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49 lines (277 loc) · 33.8 KB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49 lines (277 loc) · 33.8 KB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约瑟夫·古尔登 - 历史榜-世界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著名政治作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书中更有很多美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本书缘起

我为了写一本有关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新书,及至1977年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时候,已经苦苦奋斗了一年,而且不是很愉快 c:16

我在国务院的电文中,看到了美国政府对于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的真实看法,官方说法是“勇敢无畏”,私下则说他是“一个失去理性、缺乏逻辑思维的狂热分子” c:72

我奔波于各个军事图书馆、总统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档案馆,为进行访谈而旅行 c:23

麦克阿瑟的情报部门首脑查尔斯·威洛比少将有一次承认,自己任意篡改情报评估报告,以迎合上司的胃口 c:25

戴维斯提供的材料(在本书引言中有记载)表明,麦克阿瑟此人过于反复无常,不足以委之以如此微妙的军事政治指挥大任。 c:51

引言 “一场苦涩的小战争”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将军说,“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c:318

1950年11月和12月,中国人,这个远比北朝鲜人更令人生畏的劲敌进行了干涉。 c:49

杜鲁门和艾奇逊鲁莽轻率的冒险行动,以及向美国人民兜售其理由时之信口开河、文过饰非,在1952年底他们企图以停战来结束战争时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c:30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准备另辟蹊径。如果李承晚不愿接受停战计划,中央情报局将策动一场政变赶他下台,让一个可能更忠顺听话的军政府取而代之。如果李承晚继续顽抗,他将会被“除掉”。 c:70

北朝鲜(以及它的苏联“恩师”)本来有机会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大选,以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朝鲜。北朝鲜人公然蔑视联合国,选择了子弹而不是投票箱。 c:67

这一步失策了,它从本质上证实了苏联人的观点:苏联可以用其卫星国来戳美国的软肋,而无须害怕引发美国的直接报复。这就是杜鲁门——艾奇逊在朝鲜政策上的根本失误。 c:121

杜鲁门的信心是一个克服了多年谦卑低下之感的人的自信。 c:77

当然艾奇逊也有缺点。他那十足的自信心常常把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傲慢自大,此人从来不知谦虚的含义,也不懂得何时应该缄口不言。 c:46

共和党对手要他对把中国“丢失”给了共产党政权负重大责任——在此前一年,共产党政权把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赶下了台。 c:30

在1950年6月,杜鲁门和艾奇逊就因“对共产党温和”以及让亚洲最大的国家落入共产党之手而遭到了共和党猛烈的批评。 c:40

1950年麦克阿瑟70岁,这位美国陆军的高级将领是美国军队所造就的最令人恼怒的复杂人物,他融恺撒大帝和卡利古拉皇帝于一身,游走于才华超群与乖张怪戾一线之间。 c:66

麦克阿瑟在这里招待一批又一批的妓女,有时候一次两三名甚至四名,不过他只是作为一个尽情欣赏、高高在上的男人,而不是一个性伙伴。 c:26

麦克阿瑟摔上了包间的门。第二天早晨,他为“情绪过于激动”道了歉。此后不久,他的老妈萍姬·麦克阿瑟去世了,戴维斯再也没有听到过他要自杀的威胁了。 c:28

1950年11月和12月,当中国人突然入朝几乎把他的军队赶出朝鲜时,他丧失的不是理智,而是胆量,军方的一代骄子在他一直害怕的公开的失败边缘吓坏了。 c:76

(李奇微听了麦克阿瑟所言,明白了患有精神毛病的人并不是总统。) c:26

战争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欺诈行为,朝鲜战争自然也有许多隐秘。 c:64

但是在1950年12月,未装配好的原子弹被悄悄地运到了一艘停泊在朝鲜半岛附近的美国航空母舰上。美国飞机还对北朝鲜首都平壤进行了模拟核袭击,作为打原子战争的应急计划的一部分。 c:69

