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71 lines (288 loc) · 29.1 KB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71 lines (288 loc) · 29.1 KB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老子 - 历史榜-历史典籍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中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现实自然、社会、国家、民生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论道、治国、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本书《道德经》原文遵照中华书局发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开头,之后有“注释”和“译文”两个板块,对字词的注释简明扼要,对原文的翻译精妙准确,同时融入通俗易懂的解读思想。另外,本书除了常有的字词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加入了“河上公”对道德经的注解,希望这位黄老学派的集大成者的见解,能为读者们抛砖引玉,以其为伴为镜,协助自我来更好地阅读并理解《道德经》的主旨思想。

前言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604

论道、治国、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 c:538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 c:341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玄妙的本质;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 c:656

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c:63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2]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c:415

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不因为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也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c:568

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c:222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5]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6]。 c:566

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 c:208

思虑深,不轻言。不造作,动因循。德化厚,百姓安。 c:262

(挫[4]其锐,解[5]其纷,和[6]其光,同其尘[7]。)湛[8]兮,似或存[9]。 c:403

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它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它将自己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的四周。 c:184

言虽有独见之明,当如暗昧,不当以曜乱人也。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 c:177

多言数穷[5],不如守中[6]。 c:721

反思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因为他说话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把话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c:737

谷神[1]不死,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3],是谓天地根。绵绵[4]若存,用之不勤[5]。 c:223

“道”仿佛能包容一切,同时又变化万千,并且永远不会消亡。它是缔造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母体,而这样神秘的母体有个孕育万物的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天地的根源。这个出口如丝絮般连绵存在却又难觅行迹,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 c:105

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c:419

是以圣人后其身[2]而身先[3],外[4]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c:512

因此,圣人让自己位于众人之后,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众人的前面;没有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这是能够抛开一己之私的缘故吗?正是因为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 c:281

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c:160

上[1]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3]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4],与[5]善仁,言善信,政善治[6],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 c:700

处事的时候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解决难题,行动时则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c:174

无有不洗,清且平也。能方能圆,曲直随形。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 c:231

功成、名遂[4]、身退,天之道[5]也。  c:367

所以,当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就应该急流勇退,因为这样做才符合天地间的大道,并能使自己远离灾祸。 c:264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c:396

生之畜[10]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 c:154

涤除玄鉴:清除内心的杂念,以直觉对心智进行深入的观照。 c:106

雌:宁静,柔弱,谦和。 c:49

所谓奥妙深邃的大德行,往往就是孕育万物、培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同时更不自恃有功而凌驾于万物之上,更不会因为自己是万物之长而主宰万物。 c:212

道生万物而畜养之。道生万物,无所取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道也。 c:127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c:366

在有形与无形相互依存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往往用有形的物体来制造无形的元素,在使用之时无形的部分往往更加被人需要。 c:362

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 c:134

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c:186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五味[4]令人口爽[5],驰骋[6]畋猎[7]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8]。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9]。 c:408

更深一层而言,真正的享受是理性的节制,享受“无”,而不是虚华地放纵并享受奢侈的“有”,这一点遵从道家“贵无不贵有”的思想。简单而言,追求声色物欲的满足容易让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即使物质文明得以进步,精神文明也会枯萎。 c:590

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c:225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c:210

一个人过于看重尊严、荣辱同样对自身有害,很多人以为受辱伤害了自尊,其实受宠同样如此,因为被宠的前提就是默认自己的尊严比对方低下,而且宠辱之间还有患得患失的情绪,对自己的心灵与精神更是不小的损害。 c:496

何故畏大患至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有身则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纵欲,则遇祸患也。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c:117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 c:182

保此道者,不欲盈[8]。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9]。 c:200

一个人要给自己空间,需要保持容释、淳朴、旷达的心境,而不能僵硬、狭隘、刚愎、排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的地方,也才能有进步、 c:486

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c:75

至虚极,守静笃[1]。 c:251

最基本的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复命” c:261

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守清静,行笃厚。 c:112

太上[1],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c:231

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被统治的人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而已,这种理想的状态相当于“不治而治”,统治者本身只是一个代表,与人民之间相对平等,没有差别和约束 c:120

