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81 lines (298 loc) · 40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81 lines (298 loc) · 40 KB

无缘社会

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 - 文学榜-纪实文学

《无缘社会》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因为采访到后来这些无缘死者身份都渐渐明朗时我们才发现,他们曾经几乎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序言

人,都是与别人有关联的…… c:111

“没有关联的社会,各不相干的社会,这不就是无缘社会吗……” c:130

对全国市镇村的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明的自杀者”、“路毙”、“饿死”、“冻死”之类的“无缘死”,一年高达三万二千例之多。这些人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终孤独地逝去。 c:1076

一种即将单独迎来自己人生终点的惶恐正在超乎想象地蔓延。 c:82

反映了由于血缘、地缘、职场缘日趋弱化所导致的问题。观众的反应自不待言,在因特网上还出现了许多“我说不定也会无缘死”的帖子,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帖子竟然来自三四十岁的比较年轻的群体。 c:21

引子 “无依无靠者”与日俱增的日本

这么说来,所谓“关联”或是“缘”,难道不就意味着互相添麻烦,并允许互相添麻烦吗? c:1485

石田君眯着眼睛,高兴地吸吮着味噌汤,脸都被热气蒸得湿漉漉的。我们跟他约好了采访时间,想听他仔细谈谈为什么不向任何人求助,怎么会一下子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的。 c:89

因为他们让我们都去申请生活救济啊,而我是不想接受救济的嘛。你瞧,我才五十一岁呀,还完全干得动呢。干活养活自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当然啦,能给我钱的话当然想要,可我又觉得要是拿了一回钱,说不定就再也离不开生活救济了。 c:529

泡沫经济那阵子,公司的效益扶摇直上,工作真的是很开心的。可是后来公司业绩衰退了,我不得不接受买断条件而退职。退职的时候,我以为下一个工作总会有办法的。但那是大错特错了。 c:11

找不到石田君的线索,促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谁都认识几个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的人”这句俗话的含意。 c:500

尽管也有些死者在外地有家人,但他们却推托说长年不相往来,因而不肯来认领遗体。 c:25

彩虹大桥下的溺死者尸体

彩虹大桥上,一辆辆汽车、卡车争分夺秒地疾驰而过,而桥的正下方却在进行溺死者尸体的打捞作业,日常与非日常的活动交错进行在彩虹大桥现场。然而,眼前的光景却令我们感到,对于已经死去的这个男性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人予以关注。 c:844

死者的搏斗姿态

那男子双臂朝前弯成钩形,姿态像是一个拳击手在进行搏斗。这种现象源于尸体肌肉发生了硬化,叫作尸僵。据说尸僵通常从死后两小时起先发生于下颌与颈部,半日左右会波及全身。然后再过三四十个小时又会开始逐渐消除,九十个小时后会完全消除。所以在进行犯罪侦查时,从死尸的僵硬程度,就可以推断出死者的死亡时间。 c:551

“无缘死者”=“在途死亡者”

为什么人们会渐渐失去与社会的关联而“无缘死”?他们本来与家人有“血缘”,与故乡有“地缘”,与公司有“职场缘”,这些“缘”与“纽带”在人生中是如何失去的?通过细心追寻他们的轨迹,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引起“无缘死”的我们这个社会吧。 c:791

归纳在仅仅几行字里的人生终点

可虽然把关于“在途死亡者”的启事作为采访线索,但启事的简短、行文的超然都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因为它将一个人的人生终点归纳在短短几行字里,给人一种似乎是草草了事的感觉。每天目睹如此这般的现实,久而久之,无法不让人去想:人的一生难道就该是如此草率的吗? c:637

房龄四十年的二层公寓

“姓名不详的男子死亡,一个多星期未被发现。” “不停播放出声音的电视机。” “灯光一直不会熄灭的房间。” “没人注意到他已经过世了。” c:314

我在那屋子里仔细倾听着各种声音: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唧唧啾啾的鸟叫声,过往自行车的吱吱刹车声,送报员机动脚踏车时停时响的引擎声……这些大概是男子在那最后瞬间听到的声音吧。 c:33