跟共产党政府打交道,就好像一位正人君子试图跟一个赌博大王或者一个帮派头目做交易 c:39

受到美国此种意图的转弯抹角的警告,中国人很快就决定结束战争,一项停战协定在一个月之内就签订了。 c:72

美国新一代士兵时时发问:“我在世界上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干什么?”这也正是从1950年6月战争开始以来,许多美国人所问的问题。 c:41

Part.1 鲸斗殃虾

鲸鱼打架,殃及小虾。” c:97

在1896年俄国和日本签订在朝鲜划分势力范围的正式协定时,美国仍然保持沉默。日俄两国沿三八线几乎是把朝鲜半岛拦腰分开,俄国获得北半部,日本占领南半部,双方在各自地域掌握政治和经济大权。 c:108

“两班”者,均是学者打扮,峨冠博带、长髯飘拂,他们一辈子献身于一门最特别的学问:记忆自己或是朝鲜其他家族的系谱。 c:67

仅仅是几个月的工夫,他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东方主义者到一个准西方人的突变。 c:28

无论任何人想要解决有关朝鲜的任何问题,无论是什么条件,只要其中没有确保朝鲜的独立,李承晚就不会考虑让步的问题。 c:85

来自美国各教会的传教士们通过学校和医院把西方的教育、科学和医学引进中国。 c:21

美国支持李承晚,并不是支持一位“亚洲君主”,而是支持一位“基督徒政治家”。 c:78

几个月之后,正式的俄日条约在罗斯福的主持下,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签字,该条约给予日本对朝鲜事实上的控制权。 c:26

可以相信的是,美国只会捍卫它所认为的最高利益。 c:79

这主要是因为他与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伍德罗·威尔逊及其妻子和三个女儿的友情。 c:18

李承晚逃离朝鲜,开始了他长达33年的流亡生活,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c:54

为了东方的和平,威尔逊需要日本的合作,而李承晚的出席将会带来“干扰”。(另一位亚洲人胡志明则设法进了会场,但是没人把他当回事,在越南战争时期他名震世界。) c:57

一个是当时正处于反国民党政权斗争早期、羽翼未丰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另一个是苏联,它急于鼓励任何力量去整日本人 c:34

1912年,在朝鲜西北的平安南道,出生了一位游击队员金成柱(他后来成了朝鲜战争时的北朝鲜首相) c:38

20年前作为金成柱出生的那个人,现在接受了“金日成”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来自一位传说中的游击队领袖,此人在世纪之交曾经打过日本人。 c:67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战争结束,“满洲”的共产党游击队共击毙日本士兵超过6万人,相当于6个师。 c:73

1945年末,金作为苏联选定的共产主义政权领袖在朝鲜露面时,身穿苏联红军少校的军服 c:35

李承晚的流亡岁月

甚至李承晚的朋友们都开始称他为顽固不化、难以对付的老头,死抱着声名狼藉的策略不放,还想捞取一些或明或暗的个人好处。 c:19

与此同时,朝鲜共产党人则在“满洲”的冰天雪地里埋头与日本人战斗。 c:20

在“适当的时候”独立

1944年5月,另一份文件警告说,如果苏联人独自占领朝鲜,“美国将认为这会危及未来太平洋的安全”。 c:20

根据雅尔塔的工作文件,美国愿意在战后与英国和中国(以及苏联,但它必须参加太平洋战争)共同占领朝鲜,但是文件强调美国应该“在占领以及军政府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国在朝鲜没有长远的利益,它所希望的是缓阻俄国对日本的任何插手。 c:29

雅尔塔交易

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的身体状况和他达成的协议,牵扯连累了美国对外政策达30年之久。共和党人抨击说,一位思维紊乱的民主党总统把东欧和亚洲大片土地“出卖”给了诡计多端的苏联领袖斯大林。 c:62

