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32 lines (335 loc) · 40.7 KB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32 lines (335 loc) · 40.7 KB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 个人成长榜-认知思维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判断性问题,希望我们能提供较为详尽的指导,鉴于此,我们专门撰写了这本书,以满足大家的需求。本书最新版依然致力于培养学生一整套提问的技能,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技能的训练都是在轻松自然的讨论中展开的。本书特别适合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应用。普通教育学课程、语言类课程的说明文写作,以及专门用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阅读和思考的技能的课程。另外,它还是提高沟通效率,实现关键沟通的一本难得的精品之作。

版权信息

书名: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作者:[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译者:吴礼敬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 c:89

前言

只有公众都能独立思考和判断,民主制度实行起来才会最有成效;也只有经过批判性问题的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信念,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 c:4008

01 正确提问的好处和方法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把我们对情感的依赖描述为“一头发怒的大象沿着乡间小道一路蹂躏肆虐,而我们的理智则如同一个弱小的骑手竭尽全力地想要控制住这头大象狂热的撒野行为”。 c:5324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

我们倾听他们,是为了构建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了他们的话以后,马上就按他们说的去做,就好像自己是只无助的羔羊,或者是个牵线的木偶似的。 c:10794

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

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又会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 c:6046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c:10270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与它展开互动。 c:8511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c:7247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任何下决心死抱自己的结论不放手的人,都有可能找到许多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论证方式被称作“操纵型论证”(managed reasoning),意思就是说这种论证方式经过事先挑选,以便达成某个特定结论。 c:5524

让对话进行下去

很多人并不喜欢让别人对他们的思考过程逐一提问,他们常把别人的提问当成不怀好意,没事找茬。 c:2272

(1)不妨问一下“你是不是说……?”确保你完全明白对方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2)问一下对方,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让他改变想法。(3)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这样双方都可借此找出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4)问一下对方,为什么他认为你所依赖的证据这么薄弱?(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把对方最好的理由拿过来跟你最好的理由放到一起,能不能得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双方都认可的其他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双方谈话中产生分歧的起始点。(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他人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你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不是舌战群英。(8)表情和动作都要表现出谦恭的样子,不要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c:5416

02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之所以称它们为“减速带”,因为①只要你放慢速度,它们就可以克服,②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就放在那里,③虽然你注意到它们,它们照样还是会干扰你前行的速度。 c:2666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为了维系社会关系,我们也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谈话对象,在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注重策略。 c:2686

思考过快

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c:3683

刻板印象

要成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我们就要成为充满好奇心和开放心态的表率,而刻板印象会阻断我们的道路,不让我们仔细考虑别人所说的话。它总是早早关闭我们的思路,导致我们忽略有价值的信息。 c:4461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c:7124

自我中心

所谓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是指如果我们不具备现在所知道的知识,那我们根本就说不清这知识到底是什么。 c:4918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业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时,他就在钟爱“似是而非”了。 c:3791

03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 c:2546

论题的种类

小贴士:描述性论题是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c:5236

寻找论题

所谓结论,即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c:3804

寻找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

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c:3436

发现之旅的几点线索:怎样才能找到结论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以下这些都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 ·例证; ·数据; ·定义; ·背景材料; ·证据。 c:1968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c:2508

04 理由是什么

只有在你找到支撑结论的各种理由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 c:5368

开始质疑的过程

找出理由的第一步,就是在接触每个论证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而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已经找到了结论;现在你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结论有道理。 c:1798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来帮忙

由于(as a result of); ·因为这个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 ·因为这个事实(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鉴于(in view of); ·由以下材料支撑(is supported by); ·因为证据显示(because the evidence is); ·研究显示(studies show); ·第一,第二,第三(first…second…third)。 c:1332

理由的类型

。立论者往往会利用很多不同类型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这些证据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言以及类比等。 c:2646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信念支持的信念。 c:2457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要想克服这一难题,你就要设法建立自己组织材料的方式,将理由和结论分开,以逻辑的方法重新编排。 c:1902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要设法避免“逆向逻辑”或“反向论证”,那样的话,理由不过变成一记马后炮,会随着你的结论而不断变化。而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饰。 c:2389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得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 c:2200

