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14 lines (159 loc) · 29.7 KB

先秦诸子.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14 lines (159 loc) · 29.7 KB

先秦诸子

易中天 - 哲学宗教榜-哲学读物

《先秦诸子》,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一场持续三百年的大辩论,没有答案,却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畅销百万册,四次再版,二十年经典,2018年全新修订。易中天研究最透彻、建树最多的领域。他所知道的,都在这一本书里告诉你了。

作者简介

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32卷“中华史” c:11

卷首语

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c:331

夫子何人

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叫意、必、固、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一根筋,认死理,画地为牢,还死不开窍。 c:1113

学而优则仕

颜回是“学习标兵”,子夏是“文化传人”,子贡是“造圣运动”的领袖,但他们的辈分都比子路低。颜回和子贡是“黄埔二期”(孔子自齐返鲁后招收的学生),子夏是“黄埔三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招收的学生)。子路,实在要算作孔门弟子中的大师兄。 c:321

招聘都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招聘者是叛军。公元前501年那一次,是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盘踞费邑谋反;公元前490年这一次,则是晋国赵简子的家臣佛肸(音毕西)盘踞中牟反赵。这两次,都是家臣反叛大夫,典型的犯上作乱,而孔子居然两次都想去(子欲往)。子路就 c:55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c:32

这里的“优”,不是优秀,而是优裕,即“有余”或“富余”。也就是说,做官而有余力,就治学;治学而有余力,就做官。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两边都不耽误。 c:423

孔子为什么想做官了。一是为了实施政治蓝图,二是为了实践学术主张,三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有他所谓的“读书做官论”。 c:462

君子固穷

现在看来,孔子大约也是会做官的。对于这件事,他是“三有一懂得”,即有准备,有想法,有策略,懂政治。 c:296

这让我想到了康德的主张: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 c:712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13

均衡,就不怕经济贫困;和睦,就不怕人口稀少;安定,就不怕政权危险。这就叫“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132

在古代,没钱用叫“贫”,有钱用叫“富”;没地位叫“贱”,有地位叫“贵”;没出路叫“穷”,有出路叫“达”。达,就是通畅;穷,就是困窘。穷与达相对应,贫与富相对应,贱与贵相对应。贵贱、贫富、穷达,是三组概念。 c:610

海外,其实是去不得的;海内,则徒然让人伤心。这就是孔子的状况。 c:22

头号教书匠

从政,就是实际做官;为政,就是影响政治。其实为政一词的本义,是从事政治 c:225

不谋其政,就是不越位操作,也不超出自己的权限来考虑政事的处理,但不等于不“思”(关心政治),不“施”(影响政治),不“为”(参与政治)。所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就是这个意思。 c:175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c:393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c:15

谁是好学生

孟子说,孔子最欣赏的,是“中行之士”,叫做“中道”。次一等,是“狂放之士”,叫做“狂者”。再次一等,是“狷介之士”,叫做“狷者”。最次一等,是“好好先生”,叫做“乡原”(也叫“乡愿”)。中行之士不偏不倚,中规中矩,合于中庸之道,最好。狂放之士积极进取,但志大才疏,次之。狷介之士洁身自好,但消极无为,再次。好好先生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同流合污,看起来还无可指责,最坏,简直就是贼害道德的人,即“德之贼”。 c:24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c:13

伤心事与玩笑话

这个规矩是不能不讲究的。因为名为卑,字为尊。这叫尊卑有序,是礼。依礼,后辈称呼前辈,平辈相互称呼,都要称字,否则也是“非礼”。但如果是对长辈、老师、君主说话,提到同辈,也只能称名,以示对长辈、老师、君主的尊重。 c:276

发现别人唱得好”。和别人一起唱歌,发现别人唱得好,孔子就心甘情愿地做伴唱。大家想想,孔子这人,是不是特可爱 c:12

这就是我在《论语》中读出的孔子。他有血有肉,真情实感,不掩饰,不做作,有时还憨态可掬。我喜欢这样的孔子,不喜欢后来被圣化的孔子。 c:138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c:423

