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90 lines (247 loc) · 37.4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90 lines (247 loc) · 37.4 KB

断层线

拉古拉迈·拉詹 - 经济理财榜-财经

通货膨胀、经济萧条、贫富分化、泡沫越吹越大,全球断层线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全球思想家最信赖的经济学家将会告诉你:保护你的财富,首先要从修补断层线开始。拉詹警告世人:我们的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修补,那么一场潜在的更具毁灭性的危机正在等着我们!作者同时认为,中国断层线如果不及时修复,中国经济将会面临重大挫折。修补断层线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你想登临世界上最聪明人的“思想海拔”,首先应该从阅读拉古拉迈·拉詹编著的《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精)》开始!

推荐序一

从特定意义上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于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无法完全解释,使得金融界对于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这样的精密机器的机理难以理解。 c:22

他的这篇论文强调美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显著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对称、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必然会导致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 c:39

新世纪以来,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结构性失业现象,导致收入水平严重不平衡。在政治压力之下,政客们极力推动了以扩大住房信贷为代表的宽松信贷政策,促使低收入阶层提前消费,改善生活质量,其后果就是助推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泡沫,构成了第一个“断层线”。 与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相对应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度储蓄,由于内部市场狭小,新兴国家对出口型企业的补贴政策会抑制家庭消费,使国内市场受到进一步压制,其巨额的外汇储备又只能以低廉的资金价格流回发达国家,助推了资产泡沫,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第二个“断层线”。 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加上较高的失业率,使得政府倾向于制定减税、增加支出、降息等宽松的经济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第三个“断层线”。 c:65

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后果也逐步显现,在美元依然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制度框架下,大量的货币发行导致美元不是进入美国实体经济,而是流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带来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推动新兴国家的货币大幅升值,冲击其出口市场。 c:33

推荐序二

第一条断层线来自美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美国国内政治之间的冲撞。 c:64

收入低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更低,受教育程度更低则下一代的收入水平更低,这样一来,教育的差距会使得收入差距越来越恶化。普通劳动者的后代在竞争中弱势会越来越明显。 c:29

第二条断层线是国际收支失衡。 c:39

第三条断层线是不同的金融体系之间的碰撞。 c:44

当英美金融资本来到发展中国家之后,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采取三种办法:一是只借短债不借长债,方便随时出逃;二是用外币贷款不用本币贷款,这样可以回避汇率风险;三是通过国内银行贷款,这样一来,国外资本的利益和国内银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救本国银行,一旦救了本国银行,也就等于救了国外的金融资本。这样的碰撞带来了“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即本来要用本币,但借到的却是外币,本来是想长期贷款,但得到的都是短期贷款,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了发展中国家借款者的头上。这就是新兴市场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c:60

推荐序三

拉詹勾勒出三条断层线,一是日渐扩大的贫富不均,二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忽略内需,三是经济衰退后所需要的复苏期拉长,使低息政策成为复苏的法宝,是政治正确的唯一选择。 c:74

拉詹开出药方,在美国,要加强全民社会福利保障网,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要提升全民的教育水平。全球范围来说,各经济体必须降低对出口的依赖。第三就是金融系统必须改革,限制它们进行更大的风险活动。 c:39

序言

问题并不是没有人提醒过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是那些从经济过热中尝到甜头的人——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根本就没心思听。 c:34

放宽管制以及证券化的发展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使银行家们(更广泛地说是财务经理们)开始追逐更加复杂的风险形式。 c:37

随着美国经济的放缓,美联储加大干预力度,大幅削减利率。希望以此激活经济领域中对利率敏感的经济活动。正常地讲,此举本应拉动企业投资的增加,但是这些企业在互联网泡沫时代进行了大量投资,此时已经力不从心。相反,较低的利率刺激了美国消费者购买住房的热情,从而抬高了房价,使房地产投资猛增。 c:23

美国的消费者看起来欲壑难填,其他国家则一边通过对美国出口拉动经济走出低迷,一边又借钱给美国为进口埋单。 c:15

在地质学中,由于地壳构造板块相互挤压和冲撞在地壳表面形成的断裂称为断层线。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慢慢积聚,挤压着这些断层线。 c:26

第一类断层线产生的根源是国内政治压力,尤其是对美国来说 c:31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当政府无法直接消除中产阶级家庭的深层次焦虑时,就会拿宽松信贷来作为安抚剂。 c:78

