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80 lines (147 loc) · 28 KB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3).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80 lines (147 loc) · 28 KB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3)

森安孝夫 - 历史榜-世界史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3)》本书从七世纪初唐朝建国开始写起,直至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的发生。这段时间内,唐帝国与境外诸多国家的冲突、往来不断。在此背景下,作者讲述与丝绸之路历史一体的粟特人的东方发展史、唐朝的建国史与建国前后突厥的动向、安史之乱为唐帝国带来的变化与回鹘的活动,并以此定位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唐王朝。本书特别关注唐帝国与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突厥、回鹘的关系,以及唐帝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探讨丝绸之路这条人、事、信息、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的重要性。

推荐序 粟特人与丝绸之路

其治学之一大特色,在于善于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蒙古高原之古代突厥语碑文,以及相关汉籍等多语种史料。 c:21

森安则认为当前真正捆绑日本的“自虐史观”,并非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反思,而是明治以降“脱亚入欧”思想指导下以西欧为中心,以现代国族概念为框架,并贬低亚洲文明发展的历史书写。 c:49

除商业行为外,粟特人还具有军团武士的性质,并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粟特语也因此成为当时通行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国际语言。粟特人的商业与武装势力,甚至影响了唐帝国的建立。 c:23

第三章强调突厥人与唐帝国之间的关系,开头首先援引了陈寅恪所提出的“关陇集团”以及杉山正明主张的“拓跋国家”这两个相关概念,来说明唐帝国并非单纯的汉人政权。 c:25

安史之乱可以被视为征服王朝的先驱而具有积极意义,亦即中央欧亚大陆骑马民族通过结合游牧社会军事力与丝路贸易经济力,试图将南方的中原纳入势力范围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c:44

然而作为一本优秀的中央欧亚史普及读物,本书似乎有意无意地陷入了“粟特中心史观” c:18

粟特文明在书写系统上,上接叙利亚文,下启回鹘文,对于整个中央欧亚大陆的文字发展扮演着承先启后的历史角色。 c:25

如回鹘帝国曾通过尊崇摩尼教以进一步掌握粟特网络,那么崇奉藏传佛教是否也为清朝在中央欧亚所建构的情报网络提供了普世话语的正当性?祆教萨保、摩尼教拂多诞、藏传佛教喇嘛、伊斯兰教和卓在帝国的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具有相似的历史轨迹 c:19

序章 何谓真正的“自虐史观”?

佛教传入日本是6世纪中叶之事,而佛教文化的真正输入却是在7世纪以后的唐代。 c:21

到了隋唐时期,北朝佛教和南朝佛教逐渐融合,加之以唐代玄奘、义净为代表的义理佛教和由善导集大成的净土教之兴盛,再加上以不空为代表的密教,以及历代皇帝对佛教的保护和尊崇,唐代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 c:28

唐代的人口大约为五千万。一般认为,唐代的佛教僧侣,包括未得到认可的私度僧在内,至少有五十万人,每一百人之中就有一人是佛教僧侣 c:19

一般容易把盛唐看作唐帝国的顶峰时期,而实际上,以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为代表的律令体制,其发展和完成是在初唐时期,这些体制自进入玄宗时代就已经开始瓦解,安史之乱只不过是给其致命一击而已。 c:36

国内各个城市里设置的外国人居留地;各地随处可见的外国使节、留学生、商人、艺人;通过商业渠道如洪水般流入唐朝的外国文物;在艺术及文化领域中的西域趣味;与道教和儒教对抗的普世性宗教(佛教)的兴盛,进而还有被称为三夷教的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宗教,都反映了其世界性,而这些都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c:28

若从学术角度来看,其实只有元朝,即蒙古帝国时代才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帝国,而且从佛教文化方面来说,实际上日本从元朝也得到了很大的恩惠,绝不少于来自唐朝的影响。只是由于“蒙古袭来”,即元军入侵日本这种负面的形象过于强烈,所以一般的日本人并不太喜欢元朝。 c:26

不少现代日本人对欧美人有自卑感,而对亚洲人却抱有优越感,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负面遗产”。 c:17

关于唐代书肆成立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因为有科举这一考试制度,使得应考所需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二是尽管还是使用毛笔的时代,但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因而日常使用率较高的历书、家庭医学书籍、道德训诫书籍、字书、韵书、唐诗以及佛教典籍等印刷已经开始;其三是商业的发达产生了许多大城市,而大城市中则形成了大量的识字阶层。 c:21

