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29 lines (215 loc) · 41.4 KB

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29 lines (215 loc) · 41.4 KB

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

彼得·圣吉 - 经济理财榜-管理

“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都涉及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从中能开发的能力。深度学习能创造对整体的深层认知,掌握整体的现状及其演进的方向,学习所带来的实践将影响我们如何创造未来。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总在不断地自我创造,社会要实现不断创新,取决于我们每个个体、组织和社会的认知水平。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的重要性在于理解生命系统的局部和整体的关联,但是在实际的商业、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陷入旧的观察和行动模式。如果能深入洞察更大的整体和系统,以及我们自己与整体的联系,那么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将获得很大的提升。《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针对商业、教育、管理和领导力,阐述了“体悟当下”(presence)的概念:这是个源于自然的概念,即整体中的局部都能完全呈现整体的全部。通过深度学习和实践,提高整体意识和系统思考,塑造整体发展和人类未来发展的行动。

2010年中文版序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在有愿景指引的、基于某种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型组织中工作,而不愿意在充满政治角力和屈从权威的企业组织里工作。 c:965

引言

人们常说,树木是从种子中生长出来的。然而,一粒小小的种子究竟如何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种子里并没有树木生长所必需的资源,这些资源无疑是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的。但种子的确提供了一项关键的东西,那就是整棵树木成长的起始点。当生长所需要的水和养分被吸收进来时,种子能够组织这一生长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种子是使未来树木成长的可能性得以变为现实的元素。 c:486

总统在演讲中宣布,所有从前被视为非法的黑人组织从这一刻起都变成了合法组织 c:33

整体是一种动态的活体,它不断地“以具体的表现形式”生成持续变化的现实存在。而局部则是整体的一种表现,它绝不仅是一个组成部件。两者的存在互为条件。整体的存在是通过不断地表现为各个局部来实现的,而局部则是以整体的具体化身形式而存在。 c:483

所有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所有学习都涉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以及从中能开发什么样的能力。有所不同的是见解的深度,及其所带来的不同的行动原动力。如果见解从未超越事件本身和眼前情况的表面层次,行动就会是反应性的。然而,如果能深入参透更大的整体及其所生成的“现实”,以及我们自己与这个整体的联系,那么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和有效性就将获得极大改观。 c:639

书中的前三部分与我们所了解的集体学习的深入过程相对应。这个过程要从学会观察开始,然后要进一步认识正在呈现的现实,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的角色,最后要形成自发服务于变化的整体,并被整体所支撑的实践行动。最后第四部分的讨论,把这种深层学习实践又置于更加综合和一体化的条件下,即在科学研究、精神发展和领导力开发这三方面进行整合性实践。 c:137

第1章 安魂人类

“如果一个组织反应迟钝,无法调整状态以适应变化,那我们就说它‘很像恐龙’。但大家知道,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比人类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要长100多倍。未来不管是什么生物取代我们人类,也都会认为反应迟钝的组织‘很像人类——人类很不幸,因为他们没有恐龙那样的适应能力’!” c:185

斯堪的克能从一家财务状况很差的平庸酒店变成瑞典最成功的连锁酒店,原因之一就是坚持‘可持续酒店客房’的经营理念。 c:80

我们回避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产生灰心丧气的情绪?” c:48

假如想要有不同的未来,那我们就必须大大超越这些零敲碎打的做作表演,并开始观察我们身处其中的系统 c:240

“我们不改变,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都能长生不老。”奥托以无可辩驳的语气说道,“就像少年一样,我们也许有恐惧感,但仍然觉得一定会永远活下去。” c:186

我们感到人类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无法开创可持续的社会,因此人类可能会灭亡。这是对不可想象的可能情景的探究。 c:60

这类恐惧感通常会让人拒绝承认现实,或感到绝望。 c:68

说了这么多话,做了这么多事,而真正有效的变革,恐怕只在人心的转变。 c:634

第2章 观察我们的观察

在实践中,要做到悬挂就需要耐心,需要我们主动避免对观察对象强加上自己先入为主的心智模式或思维框架。如果我们能够只观察,不下结论,不去想我们观察到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允许自己接受看似无关的、零散的信息,那么我们对观察现实的新鲜的理解,就会逐步呈现出来。 c:816

“一夜之间我就开始接触全新的人群,交往的基础也完全不一样了:‘你做的事有哪些是有趣的?你是谁?做事情的感觉如何?’我开始用新鲜的眼光看世界。我快速学习着,到了以前不会去的许多地方,见到以前不会见的很多人,就像逃出了一座四面高墙的围城。” c:199