斯大林想在亚洲和欧洲建立“缓冲区”,也就是对莫斯科俯首帖耳的卫星国。 c:22

斯大林对罗斯福说,苏联在“满洲”应拥有“特权”,因此他希望大连港国际化,苏联可把旅顺港作为海军基地,共同管理“满洲”的中国铁路。作为交换条件,苏联将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c:68

瓜分朝鲜

第一次核攻击是在8月6日。两天以后,苏联终于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但已为时过晚,失去了任何实际的军事价值,只不过是履行他们在雅尔塔做出的承诺。 c:40

近一个月以前,在德国东部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美方的军事顾问们曾经向马歇尔将军建议沿三八线划界,这条线把这个国家大致上一分为二。 c:27

南方地区的面积有3.7万平方英里,人口约2100万,农业人口占三分之二。虽说南方拥有全国20座大城市中的12座,包括200万人口的首都汉城(现已改称首尔——编者注),但是它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区,历来向全国提供粮食。北方地区的面积虽达4.8万平方英里,但人口仅为900万。由于北方拥有高度发达的水电资源,因此,北方拥有朝鲜的大部分工厂,其中包括化工、钢铁、水泥和化肥工厂等,以其产品支援南方的农业经济。双方在经济上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c:73

霍奇回答说没有问题。他说,他认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是一丘之貉”,并且打算把他们都当作被征服的敌人来对待; c:26

李承晚坚决反共,对蒋介石来说这也是一个卖点,蒋的政府正被国内的共产党人搞得焦头烂额。 c:28

只要南朝鲜局势动荡加剧、美国越发不得人心,一个亲苏的共产党政权就会应运而生。 c:42

李承晚打算“击破和瓦解”美国实行托管的企图,旨在争取美国和联合国的舆论,以结束美国的占领。 c:19

无孔不入的李承晚尽管说不上有谁追随他,却拥有煽动街头闹事并且向其他领导人发难的政治计谋。 c:36

但是李承晚已经规定了底线:朝鲜这只小虾再也不会在鲸鱼厮杀中被挤得粉身碎骨。 c:23

美国脱身

南朝鲜一度出现多达113个“政党”,几乎谁都不愿意和他人携手联合。 c:32

1946年春,国会两院的拨款委员会规定,(所有军种的)军队人数到1947年7月1日不得超过107万。成千上万的舰船、坦克和飞机将被封存,军队将成为一支警备部队,主要执行占领任务和训练。 c:34

宪法于1948年7月17日颁布,三天以后,李承晚当选大韩民国总统。经过50余载的奋斗,这位老人终于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c:69

李承晚负起责任

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必须用一种新的观点看待朝鲜:中国人现在有能力支持北朝鲜夺取韩国。 c:22

从军事角度看,南朝鲜对美国依然“没有什么战略利益”可言,驻军只会招惹麻烦。 c:11

国家安全委员会确定1949年6月30日为撤军的最后时限。韩国人将得到6个月的补给,美国顾问将帮助他们建立一支至少拥有6.5万人的军事力量。 c:19

重新制定美国战略

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第一颗核弹头试验。紧接着几个月以后,毛泽东的军队接管了中国。 c:28

美国做出的另一项重大决策是,它将不承担被逐到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军事防御义务 c:33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曾经率先反对援助朝鲜的共和党人,几个月以后又领头指责杜鲁门“抛弃”了朝鲜。 c:21

70年代的修正派历史学家们把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看成美国对外侵略的蓝图,是一份把美国转变成一个战争国家的影响深远的文件。 c:32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并不是有意把美国自动纳入战争的触发器;不过,这份文件代表了一个政府的思维模式:一旦遭到挑战,它就决心全力反击 c:38