轻便而价廉的纸张从中国传至撒马尔罕是在8世纪,在阿拉伯世界普及则是9至10世纪的事情,传到南欧的意大利已经到了12世纪,传到西欧就更晚了。 c:29

书籍在西方真正普及,是从15世纪德国人古腾堡改良(并非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的。 c:26

亚洲与欧洲的力量对比真正出现逆转是1683年以后。这一年,在给神圣罗马帝国带来很大威胁的第二次维也纳包围战中,奥斯曼帝国败给了神圣罗马帝国。 c:39

这种历史学被广泛地用于下述两方面:历史学家要为建立国民的认同感做出贡献,学校的历史教育也应该培养国民的共属意识,从而使以国家安定为首要任务的权力系统获得统治的正当性。 c:42

在当今世界,基于比较史以及关系史等视点的“全球性的世界史”将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新方向。 c:22

科举考试需要儒学,基于儒教精神的儒学很重视实际的政治和经济,从这点来看,儒学宛如“实学”。与此相对,佛教、道教的学问就像是“虚学”。 c:19

大家知道,无论医学如何进步,对于不生病的人来说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但并没有人因此而主张废除医学。实际上,所谓学问学术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c:23

与此同时,普通读书人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因为正是在普通读书人关注审视上述精英的过程中,才形成社会舆论及共识。我们在看报纸、电视等媒体报道时,应该看透其背后的东西,要有能力感受并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发现并洞穿可能导致人类走向灭亡的虚假东西、谎言、不正当的言论及动向。开拓日本未来之关键,就在于必须具备上述这些素质及涵养。 c:23

640年唐朝吞并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麹氏高昌国,从而开辟了统治西域的道路。 c:23

本书最大的目的,就是从中央欧亚大陆的视点,即既非西欧中心史观又不同于中华中心主义思想的视点出发,尝试着雅俗共赏地叙述丝绸之路与唐帝国的历史。 c:31

(1)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表里一体的粟特人的东方发展史;(2)唐朝的建国史与建国前后突厥的动向。(3)安史之乱带来的唐朝变貌以及回鹘的活动。突厥与回鹘同是发源于蒙古高原并在中央欧亚东部发展起来的突厥裔的游牧民集团。 c:26

人种、民族、国民的根据何在?

人种(race)相当于生物学上的亚种或变种,并没有优劣之分,因而人种差别(racism)毫无人类学方面的根据,仅仅是一个属于内心怎么考虑的问题。 c:13

据大多数人的认知,“民族”主要是指具有下述特征的人群:(1)语言相同;(2)有相同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包括神话); (3)具有隶属于同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必须注意的是,“民族”内部的宗教以及外部的体貌特征在多数场合是一致的,但往往也有不一致的情况。 c:40

这里所说的突厥族,是从唐代至今的历史以及语言等方面的状况加以综合考量,是对历史上的突厥、铁勒、回鹘、葛逻禄、拔悉密、沙陀等的一个总称。 c:29

截至唐代,突厥族几乎都是黑发、直毛、黑瞳的黄色人种,然而到了唐末,随着以蒙古高原为根据地的回鹘帝国(东回鹘汗国,以下简称东回鹘)解体,以回鹘族为首的黄色人种突厥族从蒙古高原迁徙至阿尔泰地区,占领了从天山山脉一带到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大片地区,结果导致原先住在该地区,属于白色人种的印欧语族群经过数代之后接受了突厥语族的语言,这一区域成为了“突厥斯坦”,即波斯语称之为“突厥人之国,讲突厥语的人群的土地”。 c:29

而到了20世纪前半期以后,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昔日荣耀一时的Uyghur(维吾尔)这一名称,遂被拿来成为全体的称呼。也就是说本来不是Uyghur人的旧喀喇汗国治下的疏勒人、于阗(和田)人也被称作了Uyghur(维吾尔)人。此外,古代Uyghur人也并非伊斯兰教徒(穆斯林)。 c:23

在研究信息史料极端缺乏的前近代历史时,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习惯用现代的框架去投影过去,仅仅凭借语言来定义民族,将国家和民族视为同样的东西。 c:23

如前所述,人种乃是在久远的大时间框架中慢慢形成的,是后天性的东西。与此相比,民族则是在比前者短得多的时间框架中形成的东西,而且以后还会不断变化下去。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所谓“民族”乃是一种像“生鲜食品”一样的东西。 c:25