与其沉默不语回避问题,或者与其指出对方观点的谬误,你完全可以说:“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的观点是……我这么看问题的原因是……是什么原因使你有不同的看法?”你的问题形式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诚意。 c:594

我平生头一次真正思考问题。”一名工人说。“我第一次倾听我太太的声音。”另一位补充说。 c:21

对人来说道理也一样,我们有能力产生足以相互毁灭的能量,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承载这些能量,或者说,我们是否会被它毁灭。就像用钢水锅盛装熔化的钢水一样,深度会谈建立了盛装大家的能量的容器,使大家的能量发挥出转化力,而不是破坏力。” c:231

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既别扭又笨拙,无力胜任,甚至荒唐可笑。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认为掌握新事物并不重要,于是就放弃了。这正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在起作用。生命系统对新事物的天然“偏见”,说明悬挂观点可能会很冒险。 c:492

“个人修炼”是指培养觉察自己思维方式的能力,这包括如“我在这儿,你在那儿”的习惯思维方法,也包括我们察觉不到的、潜移默化的思想习惯。 c:528

内心的修炼极大地影响了他经济学观点的演进,还特别影响了他对企业领导者必须学会的东西的思考 c:102

用较好的新观点和论证去说服旧科学范式的维护者,去转变这些人,是根本行不通的。现实的情况是必须等到旧学者最终退出舞台,新一代更开放的学者取而代之,才会发生转变。 c:229

团队成员如果说不出自己真正的情感状态,就会限制团队的战略思考,因为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更大的范围。 c:246

两天以后我才终于看清,这种恼火来源于深层的恐惧感。” c:59

通过悬挂惯常的逻辑分析方法,我们直面系统的现实,但它在此阶段还只是‘外部’问题,是与我们分离的现状。所以我认为,观察我们的观察,还只是个开端。” c:238

第3章 从整体观察

要学会观察,就必须先停止使用我们习惯的假设,并用新鲜的视角看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看清自己与现实中观察对象的联系。 c:384

快速补救方法会带来预料之外的副作用,给别的团队带来了新问题,进而导致更多的快速补救方法和更多的副作用。 c:184

我们会用抽象的理性思维,通过局部来断定整体的状况。而由于断定整体状况很困难,我们往往会放弃,回到仅仅关注局部的状态。但是其实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在局部中理解整体。 c:294

歌德的研究方法很独特,主要就只是坐下来观察和沉思,用自己主动的想象力来消化肉眼观察到的和自己心里看到的东西。 c:77

如果“我们”是自己的问题的制造者,那我们也能制造不同的局面。这种对现实背后的生成过程的直接洞悉,伯涛夫特称之为“直面真实的整体”。反过来,如果我们试图通过理性来推断更大的系统,那顶多只能得到概念上的理解——或者用伯涛夫特的话说,得到“假冒的整体”。而当我们直面以本来面目出现的真实的整体时,我们就直面着鲜活的生命,就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概念上的理解是绝不可能实现这种参与的。 c:212

认真的观察和反思性参与,要比阅读组织使命或价值宣言更能让我们了解其文化。 c:335

第4章 观之以心

为什么通过观察自己身陷其中的系统,就能给我们力量?我们如何学会从整体观察? c:134

“有时候观察更大的模式,的确会给人深层的连通感和力量感。” c:141

我们想找出问题的根源,不能仅从外部分析这类系统,必须从内部感知来分析。” c:98

‘观之以心’(seeing with the heart) c:47

他们发现人体内有三个主要神经网络,最大的当然是大脑神经网络,但还有另外两个主要神经元簇,即肠道和心包神经元簇。这样看来,‘心知肚明’的直觉把握和‘胸有成竹’的心底了解与熟通,其实都是有生理基础的,而并非仅是打比方。” c:222

我们每天都到帕拉帕棚屋旁边的院子里学练中国古代的气功。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所有生命赖以存在的生命之力。约翰说,这些基本的气功练习能帮助大家安静身心,调整气血能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大家身心更开放,感受到在独处过程中呈现的更大的生命灵力。 c:70

聚焦于开发自己‘内心的本性’和与外部自然的和谐 c:73

你带的东西越少,等待你的发现就越多。’他告诉我们。 c:144

‘对仪式来说,’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它要出自你心中——它表达你心中自然关爱的真实状态,它源自你整个身心的最深处。’ c:110

