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90 lines (246 loc) · 37.8 KB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90 lines (246 loc) · 37.8 KB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小岛毅 - 历史榜-中国史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宋朝”一卷。全书渐次展开的十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开端的四章,依照历史的时序,概述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政治史的基本历程。继而进入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以三章的篇幅,讨论这一时段中“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别从思想和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和社会精神、科学和技术革新等角度阐释了“奔流”的意涵。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两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延伸性的观察,让人们体味到“思想与宗教”养育蕴蓄的氛围环境与承载体。第十章则是宋代历史的结束,也是全书概观式的收束。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艺术史等纷纭丰富的议题。

推荐序

“唐宋变革”是通贯全书的一条主线,讲“宋朝的诞生”,选择从安史之乱开始讲述,正体现出作者的这一用心。 c:43

宋代在重重压力下立国,是政策相对务实、注重制约的时期;也是士大夫政治之下,致力于建设恒久典范的时代。对规范的追求,对秩序的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再阐释再造就,是这一时代惹眼的境界与亮色;而生机盎然的社会经济,植根现实的道德伦理,淡泊自然的理趣雅致,则构成为这一时代的底色和基调,在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持续过程中酝酿发酵。 c:119

前言

宋代陶瓷才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的器物,我这样说恐怕没有人有异议 c:75

喝茶这个行为本身,在中国也是宋代才开始流传并形成习惯的。 c:57

日本佛教临济宗祖师荣西(1141—1215, 1168、1187年渡宋)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 c:36

遣唐使制度的废止并不意味着日中交流的中断,两国之间人物不但照旧往来,甚至更为频繁。 c:23

遣唐使制度废止后,天台宗的僧侣们作为事实上的国使,代表日本访问中国。他们访问的主要是唐朝末期以后长江下游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吴越国。 c:51

印刷技术发明应是在唐代或者更早的隋代,但是开始非营利目的印刷大藏经等大部头书籍以及商业出版一般书籍,却是宋代。 c:52

成寻在宋朝的那个时期,中国的佛教思想已经进入到禅的时代 c:28

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与从来以尽量为将来多留经典、书籍为目标的天台宗文化相当不同。 c:70

对于认为历史就是分析和阐释生产关系以及阶级斗争情况的读者,或者将历史误解为只不过就是罗列和死记硬背人名以及事件和年代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会是一部非常难懂的书。 c:29

第一章 宋朝的诞生

我们从“大唐帝国”或者“花都长安”等词语中所能联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唐代前半期的全盛时代 c:18

改革当时岁入决定岁出的制度,采用了完全相反的以预算岁出额决定岁入课税额的方式,实现了国家财政的健全化。这些措施和改革,被评价为从王朝体制向财政国家的质变。 c:126

两税法规定,所收税的三分之二留地方消费,三分之一上缴中央政府。但是有些藩镇拒绝上缴,连节度使的继承和任命都由该地军队自己决定,朝廷的统治失去权威。 c:82

一般认为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始。但是科举制度发挥实质性作用还在唐朝后期 c:57

就在大唐帝国的内脏逐渐被病魔腐蚀的危机时期,发生了使病情急剧恶化的重大事件,这就是黄巢之乱。 c:13

黄巢企图成为藩镇军队,名正言顺掠夺财富。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是要解放农民的起义军。说白了,这只不过是一群失去社会信任,因自身能力不足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对社会不满分子,毫无计划没有理念地揭竿而起而已。他们也一直在寻找能被社会承认,能恢复安定生活的机会。 c:96

汉代以后出现的五德终始说,把改朝换代理论化。这个学说以解释森罗万象的五行思想为基础,认为各个王朝都有相对于五行的五种“德”中的某一个德,王朝更替时“德”也按一定的顺序变换。其顺序采用前汉末年的相生说,按木→火→土→金→水→木循环。汉为火德,篡夺前汉王权的王莽,篡夺后汉王权的曹丕,都自称自己的王朝是土德。灭了曹魏的晋是金德,南朝时取代东晋的宋是水德。北朝系统的唐,继承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算是土德。 c:76

朱全忠抬头

宦官在唐代后期挟皇帝号令天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巨大弊害,但同时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却也发挥了稳固皇权的作用。失去宦官的皇帝完全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c:77