“人种”可以说是生物学的分类,“民族”是文化的分类,而“国民”则可说是政治的分类。 c:45

写出来的历史往往都只是胜利者的历史。18世纪以后的世界史是基于西方中心史观而写出来的,在中国史上则是中华主义,各国历史总是多数派民族的历史。持续地加以政治性的压力,使人民共有风俗、习惯以及历史(神话),拥有同胞意识。从古至今,这种做法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反复使用,而且今后也将继续反复使用下去。 c:18

民族”带有某种能被我们意识到的虚构,但是应该将其与露骨地带有某种意图的虚构,即被政治利用的虚构加以区别。 c:15

权力的本质就是暴力(军事力量)和经济力,凡是当权者自然都很傲慢,国家权力也不例外。国家的统治阶层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总是高喊着“国家利益”这一口号,对于不服从自己的势力则称之为“卖国贼”,因此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及媒体经常被当权者利用。 c:38

学习历史的终极意义在于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下述这一点,即无论人种、民族,还是语言、思想等,均没有所谓纯粹的东西,这些都是长期混合形成的历史性产物,因此没有任何优劣差别之分 c:65

打破西方中心史观

资本主义的前提是民主主义,而民主主义最基本的则是自由、平等、人权、少数服从多数、法治主义。 c:23

20世纪的亚洲和非洲的“现代化”实际是“西欧化”、资本主义化、民主主义化。 c:15

在我看来,历史相关论著可以分为三个范畴,即理科系统的历史学、文科系统的历史学和历史小说。 c:17

坚持基于学术良心进行历史推论的做法就是文科系统的历史学,而不负责任的做法则是历史小说。 c:19

真正的“自虐史观”是一方面无视自身的根基——伟大的亚洲文明,另一方面却盲目地追从西欧中心史观,认为只有欧洲发展起来的近代西欧文明才是人类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c:28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述,这些对西欧人来说可称之为精神源泉的西欧经典,实际上是从当时在文化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的伊斯兰世界中吸收了很多东西,而且继承了拜占庭的希腊正教,即东正教世界的文化 c:19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与世界史

所谓“中央欧亚”则是指整个欧亚大陆乃至欧亚非大陆的中央部分,即从大兴安岭以西的内外蒙古高原到里海周边的内陆亚洲,再加上从南俄(乌克兰)到东欧中部附近的这片区域。 c:43

东亚农耕文明圈、南亚农耕文明圈、西亚半农半牧文明圈,以及稍晚一些出现的欧洲半农半牧文明圈 c:15

中央欧亚西部,从乌克兰草原到高加索地区又是印欧语系的发祥地,其东部,从蒙古高原到大兴安岭周边的地区则是阿尔泰语系的故乡。这两大语系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上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 c:19

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都属于突厥语系统,只有塔吉克语是波斯语系统。 c:20

万里长城不仅是阻挡游牧民入侵的屏障,也起着阻止在农耕中国不得志的读书人、军人以及为赋役所苦的贫苦农民北逃的作用。 c:26

何谓丝绸之路?

本书标题里的“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即德文“Seidenstrassen”,后来又由英国的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 A. Stein)翻译为英文 “The Silk Road”,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 c:22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丝绸之路”不仅仅指“沙漠绿洲之路”,也包括横贯中央欧亚的“草原之路”以及经由东南亚的“海洋之路”。 c:23

丝绸之路并不是连接东西的线,而是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扩张而形成的一张巨大的网络。我把丝绸之路视作“面”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c:39

从中央欧亚再往北的北方欧亚地区出产高级毛皮,南海则盛产香药。如果除去北方欧亚地区的高级毛皮以及南海的香药只谈丝绸的话,丝绸之路也将无从谈起。正因为这是一张东西南北交织而成的交易网络,所以世界各地的名贵特产,诸如丝绸制品、金银器、玻璃、香料、药品、毛皮(详见后文)等商品,才能在这一复杂的网络中流通。 c:13

粟特商人带着粟特产的金银器和印度产的胡椒,从撒马尔罕出发,经天山北路的草原之路到达今天乌鲁木齐东边的北庭,然后从那里越过天山进入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在高昌滞留数月之后再穿越沙漠戈壁到达敦煌,最后沿河西走廊东进,长途跋涉抵达长安。该商人在北庭购入活羊之后在吐鲁番出售,此时他是短距离贩运的商人;他越过戈壁,在敦煌时新进一批于阗产的玉,然后贩运到长安,又俨然成为一名中长距离贩运的商人。像这种一个人扮演三种角色的情况也很常见。 c:14