一旦你把最深的感恩心奉献给大自然,她教给你的东西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c:95

我开始面向东方布施,那是精神再生和觉醒的方向 c:71

一切有形有象的东西都在不断变化着,相互关联着,都处于一种恒常的表象状态,并不断消失而复归本原。’ c:228

拂晓之前,我开始练习约翰教给我们的气功。我努力集中精力,用大约一个半小时‘超额两遍’完成了气功练习。练功时,我的头脑变得更清醒了,精力也更足了 c:12

下一场生态世界观的伟大变革将一定会源自内心;你在接下来这几天里即将体验的经历,一定会加深你对这里面深层含义的理解。’我意识到,大自然已经成为我的老师。她已经帮助我理解了我是谁,以及我真正要做的是什么。 c:76

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从‘深层发源地’生发的学习之旅,它播下的种子可能要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发芽生长。他建议我们回家以后要留出精神和心灵空间,以促进它的生长。 c:43

时间是个矩阵,而不是线性的东西,你可以通过这个门径去激活过去的经历。’ c:143

第一,一种更高级的生态意识正在觉醒,它意识到个人与其他生命,以及我们之间的连通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第二,一种以地球为核心和基础的精神发展正在迅速形成势头。 c:159

真正有效的转变只有人心的转变。 c:146

我们到动物园去看动物,也许动物也会注视你,但我们和动物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很明显处在围墙的两面。这不是简单的围墙栏杆的问题。在我们和其他物种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而且在大多数时间里,这条鸿沟甚至还存在于我们和人类社会的其他成员之间。 c:79

他说那是由于意识状态突破到一种形而上的体悟状态,即你和另一个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在极端的危机中,这一形而上的实相就可能自发呈现。 c:137

第5章 生成的时刻

讲故事对帮助人们理解现实的复杂性有重要作用。 c:197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如何转变人心,只是未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c:59

还有一个叫‘红鹤’的情景设想,开始没有人特别喜欢这个情景,因为红鹤起飞速度很慢。但工作团队反思这些不同的情景叙述后得出的最后结论是,‘红鹤’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径,因为红鹤们总是一同起飞。 c:41

假如有一个人在团队中想要说服其他人,想赢得辩论,那么这种观点分享就不可能发生。 c:86

我觉得一个团队在成为生成性的微系统时,一定会与自己真正的志向目标建立深层连通。 c:110

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清楚了他们为什么在一起,以及必须要一起做什么。就如同我们深入自己的现实并从其内部看清了现实。正是在那个观察中,我们理解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走到一起。’ c:100

我们的想法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只是把我们的志向目标聚集在一起,达成一致。然后我们做出决定。 c:131

真正的沟通只能在静默中产生。’但在这种静默中,不是只有心灵的解放和‘从内部’的观察,还有其他东西。” c:188

那不是一种被动的东西——我觉得有很大成分是我们的主动参与。就像你和这个正在呈现的未来连接在一起了,或者至少是建立了一种潜在的连接,假如你选择去接受那个潜在可能性的话。” c:30

我意识到这么多年来对那些物质的东西的执着,在多大程度上消磨了自己,而自己却还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而在那一刻,一切都毁灭了,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解脱,一种自由:我可以去接触自己的另一个层面,另一个未来导向的层面,它引导我走向自己的未来,一种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而创造的未来世界。 c:182

祖父从我身边走过,对他自己已经变成废墟的家看都没看一眼,只是竭尽身体最后的力量去转变我父亲对过去的执着,去让他为可能出现的未来而敞开身心。 c:77

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连接到另一个层面的时空,那个轻轻拉着我面对我未来可能性的时空? c:75

第6章 生成中的理解:U型理论

要放松,要观察,要调整自己,然后再行动。那是从内心的觉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快速行动。要有足够的时间放缓脚步,才能真正看清需要做什么。有了新鲜的视角和愿景,才有可能有创新的行动。由此,在集体层面上的整体反应,才可能更迅速,否则,试图匆忙做决策,就无法让大家信服,只会欲速则不达”。 c:325

第一,“观察、观察、观察”——与世界融为一体;第二,“静修和反思”——让内心的觉知呈现出来;第三,“以自然流露的方式迅速行动”。我们把这些归纳为:感知、呈现当下和实现收获。 c:448

