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3 lines (48 loc) · 7.7 KB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3 lines (48 loc) · 7.7 KB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

牟复礼 崔瑞德 - 历史榜-中国史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主要魔术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导言

从14世纪的40年代起到17世纪的60年代止的大约300年间,精确地说是从1368—1644年的277年间为明朝正式统治时期,它是自1126年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期间中华帝国后期史中唯一由汉人统治中国本土的一个王朝。 c:39

黄仁宇教授曾一再指出,中国人在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时宁可用伦理办法而不用技术办法,这就使政府的工作方式有局限而影响到权力的运转。 c:91

明代中国的行政治理是一个巨大的事业,因为它承担的这项工作是宏伟无比的,行政的专业理想是崇高的,而其平时治理工作中所特有的理想的形式和实际的形式的相互作用又是特别复杂,令人难以处理。 c:31

因废除“丞相制”而引起的政府的改组、外廷最高权力层的消失,以及由此引起君主及其内廷来承担这些支撑性职能的情况,使中国的中央政府呈现出一种新形式,而且这种新形式终明清两代一直维持到了辛亥革命。 c:72

1380年废除丞相之职从而使皇帝与在外廷有领导百僚地位的高级负责顾问隔离起来,这可视为明朝发展内阁和与正规官僚制度相应的宦官官僚制度(这两者是明代内朝的两要素)的起点。 c:46

每隔10年就有新的一批能干的、急于在为政府的服务中谋求个人前途的人。每当某一部分人因宦场失意而意志消沉时,另一些热心的替补者就马上递补上来。尽管明王朝的治理步履蹒跚,很不得力,但它的文官制度却是生动活泼,在后世也是无与其匹的。 c:50

日益恶化的中国情况,1330—1350年

一个社会一旦军事化了,要它再非军事化和恢复到统一的文官之治,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使所有争当全国领袖的人最后只剩下一个。 c:68

他使用荐举的方法加紧征用汉族学者来当官。但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汉族顾问们最重要的建议,即没有举办科举考试来吸收官员。 c:32

文宗当皇帝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在京师新立一个汉学和艺术的学术机构作为内廷的官署,名之为奎章阁 c:13

因此总的说来,精英分子并没有去搞颠覆活动,发表不同政见,也没有急于公然参加反对这个受苦难的政体的叛乱。他们接受元王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进,就是当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时他们也还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乡的有秩序的现状。 c:45

中央权力的瓦解

由于政府推行强制制裁的能力减退,它丧失了对暴力手段和使用武力的垄断。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们通常在抛弃元政府的情况下,都把自己武装起来,以最低限度地保证日常生活的安全。 c:24

朱元璋是一个着了迷的至善至美的追求者,一个有干劲的当家人,总是想猎取大的目标,因而他最后能够抛弃他的红巾军身份,并得到了同样想指导他达到最后目标的儒士智囊团的信赖。 c:21

由此可知,红巾军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头领导的运动,它们在每一个地方都发展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c:14

朱元璋的生平,1328—1367年

后来,朱元璋离开了军中回到他的村里,在家乡招募了700余人的部队,由24名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的伙伴——包括他将来的幕僚长徐达(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在内——带领。这个军事领导集团在以后20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随从的核心。 c:18

1356年4月10日,经过多次征战,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南京,马上把它定为新的首都,并立即给它改名为应天。 c:13

明—汉之战,1360—1363年

除此之外,朱元璋于1363年在鄱阳湖的决定性胜利使他有了他需要的威望和崇高形象来克服他自己政权内部的离心倾向,而这种倾向是当时全中国军人性格的特点。 c:13

鄱阳湖之役以后朱元璋夺取了江西和湖广,这使得他拥有的人员数量满足了他打败张士诚的需要,而吞并了张士诚的土地以后又使得明军能在1367年及其以后迅速扩张其势力。 c:12

明军在全中国的胜利,1364—1368年

朱元璋把大都的名字改为北平,以象征这个以南方为基地的明政权的永久胜利。 c:15

1383—1392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15世纪海盗活动之所以盛行,它的部分原因应归之于洪武帝对海上贸易和国家间的关系采取了消极的政策。[插图] c:15

鉴于洪武帝痛恨蒙古人败坏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令人不解的是皇帝的40个妃子中竟有38人殉节,这显然是学蒙古人的那一套,即国君死时他的众多妻妾均应随之而死。 c:15

建文统治时期

建文帝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 c:20

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插图] c:19

是书呆子皇帝和他的不通世故而迂疏阔大和抱负不凡的,或心怀野心而又有煽动性的顾问们的一个愚不可及的消遣之作。 c:13

燕王的胜利不仅是一个藩王对皇帝朝廷的胜利,它也是军人权力对文官政府的胜利。 c:19

永乐统治时期

明帝通过搞分裂、赏赐及平定外蒙古的不听命于他的东蒙古人和瓦剌(西)蒙古人以及在其南面住在东内蒙古的兀良哈诸部落,想方设法在北方边境取得和平。 c:11

1538年10月,嘉靖帝把永乐帝的庙号改为更显赫的称号:成祖。嘉靖帝想抬高从未登上皇位的父亲朱祐杬(1476—1519年)的地位而使他进入帝王的行列,从而使自己成为新的一支皇位继承世系的始祖。[插图]因此,把永乐帝的庙号从“宗”改为“祖”, c:11

宣德统治时期

明朝从印度洋和南洋的撤退切断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系,而此时欧洲列强正开始进入印度洋。宣德统治时期不但标志着中国在欧洲水域的统治地位的结束,而且是明帝国孤立于国际事务的开始。 c:28

英宗第一次统治期,1435—1449年

天子本人、他的宦官助手和顾问们以及锦衣卫三者的联盟在明代即将成为一种典型的权力结合,而它在这时开始形成了。 c:28

权力斗争

开始时的不和在三年之中变成了影响几百名官员的前途和整个政府施政的权力之争。杨廷和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也变成了两个敌对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对大学士们的抨击由杨一清和席书领头,他们两人是在省里发迹的有影响的官员。他们谋求削弱杨廷和与他的翰林同僚们所已掌握的过大权力。就他们来说,关于大礼的争论对实现其他的目的是有用的。 c:13

二帝及其前辈

早期的皇帝指挥战役,颁布法令,创设国家机构,管理官吏。在制度安排已定,行政机构设置齐全以后,皇帝在处理帝国事务中不再起积极的作用。官员们只希望皇帝成为他们道德和才智的典范,因此,作为人世间的最高权威,他在争端中的仲裁被视为决定性的和不容置疑的。 c: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