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52 lines (182 loc) · 34.8 KB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52 lines (182 loc) · 34.8 KB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

理查德·道金斯 - 心理榜-心理学综合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这版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前版本基础上有两章增补和修订。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封面

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 c:763

30周年版简介

自然选择有两种单位,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争议。基因是复制因子的单位,而生物体则是载体的单位。它们同等重要,任何一方都不可低估。 c:1041

小个子的生命航程中有一个有去无回的临界点。在达到这一临界点之前,他应当争取活下去,但一到了临界点之后,他应停止挣扎,宁可让自己被他的骨肉兄弟或父母吃掉。 c:254

想必宇宙的最终命运确实没有意义,但无论如何,我们真有必要将我们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宇宙的最终命运上吗?当然不需要,只要我们足够明智。我们的生命被其他更密切、更温暖的人类理想与感觉所控制。指责科学剥夺了生命中赖以值得生存的温暖,实在是多么荒谬的错误,这与我本人及其他科学家的感觉截然相反。我几乎都要对这些大错特错的怀疑绝望了。 c:1353

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价值观从达尔文主义中推导而来,除非它带着一个消极的信号。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到一个程度,使我们得以背叛自身的自私基因。这种行为的一个明显现象便是我们使用的避孕方式。同样的原理可以也应该作用于更广的范围。 c:499

序 言

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它们都经过长达约30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c:1369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呢?

我将要论证,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c:4071

第二章 复制基因

在今天,它们群集相处,安稳地寄居在庞大的步履蹒跚的“机器人”体内,[*]与外界隔开来,通过迂回曲折的间接途径与外部世界联系,并通过遥控操纵外部世界。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c:1740

第三章 不朽的双螺旋

基因确实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其影响全然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不论你一生获得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绝不会有点滴经由遗传途径传给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从零开始。人体只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 c:1344

基因的定义是: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 c:657

即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 c:477

我们只能作这样的一般性的推测:你在一个老年个体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个体的特点,不论这些看来是多么表面化的特点,那个老年个体就应该生存得越久。 c:489

第四章 基因机器

我却宁愿把躯体视为基因的群体,把细胞视为便于基因的化学工业进行活动的工作单位。 c:153

第五章 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我们将继续把个体作为一种自私的机器加以论述,这种机器的程序编制就是为了完成对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基因来说是最有益的任何事情。 c:100

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竞争体系内,除掉一个对手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其他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比你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c:588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以下简称ESS)是史密斯提出的基本概念。 c:471

个体的大多数一旦运用这两种有条件的策略中的某一种,所有脱离群众的行为皆会受到惩罚,这种策略就因之称为ESS。 c:232

凡是留驻者,进攻;凡是闯入者,退却。 c:46

这种领土“保卫”行为可能仅仅是由于抵达时间的不对称性而形成的一种ESS,而抵达时间的不对称性通常就是两个个体对同一块地盘之间关系的一种特点。 c:60

习惯于赢的个体就越是会赢,习惯于输的个体就越是要输。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即使开始时个体的胜利或失败完全是偶然的,它们会自动归类形成等级。这种情况附带产生了一个效果:群体中激烈的搏斗逐渐减少。 c:536

基因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状态下的“好”,而是由于在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好的基因应能够和它必须与之长期共同生活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余基因和谐共存,相互补充。磨嚼植物的牙齿基因在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是好基因,但在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就是不好的基因。 c:408

所不同的是,在那里我们讲的是关于个体——自私的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里我们用类比法谈论的是关于体内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c:39

基因库是由一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形成的,这组基因成为一个不受任何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库。大部分因突变、重新组合或来自外部而出现的基因很快就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这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重新得到恢复。新基因侵入一组稳定的基因偶尔也会获得成功,即成功地在基因库中散布开来。然后出现一个不稳定的过渡阶段,最终又形成新的一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发生了某种细微程度的进化。 c:242

第六章 基因种族

一个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就是试图在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从根本上说,它采用的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它所寄居的个体编制它们能够赖以生存下去并进行繁殖的程序。 c:373

