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21 lines (61 loc) · 6.65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21 lines (61 loc) · 6.65 KB

列子

唐敬杲 - 历史榜-历史典籍

1926年,由王云五、朱经农主编的《学生国学丛书》开始陆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套隶属在王云五做总主编的《万有文库》之下,为中学生和社会普及层面阅读古代典籍所做的文言文选本。今天,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社会需要,我们决定对这套丛书进行适应现代的加工编辑,将它介绍给今天的读者。

总序

老庄述道,孔孟言礼,墨翟执俭,申韩持法,其余诸家,亦各申己见,激辩争鸣。 c:44

子学之全面复兴,其要有四:一曰整理文献;二曰精研学术;三曰传承精神;四曰推广文化。 c:29

然则诸子之学,本非束之高阁、囿于书斋之案头学术,而实为导世化俗、作用当下之实学。子学研究若清谈理论,不能化为时用,纵汪洋恣肆,亦难免于空疏之责。 c:17

一人之立,尚需精神;一国之立,何能无精神而自行?耽于功利,惑于途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所谓中国者竟何谓乎? c:35

导言

列子,名御寇,亦作圄寇、圉寇,战国郑人 c:20

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 c:20

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 c:30

老子祈求长生,庄子混同生死,《列子》则坦然面对生死,认为万物出于机,入于机,生则顺之,死则捐之,落实在人间,不求任何虚幻。 c:46

天瑞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 c:23

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 c:46

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 c:69

有生不生[10],有化不化[11]。不生者能生生[12],不化者能化化[13]。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 c:21

有太易[1],有太初[2],有太始[3],有太素[4] c:16

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1],物有所通。 c:20

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c:17

因为覆育生命的天不能承载万物,承载万物的地不能施行教化,施行教化的圣人不能违逆事物的性质,事物的性质一旦确定就不能超出本位。 c:17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c:17

精神,是天所具有的;骨骸,是地所具有的。属于天的清明空灵而四散飘逸,属于地的浑浊沉重而凝结聚合。精神离开了形体,各自回归它们的本原,所以称之为鬼。鬼,就是归,意思是回归到本原之地。黄帝说:“精神进入众妙之门,骨骸返归物质本原,我的形体与灵魂还有什么存在呢?” c:13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1],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2],间矣[3]。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4]。 c:14

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c:13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往往不见于顿进顿亏的起落,而恰恰隐藏在难以察觉的毫厘之间。 c:11

黄帝

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c:13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12],挥斥八极[13]。神气不变。 c:13

以瓦抠者巧[10],以钩抠者惮[11],以黄金抠者惛[12]。巧一也[13],而有所矜[14],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内。 c:21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3],则浅矣。 c:14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c:16

原来,我们清高自许的一生,不过是为了完成千年万代重复的平凡日子;原来,所有浅薄无知的年少轻狂,不过是我们坐井观天时的妄自尊大。 c:15

周穆王

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虚妄 c:13

仲尼

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c:19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c:26

力命

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c:13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故贵之或不生,贱之或不死;爱之或不厚,轻之或不薄。 c:13

杨朱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c:17

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c:22

生相怜,死相捐 c:14

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 c:19

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c:18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c:21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c:18

矜一时之毁誉[1],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2],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c:16

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1]。 c:21

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c:11

夫生者,一气之暂聚,一物之暂灵。暂聚者终散,暂灵者归虚 c:12

说符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c:13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c:15

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c:11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c:27

所以说最高妙的言论就是抛却言论,最高妙的行为就是无所作为。那些知识浅薄的人所争执的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c:12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9],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 c: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