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65 lines (83 loc) · 11.2 KB

墨子全鉴(典藏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65 lines (83 loc) · 11.2 KB

墨子全鉴(典藏版)

墨子编撰 东篱子解译 - 历史榜-历史典籍

《墨子全鉴》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量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一般被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墨子精粹》一书,选录了《量子》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本书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以及典例阐幽五个部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全面深入地解读了墨子的思想。墨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博爱、最具现代意识的思想濂派,其宣扬兼爱的伦理思想,倡导尚贤、尚同、非攻的政治恿想,主张节用、节葬的经济思想,对我们今天主张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言

主要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 c:90

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途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c:39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至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c:87

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閒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子学案》、陈柱的《墨学十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 c:20

第一章 亲士——用贤亲士,才能成就霸业,治理好国家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c:123

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我不是没有丰厚的财富,而是自己有着无法满足的内心。”所以君子总是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一般人则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 c:89

是故比干之殪⑦,其抗也;孟贲⑧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⑨,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c:82

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子,上级必须有直言极谏的下属。讨论议事的人要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互相责难的人要敢于坚持己见,只有这样才可以长养民生,保全国家。 c:39

可见,这些人很少有不是死于他们的过人之处的。所以说:太兴盛了就难以保全。 c:43

在墨子看来,任用贤人就要宽容地对待他们,允许他们直言进谏,绝不能因为他们说了逆耳的忠言而怪罪,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否则就会偏听偏信,受小人蒙蔽,最终招致杀身亡国的灾祸。 c:12

第二章 修身——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

君子战虽有陈①,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②;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③,无务博闻。 c:98

根基不牢的,就不要奢望枝叶繁盛;身边的人都不能亲近,就不要奢望能招徕远方的人才;连亲戚都不能使之归附的,就不要奢望能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奢望能从事多种事业;对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必奢望做到见闻广博。 c:29

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喜欢诋毁别人的人,他们也就无从入手了。 c:30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c:70

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好义,对生者表示出仁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 c:17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①物不博,辩②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c:67

意志不坚定的人,其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人,其行动一定不会有结果。有钱而不肯分给他人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往。根基不牢的人,必然危及枝节。 c:34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c:20

第三章 所染——影响的好坏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c:43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②于治官 c:27

必择所堪④,必谨所堪 c:35

第四章 法仪——天下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必须遵循的法则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 c:45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②,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c:66

所以最好是以天为法度。天的运行广大无私,它的恩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芒永远不衰,所以圣王以它为法度。既然以天为法度,行动做事就必须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不希望的就不做。 c:22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①也 c:40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c:25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c:43

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c:20

第五章 七患——仓之备粟、库之备兵、城之备全、心之备虑乃国之必“备”

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③,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 c:12

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②,五谷不收谓之饥。 c:15

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 c:35

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c:21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⑤。 c:32

所以,当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慈驯良;年成不好的时候,老百姓就吝啬凶恶。民众的性情哪有一定呢? c:12

如果粮仓中没有预备粮,就不能防备凶年饥荒;如果兵库中没有武器,即使自己出于正义也不能去讨伐无义之人;内外城池若不完备,就不可能自我保全;若没有戒备之心,就不能应付突发事件。 c:17

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c:22

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c:30

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粮食是国家的宝物,兵器是国家的爪牙,城郭是用来自我守卫的保障,这三者都是一个国家所必备的。 c:11

第六章 辞过——只有节制各自的欲望,才能使国家因“节俭”而昌盛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 c:11

第七章 三辩——追求音乐越繁复,治理天下的功绩就越少

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因④为无智矣。 c:17

第八章 尚贤(上)——尚贤乃为政之本,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故大人之务,将②在于众贤而已。 c:16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c:29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c:39

第九章 尚贤(中)——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长存需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 c:29

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c:29

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c:14

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把这三种东西给贤者,并不是因为他的贤能而予以赏赐,而是要他把事情办好。 c:14

第十章 尚贤(下)——崇尚贤能是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务的根本

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c:11

第十四章 兼爱(上)——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相恶则乱

当②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c:16

墨子“兼相爱”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在战国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c:26

第十五章 兼爱(中)——对症下药,只有“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才能安定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②,诈必欺愚 c:23

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c:19

第十七章 非攻(上)——强权者不可打着“正义”的旗号四处掠夺

今至大②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c:14

第十八章 非攻(中)——劳民伤财的战争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最终会自食恶果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②知隐。 c:22

君子不镜①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c:38

第二十五章 非乐(上)——凡事应该利国利民,乐之为物,而不可不禁而止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c:17

第二十六章 非命(上)——我命由我不由天,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关于检验言论,墨子提出了“三表”法,即通过考察历史、社会实情,并在实践中检验言论,坚决反对误国误民的“命定论”。 c:12

第二十八章 非命(下)——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c:19

第三十一章 小取——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c:19

第三十三章 公输——不尚空谈,不辞辛苦,维护正义

治于神⑥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c: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