第7章 骆驼过针眼:放得下,拿得起

在古代的耶路撒冷有处叫作“针眼”(the needle)的窄门,驮满货物的骆驼若要通过那里,就必须卸下货物。间接引用这个在当时广为人知的比喻,耶稣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过针眼还难。” c:97

“好像设计背后的模型一直就在那里摆着,但我们却都陷入各种细节,所以根本看不到它。 c:62

佛教理论中有两个梵文词汇描述内心的微妙的执着和依附状态:“寻”是微微地“寻找”的杂念,它使我们的注意力执着在我们想要促成的事上面;“伺”是细细地“守候”的妄念,尽管它不是想促使事情的发生,但还是在盼望和执着于某种结果。不管是哪一种执着,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出现盲点,或者出现对现实中发生的其他某些方面的抵制情绪。要避免“寻伺”的陷阱,就必须不断保持“放得下”的心态。 c:173

认知科学提供的分析型图景中,世界由分离的客体和事件组成;人的心识则被看作一种决策机器,它必须为了了解世界而孤立并分辨那些客体和事件,还要找出对偶然事件的尽可能简单的预测,然后在记忆中存储并连接这些结果数据,以便形成对世界和自我的连贯一致的,但却是间接的再现和表述,从而通过对这些表述的回忆来完成唯一的价值创造,即:以成功进化的方式进行繁殖和生存活动” c:91

问题在于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沉浸在分析型觉知中,主体(“我”)和客体(“它”)处于隔离状态。 c:97

有智慧的生活就意味着不断放下自我,并让自我的那种虚拟性或脆弱性显现出来。和一位真正完全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受到感染。和这样的人见面,会引起你的共鸣。你会很放松——这种生命状态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内涵,有那种生命的愉悦。 c:266

发深层创造力源泉的关键,在于以下两个问题:我的‘大我’是谁,以及我的使命是什么。瑞指出,当我们谈论“大我”时,“就指向更高的自我,也就是自己的神圣本体,最高的未来潜能。而问‘我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在追问生命的志向目标,或自己生存的意义或天命”。 c:121

约瑟夫和奥托采访企业家时,请他们描述了自己创造历程中的深层体验,特别是为什么在各种逆境中能够锲而不舍。他们都回答说,自己感到被推动着、不能不继续前行,不可能“不 c:51

在U的左侧,世界先是“外在的”,后来是“外在生成中的”;在U的右侧,世界是“通过我们而生成的”。在左侧下行时,自我是外部世界的旁观者,世界是过去历史的创生物。而在U的右侧,自我变成从中生成未来的活水源头。 c:129

如果你能顺着自己的本性走,当本性动时,你跟着它动,跟着它走足够远,真正放得下一切,那么你会发现,你其实就是那个本命元神,或原始自然……本命元神有知也有行,还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其实还有自己的伟大意愿。它是会这样做的,如果你能顺其自然——拿得起的话。” c:115

第8章 婚礼

第二个层次是一种不同的关系:聚焦点不仅在故障问题,而且还包括它与行为的关系。 c:70

系统不是外部的东西——你们就是系统,系统是你们促成的。’ c:79

自我觉知的场’在‘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演化’。 c:38

整体‘在局部中当下体悟自身’,并使深层模式通过‘具体的细节’而自动显现出来了。” c:102

U的下行段是放缓、进入沉静状态,以便真正去感知或吸纳我们周围发生的事。而U的上行段则都涉及把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实现收获和共同创造。 c:100

在U的底部,未来潜在可能性的精要,就在我们当下的相互关系中开始变得真实起来了。” c:42

在U的底部,随着大家当下自发地产生了新的生命状态,你就开始看到想要呈现出来的未来。 c:23

愿景不一定要十全十美,只要它足以推进工作即可。 c:64

她用非常准确的词汇表达了一种很微妙的体验,而我还一直没想出来如何表达这种体验 c:11

在下行时的观察和悬挂观点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状态还局限在当前的场境。而呈现当下则使我们开放并连接到背后更大的能量场,超越了现存,并激发出这种伟大的力量和不可思议之美。” c:85

当你看清你在这里的使命时,世界会以一种魔术般的方式与你的目标相呼应。就好像你突然发现自己出现在舞台上,而戏剧的脚本也恰好是特地为你而创作的。 c:142

第9章 在梦的走廊中

实现收获要求不断的感知和体悟当下:随着新伙伴的不断加入,随着周围世界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自己意识的不断演进,U的下行段的核心容纳力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c:63

