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97 lines (149 loc) · 21.4 KB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97 lines (149 loc) · 21.4 KB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

克莱·舍基 - 经济理财榜-财经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人人时代已经到来。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美国海军最推崇的咨询顾问,“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为你直指商业模式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宏大趋势,彻底改变你看待未来的角度和视野!

各方赞誉

关系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微博诞生、团购网站、Facebook成为新的瞩目焦点……一切的一切,正在向我们昭示,“自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在传统产业经济时代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组织形态,正变得越来越不敷重用,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关系模式。 c:11

社会关系形态如何从“硬框架”变成“软组织” c:28

一个群体中的普通主意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是创意无限的洞见。 c:21

提出的“分享”,实际上就是在增加新主意和新思路的来源,打破了旧有已经板结和僵死的内部结构。 c:17

初版推荐序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软件”也称“思想”(ideas),是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如书籍、光盘、录音录像带等)的知识;“湿件”也称“技能”(skills)或“只可意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包括能力、才干、信念(convictions)等。 c:119

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制服了人性中的洪水,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 c:55

译者序 未来是湿的

“我们在历史上高估了计算机联网的价值,而低估了社会联网的价值,所以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用在解决技术问题上,而不是用在解决使用软件的人群的社会问题上。” c:79

“湿”的概念的确能够非常形象地说明现在人们的关系,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种趋势——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的种种限制,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种社会化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这种关系是有黏性的,是湿乎乎的。 c:67

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发明互联网,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技术化,更干巴巴。其实正好相反,借由社会化软件,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人文含义,就是让世界变得湿乎乎的,或很俗地说,让世界充满爱。 c:47

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湿,是社会资本的累积。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万维。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 c:71

人们现在有大量工具用来分享文字、图像、视频,并以共享为基础形成社区和实现合作 c:16

人们当然喜欢消费媒体内容,但他们也喜欢创造它(“看我做了什么!”),而且他们也喜欢分享(“看我发现什么!”)。 c:13

互联网之所以拥有海量的内容,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它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愿项目之一。 c:35

基于爱而展开的群体行为可以看成一个梯子上的递进行为,按照难度级别,这些梯档分别是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 c:61

这本书里讲到的每个故事都依赖于一个值得相信的承诺、一个有效的工具和一个用户可接受的协议三者的成功融合。 c:39

人们拥有了在机构之外组建群体、共同行动的能力,这是巨大的变化,它不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改进,而是一种挑战 c:35

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弄清楚,什么事情顾客自己做可能比企业为他们做来得更好。 c:33

他始终强调的是利用互联网构建群体的重要意义。 c:40

舍基说,他最大的期望是,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为两件事情而激动:“一是存在多种社会实验的可能性,二是还会有更多的社会化工具的新用法被发明出来。” c:41

互联网是一个充满生命的空间,这些生命都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湿乎乎的。 c:13

第1章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媒介旧有的限制被极大地削减了,权力一点点地向“原本的受众”汇聚,一则新闻可以在刹那间由一个地方扩散到全球,而一个群体也可以轻易迅速地因合宜的事业而被动员起来。 c:39

这并非一种宗教或道德努力,而是一种人道努力。 c:16

所有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注意力的某种正向增强。人们对故事发生了兴趣,他们把它转发给朋友和同事,后者也被点燃了兴趣,故事获得了更多的转发。这种增强模式既是主流媒体卷入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c:41

读者向埃文投射了注意力,促使埃文继续斗争,令故事对传统媒体变得富有吸引力,而埃文则会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把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公之于众。 c:30

既不存在埃文今天使用的工具,也没有他可以依托的社会结构。 c:26

媒介旧有的限制被极大地削减了,权力一点点地向“原本的受众”汇聚。一则新闻可以在刹那间由一个地方扩散到全球,而一个群体也可以轻易而迅速地因合宜的事业而被动员起来。 c:60

一旦一个群体形成,想要再控制他们就不再简单。 c:58

富有的成年人,利用强大的影响力使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被捕,这个孩子还在全球平台上被指名羞辱,只不过是为了一点小小的不道德行为,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世界吗?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c:14

警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人们感受不公正的意愿是无限的。 c:16

一部丢失的手机描绘了未来的变化,有些变化是好的,有些则是坏的,大多数变化则复杂得无法贴上标签,它们正影响着群体集聚和合作的方式。这些变化是极为深远的,因为它们正放大和延伸着我们的基本社交能力,还有我们特有的社会失败。 c:46

