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50 lines (278 loc) · 30.8 KB

庄子百句.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50 lines (278 loc) · 30.8 KB

庄子百句

陈引驰 - 文学榜-文学鉴赏

著名学者陈引驰教授凭借多年来道家研究之心得,择取《庄子》中深富智慧、极具启示意义的段落百句,精心选释。以贴近现实的视角与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庄子精义加以阐述引申,将经典中的智慧引入现实生活,使读者得以轻松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中华先贤的思想表达,进而寻找到经典与内在生命的共鸣。

引言 庄子能和鱼说话吗

人们往往有一个偏好,读了一部书,还很喜欢了解写这部书的人。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说法,就是吃了鸡蛋,还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 c:75

古代第一篇庄子传记,出自其身后近两百年的汉代大史家司马迁 c:28

《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28

《庄子》,以文字构造了一个生动的“庄子”形象。这是一项文学的创造。 c:26

思想家的传记就是他思想的历程,文学家的生活就在他的文字中。 c:110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c:86

今天我们祝福别人前程远大,常常用“鲲鹏展翅”或者“鹏程万里”这样的成语。 c:44

雨果的话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回应:“比大陆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的世界是至大的,只是一般人们忘却了去展开它而已。 c:273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c:119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天。 c:97

人生中的成就,多是经历许多努力乃至磨难之后才获得的;即使有偶然得之的幸运,比如路上踢到金块,至少你也得走出门去才成。 c:131

人更痛苦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c:175

对时间有限的意识,却是随着你日渐失去与它长相守的机缘而增长的。讲得直白,便是:失去越多,就越明白。 c:114

内心安宁而高傲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328

自我内在关切了然于胸,所有外在的荣辱都不再会左右自己了。世人非议的,只要确然是合乎自我本性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并不退缩;而世人赞誉备至的,也并不飘飘然自喜,因为所作所为并不是为外在的肯定,而是植根于自我的,所以那些都不足以增重。 c:148

什么是你真正的需要

不去追逐你其实未必真要的东西,你才能了解并把握住你真正的需要。 c:173

不是歧视厨师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c:75

这句话包含了成语“越俎代庖”的出处,出自古代传说中著名的隐士许由之口。 c:42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c:25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c:110

然而更可怕也难以令人同情的,尚不是形质上的缺陷,而是精神上的。 c:20

精神上的闭塞,或者是出于有限的闻知,以狭隘的经验面对广阔丰富的世界,于是错愕,于是退缩,于是自我隔绝。或者出于傲慢自大,相信自己的正当性,对与己不同的一切都持排斥、否定的态度 c:176

言谈的气味

所谓百家争鸣,大抵就是这么来的。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诸子关心的问题,各有不同。有的直接就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陈述意见,如儒家、法家之类;有的从特定的职业立场阐发救世的良方,如墨家、农家之类;有的关注乱世中自我的生存和保养,如杨朱之流;有的究心天地消息及其与人世的关联,阴阳家是也;有的考察人们言谈的逻辑,如惠施、公孙龙,等等,不一而足。 c:34

孟子骂起人来,真是很厉害,比如指责别人无父无君(“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就很有些强词夺理,言辞上给人深刻印象,胜在气势。 c:25

返视生命过程的悲哀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c:169

人一旦接受了这个形体,就不再变化,只能坐待生命尽头的来临。人生与外物相互交接、相互冲突,眼看时光飞驰而无法阻止,岂不是也太可悲了吗?终生奔走劳碌而看不到有什么成就,疲倦困苦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怎么能不令人感到可怜呢? c:47

身心俱疲,这就是人生的感觉。人都处在这一生命过程中,庄子高出常人处,便是能在精神上超乎其外,返视生命的过程;虽然,这一观照给予人的仍是哀恸,甚至更增一层哀恸。 c:47

爱他/她的一切,包括缺点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c:110

“言隐于荣华”,比较好理解,即纷繁华丽的言辞,往往遮蔽了传达真谛的言辞。就如当下,说法很多,资讯泛滥,但是究竟有多少是真理呢?嘈杂的喧嚣,使人们无法静下来倾听真理的声音。 c:40

庄子相信大道是一个整体,世间万物共处道中,互通互融。如果你要将一个部分凸显出来,那么或许对这个被凸显的部分是有所成就了,而对整体之道则是一种毁伤。 c:44

世界上的事都是相反相成的,“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不会只有一面。近代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的遗言是四个字:“悲欣交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有快乐,有悲伤。 c:72

知己知彼

世界上的事物,都互相视对方为自己之外的他物,所以没有不是“彼”的;都自视为自我,所以没有不是“是”的。从他物的角度看则难以看清,从自我的角度理解则能够明白。 c:24

