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11 lines (256 loc) · 42.9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11 lines (256 loc) · 42.9 KB

品格之路

戴维·布鲁克斯 - 心理榜-心理学应用

凭借智慧、幽默、好奇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戴维·布鲁克斯的《纽约时报》专栏和畅销书吸引了许多读者。通过手中的笔,布鲁克斯一如既往地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动物》一书中,他探索了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在《品格之路》一书中,他重点探讨了培养高尚品格的路径。针对强调外在成功的“大我”文化,布鲁克斯对我们——也包括他自己——发起了挑战:如何在“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之间再次取得平衡。

推荐序 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当成“物”?

在《社会动物》一书中,他探索了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逻辑关联;在《品格之路》一书中,他则重点探讨了培养高尚品格的路径。 c:71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是布鲁克斯的创新名词。他解释道:“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 c:360

当下国人对成功的理解是相当狭隘的,在剥离了所有外在的东西之后,我相信,留下的只是显赫的地位和丰富的物质。 c:86

简历美德”的背后,无非是一种贩卖,贩卖的正是我们自己;它遵循的是实用主义逻辑,这是经济学奉行的逻辑——投入,产出,计算收益率。 c:153

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不过,它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c:329

序言 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简历美德”是你在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贡献给就业市场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而“悼词美德”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无论你是否和蔼、勇敢、诚实或忠诚,无论你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悼词美德”都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c:153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如何在职场取得成功往往有比较明确的策略,但是在说到品格培养时,却常常语焉不详。 c:19

要收获,必先付出;要加强内心的精神世界,必先向外部世界做出某种妥协;要使自己渴盼的事情得以实现,必先战胜你的欲望;成功会导致最可怕的失败——骄傲;失败会带来最伟大的成功——谦虚、学习;要实现自我,必先忘记自我;要找回自我,必先失去自我。 c:229

如果你只是亚当一号,那么你已经变身为一只精明的动物,一只狡猾多端、有自卫本能、遵守游戏规则并善于把一切都变成游戏的生物。如果没有亚当二号的一面,你就会花费大量时间培养职业技能,但你无法清楚地知道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因此你不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奉献你的技能,也不知道哪一个职业发展方向最崇高或者最适合你。多年之后,你的灵魂深处仍然没有得到开发和组织。你整天忙忙碌碌,却发现生活的终极意义还未实现,你会为此焦躁不安。你在生活中会感到不可名状的无聊,你没有付出真爱,也没有一个为人生赋予应有价值的道德目标。由于内心没有合理的标准,你无法做出矢志不渝的承诺,也不会在遭到众多反对或一系列打击之后仍然坚定不移、不轻言放弃。你会发现自己对他人的意见言听计从,而从不考虑这些意见是否适合你。在评判他人时,你依据的不是他们的价值,而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做出愚蠢的判断。对于品格的培养,你无计可施,因此你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生活最终都会变成一团乱麻。 c:155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自身的局限性时要谦虚低调。 c:33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同情心,同我们崇拜或热爱的楷模(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顶礼膜拜并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接触,我们才能最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c:88

千万牢记这一点:一个人本身就是他要传递的信息。 c:183

他们都清楚自己有哪些缺点,在内心世界发起了针对自身罪责的抗争,并因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尊而变得与众不同。 c:35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指出,“善恶的分界线不在于国家,不在于阶级,也不在于政党,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c:215

第1章 人性的曲木

“在我们内心深处,一种谦恭的感觉激荡不已”。 c:62

“如果我们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取胜的原因绝不是造物主赋予了我们更优秀的品质,而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因为苏联、英国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因为长期以来的坚持,还因为上天馈赠给我们的各种物资。因此,我希望在庆祝胜利时,我们不仅要感到自豪,更要心怀感激。” c:44

在高兴之余,有的人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心里产生了自我怀疑的情绪。 c:15

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提醒自己不可自以为是或自认为比别人高尚。所有人都警告自己,不可沾沾自喜或自我陶醉,凭着直觉,他们抵制住了人类极易过分自爱的本能倾向。 c:138

标志着美国文化由“我不比其他人差,也不比其他人强”的谦虚特征向“看看我取得的成就,我真的出类拔萃”式的自我推销风格的转变。 c:90

“小我”文化和“大我”文化

在那个时期,人们大多十分谦虚,有数百年历史的道德生态学鼓励人们不断怀疑自己的欲望,进一步了解自身的弱点,更加坚定地与性格上的缺陷做斗争,并把弱点转化为力量。 c:75

