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57 lines (230 loc) · 35.8 KB

洞悉人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导权.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57 lines (230 loc) · 35.8 KB

洞悉人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导权

臧否 - 个人成长榜-沟通表达

每个人都可能被他人的言语以及隐藏在言语之中的某种行为摆布着,每个人也可能就是隐藏着的交际操纵者。操纵者们戴着各式面具,潜伏在你身边,以种种手段,将你玩弄于鼓掌之间。本书就是让你识破情感勒索、心理绑架、隐形操纵等等困境,从而有效地提高警惕,并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巧妙应对人生困境。

前言 聪明的动物还是愚笨的动物

其实不然,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其实扮演的是雄性黄蜂的角色。努力为别人奔忙着,不断地落入别人为我们设置的种种陷阱,被人控制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c:398

第一章 懦弱是种病

从某种程度上讲,深度无意识跟从者,是没有自我的。 c:434

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某些方面强,在某些方面弱,只有找到自己强的方向,才能够有所成就。 c:12

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某些方面强,在某些方面弱,只有找到自己强的方向,才能够有所成就。 c:1092

给自己的付出标个价格

我们以为容忍可以换来理解,但更多时候,容忍换来的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更进一步的剥削和压迫。 c:871

我们总是信奉老实人总有好报,但现实却常常相反。人们确实对乔没有太多批评,但同时也少于尊重 c:346

想要被人重视,首先要重视自己,要告诉对方,我对你的这份好是有价值的甚至是有价格的,不是随意就可以得到的。只有给对方以压力,对方才不会看轻你。 c:1158

何为懦弱

其本质就是害怕跟别人产生冲突,害怕不一致,会下意识以为冲突后受伤的总是自己。于是,开始无意识地顺从于别人。 c:548

首先,它让个人的意志不得彰显。怯懦者往往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局面是自己有需求但并不说出口,而是被别人发现,然后对方主动予以满足。 c:529

当一个人服从于比他地位高、比他强的人时,人们往往不会觉得这个人是怯懦的,反而会觉得这个人懂规矩、会做事。但当一个人服从于跟他地位等同的人时,人们就会觉得这个人有些怯懦,哪怕两件事完全一样。 c:808

拒绝,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试探关系。双方不断试探,最终确定彼此的边界,边界确定后,各守本分,这段关系就算稳固了。 c:838

当对方不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人时,如果感觉到帮助对方有困难,或者内心极力不想帮助,那么此时就不需要伸出援手。即,当我们纠结于要不要帮的时候,大胆去选择不帮就可以了。不要为一个并没那么重要的人而委屈了自己。 c:833

第二章 越舒服,越要警惕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我们自身,而是出于他人的需要。人类有一种固有的特性,会将别人的夸赞和认可当成自身特点的一部分,从而去过分强化。 c:553

首先要摆脱的,自然是我们固有的惰性。成功从来是靠努力所得,别人逼迫我们去成功向来都不牢靠。我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有了摆脱控制的基础。 c:504

当别人给予我们赞美的时候,我们自然是高兴的。可是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要去思考,那赞美是真诚的还是客套话。最最重要的是,如果沿着这赞美的方向去努力,得到的结果到底是不是我们本身想要的。如果是,不妨将这赞美当成前进的动力,如果不是,就要思考对方这赞美背后的目的了 c:626

要警惕特别合自己胃口的人

所谓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研究的是陌生的双方形成的彼此第一印象对以后交往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在人际交往中带来的影响。 c:457

当一个让我们印象极好的陌生人出现的时候,我们也要充分思考一下,是我们终于遇到了一个投缘的朋友,还是对方在企图掌控我们。 c:516

一个人突然变“好”了,往往隐藏着“阴谋”

一个人突然变“好”了,往往隐藏着“阴谋” c:79

我们也常会因为跟对方的最后一次见面时对方的表现而改变对对方的看法。心理学家将之称为近因效应。 c:402

看人要看永恒的人性,我们对不喜欢的人,不要因为他们突然对我们好了,就觉得他们变了,其实对方可能是要利用我们。对于亲朋,也不要因为他们突然对我们冷淡起来,就想起其所有缺点了,其实可能仅仅是他们近期心情不好。 c:601