而过度的农村信贷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导致银行业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c:23

如此强大的消费品生产能力也反映出这些国家在增长模式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过度依赖国外的消费者。这种依赖是形成第二条断层线的根源所在。 c:64

对于那些政府和银行积极干预经济增长的国家,其金融体系与上述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公开的金融信息非常有限,或许是因为政府和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直接控制资金的流通,不需要也不想要公众监督。 c:26

外国投资者因为不了解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内部关系,所以会采取三项保护措施。第一,只提供短期贷款,以确保能随时撤资,达到风险最小化。第二,只接受外币支付,以防该国发生通货膨胀或者货币贬值从而导致其债权缩水。第三,通过当地银行放款,如果出现问题,而当地银行无力还款,政府将出面协助银行以避免大面积的经济损失 c:54

但是,当项目出现表现不佳的迹象时,外国投资者就会迅速撤走资金。因此,严重依赖外资的发展中国家就经历了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最后以20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而告终。 c:33

一些国家还决定通过低估货币来扩大出口。它们不仅通过购买外汇来维持较低的汇率,还建立了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未雨绸缪,以防国外债主再次发生恐慌。 c:25

因为长期刺激政策的目标是迫使私营部门非自愿地增加就业,这样做会削弱该部门的积极性,尤其是对金融行业来说。 c:29

从政治上来讲,经济复苏的关键不是产量,而是就业,政客们愿意从财政方面(政府支出和低税收)和货币方面(降低短期利率)加大对经济的刺激,直到就业出现起色为止。 c:57

致命一击来自艾伦·格林斯潘,这位美联储主席在2002年宣布,美联储不会出手捅破资产价格泡沫,但如果市场崩溃,美联储会通过新的扩张帮美国度过危机。如果金融市场在进入狂热状态之前需要一个许可的话,那么这番话就是那个许可。 c:14

断层线由于以政治为动机的刺激政策与寻求竞争优势的金融行业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就如同鼓励低收入人群购房一样,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c:20

公平交易体系的弱点之一便是它依赖于价格的准确性,但是当流入资金规模过大时,价格可能会变得极其不真实。 c:55

这次金融恐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银行将低质量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打包出售,而是银行本身持有了大量的此类证券,并通过短期债务为其融资。 c:19

不幸的是,金融体系的激励机制鼓励利用短期的优势,这也使得银行从业者更热衷于追逐风险。 c:15

真正安全的金融体系既不承担任何风险,也不鼓励创新和增长,更不会帮助穷人脱贫,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很小。 c:27

一个国家若是政治失衡,不管其制度多么发达,都会重新退回到发展中国家的状态。 c:25

第一章 “放心贷款吧,有人埋单”

一般来说,技术的进步从长远来看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 c:21

但是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也可能极具破坏性,而且如果人们缺乏应对措施的话,这种破坏性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c:32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堪一击,下一波技术革命和外包热潮很可能吞噬掉大量的工作岗位,令人愈加担忧。 c:22

美国在教育事业上的失败以及公民因缺乏机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被间接地转化成沉重的家庭债务,并最终成为这次金融海啸的震源 c:65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90/10工资鸿沟产生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大学升水效应”。拥有本科学历者的工资同只拥有高中学历者的工资之间的比值自1980年以来稳步上升。 c:24

尽管我一直都在用“教育”这个词,但是有时我所指的也包括就业的能力,其实一个更好的说法是人力资本,即广义上的能力,包括健康、知识、智力、态度、社交能力和责任感,正是这些素质让人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分子。 c:60

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增加收入、拓宽就业前景,它的意义要远胜于此:教育通过其内在的价值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 c:42

为什么美国会落后?

康涅狄格州预科学校的孩子抽着大麻却仍能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去读大学,印第安纳州农村的孩子吸食冰毒并且辍学,纽约南布朗克斯的孩子吸食可卡因,最终死于流氓斗殴。 c:17

大批的人因无法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显示出社会效率极其低下 c:36

工资差距拉大不平等

更大规模的移民和贸易也在这个问题上难辞其咎,因为移民直接参与非技术性工作的竞争,而远在其他国家的非技术性工人也通过贸易间接地参与到竞争之中,两者共同压低了美国非技术性工人的工资。 c:26

放宽管制以及进口带来的间接性竞争是造成很多工会成员失去高薪工作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工会的软弱也削弱了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工人讨价还价的能力。 c:13