大道[1]废,有仁义;智慧[2]出,有大伪;六亲[3]不和,有孝慈[4];国家昏乱,有忠臣。 c:348

六亲:父、母、兄(姐)、弟(妹)、夫(妻)、子女,泛指家人。 c:36

简单而言,如果一切都遵循本源的规律,也就是“道”,那么根本不会出现“仁义”“孝慈”“智慧”等现象,不要以为这些现象是好事,如同前文所言,好与坏是互相依存而出现的,出现了这些看起来好的元素,必然是坏元素也相应而生了。总之,希望一切能按照本源的规律运作,达到道的状态。 c:283

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 c:169

见素抱朴[4],少私寡欲,绝学[5]无忧。 c:116

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心中不该有的杂念和欲望,摒弃看似聪明的智慧、大度的仁义和浮于表面的文化,这样就能避免心生忧患。 c:184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8]。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9],我独昏昏[10];俗人察察[11],我独闷闷[12]。 c:279

老子期望有更多人在世俗之人追求名利的同时,能够跳出世俗,淡泊明志,追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是随波逐流。 c:188

孔[1]德之容[2],惟道是从。 c:60

“道”这个物质很难讲得清楚,它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虽然恍恍惚惚,但是其中有某些能够看到的形象;虽然恍恍惚惚,但其中的确存在某些物质。它看似迷离且深不可测,但其中有一些极其微小的气的存在。这些精微的气非常纯真,这些纯真之气是可以相信并验证的。 c:48

老子将“道”说得无形无实、无状无象、恍恍惚惚,但又确实存在,而世间万物,包括价值观的产生都是“道”孕育的,所以这里说“德”应该遵循“道”。 c:71

曲则全,枉[1]则直,洼则盈,敝[2]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c:333

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往往被自己选定的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致最终一无所获。 c:361

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c:109

故飘风[2]不终朝,骤雨[3]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c:241

一个人无论是平民还是统治者,往好的方面去想去做,好事也愿意成就你;往不好的方向去想去做,好事则会远离你。 c:252

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类也。 c:129

企[1]者不立,跨[2]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366

凡事不能冒进,轻浮急躁的行为是违反自然运作规律的,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但必然不会长久,甚至会得到加倍的失败。对当政者而言,雷厉风行的措施往往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对个人而言,急功近利也必然会一无所有。 c:289

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所行以为应道,殊不自知其形丑而操行之鄙。 c:35

人法[10]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417

人向大地取法,学习它的朴实厚德;地向天空取法,学习它的高明宽广;天向道取法,学习它的本源创生;道则向自然取法,遵从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c:216

人当法地安静和柔,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有功而不置也。天澹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c:153

重为轻根[1],静为躁君[2]。是以君子[3]终日行不离辎重[4]。 c:191

轻率浮夸会失去稳重的根基,而急躁妄动则会丧失主宰天下的宁静之心。 c:119

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也。 c:105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8]。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c:221

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之人的老师,而不善之人可以帮助善人自我反省。常人如果不把那些善人当作自己的老师,也不借鉴那些不善的人的经验、教训,即使本人非常聪慧,也会变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所在 c:199

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圣人善救人物,是谓袭明大道。 c:37

独无辅也,无所使也,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c:43

知其雄[1],守其雌[2],为天下谿[3]。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c:105

了解强盛的道理,却能安然处于柔弱的位置,做天下的溪谷,容纳万物;做天下的溪谷,自身就能具备常理与正德,归回婴儿般纯洁的状态。 c:68

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其德常在。 c:71

天下神器[4],不可为也,不可执[5]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c:194

圣人一定要摆脱“走极端”“奢侈”“过度”等思维和行为习惯。 c:121

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 c:65

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 c:57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c:137

每一件事物发展到强盛的时候就开始转向衰老,这就是没有遵循“道”,不遵循“道”就很容易提前走向消亡。 c:145

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 c:111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c:122

古人以左为阳,右为阴,阳主生,阴主杀。 c:65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c:128

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 c:6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 知足者富。 强行[2]者有志。 不失其所[3]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c:465

综合来说,一个人的强大和智慧,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走向人生更高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应当自省,提高精神追求,让自己的思想更接近“道”,这样才有可能在天地间长存(因为道是长存的)。 c:270

