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53 lines (177 loc) · 24.9 KB

中国文学史纲·明清文学(第四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53 lines (177 loc) · 24.9 KB

中国文学史纲·明清文学(第四版)

李修生 - 文学榜-文学鉴赏

本书勾勒了中国文学史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史实、作家、流派、成就,编著者均为著名文学史家。与一般中国文学史详细叙说的写法不同,史纲旨在简明扼要地对文学史作系统概述,突出文学史上的重点现象,便于读者掌握,是中国文学史必备的入门书。

明代文学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建元洪武,定国号为明 c:17

初期,指洪武至成化(1368—1487);中期,指弘治至隆庆(1488—1572);晚期,指万历至崇祯(1573—1644)。 c:55

在文治方面,朱棣命胡广、杨荣等人修《性理大全》,积极提倡理学。 c:15

流民问题是明代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c:22

这个反对派就是明神宗万历(1573—1619)时出现的东林党人。东林党是因他们在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顾宪成。魏忠贤把持朝政时,东林党人进行了反对宦官的激烈斗争。此后兴起的政治团体还有“复社”。 c:29

明代出现了以王守仁(1472—1529)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认为“理”在人们心中。 c:22

自永乐初至正统末的四十多年,台阁体盛行。作者均为台阁重臣,作品风格平正迂徐,雍正典雅。 c:44

《金瓶梅》则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和淫乱生活。 c:23

诗文方面,弘治(1488—1505)年间,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继元代复古思潮发起复古运动,主张以汉、魏、唐的文学为榜样,重情,重文采,重格调,明代文风因此发生变化。 c:48

第一章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在宋金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章回小说。 c:48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品,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战争并有独特成就的作品。 c:59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西晋初年陈寿著《魏书》《蜀书》《吴书》等史书,记载这六十年的史实。南北朝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他引用魏晋人著作二百十种。 c:26

宋代说话伎艺“讲史”中,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c:25

三国故事在宋代的流播和影响广泛,并存在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c:24

元代出现了《全相三国志平话》,它是民间讲说三国故事的写定本。 c:23

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历史材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杂剧的故事,编写成了广泛流传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c:40

他的小说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c:15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1522)刻本 c:23

《三国志通俗演义》主要是写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以及在斗争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活动。 c:29

诸葛亮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作者心目中向往的政治理想,而作者同情失败的英雄,赞美他的事业,这本身也就表露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抒发了作者满怀的不平 c:25

由于刘备形象缺乏真实的社会基础,这种理想中的好皇帝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刘备只是一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人物,而不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因此,作品在表现刘备仁义宽厚爱民的时候,就给人以一种虚伪的感觉。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个批评是切中要害的。 c:21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明君贤相的思想与“拥刘反曹”的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c:28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宣扬的“义”影响也很大。 c:13

作品中还散布历史循环论和迷信思想,全书开头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认为三国鼎立、西晋统一是天命所定。 c:24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c:22

它不是“三国”历史的再现与重复,而是根据作者生活体验和时代意识,进行艺术概括的文学作品 c:21

作者并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而是从主题与塑造人物的需要出发,进行了艺术加工。 c:19

《三国志通俗演义》结构严密,作者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c:44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用夸大、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突出地显现出来。 c:32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思想、有性格的复杂而生动的艺术典型。他奸诈多疑,极端利己,虚伪狠毒,残暴成性,但同时又是一个“能安天下”的“命世之才”,具有远见卓识和恢宏的气度,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c:18

罗贯中在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过程中对类型化的突破,人物性格已趋复杂化和个性化。 c:17

《三国志通俗演义》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用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具有简洁、明快而又通俗的特点。 c:36

第二章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在长期民间流传的基础上,最后由作家加工完成的作品。 c:21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等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小说。 c:29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内容非常简单,但给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 c:12

它揭露了古代官府的罪恶,歌颂了反抗压迫的英雄人物,特别是揭示出人民起义的原因是“官逼民反”,描述了由个人复仇或打抱不平到打土豪、杀贪官的大规模斗争,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同类作品中所鲜见的。作品为读者展示了专制政权和宗法制度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c:29

《水浒传》没有也不可能正面揭示农民阶级所经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但它深刻而广泛地揭露了贪官污吏的腐朽无能与贪暴横行。 c:20