如何对待不平等

向富人征收重税的政策并没有受到穷人的欢迎,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同情富人,而是因为穷人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变富 c:49

但是教育不平等的危害是极其隐秘的,因为它能够造成机会的不平等。 c:46

美国人历来不喜欢嫉妒别人,因为他们都很自信。但是当自信心即将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嫉妒和仇恨这对手足兄弟离我们还会远吗? c:44

政治应对措施

日益加重的收入不均问题让国会更加分化,从而更难在税收和再分配问题上达成一致 c:14

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争吵是自然会发生的,费力地去纠正不平等的现象反而可能加剧公民所不愿看到的冲突。 c:51

政客们热衷于让银行扩大住房信贷,因为信贷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它能抬高房价,让房屋所有者觉得自己变得更富有了,还能推动他们消费。信贷还能够增加金融行业、房地产中介行业和房屋建筑行业的利润和就业岗位。而且这一切都是安全的——像房屋一样牢固——至少目前是这样。 c:79

住房信贷的始末

美国大萧条爆发之前一段时期内同样出现了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和严重的收入不平等现象 c:20

房利美和房地美

但是大部分收益都来自在政府的隐性担保下实现的低成本融资。这样做是有重大政治风险的。 c:27

经济适用房计划

每当国会在某个法案中用了“安全和稳健”这样的字眼,结果往往会和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这部法律也不例外。 c:16

“居者有其屋”战略

2000年,克林顿政府将借款人可申请联邦住房管理局担保的最低首付标准大幅削减至3%,并增加了该部门可担保的抵押贷款的规模上限,同时还将借款人应付的保费金额削减了一半。 c:14

所有权社会

如果你有一些资产,这个国家的未来就会与你息息相关。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资产,那么美国就会更加朝气蓬勃,而且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与这个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c:23

2004年,尽管美联储已开始加息并表达了对房市过热的担忧,布什政府还是将房利美和房地美对低收入者的贷款业务提高至总业务的56%。 c:15

信贷也疯狂

只要有政府的支持,次级贷款就会继续保持其流动性,低成本住房的价格也会上扬。 c:15

政府若是强迫善变的金融领域以某些特定的方式行事,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且代价高昂。 c:33

很多主要参与者很可能根据民众的喜好行事,而不是通过深思熟虑来作决定 c:12

很可能是选民主导了政治行为(就如同市场主导企业行为一样),而非政治行为主导选民 c:31

这完全是由政府精心安排的,政府的目的就是要把钱借给穷人。 c:30

并不是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借款行为,实际上是政府出台的一些重要政策推动一些金融机构主动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 c:39

有趣的美国特征

忽视政客、政府和准政府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 c:11

政府对不平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回应就是推动信贷扩张,让那些收入水平停滞不前的人也能够消费得起。 c:45

美国的过去和一些新兴市场现在的经历有很多共同之处,因为两者都把信贷当做安抚民众的工具 c:28

看来在全世界,平民主义和信贷都是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 c:47

沉重的反思

在美国,由于人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均,从而加大了扩大住房信贷的政治压力。由此产生的断层线严重扭曲了美国金融领域的信贷业务 c:45

私人部门的目标和政府的目标并不一致,通常政策的制定都没有将这个差异考虑在内 c:35

宽松信贷是一个成本极高的再分配方式。 c:56

现在我们知道,援助只会带给人们依赖性、债务和治理不善,却很少带来增长。 c:61

在民主社会中,当人们看到经济前景暗淡无光时,他们会寻求政治上的解决途径,如果政治不能对此作出反应,他们就会想其他的办法。在政治上充当替罪羊的第一受害者往往是那些最显而易见、最易被妖魔化,同时最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 c:37

第二章 中国的断层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这种政策一方面注重政府在早期发展阶段加强干预——这正是我将其称为关系资本主义或者管制资本主义的原因,另一方面注重出口 c:26

不幸的是,当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出口国富裕起来之后,它们在长期追求外向型增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和体制已经使它们无力催生强劲而持续的内需,经济增长也难以均衡。 c:60

增长的不确定性

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今天很多国家之所以富裕起来,是因为它们都经历过长期的稳步增长,而不是因为它们增长的速度快 c:41

增加资本有利于发展?