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c:204

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c:140

在人没有私欲、顺其自然、不争不取的时候,万物反而会主动成就他。 c:247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5]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6]。 c:127

道的真意,在于它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恰恰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淡而无穷,这正是万物所体现的“道”的意义。 c:128

将欲歙[1]之,必固[2]张[3]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4]”。 c:340

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性总是在互相转化,“盛极转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都是道的体现和自然规律。人们应当抓住这个规律来顺应“道”,同时警醒自己不要把好的东西拿出来炫耀,否则极盛的时刻也代表着衰退的时刻。 c:255

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也。 c:70

“道”总是顺应自然,不会妄为,所以才能够无所不为。 c:82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c:185

“道”是一种规律,无法言明,而“德”则是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办事,是“道”在世间的体现。 c:172

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c:25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c:190

没有百姓的平凡就没有帝王的尊贵,没有石头的普通也就没有宝石的珍贵……所有高高在上的事物,其地位都是由更多低下的物质给予的,要珍惜这些低下的事物,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c:204

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长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 c:23

反者[1],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c:302

循环,是“道”的运动方式;柔弱,是“道”所起作用的特征。 c:70

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 c:54

大白若辱[8],大方无隅[9],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10],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c:297

最大的声音是悄然无声,最大的物象是没有形状,而大的道路则一直幽隐难见。 c:91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 c:276

很多时候世间万物是看似受损其实受益,或者看似受益其实是受损 c:73

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 c:81

天下之至柔,驰骋[1]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c:249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水至柔,却可以在坚实的大地上自由穿梭;声音无形,却可以穿透毫无缝隙的钢铁或者水晶,这都是“无为”和“道”的道理所在。常人总是注重看得着、摸得着、拿得起来的东西,却忽略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拿不起来的物质。 c:219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5]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c:397

简单而言,一个人要懂得对自己来说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华的事物,更不要做一些过分的事情。要懂得止步,才会走得更远。 c:215

人能知止知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 c:84

躁胜寒,静则热。清静,为天下正。 c:115

心底的躁动比寒冷更有杀伤力,而安静却具有生发万物的能量。清静无为的统治思维和做法往往可以成为天下的领导者。 c:144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c:355

最大的罪犯就是能引起人们的欲望的事物,最大的祸患就是不懂得满足,最大的罪过往往就是什么都想要。所以,懂得满足才会永远满足啊。 c:163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c:194

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如此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解它的“灵魂”。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道”,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 c:205

为学[1]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c:230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2]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c:198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同样会善待他,如此一来彼此也就都得到了真正的善良之心。 对于守信的人,我会对他守信;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会对他守信,如此一来彼此也就都懂得了真正的信用之意。 c:78

出生入死[1]。生之徒[2],十有三[3];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4]。 c:101

“道”的思想是不争和清静无为,不争则不会过盛,无为则远离死地,以此养护生命才是顺应自然的正确方法。 c:173

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 c:83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c:161

玄德(道)给予万物生命,成就万物本性,帮助万物生长、成熟、结果,而没有任何的干涉、索取、主导。一切都顺其自然,按照“道”的精神理念去成就世间万物。 c:72

塞其兑[2],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c:80

能够看清细微的事物,称之为“明”,能够坚守柔弱则称之为“强”。使用内心智慧的光明,恢复自省的明智,不给自己遗留灾祸。这就是所说的“承袭永恒的道”。 c:103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c:144

善于树立信念的人不容易被撼动,善于坚守信念的人不容易放弃 c:64

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 c:23

知和曰常[6],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 c:87

懂得和谐的作用,处事就会持久;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会越来越明智。对身体有利的,才是吉祥的;而一旦欲望操纵了肢体,就会逞强。 c:133

万物壮极则枯老也,枯老则不得道矣,不得道者早死。 c:62

知[1]者不言,言者不知。 c:166

人们往往在不太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跟别人讨论这件事情,其实是在到处求证。而那些真正了解一切的人,往往不会发表任何评论和疑问。另一方面,人们在了解了事情之后,总是根据自己的立场决定和对方的关系,这同样违反了“道”的自然和公平,保持无为中正之心才是正确的。 c:202

