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44 lines (223 loc) · 29.5 KB

中国文学史纲·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第四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44 lines (223 loc) · 29.5 KB

中国文学史纲·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第四版)

袁行霈 - 文学榜-文学鉴赏

《中国文学史纲要》勾勒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史实、重要作家、重要文学流派、重要文学成就,编著者均为著名文学史家。与一般中国文学史详细叙说的写法不同,纲要旨在简明扼要地对文学史作系统概述,突出文学史上的重点现象,便于读者掌握,是中国文学史最好的入门书。本书是四册中的第二册,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纲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

儒学的禁锢一旦崩毁,思想界便出现了自由与开放的局面,各家各派的思想都得到发展的机会,争辩的风气也盛行起来。正如鲁迅所说:“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c:159

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c:145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形成一股新的文艺思潮。通常说魏晋以后文学创作进入自觉的时代,其自觉性就表现在这种美学追求上。 c:236

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c:201

嵇康、阮籍在作品中抗议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揭露礼教的虚伪,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c:148

东晋南北朝文学仍然以诗歌为主,诗歌创作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c:140

文学创作之外,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都明确地提倡“风骨”“风力”,反对形式主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进步的文学理论。 c:130

普遍主题,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176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标志着这方面的发展。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选集。 c:123

第一章 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的作家有三曹、七子等,都集中在北方。 c:40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c:30

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是曹操一生中的两项主要活动 c:77

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全是乐府。一部分诗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c:121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加以战乱频繁,朝不保夕,所以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社会上很流行。 c:8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c:18

首先,《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大海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龟虽寿》却是直接抒发自己的胸怀,就好像是一声声喊出来的一样,节奏十分急促,顿挫非常分明,从反正两个方面一句紧似一句地逼出一个中心思想,达到了全诗的高潮。 c:48

《诗品》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c:92

从题材上看,可分为三类:宴游诗、抒情言志诗,以及描写游子思妇的作品。 c:114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c:50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他鄙弃庸俗的礼法之士和唯利是图的小人。 c:105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c:97

“悲风”这个意象带有建安时代的时代气息,其中凝聚着悲凉慷慨的感情。 c:88

曹植的诗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独创性。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他共存诗九十余首,其中五言诗有六十余首。他的五言诗脱胎于汉乐府,但在学习乐府时又有很大的创造与发展。首先是有了鲜明的个性,能灵活地运用乐府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从乐府的以叙事为主,转向以抒情为主。这是对乐府诗的一个重大发展。如《美女篇》: c:100

其次,曹植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语言风格,他的诗辞藻丰富华美,所以《诗品》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c:129

曹植讲究艺术表现,并未流于矫饰和纤弱,而是达到了“骨气奇高”与“词采华茂”的统一。 c:104

“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人。 c:155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假托秦代筑长城的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繁重的徭役带给人民的苦痛和灾难,很接近汉乐府的风格。 c:39

(二)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 c:92

第二章 正始西晋文学

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要打破两汉以来传统礼教的束缚,过一种符合自然原则、符合“人性”的生活。 c:89

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 c:56

嵇康长于散文,他的文章以思想新颖、文字泼辣为特点,《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其代表作。 c:96

嵇康存诗六十六首,四言能脱出《诗经》藩篱,直抒胸臆。 c:27

嵇诗风格,刘勰曰“清峻” c:37

不过阮籍在“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中持调和态度。他似乎把一切都看穿了,抱着虚无主义和厌世主义的态度。 c:85

(一)表现自己的孤独苦闷。 c:70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珮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c:23

(二)揭发政治的黑暗。有的诗怨恨曹魏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并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c:72

有的诗又斥责司马氏的残暴,惋惜曹魏统治者的衰败 c:39

(三)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 c:88

阮籍写《咏怀诗》不敢明白地表露心迹,多用比兴手法,或以自然事物象征,或以历史、神话暗示,形成隐约曲折的艺术风格。 c:89

阮籍的散文,特别是著名的《大人先生传》,也像他的诗一样,表现了愤世嫉俗、反抗礼教的思想。但也同样有虚无主义、厌世主义的消极成分。 c:68

这一时期的文坛成员以世族文人为主,他们的文学创作体现出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总之,诗歌的社会政治内容淡薄了,转而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且形成了繁缛的诗风。 c:109

