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62 lines (199 loc) · 38.1 KB

思维:关于决策、问题解决与预测的新科学.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62 lines (199 loc) · 38.1 KB

思维:关于决策、问题解决与预测的新科学

约翰·布罗克曼 - 哲学宗教榜-逻辑学

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Edge,每年一次,让100位全球最伟大的头脑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共同解答关乎人类命运的同一个大问题,开启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作为Edge系列之一,《思维》一书着重关注了思考、问题解决和决策的种种问题,以及大众感兴趣的诸如心智理论、道德、进化、预测等话题。 本书作者包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 塔夫茨大学认知研究中心教授、联合主任丹尼尔·丹尼特,行为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大脑和认知研究中心主任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风险管理理论学者、畅销书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等。

各方赞誉

伟大头脑的伟大之处,绝不在于他们拥有“金手指”,可以指点未来;而在于他们时时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意识的深海,他们发问,不停地发问,在众声喧哗间点亮“大问题”和“大思考”的火炬。 c:199

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取决于他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他未来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的阅读。 c:354

未来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师们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许会让我们活得更放松一些。 c:26

与最伟大的头脑对话,虽然不一定让你自己也伟大起来,但一定是让人摆脱平庸的最好方式之一。 c:118

术业有专攻,是指用以谋生的职业,越专业越好,因为竞争激烈,不专业没有优势。但很多人误以为理解世界和社会,也是越专业越好,这就错了。世界虽只有一个,但认识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学科的边界都是人造的藩篱,能了解各行业精英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玩味这个世界,综合各种信息来做决策,这不显然比死守一个角度更有益也有趣吗? c:172

如果你不只对琐碎的生活有兴趣,还曾有那么一个瞬间,思考过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过有关世界未来的命运,那么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礼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视野,让你站到群山之巅。 c:22

总序

一系列理解物理系统的新方法,以及质疑我们很多基本假设的新思维。 c:52

我能回答一个问题,但我能足够聪明地提出这个问题吗? c:161

要抵达世界知识的边界,就要寻找最复杂、最聪明的头脑,把他们关在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c:230

詹姆斯·李·拜尔斯启发了我成立现实俱乐部以及Edge的想法。他认为,如果你想获得社会知识的核心价值,去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里读上600万本书,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在他极为简约的房间里,他通常只在一个盒子中放4本书,读过后再换一批。于是,他创办了世界问题中心。在这里,他计划邀请100位最聪明的人相聚一室,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c:42

事实上,新技术就等于新观念 c:44

要做成非凡的事情,你必须找到非凡的人物。 c:209

经验世界中的那些科学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工作和著作构筑起了第三种文化。在渲染我们生活的更深层意义以及重新定义“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等方面,他们正在取代传统的知识分子。 c:59

第三种文化就像是一套新的隐喻,描述着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灵、整个宇宙以及我们知道的所有事物。这些拥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还有那些著书立说的人,正是他们推动了我们的时代。 c:45

在传播理论中,信息并非被定义为“数据”或“输入”,信息是“产生差异的差异”(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c:178

“Edge心态开放、自由散漫,并且博识有趣。它是一份好奇之中不加修饰的乐趣,是这个或生动或单调的世界的集体表达,它是一场持续的、令人兴奋的讨论。” c:57

01 THE NEW SCIENCE OF MORA-LITY: AN EDGE CONFERENCE 关于道德的新科学:一场Edge峰会

Jonathan Haidt 乔纳森·海特 心理学家,著有《正义之心》《象与骑象人》 
 Joshua Greene 乔舒亚·格林 心理学家,著有《道德部落》 
 Sam Harris 萨姆·哈里斯 哲学家、神经学家,著有《自由意志》 
 Roy Baumeister 罗伊·鲍迈斯特 心理学家,著有《意志力》 
 Paul Bloom 保罗·布卢姆 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著有《善恶之源》 
 David Pizarro 大卫·皮萨罗 心理学家 
 Joshua Knobe 乔舒亚·诺布 心理学家 c:21