死亡现场公寓里的房客

“他是夜里死的,还是白天死的?没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死的。我只记得,看到他的尸体是在那天的黄昏。” c:243

合同里写着的真名

然而,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隔壁住着什么人,他们日子是怎么过的,不是也知之甚少吗?我觉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即使自己周围发生了同样的悲剧而我们没有觉察,也是不足为怪的。 c:651

“蹲点刑侦一科”时期的痛苦记忆

“无缘死”——孑然一身悄然死去之后无人认领遗体的死亡。 c:411

遗憾的是,警察和媒体面对诸多案件时,首先都是以其是否具有刑事性质来进行划分。 c:84

就是之所以对同一个人多次询问,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记起更多的东西;改变询问的方式,有时也会问出新的线索 c:324

线索出现在供餐中心

想的最多的不是“上回你怎么没告诉我们呀?”而是“还好你想起来了,谢谢!” c:212

二十年间“不迟到”、“不缺勤”

二十年间“不迟到”、“不缺勤” c:15

这里在卫生方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我们得全身穿上白色工作服,戴上完全遮住头发的帽子,还要戴口罩。一根一根手指连同指甲都进行了两次消毒,这才被准许进入米饭生产线。 c:95

大森君在这个供餐中心作为正式职工干了二十年,一直干到退休。他们说他没有迟到过,也没有缺过勤。 c:217

大森家的坟墓

太阳已经开始西垂,晚霞把整条街染得通红。老太太边走嘴里边嘟哝着:“真可怜啊……” c:115

坟墓前杂草丛生,没有供奉的鲜花,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人来扫墓了。 c:57

那一带的景致很有风情,河边柳树的叶子一直垂到河面,水中摇曳着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倒影,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c:61

一个人一旦离开了故乡,与老家朋友的联系就会减少;到了双亲相继过世之后,更会变得没有老家可回。这样的事情,不是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吗? c:1104

寻找大森君的同届同学

一听说我们是从东京来的,他立刻尽量不说秋田方言,而是用极为接近标准话的语调跟我们谈了起来。 c:40

这种烟熏萝卜干,是把萝卜先用烟熏,再跟米糠和盐和在一起腌制而成的。它虽然跟一般的腌萝卜干有点儿像,但表面被熏得发黑,味道里也有用烟熏制留下的香味。 c:69

借款担保人

可善良的大森君却因为心太软,当了别人的借款担保人,以致自己的人生被搞乱了套。 c:168

大森君自从双亲死后,就切断了与故乡之间的纽带。 c:207

失去与故乡的关联

今天与大森君进京的时代相比,整体结构实际上或许并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诸多青年集体乘着就职专列火车从农村去城市工作的往昔,还是中小城市不断衰退、工作岗位越来越少的今天,年轻人离乡去城市工作的队伍从未中断,有去无回、无力重返家园的人依然屡见不鲜。今天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中,几十年后或许也会出现与大森君走上同一条路的人。 c:620

大森君这样做,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割舍掉对于故乡的思念。 c:210

一直工作到临终的原因

这就是说,大森君直到临死之前,都在坚持给故乡的寺庙寄父母的香烛供品费。而且为了寄钱,他年过七十还一个人在东京不停地工作。然而,没有一个亲属知道他的苦心,寺庙的住持也换了代,了解情况的人已经没有了。大森君死后无人前来认领遗体,被埋在了东京都新宿的无名死者墓地。想必他一直盼望着把自己埋到父母长眠的坟墓里吧,然而这小小的愿望也成了破灭的幻梦,他最终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c:444

大森君留下的人生痕迹

一个过着极正常生活的人,失去了一个又一个与社会的连结, 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孑然度日,悄然逝去的身影。” c:820

自杀的公寓房客

大森忠利君失去了与故乡的纽带,又失去了在东京的任何关联,独自一人溘然长逝;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公寓房客其后的遭遇,也无一不折射出我们这个“无缘社会”的残酷。 c:423

[专栏]悄然普及的“直送火葬”

既不搞灵前守夜,也没有在家中的告别仪式,只经过遗体火化就算追悼过死者的“直送火葬”已开始悄悄地普及。这种送葬方式不开追悼会,只需把遗体从死者家中或医院直接运到火葬场付诸火化就行了。 c:177