明白自己的有限和局限,以较为宽广的眼光包容他人,才是更高的德性。 c:64

如果不是讲《庄子》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c:114

庄子要说的,其实是人们不应该执着于各自的是非,毕竟各自的是非都是片面的是非,争执下去,徒然自限于一隅,背离大道。 c:102

自己的路自己走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c:128

鲁迅曾说过一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c:27

人生的道路,看似无形,但同样道理,也是人们行走之后才形成的,并且你不可能沿着任何一条别人踏出的路前行,每一个人都只能自己面对,自己抉择,自己去走。 c:60

活在当下的皆大欢喜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c:60

动物基本是活在当下的,它们没有历史感和对未来的谋划。 c:64

我们从哪里看世界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c:94

庄子特意突出的就是这一点:既然事物之间的情状都是相比较而言的,那么站在不同的立场、采取不同的视角,对事物的观照就是不同的,甚至可以与我们通常的印象截然不同。 c:63

不再孤独

《庄子》开篇则是鲲鹏展翅,推展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这里不仅有人,而且有鱼有鸟,有大海有天空,这是一个包罗万有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人的世界。 c:50

怕见美人

古希腊的爱智者苏格拉底,曾与人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几经辩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 c:24

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很难以一个标准贯通一切,尤其对赋有价值意义的美丑、善恶之类,更是如此。 c:53

怳惊起而长嗟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齐物论》) c:85

“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c:83

人生一世,是否就是一场大梦呢?而所谓死亡状态是否反倒是觉醒呢?这样想下去,人生是短暂的精神出游,而死亡是回归常态吗? c:109

梦想照进现实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c:54

梦,在现实世界中,确实难以把握,但它与我们有着深切的关联,通过它,我们与截然不同的世界有了沟通的隧道。这种沟通是真实的,因为我们享受到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快乐,我们感觉到自己与世间万物是可以融通的。 c:27

一叶落而知秋

人生的智慧,往往并不是建筑在知识累积的基础上。一叶落而知秋,我们不需要等树上的全部叶子都落下,才知道冬天来临 c:122

别做坏事也别做善事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养生主》)今译:不做善事,以免获得名声;不做恶事,以免遭受刑罚。 c:41

至于名声,人们也往往为其所累:或者善事做起来就不得停止,一路做去,疲敝精神;或者为了好名声,竭力维护,徒然增加许多不必要的作为,人为而虚伪,背离自己的本性。 c:64

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既不敢去做合乎仁义的事,也不敢去做邪僻妄为的事。) c:52

离开世俗所谓的善恶好坏,走在中间道路上,从而保全生命本身,此乃庄子的本意。 c:67

感情的事我们可以做主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c:96

喜怒不形于色,很大程度上是做给人看的,在他人的眼中才有意味;哀乐不入于心,则是真正朝向自我的,是对内心世界的呵护。 c:156

先己后人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c:104

孔子说得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弘扬大道,天下兴亡,终究系于人啊。 c:42

画眉深浅入时无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c:112

这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说出的与倾听的,都不仅仅止步于字面,其意味固然落在字句之中,也萦绕在字句之外。 c:11

鸟飞无留迹

逃人绝世尚易,独有涉世无心,不着形迹为难。 c:64

迂回前进

这都是庄子厌倦的。他厌倦,所以他退出,他按照自己天性的喜好,过自己的生活,他相信自己的生活是真实的,自己的心是真诚的。 c:36

《庄子》中感动后人的非正面人物

近代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大学者梁启超,与叶公子高产生了共鸣。他为近代中国的困境和问题焦虑不已,迫切期望能完成拯救天下的使命,故而将自己的室名定为“饮冰室”,他的文集也以“饮冰室”为名。 c:46

从俯视到仰视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c:65

正确的应对策略就是要能知微见著,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 c:29

打是亲骂是爱

你一意对对方好,反而或许宠坏了对方,小不如意就会发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往往如此;恋爱中也是这样,太在意你的情人,往往更容易受伤。 c:49

“有用”有什么用

《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c:32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山木》) c:40

这些大树,从成材的意义上说是无用的,而从保全生命、尽其天年的角度则确实行!反过来,那些栋梁之材,固然被人认为有用,但生命都失去了,站在它们自身的立场上,这些“有用”有什么用呢? c:21

庄子站在生命本位的立场上,提出了与世俗所谓有用、无用不同的判断。 c:18

父子与双胞胎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c:70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c:84

静故了群动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c:71

只有如同静水那样波澜不兴、略无偏执的心灵,才能了悟世间种种情状。 c:112

政治宗教文学中的镜子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c:67

法国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曾以镜子为喻,说明文学对生活应该如实呈现,既照见蔚蓝的天空,也映现泥泞的道路。 c:27