生物学为科学研究心智现象提供的现实主义视角,以及进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科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工程学和材料化学领域里的新突破和发现,无不让“何为人类”这个问题历久弥新。 c:14

人生而为谁,来去几何。 c:48

1975年,作为特里弗斯在哈佛大学的同事,威尔逊预言,总有一天伦理学会摆脱哲学家们的桎梏,飞向进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思潮”。威尔逊是对的。 c:70

按照罗伊·鲍迈斯特的观点,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物学博弈,所以用进化论的眼光看,那些能够与不断翻新的社交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化)与时俱进的人更容易在选择中受到青睐,而人性正是在这个缓慢的进化过程中得到了塑造。 c:184

道德研究必然涉及进化和文化。 c:29

在人类感受味觉的所有5种味觉(甜、酸、咸、苦、鲜)感受器中,甜味的体验能够最强烈地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因此他认为,甜味才是“真正的味道”,是我们最渴求的味觉刺激 c:117

道德的内涵非常丰富且复杂,对它的探讨往往需要考虑多个层面,面对无数的矛盾冲突。但是许多论文的作者把它阉割成了单因素命题,落入了讨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俗套。 c:129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c:81

你越符合WEIRD的界定,你感知世界的方式就越趋向于从事物间相互独立的视角出发,而不是它们间的联系,而这种分析解构的思维习惯越重,你就越容易把关注点放在分类和规则上;相反,如果是你拥有整体思维,就更容易把关注点放在整体模式和周遭环境上。 c:184

人类的推论能力不仅远远达不到帮助我们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决策的目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它甚至会造成与理性相悖的结果。推论能力有可能导致非常糟糕的结局,原因不在于人们不擅长推论,而是在于他们渴望用争论显示自身信念的坚定性和行为的合理性。这可以用来解释证实偏差、动机性推理和基于推论的决策 c:207

科学很好地展示了何为良性的社会互动,我们聚在一起,互相寻找他人推论中的瑕疵。我们也许不擅长自我纠错,但是别人往往很善于通过批评的方式发现我们推论里的不足。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团结一心找到真理。 c:127

道德就像《黑客帝国》里的矩阵母体,它是一种你情我愿的幻觉。如果我们只是和处于同一个矩阵母体内的人相处,那么毫无疑问,同仇敌忾的我们肯定能够找到这个母体内的成员都认同的结论,并且驳斥来自其他母体内的成员的价值观。 c:84

休谟有一段著名的话:“理性是且应当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激情和为激情服务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c:163

“道德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抽象事物,它是每个人情绪和思想品位的独特彰显,如同我们会感知和偏好甜与苦、冷与热。因此,道德观念不应当与思维放在一起看待,而更应当与味觉或者情绪归为一类。” c:119

美德伦理学探讨的是如何训练大象,它是关注培养习性的学说,这里说的习性包括行为习惯和知觉性情。我们以培养仁善的美德为例,成为仁善的人也就是要对他人的需求和愿望有敏锐的洞察力,喜人所喜,哀人所哀,然后再以真心诚意为他人提供恰当的帮助。 c:83

西蒙·巴伦–科恩还告诉我们如何用二维的维度来衡量孤独症。一个维度是系统分类能力,另一个维度则是移情能力。系统分类能力是对一个系统整体的多样性加以分析和区分,而后寻找若干潜在的规则对系统有效管理的能力。移情能力则是对他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行感知,并能够以恰当的情绪回应的能力。 c:100

道德基础理论提出人类情志最重要的5对“味觉”感受器如下: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纯净/堕落。而道德感犹如味觉,由这5对基本的道德基础按照不同的方式调和产生。 c:150

如果休谟能够生活在今天,花上几年时间恶补文献,那他应当会认同我所说的:他是一名自然主义者,一名先天论者,一名直觉论者,一名多元主义论者和非简约主义者。 c:15

我们之上,是高于本我的心理学层面;在我们之下,是低于本我的还原主义或者神经科学层面,我们需要同时关注两个层面与我们的联系。 c:60

直觉和理性,或者其他受到意识控制的意识过程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想乔纳森会认同这个观点。 c:16