儒与侠

墨子,是第一个公开批判孔子和儒家的人。墨家,也是孔子和儒家的第一个公开的反对派。 c:122

子路问他为什么与“穷于陈、蔡之间”时判若两人。孔丘说:来,我告诉你!那时你我是为了求生(苟生),此刻你我是为了求义(苟义)。于是《非儒》说:肚子饿,就不惜妄取;吃饱了,就装模作样。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奸诈虚伪的吗?(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c:65

墨子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大主张。这十大主张,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伦理思想,这就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总纲,后面要着重讲。二是政治思想,这就是尚贤、尚同、非攻。三是经济思想,这就是节用、节葬、非乐。四是宗教思想,这就是天志、明鬼、非命。 c:314

分化的同时也有分工,比如分成文士和武士。文士主要参与政治,武士主要参与军事。文士的上层可以做智囊,下层就只能做文秘,甚至做食客。武士的上层可以做将领,下层就只能做保镖,甚至做刺客。也有一些人,宁肯保持独立自由的身份,成为“游士”;或者并不固定依附于某个高级贵族,有合适的事情就做,没有就闲着,来去自由。这些人,文的叫儒,武的叫侠。孔子就是儒的代表,墨子就是侠的代表。 c:182

孔子的药方

小城有个小官,叫“仪封人”。封,就是封土植树。封建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边境线,要挖沟,封上土,再种上树。仪封人,就是管仪城这些树的,也就是管仪城边境线的 c:37

古代公家有事,要摇这铃铛;使者出行,也要摇这铃铛。所谓“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也就是要孔子代天立言、替天行道了。 c:52

那么,孔子的药方是什么呢?也只有一个字:仁。 c:86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枉,就是弯曲;直,就是平直;举,就是拿、把、将;错,就是措,也就是放置、安放、安排;诸,就是之于,也就是“它在”。所以,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把平直的放在弯曲的上面,就能使弯曲的变成平直的。 c:51

用正确的替代错误的(举直错诸枉),就可以改正错误(能使枉者直)。 c:106

孔子讲的,则是道德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心理的真实。孔子认为,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为亲人隐瞒事实,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没有这个真实,连人都不是,还说什么其他?这就是孔子的真实想法 c:132

君子做事,依礼而行(君子之行也,度于礼),那就是施恩力求丰厚,做事必须适中,赋敛尽量微薄(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c:50

墨子的药方

孔子的爱是仁爱,墨子的爱是兼爱。什么是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君后国民。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爱,这也就是“仁”。什么是兼爱?就是不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地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华夏夷狄,统统一样地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也就是“兼”。正是一个“兼”字,划清了墨子与孔子的界线。可见“兼”之与否,是本案的关键。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两家的根本分歧。 c:237

事实上,爱可以是无差别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总归是比爱别人的多一些。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爱别人的家人,就很不错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研究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不讲人之常情、人之常理,偏讲自己那个尚待证明的逻辑,肯定行不通。这也正是墨子学说必定失败的原因之一。 c:106

因为按照儒家的理论,是越亲的爱得越深,越疏的爱得越浅。如此说来,最多的爱,岂非应该给自己?凭什么爱父母应该超过爱自己,也超过爱一切人呢?这是没道理的。墨子这一脚,可是踩到了儒家的鸡眼。 c:46

两位侠士

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 c:404

杀十个人,就有十重死罪。杀一百个人,就有一百重死罪。那么,发动侵略战争,攻打别人的国家,大规模地杀人呢?又该多少重罪?没有罪。不但没有罪,天下之人还要歌颂他们,说他们是英雄(从而誉之谓之义),岂非咄咄怪事? c:56

孟子的仁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墨子的兼爱,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c:159

三大分歧

墨子和孟子都有道理,仁爱和兼爱也都对。如果能够合起来,就更好。因此我的观点,是理想讲兼爱,现实讲仁爱,以兼爱导仁爱,以仁爱行兼爱。 c:248

我认为,以利说义,恰恰是墨家比儒家高明的地方,也是墨家比儒家深刻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说到根本,义,就是利。只不过,在墨子那里,可以称之为“义”的“利”,不是个人的“小利”,而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大利”,即“天下之利”(《墨子·兼爱下》)。天下之利也是利嘛!更何况,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难道是为了让大家都权益尽失?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为了人类的幸福。所以,以利说义,并没什么不对,也没什么不妥。 c:100

