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23 lines (262 loc) · 24.2 KB

四书·五经.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23 lines (262 loc) · 24.2 KB

四书·五经

孔子 - 哲学宗教榜-东方哲学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

前言

儒家本有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乐经》失传,仅剩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遂有“五经”之名。 c:201

大学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c:125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c:106

大学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国家的政治,以使受教者穷理、正心、修己、掌握治人之道为目的。 c:89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c:75

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了解人的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的,这样,每个人都会恪尽职守。 c:65

《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教学内容 c:39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c:61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c:255

古代想把自己的清明德行嘉惠天下的贤者,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先做到治理好家族;想要把家族治理好,先要修好自身的德行;要修好自身的德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做到意念真诚;要做到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认识研究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而后才能获取知识;获得了知识才能做到意会真诚;意诚做好了,才能心正;心正做好了,才能修身;修身做好了,才能使家齐;能使家齐,然后能够治理好国家;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c:146

“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334

康诰章

《大学》指出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性和德行方面的差异。人身上许多邪恶的品质都是由后天的因素造成的。 c:93

盘铭章

真君子之所以能成就道德,是通过穷尽极力地随时反省、悔过迁善、改过自新、刻苦磨练而达到的。 c:15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149

只是一天清洗自己,是不够的。应该每天都去清洗,一日继一日地持续下去。 c:47

如果说“在明明德”主要是从静态角度来阐述应该弘扬人性中的美好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是从动态角度来阐明只有不断革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清洗心灵上的污垢,才能真正做到不染尘埃,才能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c:95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c:241

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c:40

邦畿章

不同身份、职业的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能量,实现人生价值,最终达到“至善”的境地。 c:88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c:138

孔子说:“小鸟在选择栖止之地时,会选那适合栖止的地方。 c:25

做君王就应该做到仁爱,做臣子应该做到恭敬,做儿女的应该做到孝顺,做父母的应该做到慈爱,和他人交往应该讲求信用。” c:66

“如切如磋”,这是做学问时的态度。“如琢如磨”,这是自己修身时的克治之功。“瑟兮兮”,这是做学问时谨慎的态度;“赫兮喧兮”,则是学问有成后自生威仪的样子;“有斐君子,终不可 兮”,是指他道德修养到达至善境界,百姓自然不能忘怀。 c:60

人首先应该“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停留,然后才能来谈论“止于至善”的问题。 c:74

知其所止”,要求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而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 c:181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c:59

听讼章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c:89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c:60

所以说先用礼乐使人际关系和谐,是最上策;防患于未然,是中策;事情已经发生再处理,则是下策。 c:189

格物致知章

“格物致知”的道理,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来获得知识。 c:71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58

朱熹认为,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可以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正是格物致知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c:88

因为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并为实践服务,这才是科学的“认识论”观点。 c:116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36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明矣。” c:27

为学必须意诚的道理,而意诚必须由慎独开始。 c:58

诚意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104

富人住的屋舍自然透露豪华气派,有德之人身心自然透露出特殊的气质,内心宽广生活自会舒畅,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c:70

有句话说得好:“在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最能体现他的本质。 c:135

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c:39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c:29

正心章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c:116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c:58

如果我们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不遂心意就怒不可遏、大动干戈;如果我们因为得到一些什么,便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如果我们常常忧虑,导致心神恍惚、意念松弛;如果我们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想做的事或想交往的人,这样,我们能成什么大事呢? c:138

齐家章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c:100

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c:37

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是中间过渡性的一环 c:47

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c:71

治国章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c:72

对父母的孝顺可以服侍君王,对兄长的恭敬服从可以服侍尊长,对晚辈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众人。 c:38

“一言坏事,一人定国” c:49

“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c:50

如果一名教师连自己的子女都教不好,那他就是一名不合格的教师 c:22

平天下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c:17

一个国家不应该把财货当做最大的利益,而应该把仁义当做最大的利益。 c:22

第一,以身作则:君子应有“絜矩之道”。 c:55

第二,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c:65

第三,德行的重要性:德本财末。 c:66

第五,利与义的关系: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c:67

中庸

《中庸》的主题思想就是教导人们修身养性,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具备理想人格,成为至诚至德之人。 c:90

君子所应谨慎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感情尚未发动时,就应保持理性,这就是“中”;把感情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和”。中与和,是天下做人做事的基本与达道,天地的运行须得中和,万物的生长也须得中和。 c:16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c:25

中,是天下的大本原;和,是天下的通达之途。如果能到达中和的境界,则天下万物就会各安其位,自然万物就会生长繁衍了。 c:53

时中章

从性情方面说,叫中和;从德行方面说,就叫做中庸。 c:56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c:33

行明章

一是智者与贤者因为自恃聪明而认为自己没有必要中庸,或者认为中庸之道太过肤浅而不愿研究;二是愚者与不肖者因为自身愚笨而总是达不到中庸;三是道在自身,但人们不加省察体会。 c:43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c:44

不行章

一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二是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三是道在自身,但人们却不加省察体会。 c:25

大智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c:50

予知章

人人都自称聪明,但若把他放在酒、色、财、气、名、利、恩爱、权位等牢笼或者陷坑中,他却不知道这是祸害应该避开; c:47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c:31