改国号为大梁,年号为开平,定都城为汴州,改汴州名为东都开封府,定王朝之德为金 c:37

华北王权的兴亡

从唐—梁禅让到周—宋禅让的五十三年间(907—960)被称为五代十国时代,指的是以洛阳或者开封为都城的华北中原的五个王朝以及周边的十个主要地方政权。 c:99

“五代十国”的说法是宋代产生的,宋代人是按他们自己当时的势力范围计算的。 c:86

他创设的负责财务的三司以及近卫军的主力侍卫亲军,直至北宋均被继承。 c:51

趁机占便宜登上皇帝宝座的是刘知远,一个曾经效力于石敬瑭的武将。 c:18

刘知远即位前也以太原为基地。唐、晋、汉,到此为止都是太原出身的将军建立的新王朝,显示了李克用奠基的山西军阀的雄厚实力。 c:58

革命的逻辑

郭威用禅让的形式完成了对皇权的篡夺。这是华北地区继朱全忠以来相隔四十四年的又一出禅让剧。 c:18

他们没有使用传统的接受前王朝的委让、无奈继承前王朝皇权这种表面上非常贵族式的空洞的禅让形式,而是采用了胜者否定前朝,再找更具有正统性的根据从而标榜自己正统的形式。 c:63

后来宋朝作为四京之一,称作北京大名府,成为对抗辽的军事基地。 c:13

从李存勖的后唐、到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一路上溯,越找越古,到此终于找到周朝王族了。这样寻根问底,宣扬自己根红苗正,正反映了他们因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贵族出身而具有的劣等感。 c:59

郭威跟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山西出身的沙陀族不同,他是河北出身的汉族,自称周王室后裔。 c:29

有意思的是,这一出戏,被这时作为禁军将校从头至尾实际目睹的赵匡胤九年后原模原样重演了一番。 c:62

最后的禅让

郭威在收拾中原残局不久,在位仅三年就死去,庙号太祖。因为无后,所以指名皇后柴氏兄柴守礼的儿子柴荣继承皇位。 c:35

二十八岁的赵匡胤在这场战斗中也荣立大功,被提升为禁军新设的殿前都虞侯。 c:26

但是,不论后世如何评价,自称长乐翁的冯道当在地下笑闻一切。因为在当时,文官的这种生存方式是很普遍的。能在野蛮的军阀们之间游刃有余,一直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冯道的处世术,实可称乱世偷生的智慧结晶。 c:68

亲征南唐以前,柴荣实行了镇压佛教的政策。就是所谓三武一宗之法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的佛教镇压)中最后的一个。但是,这并不是从教义上视其为邪教,而是整顿经济实力雄厚的佛教教团,吸收其财力充实国库。 c:104

不过在此多说一句,为了避讳“弘殷”,宋朝一直把殷称作“商”。 c:48

第二章 宫廷的运营

一、不伤害后周皇室和政府高官。二、不烧杀掠夺开封。 c:16

以后,以文人官僚为中心治理国家,成为宋朝的国策。 c:61

即位者允许禁军掠夺,是对禁军支持自己的一种奖赏。因此,每次政变一般市民的生命财产都会受到威胁。相对于提高禁军的士气,宋太祖更重视收揽民心。从这里也能看出宋太祖实行文治的意志。 c:43

宣告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跋扈局面的终结。 c:18

五代初期,太原府军势强大,为了对抗太原军阀,历代皇帝就加强禁军建设,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这些禁军却反过来拥戴自己的将领建立了周朝和宋朝。太祖成功地把禁军改编成皇帝直辖的军队。 c:45

后主李煜被屈辱地封为“违命侯”幽禁,后被处死。 c:22

太祖弟弟晋王赵光义(避讳皇帝兄长名,改“匡义”为“光义”)即位,是为宋朝第二代皇帝。 c:27

确立各种制度

辽朝新皇帝耶律隆绪(庙号圣宗)登基,国号改回契丹,明确表示自己是非汉族王朝。 c:28

最具象征性的成果是完善和扩充了科举制度。太祖时每年科举只有数十人中举,太宗时一下扩充到几百人。而且设定了皇帝最后亲自主考的殿试制度,使皇帝选拔候补官僚这个科举制度的理念得以实现。后来殿试没有落榜生,成为仅是排序的一个考试。但是这个顺序对于当官以后的升进等影响很大,是一个赋予考生名誉、培养忠诚心的非常巧妙的制度。 c:66