像锻炼肌肉一样去锻炼大脑

说到底,我们一直相信的都是能够让自己感觉愉悦的那个。 c:256

所谓的“巴纳姆效应”,是说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会认为这种描述就是针对自己定制的。 c:490

你乐于原谅他人却对自己要求很严;虽然人格有些缺陷,但你总有办法弥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表掩盖着一颗不安与忧虑的内心……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c:71

当然,也要擦亮眼睛,当有人笼统地夸赞你,他夸奖你的话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合适的时候,你就要知道他有问题了。他要么是在敷衍你,要么是想要操控你。 c:497

第三章 感觉最不可靠

圆满之所以能够让人丧失思维能力,在于人的一条本性:我们天生喜欢享受美食而厌恶做苦工。这是群体性生物的必然。 c:435

不要为了别人的理想而奋斗,那样的自己不是一个追梦人,而仅仅是帮别人实现理想的工具。 c:414

你觉得好的,未必就是真正好的

高明的操控者,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就完成自己的掌控。在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还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感甚至自豪感。 c:266

他们总是能够在最正确的时候,找到最有效的办法,让人们接受并喜欢上他们的产品。 c:36

因为从中尝到了甜头,那之后,每有新产品问世,阿迪公司总是要精心挑选合适的运动员和合适的推出时机。 c:56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往往都是从局部出发,然后逐步扩散最终得到整体印象,简单说就是常会以偏概全。 c:473

凡事要看全面,等到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之后再去做决定。这样,我们就会少被人掌控,就能够多些自我了。 c:487

第一眼就觉得可信的人,其实未必可信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先是疑惑、迷茫甚至恐惧,然后逐渐过渡到似有似无的模糊,之后一点点清晰起来,最后达到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c:209

我们需要的从来都是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虽然我们整天都在强调正确答案,但我们真正需要的依然是答案。 c:297

这就是这种记忆的不利之处了,当我们遇到变化的时候,它会让我们受到愚弄。 c:82

穿西装的人,是稳重、可信的,甚至有那么一点点成功者的味道。 c:108

当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形象很重要,决定了对方对我们的看法,这叫作首因效应。但当两个人熟悉之后,最后一次见面时我们的表现更重要,它决定了对方对我们的看法,这叫作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中,衣着等起到的作用很大;近因效应中,个人的性格、特质起到的作用更大。 c:392

第十一次刷牙

记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我们常会想起自己不愿想起的事情,也常会想不起自己想要记起的事情。它有时会给我们惊喜,有时候又会故意跟我们作对。 c:74

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其他人可以根据这些记忆的基本特性,对我们的记忆进行掌控,从而操控我们的行为。 c:62

人们总是喜欢特别的人,当然,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无害的特别。 c:418

什么样的才会被我们记住呢?答案是,特别的,跟我们平日所见不一样的。 c:201

人们对自己能够记住的人,总是抱有好感的。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那记忆中的事情不是让他感觉糟糕的事情。 c:211

当一个人或一件事让我们记忆尤为深刻的时候,放下其他念头,仔细思考,我们为什么会那般记住他们,是因为他们真的是我们所感兴趣的,还是仅仅因为他们玩了个我们不易察觉的把戏。 c:376

第四章 人人都是“巴甫洛夫的狗”

人们对因果关系的偏见,总是会导致盲目相信很多不存在的联系。我们以为那联系是密切的,其实不是,很多时候不过是巧合而已。 c:164

条件反射的概念是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的。最开始的时候,他是利用狗来做的实验。 c:30

想要摆脱这种操控,其实并不容易。最紧要的一点,是要认清自我,不要总想着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要想别人需要什么,不要总想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是要想自己能为对方做些什么,最重要的是自己对对方做过什么。 c:374

相对于上帝,我们更愿意服从于恐惧

相对于上帝,我们更愿意服从于恐惧 c:42

但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者还没来得及消除相应的影响,就与心理学家们失去了联系。 c:18

绝大多数婴儿甚至是成年人,对巨大的声音都会有恐惧反应。 c:15

实验过程重复到第七次时,艾尔伯特产生了强烈的条件反射。 c:11

在危险因素很小的现代,胆大是某些人炫耀的资本,但在满是危险的环境中,其实胆小的人更有可能存活下来。 c:170

很多人都有恐高症,那些不怕高的人往往会嘲笑他们,觉得其胆小。但科学家给出的解释是,有恐高症的人,其实进化得更加完美。因为高是一种危险,不畏惧这种危险的,往往就会去尝试,然后死亡。畏惧这种危险的自然就不会去尝试,于是留下了自己的基因,这是一种生存考量。从这个角度讲,不怕高,恰恰是因为进化得不那么完美。 c:126

