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69 lines (85 loc) · 10.8 KB

哈佛极简经济学.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69 lines (85 loc) · 10.8 KB

哈佛极简经济学

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 - 经济理财榜-财经

一本书了解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倾力推荐。这本书包含了读者渴望了解的所有经济学知识,是一本经济学入门读物,书中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大众阐述了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等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思想精华,都凝聚在这本书中。他们的经济学思想影响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对当代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翻开本书,掌握当代经济发展背后的规律。

第一章 绪论

因为能够争取人心的人,力量胜过刀剑或权杖,所以这些人也就塑造并支配了这个世界。 c:32

对社会史的秩序与意义之探寻,正是经济学的核心。 c:57

第二章 经济革命

人类必须仰赖他的同胞才能生活这个事实,却使得生存问题变得异常难解。蚂蚁具有合作本能,但人类却正好相反,似乎生来就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人们瘦弱的身体迫使他与别人合作,但其内心的驱动力却倾向于破坏社会合作的伙伴关系。 c:46

“市场”这种伟大的社会发明尚未出现

社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能用威权统治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c:17

只要这些问题被交给传统或命令来解决,“经济学”这门特殊的学问就无法出现。 c:20

这些旧世界的零星琐事,有某些共同点:第一,一个以个人利益得失为基础的体系是否适当(更遑论是否必须),还在未确定;第二,经济世界还不能从社会脉络中独立出来。现实事务不可避免地与政治、社会和宗教生活纠结在一起。 c:30

因为市场体系不只是交换物品的手段,更是维系整个社会的一种机制。 c:61

市场体系的诞生

但是“土地”“劳工”与“资本”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宗教改革时代——也就是16或17世纪之前的整个世界——根本不存在。 c:31

包含土地、劳工与资本这三大要素的市场体系,是在极大的痛苦中诞生。 c:16

经济革命不是由伟大的事件、个别的历险、单独的法律或有力的人物所缔造,而是一个多面向的自发过程。 c:50

让欧洲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政治变迁之一,就是对海外探险与扩张的鼓励。 c:36

第二个重大的变迁,就是宗教精神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怀疑论与人文主义观点的冲击而式微。 c:38

在这场变迁过程中,权力很自然地从不了解金钱重要性的骄傲贵族手中,流向了明白金钱可贵的商人之手。 c:16

除非金钱可以被理性地计算,否则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不可能成功运作。 c:24

此后,生存问题不再仰赖习俗或指令来解决,而是依靠一群自由追逐利润的人们的行动来解决。这些人仅仅是透过市场本身,才能凝聚在一起。尽管资本主义一词要到19世纪晚期才被广泛使用,但是这种体系就叫资本主义!而从根本支持这种体系的利得观念,已然深植人心。很快,人们就深信它是人类本性中,恒久不变而且无所不在的一部分。 c:32

经济学家的时代来临了

亚里士多德写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有些人就注定要被统治,其他人则注定要成为统治者。 c:20

18世纪初期最聪明、最棒的社会评论家伯纳德·曼德维尔写道:“为了使社会幸福……必须让大多数人既无知又贫穷。” c:41

第三章 亚当·斯密的美妙世界

正如同《道德情操论》所述,人类自私动机之间的交互作用,转化成最出人意表的结果:社会和谐。 c:21

怪人亚当·斯密

奈反对这种观点,坚决主张财富源于生产,而且一手一手地传递,就像血液循环一样流经整个国家,并注满社会的身体。这确实是属于医生的洞见 c:14

斯密最伟大的创见之一,就是发现了价值是源于劳工,而非源于自然 c:51

《国富论》

经济生活的最终目标,是由每一个人所消费的商品与劳务的流量所构成。 c:11

市场规律

也是该蓝图的核心。首先,他想揭露出让社会凝聚在一起的机制。一个人人追逐己利的社群,怎么可能不四分五裂呢?是什么因素,使得每一个人的私务,得以和全体的需要相符?既没有中央权威的规划,也没有古老传统的稳定影响力,又怎么能够让社会完成维系其生存所必需的任务呢? c:27

亚当·斯密的市场规律基本上很简单。在特定的社会架构下,某种特定行为的结果,会产生全然确定而且可预见的后果。具体地说,市场规律告诉我们,在一个人人追逐己利的环境中,个别的自利本能会导致竞争;更进一步地说,竞争会导致社会按照它所想要的数量,以其准备要支付的价格,获得其所需的物品。 c:47

正如同《道德情操论》所述,人类自私动机之间的交互作用,转化成最出人意料的结果:社会和谐。 c:46

社会将能够透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要素的分配,以符合其要求。然而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无需主管当局规划建立生产的进度。自利心与竞争之间彼此拮抗,就能实现这种转变。 c:28