科举官僚们与唐末以来的军阀不同,他们没有有朝一日自己当天子号令天下的野心。他们与治理大唐帝国的贵族官僚们一样,只希望在朝廷中飞黄腾达,子孙繁荣。他们具有维护给予自己荣华富贵的王朝体制的保守心理。 c:44

太宗除了印刷佛教大藏经以外,还开始大规模编纂书籍。主要成果为,术语出典集成《太平御览》、逸话奇闻集成《太平广记》、诗文集成《文苑英华》,与真宗(第三代皇帝)时编纂的截止到唐五代的政治文书《册府元龟》,合称“北宋四书”。 c:90

宋朝有四京,就是四个特别的城市。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 c:103

作品描绘的是唐代后期演变成上坟扫墓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的景象。“上河”是“溯河而上”之意,作品表现的是贯通开封南部的汴河上游的街景。 c:30

中国椅子普及始于宋代,由此椅子文化开始发达 c:24

认为宋朝确立了君主独裁体制的评论家,其思考的出发点都是太宗的这个事例,他们把太宗当作典型 c:14

澶渊之盟与封禅

新年号为景德。以瓷器名闻世界的那个江西小镇,就是根据这个年号起的名。 c:77

其实寇准本来就没有真正开战的意思,他出兵就是为了议和。但是如果自己独断专行决定议和,害怕事后被骂为卖国而受到弹劾,所以他硬是把皇帝也拉到阵地,使皇帝也成为交涉的直接当事者。 c:31

两国指挥者具有通过交涉解决武力冲突的智慧和撤兵回朝的勇气。如果用儒教或者佛教思想润色一下来表现的话就是,他们都具有不忍心因战争使一般民众受苦的仁爱、慈悲之心。从那时到现在正好一千年过去了,人类不但没有变得聪明,反而更显愚蠢。 c:60

被称作澶渊之盟的这个议和条约,直到徽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时被撕毁为止,双方遵守了一百二十年。 c:61

这次最大的功臣其实是寇准。如果真宗到南方避难,那么宋朝会比实际早一百二十年失去华北,而且即使开战宋朝胜利的可能也微乎其微。既回避了战争,还保全了国土,这需要极高的政治和外交手腕。每年的无偿经济援助,防止了契丹对宋朝的侵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援助其实并不是“无偿”。 c:29

为了恢复和宣扬业已坠地的(真宗自己觉得)皇帝权威,真宗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级仪礼。 c:23

封禅,按当时的儒家经学思想,是只有实现天下太平的皇帝才有资格实施的一个仪礼。 c:40

唐玄宗以来二百七十年,终于又举行了一次。这是一个宋朝终于与自己引以为范的大唐王朝并肩看齐的瞬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 c:44

苏轼的时代正是儒教开始变质的时期,封禅被当作迷信批判。真宗成了追求汉代以来的皇权形式的最后一个皇帝。 c:32

他还把上天最高神的名称定为“玉皇”,作为皇家的祖先神崇拜。认定“玉皇”和儒教一直称作昊天上帝的上天神是同一的。直到现在,民间还把玉皇大帝当作天神信仰祭祀。 c:57

弊端百出与濮议

仁宗时代,因拖欠军饷和待遇恶化暴动的地方驻军,比因饥馑和恶政暴动的农民起义军还多。 c:63

但是,比改革更重要的问题,此时却占领了士大夫和官僚们的思维空间。这个问题就是新皇帝应该如何称呼自己已经死去的亲生父亲。世称“濮议”开始了。 c:49

无视与自己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的存在的“普遍主义”,给世界带来的无限对抗与混乱,我们从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发生的各种战争等就能看出。 c:89

第三章 动乱的世纪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兼任特别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长官,开始实行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从已经惯例化的官僚体系中破格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僚们组成。其中除了王安石的心腹吕惠卿以外,还有程颢、苏辙等后来转为批判派的人才。 c:31

王安石对神宗上奏说:“只要我们推行善政,就没有什么对不住上天的。天变不足畏。”这种似乎对天不敬的说法,也是后世诟病王安石的一个原因。 c:21

全面信赖和支持新法的神宗,在位仅十八年突然驾崩。时为元丰八年(1085),神宗年方三十八岁。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这么想。如果神宗能寿终正寝的话,那么后来的中国文明将肯定大变,历史将被重写。 c:52

