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61 lines (231 loc) · 28.2 KB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61 lines (231 loc) · 28.2 KB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

袁行霈 - 文学榜-文学鉴赏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分上、下两编,上编以言、意、象、境为核心,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理论;下编具体沦述、分析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温庭筠、韦庄、苏轼、周邦彦、陆游等13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全书将诗歌理论与诗歌史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将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与诗人之艺术的具体研究互相印证,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序言

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 c:36

自序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语言形式的变幻服从于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而不是文字的游戏。 c:204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c:161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c:91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c:68

但丁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曾谈到诗有字面的、寓言的、哲理的、秘奥的四种意义。 c:49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c:123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c:114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c:60

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 c:148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我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c:206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 c:36

双关义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 c:43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我称之为情韵义。 c:71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 c:40

“白日”这个词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用白形容太阳的光亮,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 c:51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是它在诗词中另有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 c:69

此后诗词中出现“拾翠”这个词,便常常和年轻美貌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和水边绮丽的风景联系在一起,和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令人产生怀念和向往之情。 c:71

诗词中用“凭栏”、“倚栏”,却有多种意味,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抑郁愁苦,或悲愤慷慨。 c:83

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饱满。 c:101

但是在使用这类富有情韵义的词语时,也需要加以创新,使它们不至于成为陈词滥调;要以充沛的思想感情来驾驭它们。 c:37

丁香结”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 c:45

象征义和宣示义之间的关系是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宣示义在这时往往只起指代作用,象征义才是主旨之所在。 c:73

象征义有两个特点:一、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 c:131

一提“东篱”,就让人想起那种远离尘俗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c:36

“新亭”,由于《世说新语·言语篇》里记载过一个“新亭对泣”的故事,所以“新亭”这个普通的地名也就有了一种象征义,象征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c:44

除了公认的象征义,还有属于个人的象征义,这是诗人临时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 c:49

李商隐的诗因为较多地用了这种个人的象征,所以显得朦胧。 c:30

个人的象征义如果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转化为公认的象征义。 c:45

公认的象征义的建立依赖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象征习惯。 c:55

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 c:55

第一类是感情深沉迂回、含蓄不露的。 c:92

第二类是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深意的。 c:87

第三类是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 c:81

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剪裁得体,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45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c:147

诗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曰取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曰感思。 c:60

取思是以主观精神积极搜求客观物象,以达到心入于境;生思是并不积极搜求,不期然而然地达到心与境的照会。感思是受前人作品的启发而产生的诗思。 c:58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c:73

王国维高出他们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注意到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同时又注意到客观物境的一面;必须二者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c:60

境界乃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两者合成。理想中有现实,现实中有理想,造境和写境都是主客观交融的结果。 c:54

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 c:74

意与境交融的第三种方式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c:108

构思的第一阶段,精骛心游,追求意与境的交融。第二阶段,意境逐渐鲜明清晰,进而寻找适当的语言加以表现 c:50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c:39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所谓炼意,就是意境的深化与开拓。 c:42

“一树早梅”,固定指一处,显得呆板;“几点早梅”,着眼于广阔的空间,而且未限定数量,所以意境飞动。 c:27

最高的境界是虽经深化开拓而不露痕迹,深入浅出,返璞归真。 c:48

意境的深化与开拓,也就是意境典型化的过程。初始之境可能是印象最强烈的,但不一定是最本质的。初始之意可能是最有兴味的,但不一定是最深刻的。在意境的深化与开拓过程中,略去那些偶然的、表面的东西,强调本质的、深刻的东西,最后才能熔铸成为具有典型性的意境。典型化的程度,即决定着意境的深浅与高下 c:58

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 c:40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c:27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古人评论诗的风格,大都着眼于意境。 c:29

文心雕龙·体性》将各种风格总括为八体: 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c:41

就令是韩是杜矣,恐千百世后人,仍读韩、杜之诗,必不读类韩类杜之诗。使韩、杜生于今日,亦必别有一番境界,而断不肯为从前韩、杜之诗。 c:16

叶燮论诗讲才、胆、识、力四字。 c:22

一 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 c:45

由于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复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同一个时期所写的作品,其意境的高下也未必相同。此外,体裁对意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诗庄词媚,不仅是风格的差异,也是诗境与词境的区别。把意境仅仅局限于艺术的范围,既不考察诗人的思想境界,又不区别意境的高下,唯以意境为上,这无助于诗歌的理解、评论和欣赏。 c:35

二 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读者之意境 c:38

一、熟稔感。这是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感觉,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了共鸣。 c:52