李承晚坐立不安

李承晚总统毫不掩饰他最终要夺取北朝鲜的意图(同样,金日成首相也从未打消过夺取南方的念头)。 c:21

中国内战的结束又使北朝鲜人民军如虎添翼——大约29500名久经战火磨炼的朝鲜籍士兵返回故里。 c:43

情报失灵

克莱因承认,中央情报局离现场太远。“我主要是根据我所阅读的报章杂志文章,再尽可能地添加一些分析人员的术语,然后写下我的分析性评论。” c:20

总而言之,中央情报局无法向杜鲁门政府发出南朝鲜已经处在战争边缘的警告,理由很简单,它缺乏收集情报的能力。 c:32

威洛比和麦克阿瑟都只相信那些通过武官、审讯俘虏以及从缴获的文件中搞来的情报,他们绝少相信“潜伏很深”的间谍利用有利的地位或者途径收集到的秘密情报。 c:32

威洛比的大部分“情报”来源于心怀不满的中国国民党军官,他们每时每刻都在预测毛泽东的共产党政权行将垮台。 c:19

缺乏近忧远虑,这在杜鲁门政府中蔚然成风。 c:21

6月18日,北朝鲜人民军已经向作战部队下达命令:准备入侵南朝鲜。 c:31

Part.2 战争爆发

美国政府收到的第一份关于入侵的消息不是来自其大使馆,而是来自一家通讯社的老式收报机。 c:14

星期六夜晚的惊恐

我父亲明确表示,他担心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c:20

韩国部队溃不成军

美国人不给韩国提供重武器装备,是因为担心他们用来侵略北方,其后果是韩国人现在自身难保了。 c:31

韩国部队无法还击——同样出于怕他们用来进攻北朝鲜的原因,美国拒绝向他们提供战斗机。 c:15

泰然自若的麦克阿瑟

杜勒斯在东京下榻的饭店里起草了这份电报,这使他成为第一个以文字形式提出美国使用军事力量干预朝鲜的人。 c:27

制订反应计划

应急计划(已获杜鲁门批准)如下:一旦发生入侵,美国将尽快撤出所有的军事人员、外交官和平民,必要时动用空军掩护;美国无论如何不能卷入朝鲜战争。 c:34

杜鲁门中断休假

一个人只要当上了总统,就不会坐立不安,急得团团转,或者精神过度兴奋。他只想保持清醒的头脑。” c:23

我敢肯定……必须以牙还牙。我得出的结论是,唯独实力才是俄国独裁统治者唯一懂得的语言。我们必须以实力为基础给予迎头痛击并击败他们。” c:51

根据赫鲁晓夫的叙述,金日成在1949年末拜访了斯大林,并告诉他“北朝鲜人想用刺刀尖捅一下南朝鲜”。一次攻击将会触发南朝鲜的内部爆炸,并很快把李承晚赶下台。 c:29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里确实强调了一点:“这场战争不是斯大林的主意,而是金日成的。金是发起者。当然,斯大林没有去劝阻他。 c:47

联合国决议

苏联代表团并未返回安理会参加投票,因此失去使用否决权置决议于死地的机会,这并不使人感到意外。 c:26

布莱尔大厦做出的决定

麦克阿瑟把这个岛屿喻作“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供应船”,认为把它拱手让给一个不友好的政权“对美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c:43

麦克阿瑟喜好对命令横加发挥,并且会有意无意地钻空子 c:13

美国人撤退

但是李承晚执意要离开汉城。星期一深夜,他的下属搞到两趟专列,供李承晚、他的高级顾问和他们的眷属向南逃离战场。 c:17

华盛顿忧虑加深

杜鲁门表示同意,然后便琢磨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他希望考虑“台湾重新划归日本”的设想,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状态,并且将其置于麦克阿瑟的控制之下。 c:48

我们给他们的所有金钱现在都投入了美国的房地产交易”,“或者都存入了菲律宾的银行里了 c:43

杜鲁门批准了艾奇逊提出的援助建议,这样美国就朝着卷入越南战争迈出了不知就里的第一步。 c:28

在一位外交官而不是将军们的推动下,美国再次临近一场全面战争。 c:27

汉江的灾难

韩国部队作为一支被击溃的军队,似乎情绪奇好,很多士兵边走边唱 c:14

在开战的第一个星期里,韩国陆军损失了4.4万人——阵亡、被俘或失踪,几乎占全部兵力的一半。 c:22

Part.3 “警察行动”

