与道教有关。他刚即位时缺乏男性继承人,一位叫刘混康的道士告诉他,这是因为京城东北角太低了,需要稍微垫高一点。宋徽宗照着做了之后,突然间男丁兴旺起来 c:92

至于大石头,待遇比两棵树更高,皇帝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昭功敷庆神运石”。皇帝还不满意,又给它封了个爵位,号称“盘固侯”。 c:148

第一章 繁荣之后

但就在这碌碌无为中,中国社会繁荣的时代却悄然来临。由于民间受到的干扰最少,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舒适,老百姓不用担心自己受穷,更不用担心来自官府的骚扰。而官员们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了话而掉头,即便当面和皇帝顶嘴,也不会受到惩罚。仁宗朝由此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值得怀念的时代之一。 c:527

所谓“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的统称。 c:399

简单说,中国历代改革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个:财政收入和财政花费的不匹配,收入少,花费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减少花费,要么增加收入。由此可以划分成两类改革:一类是以减少财政花费为主的改革,另一类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改革。 c:504

宋代的政府政出多门,每个衙门都做不了事,但是每个衙门都在让别人也做不成事。 c:316

对于任何国家,军事行动的原则都应该是:不轻易言战,战则必死战。但北宋却正好相反,最需要和平时主政的是鹰派;最需要抵抗时,在台上的却是鸽派;这种错位让北宋无力应付一场全局性冲突。 c:1120

第二章 北方游牧区:衰老与新兴

在游牧民族中,一个部落被征服后,部落首领就会被胜利者带走。带走他们只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消除未来的抵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被虐待。 c:185

中国皇族的血统就这样融入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中,也可以作为一百多年后更大规模事件的预演。 c:89

归入契丹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燕山以南的幽州地区,以及太行山以西和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地区。幽州地区的州县有幽州、蓟州、瀛洲、莫州、涿州、檀州、顺州,由于位于燕山以南,又称“山前诸州”。雁门关以北的州有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和蔚州,这些州又称为“山后诸州”。两地加起来一共十六州,这就是“燕云十六州”的来历。 c:415

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盟约之一,维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北宋虽然出钱才购买到和平,但是岁币不到每年收入的百分之一,与打仗相比,仍然是最划算的做法。 c:468

为了管理这些破碎的领土,辽国不得不采取五京制,也就是在不同的碎片上一共设置了五个都城,这五个都城各自负责自己片区的防御。 c:253

辽国起源的区域在中国的正北方,与早期的匈奴、柔然和后期的蒙古重合,契丹人与这些民族的亲缘关系也更近一些。[15]女真人则起源于中国东北方的东北平原,从人种上与前面几个种族是有区别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蒙古人对契丹人比较友好,却对女真人充满了仇恨。 c:239

女真部落实行勃极烈制度。[19]所谓勃极烈,就是女真领袖的称号。阿骨打即位后称都勃极烈,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在都勃极烈之下,还有谙班勃极烈,可以理解为皇储。之下又有国论勃极烈,汉语称之为国相。此外还有阿买勃极烈、昊勃极烈等。最大的几个勃极烈组成类似于国务会议的委员会,负责商讨国家大事。 c:219

阿骨打也乘机于公元1115年初称帝,国号大金。 c:143

但这一次的战略却被辽国内部的叛乱打碎了,辽国大将章奴认为现在的皇帝无能,希望另立一个更加贤明的皇帝,他选择了越王耶律淳。 c:61

与此同时,新兴的金国却处于一个养兵成本很低的时期,士兵们不需要兵饷,依靠抢劫来获得食物和财富,[22]他们唯一的冲动就是打更多的仗,抢更多的财富。此消彼长之间,国运已经变换。 c:228

西夏成了北宋主战派的主要宣泄口,一旦主战派上台,必然爆发或大或小的冲突。 c:67

童贯一直不忘自己是靠武力获得如此众多的荣耀,他成了北宋朝野最大的主战派。 c:100

最典型的意见认为,辽国是北宋的屏障。北方游牧民族众多,经常冲击南方,有辽国在,北宋就不用担心他们。一旦没有了辽国,北宋就必须直接面对这些游牧民族,很可能陷入战乱不断的境地。更何况女真比起辽国来更加不可控。 c:185

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联合女真的战略被暂时搁置了起来。赵良嗣就这样被冷落了五年…… c:39

第三章 最危险的和约

阿骨打提出的要求中看出来,阿骨打要求:辽国皇帝必须称阿骨打为兄长,同时,将辽国的上京、中京和兴中府都交给金国,再派遣亲王、公主、驸马、大臣子孙作为人质,并把之前的信符、往来信件等带有等级特征的物品都还给金国,方才能够谈议和。[14] c:45

十二月初三,使团到达了登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春正月,他们回到了京城。金国使臣待了十余日,宋徽宗和蔡京等人商议,决定与金国联合进攻辽国。 c:37

起初,他还没有信心成为一代霸主,还想与辽国共存。正是马政等人的出使让阿骨打看到了彻底消灭辽国的希望,从此以灭辽为己任。 c:107

高丽全国都在为战争做准备,他们认为女真是虎狼之国,必须赶快做准备。他们建议北宋皇帝千万不要和女真交往。 c:83

从阿骨打如此周折地改期,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此次约定是非常重视的。这一点与之后宋朝屡次玩弄协议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c:201