三是伴随着对往日经验的回忆,而加深了对这经验的认识与理解,感到自己的理智更成熟了,从而得到满足。 c:28

二、向往感。这是一种混合着惊讶、希望与追求的感觉。 c:53

三、超越感。这是在人格上或智力上走向完美的一种喜悦之感。 c:51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c:75

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c:68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c:21

刘勰所谓意象,显然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 c:24

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c:33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c:84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c:51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c:48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c:66

再看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c:29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c:93

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c:53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 c:31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 c:27

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c:62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c:46

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一面。 c:44

言意与形神

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和言尽意论。 c:60

言不尽意论并不否认言辞达意的功能。它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指出了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言辞在表达意念时的局限。 c:43

语言虽然具有表达意念的功能,但其功能并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不一定能将想说的全都说清楚 c:30

得意忘言论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c:23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c:18

文学鉴赏当然离不开文学作品赖以言志传情的言辞,但又不可囿于言辞,停留在言辞的表层上,而应透过言辞探寻作家的意蕴。 c:37

言尽意论是西晋欧阳建所倡。 c:29

总结创作实践的经验,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咀嚼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45

诗的义、境存于言外、象外,是极精微的,而这正是诗歌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c:13

诗歌创作既不能拘泥于眼前的景象之中,必须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上驰骋想象运用神思;又要切中事理和情理。 c:30

第二是不落言筌,也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c:21

清代王士禛提倡神韵说,直接继承了严羽的诗论。 c:16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 c:19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 c:28

形神关系的讨论,原是由品鉴人物引起的。 c:15

重神忘形这种品鉴人物的标准,对文艺批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表现为对神气、风骨、风力的提倡。 c:24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所谓的神,既指客观事物的精神,又指文学家、艺术家主观的精神。 c:28

诗与禅

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体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c:54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c:51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 c:28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 c:15

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 c:19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 c:18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 c:33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 c:22

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c:44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 c:32

平仄的格律配上押韵和对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就形成了律诗、绝句等近体诗。 c:14

这四条规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一联之内上下两句平仄相对;下联的上句与上联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现三平或三仄。概括起来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c:52

除了平仄之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c:31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文艺本身的特性要求,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c:38

不管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理性的分析,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评论诗歌的方法。 c:35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c:52

学诗之初难免于拙,离拙入工是一次飞跃;离工返拙又是一次飞跃。工而后拙,巧而后朴,这是老人返童的天真,豪华落尽的淳澹,尤其难能可贵。 c:28

天趣——中国诗学的追求

可见“趣”是一种美的令人陶醉的感觉,总是和欢快、愉悦联系在一起。 c:21

“趣”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名士色彩,是名士的一种追求。 c:34

诗歌当然需要雕饰,但又切忌雕饰过分。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乃在于雕饰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c:38

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

明确地拈出“寄托”这个词指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方法,盖兴盛于清代。 c:27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c:44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橘颂》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c:18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于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c:31

好修,一方面是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美好的人格。 c:30

瑰奇的另一种,所见者大,所思者广;有崇高的理想、广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于其间,呈现出瑰奇雄伟之美。 c:31

诗与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以国风与一部分小雅为代表的诗型美,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质朴淳厚,亲切感人。骚型美,则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色彩,如夏秋的奇云,如奔腾的江河,流动着变幻着,令人惊异叹服。 c:30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一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c:28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 c:19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于自然化迁的委顺。 c:18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 c:29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c:17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是从陶到谢的又一转变。 c:33

陶诗的语言达到了两个统一: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趣与理趣的统一。这才是陶诗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主要原因。 c:48

陶诗大都是抒情之作,诗人的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诗中,景物也总是饱含着感情。 c:20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重性情的阶段和重声色的阶段。一旦性情和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就形成了诗歌的高潮,这就是盛唐时代的到来。 c:37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c:45

王维诗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 c:33

王维绘画的特点是有较强的主观抒情性,画中融入了他的思想和性格。 c:18

王维“诗中有画”,是因为他虽用语言为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介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c:23

王维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 c:39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 c:16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其次,在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由于广泛地吸取了外来的成分,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 c:20

寻找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的联系,主要应当从气质上去把握,从才情上去把握。 c:15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析而论之,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 c:45

李白诗歌的逸气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c:39

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当感情达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c:30

所谓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植根于盛唐时代的。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c:35

李白的诗歌恢闳超迈,有吞吐群星、包孕日月的气象。 c:25

李白的宇宙境界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 c:40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 c:40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 c:48