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c:88

我无为,而民自化[8];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c:117

所以,圣人说:“我什么也不做,任由百姓依据自然规律自我教化;我保持清静恬淡,任由百姓自行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不要求百姓做什么,百姓自然会富足;我没有过多的欲望,百姓也自求 c:47

我修道守真,绝去六情,民自随我而清也 c:3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262

圣人端庄方正却没有伤害过别人,棱角分明而不会戳伤他人,性格直率但不放肆,人格魅力光芒四射但从不炫耀自己。 c:129

治人,事天[1],莫若啬[2]。 c:54

治大国,若烹小鲜[1]。 c:175

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烹鱼的时候不能随意翻搅,频繁地翻搅会把鱼搅烂。治理大国也不能随意妄为,妄为会伤害民心、损害国家。) c:80

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c:85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5],小邦不过欲入事[6]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c:95

。所以,谦下有时候能够汇聚众多的力量,有时候能够获得更强大的力量。大国只不过是汇聚更多的小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小国只不过是想融入大国从 c:86

美言可以市尊[3],美行可以加人[4]。 c:7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c:397

所有的大都是从小长成的,所有的多都是从少积累而成的。(用德行去回报怨恨。)解决困难的事情要趁它简单的时候去解决,处理重大的事情要趁它细小的时候去处理。因为天下的难事,必须从简单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因此,圣人从不妄自尊大,反而能成就自身的伟大。 c:14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392

百姓做事情,经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自始至终都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失败了。 c:107

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止也。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如脆弱易破除也。其事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豫塞其端也。治身治国,当于未乱之时,豫闭其门也。 c:39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1]民,将以愚[2]之。 c:88

因此,用巧智治理国家,必然是国家的祸患;不用巧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c:45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c:171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3],二曰俭[4],三曰不敢为天下先[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6];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7]。 c:316

善为士[1]者,不武[2];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3];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4],古之极[5]也。 c:230

善于统治的人,不会轻易使用自己的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会随便恼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与敌人交战;善于识人、用人的人,对待他人总是保持着谦和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不与万物相争的德行,这就是所谓的“善于用人”的能力,这就是所说的符合天道的做法,是古往今来最高的法则。 c:105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7]。 c:134

所以,当两军实力相当时,一定是受到侵略、内心悲愤的一方可以取得胜利。 c:70

知我者希,则[3]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4]怀玉[5]。 c:176

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匿宝藏德,不以示人也。 c:40

知不知[1],尚[2]矣;不知知[3],病[4]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5],以其病病[6]。 c:231

知道一切,却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才是最好的;实际上一无所知,却因为没有看清自己而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则必然会带来祸患。 c:139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5],自爱不自贵[6],故去彼取此。 c:166

圣人懂得很多事情但不会自我炫耀,爱惜自己却不会自恃高贵。所以,应当抛弃“自见”“自贵”的做法,选择“自知”“自爱”的做法。 c:95

天网恢恢[6],疏而不失。 c:172

天地之间的规律,往往在于不争夺的一方善于取胜,不说话的一方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又善于谋划。 c:98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44

如果我们越过自己的职责,代替天道去惩罚别人的话,那么相同的灾难很可能会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 c:109

百姓的思维很多时候是由百姓的生活状态决定的,而百姓的生活状态往往由统治者的治理方针决定 c:77

人之生也柔弱[1],其死也坚强[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c:280

凡事争强好胜,永不低头,往往容易受到伤害;凡事谦和忍让,看似柔弱、低下,实则符合“道”的理念,也是能够长生久存的原因。 c:252

天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 c:53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2]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281

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减少多余而弥补不足;社会的法则却恰恰相反,是减少不足而供养有余。 c:102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c:133

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才能够称得上一国之主;能够承担国家的灾难,才有资格成为天下之王。 c:76

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 c:42

有德行的人就像主管合同的人那样不会索取什么,没有德行的人则像主管税收的人那样总是苛求人们付出点什么。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亲疏之分的,但它总是会帮助善良的人。 c:79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255

信实、纳言、专精、利民、不争等思想要点,可以作为人们行事的最高准则。 c:111

信言[1]不美,美言[2]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c:403

有真知的人未必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都拥有真正的智慧。 c: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