《坛经》中记载了北宗六祖神秀的诗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c:5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c:62

第二眼的美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c:79

不可以留意于物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64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c:53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c:122

相忘于道术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121

庄子从世界万物的本然状态考虑:鱼就应该生活在水中,在水中它们才能悠游自在;脱离了水,就是脱离了生命的自然状态,就是一种生存状态的扭曲。因而,鱼儿在陆地上,无论怎样互相支持,努力求生,终究是可悲的。 c:37

仁义不过是丧失了真正道德之后的次一等境界,当真正的道德尚存世间的时代,仁义是没有必要的,就如同鱼在水中的时候,相濡以沫的相互关切是没有必要的一样。 c:89

投浑沌一票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c:45

况,要求一切事物,并且不顾万物各自的品性,将单一面貌强加于人,也是庄子所不能接受的。 c:32

如果要选一个最能代表庄子观念的形象,我很可能投“浑沌”一票;如同对老子,我会投“水”一票。 c:31

大事不糊涂

小惑”迷失的是方向,“大惑”迷失的则是根本,是本性。林中归鸟认得还巢的路,是不犯“小惑”,而“鸟为食亡”,则是陷于“大惑”。 c:42

一个并无世俗意义上辉煌成功的人,或许是真正把握了自己的本性而无“大惑”的人,而一个事事算计得极清楚,似乎步步走得都很聪明的人,或许正身困大惑之中而不觉,大步走在背离自己本来真性的大路上。 c:82

舍生取义对吗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c:73

在现世,庄子最关切的是人的生命,是能保守自己的天性,是可以从容地安度天年,不夭折也不妄图延续永久。 c:31

偷多偷少都一样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 c:50

集大盗经验之大成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c:63

强盗也有“道”?也讲“圣”“勇”“义”“智”“仁”?这真是惊世骇俗,耸动视听之言! c:19

一般所谓的正面的价值,真的始终具有正面的用处吗? c:29

坏人用了好玩意儿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c:36

庄子进一步指出,因为天下好人是少数,而坏人是多数,那么坏人利用“圣人之道”的概率,要大大超过好人,故而整体而言,“圣人之道”对天下是利少弊多的。 c:39

大盗的两手

这就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权力掌控了道义,道义与权力合媾一处了。 c:37

最好的统治者是感觉不到的

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c:53

这“无为”并不是说一切都放下,什么也不干的意思,而是指能依循着世间事物自然的变化消长,而不强为、不妄为。揠苗助长,就是妄为、强为。 c:58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c:30

劳力还是劳心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c:62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c:47

庄子宁可劳力,而不愿劳心。 c:31

老虎美不美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c:77

庄子心中,至高的不是美,而是保守本性的纯真,美是本性之真的结果。 c:64

书还要不要读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也夫!(《天道》) c:20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c:39

假如西施没有心脏病

这种违逆自己本性,而盲目认同并追逐世间一般价值的作为,是庄子一贯讥讽的。 c:38

沐猴不冠

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c:39

闲暇是思想的温床

道家高度重视生命的保养,而生命的基本层面可以分为形与神。在形、神两方面,都不应该过于劳苦。 c:27

纯粹的快乐植根于性命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 (《缮性》) c:57

权势地位都不是性命本来固有的,是偶然而来的,是暂时寄于我身而已。 c:39

巴黎发布的流行色

为了外物而牺牲自己,为了趋附世俗而丧失本性,这就叫作本末倒置的人。 c:20

在外物和自我之间把持不住重心所在,一味追逐外在的东西,而不能反躬自省,进而自珍,此类情况古今可谓多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与“食”便是这样的外物。 c:15

不要太有教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c:149

通常理解,知识是正面的,但在道家看来,知识在肯定某些事物的同时其实也就在否定另外的一些事物,在给予的同时也便在剥夺:知识本身是对宇宙整全性的一种破斥。 c:74

《庄子》提出的警示是要知道知识的有限性,在照察一隅的同时,明了它对其他的方面或许存在盲视,尤其当你固执于自己的照察之时。相对于知识,教养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性,而任何文化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c:39

与庄子谈天

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c:24

拙于用大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c:27

世间事物千差万别,庄子虽然站在“道”的立场上,相信种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根本上是平等的,但他并不抹煞眼前的实际情形,他是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之表象的。 c:18

世间万物,个性不同,平等对待,依循其性,各尽其能。此乃庄子面对纷纭事物的基本立场。 c:79

守道与权变

权变”,不是没有原则的当墙头草,而是要在通达“道”与“理”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有所变通,这是一个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结合的高境界。 c:29