但这只是用来谈论真正的差距的一种委婉方式,这个差距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之间不断加深的社会鸿沟’。 c:36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真正的连通感,其实就是全部问题的核心。” c:141

根本改变我们的相互关系的需要,这不仅包括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c:97

这个假设是:相对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来说,其他物种的生命无关紧要。 c:37

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对我都不陌生’ c:35

第10章 高远之志

150年前,雨果说过:“一种思想若能恰逢其时,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 c:129

“你要对自己想做的事,形成绝对清晰的概念。你为什么要做你想做的事?它如何反映了你的价值观?如何与你个性化的生活目标和志向相联系?你想在社会上做出什么成就?要对各种内在的自相矛盾的东西做充分思考,并且,如有可能,要调和这些矛盾。这可能要一个星期,也可能要几十年。这是个不断提炼的过程,反复不断地思考你的意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你表达意向的方法。表达了这种意向以后,你几乎就不必再做别的什么了。意向表达出来以后,其他就是自然发生的了。你的角色就是保持敏锐的意识状态,耐心地期待,并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心态。” c:253

你做某件事的理由,是你无法不做它。很难解释这一点,这听起来很像疯子说的话。” c:77

那很明显。你只需要看看世界的现状和你自己究竟是谁。各个产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驱使它们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并以环境修复型产业为最终目标。如果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看仔细,就会发现耐克的全部本质就是服务生命,就 c:82

一些最成功的领导者脱颖而出,也许是出于他们最重要的又最不被人注意的能力,即他们发掘并聚焦更大意向的容纳力 c:111

如果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你就不必做决策。你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就在那里等着你,那你就去做好了。 c:222

‘人不能做伟大的事,只能做小事,但要用伟大的爱心去做。’” c:212

自由的人拥有意志力,但没有武断的自我意志……他相信天命,并深信天命需要自己……但不知道天命在哪里。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全身心投入。事情不会按照他的决定演进,但却只有在他决定了自己愿意得到的东西之后,才会降临。为了自己的高远之志,他必须牺牲掉自己微不足道的、不自由的意志,被物欲和本能控制的意志。高远之志会常随有天命在身的人,而远离被命运捉弄而认命的人。 c:147

第11章 与宇宙的深度对话

丘吉尔曾把领导力形容为“从一个失败走到另一个失败,却从不丧失热情”。 c:185

我们往往只有在进入行动中以后,才能学习和把握正在生成的东西。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在行动中保持开放心态,防止我们因为专注手头工作而在仓促中关上了那扇“小门”。 c:181

形成原型就是把你最好的想法精确地模拟出来,做成模型,以使你有一组共鸣的认知和见地,促进沟通 c:89

别光想,要去体悟、去感觉。你手上的智慧永远要比你脑子里的智慧更有智慧。 c:218

在行动中保持与更大意志的连接,要依靠感知、呈现当下和结晶意向的容纳力。 c:89

在整个形成原型的过程中,可能要经过许多小的“U形过程”:感知,行动,产生新意识,修正行动,甚至修改愿景。 c:129

如何游说联邦政府制定环境友好型政策,如何让投资分析师们认识到在改善环境方面是值得投资的。房间里的能量最后陷入最低谷。“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那些‘强有力’的人物,在面对真正变革时,却如此无能为力。”劳尔后来感叹说。 c:29

那种放得下的心态,让我们保持了开放状态。 c:23

我们决定主要看热情和投入精神,而不是职位。 c:28

如果对每一个人都言听计从,你就会疯掉。你必须在吸收进来的能量、想法和调整信息中,老实地倾听和辨别周遭世界在和你说什么。同时,必须保持工作的完整性及个人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最初的想法是坦诚的好想法。 c:108

“没错,你必须要有个愿景,”她说,“而且同时必须有深层的意向,但你还要擅长进行自我观察,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改行动路线。老天是想帮你,但你必须能观察和聆听才行。” c:113

持续的原型设计工作还带来一种发展势头的感觉和自决意识。 c:22

我们不担心别人可能会想或不想什么。我们集中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如何做出最好的变革和贡献。” c:33