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如果是这样,这种情况看起来倒像是个体的利他主义,但这样的利他主义出于基因的自私性。 c:287

如果一个个体为了拯救10个近亲而牺牲,操纵个体对亲属表现利他行为的基因可能因此失去一个拷贝,但同一基因的大量拷贝却得以保存。 c:180

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演算方法计算出任何亲缘关系的等次。 c:27

近亲选择肯定不是群体选择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它是基因选择所产生的一个特殊后果。 c:48

从遗传学的观点看,父母之爱和兄弟/姐妹的利他行为的形成都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原因来解释:在受益者体内存在这个利他性基因的可能性很大。 c:200

如果你有两个血缘关系同样接近的亲属,其中一个已届风烛残年,而另一个却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那么对未来的基因库而言,挽救后者的生命所产生的影响要比挽救前者来得大。 c:150

生命体是由存活下来的基因为之编制程序的机器。 c:93

就利他行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亲缘关系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动物对亲缘关系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计。 c:125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个体为了本身的利益总是伺机利用其他个体的近亲选择利他行为,因此,一个生存机器必须考虑谁可以信赖,谁确实是可靠的。 c:91

在许多物种中,做母亲的比做父亲的更能识别谁是它们的后代。母亲生下有形的蛋或孩子。它有很好的机会去认识它自己的基因传给了谁。而可怜的爸爸受骗上当的机会就大得多。因此,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乐于为抚养下一代而操劳,那是很自然的。 c:325

父母爱护子女的程度超过子女爱护父母的程度,尽管双方的遗传关系是对称的,而且亲缘关系的肯定性对双方来说也是一样的。一个理由是父母年龄较大,生活能力较强,事实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为其下一代提供帮助。一个婴孩即使愿意侍养其父母,事实上也没有条件这样做。 c:77

批评家们当然十分清楚父母之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他们不懂得父母之爱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利他行为同样是近亲选择的例子。 c:43

父母之爱有利于进化之处显而易见。 c:25

第七章 计划生育

这是由于瓦恩–爱德华兹根据“种群调节”(population regulation)理论提出其群体选择观点,而他又是这个群体选择论的主要鼓吹者。[*]他认为,个体动物为了群体的整体利益,有意降低其出生率。 c:65

顺便提一下,人口的增长不但取决于人们有多少小孩,也取决于何时生小孩,甚至关心人口问题的人有时也认识不到这一点。 c:82

生存机器一般为自私的基因所操纵,完全可以肯定,自私的基因是不能够预见未来的,也不可能把整个物种的福利放在心上,这就是本书的基本假定。 c:347

野生动物几乎永远不会因衰老而死亡:远远等不到它们老死,饥饿、疾病或者捕食者都可以使它们丧生。 c:103

在许多情况下,雌性动物因雄性动物不拥有一块领地而拒绝同其交配。有时,雌性动物由于其配偶被击败,领地被占领,而很快就委身于胜利者,这些情况的确时常会发生。甚至在明显是忠诚的单配留物种中,雌性动物许配的可能是雄性动物的领地,而不是雄性动物本身。 c:377

在瓦恩–爱德华兹看来,炫耀性行为就是经过周密安排的群体聚集,以便对动物的数量作出估计。他并不认为动物对其自身数量的估计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但他认为这是一种把个体对于其种群的个体密度的直觉同它们的繁殖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或内分泌的自动机制。 c:89

拉克认为,个体之所以调节其每窝的孵卵数,绝非出自利他性的动机。它们不会为了避免过多地消耗群体的资源而实行节制生育。它们节制生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现有子女的存活数,它们的目标同我们提倡节制生育的本来目标恰好背道而驰。 c:201

个体的最好赌注是,暂时自我克制,期望更好的时机来临。 c:332

亲代个体实行计划生育,为的是使它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的数值上。 c:238

第八章 代际之战

亲代投资(P. I.)的定义是:“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特里弗斯提出的亲代投资这个概念的优点在于:其计量单位非常接近于具有实际意义的单位。 c:389