女真由于人口稀少,一直对人口问题给予最高级别的重视,打仗的目的除了掠夺财物之外,就是掠夺人口。他们很明白,只有人口迅速增加,才能带来更强的国力。 c:77

阿骨打关注的焦点有两个:第一,北宋给辽国的岁币必须转移给金国;第二,双方约定夹攻辽国,但如果北宋没有按照约定完成夹攻,那么所有的协议都作废。北宋关注的焦点却是另外两点:第一,金国不得与辽国讲和;第二,金国在夹攻辽国燕京时,不得越界,以免抢了北宋的果实。 c:168

第四章 各怀鬼胎

马扩敏锐地观察到,金人在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也大都是从围猎演化而来[2],这个马上民族之所以善战,在于马背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c:108

阿骨打的否认也让这件事成了千古之谜——女真到底有没有将西京所代表的山后诸州许诺给北宋呢? c:35

这里就有一个国际上的外交问题:在谈判中双方都会做无数的许诺,到底哪些许诺可以当真?哪些许诺说过就需要忘记?答案是:只有写入正式文件的,才是双方必须遵守的。口头承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可能被赖掉。更何况许多许诺都只是说一下,甚至说的时候都是无意识的。 c:359

所谓送给皇帝也只是借口,这些东西只有少部分真的运到了汴京,其余大部分都落入了朱勔父子的腰包。人们送朱勔一个称号:东南小朝廷 c:80

方腊起义,一共破了六个州、五十二个县,平民死亡二百万以上。 c:98

十一月,出使北宋的使臣终于回来了,他们带来了宋徽宗的信件,却没有带来新的使臣。阿骨打一看就明白:北宋又爽约了。 c:78

种师道长期在西北方与西夏对峙,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并不赞成与辽国作战,认为宋辽已经息兵上百年,不应该挑起战端。但他仍然遵从了童贯的调遣,率兵上阵。他名义上是指挥官,却处处受到童贯的节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指挥军队作战。 c:33

马扩这次出使充满了惊险。在离开前,他已经预感到了危险,对童贯请求了三件事:第一,严肃军纪,不要让士兵抢财物,也不要接受下属的供奉;第二,不要杀降,攻心为上;第三,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在乎使者的安危。 c:43

这两场败仗,将宋军的无能展现给了辽军。 c:58

王介儒看到路边村庄一片兵荒马乱,感慨说:“两国太平了上百年,白发老人都没有见过战争,一旦兵戈再起,能不悲伤?!你们总是说燕京父老都在怀念大宋,殊不知自从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燕京父老对辽国难道没有感情?” c:160

最好稳重一点,不要进军,干脆让女真的兵马进入居庸关,攻克了燕京,我们再用岁币把燕京买回来,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收复失地,才是万全之策。 c:93

这些观点放在一起是矛盾的,一方面宣称自己大胜,另一方面又指望金军收复燕京。马扩看完大吃一惊,大叫大事去矣。 c:69

第五章 买来的胜利

宋徽宗还留了个心眼,请赵良嗣注意战争形势的变化,如果宋军已经占领了燕京,就不要让金兵入关;如果还没有占领,说明仅仅靠宋军对付不了辽国,就请金兵入关夹击。 c:83

到底金国的计策能不能得逞,就要看北宋能不能迅速占领燕京了。 c:25

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闻道燕然好消息,晓来驿骑报平安。 c:45

这个刚投诚的人一心想要立功表现,从来没有意识到,也不参与宋军的钩心斗角,一切只从战争的逻辑去考虑问题,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夺取燕京。 c:105

在这次战争中,唯一问心无愧的是郭药师,他的一腔热情被宋军内部复杂的关系牵制,最终变成了泡影。就算是输了,他还是在尽心尽力地保卫北宋江山。萧干击败了宋军后,再接再厉,于十一月二十七攻陷了属于涿州的安次、固安两个县。十二月初三,郭药师击败了萧干,收复了两个县。[5]如果没有郭药师,宋军将崩溃得更加彻底。 c:108

马扩与阿骨打一起行军,阿骨打在路上还不忘调侃宋人。他对马扩说:“契丹国土我已经取走了十分之九,剩下燕京的一分土地,我已经让兵马从三面都围困住了,只留下一面让宋军进攻。可北宋怎么就拿不下来?一开始听说你们已经过了卢沟河,进了燕京,我还挺高兴。燕京是南国故地,你们拿回去,分界完毕,我们就回去享受太平。不想都统刘延庆一夜之间就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c:82

从马扩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虽然宋金双方由于沟通不畅,误解不断,加上各自防范之心很强,但阿骨打基本上遵守了宋金的海上之盟,一心想将燕京还给北宋。同时,阿骨打也不是嗜杀之人,对辽国的降将懂得宽大处理。 c:163

至此,北宋想依靠金人收复燕京,所付出的代价已经显而易见了。最初双方约定的是夹攻,但是金人不过燕山界,由宋军收复;后来宋军吃了败仗,金人收复了燕京,这已经不是夹攻了,金军已经不需要遵守协定。在这种局势下,金国仍然愿意交还燕京,这已经占据了道德优势。但力气不是白出的,自然需要犒劳一下。 c:95

赵良嗣原本指望立大功,却把北宋拖入了越来越深的泥潭。不过,与赵良嗣一同出使的马扩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在与宰相王黼谈话时,将这种不断退让答应金国要求的做法称为“无策”,连“下策”都算不上。这样下去会让金国越来越看不起,层层加码,即便求来了土地也守不住。更好的做法是,哪怕少拿回一些土地,也要厉兵秣马,把土地守住。因为未来金国一定会进攻北宋的,现在已经不是获得土地的问题,而是守住国家的危急时刻。[11] c:164