同时拥有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因为这种设计让你能够在追求效率和灵活性之间张弛有度。自动模式可以为你提供效率:只需要取景,然后按快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动模式的效果是可以让人满意的。相比之下手动模式就显得不那么高效了。你必须停下来亲自拨弄那些设置按钮,必须对自己手里的动作心中有数,也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犯错。但是原则上来说,你可以对相机为所欲为。手动模式的作用正是在于拓宽你摄影的位面。 c:28

按照这种分类,如果我们暂时撇开道德领域的问题,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食欲和克制食欲,它们分别代表了大脑的自动和手动模式。说起吃的,我们都喜欢油腻腻、甜滋滋的美食。尽管如此,我也相信有不少人认为我们不应当摄入太多这种类型的食物。 c:30

我们的脑中不断上演着这种手动模式对抗自动模式的拉锯战,这是我们能够实现某些相对长远的目标的保证。 c:28

人类大脑中有与情绪相关的区域,如果你问一个这些区域受到创伤的病人(切说来,是大脑中一个被称为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区域受到创伤),他们会以比常人高4~5倍的概率说:“行啊,那就动手把那哥们儿从天桥上推下去吧。” c:16

不,不能这么做,这样做感觉不对”的感性思维,你的默认思维就是手动模式。在那种情境里你就很有可能会说:“好吧,5∶1,听起来挺划算的。”而这真的就是这些患者的反应 c:11

与生俱来的生物学本能、文化熏陶和个人经历,这三者都是我们“历练”思维自动模式的手段,它们让自动模式变得更智能,更具有适应性。 c:112

把人推下天桥的方式并不是唯一影响人们选择的因素,但它大概是影响最大的单个因素。我称这个因素为“介入度”(personal force),是亲手把人推下去,与用一种更机械化、更圆滑的手段把人推下去的主观感受上的区别。 c:57

我认为这是一种情绪反应不足。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情绪反应不足自有它存在的道理。面对近在眼前的另一个人,他们的存在很容易拨动我们的心弦。但是另一方面,将心比心的移情对于远在非洲的人就显得鞭长莫及了。也许这就是我们认知机制上的一个局限,对于在面前身处险境的人我们感同身受,体会到当仁不让的责任感;而对于在世界另一头的人,这种感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c:97

我认为道德哲学所做的一切,还有我们作为芸芸哲学家试图以小见大的目的,都是锤炼思维的手动模式,我们用自己的理性推论,使我们的自动设置合理化和正当化。 c:26

这里我要用物理学来打个比方。如果想要进一个超市逛逛,那么你根本不需要找爱因斯坦来指路。你天生的那点对于物理学的直觉就足够让你在超市里快活了。但是如果要向月球发射一枚火箭,那最好还是收起你的直觉,坐下来好好用用那让人头疼的数学吧。 c:28

我们不应当过分依赖道德上的品位。我知道日常生活中有一块大陆,在上面的我们只需要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就可以生活。但如果我们要举步向前,探索新世界,规范和理性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理解事实的本质,需要重视道德本身。未来世界的道德可能外形怪异、超然于世,充满反直觉、反天性的思维,不会受到某一种人的特别追捧,但它肯定适用于最广的人群,可以造福于绝大多数的人。 c:51

第二个议题是我们应当以何种方式去更清楚地理解“道德”的概念,它与人类的完满有什么样的关联,以及如何利用它作为新的考量原则,最大化人类社会的福祉。 c:35

第三个议题旨在探讨如何说服那些冥顽不灵、自取灭亡的人。我们应当如何用“道德”的名义说服他们转变思想,改变生活的目标,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c:35

道德游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让这个情况变得更困难的是我们无法在评判一个人对错的标准上达成统一,无法在评价个人价值观的时候达成一致。 c:35

他们认为在评判善良和邪恶的问题上,没有哪种基于人类智慧的根据可以保证一个人的判断永远正确或者错误。 c:28

针对两人的处境,他们最佳的选择并非零和博弈。他们只有寻求某种形式的互惠合作,才能确保两人生活的完满,给双方带来更深远、更持久的满足感。 c:19

事实是,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优秀的科学根植于我们对证据的价值评估、前后逻辑的一致性、艰苦朴素的品质和其他理智德行。 c:44