这样,这场美国最不得人心的战争获得了“警察行动”这个诨名 c:25

临近午夜,决议案终于获得通过——杜鲁门12小时前宣称已然在手的决议案,这才正式生效。 c:22

汉城的混乱

美国急切地需要保存李承晚政府,把它作为工具来打这场战争。如果李承晚政府消失了,美国在朝鲜存在的合法性就会不复存在。 c:39

麦克阿瑟僭职越权

尽管参谋长联席会议没有授权麦克阿瑟轰炸三八线以北地区,但是也未禁止他这样干。 c:17

巡视战场

判断一场战斗的唯一方法是亲临现场,看看正在作战的部队。走吧。” c:27

美国加强干预

军队的规模受制于国会施加的财政限制,国会这样做又是为了适应民众施加的政治限制,军事力量的局限性又反过来决定了外交活动的局限性。 c:22

麦克阿瑟请求增援

艾奇逊不希望有任何中国人卷入。他指出,接受蒋介石的军队就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引进朝鲜或者台湾的危险。此外,蒋介石如果派部队到朝鲜,势必会削弱保卫台湾的能力。共产党人就会乘虚而入,迫使美国在干预朝鲜的同时决定是否干预台湾。 c:25

共和党人的反对

简要回顾一下从6月25日星期日至6月30日星期五期间做出的决定,可以看到美国为保卫韩国而在名誉和军事上的全面卷入有四个不同阶段: ——为美国平民撤退提供海上和空中保护; ——对三八线以南的北朝鲜部队采取海、空行动以支援韩国陆军; ——把海、空行动扩大到三八线以北,部分从南朝鲜基地出击; ——将美国地面部队投入作战地区。 c:36

史密斯特遣部队后撤

在战场上遗弃伤员还违反美国的军事法规。如果士兵知道自己负伤后不会被弃之不顾,那么他们会更加英勇地作战。不幸的是,遗弃伤员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史密斯特遣部队。 c:18

汉城的红色政权

相当多的汉城市民为李承晚及其政府的垮台而欢欣鼓舞。 c:16

北朝鲜人还试过黑色宣传手法,“散布联合国军胜利的假消息,当这些报道被证明是虚假的时候,美军的士气就大受打击”。 c:12

Part.5 先斩后奏

一个国家备战的迹象是销毁驻外使馆的档案,撤离重要人员、妇女和儿童。 c:24

尽管美国公众大都支持对朝鲜进行干预——据盖洛普8月份的民意测验,支持者达三分之二之多——但青年人一般并不踊跃参军。 c:14

拜访麦克阿瑟

这里原子弹有一种妙用,只要炸一下,就够他们修上六个月 c:13

一个美国营的覆灭

把训练差劲、装备低劣的士兵投入战斗必然会导致灾难。 c:12

一支赤手空拳的军队

由于他的渎职,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在朝鲜战场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未经指导、天真无辜的青年人,理应受到职业军官对他们的更好训练。 c:26

迪安将军被俘

任何陆军军官有时必须有一副铁石心肠,你职责的一部分就是把士兵派到你知道是有去无还的地方去。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尤其是你用别人的生命只能换来片刻喘息之机,这实在是一桩煎熬灵魂的差事。 c:38

中国问题

在1949年12月29日举行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杜鲁门决定不再向台湾提供物质援助,并且在共产党人试图夺取该岛时采取“不插手”的态度。 c:27

朝鲜战争爆发时,杜鲁门修改了对台湾的政策,采取了谨慎的双轨路线。在6月28日他授权麦克阿瑟在朝鲜使用军队的训令中,也命令第7舰队保护台湾免遭进攻,但同一个训令也要求第7舰队阻止蒋介石进攻大陆。 c:25