作品歌颂反抗这种黑暗势力的英雄,清楚地揭示“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c:13

《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各种规模的反抗斗争,特别是由个人复仇到大规模反抗斗争的发展过程。 c:37

“排座次”是起义事业发展的高峰,作者描绘了一种“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提出“不问贵贱”“无问亲疏”“识性同居”“随才器使”,是“等贵贱”和“各尽所能”思想的艺术再现。 c:22

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希望统治阶级面对现实,接受经验教训 c:11

《水浒传》内的英雄都是“忠义”之士,而“忠义”之士却不为世所容,这正是作者感到不平、发愤著书的原因。 c:16

《水浒传》广泛地展示中国古代的生活图景,无论是对官府、庄园、寺院、道观以及市镇的商业经济,还是风土人情,都有具体真实的反映。 c:14

《水浒传》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说话人话本的艺术传统,它的语言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的书面语言。 c:32

第三章 《西游记》

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取经记》)形式近乎寺院中“讲唱经文”的“俗讲”。 c:26

作者用游戏笔墨,通过神话故事,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激愤。 c:24

《西游记》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 c:18

第四章 《金瓶梅》及明晚期长篇小说

以描摹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称为人情小说,也称世情小说。明代人情小说最著名的是《金瓶梅》,它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c:41

《封神演义》为世代累积性作品,经作者加工整理而成。它一方面假借历史事件,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 c:27

《封神演义》把妲己写成亡殷的祸首,这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作品虽有动人的情节,却没有成功的艺术形象。 c:16

历史演义小说中较著名的有冯梦龙的《新列国志》 c:28

《北宋志传》在英雄传奇小说中影响较大,它把自南宋以来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定型化了。 c:11

第五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即话本小说,是经明末冯梦龙的整理,才得以窥见它的全貌。 c:25

《京本通俗小说》是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 c:19

在白话小说方面,增补和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等,选编整理刊行了话本小说《喻世明言》(1624年刊行)、《警世通言》(1624年刊行)、《醒世恒言》(1627年刊行),总称“三言”。“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明代文人的拟话本。 c:32

他主张“情真”,要求作品表现真实感情 c:25

他还要求作品内容要“理真” c:19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暴露社会政治黑暗、礼教虚伪、家庭内部矛盾,以及僧尼道士淫乱情况的作品。 c:29

爱情主题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宋元话本基础上,继续产生一部分城市商人、下层人民为主人公的作品,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表现了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个人幸福和平等爱情的思想,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 c:13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 c:12

《拍案惊奇》(1628)、《二刻拍案惊奇》(1632),合称“二拍”。 c:22

“二拍”主要是凌濛初根据“古今来杂碎事”加工创作而成的。作品反映社会面较广,现实生活中的怪现状“亦无所不有”。 c:16

第六章 明代戏剧

明代初期戏剧仍处于新旧形式的嬗变时期,南方多演唱南曲,北方仍以北曲为盛。 c:23

明代演唱的南曲声腔,主要有弋阳腔、海盐腔、昆腔、余姚腔等。其中弋阳腔、海盐腔势力最大。 c:25

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 c:23

《鸣凤记》描写被称为“双忠八义”的十位大臣,前仆后继与权臣严嵩父子斗争的故事。 c:13

明中期杂剧作家有王九思、康海、冯惟敏等人。 c:13

明人杂剧以徐渭的成就最高。 c:21

徐渭有《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合称“四声猿”。 c:27

第七章 汤显祖

主张“至情”的汤显祖要求作品“以意趣神色为主”,即强调作品的意趣、风格,重视曲的内在的美,并不是不重视文采和格律,而是说戏曲演唱歌诗者自然而然,不能拘于既有曲牌的格律。他的主张在明代后期有着重要的地位。 c:16

《牡丹亭》以其思想的深刻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 c:12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暴露了礼教的冷酷和虚伪。 c:20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c:23

汤显祖的书斋名玉茗堂,所作《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c:37

汤显祖晚年创作的两部传奇剧本《南柯记》《邯郸记》,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 c:13

第九章 明代的诗文

明代诗文作家,流派很多,但没有出现和唐宋匹敌的大家。 c:19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明词无专家名家,一二才人,如杨用修、王元美、汤义仍辈,皆以传奇手为之,宜乎词之不振也。” c:11

明初期作家大都亲身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变动,作品内容比较充实,风格也颇多样。 c:17