塑造某种东西的经历是力量的源泉。当你对系统和整个地区的运行方式有了更好的理解,认识了很多人,你就会有不同的能力来推动事情的运转。 c:85

共时性定义为“非偶发性概率因素造成的两件或多件事情的有意义的巧合” c:41

共时性,是对正欲破土而出的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 c:29

在你完全承诺投入的那一刻,老天也会感动。 c:46

第12章 掌握建设组织的技能

需要让背景多样的企业、政府和公众社会的领导者共同开发更可持续的全球化模式。 c:21

‘世界不知在滑向何处。’他说,‘华盛顿共识的民主模式已经加剧了它称为“两类公民”之间的鸿沟。今天,有一类“推动全球化的公民”,还有一类“被全球化的公民”;一类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上扮演角色的公民,另一类则没有这种能力;一类拥有财富、知识和力量,另一类一样都没有。’” c:58

我们的体系正在崩溃,而且崩溃已经显现出来了:它无法服务于人民。当前的危机不会消失,因为我们只是在处理表面症状’。 c:18

全球化意味着我们必须‘更深刻地意识到超越所有文化和社会的人类间的深层连通。它还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个根本的选择,即要么参与促进生命成长的发展和互动模式,要么参与毁灭生命的模式’。” c:82

大多数企业的根本问题是平庸的指导思想。投资回报最大化就是平庸指导思想的例子。平庸的思想无法激励人心。人们无法向自己的后代描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无法创造意义。 c:108

真正的指导思想必须融入日常规范和行事程序,让人们践行这些组织价值和志向目标。 c:123

让经理人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到自己从不会考虑去的地方,能帮助大家建立相互间的连通感,同时打开自己内在的觉知源泉,实现感知并呈现当下。 c:44

世界排名领先的企业就像一个自治的民主政体一样运作。 c:35

‘浑序’,即混沌中如何形成秩序,是对整个U形过程的生动比喻。 c:54

第一幕是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解体。第二幕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和民主体系的局限性已经以痛苦的方式暴露出来了。也许第三幕会是各种全球力量的新集合的兴起。 c:18

我们与自然的连通:学会按自然的法则生活,放弃控制的企图 c:48

为什么我们总不断地试图控制别人,并不断防止被人控制呢?一个人去控制另一个人,总是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为什么我们认为学校或公司这类大型系统,必须要有人控制呢?狄伊说,那是因为我们把这些系统看成机器,而不是生命。我认为他是正确的。机器思维所产生的组织几乎无法让人们相互之间和谐,并与自然和谐。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c:67

我们实践民主的容纳力,要从我们与自然的连通中生长。当我们失去这种连通时,孤独、恐惧和控制的需要就会增加,而民主状况就一定会恶化。与自然的深层连通是真正民主思想的灵感源泉,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 c:60

第13章 领导力:修身成人

如果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一定需要一种新型领导力。 c:52

如何开发延迟获得满足感的容纳力,观察行为的长期效果的能力,以及进入心灵宁静状态的能力。 c:208

我们的领导者更倾向于做技术专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们关注的只是获得并使用权力、驱动变革、影响他人,并维持一种掌控局面的形象。 c:73

我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老的往往就是更好的。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已经接受了许多检验,这是一项很好的指标,意味着它可能真有些价值。我们现在都固执地偏爱新东西,这往往会误导我们,错把新颖性抬高,凌驾到实质内容之上’。” c:54

然后南老师补充说,儒家领导力修炼理论的核心是‘假如你想成为领导者,你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你必须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你必须先了解你自身’。” c:241

这一传统理念被遗忘的原因之一是其困难性:它要求终身的实践体悟。 c:43

“‘假如你要成为一名伟大的领导者,’南老师说,‘你就要进入七证修养:知、止、定、静、安、虑、得。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实际上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c:213

根据《大学》理论,在我们切断日常的杂念之流,并接触到深层经历以后,就会出现静和安。 c:54

东方哲学中真正核心的概念就是,在这个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另一个维度的现实,那个现实其实更具实相、更永久,而看到那个现实的方法是通过我们控制自己的意念来修炼的。 c:95

先放慢节奏,反观内照,同时静观世界,直到能够观察和体悟当下正欲呈现的现实。然后再回到世界中来,并带回一种独特的行动和创造能力。 c:88

未来的领导力不会简单地由个人表现出来,而是需要群体、组织、社区和网络来实现。 c:93

在由全球性组织网络组成的世界里,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等级体制的领导力根本无法有效应对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与2 500年前孔夫子和柏拉图领导力理念形成时期的重大区别。 c:62

把组织等级体系的高层领导力模型转向更分散与分享式的网络模式,会引起许多变革。 c:81

第14章 用内心智慧做科学研究

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即过去100年的技术发展所赋予我们的力量已经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但我们的智慧却没有增长。如果在力量和智慧之间的鸿沟不在近期内缩小,那么我们的未来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c:109