我从中学到的一点是对于正确答案的偏执往往会拖你的后腿,它是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有太多的话题会让人们觉得在意,并且勾起强烈的表态欲望。我不喜欢站队,也不希望自己拥有太过鲜明的政治立场。 c:44

天性和文明并不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朝着相反的方向撕扯着我们。相反,天性造就了我们,而我们创造了文明。我相信人类独特的心理学和进化层面的特点,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过上前所未有的、更好的社会生活,这就是文明的作用。 c:47

道德的本意并不是救赎个人或者促进个体完满,相反,它只是一系列帮助许多人生活在一起的规则。由于文明诞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如需要信任、共识等,因此道德的作用在于维持文明的运作。 c:61

自律的实质是摈弃一个念头转而将精力放在做另一件事上,通常后者是更符合需要的事,不管是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抑或是为集体的福祉考虑。 c:81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说服你做某些特定的事,而不去做另一些事的手段。 c:41

文明教导人们克制自己的私心,至少克制自己的短见并遵守文明中的各种规定。文明体系是有效的,我们也因此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不过文明体系运行的代价是我们要在很大程度上做出妥协,而道德正是帮助我们进行妥协的制度规范。 c:36

善良至少在一定程度是人性的固有属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并非后天习得。 c:29

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说来就是:当你和其他人接触,就会产生相互依赖;当你的生活品质因为与他人的接触和相互关怀而提升,并且两人的关系是非零和关系时,你就会变得在意他人的命运。 c:46

第二种解释人性之善的理论认为这是故事的力量。虚构作品和新闻行业带给我们的影响之一是缩短了陌生人与我们之间的距离。通过它们,你可以像认识自己的亲人或者邻居一样认识本来毫不相干的人,这让我们更容易对陌生人移情。 c:25

我认为美国社会在过去50~100年间最重大的道德变迁,是白种人对黑人态度的改变。而过去10多年内最重要的改变则是传统性取向的人对于同性恋人群态度的转变。我认为驱使这两种变化发生的力量不是哲学辩论、宗教信条或法律规定,而是虚构的作品,是想象力,这种力量把弱势人群的境况展现在其他人群员面前,使他们获得同情。 c:23

我在此提出三个观点。第一,人类是友善的,人类身上有许多有趣的行为。第二,人进化出了一种强大的感知道德的能力,人类的友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用感知道德的能力解释。道德感知力的内涵远远比一些经验主义者认为的更丰富。第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知力是不够的,保证我们实现那些引以为傲的成就的因素远远不止是进化的力量,还有人类的文明、智慧以及想象力。 c:22

我在这里想借用社会心理学里耳熟能详的一个说法,我们不是不理性,而是太过于理性了。由于偏见的存在,理性推论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比如之前提到过的证实偏差。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些经典的研究显示,我们在面对与自身信念相悖的结论时会变得格外有干劲。 c:28

这是一个很好的类比,它展现了当我们面对与自己的信念抵触的事实时心中的感受。我们会非常执着地寻找能证明我们所认同的信念的证据。 c:35

我们希望知道,人们是不是只是把不同的道德准则当作顺手的工具使而已。换句话说,我们都非常善于借助道德准则,不论是义务论原则还是结果论原则。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在与自己已有立场契合的时候,从两种原则中抽调出一种。 c:47

支撑我们道德信念的动机不是为了抹杀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它的作用是引导推论的方向。在动机的驱使下,我们用技能和精力来寻找支撑自身信念的证据。 c:39

第一个故事里董事长的行为因为导致环境破坏而被视为是不道德的,而第二个故事里他的行为因为帮助改善了环境而被视为是道德的。所以看起来人们的道德评判能够影响他们对于别人是否有意的直觉判断。 c:20

如果你对别人说“我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你想说的其实不是“我希望这个孩子在快乐的心理状态下成长”,你想说的是“我希望这个孩子能过上一种我的价值观所认可的生活”。 c:22