阿骨打最初可能并没有想到能够从北宋要到这么多钱,但宋徽宗的一次次软弱,让他意识到,只要继续强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兀室的算计、宋使的配合,让阿骨打也变得越来越强硬,也让北宋变得越来越尴尬。 c:192

他是一个单纯的人,如果对方慷慨,他也会投桃报李,如果对方斤斤计较,他也会锱铢必较 c:65

在送王安中前往燕山府时,宋徽宗从大内拿出了大量的珍宝古玩金玉,交给詹度,要他在官府中布置,用奢华装饰来震慑女真人的嚣张气焰。[19] c:163

这套复杂的礼仪背后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北宋皇帝和官员总是期待着金人灭辽之后,会回到东北地区继续游猎生活,但随着汉化的影响,金人已经迷恋上了汉人的礼仪和生活,他们可能永远回不去了。 c:158

常胜军大都是东北人,带着蛮族的特征,河东兵在城墙上一看到常胜军,以为是金人打回来了,立刻乱了套,逃走的逃走,骚乱的骚乱,郭药师连忙前往安抚,这才避免了误会。 c:81

幕间 另一个版本的收复燕京

北宋收复燕京可以视为一次外交的胜利,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在几乎没有军事支持的情况下,依靠几名外交人员,就让蛮族的女真人将打下的燕京交还给北宋,这已经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 c:97

如果没有后来的靖康之战,那么宋朝的正史上将按照童贯的叙述,在一片胜利声中记录下宋徽宗的丰功伟绩 c:93

长亭春色送英雄,满目江山映日红。剑戟夜摇杨柳月,旌旗晓拂杏花风。行时一决平戎策,到后须成济世功。为报燕山诸将吏,太平取在笑谈中。 c:69

阿骨打的去世,为宋金和约画上了一个休止符。鹰派上台了。 c:161

第六章 从和平到战争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五月,大金皇帝完颜阿骨打去世,继承帝位的是他的弟弟完颜吴乞买。 c:53

逃窜过程的慌乱之中,宋徽宗的圣旨不巧被金军得到。日后,这道文书就成了皇帝违反和约的铁证。 c:90

金人围困平州达半年之久,才将其攻克下来。在这半年里,北宋的军队如坐针毡。他们本不应该对平州城兄弟部队的困境熟视无睹,可是又得装作不违背宋金和约,无法对平州城内守军提供帮助。更有甚者,当金军缺乏粮食,他们还得帮助金军解决后勤问题。 c:97

常胜军几乎是宋军之中唯一能够打仗的部队,却因张觉之死而人心涣散。 c:120

从结果上论,宋徽宗收留张觉已然违背了和约;从技术上论,金国境内老百姓不断逃亡,也让北宋无法遵守和约。 c:60

在与金兵的斗争中,宋徽宗并没有吸取教训,加强本身防御,反而醉心于外交活动。 c:119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一个王朝将要崩溃,首先归咎的是天灾。人们总会在史书上发现,战乱年份的天灾人祸特别多。事实上,任何时候都有天灾,只是在繁荣时期,一次天灾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毁灭性打击,皇帝放些粮食,亲戚救助一下,不知不觉间就把天灾应付过去了。只要天灾没有产生巨大影响,史书就可能不去记载。 c:430

中国古代从关内前往辽东地区向来走的是燕山山脉上的各个关口,如古北口、松亭关、居庸关等,很少经过山海关(榆关)这个靠海的关口。其原因是山海关的形成时间比较晚,一直是海边泥泞的滩涂,并不适合行军。但到了宋金时期,交通要塞山海关已经成型。 c:119

回到汴京,他想立刻将这个最具军事价值的情报上奏给皇帝,却听说皇帝已经下达了命令:凡是敢妄言边疆事务的,流徙三千里,罚款三千贯,遇到皇帝的大赦也不赦免。于是许亢宗的消息并没有送到宋徽宗耳中。 c:194

由于获得了天祚帝的残余地盘,金国的国境已经遍布中国北方,它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只是一个东北的小部族了,看待问题也不再站在东北本位上,云州也不再被看作是遥远的地方。到这时,北宋就危险了。 c:86

在北宋,最着急的人是马扩,他不断呼吁要重视金国问题,赶快建立强大的防御体系,以应付金国的进攻。 c:59

整个下半年北宋境内都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不管是马扩、童贯,还是其他人都预感金人还会再来,又无可奈何地做着注定不够充分的准备,自欺欺人地希望还有时间。 c:92

关于金人入寇的奏章一共一百七十余通,却都没有引起重视。[39]一切都表明,一场大规模的入侵一触即发。但此时的宋徽宗一面接待着金国的使者,一面在准备十一月十九盛大的南郊祭祀活动,没有人敢告诉皇帝正在发生什么。[4 c:98

辽国自从被征服之后,降臣竟然迅速地上升为金国的另一个贵族群体,他们以统治者的心态看待北宋,他们曾经的土地、庄园等也已经并入北宋,只有攻宋才能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c:144

在游牧民族的文化观念中,将被征服者的妻女抢去当老婆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还被当作一种快速实现血缘融合的最好办法,也是消除敌对的手段。 c:110

马扩应该感到幸运,由于他与金国将领的关系不错,粘罕派人将他护送回宋境。 c:28

两朝之事,若不互相融会,须至战争。” c:23

宋金之战就在北宋君臣的手忙脚乱和金国将领的精心准备中打响了。 c:96

第七章 闪击战

在兵法中,进攻的最佳策略就是形成多路协同的钳形攻势。进攻方很少会选择单路冒进,总是选择两条或者多条通路,齐头并进,如同一个钳子的两条或多条腿,将目标紧紧夹住。但要做到钳形攻势,必须两个钳腿形成策应,互相减轻压力,又共同打击敌人。如果没有策应,这样的钳形攻势就是死的。 c:176