永别了,巴甫洛夫

人与人的比拼,某种程度上,就是毅力和坚持的比拼。面对困难的时候,谁挺过去了,谁就成长了,那些选择逃避的,获得了暂时的轻松,却要面对长久的痛苦。 c:416

人是不能离群索居的,群体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跟其他人产生互动,否则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c:155

所谓的冲击治疗,指的就是害怕什么,就去面对什么。 c:225

向下容易向上难。当我们前进的时候,需要给自己不断打气,需要给自己定无数的目标,然后忍受痛苦去坚持,我们才能够得到想要的。而想要“堕落”的时候却简单得多,甚至都不需要理由。 c:305

第五章 别人并不可怕

想好了很多种拒绝的借口,但面对面的时候还是答应了 c:36

人们的行为与他们所保持的态度并不一致 c:36

大多数人都会跟随着自己的态度,下意识说自己讨厌亚洲人。 c:24

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并不一致。 c:73

当面求人、短信拒绝,他求人时别人不好意思拒绝他,他拒绝别人时,别人受挫的情绪又不会那么强烈。 c:254

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希望里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很多特点,其实是别人造就的,是在无意识被掌控中,一点点按照他人的意愿养成的。 c:159

同时,朋友们因为有了沃德这样一个游戏通,变得懒于思考了,他们探究的动力没那么高了,反正有沃德教自己。 c:19

于是,渐渐地,沃德身上开始有了标签:他是一个对游戏方面很懂,且是一个极爱帮助别人的人。 c:18

人们会用思维定式去解读一个人,也会出于思维定式去对待一个人。 c:300

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希望里。活成一个自己开心的同时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和价值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c:435

他更牛?那是因为他付出的时候你没看到

由外而内的自信,更多的是建立在自我与别人的对比以及别人的评价之上的。当他们通过对比,发现自己似乎做得更好时,会建立一种自信;当别人不断夸赞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建立自信。这种自信来得更加真实,也更有支撑力。 c:210

但绝大多数其实是一个错觉,是他人故意造成的。 c:42

为了研究自尊与行为的内在关联,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个实验。 c:14

我们要的是自己的成长,我们要的是超过昨天的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只有培养自我认可的意识,才能够逐步获得由内而外的自信,这对我们是极为有益的。 c:449

第六章 相信直觉的结果往往是被骗

人们乐意于服从感觉,自然就有人愿意去营造错觉,从而达到掌控人的目的。 c:208

红酒中含有大量的单宁,单宁是一种化学物质,是涩味的主要来源。像成熟之前的水果,吃起来会很涩,就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单宁,摇晃酒杯,是为了让酒可以更大限度接触空气,将部分单宁氧化,从而让口感更加柔和。倒酒不倒满也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倒满了之后,摇晃杯子的时候,酒容易洒,不倒满便有了操作空间,同时选用大肚高脚杯也是为了方便摇晃。 c:79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感受出微妙的味道变化。人们之所以觉得正确的握杯姿势让红酒更好喝,大部分其实是错觉。 c:44

当然,这并不是说两种可乐味道一样,而是大多数人味觉没有敏感到那种程度,根本品鉴不出其中的差异来 c:41

人们都是感觉的奴隶,会追随着所谓的感觉做出错误的判断来。 c:231

很多时候,当别人告诉我们某种东西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时,往往它就真会产生效果。其实不是这种东西真的有效,它只是我们的心理作用,就像生理盐水可以止痛一样。 c:172

了解一样东西,要通过扎实的知识,当听到一样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多方查证对比,最终得出准确的结论,不要盲目听信,陷入感觉错位的陷阱当中。 c:278

买真酒,不买假酒

“谎言重复千遍就是事实。”其利用的就是通过不断重复来进行心理暗示,逐渐打消人们的顾虑,最后让人们接受这种说法。 c:200

被动接受,是人们最乐于去做的,这符合人们天生懒惰的特性,但其实对我们不利。学会主动出击,不要害怕麻烦,多去了解,在选择的时候,尽量多掌握信息,才是最佳的方式,可以帮我们摆脱更多的控制。 c:392

