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35 lines (218 loc) · 26.9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35 lines (218 loc) · 26.9 KB

孟子

孟子 - 哲学宗教榜-东方哲学

《孟子》以对话体散文的体裁,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和言论,讲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体系和伦理教育思想。全书行文大气磅礴,极具感染力,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必读必考的经典著作。

前言

懂得格物致知,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成为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 c:347

卷一·梁惠王上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c:350

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c:4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459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c:180

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这种快乐。 c:63

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c:74

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c:122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221

数罟(cù gǔ):细密的渔网;数,细密。洿(wū)池:大池。 c:38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糊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c:37

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不使之负戴于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举重以见轻也。 c:179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c:138

始作俑者:指最初来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c:44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c:138

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 c:38

故人君不嗜杀人,则天下悦而归之。 c:63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c:313

衅(xìn)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缝隙,用来祭祀。 c:20

觳(hú)觫(sù):恐惧发抖的样子。 c:36

孟子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先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逐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孟子认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而这是“仁”的开端,非常宝贵。 c:126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 c:8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天下可运于掌。 c:324

称一称,才能知道物体的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物体的长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而心尤其如此 c:28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c:6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5],犹缘木而求鱼也。” c:145

现在大王如果能实行仁政,让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在您的朝廷有立足之地,种田的人都想在您的土地上耕种,商人都想在您的城市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天下痛恨他的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真能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 c:53

这就是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听者坐也坐不安稳。 c:47

盖力求所欲,则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则所欲者不求而至。” c:92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2],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4]。 c:210

没有固定的财产却有坚定的心志,只有士阶层能做到。至于老百姓,要是没有固定财产,也就不会有坚定的心志了。 c:77

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齐王非无此心,而夺于功利之私,不能扩充以行仁政。虽以孟子反复晓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终不能悟,是可叹也。 c:51

他所讲的“仁政”并不是局限于国君的仁慈,还包括:反对攻伐,发展生产;减轻刑罚赋敛,使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以孝悌之义教导百姓等。 c:81

卷二·梁惠王下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c:125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 c:30

孟子因此认为,君主占有过多财富,穷奢极欲,民众当然反感;只有与民同乐,才能深得民心。 c:91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4]。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c:133

关于外交策略,孟子认为,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c:115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212

什么叫流连荒亡呢?沿着河流朝下游去,忘了回来叫做流,溯河而上忘了回来叫做连。无节制地追野兽,叫做荒。大量酗酒而无满足,叫做亡。 c:77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c:79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c:115

怨女:过时没有结婚的女子。旷夫:过时没有结婚的男子。 c:27

孟子认为,齐宣王“好货”(喜欢财物)、“好色”都不是毛病,而是人的正常需求。但齐王应该认识到老百姓同样“好货”“好色”,他们的正当需求也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因此齐王应“与百姓同之”,这才能算是实行“王政”。 c:55

孟子采用的依然是层层假设,由小及大,“引君入彀”的说理方式 c:52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1] c:72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2]。残贼之人谓之‘一夫[3]’。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134

破坏仁的叫做贼,破坏义的叫做残。既害仁又害义的叫做独夫民贼。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独夫民贼纣,没听说他是弑君。 c:54

在这个问题上,孔孟至少有两大不同:一、孔孟虽然都讲“仁政”,也都讲君臣父子的伦常关系,即“礼”,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孔子常犯糊涂,拘于“礼”而不顾“仁”;孟子思想更明确,认为“仁”才是“礼”的核心,君臣之“礼”如果违反了“仁”,要他何用呢?所以孟子反复讲,“民贵君轻”,国君不称职,可以废了另立,如果天子是暴君,可以杀,不叫“弑”。显然,孟子的思想比孔子先进。 c:149

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 c:77

“治国家则殉私欲而不任贤,是爱国家不如爱玉也。” c:66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1]。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岂有他哉?避水火也[4]。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5]。” c:61

孟子并非一味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战争,他也是支持的。 c:82

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国内问题如此,国际事务也如此。 c:88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5] c:147

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c:27

土地本生物以养人,今争地而杀人,是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也。 c:50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8]。行止,非人所能也。 c:114

在这里,孟子的说法看似“宿命论”,其实并不是,孟子所说的“天命”,说到底还是人心,是有迹可循的,他所依据的是周文王、老子、孔子等人所揭示的“天”的运行变化规律,是对当人事在当时情形下所应当担任角色的一种清醒认识。 c:56

本卷孟子观点:仁义的准则应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用人要用“贤人”。其中也讲了如何识别“贤人”。二、为君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爱戴。三、尽自己本分,做到最好,也是一种仁义的体现。 c:78

卷三·公孙丑上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12],不如待时。 c:148

饥饿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吃饱;口渴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喝足。 c:24

孟子对包括齐桓公在内的春秋五霸,是颇有微词的,对齐国的两位贤相管子和晏子也有所批评,认为他们不引导齐王实行仁政,而使齐国称霸,这不是圣人的作为。 c:25

自反而不缩[12],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c:174

自我反省而发现正义不在我,那么即使是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他;自我反省而认为正义在我,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c:54

思想意志呢,是感情意气的统帅,感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哪里,感情意气就跟着到哪里。所以说:‘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也不要滥用感情妄动意气。’” c:97