李白的宇宙境界是以其宇宙意识为基础的。所谓宇宙意识是指对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的认识。 c:34

李白诗歌的宇宙境界的形成,跟诗中运用的意象有很大的关系。李白常常用自然意象,特别是宏伟的自然意象。 c:24

李白的诗歌语言里沉淀着战国时代纵横家的热情与气质,纵横家的雄辩转化为诗人的呼号,诗人的灵感回荡着纵横家的激情。 c:31

李白的诗歌语言里还沉淀着道家和方士的气质和言辞,也可以说是一些仙气。 c:28

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 c:36

侠与剑在李白的意象群里占有突出的地位。 c:15

李白诗歌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c:29

杜甫虽然也用夸张的手法,他的诗也有想象的成分,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 c:20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 c:28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诗的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诗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c:35

杜甫的人格与风格

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构成杜甫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c:21

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人格的另一个要素。 c:30

热爱生活是构成杜甫人格的第三个要素。 c:27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与诗歌艺术

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c:41

白居易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作的说明,是其诗歌主张的精华。 c:26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c:39

关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白居易总是把内容放在首要地位,要求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 c:28

第二,白居易首先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完全正确的,但对艺术形式却重视不够。 c:32

白居易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上。他的语言浅显平易,有意到笔随之妙。 c:25

脉络分明、曲折生动,是白居易叙事诗的另一个特点。 c:29

一是理周辞繁,不简练;二是意切言激,不含蓄。 c:14

苦闷的诗歌与诗歌的苦闷——论李贺的创作

其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还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贺诗歌的意象之间很少用虚词连接,常常是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地跳跃着,不受约束,不拘常法 c:46

因为李贺的诗往往是联缀着印象和感觉的片断,所以局部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的真实,而全体则是不可思议的荒诞。 c:33

第三,李贺的虚荒诞幻还表现在用词上。他极力避免平淡,追求峭奇,好像是用韩愈写古文的方法来写诗,即所谓“词必己出”。 c:39

长吉歌诗与词的内在特质

第一,词是一种都市的娱乐性的文学;第二,词是女性的软性的文学;第三,词是抒情细腻的文学;第四,词是感情低徊感伤的文学。 c:43

浓郁的抒情性作为长吉歌诗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正是词所需要的。 c:18

低徊感伤的情调贯穿长吉的歌诗,这种低徊感伤出自他内心的情性中,是构成长吉气质的一部分。 c:20

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

一、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性,追求装饰效果,好像精致的工艺品。 c:33

温词的装饰性主要是借助三种方法造成的: 一种方法是大量使用诉诸感官的秾丽词藻。 c:34

另一种方法是着力描写妇女的容貌和以妇女为中心的各种装饰、摆设,以及妇女的生活环境。 c:32

二、温庭筠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 c:28

三、温词的意象常常是跳跃的,意象之间的脉络隐伏着,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 c:32

四、以静态的描绘代替人物的抒情,尤其着力于细部的渲染,因细部的膨胀而失去整体的均衡感也在所不惜。 c:34

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隐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韦庄写词主要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c:26

温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秾艳见长;韦词重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c:31

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联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c:23

试论柳词的俚俗

所谓俚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的俚俗,一是情趣的俚俗。 c:25

其次,柳词的俚俗是一种精妙隽秀的俚俗。 c:25

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

第一,摆脱了女性的温柔香软与婉转缠绵,而表现出男性的深沉蕴藉与沉着含蓄。 c:36

第二,不是停留在男女爱情相思的描写上,而常常有所兴寄。 c:33

以赋为词——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柳永和周邦彦。他们的特点是以赋为词。 c:26

周词的铺陈增加了角度和层次,他善于把一丝感触、一点契机,向四面八方展开,一层又一层地铺陈开来,达到毫发毕见、淋漓尽致的地步。 c:35

陆游诗歌艺术探源

陆游学诗是从江西诗派入手的,老师就是曾几。 c:11

陆游得之于杜甫的就不仅仅是字法、句法,而是杜诗的精髓,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 c:23

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在《楚辞》里,山水描写比较精致了,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优美的风景画面。 c:16

《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c:23

魏晋以后,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在士大夫中间希企隐逸的风气很盛。他们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把理想的生活和山林之美结合起来。于是,诗里的山水描写就逐渐增多了。 c:32

他的山水诗充分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让人感到有一种冲决束缚、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 c:15

如果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以情韵见长,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以气势取胜。 c:24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观。 c:20

清代的山水诗虽仍不及唐宋,但比明代又有起色,风格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 c:19

其次,山水诗可以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c: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