人们不会在汽车后窗玻璃上贴上小标签,炫耀自己的大学背景或者去过的度假胜地。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自吹自擂、自高自大、过分自信的行为表现,会遭到社会的强烈抵制。 c:27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内阁成员一共有23人,其中只有农业部部长一人在离任后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而且这部回忆录言辞谨慎,令读者昏昏欲睡。而里根政府在任期结束之前,30名内阁成员中就有12人出版了回忆录,而且大多在回忆录中自吹自擂。 c:13

早先的文化崇尚谦恭之道,鼓励人们行事低调,而后来的文化则可以被称为“大我”文化,鼓励人们以自我为中心。 c:130

除了自恋程度明显上升之外,人们对名声的渴望程度也显著增强了。 c:34

徜徉在通俗文化之中,我发现“你很特别”,“相信你自己”,“要真诚地面对自己”之类的建议不绝于耳 c:25

遵从你的品格、才智和兴趣爱好,还要认真倾听来自你灵魂深处的空灵的声音,把周围世界散播的含糊怯懦的信息抛在脑后 c:94

迫切希望他人想到自己的强烈欲望是幸福生活的主要障碍。 c:40

在思考时,把你自己放在中心位置上,深入了解你自己感受事物、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c:29

上帝创造你,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希望你能超凡脱俗,成为这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坚信)‘命运之神已经选中了我,我必将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c:58

品格养成之路

蒙田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是想要成为智者,就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 c:294

品格的养成并不是一味地讲求严酷的磨炼。我们还可以通过关爱,轻松愉快地培养自己的品格。如果我们同品格高尚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取长补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如果我们深深地爱上了某人,我们就会甘愿为其付出,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会使我们的情感更丰富,致力于某项优秀的事业,会使我们激情四射、精力充沛。 c:69

亚当一号通过打败他人获得成功,而亚当二号则通过打败自身的缺点来培养高尚的品格。 c:190

从谦虚之谷到睿智之峰

只有你自己取得进步,面临考验时值得他人信赖,遇到诱惑时不为所动,你才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自尊的来源不是你在外部世界取得的成功,而是你在内心世界取得的胜利。只有内心经受住诱惑、敢于面对自身的缺点、抱着“即便情况更加糟糕,我也能忍受和克服”的态度,你才能赢得自尊。 c:343

亚当一号以幸福为人生目标,而亚当二号知道仅有幸福是不够的,道德层面的愉悦才是愉悦的极致。 c:151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不应当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重拾这种道德传统,重新学习这些品格语汇,并在我们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加以应用。 c:16

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杰出人物的人生,了解他们在人生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睿智 c:15

“酷刑”的考验

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逃生、漠视他人痛苦的行为,使所有人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在火灾之后,大家便纷纷开始发泄自己的怒气。 c:20

人生使命的召唤

重要的不是我们对生活的期望,而是生活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问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应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该如何回答生活每时每刻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c:297

弗兰克尔说道:“(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履行自己的责任,正确解决遇到的问题,认真完成人生不断赋予每个人的任务。” c:227

使命不同于工作

使命是无法选择的,使命是一种感召。在使命面前,人们通常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如果拒不接受,他们的人生就会面目全非。 c:130

施韦泽说:“打算行善的人绝不可指望有人为他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相反,如果有人设置更多的障碍,他反而应该冷静地接受。只有在面对障碍时越来越强大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c:118

在那些有使命感的人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全神贯注的神情、认真呈现出的优美舞姿,或者竭力经营好某个组织的迫切愿望。当自身价值通过他们的行为得以完美体现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极大的快乐,这种美妙的体验将艰难险阻带来的所有疲倦感都一扫而空。 c:116

人作为一种生物,其尊严应当受到尊重,这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人们受到的虐待正在肆意践踏这项权利,正是这种失去尊严的感受帮助她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c:31

严格而谦逊的女校教育

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们他们非常棒,但是在那个时代,为人父母者更有可能让孩子们去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他们在面对不足与缺点时表现出来的那种诚实和坦率,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是非常过分的举动。 c:69

现在,老师们往往会发掘学生们身上的特长,并加以培养。而在100年前,老师们在学生身上寻找的却往往是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的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这些缺点。 c:38

尽管风平浪静的生活可能不需要拼搏,但真正有益的人生之路是在困境中不断奋斗;只有经常遭受折磨,不断检验道德勇气,经常受到反对和嘲笑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坚持奋斗的人必定要比追求愉悦的人幸福。 c:199