事实上,不见得一定是真定,只要宋军能够进行有效组织,实施守土抗战,不轻易放弃一城一池,那么敌人虽然可以占领一部分城池,但总会有城池没有被攻克。金军必须绕过这些坚固据点继续前进,当他们的战线拉得足够长时,后勤就必然会出问题。另外,金军要守住已经占领的城池,也需要花费兵力,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军的兵力必然不够用了。后勤出问题,兵力又不足,到时宋军反击,金军必败无疑。 c:131

在他走之前,太原守卫张孝纯和儿子张浃曾经劝说他留下,他回答:“我只是受命宣抚,不负有守土的责任,如果要宣抚司守土,还要你们干什么?” c:66

这至少表明,宋军的战斗力并不比金军差,只要组织得当,燕京是可以保住的。接下来就看双方怎样部署了。 c:61

宋军中复杂的关系让这个只懂打仗的汉子感到无助。 c:79

但随着时间推移,土著汉人与宋朝官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义胜军除了消耗大量物资,找了不少麻烦之外,并没有帮上忙,甚至还成了祸害。 c:49

代州守将李嗣本和崞县守将李翼都选择了死守。这一次,就连金军也认为不会再像前两次那么顺利,一定会有一场大战。但不想三天后,代州城内的义胜军故技重施,将李嗣本抓获,举城投降。 c:48

最初,燕京的蔡靖曾经发了一百七十多篇告警,但这些告警传入宋徽宗手中就断掉了,皇帝并没有把它们拿给外廷官员去讨论。他这么做,一是对郭药师和守卫部队有足够的信心,二是害怕影响了盛大的南郊祭祀活动。 c:144

金军开始了线状攻击,如果某个州县暂时拿不下来,就绕过去继续前进,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北宋首都。 c:75

在与群臣商量对策的日子里,宋徽宗确实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也是取经自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那就是——逃跑。 c:76

十二月二十二,宋徽宗发出了著名的罪己诏。在中国历史上,从汉代就形成的儒教哲学是建立在“皇帝是天之子”的基础上的。作为天之子,皇帝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犯错了,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天罚,甚至改朝换代。但在历史上又有几次著名的罪己诏,比如汉武帝末年对自己滥用兵戈的罪己诏[21],以及唐德宗在泾原兵变中被赶出长安后发出的令人心酸的罪己诏[22]。宋徽宗的罪己诏和唐德宗的一样,将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请求人民原谅,并恳求各地赶快来勤王,以免社稷不保。 c:158

如果北宋有一个好的将领统筹全局,在粘罕进军太原时,守将折可求和孙翊等人的部队集中起来,直捣粘罕在云中的老巢,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是有可能逼迫粘罕回军的。 c:43

宋钦宗上台后,首先要做的是改元,徽宗的年号宣和已经用了七年,钦宗与大臣们经过商议,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意思,定年号为“靖康”。[33]于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激烈的靖康之年到来了。 c:155

这和宋徽宗长期不设防政策有关,他把燕京交给郭药师的常胜军、山西交给童贯后,在首都地区找不到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贪生怕死的人占据了高位,导致了黄河失守。 c:95

陈东这样的太学生义气方刚,年轻气盛,放在现代的政治分野中可以算是年轻左派。这样的人可以去摧毁,却无法去创建。 c:198

第八章 遗患无穷

第一,称尊号,获得北宋的尊重;第二,索还逃亡者,加强人口;第三,要求增加岁币,获得更多收入;第四,要求犒师,即一次性的物资赔偿;第五,割地。 c:81

在中国,秦岭—淮河将国家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沟通这南北两部分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从陕西入四川的西路(也叫蜀道),从淮河到长江流域的东道(宋徽宗逃亡时所走的道路,运河也修建在这条路上),以及从河南中部经过南阳、襄阳到达湖北、湖南的中路。中路位于三条路中间,而襄阳又在中路的中间,所以被认为是中华的地理中心,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c:196

如果能进行有序组织,皇帝撤离首都也不算是错误的选择。在全局性战争中,首先要保证的是皇帝的安全,因为皇帝就是指挥系统的最高首脑。其次,等皇帝撤离了,还要对整个首都的平民进行有组织的疏散。平民撤离完毕,军队再入驻,展开顽强的防守,守住都城,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反攻。 c:55

直到正月初五,皇帝仍然处于摇摆之中。他的日常用品甚至都已经装车。李纲煽动了禁卫军,让他们表示坚决不走,再以此胁迫皇帝,让他明白即便上了路,也有可能被军队抛弃。皇帝决定不走之后,李纲又用皇帝的名义去强迫大臣留下。[5]他几乎是凭借个人的力量威逼利诱,才将整个朝廷留在了京城 c:133

重修之后,首都的确漂亮了很多,但由于城墙过于笔直,反而容易受到攻击。金人的大炮在四面轰击时,会引起大规模倒塌。 c:49

所谓扭头开门,是指瓮城的内外门不是正对着的,人们从城内的街道先经过内门进入瓮城,瓮城里的路要转一个九十度的弯,再通向外门。这种扭头门的设计是为了避免攻城方的大炮直射,也是增加攻城方的难度,加强守卫实力。 c:101