为什么直送火葬会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 c:54

硬把人召集到一起举行丧礼的举动,无论对逝者的家人还是周围的人,都不啻为一种“麻烦”。这种观念正在社会上普及。 c:70

为了排遣寂寞,她每天跟朋友们积极交往,不是去参加和服穿着讲座,就是一起去唱卡拉OK。可是一回到自己家里,涌上心头的孤独感依旧会让她感到悲凉。 c:41

“人死的时候,说到底也是一个人去死。就算有孩子,我也不愿意给他添麻烦。那种面子上的风光,我根本不需要。只要在我的棺材里放满我喜欢的大波斯菊,我就心满意足了。” c:705

“刚出生时那么得人疼爱,最后送终时却只剩下这个人自己。尽管想来太凄凉了,但我们还是想尽可能诚心诚意地送走他们。” c:1132

第二章 日趋脆弱的家庭纽带——被拒领遗体的去向

我们觉得,在“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的层面上,或许发生了某种反常事态。 c:270

急剧增加的遗体拒领

“家庭到底算什么呀?亲属间的关系怎么变得这么疏远了?” c:116

“单身”、“不婚”、“少子”之类家庭形态的改变,给“无缘社会”火上浇油。 c:585

新行业——“特殊清扫业”

“无缘死”现象催生了一个新行业——“特殊清扫业”。它们的业务内容是受托于区县政府,专门代替家属整理遗物。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行业,现在已增加到了三十几家(截至2010年) c:195

所谓“贵重物品”,不只是存折、印鉴、手表之类通常所说的贵重物品,还有那些被死者一直珍藏着的照片、信件、日记,他们也是当作贵重物品来处理的。 c:401

“四时独吟红蜻蜓”

在这个单身老人独居的时代,连兄弟姐妹间也无法相互帮扶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c:377

我们感觉到最近有一种倾向,以前的那种骨肉情好像越来越淡薄,越来越不起作用了。” c:332

被遗弃的骨灰

我们朝佛龛望去……是老夫妇的骨灰被遗弃在那里。一方是遗像中微笑着的老夫妇,另一方是遗弃双亲骨灰而去的儿子。直面严酷的现实,我们的心绪难以抚平,所谓家庭,到底算什么呀? c:246

“无缘死者”的骨灰堂

那些尚未存放骨灰的格子上,也挂着“已预定”的牌子。我们对这种预定骨灰格子的现象大为吃惊,却也感到它的存在实属面对现实的一种无奈。 c:205

本人因为已经结婚,不能认领双亲的骨灰。” c:101

老年福利院中的烧死事件

即使是我们,如果人生道路走错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种问题,说不定都会成为独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的。绝不是仅有某个特定群体的人才会孤独老死,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也曾把孩子培养成人,或许自己出生时也曾让爹妈喜出望外。他们都有各自走过的人生,怎么能仅仅因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孤立了,就让他们的下场如此不堪呢? c:1232

日趋脆弱的亲属关联

亲属关联日趋脆弱是“无缘死”蔓延的重要一环。 c:388

常川君身世掠影

他原来是在这一带出名的有钱人家长大的,可家里发生了各种变故,他失去了根基,生活也波折起来了。” c:108

运到医院去的遗体

“每到这种时候,我们都觉得工作没法干下去了。我们心想,不管死者生前跟你们这些亲属有什么过节,不管你们各自有什么难处,至少这个人已经死了嘛……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又吃过同一个锅里的饭,真让人寒心极了。可要说这是不是特殊案例,那可绝不是。现在大概已经到了这样的时代了吧……” c:166

数量紧缺的“捐献遗体”

在亲情日趋脆弱的形势下,“无缘死”正以“捐献遗体”的形式宣示自己的增长势头。 c:411

同意捐献遗体的哥哥

在当今的时代,“亲属”已无法像往昔那样值得期待了。 c:43

发生在身边的“无缘死”