到陆机、潘岳时,则更着力于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并且使“繁缛”诗风最终定型。 c:47

他的诗很讲究辞藻和对偶,是繁缛诗风的代表,锺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才高词赡,举体华美”; c:64

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 c:69

左思的《咏史》却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不平。 c:65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c:23

关于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诗品》说得很确切:“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发泄了对社会的不满,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起到讽谕的作用,故曰“得讽谕之致”。 c:80

郭璞的诗歌代表作是《游仙诗》十九首 c:33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时期,这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 c:39

陶渊明早年对于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抱着建立功业的幻想 c:55

这是陶渊明第三次出仕,他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怀着幻想和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 c:29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劳动,逐步地接近了人民,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另一方面,他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 c:58

陶渊明是并不甘心隐居的,他的壮志一直埋藏在心里,并且关心着社会现实,诗里时常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饮酒、采菊,看似潇洒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慰藉,他的内心是很痛苦的。 c:71

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c:59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c:33

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诗里所歌咏的是其个人悠闲的生活,这是其不足之处 c:57

陶渊明田园诗的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 c:49

陶渊明不以劳动为耻,宁愿劳动,而不肯出卖灵魂换取富贵荣华,确实是很难得。 c:30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突破了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是有进步意义的。 c:30

尽管陶渊明接近了农民,但是士大夫与农民的界限,他始终未能逾越。 c:57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阮籍与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c:89

陶诗常常在抒情写景之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 c:62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给诗坛带来新的气息。他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的精神。田园诗则是他的独创,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他的田园诗具有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c:61

陶诗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都曾热心学习他。宋代以后的诗人在反对形式主义、提倡朴素的诗风时,也常以陶渊明为榜样。自陶渊明以后,“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一直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 c:52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有“观风俗”“行乐教”的目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为了娱乐,并按他们的趣味加以润色。 c:76

吴歌的特色是艳丽柔弱,多表现羞涩缠绵的情态 c:85

西曲多写水边旅人思妇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活的尤其多。风格比吴歌真率、开阔。 c:79

南朝民歌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主要是五言四句,它的出现为绝句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c:91

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 c:35

北朝民歌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富有地方特色。 c:64

北朝乐府中也有不少情歌,大胆泼辣,与南朝民歌迥异。 c:49

北朝乐府的数量虽然比南朝民歌少,但其题材却广泛得多,有更丰富的社会内容。直率的感情,朴素的语言,形成豪放刚健的风格,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很不一样。体裁方面,除五言四句的形式之外,还有七言四句的形式,这对七绝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c:79

首先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c:48

其次,叙事有繁有简,形成细腻与粗犷相结合的风格。 c:70

第五章 南北朝诗文

晋宋之际,山水诗代替了玄言诗,是南朝诗歌的一个重要变化。 c:78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在他做永嘉太守以后写的,诗里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他的山水诗大都带着孤清、闲适的情调。但有不少诗句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情调开朗,给人以清新之感。 c:55

其重要表现是诗歌的写实性和新颖性。 c:42

他善于以颜色的对比、视角的变换、动静的搭配等,描绘出生机盎然,如在目前的山水画卷。 c:88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以细致地刻画达到巧似。雕琢多、偶句多、形容多,不免流于烦冗堆砌。陶渊明写自然山水用白描手法,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而在谢灵运的山水诗里,情和景是割裂的。 c:107

他的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c:51

鲍照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c:70

王闿运《八代诗选》卷一二至一四,专选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 c:71

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这种新的诗体,因为是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所以又称永明体。 c:65

谢朓(464—499),字玄晖 c:20

他的山水诗既吸取了谢灵运那种细致与逼真的长处,又摆脱了玄言的尾巴,避免了谢灵运晦涩、呆板的弊病,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c:78

谢朓诗歌的缺点,正如《诗品》所说,“微伤细密”,“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 c:51

陈代诗人阴铿与何逊齐名,诗风清丽,也以写景见长。 c:41

庾信的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屈节仕敌的惭愧和怀念故国的感情。风格也变得苍凉萧瑟。 c:61

庾信的诗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为唐诗的繁荣做了必要的准备。 c:55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c:83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佛寺建筑的盛况,也记载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对统治者的荒淫奢侈颇多揭露,文学意味也很浓。 c:29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这些作品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c:56