一旦人们相信玛利亚过的生活是空虚、乏味和无意义的,他们就不愿意承认她是快乐的。 c:11

对于“她快乐吗”的判断,对角色生活的道德评判起了重要作用。而在判断“她不快乐吗”时,道德评判就不会参与了。 c:29

不是只有对“故意”和“快乐”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受到了道德评判的影响,道德评判还影响着我们对知识、因果关系、自由以及某些本能反应的直觉认知。 c:34

02 THE MARVELS AND THE FLAWS OF INTUITIVE THINKING 直觉思维的伟大与缺陷

如果你想知道某些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这种思维产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会告诉你它在做什么。我们更能从错误而不是正确表现中去了解思维过程。 c:108

设置的效果、启动的效应,以及无意识思维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 c:33

强迫他人塑造某种特定的表情会改变他们的思考和感觉。 c:24

“关联一致性”(associative coherence)。任何事情都会强化另外一些东西。 c:31

我们在记忆列表信息方面非常差,但很擅长记忆路径。如果在路径上安排了列表,你就会记住这些列表里的内容。 c:44

一定有一些事情是这两个系统喜欢做、可以做的,也一定有一些事情是它们无法做到的,但没有一件事情是这两个系统同时都很擅长的。 c:23

第一系统还会忽略模糊性,压抑怀疑,夸大一致性。我已经提到了关联一致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正是化神奇为腐朽的地方。我 c:49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系统常犯的错误——造成过分自信。人们对自身信念的信心并不是基于证据的质量,也不是基于对证据质量的评判,而是基于对他们在脑海里建构的故事一致性的判断。 c:44

我思考这个现象时发现,求平均值和求和之间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变量具有我所称的“类和”(sumlike)特征。它们是发散性的类和变量。经济价值就是一种类和变量。 c:26

概率也是一种类和变量。概率是可以叠加的,但我们总是将它视为平均变量,概率判断中的大量错误都来自这样的混淆。 c:19

事实上,当人们需要计算概率的时候,概率很难计算;但相似性是可以立刻判断的,它是一种自然计算。相似性总是会第一时间出轨,蒙蔽正确的计算。 c:34

那么,第一系统不能做什么呢?它无法同时处理多种概率。同时处理多种概率是指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仔细地去做事情。第一系统被设定为避免模糊性,因此意味着只会有一种解释。它不能处理类和变量,类和变量需要另一种思维。第一系统无法准确地判断概率,也不能进行准确的经济价值判断。 c:33

03 LIFE IS THE WAY THE ANIMAL IS IN THE WORLD 世间有生之物即为生命

你的大脑不等于你。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脑,而人是一个与环境相连的生命体,在存在的同时与环境发生着剧烈和频繁的交互。我们不能单纯以大脑来解释关于意识的一切,因为大脑不是意识产生的唯一条件。 c:51

我们的身体里其实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进行思考、感知并且具有意识。意识不是我们体内被动的反应,而是能动的行为。 c:53

对体验进行自省不是把视角对向自己的内心,而是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并考量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下,你顺应形势和环境所做出的应对 c:37

图形用户界面的功能的确给人一种直接和亲和的感觉。不过,这种特征完全是因为工程师在设计程序时重点照顾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偏好。程序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我们使用,它们容易上手并不是偶然。 c:14

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发展的方向都是为了降低受众识别的难度。它们把图形的直接性和亲和性提高到知道背景的人用眼睛就可以认出内容的地步。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早就已经掌握了识别一张图所需要的视觉技能,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与图片有关的背景知识。 c:30

看见”本身是一种需要习得的用来认知世界的技能。因此,视觉是基于运动的。我的意思不仅仅是说我们需要运动才能够看见,而是为了能够看见,我们需要在运动中理解视觉信息的含义。视觉是后天习得的、与运动有关的感觉经验。 c:40

戴上眼镜后,当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眼睛时,你得到的画面和期望与原本预计的完全不同,所以感知的画面才会是令你目眩的画面,而不是简单的左右调换,这是感觉出现了混乱。当然,如果把反转眼镜戴得足够久,那么你也很有可能会逐渐适应并看清事物的本来模样。 c:14