你在写作或演讲时,一定想把读者或听众放在第一位。需要使他们清楚地了解你的结论是什么,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你要向他们展示你的理由。 c:1802

05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准确辨认出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你在决定是否同意别人观点时的一个必要步骤。 c:1975

词语的多义性和易混淆性

我们在读书、听讲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否则就会抓不住要领。我们说一个语或短语意思不明确,是指它的意思在我们所考察的论证的上下文语境里让人捉摸不透,需要有进一步的解释,我们才能判断论证的过程是否恰当。 c:2656

找准关键词和短语

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c:3246

检查有没有歧义

第一个障碍是你自认为和作者想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此,在开始寻找之前,你就要避免这种和作者心心相印的想法。你要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c:2218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虽然你也想相信别人说的话,但作为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你就是不肯轻易同意他的论证过程,直到他将影响论证过程的那些意思不明确的地方解释清楚才行。 c:1346

判定歧义

请记住一开始就要找准论题、结论和理由。千万要控制住自己,不要遇到一个含义模糊的词,或者所有含义模糊的词语,马上就全部记下来。对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来说,只有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含义模糊的词才显得最关键。 c:1660

语境与歧义

写文章和做演讲的人很少会给关键词下定义。因此,你想理解一个模糊不清的陈述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利用这些词语被使用的上下文语境。这里所说的语境(context),意思是指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这一词语在具体论证中的习惯用法,以及位于可能出现的多义词前后的其他词语和陈述,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为潜在的关键词句的意思提供了线索。 c:1217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聚焦歧义现象的关键问题为你奠定了不偏不倚的基础,让你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同意某些论证。如果你与想要说服你的人对论证过程中所用关键术语的意思在理解上有分歧,那么你首先要解决这些分歧,然后才能接受他提供的论证。 c:1266

歧义、定义和字典

意义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同义替换(synonyms)、举例说明(examples)以及我们所谓的“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 by specific criteria)。 c:2119

歧义与附加感情色彩的语言

内涵意义是指我们附加给术语或短语的感情上的联想意义。 c:1419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任何一个理由,如果其中包含了歧义,让人无法判断能否接受它,那我们建议你干脆忽略它。 c:1118

歧义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旦你判断自己的论证里有个词意思不明确,你一定要解释清楚。在你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结论和理由之前,你一定要确保读者和你面对的是同样的结论和理由。如果你害怕自己的表达不明确,那就仔细界定你的术语。 c:1457

如果这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存在重要的歧义,本书告诉我可以在论题、结论或理由中找到 c:285

06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假设具有下面这些特征: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下如此);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对决定结论有较大的影响;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c:2732

到哪儿去找假设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信念,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外在的论证。 c:1881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我们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c:2606

从价值观到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在一种情况下适用,可一旦规定性论题的具体条件发生改变,我们就有可能出现非常不同的价值倾向。 c:2290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1.忠诚vs.诚实 该不该告诉父母姐姐有药瘾 2.竞争vs.合作 你是否支持评分制 3.媒体自由vs.国家安全 每周开总统新闻发布会是否明智 4.秩序vs.言论自由 我们应不应该监禁那些有种族主义思想的人 5.理性vs.冲动 打赌下注的时候该不该先查一下赔率 c:556

将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他是不是个公司高管、工会领导、共和党官员、医生,还是公寓的一个租客?这样的人最希望保护的必定是什么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本身自然没什么错,但是这样的追求常会限制一个特定作者所能包容的价值观假设。 c:1056

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注意他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倾向会导致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而那些被抛弃的理由本可以从论题的反面进行论证。 c:1791

找到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

你应该经常看看,不同的意见是不是来源于以下这个价值观冲突,它牵涉到个人有权以特定的方式行事和这种行事方式给集体幸福带来的影响。很多论证隐含的立场都和这个如影随形的价值观冲突有关。 c:1272