这里由于接近皇家禁地,在开挖护城河时深度不够,成了防守的最大薄弱点,再补挖已经来不及了。 c:25

如果是没有经验的指挥官,会认为杀得好,但李纲却敏锐地意识到坏事了。城内的守军开始滥杀,往往不是真的有奸细,而是恐慌的表现。战争中,士兵们往往也非常害怕,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命,开始防范一切人,由于过分疑神疑鬼,到最后会对身边的人都信不过,将杀戮扩大化。 c:170

宋军分辨金军到底是士兵还是将领是通过对方耳朵上的装饰来区分的:将领大都有金耳环,而普通士兵没有。 c:79

最大的伤亡是何灌,这位将军从黄河南岸逃回后,参与了汴京守城,死在城下。 c:37

但到底能不能打下来,还是个未知数,一旦打不下来,孤军深入就可能遭受最严峻的惩罚。最好的办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逼迫北宋皇帝签一个新和约。 c:37

这一点,那些宰相难道看不到吗?不是看不到,是不在乎了,他们只在乎这几天的危险,想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先把眼前的事对付过去,没有一个人有更远的打算 c:126

直到皇帝的誓书发出,李纲才确信无法挽回了。不过他最后还是留了一手,利用手中的军权,将发往三镇的交割命令扣下了。只要接不到命令,三镇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皇帝卖了,就会继续抵抗下去,只要抵抗,就有希望。 c:118

由于缺乏经济统计,也许在制定目标时,金军对于北宋首都有多少黄金根本没有概念,宋钦宗也不知道到底能获得多少黄金,双方达成的协议已经完全脱离了实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c:45

第九章 战争无厘头

在北宋的朝廷内,随着勤王军队的到来,那些求和的大臣也在加紧行动。如果金军最终被勤王军击溃,就意味着他们主持的求和工作是错误的,这些大臣很可能被愤怒的群众撕成碎片。只有让金军尽早离开,才能证明他们的求和是正确的,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北宋君臣也越来越配合金军的赔款移交工作。 c:180

劫营的日期是由一位术士楚天觉通过占卦决定的,占卦时消息就已经泄露。京城家家户户都知道皇帝要在二月初一打仗了。 c:51

怂恿皇帝罢免李纲的是宰相李邦彦。主和派将姚平仲全军覆没的消息带给皇帝,李邦彦乘机向皇帝表示,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推说皇帝并不知情,是主战派的李纲和种师道等人擅自行动。他甚至主张将李纲和种师道等人绑了送给金军。 c:100

宋钦宗不知道的是,他一直害怕强大的金军,但金军却对宋军的勤王部队感到忌惮。 c:48

从政治谱系上说,他们属于实务经验不足的年轻左派,在当权者看来,是找麻烦的,但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的理想主义又的确能够逼迫皇帝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变,避免社会彻底板结。 c:183

到这时,民变已经到了最危险的阶段,一旦见了血,人们就会失去理智,事情也很难用和平方法收场了。 c:84

由于民变,除了对外不利,京城内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比如,那些在民变中杀死内官的并不是普通民众,本来就是当地的流氓头目,在社会混乱中,这些流氓变得更加猖獗,杀人、抢劫层出不穷。士兵们也不好好守城,反而借机报复平常对他们不好的官长,甚至杀死他们。军队纪律也不好,士兵偷拿老百姓东西,看哪个平民不顺眼就当奸细滥杀。这些罪行中有的是不可原谅的,有的却是乱世时期的自然表现,但如果不及时处理,迟早会酿成大祸。 c:82

李纲重新得势,宋钦宗的心情却是无可奈何。这是北宋建政以来第一次民间将权力从皇帝和大臣手中抽走,由民众决定谁来做官。 c:109

一个皇帝对敌军将领承认民变,并将高官的任免和盘托出,这也可以看作宋钦宗一种别样的牢骚,表明这并非是他所愿,也表明他已经无计可施,请敌人原谅。 c:69

由于粘罕并没有攻破太原,太原就如同在他背后的一枚钉子,只要粘罕继续孤军深入,太原就可以在后面打击他的后勤、辎重和援军,切断他的归路。 c:39

第十章 再起波澜

肃王就成了靖康年间第一个被金军带走的亲王,再也没有回到中原故土。 c:51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说问题出在哪儿,只能说皇帝由于被吓破了胆,答应了根本无法执行的条件,现在只好反悔了。 c:57

可见,在宋朝从事外交工作也是危险的职业。 c:43

宋钦宗没有想到,他犯了一个和他父亲一样的错误。宋徽宗曾经试图招降辽国天祚帝,被金军截获了他的圣旨,成了金国攻宋的一个好借口,这已经是很大的教训。到了儿子宋钦宗,又试图招降耶律余睹,还同样留下了文字把柄。 c:109

第四,河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池塘沼泽遍布,但到了北宋时期,由于人们开荒种地,将河北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华北平原。没有池塘沼泽,河北就彻底丧失了防御手段,因此,需要恢复一定的池塘沼泽,以备军事防御之需。 c:52

宋钦宗表面上答应了大部分改革,却由于行政效率的低下,全都搁置了,没有对战争产生任何的帮助。 c:66

与汴京不同,太原完全和外界断绝了联系,物资彻底中断,粮草匮乏到了极点,这逼迫着宋军必须赶快援救太原。 c:18

当时负责枢密院的是知枢密院事许翰,他是个爱纸上谈兵的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逼着种师中与姚古赶快进攻,如果不进攻,就治他们“逗挠”(怯阵不敢作战)之罪。 c:60