男性生殖能力之所以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逐渐衰退的,其原因大概是,父亲对每个儿女的投资额比不上母亲。甚至对一个年迈的男人来说,只要他还能使年轻妇女生育,那么,对子女而不是对孙子孙女进行投资还是合算的。 c:279

即使父母不“想”在子女之间显得厚此薄彼,难道做子女的就不能先下手为强,攫取更多的东西吗? c:23

一般说来,一个幼儿“应该”攫取大于其应得份额的亲代投资,但必须适可而止。怎样才算适可而止呢?他现存的以及尚未出生的兄弟或姐妹因他攫取食物而蒙受的净损失不能大于他从中所得利益的两倍。 c:135

用基因语言来说,操纵杀兄弟姐妹行为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是会扩散开来的,因为它有100%的机会存在于表现这种行为的个体内,而存在于它的受害者体内的机会只有50%。 c:42

在世代之间的争斗中到底哪一方有更大的可能取胜是没有一个总答案的。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子代企求的理想条件与亲代企求的理想条件之间的某种妥协。 c:80

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类借鉴,那就是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c:491

第九章 两性战争

特里弗斯特别强调指出,性配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的关系。 c:210

性别有一个基本特性,可以据以标明一切动物和植物的雄性和雌性。这就是雄性的性细胞或“配子”(gametes)比雌性“配子”要小得多,数量也多得多。 c:218

家庭幸福策略的最简单形式是:雌性个体对雄性个体先打量一番,试图事先发现其忠诚和眷恋家庭生活的迹象。在雄性个体的种群中,成为忠诚的丈夫的倾向必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雌性个体如能预先辨别这种特征,她们可以选择具有这种品质的雄性个体,从而使自己受益。雌性个体要做到这点,方式之一是,长时间地搭架子,忸怩作态。凡是没有耐心,等不及雌性个体最终答应与之交配的雄性个体大概不能成为忠诚的丈夫。雌性个体以坚持订婚期要长的方式,剔除了不诚心的求婚者,最后只同预先证明具有忠诚和持久的品质的雄性个体交配。雌性忸怩作态是动物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求爱或订婚时间拉得长也很普遍。我们讲过,订婚期长对雄性个体也有利,因为雄性个体有受骗上当、抚养其他雄性个体所生幼儿的危险。 c:340

我们把雌性的两种策略分别称为羞怯(coy)和放荡(fast),而雄性的两种策略分别称为忠诚(faithful)和薄情(philanderer),这四种策略在行为上的准则是:羞怯的雌性个体在雄性个体经过长达数周而且代价昂贵的追求阶段之后,才肯与之交配。放荡的雌性个体毫不迟疑地同任何个体进行交配。忠诚的雄性个体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追求,而且交配之后,仍同雌性个体待在一起,帮助她抚养后代。薄情的雄性个体,如果雌性个体不立即同其进行交配,很快就会失去耐心,他们走开并另寻雌性个体;即使交配之后,他们也不会留下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而是去另寻新欢。 c:182

凡一种性别的成员偏离其适中的稳定比率时,这种倾向必然受到另一种性别在策略比率方面相应变化的惩罚,这种变化对原来的偏离行为发生不利的影响。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SS)因此得以保持。 c:178

事实上,更有可能的是,所有的雄性个体—其实是所有的个体—多少都有点不老实,它们的程序编制就是为了利用机会去占它们配偶的便宜。 c:109

鉴于精子易于散失,雄性鱼必须等待到雌性鱼排卵后才在卵子上放精。但这样,雌性鱼就有了难得的几秒钟时间可以趁机溜走,把受精卵丢给雄性鱼照管,使之陷入特里弗斯所说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个理论很好地说明,为什么水中的雄性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现象很普遍,而在陆上的动物中却很少见。 c:103

一个大丈夫不仅看上去要像一个健全的雄性个体,而且要真的是一个健全的雄性个体,否则不轻信的雌性个体是会嗤之以鼻的。所以,只有是货真价实的大丈夫,它的炫耀行为才能进化。 c:53

一只雄鸟长了一条长长的、笨重的尾巴,为的是要向雌性个体夸耀,说明尽管它有这样一条长尾巴,像他这样一个健壮的大丈夫还是能够活下去的。 c:29

如果我们只是以文字对这个理论去进行论证,我们就无从知道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如果我们能以数学模式来再现这种理论,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正确程度。 c:13