做没人做过的事,走没人走过的路 c:56

一个人只有生活在伟大真理与永恒法则的光辉之下,同时受到远大理想的指引,在受到社会冷遇和忽视时才能保持耐心,在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时才不会飘飘然和忘乎所以。 c:187

曼荷莲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出乎我们现代人的意料,它没有告诉帕金斯她很优秀、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而是迫使她面对自己的缺点,竭力贬低她,让她自己奋发向上,摆脱困境。 c:36

孤独却不妥协的英雄人生

行为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行动者的想法。” c:59

内敛的“半个面包女孩”

帕金斯发现,在一个堕落的社会里推行善举,经常是那些“有污点”的人才能为她提供帮助。 c:56

为了赢得身边年长男性的信任,她竭力弱化自己的女性特质和身份特征。在女性无须压抑自己的现代社会,这种策略不大可能获得成功,在20世纪20年代却行之有效。 c:16

在你来到我身边之前,我与世隔绝,在阴冷的孤寂中瑟瑟发抖……你以雷霆之势闯入了我的心房,我再也不会让你离我而去。” c:25

人生哲学有两种倾向——沉默党和暴露党,两者之间一直缠斗不休。沉默党认为,人类内心世界的情感比较柔弱,一旦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必然会受到腐蚀,甚至丧失人性。而暴露党则认为,任何秘而不宣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将一切公之于众,并展开热烈讨论,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c:72

每一种美德都可能有与之相依相随的缺点,而与内敛这种美德相伴的则可能是冷漠疏远这个缺点。 c:177

男性世界中的女斗士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不断完成使命的过程中逐渐向谦虚低调、品行端正的品格靠拢,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c:38

祖母曾经告诉帕金斯,如果有人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你就应该走进去。 c:50

有决策都体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他认为人类的所有判断都不应成为定论,只要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就可以勇敢地实行,即使效果不佳,明天仍然可以做出修改。”罗斯福不是一 c:127

正直诚实的品质,以及在个人遭遇困境或者受到某种影响时保持头脑清醒、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是帮助我在上帝的指引下独立自主地完成善举的核心驱动力。 c:83

我发现保持沉默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它能使人清心寡欲,免受无聊的世界、新的评论、隽语箴言以及棘手挑战的影响……我真的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c:109

在遇到恶意指控时,帕金斯总是要求对手重复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她认为没有人能无耻到再次污蔑毁谤她的程度。 c:18

坚忍克己,既没有在公开场合失去分寸,也没有自哀自怜。 c:22

帕金斯一生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包括患有精神病的丈夫与女儿,只身一人在男人的世界中闯荡时的独立无援,几十年的政坛倾轧,以及媒体的负面报道。然而,从大学年刊的照片上看,她是一个娇小可爱,甚至有点儿羞怯的女孩。从她敏感脆弱的表情我们很难预见到,这样一位女性竟然能在这么多的困难面前做到岿然不倒。 c:23

她改正了人生早期的拖拉懒惰、巧舌如簧等缺点,锤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为全身心投入人生使命奠定了基础。在为事业四处奔走时,她不惜把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上。她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做到了她的座右铭所说的坚定不动摇。 c:50

一切有追求价值的目标,仅用一生的时光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用希望来拯救自己。所有的真善美在某个历史瞬间都不可能让人们完全理解其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用信念来拯救自己。无论我们的品德如何高尚,不借助外力,我们终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用爱来拯救自己。判断某种行为是否高尚,我们与朋友或者敌人的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用爱的终极形式——包容,来拯救自己。 c:172

第3章 自我控制——从暴脾气的火药桶到杰出的美国总统

上帝负责发牌,我们负责打牌”,“要么葬身浪底,要么激流勇进”,“要么幸存下来,要么一命呜呼” c:67

所谓人生,就是在困难重重的险滩上,利用自制、内敛、节制、自我谨慎架设起社会风气之桥,把各种危险降至最低。 c:157

对于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活与获得成功等人生目标而言,更重要的是稳定的习惯和工作能力,以及察觉并克服懒惰、放任自流等坏习惯的能力。 c:104

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c:88

我们的人性一方面会诱使我们犯下自私、欺骗与自我欺骗等罪,但是另一方面又会促使我们追求超然与美德。人生的精髓就是品格,即一系列铭记于心并严于自律的习惯,以及持之以恒、一心行善的意念。 c:149

“罪”的观念必不可少

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个人责任问题以及在道德层面如何选择的问题:是做一个勇敢、诚实、有同情心、忠诚的人,还是做一个怯懦、不诚实、冷酷无情、不忠诚的人? c:78