实物资本能够提高收入,因为它能够提高每个人的生产效率。 c:49

如果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唯一差别在于实物资本的多少,那么为什么富国的富余资金不流向穷国从而使穷国能够购买其所需的实物资本呢 c:21

原因可能是穷国的投资收益低于上述这种简单计算的结果,因为这些国家缺少创造收益必需的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或者人力资源的缺乏。 c:43

组织资本

发展中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面临的真正问题,就是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对实物资本进行有效利用。 c:73

先发国家如何建立组织资本

奥地利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提出,资本主义是在创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的进入者带来了创新性的方法和技术,摧毁了原有企业的生意 c:34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是创造能够促进竞争和创新的体制环境,即确保财产权、完善专利法、降低准入门槛、减税,然后让私营部门发挥作用。 c:62

历史经验表明,体制性变革通常不是先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 c:86

政府干预的程度高低,是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 c:51

后发国家的战略

发展的战略还是很清晰的,即沿着富裕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逐步从低端科技转向高新科技和创新的前沿领域,并利用廉价劳动力保持竞争优势,直至技术得到改进,可用的资本储备(包括人力资本)增加。 c:55

制高点

且不说经营复杂的企业,政府修建学校、道路和大坝等项目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其动机并不是高效利用资源,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上层建筑有效运转,从而为公共安全、市场运行以及履行合同等私人活动提供保障 c:39

激励不足导致了组织内部的低效,同时,由于政府是垄断组织,只要纳税人还可以纳税就不必担心资源不足。激励不足,加上缺少竞争,导致政府在进行本该属于私营部门的活动时,效果往往很差。 c:36

哈耶克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认识到市场价格可以在不受组织缺陷或偏好影响的情况下搜集信息。 c:63

特权政策

很多政府不再依靠国有企业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是在依靠市场信号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着力弥补私营部门的组织缺陷,并努力打造国内的龙头企业。这种牵线搭桥的过程常常被嘲笑为权贵资本主义,换个好听点的说法就是关系资本主义或管制资本主义。 c:38

一般来讲,政府通过设立准入门槛、提供减税政策等措施帮助私营企业实现更多利润并利用现有资金进行投资,鼓励银行与特权企业加强联系,使企业获得充裕(以及低息)的贷款,同时以补贴价向企业提供原料,并通过征收关税消除外国竞争的威胁。有了政府的补助和保护,少数特权企业便能够快速发展,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以及技术、组织能力和稳定性。 c:37

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如何在让特权企业赢利并提升组织能力的同时,保留市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c:42

但是政府需要的不是某些官员心血来潮式的约束,而是更加系统化的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即使在特权企业面前也一视同仁。 c:22

发展中国家的特权政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普通家庭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导致家庭消费水平偏低。 c:20

打造强势企业的需要可能会导致政府以牺牲公民利益为代价给予企业和银行特殊利益。 c:68

管制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公司由于国内消费不足而丧失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c:57

外向型增长和管制资本主义

约束低效企业并拓展商品市场的一个途径就是鼓励国内的大公司进军国际市场。这样不仅能迫使企业生产出成本更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来赢取国际市场的份额,同时大规模的国际市场也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发挥规模效应的可能。 c:32

一旦企业掌握了纺织品制造的基础,便开始沿着技术的阶梯爬升,生产更加复杂的商品 c:14

管制资本主义在使国家脱贫的即期目标上确有奇效,但落实起来绝非易事。 c:13

错过转型

管制资本主义初期需要给予企业特殊优惠政策,但这种政策在民粹主义的民主国家中难以持续下去 c:19

然而,印度政府向这些企业提供的保护却使企业堂而皇之地成了“彼得潘”(苏格兰剧作家詹姆斯·巴利笔下不肯长大的小孩),即永远壮大不了的公司。 c:14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富?

在德国,企业与全能银行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相互持股得到了巩固,催生了国内卡特尔,弱化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从而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国际市场竞争。 c:30

为了保持竞争力,德国和日本不得不进入价值链的上游和需要创新的领域,制造出更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不得不稳步提高生产效率。 c:39

创造了出口奇迹的国家看起来有点发展畸形,颇似只有一半肢体的人:因为在这些国家中,效率奇高的生产部门和病态的服务部门并存,尽管国内需求委靡却依然注重国外需求。 c:75

断层线:日本的案例

依靠出口拉动增长的国家非但没有在富裕之后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增长均衡化,反而发现依靠自身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难度极大,因为增加最终消费的正常渠道在着力扩大出口的过程中已经趋于萎缩。 c:52

中国的断层线将会加深还是弥合?