市场既是个人经济自由的极致,也是最严格的监工。 c:25

亚当·斯密的世界,被称为原子式竞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无论是劳动或资本方面的生产要素,都无力对于竞争的压力加以干预或抗拒,人人都被迫在一个巨大的社会自由竞技场中,匆匆地追逐自身的利益。 c:25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分工的好处,就在于“让最底层的民众都能享受到普遍的富裕” c:19

人口律

这得借由市场的第二个重大规律来克服:人口律。 c:12

反对政府对市场干预

人类大部分的理解力,都是在工作中形成的。一辈子只操作几个简单动作的人……往往变得极端愚昧而无知 c:16

亚当·斯密真正反对的,是政府对市场机能的干预。 c:17

亚当·斯密体系的大敌不是政府本身,而是任何形式的垄断。 c:25

亚当·斯密说,不要试着为善。善事会以自私自利之心的副产品的面目自然出现。 c:34

自利与竞争之间的互动

亚当·斯密写道:“对于大多数有钱人来说,财富所带来的主要乐趣,就在于炫耀。在他们眼中,唯有秀出只有他们自己才有足够财力拥有的事物,方能充分发挥财富的效用。” c:16

所有对于财富与荣誉的巧取豪夺,都有助于百姓的福祉,终能得到正当的理由。 c:33

农业是一桩生意

若以升降梯来类比,李嘉图发现,社会进步的升降梯,对不同的阶级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人可以平步青云,有些人却在上升数级之后,被一脚踹到底下。更糟的是,让升降梯移动的那些人,不能随之上升,而那些步步高升的人却只是坐享其成。 c:18

土地无法像人口一样快速增长

大规模的都市化,是使得马尔萨斯的预言在西方落空同样重要的原因。孩子在农村可以作为资产,在城市则是负债。 c:36

地租不仅是使用土地的代价

工业化不仅能减缓出生率,还大幅提升了我们所控制的土地粮食生产力 c:12

《政治经济学原理》

问题在于个人特性是否仍能独立存在;人民能否自由表达意见;个人对整体的绝对依赖,以及整体对个人的监视,会否将所有人的思想、感情与行动都磨成温驯单调的样子……会责备异常行径的社会,绝对不健康。 c:18

马克思与恩格斯

这一哲学常被称为“辩证唯物论”,称其辩证是因为它包含黑格尔的内在变动观念,称其唯物论乃是因为它不立足于观念世界,而是植根在社会和物质环境的领域。 c:1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历史就是阶级间为了瓜分社会财富,而不停斗争的一场大戏。只要社会在变迁,现有的财富分配必然会被挑战。 c:21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均衡的基本意义随着经济调整过程发生在短期或长期而有不同 c:12

在短期内,“效用-需求”这方在给定市场中居于主动;在生产规模和生产形态可以改变的较长期间,“成本-供给”这方居于主动。 c:20

掠夺者——商人的本质

于是商人在世界实际生产之机械的可靠性上,打造了一个信用、贷款与虚假资本额的上层建筑。社会在下依机械常规运转,金融结构在上翻云覆雨。与现实世界对应的金融结构摇摆不定,而获利的机会便旋生旋灭。但这样牟利的代价很高,经常扰乱、毁坏甚至故意误导社会的生产工作。 c:11

储蓄与投资

我们的命运容易受到储蓄与投资交互作用的伤害,这是经济自由的代价。 c:19

经济萧条时期的储蓄

……建设并改进世上财物的是企业……如果企业在前进,不管是否节俭,财富都会积累;如果企业静止不动,不论如何节俭,财富都会萎缩。 c:15

自动安全机制竟然不存在!经济不像会自我修正的跷跷板,而是像电梯可以上升下降,也可以完全停住不动。它可以停在底层,也可以停在顶楼。换句话说,萧条可能无法自拔,而经济可能无限期地停滞,就像静止的船一样。 c:11

储蓄是种奢侈品

储蓄是种奢侈品,经不起艰难时期的考验。 c:17

因此投资有其典型模式:起初急切地要利用新机会获利,然后小心提防过度投资,待市场满足后便不再投资。 c:20

利润的来源

利润既非来自对劳工的剥削,亦非来自资本的所得,而是另一个过程的结果。当静态经济体中的循环周转无法循例运作时,利润便会出现。 c:11

熊彼特使用企业家这个旧经济词汇来描述这些生产的革命者,而企业家及其创新行动就是资本体系的利润之源。 c:17

才华与意志

不仅将资本主义正当化,同时更将一个立基于比单纯家族或血统更稳固之基础上的群体(熊彼特自己的群体!)也正当化 c:11

第十一章 经济学的终结?

经济学的核心是一个解释体系,其目的在启发我们,被我们称为经济的复杂社会实体的运作、问题及前景。 c:13

我可以简述资本主义带来的改变。第一,是仰赖贪欲作为主要手段,以组织社会物质需要的生产与分配。 c:20

延伸阅读指南

保罗·A.萨缪尔森所撰写,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Economics) c: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