战斗打了一上午,最后只有百人左右的团队跟随着种师中,直到战死。在死前,还有人劝说他突围而去,但他拒绝了,力战而死[25],时年六十八岁。 c:119

这一切,就注定了李纲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任务就是战败并退出政治舞台,他的战败会被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主和派屡屡提及,成为必须寻求和平的证据。 c:127

皇帝下诏将招募的士兵全部解散了。也就是说,李纲花费的所有心血都归于流水。 c:64

李纲在人民中间有极高的威信,但在军人中间却一直被看成是外来的生手。在宋代的军事体制下,李纲不可能找到施展的舞台。更何况他坚决主战的态度也让许多主和派看不惯,于是,主和派和军人集团都不喜欢他,集体排斥他。他的离开是必然的,即便留下也会毫无作为。 c:113

第十一章 战端重启

太原之围从前一年十二月开始,持续了二百六十天。太原城墙长四十里,异常坚固,在守将张孝纯的带领下,做到了全民皆兵。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性都参与了守城;有的为了构筑工事,不惜把房舍拆掉。可以说太原是靖康之战中最顽强的城市。[5] c:113

宋朝的军事体制落后不在于将领的军事素养,因为他们也有很好的将军,如种师道、种师中、张孝纯、刘韐、折可求等,当年的郭药师也曾经全心全意帮助皇帝守卫燕京。但由于指挥系统的紊乱,将军们很难有权力调动起全局资源,来组织一场战争。 c:275

另一件奇怪的事情是,太原失守半个月内,竟然没有人敢告诉宋钦宗。群臣再次进入了事不关己的状态,大家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希望拖下去。[13]金军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快速进军。 c:193

金军统帅完颜娄室却认为宋军虽多,但不一定非需要打仗才能定胜负。他决定采取威慑战略,通宵达旦地在北岸敲击战鼓,敲了一晚上,第二天再派人去探查时,发现南岸的宋军已经彻底消失了。 c:84

在相州,康王碰到了一位叫作岳飞的人。岳飞家就在相州汤阴,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文可读《左传》《孙吴兵法》,武可以挽硬弓,曾经跟随刘韐在真定抵抗,现在又投在了康王名下,成了日后一名重要战将。 c:136

北宋官员众多,其实有许多官员愿意做事,但由于制度的制约,许多人闲着帮不上忙,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幕幕荒谬场景出现。其中有的人痛心疾首,有的人只是以看热闹的心态调侃着这架笨拙的官僚机器。 c:117

第十二章 汴京失陷

对落后文明的军队而言,都必须经历从劫掠制变成俸禄制的过程。可是一旦完成了俸禄制的转型,军队最勇猛的时期也就过去了。 c:408

慰劳时,皇帝穿上了铠甲,健步如飞,只让几名内侍跟随,没有带卫队。他显得很坦率,不避讳自己的担心,将士们也感同身受,对他充满了同情。他不进御膳,和士兵吃一样的食物。皇后和宫人亲自用私房钱做了衣被,让他送给将士们,这让士兵们感极而泣。 c:55

到了闰十一月初八这一天,城内炮弹已经不够了。宋钦宗检点了一下城内各处,发现石头最多的就是他父亲的杰作艮岳。这里几座小山几乎都是石头制作,虽然石头奇形怪状什么样的都有,但古代的大炮却并不在乎石头是不是圆的,只要通过杠杆扔出去就可以。皇帝下令,从这一天开始,城内的炮弹就从艮岳选取。 c:78

一面为了表达地主之情,甚至让人去往金人的营地送了酒食,这也表现了古代战争温情的一面。 c:132

另外,勤王的部队也都没有到。想起第一次围城战,数十万勤王军齐聚城下换回的只是一个屈辱的和议,这次没有兵,到底能换回什么?北宋的士气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c:67

这也说明,不管宋军抵抗得多么壮烈,不管汴京保卫战的结果如何,实际上,皇帝已经在协议中将国土割给了金国。那些山西与河北地区的人民和军队实际上都在与空气作战,而这给国家、给自己都带不来任何结果,他们被抛弃了。 c:138

尸体铺满了道路,其中有汴京城的保卫者太尉姚友仲。作为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中的主要指挥官,姚友仲尽全力守卫了汴京一个月。如果没有他,汴京城早已陷落。但他最后没有死于金军之手,却死于溃军手中。 c:83

第十三章 艰难的谈判

皇帝之所以不想离开,是将希望重新放在了和谈上。他宁肯相信金军,也不再相信自己的军队了。 c:111

在所有战争中,一座城市被占领后,最难以避免的就是火灾。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法军刚占领莫斯科城,整座城市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将城市烧得精光。到底谁放的火,到现在都无定论。金军占领之后的汴京也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只是规模较小一些。 c:49

在皇帝的身后,跟随着汴京城的百姓父老,他们纷纷拿出了金银锦帛,想献给金军,好换取皇帝的平安。即便皇帝离开后,这一天老百姓都在不停地送东西,希望金人信守诺言把皇帝送回。 c:74

但对于集权帝国的子民,皇帝出城却是极大的稀罕事。宋朝的皇帝就如同是蜂巢里的蜂王,他们只躲在柔软的巢穴中,不会冒任何风险,更不可能直接前往敌人营地。金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对于宋人却是奇耻大辱。这可以看作是文明冲突的一部分。 c:186