与单纯地对善恶进行价值判断的笔法相异,《史记》具有一种把历史作为人生剧场看待的视角。 c:46

由此,诞生了宣仁太后和司马光撤废新法的政权。世称“元祐更化”。 c:24

新法种种

提起王安石新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募役法、保马法等经济政策。 c:50

均输法的意思就是所有物资以均等价格运往各地。其实就是政府自己做长距离商人的生意。 c:58

以上三法在经济上与富裕阶层本来为维持和增加自己的财富所做的营利行为和利害完全对立。因此,很多人大加反对,说这是“与民争利”行为,是国家不应该做的(不体面的)营生。 c:58

宋朝当时的所谓军队,其实更重要的职责是收容和抚养无业游民和懒惰无能之辈的失业对策与社会救济事业。不是想让他们维护社会治安,而是把他们收入军队这个行为本身,就能维护社会治安。 c:90

募役法则是令国民用金钱为维护社会秩序作贡献的政策。 c:24

其一是科举改革。王安石废止了业已失去实际意义的诸科,改为礼、法、医等专门科。另外,废止了科举中此前最有名的进士科必须的命题作诗,把得分重点放到用自己的语言论述经书的意义上,出题范围扩展到议论历史上的事件、人物以及对现实政治的献策等。 c:54

实际上把《孟子》与《论语》正式并列为儒教重要经典的就是王安石政权。我们把儒家思想当作“孔孟之道”教,其实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c:122

宋朝科举与唐朝科举最大的不同,正如本章所述,是增设了皇帝亲自做考官的殿试,人事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 c:45

宋朝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历朝最复杂的。其理由是,既存续了盛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又继承了盛唐后国家体制变化以及藩镇体制的遗产,其结果是造成相当于日本的令外官[插图]机构的超级肥大状况。 c:46

“寺”在汉代本来是表示官府的某一个部门,后来才被传来的佛教称呼自己的宗教设施。 c:57

党争

司马光自己想立刻废止募役法,但是他却支持王安石重视经义的科举改革路线。然而苏轼却完全相反。具体到程颐,支持的却是新法复归古礼的礼制改革路线。笼统划分一下,旧法党以这三人为代表,分裂成三派。按三人的出身地分别称作朔党、蜀党、洛党。 c:49

在中央继承了王安石路线的,是蔡确、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再加上吕惠卿,到南宋都成为批判对象,他们均被《宋史》列入《奸臣传》。 c:55

但是其实蔡京有蔡京的国家观。如果成功了就会被后人评价为太平盛世的英明宰相,而失败了,则被酷评为亡国的奸臣。相反的,当时与蔡京唱对台戏的张商英,仅仅因为反对蔡京,就被后世看作好人,受到赞赏。 c:26

近年发现和发掘的坟墓中令人瞩目的是一种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叫漏泽园的设施。 c:49

在新法党的宰相们中,他之所以得到后世史家最低的评价,以及南宋时期新法党遭受非难的最直接原因,是对辽宣战,造成了华北失陷。 c:43

靖康之变

这时有一个宋朝高官高声抗议张邦昌登基,结果被金国逮捕押送北方。该人大名秦桧。 c:50

抗敌英雄岳飞

他们组织的军队在形式上是宋王朝的正规军,但是与从前的节度使一样,实际上是将军的私家军,不接受中央的统率。放任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将严重威胁宋朝文官统率军队的根本原则。 c:56

英勇抵抗外敌的岳飞,是汉民族的英雄。 c:12

第四章 江南的安定

秦桧专权,是因为有高宗的全面信赖才成为可能的。这个图式,就像神宗和王安石的关系一样。 c:35

最近研究认为,南宋初期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和温州(浙江省)出身的考官很多,是造成以这一带为中心的浙东地区大量产生进士的一个原因。 c:38

秦氏三代名字的汉字的部首以木旁、火旁、土旁为顺序,依据的是五行相生说中的五行的顺序。这是在中国广泛存在的一个习惯。朱熹(火旁)父亲是朱松(木旁),儿子是朱在、朱埜、朱塾(土旁),其顺序与秦氏一家相同。 c:34