了解其他人价值倾向的价值所在

认识到别人的价值观假设及其价值取向的根据,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更能理解人们所持立场的来龙去脉。 c:1312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回想一下每个批判性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使你最终能够评价论证的过 c:920

价值观与相对性

价值取向需要有一定的正当理由,这样,会思考和判断的人才能加以考虑。一个价值取向需要有支持它的理由,恰如任何其他的结论都需要理由一样。 c:1686

找出并评价描述性假设

所谓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 assumptions),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而规定性假设或者说价值观假设,你应该还记得,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c:3131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描述性假设就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 c:1193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找到描述性假设并利用它们做助手,评价它们所支撑的论证,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能,要培养这种技能,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对一些较为常见的描述性假设变得特别敏感。 c:1108

定位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c:1775

避免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这里所谓的“无意义”,是指那些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设。 c:742

假设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作为作者,你的目标就是避免在写作中把你的价值取向和描述性信念混为一谈。 c:286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c:1689

07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可不可以接受,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c:2516

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他的结论。 c:1263

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我们采用的策略就是强调自己问自己的这套方法,而不是要你死记硬背一堆各种谬误的名字。 c:458

人身攻击型谬误”[插图](ad hominem fallacy) c:1156

让我们从评价各种假设出发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插图](searching for perfect solutions fallacy) c:1672

发现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一定要警惕诉诸流行观点或公众感受的论证。我们把这种论证错误称为“诉诸公众谬误”(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 c:1938

诉诸感情谬误[插图](appeal to emotion fallacy) c:1926

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光环效应谬误”[插图](glittering generality fallacy) c:1386

“转移话题谬误”(red herring fallacy) c:1410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谬误”[插图](begging the question fallacy) c:1391

利用以下这个关键问题

你如果想要深入交谈下去的话,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问一问犯了逻辑谬误的对方,有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证实他的结论。 c:572

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

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 c:795

谬误与你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谬误与你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c:33

他的第三条理由混淆了“是什么”和“该是什么”,因此是一厢情愿的一个例子。因为性教育应该由父母承担和决定,这并不就意味着父母就一定会提供这些教育。 c:205

08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接下来的几章,我们会继续关注如何评价论证,主要学习如何针对论证结构的一个具体部分来提一些批判性的问题,这个具体部分就是对“事实”的断言 c:291

关键问题: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这些证据的效力怎么样? c:595

我们需要证据

你的证明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 ·证据在哪里? ·你为什么相信它? ·你确信它是真的吗? ·你能证明吗? c:1851

找出事实断言

我们遇到的事实断言是:a描述性的结论;b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c描述性的假设。 c:865

证据的来源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比如“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这个断言; (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3)当这个断言有坚实的证据合理加以支撑。 c:1070

将直觉作为证据

当我们用直觉来支持一个断言,我们依赖的是“常识判断力”,或者我们的“预感”,或是依赖“第六感”。 c:439

跟着心儿走, 跟着感觉走, 它会带你找到正确的方向。 放飞你的心灵, 放飞你的直觉, 找到它很轻松。 c:27

所谓直觉,指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但却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我们的理由。直觉是系统1思维——“快思考”的绝佳例证。 c:1149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

因为单一的个人经历,甚至是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所以个人经历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 c:1856

将典型案例作为证据

因为具体生动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相关的研究证据。 c:1120

将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

引用具体人士的这些说法都被称为当事人证言(personal testimonials)。 c:1085

将专家意见作为证据

你每天都会遇到诉诸各种类型的专家意见的论证,而你别无选择,只有依赖它们,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只能在某几个方面小有所成,要做到样样精通,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c:465

对于所谈论的这个主题该专家拥有的专长、训练或特别知识到底有多少?这个主题是不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结果?或者,这个人有没有与此主题相关的丰富经历? c:791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对给你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证据的人,问问他们能不能多提供一些扎实的证据,这样做就变得很有意义,要给所有论证充分展示的机会。 c:762