志人小说的发展,则是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崇尚清谈的结果。 c:77

志人小说就是世族人物玄虚的清谈和奇特的举动的记录。 c:49

现存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比较完整的一部,代表着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面貌。 c:38

第一类是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 c:58

还有一些作品揭露了官吏欺压人民的罪恶。 c:30

第二类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里种种不幸的遭遇,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60

第三类是反映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c:59

第四类是不怕鬼的故事。 c:5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它为唐代传奇小说作了准备。 c:42

《世说新语》是《语林》《郭子》一类小说的集大成者 c:32

《世说新语》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荒淫。 c:44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 c:25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对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创作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二,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和概念,如风力、风骨、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第三,出现了一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 c:62

曹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开创者。 c:53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最系统的一部。 c:32

《诗品》专门评论五言诗,共品评了汉代至梁代的一百二十二个诗人,以及古诗十九首,分为上中下三品。前有总论。 c:36

隋唐五代文学

诗歌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 c:43

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小说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c:82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 c:50

文学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手中,这是唐代文学得以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 c:88

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当时思想、文化的活跃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c:43

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c:63

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还取决于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c:55

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主张,冲破了齐梁以来宫廷文学的苑囿,恢复了汉魏的传统,重新使诗歌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为唐诗开拓了一条健康的道路 c:68

唐朝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终于把这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以南朝的“文”,装饰北朝的“质”;以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创造出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 c:67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将唐诗分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体。 c:56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八年(720),约一百年。盛唐:玄宗开元九年(721)——代宗大历五年(770),约五十年。中唐:代宗大历六年(771)——文宗大和九年(835),约六十年。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c:71

初唐的中心问题是: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初唐诗歌是沿着三条路线发展的:(一)冲破六朝诗歌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二)摈弃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三)确立律体,发展七言歌行。 c:86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坛

隋代诗人一部分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自从庾信、王褒入周以后,北朝文学已经成为南朝文学的一个支流,所以薛道衡等虽然生在北方,其作品却不过是南朝文学的翻版而已。 c:56

在隋和唐初的诗坛上,王绩以其澹远的诗风自拔于那种颓靡绮丽的风气,是一个较突出的诗人。 c:27

所谓“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c:68

骆宾王也擅长七言歌行,他的《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 c:25

《于易水送人》是一首著名的绝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c:22

总之,四杰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诸如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都成为他们歌咏的内容,诗里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c:92

如果说刘希夷、张若虚上承卢骆发展了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那么沈佺期、宋之问则是上承王杨完成了五律,发展了抒情诗。 c:61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称“文章四友” c:64

第二章 盛唐诗坛

王翰和王湾是开元年间受到张说赞赏的两个诗人。 c:21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26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30

所以孟浩然虽然生活在盛唐,但他很少感受到盛唐时代蓬勃向上的精神,也很少体验到盛唐的沸腾的生活,他好像是被遗弃在时代气氛以外的一个人。 c:46

孟浩然虽然有较长时间的隐逸生活,但他并没有参加劳动,没有接近农民,所以他的隐逸诗,没有突破个人的小天地,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劳动。此外,孟浩然的诗也缺乏陶诗那种追求理想的热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所以他的诗虽然表现出不同凡俗的情趣,但和陶诗相比,毕竟相去甚远。 c:45

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三方面:政治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c:55

第一,王昌龄善于运用七绝表现刹那间的感触。 c:44

第二,一首绝句总共四句,王昌龄对每一句都经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 c:48

第一,反映他个人早年坎坷遭遇的诗。 c:42

第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 c:49

他的边塞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感情的炽热。这些诗融会了山水、游侠、赠答等等各种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奇伟宏丽、气势磅礴的风格。 c:29

第三章 李 白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 c:48

李白的浪漫精神虽然具有复杂的思想倾向,但仍有一个中心的主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36

李白的浪漫精神还表现为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李白对腐朽的上层贵族势力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的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 c:57

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这是李白诗歌浪漫精神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c:53

在一些隐逸求仙和饮酒的诗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他认为人间是污浊的、黑暗的、不自由的,只有到山林、仙境和醉乡中才能得到自由和解放。 c:33