我们没有说大脑不需要环境的参与就能够独立地产生意识。我们认为环境是一个在探讨大脑的时候不能剔除的因素。 c:11

04 RECURSION AND HUMAN THOUGHT: WHY THE PIRAHÃ DON’T HAVE NUMBERS 递归和人类思维:为什么毗拉哈语里没有数字

西蒙的意思大致可以概括为递归结构是信息处理的基本要素,只是当时他没有用“递归”这个词。他认为类似的逻辑结构是人类大脑功能的部分体现,不仅在语言中,在经济行为、问题探讨以及故事描述中都能够看到。 c:22

他们的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价值观——“不准强迫”(no coercion)。这是毗拉哈人最坚定的价值观之一:不准强迫,你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做。 c:24

我一直委身于一种社会氛围当中,以便能够不断诉说那些我没有实证的、道听途说的故事,也就是《圣经》里对于宗教和信仰的一切断言。正是因为有这种社会氛围,我顺理成章地向别人讲述宗教的故事,而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是否明白说出的东西。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故事背后有没有经验主义的证据作为支撑。 c:23

我明白彼得的想法,他想用沃夫假说(Whorfian hypothesis)[插图]解释毗拉哈人不会数数的现象,也就是语言决定论。 c:11

05 THE NORMAL WELL-TEMPERED MIND 正常而健康的心智

人类的大脑不是组织有序的分级控制系统,其中的一切事情并非秩序井然,也没有官僚机构那么充满戏剧性。事实上,它更像是有着民主元素的无政府状态。有的时候,它可以保持稳定,也可以互相帮助,以及建立统一战线,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但是,接下来事情会变得紊乱,大脑里会有某个联盟出来领导,而你就会陷入痴迷或错觉等状态。 c:47

为什么这些神经元都急不可耐,一下岗就赶紧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呢?大概是因为它们失业了。如果神经元没有活干,就不会有神经调节素。如果神经元没有神经调节素,神经调质感受器就会开始消失;之后很快,神经元就会真的失去功能,然后就死了。 c:44

严肃地说,苏格拉底向我们提出了催产式的诘问思维,我们想知道自己的障碍在哪里,想象的藩篱是什么,人们什么时候会遇到一段艰难的时光。 c:12

06 HOW TO WIN AT FORECASTING 如何赢得预测

生命只有回顾过去才有意义,但是我们必须为未来而活。 c:46

我们发现了两件事情:第一,当你把时间放宽到一年之后,政治分析家们很难做出比概率更加准确的判断;第二,政治分析家们认为自己对未来的了解其实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水平,当他们说有80%或90%的信心时,通常只能达到60%或70%。 c:41

我假设政治分析家们都在做准确预测的生意,实际上他们做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意。这些政治分析家其实就是在鼓吹那些底层观众的偏见,娱乐他们,准确性只是一个边界性的约束。他们不想被抓包一个过分的错误,所以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措辞来假装是自己的预测。 c:17

心理学不只是一门自然的生物学科,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大量的心理学都是由社会情境所塑造的。 c:14

07 SMART HEURISTICS 聪明的启发式

启发式思维就是调整奔跑的速度以便能始终保持看到球的角度,即眼睛和球之间的角度。球员可能会忽略所有能计算出运动轨迹的信息,比如球的初始速度、距离和角度,而只关注一个信息,那就是视觉的角度。” c:28

为了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人们有时候不得不忽略信息。有所知且有所不必知,才是知识的艺术。 c:55

“我认为我们无法以全知和最优的理想形态来理解人类理性。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最优解。 c:31

20世纪初,现代科幻小说之父赫伯特·乔治·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政治评论中说道:“如果要培养一个在现代科技社会受过教育的公民,我们需要教会他三件事情:阅读、写作和统计思维 c:41

赫伯特·西蒙用剪刀做了一个绝妙的类比:剪刀的两边,一边是认知,另一边是环境的结构或是任务,只有同时看到两边才能理解人类行为。 c:45

认知科学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理解人类的思想是嵌入环境之中的 c:15

因为没有听说过圣安东尼奥,所以他们选了圣地亚哥。这是巧妙启发式的一个有趣例证,当人们拥有更少的知识时反而能表现得更好。其中的原因是现实世界中,名字再认和人口数量之类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关联。你听说过一座城市可能是因为有什么事情发生在那里。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标志,却是一种好的刺激。 c:18