如果一只雄性动物能以某种方式证明它比其他雄性动物优越,而这种方式又无须故意使自己身负累赘,那么它无疑会以这种方式增加自己在遗传方面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c:62

我们已经看到这样一些例子,即一些雌性个体宁愿和拥有领地的雄性个体交配,另外一些宁愿和在统治集团里地位高的雄性个体交配。 c:28

至此本章的内容可以归结为:我们看到,在动物界中各种不同的繁殖制度—一雌一雄、雌雄乱交、“妻妾”等等—都可以理解为雌雄两性间利害冲突所造成的现象。雌雄两性的个体都“想要”在其一生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的全部繁殖成果。由于精子和卵子之间在大小和数量方面存在根本差别,雄性个体一般来说大多倾向于雌雄乱交,而缺乏对后代的关注。雌性个体有两种可供利用的对抗策略。我在前面曾称之为大丈夫策略和家庭幸福策略。一个物种的生态环境将决定其雌性个体倾向于采取其中的哪一种策略,同时也决定雄性个体如何作出反应。 c:86

这种令人惊讶的多样性说明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基因。 c:235

第十章 你为我搔痒,我就骑在你的头上

亲代的、有性的以及进犯性的相互作用。 c:15

群居生活可以为一个自私个体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 c:169

动物之所以要聚居在一起,肯定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群居生活的交往中得到的好处多,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少。 c:141

群居生活可能带来的好处有很多与避免被捕食者吃掉有关 c:17

即使我们所讲的模式开始时没有任何聚拢的倾向,被追捕的动物开始时也是随意分散的,但自私的动机将会促使每一个个体试图把自己挤到其他的个体中间以缩小各自的危险区。这样,集群迅即形成,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稠密。 c:100

即使我们所讲的模式开始时没有任何聚拢的倾向,被追捕的动物开始时也是随意分散的,但自私的动机将会促使每一个个体试图把自己挤到其他的个体中间以缩小各自的危险区。这样,集群迅即形成,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稠密。 c:32

自私基因的理论必须证明,发出警叫声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优点,足以抵消随之而来的危险。 c:82

自杀性的自我牺牲行为很少进化。但工蜂从不生育自己的后代。它们的全部精力都用于照顾不属于自己后代的亲属从而保存自己的基因。一只不育工蜂的死亡对它自己基因的影响,宛如秋天一棵树落下一片树叶对树的基因的影响。 c:137

我们感兴趣的性比率是有生殖能力的雄虫同雌虫的比率。它们是一些体形大、有翅膀的蚂蚁。每隔一段时间,它们就成群结队从蚁穴飞出来进行交配。 c:17

群居昆虫早就发现,在固定的地方耕种粮食作物比狩猎或搜集粮食有效得多。而人类在很久之后才发现这个真理。 c:51

不同物种成员之间的互利关系叫做共生现象。 c:90

我们的每一个基因都是一个共生单位。我们自己就是庞大的共生基因的群体。 c:154

如果各方从联系关系中获得的东西比付出的东西多,这种互利的联系关系就是能够进化的 c:55

延迟的相互利他行为在其个体能够相互识别并记忆的物种中是可以进化的。 c:83

说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在最初阶段,傻瓜的存在实际上威胁到斤斤计较者的生存,因为傻瓜的存在带来了骗子的短暂繁荣。 c:77

说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在最初阶段,傻瓜的存在实际上威胁到斤斤计较者的生存,因为傻瓜的存在带来了骗子的短暂繁荣。 c:127

每一条清洁工鱼都有其自己的领地。有人看见过一些大鱼像理发店里排队等候理发的顾客一样排着队,等候清洁工依次为它们搞清洁工作。这种坚持在固定地点活动的习性可能就是延迟的相互利他行为形成的原因。 c:91

第十一章 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总而言之,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主要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文化” c:298

总而言之,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主要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文化” c:116