李白诗歌思想内容的三个方面,也就是他的浪漫精神的具体表现。李白的浪漫精神虽然带有一些消极因素,但其基调是进取的、反抗的、积极的,具有不可阻遏的气魄和力量。 c:36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c:54

其次,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华艳柔靡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 c:48

第三,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与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c:44

第四章 杜 甫

他的家庭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进雕赋表》),二是“立功立言”[24]。这种家风对杜甫有很深的影响。 c:35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c:20

“三吏”“三别”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祸害,特别是精神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愧为一组辉煌的写实诗歌。 c:25

第一,面对现实,讽谕时事。 c:49

杜甫的政治讽刺诗,往往一针见血地揭露统治者的丑恶本质。 c:26

第二,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 c:54

当然,杜甫究竟属于封建阶级,他笔下的人民只是弱小的值得怜悯的受害者。他不能同情农民起义,也不能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这是他的阶级局限。 c:37

第三,热爱生活,描写日常生活。 c:47

杜甫的咏物诗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模拟,而是个性化了的艺术形象。 c:28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c:33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c:45

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c:57

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c:54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诗人。杜甫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同时也批判地吸取了六朝以来诗歌在音韵格律、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c:48

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c:52

第五章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始创于杜甫。元结、顾况又有所发展,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c:60

中唐新乐府运动是由张籍、王建、李绅等人的创作开始的。 c:41

白居易前后期的变化,说明作家的思想对创作的重要影响,也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了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就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了。 c:27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是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的。儒家一向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把诗歌看作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有力工具。 c:42

关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总是把内容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为了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他又强调形式通俗、语言浅显。 c:47

第一,土地问题和赋税问题。 c:21

第二,揭发统治者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罪行。 c:37

第三,宣扬爱国主义和反对侵略战争。 c:33

第四,妇女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 c:36

白居易叙事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脉络分明,曲折生动。 c:38

白居易观察现实缺乏理想的高度,他的眼光常常只局限在具体的事情上,局限在某一件弊政上,他的希望只不过是改良这些弊端。 c:31

第六章 古文运动和韩柳散文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在前代古文家的基础上,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助儒学复古运动的旗帜开展起来的。 c:28

第一,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应当为道服务。 c:58

韩愈的记叙文,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相当完整。 c:22

柳宗元的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一针见血,有相当高的艺术性。 c:42

柳宗元的杂文揭示社会矛盾,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c:34

第七章 中唐其他诗人和诗派

刘长卿和韦应物是中唐前期诗人 c:23

韩孟诗派是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 c:34

第一,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 c:50

贾岛长于五律,但他的诗往往缺乏完整的构思,而以片言只语取胜。 c:35

刘禹锡是进步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三篇《天论》,继柳宗元《天说》之后进一步阐发了无神论思想。 c:32

李贺是中唐浪漫诗风的代表诗人,又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c:36

李贺第三类诗描写人民疾苦。 c:28

第四类是写恋情、闺思、宫怨的诗。 c:22

第五类是那些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诗篇。 c:29

第八章 晚唐诗坛

杜牧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古诗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 c:33

杜牧在七绝的写作上有独特成就,除咏史外,抒情、写景,无不爽朗俊逸 c:24

他的政治诗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集中地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无能。 c:30

第三,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这类诗写得深沉蕴藉,在他的诗集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c:44

唐末有一批诗人,直接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形成一个写实流派。主要诗人有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此外还有陆龟蒙、罗隐等。 c:32

第九章 唐代传奇和敦煌变文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志怪小说相比,已有根本性的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志怪小说的内容主要是鬼神怪异之事;唐传奇虽然也是传写奇闻,但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c:48

唐传奇的代表作,首先要提到的是《李娃传》。《李娃传》的作者白行简,字知退,是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c:40

李公佐的《柳毅传》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富有浪漫色彩,在唐传奇中也是上乘。 c:24

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都是通过写梦,对热衷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进行讽刺。 c:30

第十章 唐五代词

曲子词是唐五代时的通称,词是后起的名称,此外,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等等。 c:34

温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他能把握感情的每一丝细微的波澜,以艳词秀句出之,兼有幽深、精艳两者之美。温词的抒情,往往只是截取感情的几个片断,意象之间若断若续,几乎看不见缝缀的针线,中间的环节全靠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因此特别耐人寻味。 c: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