08 AFFECTIVE FORECASTING 情感预测

人们参与经济交换来获取他们认为能提升自身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而财富不过是一种能在未来激发这种体验的“体验贷款”。因此,理性的经济行为要求我们展望未来,了解什么能提供这种体验,什么不能。其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会产生系统性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经济决策通常都达不到最优。 c:29

不管这些事件会带来什么影响,人们的实际感受都比他们所预测的要小得多。 c:32

我们认为坏事会让自己难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意识到我们有防御系统,也就是心理免疫系统。 c:34

当预测某一事件的未来中自己的幸福程度时,我们会将焦点集中在这一事件上,而忘了会淡化该事件影响的其他事件也是未来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自己注意力焦点的奴隶。 c:48

如果你正在两份工作之间徘徊,那么可以想象一下自己从事这两份工作的状态,但你其实应该看看从事这两份工作的其他人的状态,看看他们是否开心。我们发现的结果是:(1)当人们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可以做出非常准确的情感预测;(2)没有人这样做,除非你逼他们这样做! c:31

这里有一个非常荒谬而讽刺的地方,就是未来通常就在我们面前,只是以他人的形式存在。但因为人们太相信自己的独特性,都认为自己在心理上不同于他人,所以常常拒绝采用那些近在眼前的信息。 c:54

09 ADVENTURES IN BEHAVIORAL NEUROLOGY 探秘行为神经学

人类意识体验的核心属性,也就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一种感官联合。 c:13

10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社会心理学的陈述

人们往往不知道自身行为的真正原因,当被要求解释这些行为的时候,他们只是胡乱说一通。当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胡说,他们完全相信自己所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行为的解释。 c:30

这个领域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们对世界的构想在影响他们。 c:31

种写作练习,通常是连续3~4个晚上,每天花大约15分钟的时间阐述一个问题。这样做对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都有着非常显著的长期的积极影响。 c:33

这些写作练习其实就是让我们找到自己没能理解的问题,通过重新加工的过程来寻求意义。所以,我们基本上只要想出一个好故事,就能把这个问题抛在身后了。 c:21

人们通常会选择他们认为能带来最强幸福感和最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但他们的选择不一定是正确的。 c:19

审视我们对世界的解释这种观念确实有点令人不安,因为它表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最合适的。或者,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这可能会让我们面对世界和在世界上的位置时,变得没那么自信和确定。但是,谦虚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们的观点不是唯一的,更不会是最好的。 c:17

讲故事和叙述对于人们理解意义和目的非常重要的观点,我唯一要补充的就是,宗教显然是这种叙述的一个重要来源。宗教给了我们一种生活的目的感和意义感,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宇宙中非常重要,我们的生活也不是像沙滩上的一粒沙子那样毫无意义。 c:30

11 THE ADOLESCENT BRAIN 青少年的大脑

在许多不同的皮层区域,大多数皮层灰质(大多分布在大脑皮层、大脑表面,并且包含细胞体和突触,也就是细胞之间的联结)在儿童时期都会增长,在童年的中后期或青春期早期达到顶峰,然后从青春期到20岁甚至30岁之间会急剧下降。 c:11

会认知:社会大脑,即我们如何理解他人以及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我们从很多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了解到,社会大脑是一个大脑区域网络,每当成人想到别人的时候,这个大脑区域网络就会被激活。 c:18

12 ESSENTIALISM 本质主义

我认为自我是描述性的,并引述了威廉·詹姆斯有关自我的概念和区分——主我(有意识的自我的经验)和宾我(自我认同,如何描述自己从哪里来,一切都形成你的偏好和对未来愿望的内容)。两个“自我”,一个是对宾我有感觉力的主我,以及一个关于你是谁的宾我,我认为两者都是故事性的,它们都是结构和叙述。我的意思是说,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简化,或者至少是一个具有某种因果性的连贯框架。 c:14