杜鲁门希望不要把台湾同朝鲜战争扯在一起,他知道接受国民党部队会给英国人带来麻烦,因为他们得以保留香港这块殖民地仅仅是由于共产党的容忍。 c:34

麦克阿瑟“信使”通报情况

当杜鲁门在第二年春最终决定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时,参谋长联席会议中没有任何人为他辩护。 c:31

陆战队冲上滩头

麦克阿瑟“以1对10”的赌注的第一步超乎想象地大获全胜。只有17名陆战队员受轻伤。北朝鲜人民军108人阵亡,136人被俘,估计还有150多人被掩埋在石土之下。 c:15

陆战队挺进内陆

在朝鲜,往往是地形决定战术。 c:13

仁川登陆的后果

仁川的胜利是在几乎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军官的反对下取得的,它是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c:28

Part.8 放手行事

在麦克阿瑟看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摧毁北朝鲜政权,统一整个朝鲜于一个政府之下,这正是过去几年来联合国各种各样的决议所要求的。 c:20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两份重要文件都表示了如果中国参战就轰炸中国的意向。 c:20

英国人胆怯不安

中国不断警告说,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的话,它就要进行干预。所有有关人士——杜鲁门、艾奇逊和麦克阿瑟都对这些警告嗤之以鼻。 c:27

华盛顿的红色间谍

第二种最为可信。把美国拖进朝鲜的一场代理人的战争中,让中国人和北朝鲜人去承受牺牲,这是苏联人最乐于见到的。战争使中国更加依赖苏联,它阻止了中国成长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强国;而苏联人则可以坐山观虎斗,并确信美国不希望发生全球性冲突。 c:85

Prat.9 “悠悠行动”

英国人接受了香烟、红星和他们的拍背致意,然后后退几步,开枪打死了这伙北朝鲜人。 c:18

举措失当的“绝妙一击”

麦克阿瑟在北朝鲜军队撤退时,决定把他的一半部队撤出战斗,不论怎么说,这在美国军事史上都可以算得上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大错之一。 c:22

麦克阿瑟僭用职权

中央情报局认为,中国人也许会派兵越过鸭绿江,以保护向“满洲”提供大量电力的细湖水电站。 c:20

“班师回国”

这样,这个侦察排成了第8集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抵达鸭绿江边的部队。 c:27

Part.11 大军待发

苏联和中国都有能力参战,但由于国际政治方面的原因,它们大概不会这样做。 c:12

中国人的一次警告

周恩来发出了这样的信息:如果美国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被迫对朝鲜进行干预。另外,周急欲寻求和平解决。 c:21

周的回答干脆有力:“南朝鲜人不要紧,但美国入侵北朝鲜将会遭到中国的抗击。” c:22

斯大林插了一手

就像1950年春天斯大林批准金日成入侵南朝鲜一样,苏联人要通过一个代理国来行动,这一次是中国。 c:24

Part.12 中国介入

但韩国第1师师长白善烨少将却深信不疑。他曾在“满洲”与日本陆军一道作战 c:13

灾难的边缘

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他们的进攻模式:穿过既无美国人亦无韩国军队驻守的、看来是无法通行的山区,在夜间突然出现。他们在单兵作战中勇猛强悍,能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军部队后方。 c:36

敌人的面目

在“第一次战役”中,中国人对俘虏,尤其是对伤员,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同情之心。中国人会把美国伤员放到担架上,把他们抬到路边,然后撤退并停止射击,等待联合国军的战地医务人员把他们撤走。中国人这样做并非出于人道主义的动机——他们劝告战俘把自己从中国人那里得到的人道待遇“告诉他的同伴”,并敦促美国士兵“掉转枪口对准军官”。中国军队显然相信他们自己的宣传,即美国士兵是资本主义压迫的牺牲品,急欲逃脱“帝国主义的地狱”,以获得共产主义天堂的自由。 c:38

中国的“志愿人员”?