对决海陵王

这时救了南宋一命的,是虞允文。他随机应变的指挥取得成功,宋军在采石矶大败金军,成功阻止了金军渡江。 c:24

繁华的临安

汉代在现在的苏州置会稽郡,杭州是当时会稽郡的钱塘县。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余杭郡,隋唐时改称杭州。作为大运河的起点,承担着从南方运送物资到北方的重要作用。这里的节度使后来独立,自称钱氏吴越国。 c:42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把土地和人民主动献给朝廷,也就是说把吴越国的版籍奉还给中央朝廷。统治权移交后,钱氏一族变身成一介士大夫,应考科举,经常登上宋朝政治舞台。 c:32

绍兴初期杭州城门外还野草丛生,但此后不久就成长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其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本来的首都开封。 c:20

如果说北宋是在皇权的高峰期突然猝死,那么南宋则是逐渐衰老而亡。 c:43

从孝宗到宁宗

旧法党是正义的化身,而新法党则是邪恶权势的象征史观,就是由这部《四朝国史》确立的。 c:35

批判新法党,把政策失败和国土失陷的责任全推到新法党身上,成为有关北宋后期政治史的固定观念。 c:56

实际政务全由士大夫官僚掌握,皇帝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独裁者,实际上处于近似于“君临而不统治”的地位。 c:64

韩侂胄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统性,把朱熹学说看作危险思想进行封杀。此即所谓“庆元伪学之禁”。跟程颐晚年一样,朱熹最后也是在政府的监视之下,死于故乡建阳(属今福建省),时为庆元六年(1200)阳春三月。 c:41

史弥远时代与朱子学兴隆

由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现在流传的宋代史料的危险性。因为这些史料都经过朱子学者们的整理,过于明确区分了黑白。 c:49

绍定六年(1233),独占权力二十六年的史弥远死去。史弥远的执政年数,不但超过王安石和蔡京,也超过秦桧,是宋朝的最长记录。 c:50

当时的皇帝被追谥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理宗”这个不可思议的名称,就是从朱子学的别名“理学”而来。 c:59

朱子学被公认,不论从政治史还是从思想文化史上来说,都是代表宋王朝的象征性事件。 c:22

第五章 宗教的本土化

淳祐元年(1241)的孔庙改制,意味着朝廷正式承认朱子学是御用学问、体制学说。如果说唐朝实体是被黄巢和朱温(朱全忠)消灭的,那么唐朝的理念,却是此时被朱子学消灭的。 c:124

“哲学”一词是十九世纪后期日本人发明的汉语词汇。发明者叫西周(1829—1897)。他不得不自创“哲学”一词翻译“philosophie”一事本身就隐藏了问题的根源。 c:50

要想真正理解朱子学,就不能囿于西洋的学问框架中。 c:32

宋朝以前的三教交涉

“宗教”一词本来的意思是“宗之教”,也就是宗派的学说的意思。这也是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用来作为西洋religion概念的译语,才带来了意思的变化。 c:40

在汉代,我们现在称作儒教的学说常用“德教”一词表现。 c:20

这个“教”,不是西洋那种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为个人安身立命祈祷的对象。相反,这个“教”是非常具有政治性的。 c:72

重兴儒教

古文运动,就是要从文体和教义两面推翻西昆体。 c:34

发现淫祀邪教

儒教本质上的要素之一是祭祀。儒教不仅作为一种儒家思想,而且能作为一种“教”成立,正是因为有一连串包括各种仪式和仪礼在内的祭祀活动。 c:56

“淫”就是祭祀的对象是儒教学说上没有承认的神的时候,以及主持祭祀的人的身份地位过低、冒渎祭祀对象的时候。 c:73

“社稷”虽然比喻国家,但是本来是土地神“社”和谷物神“稷”的合二而一的一个词。 c:48

宋朝朝廷就已经授予她“夫人”称号,元代授予“天妃”,清代升为“天后”,成了正式的国家祭祀对象。 c:31

但是,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有关“淫祀”的史料增多,并不是因为现实社会“淫祀”增多,而是著述史料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开始有意注视这些祭祀。从来没有被正眼看待的“淫祀”,某一天被儒教知识分子多看了一眼,他们突然就觉得很不舒服。就是说,与其说“淫祀”有什么变化,还不如说看“淫祀”的视线发生了变化。 c:30

国家整理整顿各种神祇,推行神祇的体系化。 c:42

换句话说,对于百姓的信仰,到那时为止他们根本没有放到眼里,而这时却明确表示干涉并加以选别,企图建立某种秩序 c:26

这意味着本来只存在于士大夫之间的礼的世界,开始作为拘束普通百姓的模范树立起来。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代,甚至今天还在进行。 c:61