记忆是相当不靠谱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个稳定的东西,它总是在不断重塑。事实上,我们有大量的无意识来形成一致的意识,也就是主我的体验。而且我们的记忆是非常具有选择性的,非常容易被腐蚀,我们总是倾向于记住那些符合自我描述的信息,而忽略所有与自我描述不一致的信息。 c:45

禀赋效应有趣的地方在于,一旦我们相信自己拥有了某件东西,就会马上过度估计这件东西的价值。我们并不一定要真的拥有,只要愿意拥有。一旦和一件东西建立了联系,你马上就会更加珍视它,相对于其他的东西,你总是会记住那些自己以为已经拥有的。物品体现了完整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就是人们永远不会按买家价格卖出自己的东西的缘故,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东西更值钱。 c:46

物体给我们带来自我评估的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到了威廉·詹姆斯谈到用物体来扩展自我的方式。拉塞尔·贝尔克(Russell Belk)是一位营销心理学家,他谈到了物体带来的扩展性自我。就像我说的,营销人员都知道这一点,他们创造了一些高品质的品牌,这些品牌似乎可以向别人表明购买者的社会地位有多高。 c:17

那些认为自己相当理性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如果把他们置于一种有压力的、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就会回到目的论的解释,所以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原则,就像反射一样,如果你想到反射,就会知道那是一种用不着学习的行为反应。 c:20

14 INSIGHT 洞见

有经验的人知道如何建立一系列的反应模式,他们可以据此对各种情境快速判定和分类,很快就能知道如何应对。不止是如何应对,他们还对情境进行了建构,这个框架会告诉他们什么才是关键。这也就是他们总是可以,或者说通常都可以切中要害的缘故。他们知道要忽略什么,重点关注什么。 c:49

基于直觉的判断看上去非常神秘,因为直觉不涉及显性知识,不涉及陈述性的事实知识。我们无法明确追踪这些直觉判断的起源,它源于我们知识的其他部分。它来自隐性知识,所以感觉很神奇。直觉有的时候就像是超感觉力,但它并不神秘,它就是我们过往经验积累的结果。 c:23

人们试图解开一个谜题,然后他们遇到了瓶颈,卡在那里。接下来,要逃离这种困境的关键就是避免思维定式,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假设出了问题来获得洞见。 c:32

我认为帮助人们获得洞见不是向人们展现洞见,或是通过语言进行解释,更多的应该是帮助人们获得这种体验,这样他们就可以看到自身的矛盾之处,然后他们的心理模型就会非常自然而轻松地完成转换。 c:62

15 A SENSE OF CLEANLINESS 清洁感

当我们处理信息或经历某一种感官体验的时候,同类语言或相同形式的信息会在抽象思维过程中被吸收和使用,而这就是隐喻。在某种程度上,隐喻指的是我们从生理体验中提取出了物理性的概念,然后在谈论抽象事物时使用了这些概念。 c:29

基本上,一旦确认了自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我就对自己很满意了;但是,如果我在道德层面上感到自卑,那么就想去帮助别人,做些好事。人们想达到道德平衡,既不超越也不堕落。 c:17

16 THE FOURTH QUADRANT: A MAP OF THE LIMITS OF STATISTICS 第四象限:统计的极限图

统计和应用概率知识是科学知识的核心,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你一件事是真是伪,抑或仅仅是道听途说的逸闻,它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c:24

因为不仅经济学家无法证明他们的模型是有效的,而且没有人能证明一个不起作用的模型有着中性的作用,也就是不会因为更加盲目冒险而增加潜在风险。 c:13

概率越小,你需要的观测值越多,而对一系列观测值的估计误差就越大。因此,要估算一个罕见的事件,你需要的是一个与事件发生概率成反比的样本。 c:12

选择–理论分析:冗余像是一个长期的选择。你当然会为此付出代价,但这可能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c:13

我想用一种方法证明任何与标准差有关的东西都是知识的表象:有一种测量方法叫作“峰态”(kurtosis),主要表示偏离“正常”的程度。 c: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