家庭收入受限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以低利率的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补贴,这就意味着家庭存款从银行得到的利息也很低。 c:71

第三章 外资的诱惑:全球资本是如何运转的?

从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这样一个教训,无论增加的支出是用于消费还是用于投资,依靠大举外债来扩大支出的做法具有很大的风险。 c:23

储蓄与投资

如果资本能够在国家间自由流动,一个国家的投资与储蓄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要远远高于人们的预期。 c:35

一个国家越是借助其国内储蓄来进行投资,其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利用的外国融资越多,其经济增长越慢。 c:61

因为外国贷款者注重的是国家及其政府的信誉,而不是所投资项目的具体特点 c:19

生产导向型经济体中的金融部门

在巴西,即便是信用状况良好的公司进行短期贷款,其息差往往也高达10%,而在工业化国家却不足1%。 c:19

向家庭放贷,即使在美国这样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中,也是有风险的,在欠发达的金融体系中风险将会加倍 c:13

总体而言,有两个原因使一个发展中国家急需外国融资:低储蓄,或者投资额超过其储蓄额。 c:38

1994年墨西哥危机

发展中国家储蓄低的原因就是本国政府背负了巨额赤字,并通过借债来提供补贴。通常来讲,这些财政赤字是由于政府给予了政治上享受优惠的那部分人过多的补贴,这是基于政治逻辑,而非出于经济考量。 c:34

负债累累的政府以外币形式借的债越多,其通货膨胀率就越高,这样才能弱化国内债权人要求还款的压力。 c:31

1998年东亚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在商业地产市场和制造业过度投资引起的。 c:43

导致破产现象发生的典型因素包括利用短期债务进行过度投资,以及外国货币错配的风险。 c:4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所以在条件设定方面有些过分,是因为其在设定条件的时候常常被美国等主要成员国所左右,它总是试图按照西方的管理理念来改造亚洲国家。 c:25

断层线正在加深

国内金融体系的落后使得后来的外国投资者们能够要求并享受特权,而这些特权则会侵蚀当前国内投资者的利益,或者由于政府为外国放贷者提供隐性担保,会侵蚀纳税人的财富。此外,这些外国投资者得到了保护,就不会那么谨慎地考察所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了。结果这又使得借款者——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不再认真考察向外国借款的全部成本,他们往往倾向于过度借贷。 c:32

美国成了外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

因为管制资本主义在外国投资者看来很难理解、很难驾驭,所以,它们应对的办法只能是持有股权或短期债权,随时准备将资金撤出债务国。 c:21

实现贸易盈余的途径就是削减投资,这也有助于帮助这些国家摆脱一度困扰它们的繁荣–萧条怪圈。 c:18

经济刺激的意愿

美国人历史上一直反对高福利,因此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其中包括失业救济。 c:14

今天,华盛顿政府的主流想法就是:当前的失业率是决定能否连任的主要问题。 c:31

如果政治动机过于强烈,经济刺激政策就会削弱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并有可能再次引发我们刚刚经历过的金融灾难。 c:27

失业型复苏

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美国长期失业的情况很罕见,可能是因为失业救济金期限太短,这样就迫使失业者加倍努力地找工作,即便工资较少,也愿意接受。 c:13

社保体系为什么薄弱

与供应商、债权人、客户和雇员关系疏远,思想和行动富有创新性而且激进,在奖惩方面公事公办,不讲人情。而欧洲大陆或日本的公司则依赖与供应商、银行、客户和雇员之间的长期良好关系,思想和行为具有渐进性,而且合作伙伴之间更加愿意同甘共苦。促使它们保持互动的是这种长期友好的精神,而不是冷冰冰的法律合同。 c:25

美国冷漠的制度体系迫使公司高层必须拿出硬性的、可衡量的、能传达的结果,因为这是市场评估他们的依据。 c:25

关系系统给予了公司高层更大的回旋余地。因为债权人熟悉他们,评判的依据不会局限于经济下挫时期的数据,能容忍赢利能力暂时的下降。 c:19

这个体制的优点就是绝不偏向任何当前享有特权的公司和工人。 c:19

美国经济体制的挤出效应和失业救济金的本质密切相关。美国注重在经济困难时期迅速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关闭垂死的企业并资助新企业。经济衰退既有毁灭性也有创造性。不仅毁灭了很多原有的工作岗位,也创造了种种新的就业机会。救济金持续时间短,从而激励失业者积极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c:35