因此,把西汉的张骞看作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张骞并没有开拓丝绸之路,他只不过是沿着已经存在的路线进行了一个较长距离的旅行而已。 c:37

丝绸之路贸易的本质是奢侈品贸易。 c:38

丝绸之路史观论争

将整个中亚史划分为以下三个时代: (1)雅利安时代:公元前5千年至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史前时代及其以后,到9、10世纪为止。 (2)突厥——伊斯兰时代,9、10世纪——18、19世纪。 (3)近现代,20—21世纪。 c:14

唐代的“回鹘”人本来信奉萨满教,后来改信了摩尼教。至于佛教徒的增加,更是10世纪后半叶之事,而回鹘人成为伊斯兰教徒则是在14世纪蒙古帝国解体以后 c:40

世界历史的八个阶段:① 农业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约从11000年前开始② 四大文明出现(第二次农业革命)约从5500年前开始③ 铁器革命(迟到的第三次农业革命)约从4000年前开始④ 游牧骑马民族登场 约从3000年前开始⑤ 中央欧亚型国家优势时代 约从1000年前开始⑥ 火药革命与基于“海路”的全球化 约从500年前开始⑦ 工业革命与铁道、蒸汽船(外燃机)的出现 约从200年前开始⑧ 汽车与飞机(内燃机)的出现 约从100年前开始 c:23

当然,这个中央欧亚型国家的完成形态是蒙古帝国,继承蒙古帝国的国家则有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清帝国。 c:15

第二章 粟特人的登场

公元一千纪,丝绸之路贸易的统治者是粟特人,粟特语是当时的国际语言。 c:31

索格底亚那(Sogdiana)一词是“粟特人的土地”之意,是公元一千纪活跃于欧亚大陆的粟特人的故乡。索格底亚那[插图]位于欧亚大陆的正中间,被从帕米尔高原流向西北,随后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及锡尔河环抱其中。 c:29

索格底亚那目前大都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只有其东部的一部分归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领有;其西部是阿姆河下游肥沃的三角洲地带花剌子模;南部有阿姆河中游的重要据点吐火罗(又被称作巴克特里亚);其东部是锡尔河上游,自古以来作为名马产地而闻名于世的费尔干纳就在这里。 c:27

先使用阿拉姆文字来书写粟特语,然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从阿拉姆文字的草书中产生了粟特文字。其后,伴随着粟特人向东发展,粟特文字传入突厥、回鹘。进入唐代以后,在粟特文字中产生了回鹘文字,到了13世纪,从回鹘文字中产生了蒙古文字,最后在17世纪,基于蒙古文字又转化出了满文。 c:50

粟特社会与商业

顺便说一句,根据这封寄往撒马尔罕的信件,证明匈奴确实曾被称之为“Huns”(匈人),这一点十分重要。 c:19

由此可以知道,作为粟特商业网络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曾存在过连接各个粟特聚落的邮驿制度。 c:14

所谓“称价钱”,就是唐帝国在麹氏高昌的官营市场上,对按重量出售的高价商品课的一种商业税。 c:21

这些不光证明了当时粟特商人几乎垄断了丝绸之路贸易,也如实地反映出了丝绸之路贸易乃是中转贸易这一实际状况。 c:11

然而粟特社会的状况却完全不一样——商人地位很高而担任神职的人员却不被重视。 c:36

粟特网络

特别是在唐代,只要说“兴生胡”或其省略形态“兴胡”,几乎百分之百是粟特商人;此外若说“商胡、贾胡、客胡、胡商、胡客”的话,十有八九也是指粟特商人。 c:21

这些主要包括来自康国(撒马尔罕Samarkand)、安国(布哈拉Buhara)、米国(弭秣贺Māymurgh)、史国(羯霜那Keshāna,又作“佉沙Kesh”)、何国(屈霜你迦Kushānika)、曹国(劫布呾那Kapūtānā)、石国(赭时Chach)、毕国(Peykend)的康、安、米、史、何、曹、石、毕等姓 c:20