遗传进化也能以存在于一种稳定状态同另一种稳定状态之间的那一连串的突发现象而取得进展。 c:103

经常有人提到文化进化与遗传进化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有时过分渲染,使之带有完全不必要的神秘色彩。 c:15

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的定律。 c:24

我在这本书中自始至终强调不能把基因看做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者。可是,盲目的自然选择使它们的行为好像带有目的性。 c:172

我们不应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性。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仍能长久存在,永不湮灭。 c:385

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c:581

第十二章 好人终有好报

在达尔文主义中,“好人”是那些愿意自身付出代价,帮助种群中其他成员个体,以此使他们的基因传到下一代。 c:165

在“囚徒困境”这个简单博弈里,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达成信任。除非其中一方是一个虔诚的傻瓜,善良得根本不可能适应这个世界,这个博弈注定将以相互背叛、相互损伤而告终。然而,这个博弈还有另一个版本:“重复博弈”的“囚徒困境”。这个“重复博弈”更为复杂,但这个复杂性里孕育着希望。 c:242

互相背叛以拒绝清除蜱虫固然不是好事,但也没有比花精力帮别人除虫而自己无人理睬更不好。 c:31

如果你继续思考,你更会发现,从人类到动植物,生活中充满了“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 c:63

在简单博弈里,我们可以预见“背叛”是唯一的理性策略。但重复博弈并不相同,它提供了许多选择范围。简单博弈里只有两种策略,合作或是背叛。但重复博弈则可以有很多我们想象得到的策略,并没有任何一个是绝对的最佳方案。 c:156

最后胜出的策略却是一个最简单的、而且看起来最不聪明的一个。这个策略称为“针锋相对”(Tit for Tat),它来自多伦多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和博弈学家阿纳托尔(Anatol Papoport)教授。这个策略在第一回合时采取合作行动,然后在接下来的所有步骤里,只是简单复制对手上一步的行动。 c:199

我们算出了赢家策略的两个特点:善良与宽容。这几乎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结论:善良与宽容能得到好报。 c:412

成功的策略取决于你的对手的策略。 c:176

每一个选手都可以持续预测博弈进行的长度。他的估计越长,他的选择就会越接近数学家在重复博弈中的预测,更善良、更宽容、更不嫉妒。反之,他的选择就会更接近数学家在一次性博弈中的预测,更恶劣、更不宽容。 c:67

阿克塞尔罗德对于“未来阴影”重要性的阐述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形成的“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现象 c:18

一个策略是否善良,仅由其行为所确认,而并非由其动机(因为它没有)或作者的性格(当程序运行时这已经成为历史了)。 c:88

我们现在可以问问,他那些关于宽容善良不嫉妒的成功例子与优化结论是否可以用于自然世界?答案是肯定的,自然界一向如此。唯一条件是自然优势需要设定未来阴影很长的囚徒困境,而且是非零和博弈。这些条件在生物王国中一直成立。 c:131

我们现在可以问问,他那些关于宽容善良不嫉妒的成功例子与优化结论是否可以用于自然世界?答案是肯定的,自然界一向如此。唯一条件是自然优势需要设定未来阴影很长的囚徒困境,而且是非零和博弈。这些条件在生物王国中一直成立。 c:52

那些无害且有益的细菌可以在人们受伤时,变成有害甚至致命的败血症。医生会说人体的“自然抵抗能力”在受伤时会下降。但也许真实的原因正是囚徒困境的博弈。 c:29

如果榕小蜂进入一棵年轻的无花果,却不为花朵授粉,而是在大部分花朵中产卵,无花果树将除去这颗还处于生长中的无花果,使得所有榕小蜂的后代都走向死亡。” c:31

海鲈鱼—一种雌雄同体的鱼身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正好说明了自然界的“针锋相对”。与我们不同,这种鱼的性别不是由生命孕育时的染色体所决定的。每一条鱼都有雄性与雌性的功能,交配时可以选择产生卵子或精子。他们双双缔结一夫一妻的组合,轮流交换性别分饰雌雄角色。 c:27