麦克阿瑟的确告诫了“务必不要侵犯边界”。 c:11

麦克阿瑟恼羞成怒

曾经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变得极端民族主义和极具侵略性”。 c:37

轰炸鸭绿江

中国的野战军不是靠汽车和铁路开进,而是把武器和补给背在背上步行。 c:34

“飞毛腿”利曾伯格来了

中国人突然中止了战争,这使华盛顿的官员和麦克阿瑟将军有机会重新考虑他们的战争计划,并决定未来的行动方案。然而,美国猜测中国人意向的尝试又一次大错特错,其结果是美国人和韩国人的生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c:19

麦克阿瑟继续推进

艾奇逊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他的心怀城府和麦克阿瑟的自以为是结合在一起,把美国一步步引向灾难。 c:25

联合国中的僵局

美国在几个方面采取了行动,但每一行动的主要目的都是力图使中国人放心,美国无意侵犯他们的边界。 c:11

在后来的几个月里,麦克阿瑟将军在华盛顿因主张严厉打击中国而备受批评,但五角大楼的官员在他之前就鼓吹使用核武器。 c:15

整个11月,美国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推测中国人会做什么,而不是美国能做什么。 c:18

美国要打一场默许敌人本土不受攻击的战争,这在美国军事史上还是第一次。 c:26

第8集团军陷入混乱

然而几小时之后传来了土耳其人大获全胜的惊人消息:他们第一次与“蜂拥而至的中国人”交战,就守住了阵地,并以白刃格斗赢得了一场“浴血战斗”,还抓了“几百名俘虏”。美2师的情报部门派遣一位翻译耕夫路中尉去审讯俘虏。他发现这些俘虏是一些时运不济的韩国士兵,他们在逃离德川附近的阵地时误入了土耳其人的防线。被打死的“中国人”全都是南朝鲜人。 c:41

Part.15 死里逃生

中国人肯定也在受苦,他们穿的是薄薄的胶底帆布鞋。 c:23

战斗间歇

被俘的几名中国人表明,中国军队的状况比陆战队差多了。他们饥寒交迫,美军的火力优势又使他们士气低落。利曾伯格命令烧毁沿途的所有草房。“我们绝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取暖的地方。” c:14

一个炮兵连刚刚进入阵地,一名观察员就发现800名中国人在集结准备进攻。大炮在100至500码的距离上怒吼,中国人除几十人外均被击毙。 c:13

背水一战

中国人的确把第10军赶出了“冰雪长津”,但付出的代价却足以使其九兵团在关键的几周里无法参战。 c:18

美国在乞求和平吗?

对杜鲁门政府来说,朝鲜战争现在是一场挽回面子的行动。 c:19

中国在联合国

美国尽管谨慎小心、疑虑重重,但是已经准备好接收中国人想要发出的关于结束战争的任何信号。 c:13

英国人来访

艾德礼在会谈开始时说,联合国除了通过谈判撤出朝鲜外别无他择,甚至不惜放弃台湾,并把联合国的中国席位给予北京。 c:13

是一场六个月的战争吗?

以致他忽略了一位指挥官的首要职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完成所分派的任务,而不去挑剔有关命令方面的问题。 c:40

在联合国的徒劳行动

北京在12月21日宣布断然拒绝阿拉伯——亚洲国家的提案,说没有中国人的参加,联合国采取的所有行动都是非法的。 c:18

战场上的李奇微

他对部队所要求的,用最生动的形式来说,就是打死中国人。 c:20

麦克阿瑟建议被否

一个将军抱怨他部队的士气之日,便是应当检查他自己士气之时。” c:26

第8集团军再次行动

横城伏击战是整个战争中美军人员损失最集中的一仗:约530人丧命。 c:21

外交新倡议

2月1日,联合国大会不顾英国[插图]和印度的反对,以44票赞成对7票反对、9票弃权的结果(缅甸、印度和苏联集团的5个国家反对这一决议,瑞典、南斯拉夫以及7个亚洲和阿拉伯国家弃权),宣布中国是侵略者。 c:21