他们要排斥的,不是别人,就是到那时为止的正统派儒家王安石。话到这里该明白了吧,朱子学(包括道学)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视为儒教内异端邪说的,就是那时的体制派王安石新学。 c:70

教义的心性化与葬送仪礼的规范化

对于一个普通的人在人间社会如何生存等精神内面的问题,当时的儒教完全没有提供答案。钻了这个空子从而盛行的,就是提倡“修身”的道教和提倡“修心”的佛教。 c:76

大慧的特征是看话禅或者公案禅。他们否定曹洞宗系统的默照禅,即通过坐禅达到醒悟的境地的做法,重视带来醒悟的语言。简单说,就是禅问答。 c:31

可见说徽宗是盲信道教,还不如说他想统合三教,建构一个君临其上的王权结构。 c:19

关于人的本性的思考。包括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汉代扬雄的“性善恶混”说,以及性三品说等。 c:24

其实性三品说本来是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的一个政治理论。性善的皇帝通过教导普通人,惩罚性恶的下等人,从而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 c:25

道学把自己定位于一方面对抗儒教内部偏重政治的倾向(新学),另一方面取代佛教的心性学说(禅)。道学同时还关注着道教作为身体论推行的内丹道,并随之不断深入到南宋的士大夫阶层。 c:36

第六章 士大夫的精神

作为一个士大夫,生存的使命就是正确教导民众, c:15

朱熹说张载曾说过这样的话:“为万世开太平。” c:21

“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 c:31

告别迄今为止的黑暗时代,再现太古的黄金时代这种气概,不仅是程氏兄弟创始的道学,也是王安石父子的新学和苏轼兄弟的蜀学共有的精神。 c:33

如果新法政策能够得到长久继承,那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中国社会也可能同西洋的历史一样,就那样顺势跨入近代社会。 c:35

儒教经书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周礼》最为明显,那就是来历不明。 c:25

太学就是设置在首都的国立大学,是汉代儒教国教化的象征。 c:15

“洪范”是殷周革命后,殷朝王族的箕子向武王说的话,当然实际上是战国时代的创作。这里边把政治的要诀分成九个范畴,世称“洪范九畴”。其实“范畴”这个词本身,就是为了翻译英语的category,把“洪范九畴”缩短编造出来的。 c:51

直到唐代,严格地说是直到宋真宗为止的神圣王权论失去市场,哲人王成为时代的要求。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动准则的君主。 c:90

发现天理

毛泽东晚年的历史认识,认为中国思想史就是一部儒家与法家斗争史,发挥进步作用、代表正义的总是法家思想,所以作为与儒家思想的典型朱子学正面相对的英雄,王安石被捧成一个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再加上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的御用学者的贡献,毛泽东的这一命题被添枝加叶,从而塑造出了一个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极端美化了的王安石像。王安石成了一个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化孤军奋斗,最后败给保守势力的悲剧英雄。 c:77

王安石的新学,确实志在探究贯穿于自然界和人间,用他们的说法就是“天”与“人”之间的“理”。通过依据“理”的制度,也就是“法”的施行,实现完全的社会秩序,从而使得人人幸福。 c:46

但是在北宋中叶、王安石政权全盛时代,程颢、程颐兄弟能新创出“天之理”这个概念,在思想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c:25

中国把以朱子学、阳明学为中心的全体宋金元明儒教思潮,与其前后的时代相区别称之为“宋明理学”。从儒教中诞生的“理学”,是任何事情不说出个条条道道来誓不罢休这种宋代人世界观的产物。 c:44

宗族形成运动

新学的基本立场是独占朝廷中枢,通过强固的政治体系和对教育机构的统治,构筑中央集权体制 c:34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中“亲民”的“亲”,从程颐到朱熹都认为是“新”的误字,所以应该解释成“新民”。八条目是三纲领的具体实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88