罪是我们思想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个原因在于罪是共有的普遍现象,而过失不过是单独的个别现象。 c:20

说一个人有罪,并不是指这个人品行堕落,而是说这个人与我们所有人一样,在人性上有某种缺陷。我们的行为经常与我们的内心所想不一致;我们心中会存有某种不该有的念头;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冷酷无情,但有时候我们确实是铁石心肠;没有人希望欺骗自己,但我们总在强词夺理,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们都不希望给别人带来痛苦,但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出口伤人,然后暗自后悔;我们都不想因袖手旁观而犯下不作为之罪,但所有人都会像诗人玛格丽特·威尔金森(Marguerite Wilkinson)说的那样,因为“没有尽力做到尽善尽美”而沦为罪人。 c:53

人们之所以稳重可靠、心态平和,有自尊的资本,是因为人们击败了内心的恶魔,或者说,至少他们与这些恶魔进行了斗争。 c:58

懒惰会造成农场歉收,暴食、酗酒会破坏家庭,淫欲会让年轻女孩堕落,虚荣会带来过度消费、债台高筑乃至破产等后果。 c:18

关注习惯和爱的力量

既然自我控制的作用很容易消退,那么避免诱惑发生而不是在诱惑到来之后加以抵制,其防范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c:89

如果希望过上体面的生活,就需要把你的神经系统变成你的盟友而非敌人;还需要认真培养某些习惯,使之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 c:66

行为得当,终将成为高尚的人;改变自己的行为,终将改变自己的思想。 c:138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成功地抵制住欲望,但是我们可以关注更高层次的爱,从而改变我们的欲望,并对欲望进行重新排序。 c:74

与罪斗争的最强大利器是在生活中保持心情愉快、充满爱心,是你对待工作的方式,无论这份工作能否为你赢得声望。 c:112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由已经被定义成践行自律的机会。” c:54

被击倒之后,如果你不能面带微笑地爬起来,你就永远无法打败你的对手。 c:104

做一个服从组织安排的人

我发现,私下里发发脾气,然后冷静下来完成手头的工作,这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c:43

自始至终你都要想方设法与那些知识比你渊博、能力比你强、眼光比你精准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尽可能地向他们学习。 c:165

做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你可以感到自豪,但要记住,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 c:77

人生是一所完美的学校

对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但绝不要自视甚高。 c:115

他知道,他更应该关注战争中那些寡淡无味的东西,而不是一心想着英雄壮举带来的美妙感觉和激动之情,因为前者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c:30

艾森豪威尔的这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生活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他不是一个有远见,也不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思想家。 c:29

由于这些人为的自我限制行为,他在应该热情洋溢时却有可能过于冷静,在应该彬彬有礼地展现浪漫的一面时,却有可能不留情面地强调实际效果。 c:30

在考虑问题时,他从不会不知变通地一条道走到黑,而是从两个、三个,甚至四个角度认真思考……他头脑敏捷,思路清晰。 c:27

艾森豪威尔正是借助自我压抑的做法,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本能的欲望,完成了上级与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看似纯粹简单、开诚布公,但是他的这种纯粹富有高度的艺术性。 c:35

中庸之道的真谛

坚持中庸之道的人拥有无数彼此对立的能力,他们既有随时爆发雷霆之怒的可能性,又有追求稳定秩序的强烈愿望;在工作中能做到有理性的自律,玩乐时又能纵情狂欢;有坚定的信念,但有时又会陷入忐忑不安的疑虑之中;既体现了亚当一号,又兼顾了亚当二号。总之,他们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 c:104

这种人生道理的核心不是自我表现,而是自我控制。 c:72

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

人们必须先经历某些相似的体验,然后才会发生转变,得出一个观点、想法、欲望、梦想、憧憬。 c:33

走上信仰天主教之路

这些仪式为她的人生建立了一个精神上的中心,使她之前的那种支离破碎的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 c:32

建立一个人人向善的社会

人格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生活简朴,帮助兄弟姐妹获得所需,与人分享欢乐与痛苦,因为这是我们深层次的个人义务。 c:17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喜好看成是一种并不包含任何不寻常成分的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出任何英雄壮举,而是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满怀热情地履行了一种责任,他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先驱。” c:68

苦难也是一种礼物

大多数人在思考未来时,都梦想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不过,在人们回忆那些成就自己的重要往事时,他们通常不会讨论是否幸福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的通常是那些严峻的考验,虽然大多数人的初衷是追求幸福,结果却因为经历苦难而得到了锻炼。 c:45