在现代社会里,与父母兄弟分开生活已经成为常态,无论是谁,都有可能随时遭遇到“无缘死”的命运。 c:331

他三十五六岁时失业,后来一直辗转受雇于几个劳务派遣公司。可是这种工作形式收入很不稳定,以致他终生没有结婚。 c:78

留在电话机里的录音

姐姐不知道弟弟死了,接连不断地打电话来。设身处地想想当时的情景,真让人悲伤至极。姐姐在电话录音里不停地说,留言在屋子里回响,而馆山君已经一个人倒在屋里的地上过世了。 c:272

在电话录音里留言的这位姐姐六十五岁,如果光听她的那些留言,会觉得姐弟俩平时一直在来往。可是她的腿一年不如一年,已经不能出远门了。 天各一方的姐姐与弟弟据说已有十几年没有走动过了。 c:77

最后的电话

一家人各奔东西、择所而栖的居住方式,在当今的时代,每个人都想到过吧。 c:235

选择“拒领”的亲属们

在对“无缘社会”的采访过程中,我们痛切地感受到家庭已经变得何等无法依靠。除了常川君的案例外,我们也亲眼目睹了死者伯父、姐姐、哥哥、前妻拒绝认领遗体的事件。 c:132

在对“无缘社会”的采访过程中,我们痛切地感受到家庭已经变得何等无法依靠。 c:22

虽说是一家人,但如果大家都各奔东西,关联日趋脆弱的话,那么无论是哪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的。这,就是现实。 而如果今后“不婚”、“少子”的现象继续加剧,离婚的人继续增多,当到了独自生活的单身者成为主流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对此不能不感到不安。 c:650

寂静的住宅区

独居的人究竟为什么会增多?住宅区又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寂静?我们的焦点重又回到了这个极为单纯的问题上。 c:115

即便如此,独居者的户数已经达到了这个住宅区总户数的30%。 c:48

问讯调查的结果

这句“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在进行“无缘社会”采访的现场,我们听到了好多次。 c:477

回答问讯的人中,85%在六十五岁以上。独居的起因中最多的是“配偶死亡”,占56%;接下来是“子女独立”,占20.8%;占第三位的是“未婚”,为15.2%;“离婚”的占8%。 c:54

对于孩子这代人遇上的艰难环境,就像“自我负责”这个常用语所代表的那样,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事情就该由自己来解决。我们感到,这种思想似乎便是独居现象急剧蔓延的背景。 c:567

“死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了吧?”

光是想象一下孤零零地折叠彩色纸的那个瘦小的背影,我的心口已经堵住了。 c:144

那就是独居老人遭受上门兜售者高价骗售的问题。 c:31

这些老人们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他们忍耐着孤寂,独自生活着。难道还要从他们那里再夺走什么吗? c:477

对孤独死的不安

尽管如此,老人们还是继续独自生活。从他们的这种举动里,可以看到那种“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无可奈何的对亲人的善意,可以看到他们对抗孤独、不安的最大努力。 c:539

单身时代

社会已经从大家庭中发展出核心家庭、进而正在迎来单身化的时代。 c:299

“终生不婚”急剧攀升的背景

藤森君认为,不结婚者增加的原因,可举出以下几项:一、便于独立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诸如便利店的普及等);二、收入不稳定的非正规雇佣更为广泛;三、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到了某个年龄必须结婚的社会规范正在弱化;四、女性经济实力上升,不结婚也能够生活的人增加了。 c:957

“我不配在电视里抛头露面”

水野君是四十三年前搬到高砂住宅区来的,当时还是个中学生。跟父母、姐姐、哥哥、妹妹一起,一家六口在两间六张榻榻米的房间里过得热热闹闹。后来姐姐哥哥都结婚搬出了小区,父母也相继过世了。只有水野君自己留在了这套房子里。 c:29

我非常清楚,自己这个年龄就失业在家,又没有亲人,是没地方可以依靠的。如果我接受采访可以多少让这个社会有点儿变化,能够促使什么新政策出台的话,那我愿意跟你们合作。” c:255

甚至没像一般人那样结过婚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的想法曾像别人一样,想恋爱,也想结婚。可是,我经常换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再加上正好碰上泡沫经济崩溃的当口,工资减掉了很多。我觉得如果结婚生孩子的话,就得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可这样一来,大到教育费,小到圣诞节礼物,什么都得花钱。既然结婚,就要保住自己的家庭,但是不可能保得住啊。” c:355