皇帝看完后,甚至夸奖他的大臣写得好,如果不是平常勤加练习,现在哪能写出如此优雅的投降书。 c:105

事后,人们会看到,虽然打仗不行,但在执行命令上,开封府却是一个如此高效的机构,在它的帮助下,金军可以将首都的最后一滴血榨出来。 c:56

第十四章 惊天之变

金人用这些灯将大营装扮一新,在正月十四时,甚至专门允许城里的人上到城墙上观看。[8]由于城墙已经被金军占领,平常是不允许人们上去的。 c:34

即便后来的成吉思汗,也有自己老婆被别人抢走的经历。成吉思汗将老婆抢回时,老婆已经怀了孕,生下了术赤,成吉思汗毫不介意,仍然将术赤当作自己的长子。 c:72

这也可以看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不同,游牧民族打仗除了为金钱,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技术人才。由于他们缺乏技术,又羡慕南朝的舒适生活,就必须把技术人才带走,去建设一个新世界。 c:64

直到二月初九的早晨,官府才羞羞答答贴出告示,人们这才明白:原来金人已经决定废黜赵氏皇帝。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正在经历一个没有皇帝的混乱时代。 c:49

人们往往以为,战争的结果只有并吞一种方式,事实上,另一种方式可能更常出现,那就是将原来的君王废掉,换一个听话的人当君王。这种方式不仅见于其他国家,就连汉人也经常使用。 c:219

第十五章 大楚政权

“既然在场的人都不敢当皇帝,不如选一个不在场的人,应付金人的逼迫。”大家一查,担任过宰执的大臣中,张邦昌不在现场。 c:64

但这一次又有一个人拒绝签名。这个人由于后来名声太坏,甚至人们都不愿意提他反抗金人这件事,而且流传着各种版本,说明他是歪打正着出了名,这个人就是秦桧。 c:112

使者们穿着红衣,拿着册封文件。张邦昌从幕后出来,在御街上朝着北面拜谢,舞蹈。在隋唐两宋时期,官员拜见皇帝除了跪拜之外,还有一个环节叫作舞蹈,可能是官员向皇帝做一些代表尊敬的动作。但这些动作却已经失传了,只留下了“舞蹈”这个名字。 c:57

张邦昌作为一个傀儡政府,对于汴京城的保护却比宋朝两位皇帝还多。 c:86

第十六章 战争中的女人

在第二次汴京围城期间,开封府一共向金军供奉金二十四万七千六百两、银七百七十二万八千两。[1] c:45

到手的财富这么少,那么怎么才能安慰这些远道而来的士兵呢?答案是一个历次战争都存在的秘密——女人。 c:65

同样是从二月初七这一天开始,北宋灭亡就到了最悲惨的一幕:北宋朝廷用女人的身体来偿还男人的债务。 c:143

这些千娇百媚的名字对应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平常,她们都被淹没在庞大的集权帝国机器之中,不配有名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军的入侵,让她们从历史的角落中走出来,至少留下了一个记号在史书中。 c:133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汴京城不是由皇帝救下的,而是由女人们和张邦昌联手将它带出了深渊。 c:150

第十七章 撤离

两支金军在外待了太久,军纪逐渐失控,如果再不走,一次不经意的败仗,就可能产生雪崩效应,到时候就收不住了 c:31

康王考虑更多的是金军走后的秩序重建,并不想将金军截留在内地。 c:26

就连金军也说,皇后口才好,进退有度,加上容止雅丽,所以能够得到元帅的尊重。 c:69

虽然大楚没有维持长久,但是这次减免却带来了持续性的好处——从此以后,南宋与金国的岁币谈判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基本上摆脱了徽、钦二帝许诺的高昂岁币。 c:124

太上皇宋徽宗表现得大度些,在北迁的路上,他遇到了曾经的辽臣(也是曾经的宋臣)郭药师、张令徽等人,郭药师拜见太上皇,并表示既然昔日是君臣,现在也必须持君臣的礼节。但他为自己开脱,的确是力所不逮,不得不投降,请太上皇赦免他。太上皇大度地表示:“天时如此,非公之罪,何赦之有?”[23] c:65

跨过白沟,就意味着离开了祖国。张叔夜已经虚弱到站不起来,只能躺在车上,车夫告诉他,过河了,他突然坐起仰天大呼,之后不再说话。第二天,他扼住喉咙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c:69

金人为了养活这个庞大的赵氏家族,没少费心血,他们虽然是赵氏悲剧的始作俑者,却并没有存心虐待,只是环境所迫,无法养活这么多闲人罢了。 c:45

太上皇被封为昏德公,少帝被封为重昏侯。到这时,已经是对两位北宋君主侮辱的极致了。 c:106

之后少帝又在孤独中活了二十一年,在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六月去世。[44]他去世时,宋金已经议和,他的弟弟宋高宗(康王)已经在杭州当了近三十年皇帝,历史不再需要一位悬挂着耻辱标签的前皇帝了。少帝一共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却用一生作为代价,留下千年无法洗刷的耻辱。 c:135

赵氏宗族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的转型,但原本游牧的金人却又转向了农耕文明。大金皇帝们不仅习惯于接受宋朝的文化,更乐于接受一个庞大的后宫。 c:90

画外音 百姓真的在乎帝王吗?