服膺章

孔子说:“颜回为人处世奉行中庸之道,他懂得一个好道理后,就会将其放在心里而永不忘记。” c:22

可均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c:33

问强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c:39

因此君子待人和气,但又不轻易迁就他人,这才是真正的刚强;有主心骨而不偏私,这是真正的刚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不改变贫困时的志气,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政治混乱时,就算死也不改变平生高洁的气节,这是真正的刚强。” c:78

费隐章

君子之道,起始于男男女女的日常琐碎之事,而它的极致,却又像天地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c:22

不远章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c:26

在言语上也很谨慎,但仍然感觉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不敢不更加努力,尽力而为。说话的时候顾及行事,行事的时候顾及说话,做到这样的君子哪能不真实笃厚呢 c:29

孔子认为道初则起于夫妇,终则遍于天地之间。 c:24

孔子说:“君子做人的道理有点像射箭:没射中靶心,就要从自身找原因。” c:66

素位章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c:40

行远章

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循序渐进,以成善道。 c:22

其更深层次的意思是说,修天道必由修人道起,道不远人身,以一家为根基,进而及于天下大众,由修身而齐家,继而治国。 c:36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c:45

达孝章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c:15

孝啊,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继承先人的事业啊。 c:18

问政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c:6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c:8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c:60

有的人天生就懂得,有的人学习才懂得,有的人遭遇困惑后才去学习懂得;但他们懂得之后就一样了。有的人自然地实现了这些,有的人为图利才去实行,有的人克服困难勉力而行,等到他们成功之后,也是一样的了。 c:44

大凡所有的事情,有准备就会兴盛,没有准备就会荒废。说话有准备就不会语无伦次,做事情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行动有准备就不会懊悔,讲道理有准备就不会穷尽。 c:60

不学则已,学了不到真正通达的地步就不要放手;不问则已,问了没彻底弄明白就不要罢手;不去思考就算了,思考没有到彻底究竟的地步就不要罢休;不辨则已,去辨析了不到明确的地步就不要罢休;不笃行则已,一旦笃行了不到彻底成功就不要罢休。别人用一分气力,我就用上百分的气力;别人用十分气力,我就用上千分的气力。假如真能这么做,就算再愚昧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 c:99

尽性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c:44

自成章

君子必须通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知行合一,从而使自己达到“诚”的境界。 c:37

自用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c:24

尚章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c:33

君子之所以很难有人赶上他,大概就是因为他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比平时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吧。 c:38

君子之道虽淡但永远也看不厌烦,虽然简朴但是自有文采,外表温和内里自有文采。 c:29

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 c:39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c:30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c:49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c:4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62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25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3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①,四十而不惑②,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④心所欲不逾矩。” c:6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c:51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c:27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c:35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c:39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c:18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③不为,无勇也。” c:40

八佾篇第三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c:31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c:29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26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c:47

里仁篇第四

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c:38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c:30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c:43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c:46

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③也。” c:42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c:2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c:33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 c:25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c:45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c:43

公冶长篇第五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c:23

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c:22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c:23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⑤。” c:27

雍也篇第六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c:41

孔子说:“朴素的天性胜过后天的培养就会显得粗野,但后天的培养如果胜过天性的朴素就会流于斯文。天性的质朴与后天的培养同时均衡发展,才称得上君子。” c:2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①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②之者。” c:39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c:27

述而篇第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2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c:24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c:25

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c:32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c:20

泰伯篇第八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c:26

子曰:“兴①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c:2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c:26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①,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c:28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39

子罕篇第九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 c:5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3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c: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c:32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c:27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c:38

颜渊篇第十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3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c:31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④,必偃 c:17

子路篇第十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34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c:44

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c:33

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②,小人骄而不泰。” c:24

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c:21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c:42

子曰:“君子耻①其言而过②其行。” c:27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c:2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32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c:28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①;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②。知者③不失人,亦不失言。” c:2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c:1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①。 c:3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38

躬自①厚②而薄责于人,则远③怨矣。” c:37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c:18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28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c:44

君子矜①而不争,群②而不党 c:34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①人,不以②人③废言。” c:29

子曰:“巧言①乱②德。小不忍则乱大谋③。” c:39

子曰:“吾尝①终日②不食,终夜不寝③,以思,无益④,不如学也。” c:28

子曰:“道①不同,不相为谋②。” c:29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c:2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c:1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①:少②之时,血气③未定,戒之在色;及④其壮也,血气方刚⑤,戒之在斗⑥;及其老也,血气既⑦衰,戒之在得⑧。” c:34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①,畏大人②,畏圣人③之言。小人④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⑤大人,侮⑥圣人之言。” c:22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c:34

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了以后知道的是次等人;遭遇困惑然后学习的是第三等人;遭遇困惑仍然不学习的,这样的人最下劣。” c:20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c:40

阳货篇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c:26

子曰:“道听而涂说①,德之弃也。” c:20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①也,近之②则不孙③,远之则怨。” c:32

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c:2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c:14

尧曰篇第二十

孔子曰:“不知命①,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②也;不知言,无以知③人也。” c:25

孟子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层面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层面上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c:19

公孙丑上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c:21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c:12

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39

离娄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c:16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①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②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③ c:17

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② c:19

皋陶谟

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能坚持一贯做到这些美德,并善用具有九德的好人,是吉祥啊! c:23

礼尚往来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c:17

曾子易箦

君子爱人是根据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 c:13

乐言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