权威也会说谎

人的思维都是情境化的,会根据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的行为会呈现矛盾性,甚至前后截然相反。 c:123

人们之所以有前后态度的变化,差别就在于那个胸章。但并不是那个胸章有魔力,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标志,当这个标志被凸显的时候,人们便会被带入另一个情境当中。 其原因在于,这种胸章是不常见的,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对它具有较为统一的认识。这种统一的认识,营造了一种情境 c:139

人们总是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按照权威的要求去做,就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于是,下意识以为权威说的就是真的。 c:232

破除迷信的最好方式,其实是分辨权威,而不是质疑权威,因为质疑权威容易形成一种反权威意识,那是对我们不利的。权威意识对我们的生活其实利大于弊。 c:226

第七章 责任是一种担当,也是操控别人的手段

人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自我的不得实现,更来自责任的无法承担。 c:241

所谓的暗中补贴,就是衣服的价格不变或稍作上浮,但是故意在衣服口袋里放上那么十几二十块钱。然后在顾客试衣服的时候,偷偷给她们留出一点空当,让她们发现口袋里有钱。这样她们就会急忙忙买走了。 c:63

所谓做生意,其实就是在做人心,而想要做人心,首先要知人性。 c:313

多找了钱是那老板算错了账,是他的责任。偷人家的钱,则是我们的责任。人们在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时候,是热衷于占便宜的。 c:341

不是别人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必须去干什么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本职的任务,超出这个范围,我们可以去做,但是是帮忙性质的做。别人强行指派给我们,其实是在掌控我们。 c:300

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似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让人极不舒服的事实,这世界是由少数的聪明人所掌控的。另一个让人不舒服的事实是,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论头脑就是那最聪明者之一,但其实这是幻觉。绝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我认知失调罢了。我们,其实是被操纵者。只不过,善于自我欺骗的大脑给我们编织了一个幻象,让我们自认为只是还没有碰到合适的机会罢了。其实,即使有合适的机会,大多数人依然无法掌控这个世界。 c:123

其根源就在于,从本质上讲,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思考的,或者可以说极度厌烦处于思考的状态。当遇到迷惑的时候,他们也会发问,但他们发问往往并不是想要一个正确的答案,更多时候不过是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那答案不需要多么合理、多么合逻辑,只需要足够强势,能镇住他,帮他终结正在思考的状态就足够了。人们想要的从来都不是真相,而是不用费神去琢磨真相。 c:349

巫师们主动自降一格,不再声称自己是鬼神的主人了,而是开始告诉人们,自己是鬼神的仆人,是鬼神在人间的代表。于是,最初始的宗教就产生了。这种改变的结果让这帮人并没有失去权力与权利,但却撇清了责任。责任开始由鬼神和民众自己承担了。 c:132

责任的微妙处就在这里,原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责任,被人强加在自己头上之后,也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人们按照相应责任的要求去约束自己,从而落入了别人的圈套。 c:270

即使你对,也会让你觉得你错了

人们会自动因为自己没有帮助到别人而产生内疚,从而生出一种补偿心理。这样,他们就更乐意于去满足那人的微小愿望。 c:267

这背后的原因,自然是责任的归属。责任给人压力,压力迫使人无力思考。于是,我们便顺着别人指定的路,走下去了。 c:174

后来,老人想了办法。他出台了一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工作期间拌嘴、吵架,否则一律按照违纪处理,必须罚款。 c:30

这就是一种转换的方式。通过一条规定将事件的性质变换一下,将原本的家庭矛盾转换成员工之间的工作矛盾。利用二人虽然是夫妻,但都是工厂职工这一性质,成功将夫妻间的拌嘴定性成同事之间的交恶,然后再用厂里的规定去压制,成功推脱了责任。 c:96

我们不仅要认清自己也要认清别人。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也明白别人的权利和责任。属于我们的勇于承担,不属于我们的毫不犹豫推出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少被别人掌控。 c:309

为什么我们会服从于责任

责任之所以能够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认同 c:185

指责从来都是最简单的,指责者不需要提供具体的做法,甚至有的连证据都不需要提供,他们只需要站在一个高点,说出自己的愤怒和态度就足够了。但是,这指责只对发泄情绪有帮助,对认清事实其实没什么用处。 c:240