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与理学家不同,他强调诗歌的格调、情感、旨趣,力图摆脱理学家对诗歌的束缚,着力向古代诗人学习 c:28

吴中由元入明诗人,与高启齐名的还有杨基、张羽、徐贲,号为四杰。 c:32

明初期福清诗人林鸿,与闽县周元、郑定,侯官黄元、王褒、唐泰,长乐高棅、王恭、陈亮,永福王偁,被称为“闽中十才子”。 c:16

茅盾《夜读偶记》说:“所谓‘台阁体’说得‘雅’一点,是雍容典雅,说得不客气,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这种以阿谀粉饰为主题,以不痛不痒,平正肤廓为风格的文学,在那时,不但是文人们明哲保身的法宝,也不失为夤缘求进的阶梯。” c:23

李东阳祖籍茶陵(今属湖南),以他为首的诗派称茶陵诗派。 c:34

认为“诗贵意”,提倡学古,以汉唐为师。他的诗文理论,开前后七子句摹字窃、矜才使气的风气。 c:28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在反对“台阁体”的文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c:38

在复古运动盛行之际,吴中祝允明(1461—1527)、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3),不拘成法,不依门户,呈现出绝俗才气、浪漫狂放的诗风。 c:20

嘉靖、万历时的“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继前七子之后,再次掀起复古运动高潮。 c:33

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学习唐宋古文作家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 c:35

万历时,“公安派”提出“性灵说”,继续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湖北公安的袁氏三兄弟,所以称“公安派”。 c:40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最重要的就是把文学创作看作性灵的表现,即“性灵说”。 c:20

“性灵说”有力地批判了复古主义的理论。文章凭自己的“性灵”,就会具有互不相同的“真面目”,自然可以从模拟中走出来,并具有反对假道学的意义。 c:25

他们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更体现了他们的创作主张,独抒性灵,信口而言,自然流利,清新洁净,是具有革新意义和自己艺术特点的作品,对我国散文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c:23

明末融合“公安”“竟陵”的优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有张岱。 c:13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可分三期:清初,指顺治、康熙、雍正时期(1644—1735);清中叶,指乾隆、嘉庆时期(1736—1820);清晚期,指道光至宣统时期(1821—1911)。 c:31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c:16

明代小说主要是文人在世代累积性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清代小说则是有意创作,对社会作了更深入的剖析,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更具有新的特色。 c:31

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是著名一时的传奇作家,他们分别创作的《长生殿》《桃花扇》都是传奇中传世的作品。 c:20

诗歌方面,有王士禛的“神韵派”、查慎行的“宋诗派”、沈德潜的“格调派”、翁方纲的“肌理派”;词方面,有朱彝尊的“浙西词派”和张惠言的“常州词派”;散文方面,“桐城派”影响最大,恽敬的“阳湖派”是其旁支。 c:38

第一章 《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 c:12

由于作者社会地位较低下以及长期考场失意,所以能接触到下层民众,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所认识。 c:13

“聊斋”是作者书斋的名字。这部小说集里大部分作品是狐鬼神怪的故事,所以叫作“志异”。 c:19

《聊斋志异》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暴露政治的黑暗,谴责贪官暴吏、土豪劣绅压迫人民的罪行。 c:46

《聊斋志异》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c:34

反对宗法制度下的婚姻和礼教束缚,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是全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在《聊斋志异》中占篇幅最多的内容。 c:40

明初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等传奇小说,有一定影响。 c:11

《聊斋志异》继承志怪小说、传奇小说的传统,又吸收古文、白话小说的优长,把文言小说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c:27

《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有很高成就。作品塑造了社会上多种人物形象,而最大贡献在于描绘出一系列妇女的形象。这些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 c:26

《聊斋志异》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复杂,避免平铺直叙。 c:27

《聊斋志异》篇末多以“异史氏”的名义发表评论。 c:27

第二章 《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叛逆思想和对待现实的清醒态度,使他完成了卓越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c:22

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表达了他反对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基本思想,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形形色色的“无行文人”,剖析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下,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对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尚都做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 c:31

作品还辛辣地讽刺了悭吝的人,写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c:16

《儒林外史》在批判中不曾对整个宗法制度提出怀疑,只是批判了社会中的一些丑恶事物,但这些批判却引出了一个结果,即否定了十八世纪整个中国专制社会的合理性。 c:31

《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c:21

作者塑造的一些正面人物形象是与那些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的反面人物相对立而存在的。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不愿为功名富贵而屈辱自己 c:22