从治安的角度来说,也许这是一种危险的方法。然而独自生活的水野君的不安之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c:133

急于重新工作的真正原因

“与别人失去关联,就像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没有一个人关心你,你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这样的话,不管活着还是死了,不都是一样的吗?这与自己这个人已经消失了不是没什么不同吗?所以我觉得,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 c:1401

不婚率15.2%

他们之所以不结婚,无一不是与失业和工作不稳定有关。 c:164

“为了不给周围的人添麻烦,自己的葬礼钱总得攒够吧。” c:126

独自生活的未婚男子失去稳定的工作时,心中的不安与孤独感会迅速膨胀,从而面临生活的危机。 c:241

观众来信

真想让这个社会有点变化。真想能促使什么新政策出台…… c:74

[专栏]靠儿老人

那些被称为“边际村落”、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消失的地域,全国已经超过了二千二百个。现在,离开家乡的已不仅仅是年轻人,连老年人也离开住惯了的故乡,移居到城市里的孩子身边去了。如今在城市里,这种人们口中的“靠儿老人”正在增加。 c:177

连迎接自己生命终点的地方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这个事实就摆在那里,不容逃避。 c:290

暴露出这些老人不习惯城市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感到孤独的问题。而且他们大部分人会独自闷在家里,有病的则出现病情恶化的势态。感到孤立的不单是这些做父母的,把老人接来身边的子女们也孤立无援,无处倾诉自己的烦恼 c:129

在外界看来,这些从外地移居来的老人与家人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实际上他们却在城市里越来越孤立,身体情况越来越糟。 c:225

我们感到,正是这种习以为常,才是使这个问题变得棘手的最大原因。 c:12

作为“代亲属”的非营利组织

这个非营利组织向一般家庭收取一百七十五万日元预付金,向接受生活救济的家庭则只收取二十四万日元预付金,再将这些预付金委托律师进行管理,然后对合同签署者进行身份担保。这笔钱将用于丧礼和生前的小服务项目。合同签署者死亡后,其剩余的预付金和遗产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c:96

另一些虽然有能依靠的亲属,但他们不愿给亲属添麻烦。于是,这些人就来求助非营利组织了。 c:37

从离开公司退休的那一天起,他就失去了与社会的接触点。 c:64

工作即是与社会的“关联”

工作即是与社会的“关联” c:70

“我自己好像成了新宿地方上的头面人物,人也轻飘飘起来。什么回家呀,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c:49

家庭崩溃、抑郁症发作

高野君说,以前工作就是他生存的价值所在,而他失去了让他激情澎湃的岗位,被调到子公司,每天就是去收收款,程序化的工作也多了。 c:80

我觉得这张回数券里,有把它给我的那个人的一片心 c:56

现在想来,我当时那样拼命工作,好像挺滑稽的。总算又变回到我自己啦,就像现在这样……” c:167

打来的电话只有劝诱和推销的

从拼死奉献的银行生活得到了什么?高野君自己回答道:现在的生活。这是没有家庭和朋友,但经济上没有问题的生活。 c:259

珍贵的钥匙扣

对失去的东西的向往,对想要设法重新拥有的东西的向往。 c:21

高野君想设法找回来的东西,是他失去的与亲属的关联。我渐渐明白他是在强烈巴望着:失去的与亲属在一起的时间,就不能再重新拥有吗? c:147

去看久别的儿子

事情怎么会变得这样?如果说这就是过分投入工作、没有顾及家庭的代价,也许说的是没错,但这个代价也太大了。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一心一意为公司忘我工作的人太多了,所以我深深感到,无论谁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同样的事情。 c:314

回故乡去扫墓

高野君低声说道。对于中老年离婚而失去家庭的他来说,公司是他与社会的唯一接触点。然而,这个接触点也失去了。 c:62

“如果可能的话,真想从那个时候重新再来一次。那时候太好了!可是不行啊,就是再来一次,没准儿又会变得像现在这样,结果还是无法预测呀。” c:176

时隔十年的扫墓

“我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呢?能回去的地方也只有故乡啊。” c:64

在生活中,比起家庭更注重公司和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如今他们正大批迎来退休。一旦失去与公司的关联,他们便会暴露出与世隔绝的孤独面目。 c:99