我们可以信心十足地总结,蝙蝠确实更偏爱帮助老朋友,而不是另一个巢穴的陌生人。 c:21

一个关于共享、互助、合作的故事。她们昭示这一个善良的思想:即使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好人终有好报。 c:293

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

独立的DNA复制因子如羚羊般灵活,它们自由奔放地随世代相传,在一次性的生物容器中临时组合,而不朽的双螺旋则不停改组演替,在形成终将腐朽的肉体时磨炼,最终走向各自的永恒。 c:72

在延伸表现型的世界里,不要问动物的行为如何使自己的基因受益,要问的是谁的基因能够受益。 c:76

这便是我所说的“延伸表现型”的中心法则:动物行为倾向于最大化此行为基因的生存,无论这些基因是否在作出此行为的动物体内。 c:181

载体并不复制其本身,它们只传播复制因子。复制因子并不作为,不观察世界,不捕食也不从捕食者处逃离,它们只让载体来做这些事情。 c:81

鹿群、狮群和狼群都拥有整齐的一致性与共同目标,但与单独一只鹿、狮子或狼身体中的一致性与共同目标相比,前者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c:22

个体如果想要成为有效的基因载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所有其中的基因提供相同概率的、通往未来的出口通道。 c:116

我要把这个问题分成3个小问题:为什么基因要组成细胞?为什么细胞们要组成多细胞生物?为什么生物采纳“瓶颈”般的生命循环? c:113

每一种蛋白酶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自私的基因被选择,但它只能在其他同组基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生长繁荣。 c:38

细胞结合的好处并不止于体型上的优势。这些细胞结合可以发挥其专有特长,每一个部件在处理其特定任务时就可以更有效率。有专长的细胞在群体里为其他细胞服务,同时也可以从其他有专长细胞的高工作效率中得益。 c:82

“瓶颈”般的生命循环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回到绘图板”成为可能。 c:259

瓶藻作为单独的植物是一个基因身份的整体,是实际意义上的“独立”。而散藻植物的基因身份则相对模糊,“独立”意义较瓶藻弱了许多。 c:47

“瓶颈”生命历史倾向使生物演化为独立而统一的载体,这个理论的三个支持理由可以分别称为“回到绘图板”、“准时的时间循环”和“细胞统一”。 c:177

所有生命的基本单位与最初动力都是复制因子,它制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复制。复制因子最终因机缘巧合,由小颗粒随机聚合而形成。当复制因子来到世间,便为自身制造了大量无限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复制过程是完美的,复制因子也因此有了许多不同的种类变异。一些变异失去了其自我复制的能力,它们的种类则随着其自身消亡而灰飞烟灭。但许多变异还是在这过程中找到新的窍门:它们逐渐变成更好的自我复制者,比其祖先和同类都要更好地复制着自身。 c:365

尾 注

亨利·福特的名句“历史或多或少都是废话”。 c:49

我们并不会认为晚霞就一定确定了第二天天气晴朗,那么我们同样也不应该认为基因就真能确定些什么。没有任何理由能让我们认为基因的效果不能被其他因素影响而逆转。 c:43

基因并没有像被批评为“决定论”那样强烈地控制着它们的创造物。每一次我们使用避孕措施的时候,我们就轻易地(好吧,相对轻易的)藐视着它们。 c:45

基因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状态下的“好”,而是由于它在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好的基因必须能够和与之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个体内的其他基因和谐共存,相互补充。 c:136

意识之产生也许是由于脑子对世界事物的模拟已达到如此完美无缺的程度,以致把它自己的模型也包括在内。 c:29

ESS就是与它的副本能很好相处的一种策略。理由如下:一个成功的策略是在整个种群中占大多数的策略。因此,它就倾向于遇到很多与它一样的副本。那么除非它能够很好地处理与自己副本的关系,否则它就很难胜出。 c:64

正是因为类似的姬蜂也有这种可怕的习性才促使达尔文写到:“我不能说服自己相信一个仁慈且万能的上帝会有意创造姬蜂这样明显故意以活的毛毛虫喂食幼虫的生物……” c:20