《儒林外史》巧妙地用讽刺文学手法,揭示专制社会变形世界的虚伪性和严重危机,而这些又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 c:24

《儒林外史》描写了大量被否定的事物,揭示了士林的丑态,但并不流于鄙俗浅陋,而是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摒弃不合理的、丑的东西。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c:15

《儒林外史》里全是普通口语,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富于形象性,表现力强。 c:30

书中常以一回或数回,自成一环,环环相扣,情节互相转移,人物各有起落。有时这一回里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地位了。这样的结构,具有短篇与长篇的特长,成为一种独创的文学形式。 c:31

第三章 《红楼梦》

(二)一百二十回本:最早的就是程伟元以活字排印的本子,一般依先后次序称为“程甲本”“程乙本”。 c:16

《红楼梦》是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宗法社会里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宗法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c:25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正是曹雪芹反对程朱理学,反对科举功名、八股取士制度的进步思想的表现,是作者反对专制等级制度,希望改变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隶属关系的初步平等思想的反映。 c:22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红楼梦》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里,通过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精心提炼和反复细致的描绘,如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上各式各样人物的本来面貌。 c:22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时,善于用大段的心理描写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c:23

《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也非常成功。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从而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与气质。 c:20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另一巨大成就表现在语言方面。作品以北方人民群众的口语为基础,并吸收了传统文言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突出的特点是,准确、精练、生动、流畅、色彩鲜明,富于表现力。 c:21

《红楼梦》人物的语言,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恰合人物的身份。 c:18

《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府的衰败过程为背景,把大大小小的事件、矛盾冲突穿插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完整严谨。 c:24

第四章 其他长篇小说

明末清初的一部有影响的婚姻问题小说,名《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 c:19

第五章 清初戏曲作家

他在明末的作品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著名,合称“一人永占”。 c:20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随庵主人、新亭樵客 c:12

第六章 《长生殿》

《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写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 c:16

作者以爱情故事写社会政治,主要借这样一个“国倾而复平”的例子,用唐明皇穷奢极欲造成祸乱、肃宗中兴的史实,达到劝惩的目的。同时,又借这部作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悲哀。 c:11

《长生殿》产生于中国昆曲艺术发展至巅峰之后,以昆曲艺术的文学剧本来看它,它是昆曲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品。 c:19

《长生殿》曲词清丽流畅,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是一部出色的诗剧 c:22

第七章 《桃花扇》

《桃花扇》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 c:22

在《桃花扇》中,作者将李、侯的结合与分离直接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南明王朝很快覆亡的原因。 c:14

《桃花扇》语言的运用也很出色,作者对曲词、说白的写作都很有功力。 c:14

第八章 清初至清中叶诗文

清代学术界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他们主张明经致用,反对虚谈,要求文学明道纪事,反对模拟。 c:24

顾炎武的散文朴素自然,论理清楚 c:13

清初,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是当时江南省(相当今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和江西婺源地区)人,地处长江下游左侧,所以被称为江左三大家。 c:20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 c:11

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神韵”是以禅论诗。他强调自然兴会,得之于内,出于妙悟,空灵含蓄,不拘形迹,天然凑泊,冲淡闲远,具有风神、韵味之美。 c:19

清初词坛词家很多,以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最有名。 c:15

所谓肌理,即指学问材料。他要求把思想内容(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 c:19

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提出了系统的古文理论。 c:18

桐城派文章的内容,主要是些应用文字,尤以碑志、传状为最多,此外还有不少议论文、记事的小品文和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 c:20

第九章 弹词、子弟书、鼓词和俗曲

大鼓书,其唱本为“鼓词”。清初贾凫西以演说鼓词闻名。 c:11

评书,南方称评话。清南方评话以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为代表,南京、杭州、福州也有评话。 c:16

第十章 晚清诗文

同光三杰”指陈三立(1853—1937)、陈衍(1856—1937)、郑孝胥(1860—1938)。 c:14

第十一章 晚清小说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c:22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沃尧 c:12

《孽海花》是以清末状元金雯青和妓女傅彩云(即赛金花)的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晚清三十年间政治、外交和社会的变革。 c: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