社交能力是我们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每一层面都以原因和结果的双重面目出现。社会不仅仅是个体成员的产物,也是群体构成的产物。个人与群体的集合关系,群体内部个人的集合关系,以及群体间的集合关系,共同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 c:50

新技术使得新式群体的形成成为可能。 c:55

当我们改变了沟通的方式,也就改变了社会。 c:58

他所做的是提炼一条信息,然后把这条信息放在足够大的框架之内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同时使目标触手可及,足以激发自信。 c:17

经济学少数几个没有争议的信条之一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回应。如果你给予他们更多的理由做某件事,他们就会更多地去做这件事,而如果你把他们倾向于做的事情变得更加容易去做,他们也会做得更多。 c:62

一个临时性的群体和一个类似微软这样公司之间的差别在于管理。 c:22

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机构都生活在某种矛盾之中:它们存在是为了利用群体的努力,但它们的某些资源又为了引导这些努力而慢慢流失。我们可以将此称为“机构困境”(institutional dilemma)。因为一个机构耗费资源以管理资源,在这些机构理论上的能力和实际上的能力之间存在一条沟,机构越庞大,产生的成本也越大。 c:47

我们的能力在大幅增加,这种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与他人互相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传统机构和组织的框架之外。 c:59

当愿望很强烈而成本下降时,新的群体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它们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正四处蔓延。 c:17

妨碍群体行动的大多数障碍倒塌了,没有这些障碍,我们能自由地探索集结在一起做好事情的新方式。 c:37

现在,出现了可以与传统机构做事方式相竞争的机构,旧有的机构还会存在,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垄断地位会被动摇,因为群体行动的创新性替代方法已经开始崛起。 c:30

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变化全部来自于一个深刻的根源:具备新能力的群体在形成,它们的工作无须遵循管理规则,克服了限制其有效性的传统桎梏。 c:42

第2章 分享,创造新群体的基点

新的社会化工具摆脱了传统机构的一些负担,使得新型组织的形成成为可能,譬如把简单分享作为创造新群体的基点。 c:19

群体不简单地只是个人的集合体而已。 c:26

随着群体的扩大,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的直接互动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c:17

这就是“机构困境”遇到的“生日悖论”:不仅管理资源本身占用资源,并且管理上的难题增长速度比机构规模更快。 c:26

多种社会化工具现在提供了第三个选择:具有松散结构的群体,可以出于非营利性目的、不受管理层指挥而运行。 c:34

合作是再往上的一个梯级。合作比单纯的共享要难,因为它牵涉到改变个人行为与他人同步,而他人也在改变自身行为与你同步。 c:21

这就是公地悲剧:虽然每个人都同意普遍克制对大家都有利,但个体受到的各种刺激却常常阻碍那样的结果成真。 c:41

第3章 人人都是自媒体

每项职业的存在都是为了解决一个要求某种专业性的难题。 c:18

大多数职业存在是因为某种稀缺资源需要持续的管理 c:18

这些标准并非应顾客而是应行业里其他专业人士的要求而执行的。任何职业的关键在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c:20

他们往往把对于特定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当成这个世界的深刻事实。 c:18

遵循传统的处理方法成了一种经济规则。然而,现在生产、复制、发行等问题都大大简单化,这导致对媒介的控制不再完全掌握在专业人士的手中。 c:22

互联网并非是在旧的生态系统里引入新的竞争者,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c:43

互联网所引入的未来是出版的大规模业余化(mass amateurization),将会带来从“为何出版这个”向“何不出版这个”的转变。 c:36

从现在开始,新闻可以不借助传统媒体而闯入公众意识。新闻媒体反而可能因为某件事已经通过其他途径闯入公众意识,结果只好报道它了。 c:40

新闻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它从一种机构特权转变为一个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各种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集体和众多个人都存在于这个生态系统当中。 c:40

因为社会所受到的影响要比技术上的滞后几十年,真正的革命不会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有序过渡。 c:14

职业人士们通常更关心的是自我保护而不是社会进步。 c:18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新闻记者,则新闻记者的特权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法律漏洞,没有一个社会能够承担。 c:16