道学在这里开始了上一章提到过的两面作战,即对佛教禅宗和对新学的挑战。因为禅宗逃避社会责任,而新学则忽略了自我修养。 c:56

宗族是由宗法统治的家族集团 c:14

宋代随着科举官僚制度的完善,在当权者之间,出现了一种不安。这就是不存在支持王朝体制的世族。 c:17

南宋以后的宗族普及与朱子学的胜利,二者其实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c:38

科举的作用

唐代科举允许事前请托。考生把平时做的诗写的文章进呈给考官推销自己的现象很普遍。宋代真宗时禁止,考官只能阅匿名的考卷。 c:35

熙宁三年(1070)是上千年科举考试历史的分水岭。隋朝以来持续近五百年的重视诗赋的倾向,被改变成以经义(对经书的解释)为中心的考试。 c:82

道学在公立学校以外,还设立了自己的教育设施,叫“精舍”。汉代以后有把私塾称作精舍的习惯。这种设施也称“书院”,后来后者普及。当初设立的目的与科举几乎没有关系,但是后来书院成了纯粹的科举考试预科班。 c:20

为了使他中第,或者使他中第后能维持其特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前边说过的宗族就有了用场。所以他们对于义庄以及中第者开办的义塾赋予了辈出科举官僚、维持自己宗族势力的使命。 c:37

第七章 技术的革新

隋唐时代科举给中下阶层的贵族子弟提供了登龙门的机会,而宋代任何一个祖宗八代与官界无缘的人物,都有可能一举成名,进入中央官界,成为高级官僚。而使这成为可能的,是作为知识传播媒体的书籍的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印刷技术的普及。 c:49

由此可见,“束书不观”之恶习,作为印刷技术的副作用,远在九百年前就已存在。 c:26

朱熹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家伙。从他们之间的交往看,我们都能想象他甚至收到了那些书籍的赠书。或者说因为唐仲友没有给他“赠书”,朱熹内心嫉恨就下毒手。啊,可怕可怕! c:25

农耕法与交通

《齐民要术》完整记载了华北干旱地区的农耕法,而陈旉的《农书》却作为记载江南稻作农耕盛况的史料,备受珍重。 c:33

军事与建筑

岳飞用的“灰炮”,里边装填有毒药,应该算作世界上最早的化学武器吧。 c:22

历代王朝中,宋朝的禁军是最弱的。不论是开封还是临安,在少数民族军团面前,都脆若琉璃,一碰即碎。但是,真正的胜者到底是谁,却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宋人非常看重的孟子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在保有强大军队的国家生活的普通百姓,并不一定就能幸福。 c:38

度量衡标准,中国自古都是用音响物理学决定的。比如“寸”这个长度单位,被规定为一种称作黄钟的能发出绝对音的笛(称作律管)的九分之一的长度。 c:54

第八章 文化的新潮流

“唐诗是酒,宋诗为茶。” c:36

茶,才是由宋代开始的近世文化的象征性饮品。 c:25

唐代人是把茶叶蒸过后制成紧压茶(砖茶),然后用刀削下加适量开水浸泡饮用;宋代人把砖茶打成粉末加开水做成茶汤饮用;明代人把茶叶直接用开水浸泡饮用。现代日本人日常喝茶是明代的喝法,而茶道的做法却是宋代末茶的饮用方法。 c:91

日本称作天目茶碗的瓷器,中国称作黑瓷。其产地与茶一样,是福建的建州。 c:20

北方的定州窑、磁州窑、钧州窑、耀州窑和南方的景德镇窑、越州窑、龙泉窑、建州窑通称宋代八大窑 c:72

扎根生活的艺术——宋代文化的这个特征,瓷器也具有象征意义。 c:36

金石与名物

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意思是珍藏书本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与自己一老翁。 c:62

那么剩下的“金石遗文”为何物呢?这就是古今的碑文拓本和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换句话说,就是文字收藏 c:18

书画

访天下名胜,留文章墨迹,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 c:20

有一说称,宋朝四大家当初有蔡京,后因政治理由换成蔡襄了。其实,他们两个人是同族。 c:13

从外地运来石头装点庭园,人工制造自然景观,据说始于唐代的白居易。他从自己任职的苏州和杭州等地把自己喜欢的石头运回洛阳家中装点自己的庭园。 c:23

文学

日本高中国语课有中国古代文言文原文阅读课程。中国古代文言文日本称作“汉文”。高考国语科目中也有“汉文”考题,其难度与中国高考古文难度相当 c:14

当时垄断朝廷的是擅长骈文的文士们。其领袖人物是翰林学士杨亿,他们的文体被称作西昆体。 c:29

先有曲子,然后给既有的曲子配上相应的词,叫做“填词”。所以,原有的曲子的曲名“词牌”与填词作品的题名毫无关系的现象很普遍。 c:18

文化娱乐

宋代正处于从正史《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演变过程。 c:24

不论何时何地,伦理观都是从批判现实产生的。 c:15

宋代还有一个与唐代不同的特征,那就是缺乏国际色彩。没有类似吸引了长安人眼球的胡旋舞那种令人感到异国情调的节目。这明显反映了作为世界中心的大唐与仅限于汉族世界的大宋的国力和政治力量的差异。 c:43