苦难的第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c:49

苦难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看到自身的局限性,了解哪些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他们无法控制的。 c:50

令人奇怪的是,苦难让人们学会了感恩。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把得到的爱看作自我满足的理由(我应该得到这些爱),但在经受苦难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爱并不是我们应得的,而且我们应该因为得到这些爱而感恩。骄傲的人不懂得心怀感激,而谦虚的人知道自己得到的关爱并非理所应当。 c:31

幸福令人愉悦,而苦难则助人培养品格。 c:51

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喜好独处的天性与希望同他人交往的内心渴盼,一起构成了戴伊分裂的自我 c:12

第5章 终生自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

取得杰出成就之后仍然不骄不躁的人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聪明,也没有惊人的天赋。白手起家的富翁们在大学时的平均成绩大约处于B以下的水平。但是,在他们人生的某个关键时刻,有人指手画脚说他们的某项计划实在太愚蠢,于是他们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些家伙说错了。 c:59

他的天赋不足以支持他的人生步步高升;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依靠磨炼、坚持和自律 c:81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想要拥有一个有品位的人生,眼睛就不能只盯着自己,而更应该关注我们的楷模,尽可能地模仿他们的行为。 c:54

行为正派不仅指一个人清楚哪些行为是正确的,还应该有动机,即驱使自己行善的那种情感。 c:26

马歇尔的军营生活表明,伟大都是后天造就的,而不是天生的,训练可以把一个人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变化是由外及内的。只有通过训练,我们才能学会自我约束;只有通过培养谦恭有礼的习惯,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克服心中的恐惧,我们才能生出勇气;只有通过控制面部表情,我们才能严肃起来。行为是美德之母。 c:82

权力是品行的放大器,它会使粗俗的人更加粗俗,使有控制欲的人有更强烈的控制欲。地位越高,敢于说真话、直言不讳的人越少。因此,必须及早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包括对情绪的控制。 c:82

一个人,如果可以通过始终如一的自我控制做到心如止水,学会知足,既不会在逆境中妥协,也不会在战斗中崩溃,既不会因为生理欲望而冲动,也不会因为情绪激动而迷失,那么无论这个人是谁,他都是我们要找的智者和幸福的人。” c:162

极其漫长的晋升之路

真正伟大的领导者会克服一切困难,而大大小小的战役无非是需要克服的一堆困难而已。” c:45

你越不赞同上级制定的政策,越要下大力气落实这些政策” c:48

人与机构之间的承诺

拥有机构思维的人认为,最基本的现实是社会,即一系列长期存在、超越世代的机构。人并不是出生于空地或者社会白板上,而是出生于一系列永久性的机构中,包括军队、宗教组织、科研机构,或者从事某个具体的职业,成为一名农民、建筑工、警察或者教授。 c:36

随着我们投身于机构之中,我们就真正地长成了我们自己。机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灵魂,扫清向善道路上的障碍,还会引导我们走上某些已经过时间考验的路线。加入某个机构之后,我们就不会感到孤单,因为我们被纳入了一个超越时间的社区。 c:22

这些承诺将塑造一个人的人生及其发展方向,与寻找自己的使命一样,这些承诺也有某个超越一生的目标。 c:2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对所在机构的投入要多于你的所得,但是该机构可以为你提供一系列有利于你的承诺,让你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安全的栖身之所,还会教给你方法,让你焦虑不安、需求不断的自我平静下来。 c:16

杀伐决断的改革者

决策的内容非常重要,做出决策的时机也同样重要;实施及时的平庸方案,效果也要强于实施不及时的完美方案。 c:37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无冕之王

“感情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我可以拥有的只是冷静的逻辑推理能力。感情是别人的事,我不能生气,生气会带来致命的后果,让我筋疲力尽。我的头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绝不能出现疲态。” c:43

一个拥有伟大灵魂的领导者

品格高尚的领导者不具备正常的社交圈。许多有远大抱负的人因为自己崇高的目标而放弃了友情,与他们相似,品格高尚的领导者心中总是残存着悲伤的情绪。他绝不会容忍自己因为愚蠢或简单的理由而感到幸福,也不会让自己游手好闲。他就像大理石一样冰冷无情。 c:35

有伟大灵魂的人未必是君子(他不一定总是和颜悦色、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令人愉快),但他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 c:21

第6章 自我否定的勇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

无论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行为,还是摒弃某种不良习惯的重要行为,只要有向懒散或者道德惰性发展的苗头,伦道夫就会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约束加以抵制。 c:16