进入东方

在以沙漠绿洲之路为主的丝绸之路贸易上,粟特商人的先驱乃是贵霜王朝时代的印度商人和巴克特里亚商人 c:13

河西走廊的粟特人军团

粟特人不仅活跃于河西走廊到宁夏一带,而且还进入了从鄂尔多斯(黄河弯曲部分)到山西北部的农牧接壤地带,进而进入了天山地区到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马匹,所以往往把马作为商品,从事着建立在马和骆驼的机动能力之上的东西方贸易;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变成了一个武装集团,自身兼有以骑兵为主的军事力量。并且,这些武装集团不仅用于护卫他们自己组织的商队,同时也给他们看好的势力积极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军事帮助,以图谋共同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自己看好的势力,既可以是突厥游牧集团,也可以是汉人军阀,只要是在粟特人看起来有发展前途的一方就可以。 c:16

第三章 唐朝的建国与突厥的兴亡

所谓“关陇集团”是指承担北魏国防重任的精锐部队:出身六镇,尤其是武川镇者(大多数是鲜卑族),在北魏分裂之后迁徙到关中盆地,并与当地的豪族联手组成胡汉融合的集团。 c:39

因此,唐代的汉民族、汉文化与秦汉时代的汉民族、汉文化是不同的东西。 c:19

实际上,唐朝是以异民族,即接受了以汉语为主的中国文化的民族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或者至少应该是由受到了异民族输血的汉民族即“唐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 c:35

众所周知,在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的时代曾大规模篡改历史记载,只要是对唐王朝或者是对李世民不利或不太好的记载统统被抹掉了。 c:15

太宗击败突厥

从此以后,唐朝的建国功臣就不再是跟随李渊在太原起兵的人,而是变成了在玄武门之变中支持了李世民的这部分人。 c:14

这样一来,在唐朝建立十年以后,到630年(贞观四年),唐王朝终于击败了所有的对手,消灭了国内的各路势力、隋朝流亡政权,尤其是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对手东突厥。灭亡后的东突厥遗民中有一部分被漠北的薛延陀和九姓铁勒吸收,还有一些投奔了天山地区的西突厥,不过大部分还是投降了唐朝。唐朝遂将这些近百万人的东突厥遗民安置到了国内的农牧接壤地带。这样一来,截止到突厥遗民复兴并建立突厥第二帝国的大约半个世纪,突厥问题变成了唐朝的国内问题。 c:12

北方的游牧民族原本就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优待异民族或其他部族的王公贵族,而且对这些人要比对自己民族或部族集团的民众还要好。在保留着浓郁北族习俗的唐王朝的方针政策中,就可以明显看到这一倾向。或许这正是唐帝国被誉为开放、国际化的本质所在吧。 c:34

唐朝的全盛期

所谓“羁縻”,在制度上属于中国王朝地方官制的一部分,是在异民族社会实行的一种使其维持原状的同时加以统治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与直辖地(内地化)相比要松弛很多,但较之“册封”关系——给异民族或异国的君长授予官爵,将其纳入中国王朝的官爵制度的同时又承认其独立,使其负有朝贡义务的臣属关系——则远为严厉。“羁縻”乃是一种实质性的统治形式。 c:21

隋唐是由很早就迁徙到中国本土、被称作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的整个游牧民与人口占压倒性优势的汉人农耕民合二为一的结果 c:14

第四章 唐代文化的西域趣味

截至西汉时代,“胡”意味着匈奴,而到了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则是指以匈奴、鲜卑、氐、羌、羯为代表的北方到西方的游牧民。可是,从作为过渡时期的东汉开始,“胡”就已经开始指以粟特人为首的西域人了。 c:20

本来,在3世纪以前的东亚并没有“粉食”的文化,只有将谷物按照颗粒的原状或煮或蒸以后食用的“粒食”文化。 c:21

一言以蔽之,唐代社会异国情调的主流来自包括伊朗系统、印度系统、吐火罗系统在内的西域系统的文化以及文物 c:18

所谓胡姬,就是指“年轻的粟特女性”。 c:13

所谓胡姬,就是指“年轻的粟特女性” c:13

音乐、舞蹈及其担当者

唐代的“十部乐”具体如下所示: (1)宴乐伎:太宗朝的640年由雅乐、胡乐和俗乐融合而成的一种音乐。 (2)清乐伎:汉代以来的传统俗乐。 (3)西凉伎:龟兹伎和清乐融合而成的音乐。 (4)龟兹伎:库车音乐,十部伎的中枢。 (5)天竺伎:印度音乐。 (6)疏勒伎:喀什噶尔音乐。 (7)康国伎:撒马尔罕音乐。 (8)安国伎:布哈拉音乐。 (9)高丽伎:高句丽音乐。 (10)高昌伎:吐鲁番音乐。 c:17