新闻记者的特权基于先前出版资源的稀缺 c:16

支持群体形成的网络的兴起不应被视为一个发明,而是某种结果,一个已经发生在我们的世界,不可能再取消的事件。 c:14

职业摄影师图片素材的价格之高,大部分源于寻找恰当照片的困难,而不在于职业摄影师与业余爱好者所摄照片在品质上的差异。 c:12

新的传播能力也同时在改变那些与职业不直接关联的社会定义。 c:14

互联网意味着你在尝试任何事前都无须说服其他人认同。” c:17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某件事,那么无论它多么重要,都不能让人为它掏钱。因为它已经不够稀罕。 c:27

第4章 “先出版,再过滤”,崭新的游戏规则

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c:29

出版的大规模业余化使得过滤的大规模业余化势在必行,无论先过滤再出版有多少优势,它都基于媒体的稀缺,这已成为过去。社会化媒体的扩张意味着“先出版,再过滤”成为唯一可行的系统。 c:26

多即不同,但少也即不同(more is different,but less is different too)。一个受众群体并非就是一个大社区,它的匿名性要强得多,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少得多。一个社区也并非就是一个小的受众群体,而是具有受众群体所缺乏的社会密度(social density)。 c:24

每一天发布出来的东西大多数都只是公开的而非面向公众的(in public but not for the public)。 c:25

在这种规模下,“交互性”会是这样的:与绝大多数受众几乎没有互动,和剩下的少数人有不经常和极少的互动 c:16

有关传统媒体死亡的早期报道将网络表现为电视的对立面:网络是双向的而电视是单向的,网络是互动的而电视是被动的,暗示网络是好的电视是坏的。现在我们知道,网络并不能够完美解决大众传媒所有问题的完美解药,因为其中有些是关于人的问题,技术性解决方法不能将其完全奏效。 c:15

无论科技怎样发展,社会的各种制约因素都决定我们当中一定总有名人 c:15

任何成本都会造成某种壁垒,大多数传统媒体的高成本则制造了高壁垒。 c:20

社会化媒体的扩张意味着先出版后过滤成为唯一可行的体系。 c:23

生活已经教会我们,除获得金钱报酬外的其他动机是不足以支持严肃工作的。 c:13

现在,我们有了除消费之外还能创造和分享的媒体,在消费媒体将近一个世纪后,另外两种能力重现了。 c:13

只有当一项技术变得普通,普遍,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无睹时,变革才真正到来。 c:50

对称参与意味着一旦人们有能力接收信息,他们就有能力发送信息。 c:17

第5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协同生产,即人们必须协调合作才能完成某件事,比单纯的共享要难得多,但结果可能更深远。 c:14

任何能提高我们分享、协调或行动能力的事情都会增加我们和他人一起共同追寻某些目标的自由。 c:11

对于书和杂志来说,读者和作者的区别因媒介的性质而加强了;而在维基上,一个人可以在这两个角色间任意穿越。角色的灵活性可以看作大规模业余化的普遍结果。 c:16

因为有足够多的用户想到把维基百科作为协调性资源,它就变成了协调性资源;因为它变成了协调性资源,更多的人了解到可以将它用作协调性资源。 c:23

简单而出人意料的答案是:自发的劳动分工 c:11

一篇维基百科文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因为它永远也没有完成的时候。 c:25

强制的人才专业化和长期致力的行为,表面看似是大规模工作的标志,实则与劳动分工无甚关系。 c:12

如果在一个体系里,任何人都能自由地开始一件事,做得不好也没关系,那么一篇短短的信息贫乏的文章可能会抛砖引玉,支持一篇好文章最终出现。 c:15

而创造这些个体行为的关键在于给予普通用户尽可能多的自由。 c:23

第6章 集体行动催生变革

更简单和广泛的信息传播改变了群体意识,但是如果没有集体行动方面的变化,其作用仍然有限。 c:16

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则是通过消除两大障碍——信息的地方局限和集体性反应所面临的壁垒,从而改变了公众反应的范围、力度,尤其是持续的时间。 c:25

技术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就是使老的机构呈现新的特征。 c:12

社会化工具并没有创造集体行动——它们只是消除了对于集体行动的障碍。 c:27

第7章 从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动

“群众基础”并非由参与者人数的多寡来衡量,而是由知道抗议未受惩罚人数的多寡决定的。 c:24

共享的认识具有社会性,往往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每个人都知道某件事,二是每个人都清楚别人也知道这件事,三是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件事是人人都清楚的。 c:28