他所拥有的这些品质——他的永不变质,他的沉默与拘谨,尤其是他的自尊自重——意味着没有人可以羞辱他。 c:22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坚定倡导者

人不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c:16

自我放纵的惨重代价

淫乱是对爱情的嘲讽和否定。如果爱情有深刻的内涵,代表超乎寻常的了解和生命力的交换,那么爱情怎么可能在人数都无法确定的多个人之间发生呢?” c:29

一条充满意外的道路

非暴力主义是一条充满意外的道路:弱者通过忍受苦难可以获得胜利;受压迫者想要击败压迫者的话,就不可以还击;站在正义一方的人有可能因为自以为是而道德沦丧。 c:24

第7章 爱的力量——终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

乔治·艾略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扎根于家乡,这里不仅有亲人的殷殷之情,还有那熟悉的山山水水,辛勤劳作的男女老少,始终萦绕耳边的乡音。即便未来见多识广,家乡留给你的这些早期记忆将一直在你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那么清晰,不会有一丝模糊。” c:31

她认为自己确实有固守个人良知的义务,但在处理自己的冲动时也要兼顾对其他人、对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的影响,这是她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之一 c:18

极度渴盼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爱

正在由自我关注的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其标志就是她变得非常善于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 c:21

如果人们把自己看成是他们小宇宙的中心,那么他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可怕但又令人感到愉悦的遭遇而欣喜若狂。如果人们把自己看作广袤世界的一分子、漫漫历史中的一个瞬间,他们就不大可能会产生这种感觉。 c:13

爱是能战胜一切的终极真理

能动性不会自动产生,它需要人们的努力推动才会出现。它也不仅仅是行动的信心与动机,而是通过某些铭记于心的标准来引导行为。能动性时刻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也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c:36

爱可以升华人的灵魂

意大利小说家塞萨尔·帕韦塞说:“如果有一天,你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某个人面前,而那个人并没有利用你的弱点来彰显自己的力量,就说明你将得到爱神的眷顾。” c:87

爱会让人连续体验到成百上千种之前不曾有过的细微感觉,就好像人生画卷的另一半第一次在你面前展开一样,让你感受到狂热的崇拜、希望、怀疑、可能性、害怕、狂喜、嫉妒、痛苦…… c:15

爱是顺从,而不是决定。爱要求你不惜任何代价,像诗人那样拜服在某种神秘力量的面前。爱让你在思考问题时不考虑条件,毫无保留地将你的爱全盘托出,而不是像挤牙膏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地付出。司汤达说过,爱让你的视野一片清明,所爱之人宛若熠熠生辉的珠宝。 c:29

亚当二号爱上的人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内心的和谐、启迪、欢乐、激动以外,没有别的原因,爱上一个人只是因为他就是他,她就是她。 c:30

我们注意到,一个人的爱会激发另一个人的爱,一个人的爱会增强另一个人的能力,这种现象一直都存在。 c:31

莎士比亚是这方面当之无愧的权威,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没有穷尽。” c:48

一个了不起的爱的承诺

所有的爱都有狭隘性,是为了某一个选择而放弃其他选择。 c:24

“两个人的人生交织在一起,同舟共济,相依共存,并在对方的灵魂深处留下一段无声、难言的记忆,有这般情感,夫复何求?” c:27

因爱而生的女小说家

冒险不存在于周围的外部世界,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 c:27

艾略特认为,智慧源自对现实、事物本身以及自己的研究,而且必须做到始终如一,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抽象概念、模糊情感、思绪跳跃或者宗教遁世观念的影响。 c:18

道德天使张开了她的翅膀

艾略特告诫我们,我们改变他人的程度和改变自己的速度都是有限的。在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我们都需要容忍他人的缺点和自身的罪,甚至在我们不急不躁、充满爱心的时候也是如此。 c:35

欲望与才智之间的较量

古希腊文化的主导思想是意识的自发性,而在所谓的希伯来文化中,主导思想则是良心的严格性。 c:15

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人在看世界时,看到的都是事物的本质,他们会认真研究那些优秀、美好的事物。他们以一种灵活、轻松的心态去接触世界,“消灭自己的无知,看清事物的本质,发掘事物所蕴藏的美,这是古希腊文化呈现在人性面前的一个简单而又诱人的理想”。古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虚幻的安逸、清明和光芒”,充满了“甜蜜和光明”。 c:29