时间是一个经济学商品:在生活某一方面花费了多的时间,能花在另一方面的时间就少了。 c:102

所以从整体“策略”来看,“如果强势去做奴隶,弱势去做主人”,双方都能够得到回报,该策略就成为了一个稳定的策略。 c:68

大赛前24小时网球选手的睾酮水平翻倍。赛后,胜利者的睾酮水平维持不变,而失败者的则会降低。 c:25

渐进的进化过程与其说是一个稳步向上爬的进程,倒不如说是一系列的从一个稳定台阶走上另一个稳定台阶的不连续的步伐。 c:15

利他主义基因更容易在那些相关性比基础相关性更高的个体中找到,无论这个基础相关性有多大。 c:14

蚜虫的利他者基因之所有享有这种确定性,而不是统计学的可能性,是因为蚜虫士兵和她们为之而战的可以繁殖的姐妹是克隆副本的关系。 c:17

(a) 两性之间的争斗与捕食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点;以及(b) 情侣之间的行为就像月亮一样有着盈亏变化,并且像天气一样难以预测。 c:27

因此是由雌性带来的选择压力迫使雄性失去了他们的阴茎骨,因为这样一来,就只有真正健康或强壮的雄性才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坚硬的勃起,雌性也就能不受阻碍地作出一个诊断。 c:33

格拉芬指出不利条件原理包含有至少四种方式,它们是合格型不利条件(任何一个无视不利条件而存活下来的雄性一定有某方面的优势,所以雌性选择它们);展示型不利条件(雄性作出一些无谓的举动来展示它那本来隐藏着的能力);限制型不利条件(只有高质量的雄性才发育出的不利条件);以及最后一个格拉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他将其命名为策略选择型不利条件(雄性具有关于自身品质的私人信息,而不告诉雌性,然后用这个信息来决定是否产生一个不利条件以及这个不利条件多大比较合适)。 c:20

  1. 雌性不能直接感知雄性的品质,只能依赖于雄性的广告。 c:27

蝗虫是蚱蜢的变体,它们一般过着蚱蜢那种独自、神秘、隐居的生活。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们会发生完全的变化—这往往也很恐怖。它们会失去自身的伪装而变得有着清晰的条纹。你几乎可以把这想象成一种警告。如果这样了,它们会继续变下去,它们的行为也会同样改变。它们会放弃之前的独居生活而集结在一起,带来一种恐怖的征兆。 c:14

究竟什么是信仰?它是大脑中让人们在毫无支持性证据的情况下相信某事物的一个状态,无论该事物究竟是什么。如果有很好的支持性证据,信仰就有些多余了,因为证据将会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会相信它。 c:53

信仰不能移山(尽管很多代的孩子都被严肃地告知了相反的事实并且相信了它们)。但是信仰却能导致人们作出那样危险的愚行,因此在我看来信仰可以被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它能让人们如此地坚信一个事物,甚至可能极端到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论证就能为其展开杀戮或者牺牲。 c:70

我们,这里指的是我们的大脑,已经和我们的基因分开并足够独立去反抗它们了。 c:54

评论集萃

本书的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我将要论证,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c:148

就算不是故意去假冒内行,但当某人阅读一本领域与自己研究兴趣相似的畅销书时,它几乎都会情不自禁的去找茬:这个例子用得不好,那个观点太模糊了,这个概念是错的,很多年前就被放弃了。 c:20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博弈论已经将一个概念命名为“纳什均衡”,这个概念大概可以对应于“进化中的稳定策略。” c:26

在任何社会环境下,社会行为中博弈型要素以及社会适应性都来自于个体策略的成功,而一个个体策略的成功是建立在它能击败与该个体相互作用者所采取的策略。无论周遭情况如何,都要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攫取最大利益,这种对适应性的追寻会带来一些非常令人惊讶的结果。 c:50

他创造了“觅母”一词(“meme”,“mimeme”的缩写)作为文化上“基因”的等价物。 c:15

这是一本关于进化过程的书,它不关乎道德,或者政治,或者人类科学。如果你并不关心进化是怎么来的,并且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如此严肃地去关心一些和人类无关的事务,那就不要读它:它只会导致你不必要的愤怒。 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