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61 lines (81 loc) · 10.5 KB

淮南子全鉴(典藏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61 lines (81 loc) · 10.5 KB

淮南子全鉴(典藏版)

刘安著 迟东篱子解译 - 历史榜-历史典籍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内容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现存只有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在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基础上,做到了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该书对天文、地理、节令等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根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淮南子全鉴》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便于广大读者轻松阅读。

前言

东汉高诱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通篇以“道”为主题,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该书其主流思想与道家学说非常相近。 c:98

《淮南子》属集体创作,由于是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成,故内容显得有些庞杂,近乎一部“先汉学术史”, c:35

第一卷 原道训

夫道者①,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②;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③ c:82

禀授无形:是说有形的万物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 c:24

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c:85

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 c:30

二王不加做作而做出的事情,都符合道的规律,不加修饰而发表的言论,都和德相通;恬静愉悦而不自傲,上下都能和谐;万事万物虽有不同,但都符合人的天性。 c:13

夫太上之道①,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②。跂行喙息③ c:56

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③,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 c:43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①,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 c:90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①。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② c:80

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c:68

古代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称为“四渎”。 c:16

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c:31

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不过济⑥,貈⑦度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 c:15

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①。 c:61

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备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c:82

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c:49

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c:39

所说的志弱,是指把柔弱安静,隐藏在不敢有所作为之中,行动上好似无能为力,恬静得像没有思虑,而行动却不会失掉时机。和万物一起随着自然变化,不去首先倡导,感而顺应事物。因此,高贵的总以谦卑的字眼来称呼自己,高大的建筑总以底下的东西为基础。寄存于小处却能包容广大,保持于中间却能控制四方;行动看似柔弱而实际刚强,以此推移变化,掌握了一的道理,就能以少制多 c:13

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 c:29

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⑦,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 c:32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人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c:26

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 c:11

我说的快乐,是指每个人能得到他应得的满足罢了。 c:17

解车休马,罢酒撤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是何则?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臾平 c:38

吾所谓有天下者,非谓此也,自得而已;自得则天下亦得我矣。吾与天下相得,则常相有,己又焉有不得容其间者乎?所谓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则与道为一矣。 c:23

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万物之推移也①,非以一时之变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 c:17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c:30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c:24

是故贵虚者,以豪末为宅也。 c:12

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恬然而纵之,迫则用之。其纵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发机。如是则万物之化无不遇,而百事之变无不应。 c:20

受名位引诱,希望能超过常人的智慧跻身于社会上层,那么他的精神就会因每日耗损而偏离应处的位置,长久地受到迷惑,不能回归人的本性,形体闭塞而内心不开窍,精神就进不去了。 c:13

第二卷 俶真训

有始者①,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②,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 c:23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古之真人①,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②,抱德炀和③,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④,以物烦其性命乎? c:15

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c:16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①,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慊性②,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③,摇消掉捎仁义礼乐④,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c:12

水之性真清,而土洞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 c:12

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外不滑内①,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 c:22

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泰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 c:11

今盆水在庭,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③,而不能察方员。人神易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况一世而挠滑之,曷得须臾平乎? c:14

第三卷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c:19

天有九野①,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五星,八风,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宫,太微,轩辕,咸池,四守,天阿。 c:22

第六卷 览冥训

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②;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 c:17

第七卷 精神训

一月而膏③,二月而胅④,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c:14

第九卷 主术训

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往①,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c:11

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 c:11

第十卷 缪称训

是故体道者③,不哀不乐,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 c:18

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 c:11

原心反性①,则贵矣;适情知足,则富矣;明死生之分,则寿矣。 c:18

第十一卷 齐俗训

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①,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c:11

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宂之兽①,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 c:11

第十二卷 道应训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c: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12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c:13

第十三卷 氾论训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c:16

是故圣人论事之局曲直,与之屈伸偃仰⑥,无常仪表,时屈时伸。卑弱柔如蒲韦⑦,非摄夺也;刚强猛毅,志厉青云,非本矜也,以乘时应变也。 c:13

第十四卷 诠言训

人能贵其所贱,贱其所贵,可与言至论矣。 c:18

第十六卷 说山训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①。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c:33

第十八卷 人间训

居智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④,动智所由,谓之道。 c:15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者,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c:35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c:23

第十九卷 修务训

因此心中有明确的标准,那么就能尊重实际,把今天与古代的等同看待;心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就会只把来历久远的东西当宝贝,这就是卞和在荆山之下啼哭出血,却无人识宝的原因。 c: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