不及乞丐幸福的宫廷演讲家

真正的爱情会让一个人愉快地为所爱之人奉献,而私欲则是一种索取。受私欲支配的人亟须其他人帮助填补内心的空虚感。但是,由于他不愿意诚心诚意地为他人奉献,不愿意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因此他在情感上的空虚感永远无法消除。私欲始于空虚,也终结于空虚。 c:25

微不足道的不当行为何以引发犯罪

如果没有正确目标的引导,群体有可能比个体更加野蛮。 c:25

人的思想从不进行自我控制,而是无限地向外延伸。 c:22

改善并提升人生的质量

我们的内心世界并没有白天黑夜交替出现的情况,而是分成一片光明和一团漆黑两个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灵魂存在于阴影之中;我们生活在边界线上,黑暗世界阻挡了照向我们的光,在我们的内心投下一片阴影……我们不知道何时何地光明消失而阴影出现,或者阴影消失而光明出现。 c:15

自行掌握人生方向无法保证获得高质量的人生,首要的原因是你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精神世界广袤无边、无从了解,仅凭一己之力,你永远也无法了解自己;你的情感变化莫测、异常复杂,仅凭一己之力,你无法安排好自己的情感生活;你的欲望无穷无尽,仅凭仅一己之力,你不可能满足这些欲望;自我欺骗的影响力非常大,即使对自己,你也几乎不会完全坦诚以待。 c:44

骄傲是极度自信与极度焦虑的混合体,这是骄傲的一个重要的矛盾性。骄傲的人从表面上看独立、任性,实际上情绪不稳定,极易发怒。 c:49

奥古斯丁认为,每一个骄傲的人都“听从自己的意见,取悦自己,在自己眼中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他们其实是在取悦傻瓜,因为取悦自己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傻瓜”。 c:24

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必须以超出自己想象的力度去改变自己,同时放弃从自己身上找到解决办法的想法。 c:34

人生之旅的舵手

欲窥崇高境界,必先谦虚恭敬;谦虚恭敬者,必入崇高殿堂;欲腾空而起,必先屈膝弯腰。奥古斯丁说道:“有谦虚,就必有雄伟庄严;有弱点,就必有强大力量;有死亡,就必有蓬勃生机。如果希望得到己之所欲,就不可鄙视己之不欲。” c:52

尘世的成就与公众的赞誉未必是坏事,但是要知道,取得这些成就、赢得这些赞誉时我们所在的地方,只不过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歇脚之处,而不是最终目的地。 c:23

从天而降的爱的恩典

因此,对自我的终极征服不是通过自律或者在内心进行一场可怕的战争等方式实现的,而是需要放下自我,与上帝建立联系,去做那些在获得上帝的爱之后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c:35

这一观点的高明之处在于,随着人们对上帝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与行动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依赖性带来的不是被动性,而是动力与成就。 c:14

一切都归于寂静

谦虚是通过以其他主体为中心的行为了解自我的一种美德。 c:32

内心的平静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如果从一开始就希望实现内心的平静,产生一种神圣感,那么很有可能会事与愿违。只有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外界的某个事物上时,你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只有你集中精力追求更大的目标时,成功才会作为忘我状态的副产品不期而至。 c:50

第9章 反躬自省——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

“生病会让人的自私自利心理急剧膨胀,遭受痛苦折磨的人往往向往安逸。” c:31

但是他也认为,与心理压力与情感操控(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经常使用的手段)相比,棍棒还是仁慈得多。 c:28

“当别人的观点与我们不一致时,我们没有理由惊讶或生气,因为我们自己的观点也经常不一致。” c:20

通过写作和思考,他建立了一个和谐的世界观,并不折不扣地实现了内在连贯性。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c:25

从矛盾和悖论中获得新知识

约翰逊信奉二元论,认为只有矛盾、悖论和嘲讽才能表现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 c:11

把不足之处变成长处

只能应对某一类问题,或者只能在某一个部门任职的人,很少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甚至有可能永远不受欢迎。而知识面宽的人常常占有优势,并且春风得意。” c:25

治疗悲伤和消除妒忌的良药

无所事事时不可独处,独处时不可无所事事。 c:29

治疗悲伤的安全性较高的常规良药是就业……悲伤是一个个新想法在流经我们身体时给灵魂留下的锈蚀,是人生因为停滞不前而生出的脓疮,通过运动和锻炼就可以治愈它。 c:52

妒忌他人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其屈服于妒忌,不如强调自己的长处。当受到妒忌的诱惑时,他就敦促自己多想想自身的优势所在。 c:47

坦诚面对自己的缺点和痛苦

每个人都可以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一个正人君子,但是在私下里,在内心中,在可以为所欲为而且不会暴露的时候,仍然能做到循规蹈矩,这便是道德的极致了。” c:45