墨家以利说义,是讲根本。儒家以义反利,是讲现实。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道义与功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儒家的选择:为了道义,放弃功利。这是儒墨两家的第一个分歧:功利还是仁义。 c:148

君主的专政,在墨子那里叫“尚同”。什么是尚同?尚就是上,尚同就是上同,也就是同上,即一切思想、观念和意见都必须统一于上级,最终统一于上天。 c:91

儒墨再评价

墨子为什么会把问题看简单了呢?因为他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者。在他那里,人类似乎只应该有一种需求,这就是物质需求;只应该有一种生产,这就是物质生产;也只应该有一种文明,这就是物质文明。除此之外的一切,包括精神需求、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都是多余和不必要的。什么思想权利,什么言论权利,当然都可以不要。 c:213

隐士哲学家

所谓“儒道之争”,就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有药可救,还是无可救药;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c:254

这种观点,主要是老子、庄子之前那些隐士们的。这些人是道家的先驱,我们不妨称之为“前道家”。 c:45

过去的不可挽救,没做的还能追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c:56

孔子听了,怅然说道:人又不能和动物一起生活(鸟兽不可与同群)。不跟人打交道,又跟谁打交道?(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如果太平,我也用不着出来搞改革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也就是说,正因为世道看起来无可救药,这才需要我们想办法。 c:37

从杨朱到老庄

消极无为,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也是道家区别于儒、墨、法三家的紧要之处。儒家主张推行仁义,墨家主张推行兼爱,法家主张推行法治,他们都要做些什么。道家却主张什么都不做,而且认为越做越糟糕。只有什么都不做,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c:152

那么请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死为留骨而贵),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生而曳尾涂中)呢?两位大夫异口同声地说,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后面那种。庄子说:二位可以回去了,我会继续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的。 c:33

不同的是,他们对出问题的原因看法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孔子和墨子认为是缺少爱,老子和庄子认为是瞎折腾。 c:134

无为之谜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c:333

道之谜

李零先生说:“满嘴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的人,一般都很缺德。”(《人往低处走》)这话我很赞成,也深有体会。 c:190

西周封建,道没有了;春秋晚期,德没有了;战国中期,仁没有了;战国晚期,义没有了;战国末年,礼也没有了。 c:206

老庄之别

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c:135

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学习、传授、掌握的东西,是能力(智力)、方法(智术),属于社会。慧,则是气质(慧性)、天赋(慧根),或者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慧眼、慧心),属于个人。它不能授受,只能启迪。老庄之别,即在于此。所以读《老子》可以治国,读《庄子》只能修身。 c:263

老子的权谋,说来简单,无非三条:一是无为而治,二是后发制人,三是以弱胜强。 c:279

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c:325

儒道再评价

道家为什么主张无为呢?原因也有三个:古无为而今有为,道无为而德有为,天无为而人有为。所以,儒道之争,也就是古今之争、道德之争、天人之争。两家的是非,亦在于此。 c:161

儒、墨、道三家的异同之处:第一,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第二,道家(准确地说是庄子)无为而无求,儒家有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第三,道家无求而同于道,儒家无求而得于德,墨家有求而求于鬼。所以,儒道可以互补,儒墨就难。 c:297

血染的思想

这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而已集·小杂感》)可见古今的世故,也都是相通的。 c:296

谋士的哲学

墨子站在天下的立场为天下谋,杨朱站在个人的立场为天下谋,孔子站在君主的立场为天下谋。立场虽不同,所谋则一致,均为天下。法家则不同。他们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为君主谋。 c:220

横行霸道

道不同,这才不相与谋。那么,四家之道又各是什么?大体上说,是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 c:246

两面三刀

所谓法家,就是主张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势,就是由权力和地位形成的统治力量,即权势。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即权术。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是国家机器的统治职能,即权能。权势、权术、权能,核心是权,关键也是权。 c:274

法家的这个观点,相当深刻。他们看问题,也比儒墨两家透彻。透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现实。他们很清楚,儒墨两家鼓吹的“贤人政治”,根本就靠不住。世袭的君主,能保住中等水平就不错了。 c:96