你的学术写作与证据

学术写作对证据的质量有一定要求。学科不同,期望值也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c:171

现在我们想强调的是,要在学术写作中留意那些仅依靠直觉、个人经历、当事人证言或者专家意见支持的理由。你可能想利用经过同行专家评价的研究、用稳妥的研究方法得来的民意调查和严守学术标准进行的科学研究来支撑这些部分。在学术写作中,读者既期待又欣赏这样的证据。 c:539

09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c:395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

不像特定的镜子,观察者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c:1798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c:1695

从研究的样本来概括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c:873

从研究的测量方法来概括

所有研究都需要决定怎么去测量那些被关注的行为。 c:302

当你评价研究结果的时候,请记住要问这个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测量方法,它们的满意度怎么样?”同时还要记住,研究结果只有在采用的测量方法内才能加以概括。 c:771

请经常对一个科学研究提出这个问题:测量方法的满意度怎么样?同时还要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概念,如果有的话,它们有没有可能提供不同的结果?” c:873

片面的调查和问卷

最后,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见是措辞偏见(biased wording)和语境偏见(biased context)。 c:1141

将类比作为证据

乍一看,类比常常显得非常有说服力。但是类比往往会欺骗我们,我们需要问一声:“我们怎么才能判断一个类比是不是可靠的证据?” c:562

如果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悉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未知特征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就叫作类比论证(argument by analogy)。 c:1343

具有人们熟知的某些特征的事物被用来帮助解释和它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通过留意这一现象,你就可以识别类比论证。 c:384

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你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因素。(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的方式。(2)相同点和不同点之间的相关性。 c:1258

首先提一些你需要提的问题来辨认出一个类比论证。然后,再提一些问题来评价这个论证。寻找相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常情况下,相关的共同点比相关的不同点所占的比例越大,类比的效力也就越高。如果你找不到任何相关的不同点,同时又能找到有力的证据证明相关的共同点确确实实存在,这样的类比往往就特别有说服力。 c:715

“错误类比谬误”(faulty analogy fallacy) c:959

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让思维领先,情感随后。你之所以相信这个观点是因为它已经被理由和证据所证明,而不是因为你感觉它是对的, c:294

互联网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大部分人收集证据的方式,让我们获得的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怎样来平衡这种史无前例水平的到手资料?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收集到的证据,思考这座证据的宝库,并保持高度的怀疑精神。记住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随互联网研究而来的特殊难题。 c:311

当我们把互联网资源添加到论证里的时候,调查资料来源的可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c:245

为了和这样的问题作斗争,我们就要避免写出还没有注明具体来源的证据。花点时间去查看一下资料的原始来源。当某一篇文章的片段被贴出来或被人引用,贴出文章片段的作者也许自己就误解了原作者的意思,或者是将此消息剥离了原来的语境加以使用。 c:460

10 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即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c:1120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找替代原因

当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在使用证据支持他对某件事起因的一个断言,这时你就需要去寻找一些替代原因。 c:530

替代原因的说服力

找出替代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自己遇到的有因果关系的结论进行回应,遇到这类结论的情形主要有三种:①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②以往或现在的世界大事;③科学研究的结果。 c:672

找到替代原因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我可能会把哪些东西当成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个解读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可以说得通? c:989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如果人们不能考虑到各种原因的复杂性,他们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 c:1297

多种视角可作为寻找替代原因的指导

你越是能尽快熟悉多种不同的视角,你就越能对各种事件找到可能的替代原因。你在作业中遇到各种不同的视角时,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尽快熟悉各种可能存在的原因。 c:866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研究人员想要发现某个事件的一个起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组间比较 c:154

当你看到持论者利用组间差异的发现来证明一个原因时,记住要常问一句:“有没有可能存在替代原因也可以解释这种组间差异?” c:663

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相关性或关联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c:1307

混淆“在这之后”与“因为这个”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错误地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我们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插图](post hoc,ergo propter hoc c:1195

也不管我为了准备考试埋头苦读,教授六岁的孩子最近得了流感,电视节目早在我找到硬币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c:21