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围观者越多,我们将会得到的帮助就会越少。这时候想要获得帮助,最好的办法就是盯紧一个人,直接跟他提出请求,告诉他我们需要他的帮助。当我们将责任赋予他自身一个人的时候,他基本就会出手,否则他也会是看客之一。 c:328

人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也不可能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那些我们所不喜欢的或者对我们不重要的,其实没必要在他们面前太过卑微,很多时候挺起腰杆才是对我们最为有利的。 c:408

第八章 我们购买时,到底是在购买什么

人的心理真正奇妙的地方在于,其实我们的每种不同寻常的行为都有它的源头,这一点我们十分确信 c:41

人们最普遍的恐惧就是对失去和错过的恐惧。 c:223

他们发布新品之后,会故意制造话题,然后通过限制销量的方式制造一种供不应求的情况。 c:37

人们常有一个误解,一样东西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时付出了多少成本。其实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是购买它的人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c:252

高价值的东西带给人的不仅是愉快的使用体验,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差异化条件下的优越感,也就是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的那种骄傲和自豪。 c:268

然而想要饥饿营销局面真正成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有一定的舆论优势,让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是值得买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往往会适得其反。 c:102

其实,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花钱购买的都不是那商品本身而是那商品上附加的意义,是商家在商品上强行加入的某种价值体系。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为具体的某个商品付费,但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为那商品背后隐含的价值观付费。 c:219

人可接受的是在已知的情况下做一个身边人不理解的决定,而不是在未知也就是在别人的操控下做一个身边人不认可的决定。 c:219

买产品,不买意义

现实是,决定产品价格的是消费者愿意花费多少钱去购买它,这其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c:100

真正要躲避的,是信息的不平等与情境的故意构建。 c:173

人们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意义。 c:195

遇事不要急,要多想想其背后隐藏的逻辑,这样对我们很有好处。 c:247

让你兴奋是为了让你掏钱

一件精美的藏品,拍卖行定的最高价是100万元,当工作人员喊出这个价格时,底下有人愿意成交,那么这件藏品就算拍卖成功了,其他人再无机会。假如100万这个价格没人要,工作人员就会将之降到95万,这时候如果有人喊停,那么他就以95万的价格获得了这件藏品,其他人再无机会。 c:12

他们往往不是最暴利的那个,却是平均利润最高的。 c:18

当人被设置在紧张的氛围中时,人会有一种无所适从感,感到焦虑、烦躁或是恐惧,从而导致人们最大的渴求就是从这种焦虑、烦躁中解脱出来。这时候,情绪会指引人们去做许多平时觉得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关键在于路径的选择。 c:211

制造紧张感的同时,给你指出一条可以消除紧张的方法,人们往往就会无意识地进入那个圈套。 c:272

克服因紧张而做出的错误决定,本身就是成熟的一种标志。 c:259

守住自己的“鸟笼”

人的思维是具有整体性与和谐性的,我们常会用整体的思维去看待局部,从而要求局部要服从于整体,而我们眼中的整体,和谐最好。 c:144

就像中国古代时的一个故事一样: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这时候,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碗、白玉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也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了,而是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我不禁为他担心。” c:30

这种做法不仅利用了人们的整体思维,也在利用另一点,就是锚定值。 c:70

一般来讲,西服都要比衬衫和领带贵上很多。顾客刚买完西服,因此西服的价格还在他头脑中,这时候这个价格就相当于锚定值,可以定义为是他愿意花费的数目,或者说他对于花费这个数目的钱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不在乎的。 c:84

人们无法忍受一个空荡荡的局部,而总是想将之填补成一个整体。 c:230

第九章 摆脱“松毛虫法则”

人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千人走路,一人领头,哪位做个人中的领袖,将中的魁元? c:18

听懂了这种江湖话的人,就会秉着江湖义气,赶紧上前,做他第一个观众。然后,便会有人不断地前来观看,这样,这个拉洋片的便有了生意。 c:15

使有人想要去看,也会站住不动,从而观察旁人。就这样,哪怕是都想看的一群人,也都会本着“只要有一个人去我就去”的心思 c:69

羊群效应。也叫作跟风、从众,是指个体常会受到群体或其他个体的影响,从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保持和他人的一致。 c:232