欧阳修这个人物,擅长把自己的门徒和部下配置到重要岗位,并通过这些人事组成派系,从而在政界和学界获得重要地位。 c:35

第九章 平民的生活

在王朝体制下,“史学”从来不会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记录朝廷的人事和仪式,记录王朝兴亡的过程和经纬以作为后世的教训。这些才是史学的主要任务。 c:45

宋代一般老百姓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这里单纯地想象一下当时极为一般的、耕田种地的农民形象:他们全家出动辛勤劳作,最后还要把仅有的收获上缴给皇帝和地主。所以生活绝对不可能轻松。稍遇旱涝灾害,不是饿死就是妻离子散、背井离乡。 c:15

日本把这个议论作为划分时代的论争展开。宋代到底是近世还是中世?如果主要生产关系属地主和佃户的单纯契约关系的话那就是近世,而如果存在人格上的隶属关系,那则是中世封建社会。 c:46

如此这般,世上总是老实人吃亏。老老实实申报自己的财产,所有家产都被政府掌握的农民,连逃税漏税的人的税金都要负担,最后只有破产。 c:31

宋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就是庶民终于成为政治关心的对象 c:45

货币经济

本来两税法规定的就是夏季上缴钱,秋季缴纳粮。 c:17

宋朝初期铸造了“宋元通宝”,淳化元年(990)发行了刻有“淳化通宝”字样的货币。货币上刻印的是太宗亲自挥毫书写的真(楷)、草、行三种字体。这个货币,开了通货用年号冠名的先例。 c:27

市镇的勃兴

县城作为行政中心,是由政治逻辑决定其设置地方的。但是镇是在流通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c:33

如果说唐朝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同西方进行陆路交易的,那么宋朝的贸易则主要靠的是船舶和海港。 c:47

大贸易港——广州、泉州、明州

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三个贸易港是广州、泉州、明州。 c:61

珠江三角洲被真正开始开发,广东在农业生产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那是明代以后的事。 c:26

科举官僚的故乡、国际贸易的港口,这两个面貌一直是明州(宁波)最大的特征,直至十九世纪其繁荣的地位让给上海为止。 c:30

第十章 中华的骄傲

《宋史》的特点却在于,特别把《外国传》和《蛮夷传》分写,且没有包含辽和金的有关记述。 c:15

与蒙古的冲突

这时宋朝又干了一次趁火打劫的营生。为了报一百年前靖康之变的一箭之仇,宋朝与当时同样,决定与新生势力结伙,共同对付金朝。 c:24

贾似道与秦桧、韩侂胄、史弥远并称为南宋四大独裁宰相之一。 c:36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高谈阔论的人。他们的高谈阔论被看作空论而遭到排斥,但是一旦现实派失败,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看到这些高谈阔论,便如获至宝大加称赞。但是,这种历史记载难道没有问题吗?我们知道至少近世的实证史学是与这种劝善惩恶的故事分道扬镳的。 c:60

襄阳攻防与临安开城

二十年前的科举状元文天祥,因为反对贾似道而遭排斥,当时只是江西南部赣州的知州,听到号召,马上组织军队,要奔赴临安,报效国家。 c:21

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c:40

贾似道最后在被送往广东、途经福建南部的漳州的时候,被怀恨在心的护送士兵活活凌迟而死。 c:17

结语

另一个意义是,反过来说,现在的日本可以说是宋代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换言之,现在的中国并非中国古典文化的唯一正统和独占的继承者。 c:55

宋王朝的统治版图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线并不一致。认识这一点,并且认识到宋代的文化远远超出其统治区域,给后世留下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才是我们今日研究宋代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c:24

历史关键词解说

五山为杭州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北山景德灵隐禅寺、南山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以及明州的太白山天童景德禅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c: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