明白如何权变,自然不会被外在的种种所伤害,你会知道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如何趋避危险,你不会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压力徒然牺牲了自己。 c:20

天地间一自然人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c:71

苟全性命于乱世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c:32

目送归鸿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插图]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插图]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25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c:32

人的一生,有时候不能只是守着眼前的利益,要知道放弃,仰头看天上飞过的鹓,目送归鸿,望着它消逝在远方的天际,想象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c:59

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c:26

庄子展示的是一个通达天地自然,与万物沟通无碍的心灵。鱼游水中,我游梁上,同样的自在率意,鱼我双方是融通的。鱼乐,实是我乐的映射;我乐,故而鱼亦当乐。杜甫有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或许可以移来为证,只是一哀一乐而已。 c:38

人的情感往往也是不能也不必分析的,分析的时候感情就已不在,比如情人之间开始分析计较,离分手就不远了。 c:65

以理化情

《庄子·知北游》明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c:53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 c:26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c:16

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c:46

无知者无畏

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 c:43

心以为险则险,心以为安则安。 c:34

庄子与孟子的共同语言

世上要想有所成就,不分散注意力(“用志不分”),精神凝定专注(“乃凝于神”),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c:46

当赌注增加的时候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c:74

“外重者内拙”,专心外在事物的人,内心会逐渐沉没、枯寂下去。普希金《欧根·奥涅金》里曾引过一位俄国诗人的诗句:“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或许,该时而停下匆忙的脚步,回返内心,倾听心底的声音,重获心的灵明。 c:75

聪明的愚蠢

有时因为无用得到了长生,有时却由于无能而被杀戮。这样的两难处境,使得庄子只能给出如此结论。 c:16

《论语·公冶长》:“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c:48

孤帆远影碧空尽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c:52

衡量乱世的一个标准

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c:73

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21

衡量乱世的标准,有一条就是“天属”是否浸透了“市道”。 c:21

无故的离合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c:61

所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大宗师》) c:54

《论语·为政》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之说,是说君子的态度比较周遍、周正,小人则朋比为党。 c:21

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c:36

人心险于山川

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田子方》) c:61

儒家的错误即在将外在的礼义认作根本,轻略了人心、人性的根本。 c:39

《列御寇》:“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 c:43

心死与心如死灰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c:66

心死,意味着人丧失了对自我的肯定,丧失了自我的自觉意识,丧失了生意生趣,意味着人放弃了自己在世上的生活,意味着一切都不可为也不能为了。 c:29

“心如死灰”是一种极而言之的形容,指排除了一切纷杂的欲念和多余的知识,臻于虚空平静之极致的状态。这时,你的内心并没有死寂,而是准备着迎受大道的光临。 c:46

《兰亭集序》的模本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知北游》) c:62

庄子乃真深于情者,故而他要寻找理解感情的道路,寻找化解由感情而来的痛苦的道路。 c:26

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c:41

近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对不可言说的,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c:63

贤人如何自处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c:60

凭借着自己贤良的名声而自居于他人之上,没有能得到人心的;拥有自己贤良的名声,却自居于他人之下,没有不能得到人心的。 c:19

身处高位优势的人,更应该放下身段,谦卑恭谨,容得下人,具有同情心。 c:41

有无之间

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c:28

庄子想说的是,有用和无用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你只要所谓有用,抛弃所谓无用,最后有用也是不能成立的。 c:30

你终究要过桥的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c:68

试想:你过河走的是桥,已然渡过,但还在桥头徘徊,你算真正过河了吗? c:22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这世上一塌糊涂,没法正正经经地说话。(《天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c:30

宽贷假隐士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让王》) c:29

翻云覆雨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盗跖》) c:46

不仅当面称誉,其心可疑,而且既然可以不合常规地当面称誉,也有很大的可能会背后诋毁,无论称誉还是诋毁,反正都不是出自真意,而是视利益需要而定的。既然可以翻掌成云,自然也可以覆手为雨。 c:21

一周一乐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c:76

恬然的快乐

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c:57

人生于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c:46

快乐是安静的,是恬然的,是濠梁之上观鱼,而物我同一畅怀。 悦其心志,是滋养生命,而不是纵放生命。 c:59

隐形灭影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c:34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c:33

真情不在形式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c:102

所谓“真”,就是本真,就是保守原初的情态,不扭曲,不造作,一任率真。 c:26

不如不葬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c:74

后记

庄子与老子颇有一点儿不同:老子就是一位写警句的高手,五千言满纸皆是格言;而庄子要算写段子的行家,一则则寓言故事让人目不暇接。 c: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