另外,文中提到“揠苗助长”的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c:51

人之有言,皆本于心。其心明乎正理而无蔽,然后其言平正通达而无病 c:27

不过,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孟子主张用仁政、德治、王道来统一天下,用意是极其良好的,但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故未能被诸侯所采纳。结合历史和现实来看,以德服人要和以力服人结合起来,才会真的有效。 c:72

天作孽,犹可违[7];自作孽,不可活 c:176

一个国家要免除内忧外患,就必须实施仁政,尊重人才。尤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国家大治,谁也不敢轻易欺负。 c:29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c:253

没有恻隐之心,不算人;没有羞耻之心,不算人;没有辞让之心,不算人;没有是非之心,不算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c:86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又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尧舜。 c:29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c:106

实行仁,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c:31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c:122

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有一点就是虚怀若谷,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带动大家一起做好事。 c:68

孟子认为,伯夷太褊狭,柳下惠又太随便,真正的君子应该既讲原则性,也讲灵活性,二者不可偏废。 c:87

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为“不动心”的条件。 c:92

卷四·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c:10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但对现代人来说,要建设国家,保卫国家,人心向背仍是决定性因素。 c:31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c:89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c:77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c:116

更之则无损于明,故民仰之。顺而为之辞,则其过愈深矣。 c:46

我孟轲既已辞官,却仍要过官吏那种日子,享受官吏的俸禄,这便是垄断,断然做不得。 c:23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c:96

儒者济世利人,力挽狂澜的抱负与自信,其时代的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 c:20

卷五·滕文公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c:47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11],必偃。是在世子。” c:119

儒家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亲亲”,“亲亲”的核心又是处理好父子关系;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臣下也为君主守孝三年,这就把“孝”自然而然地扩张为“忠”;国君为孝子,治国必以“仁”,臣下为孝子,为臣必以“忠”。儒家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就是这样配合起来的。 c:46

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 c:26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c:125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c:208

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c:75

人是有善良天性的,但吃饱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却不加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c:43

一种人是许行、陈良、陈相、陈辛,他们主张国君贤人都要耕作才能吃饭,织布才能穿衣。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一种人是孟子,他主张要有社会分工,要有商品交易,要有“劳心者”管理国家,要有“劳力者”被管理。这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 c:68

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 c:72

卷六·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6],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249

“言小人众而君子独,无以成正君之功。” c:57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c:55

按照孟子的观点,“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交媾,这是人的天性。违反人的天性,有食物也不吃,这是一种病态的“廉洁”,不值得推广。 c:38

卷七·离娄上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1],不以规矩[2],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3],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4];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82

规矩,方圆之至也[1];圣人,人伦之至也。 c:47

中国人喜欢向后看,老祖宗做了才敢做,不习惯与时俱进,想来这与儒家思想很有关系。 c:39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c:25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235

凡是行为有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顺他。 c:32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c:109

“此章言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修德行仁,则天命在我。” c:48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c:147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祸福之来,皆由自取。所以君子应以仁者为师,自强不息。 c:60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c:42

道在迩而求诸远[1],事在易而求诸难 c:112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c:79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c:49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c:33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c:23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1],有求全之毁。” c:175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c:131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199

孟子曰:“不孝有三[1],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2],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c:99

卷八·离娄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c:46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c:103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c:55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c:48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c:179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c:101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c:45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c:154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 c:128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c:53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1];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2],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c:104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1]。” c:121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1],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c:43

由仁义行[2],非行仁义也 c:90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c:71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101

孟子更深层的意思是,有条件,有可能,兼济天下,当然是好;没条件,没可能,独善其身,那也不错。 c:41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c:88

卷九·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8],是为得之。 c:73

卷十·万章下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1]。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c:80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c:48

一是他有为尊者辩解的习惯,在第九卷中已经见识过了;二是包括孟子本人在内,他们经常接受国君的馈赠;三是孟子的确没把诸侯与土匪当作一路人。 c:26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48

颂其诗[2],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c:88

卷十一·告子上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c:31

告子曰:“食色,性也[1]。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c:83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c:121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2],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60

孟子以为,人之善良天性需要不断滋养,不能一曝十寒,否则便会使仁义礼智丧失殆尽,而成为禽兽。 c:30

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激励了历代志士仁人为实现伟大理想,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奋不顾身,组成了我们民族正气歌的一个强音。 c:32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c:85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c:34

自尊者人尊之,自贵者人贵之。 c:23

卷十二·告子下

不揣其本[4],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5]。 c:63

《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6]。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c:32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1]?” c:6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5],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195

卷十三·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1],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c:150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c:141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c:124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1],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c:174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c:82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187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c:56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c:80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c:57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c:95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1],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3]。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4];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5]。” c:120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1],掘井九轫而不及泉[2],犹为弃井也。” c:77

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c:31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1]。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c:52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c:54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c:73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c:59

卷十四·尽心下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c:59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 c:110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1],不能使人巧。” c:56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1]。 c:39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c:46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c:55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1],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c:65

“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其所忽”。 c:46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1],则财用不足。 c:45

民为贵,社稷次之[1],君为轻。 c:102

孟子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c:20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1];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c:143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1];为间不用[2],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c:108

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便是不应重操旧业。 c:70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c:72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1]。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45

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c:28

君子应力戒小聪明而修炼大家风度,大雅风度,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行“君子之大道”。 c:33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c:36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4]——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c:76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1],寡矣。” c:84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c:29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c: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