对中国人来说,反对停火造成了可怕的人命灾难。由于他们自视过高,显然相信联合国的大多数将支持他们的要求,于是中国人拒绝了一个结束战争的机会,其条件远比他们在两年半之后所接受的更为优越。 c:62

中央情报局羽翼已丰

印度政府虽然公开声称对朝鲜战争保持中立态度,但是时时给中国以宣传上和外交上的支持。 c:13

朝鲜战争标志着中央情报局已经成长为美国政府中势力壮大的机构之一。 c:29

Part.19 将军归来

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 c:20

Part.20 敞开秘密

美国的链子并不是束缚了蒋介石,而是挽救了他。假如把它松开了,共产党人早就可以在短期内结束中国内战了。 c:19

“红色中国不是一个谋求统治世界的强大国家。坦率地说,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看来,这种战略将会导致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c:49

平息公众义愤的一个手段就是用一个他们已经不胜其烦的题目,弄得他们难以忍受。 c:20

艾奇逊出庭作证

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戴维·巴尔将军说,国民党的领导“是世界上最糟糕的”,80%的美国军事装备已经损失。美国决定不接手这场战争,于是蒋介石垮台了。 c:12

艾奇逊认为,从战略上说,中国共产党人参战已是铸成大错,这使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丢掉了几乎是唾手可得的台湾,现在台湾已经遥遥无期地远在他们的股掌之外。国际社会已经不再把台湾看成是中国内战的未了事宜,世界上大部分人现在都把中国视为“国际上的无法无天分子”。中国在对日和约上也不再有发言权。如果中国置身朝鲜之外,它本来是可以指望有此发言权的。而且,中国已经丧失任何近期获得联合国席位的希望。 c:77

Part.21 和谈密径

查尔斯·马歇尔预言说,一旦目前的敌对行动减缓,双方便会建立有一定距离的关系,在此期间,“苏联很可能会取代美国,最终成为中国的外部敌人”,这将为“美国和中国公开改善关系”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机会”。 c:20

美国的和平条件

由于认为共产党在世界各地都不把正式协议当一回事 c:20

因为联合国军扣押着约15万名共产党战俘,而共产党则扣押着“不到1万名联合国军人员”。 c:32

Part.23 政令之变

杜鲁门在日记中写道,“权势有一种引诱力,它可以渗入人的血液,正像大家知道的赌博和贪财有引诱力一样。” c:35

口沫横飞的和谈

如果对美国实现战争目标是必需的话,它将毫不犹豫地以武力让李承晚下台。 c:20

Part.24 最后和平

中央情报局已受权增加由国民党游击队对大陆的袭击,这些游击队都是由美国人武装、训练和运送的 c:15

板门店最后一幕

朝鲜战争使美国付出了142091人的损失——33629人死亡,103284人负伤,5178人被俘或失踪。 c:59

和平:跋

美国结束了一场它第一次不能宣告胜利的战争,没有庆祝活动。 c:26

1960年,抗议活动和学生骚乱最终驱使他流亡夏威夷,并于1965年死在那里。 c:16

译后记

1953年的一纸协定,言为停战,实为休战,亦为再战?! c:11

它是美国开国以来第一次战而无胜之役,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百余年来境外战争中首次不败纪录。 c:44

三、西方/美国中心论与“东方主义”

西方史学界对中国“冷处理”的动机仍不得而知,不知在今日主流和非主流人士中,是否有某种“打不赢,难道还写不赢?! ”的下意识想法。 c:12

四、中国: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朝战对中国最深刻的教训,乃是在战略层面。1950年初,斯大林出于对独立于苏共的中共的戒心,最终同意由苏联扶植的金日成政权南进,籍此维护以至扩展苏联在东北亚的利益;设法通过中苏同盟关系使中方在美国出兵后援助朝方,避免苏美直接对抗。朝方一意孤行和苏方自私自利,使朝鲜内战终于升级为中美历史性对决。 c:56

坚持独立自主、根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和国家根本利益制定半岛政策,恐怕是朝战给予中国最宝贵的经验教训 c: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