很难说经济结构和失业救济金哪个更重要。实际上,二者的背后可能还会有第三种因素的驱动,即意识形态或政治。 c:23

其中包括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缺少强大的全国性工会组织,部分人群中的贫困集中(与种族有关),国内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以及经济决策权的分化妨碍统一立法。 c:18

美国历史上没有受到暴君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美国国内不存在强大的贵族集团。因此,美国人没有形成强烈的阶级意识,也没有必要利用政府来征服那些压迫人民的精英集团。调查显示美国人依然相信这样的信仰:美国的机会几乎是无限的,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变得富有,贫穷的人是因为没有作出足够的努力和奋斗 c:45

不利的经济冲击却十分有利于汇聚全国的智慧,因为每个人都受到了影响。因此,经济动荡就成了实现变革的良好机遇。 c:36

自主刺激的弊端

不幸的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制定的政策往往是为了应对某种特定的局面而匆匆出台的,考虑不全面,带有机会主义的特点。 c:2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滞后性。 c:12

美联储的目标

经济学家认为维持经济健康运行的两大要素——保持充分就业(即高增长)和价格稳定(即低通货膨胀)的目标长远来看是不可兼得的,因为高增长必定需要高通货膨胀。 c:37

一个经济体长期的就业水平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是取决于商业环境、创新动力以及公司在雇用或解雇工人上的自由度等因素。 c:47

对央行来说,最好的标志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表明经济发展速度正在超出限制,如果通货膨胀率下降,则表明经济增长需要刺激。 c:25

利率及其作用

长期利率在经济中极其重要。较低的长期利率会增加股票、债券、房产等长期资产的价值。因为股息、利息以及房屋功能的折现率较低。这样就能增加家庭财富,刺激家庭消费。长期的低利率也弱化了储蓄对家庭的吸引力,使其更倾向于消费,这又增加了市场需求。最终,长期利率决定了实际投资的赢利能力,刺激了公司的投资动力,同时强化了公司的贷款能力。 c:39

网络泡沫的破裂

美联储实际上刺激的是本已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为他国,而不是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 c:14

泰勒规则是指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利率调整规则,该规则将短期利率视为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共同作用的结果。 c:19

真实的原因是美联储提高短期利率导致政府长期债券的风险溢价下降,进而导致长期利率下降和债券价格上扬。 c:13

美联储有错吗?

在某种程度上,美联储的政策将美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避险基金,在全球投资风险资产,但资金来源却是自己在世界范围内借入的债务。 c:30

因此,房价上涨,而不是收入增加,更能够保持借款者的持续偿付能力。 c:18

如果市场状况良好,而且资产价格并未脱离基本面,那么资产价格上涨也不足以成为一个问题。在房地产市场中,价格应该是利率水平、当地人口、家庭收入水平和当地调控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 c:27

的市场是不同的:不仅非常脆弱(较少的房地产市场交易决定了全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而且不允许投资者做空。这些市场的价格可能会严重脱离基本面。房价泡沫破灭引起的不利形势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因为随着价格 c:40

资产价格上涨不可持续的关键预警信号就是与其相伴的信贷扩张 c:36

信贷快速增长在过去被认为具有重要的意义,部分原因在于它被认为预示了通货膨胀,部分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信贷质量可能下降。 c:14

这种承诺就是所谓的“格林斯潘对策”,即美联储不可能准确判定资产价格会在何时上涨到形成泡沫的地步,因此美联储将忽视资产价格,而是准备好一旦泡沫破灭就出来收拾残局。 c:21

经济学家为什么容易犯错误

危险就在于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将会试图抹杀货币政策、风险以及资产价格泡沫之间的联系。 c:13

美国最大的失误之处

薄弱的社保体系导致美国的政治体系对就业增长极度敏感。 c:16

因为每个国家都知道美国在政治上很脆弱,不得不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挫,从而导致美国市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流向其他国家,所以,在经济下挫时期,这些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或者政策调整的动力相对较弱。 c:14

美联储在就业机会稀少时实行的长期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人们更加愿意承担风险,并推高资产价格泡沫,而这从长远来看再次弱化了经济结构。如果美国不能容忍长期的失业,而这种失业又确实存在,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泡沫不断的风险,因为美联储会被迫勉强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努力去增加就业。 c:30