由河西节度使给玄宗献上的“河西胡部新声”中的《婆罗门》被改成了中国风格的《霓裳羽衣》就是其中的显例。 c:17

《女奴买卖契约》的背景

“禄山”这个名字也与安禄山一样,乃是来自粟特语的音译,意思是“光明”。 c:12

世界史上的奴隶与唐代的良贱制

总之,奴隶不仅在前近代,而且在近代,直到计算机发展起来为止的时期都是世界最高级别的精密机械,与作为前近代军事力量之根基的马(或骆驼)并列,堪称两种最有价值的高价商品之一。 c:13

唐代人的身份分为“良”和“贱”两大类,一般称作良贱制。良民都具有独立的户籍,而贱民没有独立的户籍。 c:18

唐代的奴隶市场

在市场内部,又把同业的店铺排列在一起,这样的同业店铺的“排列”就叫作“行”。 c:14

第六章 突厥的复兴

对突厥来说,自630年以来长达五十年间,突厥不仅屈服于“桃花石”(唐)这一异民族,忍受其统治,还要承担诸如远征高句丽及西突厥等各种各样的军事任务。这是一段令突厥人难以忘却的屈辱时代,将永远成为其引以为戒的记忆。 c:11

第七章 回鹘的登场与安史之乱

所谓摩尼教,乃是在公元3世纪前半期,在堪称“宗教大熔炉”的西亚,由出生并成长于巴比伦的伊朗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摩尼教的核心是希腊化时代的一种混融宗教“诺斯替派”(灵知派),带有独特的二元论色彩,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从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犹太——基督教等宗教的各种思想而创立的一种二元论(光明与黑暗、精神与物质、善与恶)的折中主义宗教。 c:32

改变对安史之乱的看法

在唐代前期,常备军是靠面向所有民众的租庸调制这种徭役来维持。而安史之乱后则不同,国家乃是基于重视课税的两税法以及食盐专卖、商业税等间接税得到的税收来雇佣常备军。 c:17

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经从一个自己筹措调配军事力量的武力国家,转变成了一个用金钱来购买和平的财政国家 c:39

“北方”势力已不只是单单凭武力,而是处于能够构筑一种通过文书行政来直接或间接地统治“南方”的阶段。 c:12

末章 唐帝国的黄昏

在我看来,决定中亚大局的“关原之战”,应该是在8世纪末叶,以东部天山北麓为舞台,爆发于回鹘和吐蕃之间的北庭争夺战。 c:16

贯穿整个8世纪,在中央欧亚中心区域(狭义上的中亚)围绕霸权展开争夺的一共有四方,即东边的唐帝国、南边的吐蕃帝国、西边的伊斯兰帝国(大食,前半期是倭马亚王朝,后期是阿拔斯王朝)以及北边突厥系统的帝国(最初是突厥第二帝国,中叶以后是回鹘帝国)。 c:17

三国会盟与回鹘西迁

显然,北庭争夺战在中亚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说,正因为胜利者是突厥系统的回鹘,所以其后的中亚才出现了一直持续至今的突厥化进程。倘若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区域或许将不是成为“突厥斯坦”,而是成为“吐蕃斯坦”,或许至今还是藏传佛教圈中的一员。 c:14

总而言之,粟特人并没有消失,而是融汇进了其他民族之中。粟特人带来的粟特文几乎原封不动地变成了回鹘文,而回鹘文到了13世纪则成为了蒙古文。到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少许加工改良,蒙古文又变成了满洲文。因此可以说,甚至连中央欧亚型国家的清朝也承袭了粟特文化,而内蒙古自治区所使用的蒙古文正是留存至现代的粟特文化遗产。 c:36

后记

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史”既不是产生于希罗多德的希腊,也不是司马迁的中国,而是出现在由集结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势力建立起来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帝国,而且是在蒙古帝国治下的伊斯兰文化圈内诞生的。 c:12

无知创造不了任何东西。无知者拥有选举权的民主主义,则必定会落入愚民政治的危机之中。 c: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