连通性是新世界观的决定性特征。连通性是宇宙的组织运行原则,它连接“外部世界”现象与“内部世界”经历,而最终也连接人与人,连通人与世界。 c:93

波姆告诉约瑟夫:“再往前走,最重要的是打破隔离大家的藩篱,这样我们才能变成一个统一的智慧。贝尔定理(Bell’s theorem)告诉我们,这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分离又不孤立。现在的任务就是寻找打破藩篱的方法,以使我们回归自然状态。 c:75

原子思维决定几乎所有的管理行为。组织业绩由孤立的各个“业务单元”的业绩相加而成。出现困难时,只是解雇某些员工,或者出售某些业务单元,却不考虑造成困难问题的更大的系统,也不考虑这样割裂人际网络对其中蕴含的技术窍门和操作知识的破坏性后果。 c:95

如果能评估的就是更真实的,你就很容易把软的东西,如人际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志向目标感,降格到次要地位。这很奇怪,因为软的东西往往是最难做好的,并且是导致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例如,工程师们都知道,最好的技术方案常常无法实施,或者实施后并不成功的原因,正是缺乏信任和沟通。 c:144

使复杂精致的评估方法地方化,让大家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并向整体学习,而不是削弱和取代大家的能力 c:75

波姆的预测是:原子的粒子被分成两部分以后,如果改变其中一部分的偏振状态,那另一部分的偏振状态也会改变,而且是即刻改变,不管两部分之间距离有多远!许多年以后,波姆写道:“这是从量子理论得来的推论,即空间上分离、没有相互作用力联系的事件,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关联的方式可以得到展示,却无法用详细的因果论解释。” c:81

观测到的关联性可能与关注全球性事件的心念的(至今仍无法理解的)某些方面直接相关” c:13

有一种内在相互依赖性,它是超越“外部”世界的,并能够连接思想、情感和可测量的现象,甚至还可能发生在全球的范围内 c:34

笛卡尔对科学家内心状态的排斥,阻碍了大家体验越来越丰富的内在连通感。 c:11

修炼观察能力,以通过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清整个生命现象。据说爱因斯坦曾讲过,“直觉远比智商重要”,而且他“没有用理性思考完成任何发现”。 c:144

生命系统的三个基本特性:第一,自我创造(自创生);第二,生成新组织模式,或以不可根据过去经验来预见的方式而进行“自组织”(突现性);第三,有意识,能与周围环境有效互动(认知性)。 c:146

在每个层面上,形态场都给每个整体赋予其特性,并使其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c:37

意义来自“整体……就像音乐,你不能说一个音符有什么意思……(或者)印象派绘画,你退后一步就能看到景象,但画面上的色点与你看到的景象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c:35

隐性秩序理论是反身性的:到了某种程度以后,理解这个理论的唯一方法就是个人体验,尤其是在内心安静时的体验。 c:67

理解生成性生命现象的宇宙,只能“从内心”完成,即通过修炼容纳力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是有内在连通性的整体。开启这个旅程,就将迈向罗施所说的“用内心智慧做科学研究”的境界。 c:78

通过意识到“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自身的状态”,我们就会提升自己的人性。而一旦忘掉自己的现实观的局限性,我们就会丧失共生的容纳力。 c:84

科学和技术一起构成了驱动现代世界的正反馈循环发动机。 c:26

驱动现代技术进步的动机不仅是对控制力的追求,还出自我们内心的恐惧感:如果离开了技术,我们可能就无法生存。 c:67

“转移负担”是一种系统基本模式。它来自减轻问题症状的努力,但使人越来越依赖这种“症状缓解法”。 c:71

转移负担是现代社会对困难问题进行应急处理的需求所引来的最普遍和最有诱惑毒性的模式。 c:104

心与世界不是分离的,”罗施说,“心与世界是同一场境的两个方面……因为经历中的主客观方面作为同一个认知行动的两个不同极点而出现,所以它们在一开始就连在一起了……如果感官实际上不是在觉知世界,而是在参与心与物的世界的整体,那就必须从根本上重新理解感知本身。” c:24

假如我想看清‘外部’的变化,我必须先要看清‘内心’的变化。 c:51

第一,新观察能力,使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不再分离;第二,新静默能力,使我们真正是谁和正在呈现的现实之间不再分离;第三,新的创造不同现实的能力,它使我们的头脑、心灵和双手的智慧不再分离。或者用奥托的话说,“正在呈现的是科学、灵性和领导力的新综合,它们将成为同一个生存方式的不同方面”。 c:166