势是条件,术是手段,法是标准。 c:141

法家的“两面三刀”。两面,就是“二柄”,即奖与惩、赏与罚。三刀,就是势、术、法,即仗势欺人、阴谋诡计、严刑峻法。 c:261

人性是个问题

热就充满理想,冷就面对现实;热就总想救世,冷就善于旁观。旁观者清,现实者直。所以,冷若冰霜之老、韩,就比侠肝义胆之墨、孟,更能直面惨淡的人生。 c:151

孟子说,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这四样东西,是每个人都有的,叫做“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c:182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可见所谓“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什么叫“伪”?《性恶》篇(下引不注者皆同)说,但凡“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事在人为(在人者)的,就叫伪。可见所谓“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两方面加起来,才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人性” c:11

儒法再评价

如果说,一个“兼”字,区别开儒家和墨家(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一个“无”字,区别开儒家和道家(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那么,一个“法”字,就区别开儒家和法家,即儒家讲德治,法家讲法治。 c:224

“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法莫如一而固”,就是韩非的“法治三原则”。 c:201

为什么只能后面再说?因为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c:108

事出有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c:135

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作家杜兰特,在撰写《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时,尽管明知“可能会引来一些质疑或争论”,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孔子列为“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余的九位伟大思想家,则依次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 c:110

可惜,子路的话,孔子听不进去(幸好还没骂他)。看来,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不善于也不愿意反省自己。 c:69

子路像战士,所以直言不讳;子贡像商人,所以曲线救国。那么,颜回像什么?像官员,而且是那种特别会和领导打交道的官员。 c:84

没错,真理是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并不等于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更不等于只要是少数,就一定掌握真理。用走投无路来证明自己掌握真理,说白了是一种自欺。把一切都归咎于外部条件和环境,把责任都推到别人头上,就更是阿Q精神。阿Q怎么说?孙子才画得圆呢!颜回怎么说?小人才处处受欢迎。颜回,岂非阿Q的祖师爷? c:69

第一,儒者不可重用。第二,礼乐不可复兴。儒者为什么不能重用?也有四个原因。一,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法制管不了他;二,恃才傲物,自视甚高,上级管不了他;三,崇丧厚葬,劳民伤财,不可以敦风化俗;四,游说诸侯,贪图名利,不可以治国安邦。 c:80

儒墨、儒道、儒法这三场争论,又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即要不要礼乐制度。这就是先秦诸子争论的总焦点。 c:135

以人为本

牲,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对于畜,二是相对于牺。动物,养着的时候叫畜,要杀的时候叫牲,合起来叫“畜牲”。它们用于祭祀,毛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牺牲”。 c:161

孔子的话说得更难听,道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第一个发明俑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 c:54

早期的圣人,就是这样。他们是在我们民族历史上开思想、文化、制度之先河的人。他们留下的言论,就是“经”;他们创立的制度,就是“典”;他们阐述的思想,就是“道”。圣人,掌握了真理(道),创造了经典(文化、制度),改变了生活,因此叫“圣”。 c:206

好大一个家

这三种不同的文化,有着三种不同的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礼记·表记》)。尊命,其实就是信天命。尊神,其实就是敬鬼神。尊礼,其实就是重人事。所以,这三种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各有一个关键词:天命、鬼神、人文。周文化既然是人文文化,当然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把人当人、把神当人、把人当神。这就有了圣人崇拜。 c:216

命运呼叫转移

所谓“家天下制”,是由封建、宗法、礼乐三大制度共同构成的。封建制管国家形态,宗法制管社会结构,礼乐制管文化心理,各有所司,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c:194

周天下的秩序要想不乱,只有大小月亮和大小星星的实力永远不变。可惜这并不可能。孟子说得很对:“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c:69

耀武扬威。楚庄王叫熊侣,是春秋五霸之一,也就是自称“三年不蜚(飞),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c:59

可是到了孔子的时代,鲁国其实已经不是国君的了。是谁的呢?三家大夫,季孙、叔孙和孟孙 c:14

从此,郡县制度就取代了封建制度,官僚政治就取代了贵族政治,地主阶级就取代了领主阶级。一个全新的制度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开始了。这个制度,就叫“帝国制度”。这个时代,就叫“帝国时代”。从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我们民族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我们民族所处的,就是这种时代。 c:106