低调、准确地看待自己的天性+对稀奇古怪的宇宙万物感到好奇=平静沉稳、安宁的心。 c:42

每个缺陷在给你造成麻烦的同时,也会给予你一定的补偿。 c:14

如果我们把期望值降至切实可行的程度,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得到愉快的结果。 c:16

一个善于观察的杰出思想家

同困难做斗争并成功征服这些困难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而有能力战胜困难,但是整个人生波澜不惊,没有任何成功或功劳值得炫耀,回顾往事时发现自己毫无价值的人,其幸福程度不及前者。 c:35

道德文化的变迁

所有这些思想家都认为我们个人的理性力量是有限的,同时,他们还对抽象思维和骄傲心理表示怀疑,并强调我们每个人的天性都有局限性。 c:14

道德现实主义不信任自我,而信任自我以外的制度和风俗;道德浪漫主义相信自我,而怀疑外部世界的传统。道德现实主义相信后天因素、文化和谋略,而道德浪漫主义相信先天因素、个人和以诚待人。 c:39

崇尚自尊的文化

每种道德文化都是对当时问题的集中反应。 c:22

本真文化

要改造自己,你先要学会爱自己,真诚对待自己,不可怀疑自己,不可与自己抗争。 c:11

第三,社交媒体会助长我们四处宣扬的个性。在意社会认可是我们的天性,社交网络让我们参加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以“喜好”为通用手段,去赢取他人的关注。 c:14

精英制度下追名逐利的我们

在精英制度下,决定自我的是任务和成就,自我跟才能有关,而与品格无关。 c:32

“品格”一词的含义一直在变化。现在,它不再强调无私、慷慨、自我牺牲等有可能妨碍我们追名逐利的特点,而强调自我控制、勇气、适应能力、顽强等有助于我们功成名就的特点。 c:60

由“小我”文化向“大我”文化的转变并没有任何不妥,但它超出了应有的限度。强调限制与道德斗争的现实主义传统被边缘化,抛在一边。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繁荣发展的浪漫主义积极心理学,社交媒体打造个人品牌的思想紧随其后,推崇激烈竞争的精英制度则给其最后一击。 c:31

精英制度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它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但它会导致道德能力的弱化,而在找出有意义的人生发展方向时,道德能力必不可少。 c:39

当父母对子女的爱变得有条件时

第一个特征是,父母对子女的表扬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c:23

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孩子们受到的磨炼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c:20

更多表扬、更多磨炼这两大趋势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孩子们享受着父母的爱,但这种爱是有方向性的。父母用爱去浇灌孩子,但这不是简单的爱,而是英才教育式的爱,掺杂着望子成龙的欲望。 c:45

只要爱是有条件的,就必然会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们担心能否顺利地得到父母的爱,也让人们担心年轻人能否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放下所有伪装,诚实地做回自己。 c:29

这种有条件的爱就像硫酸,会腐蚀孩子们内心的各种标准,导致他们在关于自己的兴趣、职业、婚姻乃至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上,无法做出自己的决定。 c:27

漠视道德难题的时代

而且,这些大学生不知道道德难题是由两个合理却彼此冲突的道德标准所引起的,他们误以为道德问题就是内心感觉是否良好、情感是否舒适的问题。 c:20

培养优秀品格的15条行为规范

成熟与否,不在于你在某个方面是否出类拔萃,而在于你是否取得了进步,在面临考验时是否值得信赖,面对诱惑时是否岿然不动。成熟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促使人成熟的也不是有助于你出人头地的那些特点。成熟的人找到了人生目标,他的心境稳定和谐,烦躁不安已经成为过去,对人生意义与目标的困惑也烟消云散。成熟的人有稳定的是非标准,因此他在做决策时不会考虑崇拜者是否会支持,以及贬损者是否会反对。他无数次拒绝,为的就是抓住为数不多、让他无法拒绝的机会。 c:81

在通往美丽人生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本书讨论的所有人都是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性开启自己的人生之旅的,他们耗费了毕生精力,希望能克服内心的脆弱。 c:38

为了在宁静平和与自尊自重的天空中翱翔,他们先放下身段,沉入谦虚的谷底。 c:29

即使性格有缺陷,也无关紧要,因为所有人都不是完人。罪与缺陷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都在跌跌撞撞地蹒跚前行,而生命的美与价值就在这个的过程中产生。我们承认自己步履蹒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步伐会渐趋稳重。 c: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