第六章 当货币成为一切的价值衡量

第一,银行家是最善于捕捉赚钱机会的人。 c:13

第二,银行家们总是在投资新手或者没有很强赢利动机的投资者身上寻找最大的机会。 c:24

第三,银行家的行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趋势。 c:18

第四,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安全性。 c:18

政府介入的预期所带来的问题在于,市场力量无法阻止银行家们在看似有利可图的机会面前被激发出来的竞争性狂热——我把这种情况称为市场参与者对主要市场参与者行为的无意识指引。 c:11

金钱能够衡量一切:银行家该不该受到指责

金钱的匿名特性、可替代性以及来源的不可追溯性,都使它无法作为引导雇员行为为社会服务的机制。 c:16

第七章 赌徒心理:银行在拿命运开玩笑

如果这些抵押贷款违约的关联性不强,那么确实有可能将大量的次级贷款评级为AAA级。 c:11

为什么银行家选择尾部风险

正是现代金融市场对罕见的阿尔法收益提供的巨额回报催生了蒙骗投资者的强烈动机。 c:20

尾部风险特别有害的一点是,当市场大范围地暴露于其中时,它将会产生承担更多尾部风险的动机。一个看似不理性的震荡可能是金融机构太过理性计算的产物。 c:14

股东:眼睛死死盯在收益上

市场被认为是具有理性预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具备完美的预见性。 c:12

如果银行家闯了红灯……

内生于现代金融系统的对于出色业绩的追求和文明政府不愿意坐视金融领域的崩溃造成普通公民陷入困境,二者结合起来造成了潜在尾部风险的产生和周期性的代价高昂的后果。 c:29

如何规避风险:当人人都可以贷款的时候

我们应该让作决定的人将其决定的所有后果都考虑进去,而不是武断地限制他们作决定的权利。 c:13

文明民主社会的整体趋势是不断为所有人扩大选择的权利而不是限制选择,更不用说仅仅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限制。 c:17

金融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们不应该对所谓“粗野的个人主义”过分担忧,真正应该担忧的是无差异的集体思考,因为这是系统性问题的首要来源。 c:22

我们必须以这样的系统为目标:在这个系统中,没有私人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府的保护,每个私人机构都知道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其后果将全部由自己承担。 c:18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监管在经济周期的底部最严格,而此时市场中并没有太多需要监管的参与者。相反,在经济周期的顶部,市场自治的误解是最流行的,而此时却是经济系统最危险的时刻。 c:23

“大而不能倒”应该扫进垃圾堆了

重要的不是规模本身,而是系统内部风险的集中和关联程度,以及相对于资本的风险暴露水平。 c:22

第九章 任何人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机会

如果一个社会相信高工资是培训和努力的结果,那么它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就会少一些,进而确保人们有获得技能和付出努力的强烈动机。如果一个社会相信高收入来自关系、机会,或者欺骗,那么它就会对收入征收重税,而且很少有人会努力工作,而那些有关系的、幸运的以及欺骗他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c:26

减少不必要的收入不平等的最好方法是降低人力资本培训资源的不平等性。 c:17

第十章 说服中国:怎样才算最正确的做法

曼德维尔由此简明地指出,一个充满酷爱节约的储蓄者的经济体不能实现长期的繁荣,因为如果没有人花钱,就没有人赚钱。我们提倡节俭而压制借贷,但是在一个有活力的经济体中,二者缺一不可。 c:31

美国2006年的消费是通过借入其他国家70%的储蓄来实现的。 c:15

中国积极地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以此来保护其出口行业。这些缺乏远见的做法将会破坏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进而使摆脱当前的失衡状态难上加难。 c:18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除了强迫自己摆脱对全球需求的依赖以外,没有别的替代性办法,因为如果中国不增加进口,那么其他国家吸收中国出口的能力也将是有限的。当然,在经济上丧失购买中国产品能力之前到来的,可能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的政治容忍度的极限。 c:56

多边组织及其影响

历史上,大国总是不愿意看到独立、强劲的多边机构产生。当多边机构非常强大时,它往往不能保持独立性;而当多边机构保持独立性时,它们往往不够强大。 c:17

中国和世界

但是最重要的是维持币值低估的努力造成了经济极大的扭曲,压制了消费,在一个拥有大量劳动力资源的国家进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投资,金融部门没有得到发展。 c:23

说服中国

他们没有看到的是,日本从出口导向增长模式转向更为平衡的增长模式的转型开始得太晚了,所以现在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个加速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c:25

后记

经济停滞是产生冲突的温床。 c: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