士人的崛起

帮助大夫打理采邑,叫“齐家”;协助诸侯治理邦国,叫“治国”;辅助天子安定四海,叫“平天下”。修、齐、治、平,都是士的任务,也是士的使命。这就是第四点:士,是有文化、有教养、有本事,而且必须出来工作的贵族。 c:189

战国末年,养士最多的有四个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正所谓“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过秦论》)。 c:147

魅力所在

你自己去悟。佛经和师父的话,只是手指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可以授受;智慧属于个人,只能启迪。 c:171

灰色的船票

本书前四章讲了“是什么”,上一章讲了“为什么”,现在是该说说“怎么办”了 c:14

我们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可以把最核心、最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从文学艺术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中抽离出来。这就是抽象。这样一种体验,就是抽象体验。 c:137

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制度比人可靠。这也正是法家比儒、道、墨三家高明和科学的地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其实是“不治”。墨家主张“贤人政治”,其实是“人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其实是“礼治”。不治的结果,是无政府状态。人治的结果,是人亡政息。礼治的结果,是礼坏乐崩。这才有了法家的所谓“以法治国”,即依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应该抽象继承的。怎么继承?就是只取“制度比人可靠”这一点,不要法家设计的专制制度。 c:154

墨子与杨朱

然而曾几何时,墨家学派就几乎销声匿迹。汉武以后,儒家从焚坑废墟中东山再起,墨家却再也没能翻过身来。墨子本人,在《史记》中也只有寥寥二十四个字。这可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c:47

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可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c:46

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这就是墨子提出的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博爱,这就是墨子主张的社会正义。 c:171

既要“天下为公”,又要“一毛不拔”,才是对杨朱思想完整而全面的表述。 c:78

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能以牺牲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因为“天下人的幸福”,是由每个人的幸福构成的,是天下所有人幸福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不幸福,却说天下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靠得住吗?如果说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必须每个人都不幸福,那样的“幸福”,又要它干什么? c:88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c:94

老子与庄子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读人生哲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 c:130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c:185

孔子有句名言,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是相当伟大。庄子却还要再进一步: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 c:131

再说法家

庄子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韩非主张的,则是绝对的专制。庄子希望的,是社会的宽容;韩非强调的,则是国家的管制。庄子追求自由,希望宽容,是因为他认为人性天真;韩非主张专制,强调管制,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 c:118

老子的思想,是“以无为求有为”,既“无为”,又“有为”,归根结底是“有为”。这两个方面发展到极致,就是庄子和韩非。老子的无为发展到庄子,就是自由。老子的有为发展到韩非,就是专制。 c:145

事实上,韩非主张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墨子的平等、互利、博爱,和庄子的真实、自由、宽容,同样可贵,同样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稀缺资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c:240

爱的呼唤

儒家为中华文化提供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仁爱、正义、自强。 c:232

正义与自强

仁主生,义主杀;仁讲爱,义讲憎。 c:58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且,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时,我们就有希望实现中国人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理想。 c:503

重读诸子歌并注(代后记)

武王伐纣开基业,周公摄政德治国。亲疏嫡庶次第封,乐统和同礼辨别。未料君恩五世泽,礼坏乐崩天下裂。兄弟相逢弯弓月,郊原遍洒男儿血。纷纷诸子来献策,老子冷峻孟子热。墨护草根杨爱身,孔慕商周庄梦蝶。荀卿解蔽终难结,天下滔滔人恻恻。始皇一剑定乾坤,商韩简在帝王侧。汉武尊儒罢百家,唐宗宋祖继相接。金殿不闻仗马鸣,但见童生头飞雪。半部论语任忽悠,兵临城下签条约。狼烟滚滚国门开,先生却姓赛与德。痛定思痛问前哲,正道沧桑谁省得?海能为大在兼容,百花杀尽非春色。洗心再读诸子书,千丝万缕从头说。重整山河待轻装,历史当翻新一页。 c:96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到只有科学、民主与法治,才是强国之道;也认识到只有海纳百川,多样统一,才是和谐之道。在此前提下重读先秦诸子,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