事实是,百姓将二帝的遭遇编成了段子,生怕皇帝们还不够悲惨。 c:82

中国古代历史始终在一个巨型的钟摆中震荡。在钟摆的一端,是“忠君爱国”式的教导,并将爱国扭曲成对权力的无限服从,不准反抗,百姓全都浑浑噩噩地活在蝇营狗苟之中。这时,皇帝的权威是无限的、不容怀疑的。可是一旦皇权倒台了,百姓立刻就变成了最恶毒的诅咒者,恨不能对以前的权力进行无休无止的侮辱与谩骂,如果有可能,甚至不惜直接动手将前皇室撕成碎片,这就到了钟摆的另一端。 c:398

第十八章 还政赵氏

金军采取的是搬迁整个皇室的政策,六宫有尊号的一个都不能落下。偏偏失去了尊号的孟氏逃脱了皇室遣送名单,加上年纪大了,姿色不在了,金军看不上,她就成了侥幸留下的人 c:49

四月十一,张邦昌退居资善堂,收回大赦,算是退位了。他拾起当皇帝之前的官职:太宰。从他登基,到太后垂帘听政,张邦昌一共当了三十三天的皇帝。 c:112

康王听说徽、钦二帝都已经被金人抓走了,试图亲自去截击金人,却被臣下劝住。最终,他只是号召大家抗击金军,自己却没有什么行动。 c:66

在金军围城时,不管是宋朝的文武大臣,还是汴京城的士人,都表现得极不符合儒家标准。武将们没有守住首都,甚至在战场上表现得很窝囊,导致两位皇帝都成了金军的俘虏;文臣们也没有殉国自杀,甚至亲手(虽然是被迫的)选出了一个新皇帝,还当着金人的面向这个新皇帝磕头;新皇帝虽然退了位,却嘴里振振有词说是为了保护一城的生灵;士人也没有表现出气节,需要他们贡献金银救出皇帝时,他们纷纷把金银藏起来,他们还不断地在城里闹事对抗命令,可是金人一来,又格外的听话。 c:138

康王决定留在南京,对他来说,汴京城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两次围城战已经将这座城市的缺点暴露得一览无余。由于缺乏天然险阻,金军每次都能渡过黄河直抵城下 c:63

康王在一片祝贺声中成了新皇帝,是为宋高宗。[11]他改元建炎,从五月起,宋朝进入了建炎时期,短命而又耻辱的靖康时期只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连这一年都没有过完,就迫不及待地跳入了另一个时期。[12] c:98

事实上,金人退军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掌握在宋朝手中。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北京大名,全都没有丢掉。 c:71

在中国历史上,到宋朝为止,当出现以淮河为界的南北对峙时,还没有一个南方的政权能够反攻北方、统一全国的。[16]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旦退往南方,可能意味着北方再也回不来了。 c:225

宋高宗迁都杭州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金军的作战臂长很难到达杭州,这也决定了宋金战争将演变成长期的对峙;二、北宋的彻底灭亡。随着皇帝南迁杭州,北方领土由于过于遥远,相继沦陷。 c:217

但由于路途遥远,金军还是没抓住高宗。他们到达临安,皇帝已经逃走,到了东海边上的定海(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在这里,他乘船出海,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第一次为了逃难而到了海上。 c:197

尾声 消失的艮岳

宋徽宗建立这个“天下盛境”花费了六年时光,动用了全国的财力。但人们毁掉它,只用了几个月而已,与其一同毁掉的,还有那个繁荣的帝国。 c:198

高宗皇帝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九月,怀着轻松的心情签发了张邦昌的死亡令,逼迫他自缢于潭州平楚楼。[10]这位对汴京城“保护最大”的人最终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c:95

当金军逼迫众人选举张邦昌,而大臣们扭扭捏捏不肯第一个说出名字时,宋齐愈为了避免僵局,向王时雍打听出张邦昌的名字,第一个签了名。就是这一次冲动之举要了他的命。 c:27

从此之后,整个社会气氛加大了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求人们重新树立忠于朝廷的价值观,道学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了主流。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提倡,对灭人欲的推崇,都一股脑儿变成了人们必须接受的“天理”,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愚忠,束缚了中国近千年之久。 c:355

但也有可能,秦桧与岳飞的对立只是宋代主战派与主和派争斗的继续罢了。主战派看到了金国并非不可战胜,主和派却担心宋朝承受不了战争的影响,即便打几个胜仗,但沉重的财政负担会将国家压垮。只是这时的党派斗争已经失去了北宋初年的优雅,必须以杀人为结局罢了。 c:94

但学生领袖们最大的问题却是:他们是和平时代好的“看门狗”,但在战争时期却应付不了复杂的局面。 c:137

高宗对于意见领袖的杀戮,也成了后来杀害岳飞的先声,亦表明南宋不准备像以前那样过于宽容。 c:103

数年后,宇文虚中与北方宋人的联络被发现,他被下狱判死,一家百口被金人烧死,这在宋金时期是少有的灭门惨案。 c:100

但女真兴起太快,在瞬间获得了太多的资源,又由于分配不均迅速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和纷争。到了熙宗时期,女真的对外扩张冲动已经让位给了内斗的狂热。 c:213

女真这个民族在五十年里,已经从一个原始的部族,成长为有着极强物质追求的新兴民族。 c:83

后记

我和梦舞君都相信人可以不依赖于任何组织而活着。我们坚持这样做,才感觉无愧此生。 c:61

它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危机和盛世只差一步而已。和平并不是一种必然,它要求我们怀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学习世界所长的同时,避免自大与狂傲。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意识地避免战争,谦卑不是错,错判了形势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形势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无法回头,而且也无法把握未来的走向了。 c:449

北宋君臣由于缺乏固定的原则,在外交上走入旋涡无法自拔,让每一个看过这段历史的人都扼腕叹息。而这,也正是现代外交所必须避免的。 c:118

不鼓动任何情绪,却总是想给文明冲突找到合理的解释。 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