这就是从众的力量,也是商家们为什么要刻意去营造一种自己生意非常火爆的局面的原因,因为它确实管用,的确有现实的效果。而我们大多数人,平日里充当的,不过就是一个被控制的跟随者,是一只呆头呆脑的绵羊,是一个蠢笨的松毛虫。 c:88

现在的社会中,思考后再判断更有利于我们,盲目跟从,只会让人上当。 c:180

我们以为的,其实是别人让我们以为的

我们总是会给各种各样的事物安上一个特定的标签,然后按照我们所安放的标签去判断它、预测它。 c:97

我们不仅会给人安上标签,对于环境和事物同样如此。 c:20

不过她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为这里的衣服普遍价位较低,于是让人形成了固定的标签意识。当听到竟然有一件衣服远远超出平均价格的时候,顾客自然以为这是老板想要赚黑心钱。 c:37

当人们走进服装城的时候,人们会认定那里都是相对便宜、相对低档的衣服,如果突然多出一件贵的来,就会认为是商家在捣鬼。 c:54

人们定位服装城里的衣服时,价格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们都会下意识认为服装城里的衣服都是便宜的。人们会坚信服装城里有价格低但是质量还不错的衣服,却不怎么相信服装城里会卖价格高、档次也很高的衣服。这个主次之分往往很明显。 c:27

这些干扰因素无处不在,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是很难摆脱的。不过,人生的挑战就是逐渐战胜那些不可能,只有尽量摆脱这些,我们才可以少被操控 c:51

我们都觉得每天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要去应对、去记忆。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很多都是我们以为重要的,其实没那么重要。这时候,记忆就会自动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它会记住最近的,然后记住让我们最快乐和最痛苦的,当然也会记住每个第一次的经历。而这些,往往并不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显现,而是会自动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当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出来。 c:70

摒除偏见可以让我们自身显得更加客观和理性,能够少很多戾气,对我们个人形象的经营也是有好处的。更多的是我们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使我们不会错失很多好的、我们需要的东西。 c:216

不知不觉喜欢你

所谓的合拍就是彼此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世界观等,对很多事物都有类似的看法。这样的人在一起,更容易建立彼此间的好感,从而成为一对好朋友。 c:99

精明的人会利用人类本身的心理特性,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引导对方的认识,从而达到获得对方认可,跟对方成为好朋友的目的。 c:87

比如本书曾经探讨过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都可以用来操纵他人的看法,从而达到让对方更加认可自己的目的。 c:18

所谓的多看效应,就是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次数越多,彼此的好感程度就越强。 c:309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的行为是经过思考的结果,但其实我们日常中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支配的行为,跟思考关系不大。 c:183

从根本上说,多看效应就是模糊记忆的逐渐积累,然后转向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在另一方的脑海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形象,而且是无害的、偏向于好感的形象。这是决定两个人交往深度的基石。 c:206

要做事,就要做彻底,不要做一半留一半,这样是最不好的。 c:176

别让情绪影响了判断

人都是服从于情境的,而营造情境的最好方式就是情绪。将人带入到特定的情绪当中,从来都是操控者们最喜欢的办法。 c:164

快速传递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等。其坏处是,极大缩短了信息甄别、发酵的过程。 c:99

所谓的情境加强就是,以往的专业媒体,在信息发布前会经过几轮审阅和筛选,不同人用不同角度去看信息的时候,会弱化情境。但当信息源变成个体人之后,出于人们更乐于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信息发布者在发布信息时往往会下意识让信息以更符合人们的预期、以情境感更强的形式出现。 c:100

就在于它是一种强情境,提供的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共鸣。 c:27

这时候,人们最需要的自然是别人的帮助。当一个人迫切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也正是他最为害怕别人拒绝的时候。因此,此时他会将自己的姿态调整到最低,以一种最为礼貌的方式去面对对方。 c:176

遇事不要急,尤其是瞬间就能够引燃自己情绪的事情,要让节奏先慢下来,之后再去决定自己的做法。 c:299

第十章 不要迷恋“我们”

这是因为人们往往看到的都是自己吃的苦和别人尝的甜。当别人尝甜的时候,我们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没有我们的份?当我们吃苦的时候,我们也不平,为什么他不来帮我? c:189

不要让假想敌影响到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看待人际关系时,会产生我们和他们式的关系认知。 c:19