当一种通信手段变得越来越普及和为人熟悉时,实时的协调也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而群体的反应也将越发难以预计。 c:27

新政策得以逆转不是由于学生们不满,而是由于学生们将不满协同起来。 c:11

第8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社会生活的高度可见性和可搜索性意味着,想法相同的人们现在拥有了找到对方、聚集起来并互相合作的能力,而不受社会赞成或反对的制约。 c:12

社会资本就是落实“未来的影子”的一套准则和行为,这些准则有助于实现群体中和群体之间的合作。 c:12

无论它是视觉化还是社会性的,赛博空间的基本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异并且分离的世界。 c:18

城市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喜欢互相邻近,不仅是简单信息的交换,而正是这个事实才产生出社会资本。 c:19

互联网增补了真实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而不是作为一个替代方案出现。 c:31

第9章 亲爱的小世界

构成这个小世界的因素叫作“同类相喜”(homophily),或者说人以群分。 c:12

正是这些拥有众多社会关系的人们,构成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骨干。 c:11

第二个特征就是在于大型网络是稀松联结起来的 c:17

社会资本即是任何大型群体中使成员之间互相支持的那些行为和准则的积蓄。 c:22

结合型资本通常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而桥接型资本则包容性较好。 c:17

第10章 开源运动,没有代价的失败

先出版后过滤的逻辑意味着,新的社会系统必须容忍极大数量的失败。 c:12

理想的群组则在特异性和一般性之间找到某点平衡 c:17

Meetup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不是代替用户做任何事,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互相帮忙。 c:17

群组就是产品,而市场不是以现金而是以精力的花费表达它的判断。失败是免费的、高品质的研究,为哪些行得通哪些行不通提供直接的证据 c:17

愿意从头开始一件事的人,其人数总是远远小于那些愿意在他人开始某件事后有所贡献的人 c:11

开源并不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败的成本——它实际上是没有为失败付出任何代价。 c:30

在每个人都能尝试任何事的世界里,即便有风险的东西最终也会有人去尝试。如果有足够大的用户群体在尝试有关事物,就会有多得多的机会发现开心的意外。 c:19

由于连续性的系统倾向产生了对次等品的包容。 c:20

第11章 承诺、工具与协议的成功融合

新的群体行动模式可以通过可信的承诺、适合于该任务的工具和易于接受的协议产生。承诺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参与的问题;工具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协议则确立了路上的规则: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期望你做什么。 c:14

这本书里讲到的每个故事都依赖于一个值得相信的承诺、一个有效的工具和用户可接受的协议三者成功的融合。 c:25

要对他人的时间提出新的要求,显然必须提供某种价值。 c:19

对于社会化工具,群体才是它的用户,因此必须说服众多个体,不仅他们本人会发现这个群体令人满足且富于效用,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c:14

另一个普遍的策略就是按小世界的模式将人群进行细分,这样使小型而紧密联结的人群在服务扩大以前就获得价值。 c:14

在达到临界数量(critical mass)之前,维系网站的唯一方法就是靠个人的领袖气质。 c:19

好的社会化工具更像是好的木工工具——它的设计必须得适合要做的工作,而且它必须帮人们做他们实际想要做的事情。 c:18

小型群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成员可以更加紧密地互动,因为小型群体比大型群体更容易支持密集的社会交往。 c:12

小型群体在达成并维护一致和共识上更有成效。 c:11

群体行动两个基本的制约因素是参与人数和互动时长。 c:27

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动越多,他们就越需要达成一致的行动,而管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规则就越复杂。 c:14

如果有行为不端的机会而不必受到惩罚,就会有足够多的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直到把事情完全搞砸。 c:19

如果缺乏某种形式的管治,任何创造群体价值的努力都不能成功。 c:23

当人们处于奖励善行并抑制其反叛冲动的环境中,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好的。 c:19

结语

未来属于那些接受当下现实的人 c:20

年轻人正在更好地利用社会化工具,以不受传统模式限制的方法扩展它们的能力,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懂得更多有用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不像我们懂得那么多无用的事情。我的年龄已经大到可以仅通过生活经验就能懂得很多事情 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