第15章 体悟当下

“对好人和坏人的简单化描述也许会在短期内减轻我们的焦虑。但我们现在应该避免过分简单化。” c:61

我现在更担心的是未经质疑的答案,而不是未经回答的疑问。 c:68

放弃过去熟悉的、舒适的环境而去适应新的不同的现实,仍将是很困难的事,尽管在新现实中我们获得了‘自由’,并与我们真正重视的价值吻合。 c:152

“佛教里有句话,说的是没有比改变自身更难的事,大致意思是习气难断,烦恼难除。暂时的超觉体验,临时超越洞穴和囚禁的状态,是一回事;而这种意识状态的稳定,又是另一回事。这两者有很大不同。而再回到洞穴中也会很痛苦,因为你已经不再适应那里了。你现在知道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真是很局限,因此你会感到被困在两个世界之间。你身体里的一部分想要逃离阳光的刺激,回到洞穴,但你同时也越来越不适应洞穴中的生活了。” c:115

整个U形过程依赖7种核心容纳力及其所产生的行动。每一种能力都是通向下一个行动的门户:悬挂观点的能力使你能够观察自己的观察,而形成原型的能力使你能够启动活的微系统代表。但只有在所有7种能力都得到培育以后,才可能完成整个U形过程。 c:75

关键是你的最高未来可能性,是与你自己的最高志向目标或意向联系在一起的。那是你为你自己、为你的生命建立的意向,也许甚至是在你出生以前建立的。” c:47

我相信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个使命,或志向目标,而生活的旅途就是去发现它。 c:89

对我来说,这就是摆在我面前的道路,是未来对我的召唤。我觉得当你知天命的时候,就有一种内心充实和根基深厚的感觉。焦虑消失了,担忧减轻了。即使它很模糊,而且一定会很模糊,但你会觉得‘得去尝试下一步,一定能做成’。结果还真成了 c:59

外在自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由:外部的力量是否在限制我的行动。内在自由很微妙,它是指我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我们的习惯的控制。我们可以看上去很自由,因为没有人在控制我们。然而我们的行为却完全被惯性思考方法控制,完全根据对环境的反应行事。 c:157

西方主要宗教所想象的超觉的、外部的上帝,在东方宗教里被看成是内在固有的东西。 c:19

修炼有三个基本方面,这是必须用功夫的。首先,你必须打坐冥想,或‘修行’,必须有安静内心世界的功课方法。其次,你必须研究学习:经文、公案、律法书、《圣经》等任何能帮助你明白理论的文字。最后,你必须承诺投入服务,佛教称为‘发愿’。修炼是从这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的。 c:120

正在生成的整体是在局部层面体现的,它体现在具体的社区和群体,并最终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c:19

最系统的东西就是最局部的’。我们能影响到的最深层系统,就编织在日常生活中,达到最小的细节。 c:38

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当我们被利用,作为工具来服务于某种不是生命的目的时,我们就丧失了情感,丧失了感知的能力。我们就机械地完成了动作。这是无时不在发生的事,比如,当公司就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时。” c:105

变成工具的负面就是丧失自主性,丧失自己的意志,丧失自己真正做选择的能力。 c:79

如果我们真能看清我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我们也不会喜欢我们自己现在的样子 c:35

“选择能力是关键,”约瑟夫说,“它与我们的意识水平相关。 c:23

“一位印第安老师菲尔·莱恩(Phil Lane)说:‘你人生中最长的旅途,就是从大脑到心胸的神圣之旅。’ c:149

尾声 “人类消失后,猩猩就有希望了吗?”

我们就是在追求自己的需要的满足,追求自身的利益,按人类自己的方式建设世界。如果我们与人类以外的世界完全隔断了,怎么能有更大的志向目标呢?” c:41

:要把我们看成是宇宙的一部分。 c:22

‘全球化的真正意义’,就是‘提升对所有人类社会之间的深层内在互通性的感知能力’。” c:65

仁爱是扩展智力的唯一情感’,那是因为仁爱能使我们相通。” c:92

进化已经在我们这里停止了,‘我们是终点站’,我们是地球上40亿年‘大自然项目’的全部意义。如果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臆想,就可能引起很多转变 c:44

“我觉得,假如我们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发现我们的志向目标。” c:82

致谢

您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c: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