记住: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c:1048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c:120

有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这种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c:1311

替代原因和你自己的表达和交流

因果论证对于作者而言是最难写的论证之一,你必须要筛查一大把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些原因货真价实,而另一些原因则能以假乱真。 c:342

“一个圆圈根本就没有起点。” c:262

发掘潜在的原因

你开始因果关系写作的过程就像写其他的论证一样。先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特殊论题。在这种情况下,你寻找的论题主要探索的是因果关系。 c:132

学会的教训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替代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并发现不同的原因来对它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都只提供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的原因不会一目了然。 (5)最后,特定的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会思考和判断的人获得一定意义的理智上的谦逊。 c:1042

但在我们做出因果结论之前,必须要寻找更多证据来证明是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另一件事的发生,而不是说出一系列事件先于另一系列事件发生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还必须要小心不要成为基本归因错误的牺牲品,要确保自己考虑外部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内在原因。 c:390

11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11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c:46

作者提出的证据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统计数据”。 c:59

统计数据(statistics)就是用数字表达出来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可能看起来非常动人,因为数字让证据显得非常有科学性,非常精确,似乎它就代表了“事实”。但是,统计数据能,而且经常会,撒谎!它们并不必然就能证明它们想要证明的一切。 c:491

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要找出欺骗性的数据,第一个策略就是尽量找到足够多的关于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信息。 c:957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第一种方法是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用总数除以相加的数目。这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就是平均数(mean)。第二种方法是将所有数值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这个中间数值就是中位数(median)。有一半的数值在中位数之上,另一半在中位数下面。第三种方法是将所有数值排列好,计算每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或每个不同数值范围出现的次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就叫作众数(mode),这是第三种平均值。 c:475

所以,如果有人想让工资水平显得非常非常高,他就会选择平均数作为平均值。 c:260

学习时间的众数数值可能远低于或远高于中位数,主要取决于多长的学习时间对学生而言最为常见。 c:31

不仅判断一个平均值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非常重要,判定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之间的差距,即全距(range)以及每个数值出现的频率,也就是数值分布,常常也显得异常重要。 c:825

当我们遇到平均数的时候,记住全距和数值分布的一个总体好处,就是这样做会提醒你,大多数人或事并不完全符合确切的平均值,与平均数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c:591

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知道什么样的数据证据应被用来支持一个结论是很难的。因此,另一个策略就是不急于去看作者的结论,而是先仔细检查作者的数据,然后问自己,“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合适的结论?” c:745

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当只有绝对数值摆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知道百分比是不是有可能帮你做出更好的判断;当只有百分比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是不是绝对数值会丰富它们的含义。 c:1196

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要想小心对待带有数据的论证,你可能要从论证中专门拿出点时间来解释这些数据是怎么产生的,数据的含义,以及数据存在的局限。 c:694

12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2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c:51

比如说,如果这家“欢乐时光”制药公司比其他制药公司给了心理治疗师更大的折扣,给心理治疗师提供更多的免费试用药,或者是给那些使用他们药品的治疗师提供豪华游轮旅游,你是不太可能在广告中看到此类信息的。 c:74

因此,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c:1091

找到省略掉的信息有好处

你应该记住,几乎每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 c:1188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第二,我们大部分人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很有限,如果信息长得没完没了,我们就会觉得厌倦。 c:636

可以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1)常见的反驳论证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c.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2)遗漏掉的定义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3)遗漏的价值取向或者视角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b.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b.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b.调查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c.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使用这些回答的人所报告的不同的答案?(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a.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异显得更大一些?(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a.论证有没有遗漏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后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b.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a.当“通灵巫师”或者“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不真实的概率有多少。b.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运动赌博人士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们成功的概率一样,然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c:868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要理解特定的比较,我们必须要了解一点可能的数值的范围和比例情况。 c:150