当形成严重的他们式的对立思维后,想要转变成继续是我们式思维,最好的方式是引进一个强大的第三者,这第三者是两方共同的敌人,且单独一方完全无法战胜他。这时候,可以将我们和他们,变成我们和我们。 c:170

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由于原有的环境不在了,队员们的领地意识也自然随之减淡,他们的竞争意识得到了弱化。 c:27

其实影响人们相对的还是利益,当觉得自己的利益被触动了,人们就会产生敌意。当出现一个新的敌人,同时触动了两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两个人就会选择一种联合的方式,对付那共同的敌人。 c:217

别听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受环境影响着。我们很多的行为并不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需要,而是来自于环境的影响。 c:163

其实人常有类似的想法。当我们觉得不满意的时候,会不平、郁闷、焦躁,但当看到或听到有人比我们还要凄惨些的时候,心里的焦躁似乎就会少一些。大多数人总是习惯于向下去寻找安慰。 c:174

我们总是会远离那些给我们压力的,而去不如我们的人那里寻找心理平衡。 c:273

不要让别人用话语营造出来的情境感动你,从而提升你的忍耐底线,这样吃亏的永远是自己。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别人的真正目的,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免于被操控。 c:351

虚荣者最容易被控制

填补这个落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即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角度去更清晰地感受别人,从而发现对方的内心,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去迎合别人的内心。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了。 c:116

人们在身处群体环境中时,往往都会表现得比平时更为大方。 c:170

感觉自己有面子,可以让人欣喜。但也要明白,任何能够让人感觉到欣喜的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多时候,由面子问题而产生欣喜,背后的代价就是被人操控。 c:225

第十一章 认清自己,摆脱控制

我们总是乐意于在承认自己优秀的前提下去提高 c:128

一派认为性格来自于遗传,也就是由基因决定的,其他都是微小的干扰因素 c:44

另一派则认为性格来自于环境的塑造,什么样的环境就可以造就什么样的性格。 c:47

给我12名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于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对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婴儿,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或乞丐和小偷。” c:13

我们的性格中,有一半是来自于遗传,另一半是来自于跟环境的互动。 c:33

我们的性格,取决于我们的家庭。 c:36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通过模仿比自己大的孩子们的行为与跟同龄人互动,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c:30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更愿意与自己的伙伴趋同,而不是与自己的父母趋同。 c:188

想要改变性格,准确说是改变那可改变的部分,首先就要先改变自己的阶层与位置。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与周围人的沟通方式,改变自己在圈子内的地位,从而慢慢培养性格上的改变。 c:296

如何改变孤僻的性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16

互动尤其是跟不如自己的人之间的互动,是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朗的。 c:249

一般来讲,人们孤僻、内向,其实是因为不够自信,是因为内心有些自卑。正因为有些自卑,所以难以开口。因为自卑者往往有更多顾虑。 c:280

为什么你不敢去拒绝

人的群体性以及内心中根植的冲突意识,决定了人们的一个特性,不会拒绝。 c:88

不想拒绝的本质是不想发生冲突,这是人的群体性决定的。 c:171

所谓的群体文化就是更讲究团结、和谐等群体共性,大家少于主张个人权利,更倾向于个人要服从集体,至少是个人要跟集体趋同。个体文化则更愿意强调个体意识和个体权利,在个人和集体发生分歧的时候,人们更愿意保持自己的观点不变,更倾向于对个人权利的主张。 c:70

群体文化的人们,更倾向于牺牲自己成全朋友。 c:93

也就是在群体文化中,拒绝不仅是“我不想帮你这件事”,更是隐含着“我不想跟你做朋友”的意思。这样一来,拒绝的砝码就增加了,人们拒绝后所承受的压力一样增加了。 c:101

将自己隐藏在人群背后,确实更安全些,但个人同时也变得不那么突出了。 c:69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会拒绝是摆脱控制的开始 c:149

我们想要的,一定会实现

原因就是当一个人总是惦念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自信,这种自信会影响到一个人整体的状态。 c:219

自信者总是拿自己的优点进行自我激励;自卑者总是拿自己的缺点自我菲薄。 c:329

研究一下如果想实现理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是自己不具备的,差在哪里,要从哪个方向去努力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更重要的是,要预估过多久才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之后目标细分,一点点去实现。 c: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