不管你在什么时候读到或看到一个论证,使用诸如“更大”“更多”“更快”“更瘦”“在……之后”(多久以后)之类的概念,以及任何表示大小或范围的其他概念时,都要尽量养成这样的习惯,坚持要看到具体的数字,一定要坚持这种做法。 c:989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在考虑省略掉的信息时要记住问一声:“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c:837

省略的信息还是找不到

作为一个会思考和判断的人,你的选择就是由于缺失的信息,你要表达你对这个论证的不快,不断搜寻你所需要的这个信息,或者谨慎地同意这个论证,理由是这个论证比它对手的论证要好。 c:527

研究显示大学生特别容易变肥胖。说得更具体点,最近一项持续长达十年的研究揭示,大学生中的肥胖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2年,肥胖的大学生达到25.4%,到2012年,肥胖的学生则达到30.2%。研究人员指出,大学生当中肥胖现象变得越来越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获得健康食物的渠道以及在酒精消费方面的增长。 c:42

13 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把坚实的理由和牵强的理由区分开来。 c:159

向孩子做广告这种行为简直令人发指,应该被宣布为非法。向孩子做广告,而孩子根本不能客观评价他们看到的广告,实际上是给他们的父母戴上了紧箍咒,要么对孩子说“不”,让孩子老大不高兴,要么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最终宠坏孩子。 c:51

理由本身并不会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论。它们好像只会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可靠的结论。但理由常常提供一个基础,让人可以得出不止一个结论。 c:881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的结论

重大的问题,很少能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不是”来回答。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他们就是在应用二分式思维方法(dichotomous thinking)。 c:1131

两面还是多面

一个附加限定条件的“是”或“不是”往往才是最佳的答案。用“也许”,或者“这取决于……”进行回答的优点,就是它迫使你承认,你所知道的一切还不足以给出确定无疑的回答。但在你避免了一个确定答案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不确定的决定或观点,需要进一步投入精力和最终行动。 c:411

寻找多个结论

先要研究这些理由,不要急于去看结论,尝试从这些理由中推断出尽可能多的结论。你大可一直使用前面提到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等问题来帮助你得出备选的结论。 c:576

条件句的衍生能力

在条件句当中,陈述一个假设的条件,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出某个特定的结论。注意使用条件句让我们能得出某个结论,而不用对某个具体争论假装知道我们本来不知道的一切。对于会思考和判断的人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保持谦卑。经常使用条件句,和谦卑这个重要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c:957

备选的解决方法作为结论

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3)重新表述论题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乙问题?” c:1065

让思维更灵活

批判性思考的人有一套细心论证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用来识别最强有力的论证。 c:335

小结

为了避免你寻找最好的结论时出现二分式思维,你可以使用前面提到过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等问题来为这些结论添加限制的语境。 c:806

最后的话

信念固然很奇妙,但是信念的回报却寓于我们随后的行为之中。在你发现一个问题的最佳答案之后,请依据这个答案采取行动。 c:463

译后记

如过于追随原文,让译文读起来拗口 c:28

我的理解,第1章增加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展现不会提问带来的被动生活局面,是为了唤起人们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愿望;第2章介绍批判性思维面临的各种障碍,是为了破除人们既有的一些思维习惯,为学习批判性思维做好准备。这两章属于思想动员,对一本旨在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著作而言,它们就像战前打气一样不可缺少。 c:37

还有些例子涉及种族、性别和宗教这些敏感话 c:18

如旧版第6章“偷换概念”这个谬误,以及原本有些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图表等。 c:17

英语的critical thinking强调的是推理、分析和评判的能力,注重的是理性思考和公正评价 c:148

表达通顺方面,按理说,这是对一个译者最低限度的要求,但是做过翻译的人都知道,有时译者被原文缚住手脚,困住舌头,弄得话也不会说,更不要提表达流畅了。 c:16

在我看来,译文和原文之间与其说是相互排斥、相互代替的关系,不如说是相互对照、相互澄清的关系。读了原文,可以扩大对译文的感悟,读了译文,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现在懂两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当可作如是观。 c:41

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如果有人再抛给我一个观点,我要提三个问题:他在说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理性赖以形成的基础。 c: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