在生活中,比起家庭更注重公司和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如今他们正大批迎来退休。一旦失去与公司的关联,他们便会暴露出与世隔绝的孤独面目。 c:566

精英前辈的反馈

“电视中得见尊颜,颇有感触。若有机会,望能移步寒舍一叙。在下亦近垂暮之年,日后之事全然不知。请阁下善自珍摄贵体为幸。” c:131

不能觉得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过去的经历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c:226

那些在生活中相对于家庭更注重公司的人们,当他们失去与亲属的关联、与公司的关联时,便会变得与世隔绝。如果能努力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的话,或许就等于找回了失去的人生。从高野君的未来中,我仿佛得到了如何在“无缘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启示。 c:428

引人注意的女会员

“与男性相比,女性中对自己的人生有全盘规划的人比较多。 c:125

那些“无缘”的人,是没人会给他们担保身份的。对这样的人来说,非营利组织代替了他们的“家庭”。然而,他们切实的想法,却是不愿让有真正家庭的人知道自己是非营利组织的会员。社会如何看待她们的独自生活?“世人的眼睛”如何解读她们的“单身到底”?我意识到,想要保守自己独自生活秘密的老年女性对这些是很在意的。或许她们的确不希望人们投来怜悯的目光。这个采访无意中发现了潜藏在那些英姿飒爽的女性们内心深处的孤寂。 c:418

樱花还得几回见?

“这里樱花开的时候很美啊,望过去路两边全是樱花。”她已经独自在公寓里生活了四十年……“这么美的樱花,我以后还能看几年啊?” c:55

中意的咖啡馆

长期独自生活女子的那种不让须眉的坚韧 c:71

当了半辈子全家的顶梁柱

“我长得又不讨人喜欢,更重要的是还有个妈妈要养。最后我想清楚了,自己不应该结婚。于是,我拒绝了他。” c:128

巨型戒指

“对于没结婚这件事,至今我也没感到后悔。可我是个女人,见到生了孩子的幸福女子,我也会想结一次婚,生一个孩子……不,不仅是‘会想’,有一个时期我其实也‘想过’。要是我说不寂寞,那我是撒谎。但不管怎么说,我还算是个忍耐力强的有主见的人吧……最近,我常流泪,想起这些事情就会……” c:283

合葬墓地

“至少在天堂里,我不想这么孤独。” c:147

塑料袋里的玩偶

若山女士收到的玩偶多达十几个。她说自己陪伴那些因病痛而无法安宁的病人时,病人把玩偶交给她,嘱咐道:“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希望你看着这个玩偶能够想起我来。”“总之,对我来说,这些玩偶就是那些病人本人,或者也可以说,是我自己亲属的化身。” c:70

一个人看红白歌赛

“死在这里,变得只剩下骨头,即使有人打电话来,自己也不知道。我担心的正是这个。” c:88

“真的很谢谢你们到我这里来。可别忘了我呀。下次到名古屋来的时候一定得给我打电话。我等着你们呢,真的。说定了啊!” c:76

若山女士后来的情况

“有的时候,我也会觉得独自在公寓里生活下去挺寂寞的,所以希望在还有别人的地方度过自己所剩不多的人生。” c:167

[专栏]共同坟墓

“无缘社会”的到来,势必使坟墓的形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中之一,便是“共同坟墓”。这种坟墓不同于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自家墓地,而是与别人埋葬在一起的坟墓。 c:161

“环境变了,社会变了,连职业会变成什么样都无法得知,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我已经观察很长时间了,觉得要想靠血缘关系把祖传墓地永远传下去,似乎已经很困难了。” c:301

共同坟墓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埋葬在一起的地方。 c:49

随着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血亲姻亲之间的交流不断减少,维护祖宗代代相传坟墓的意识也在迅速淡化。” c:131

随着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血亲姻亲之间的交流不断减少,维护祖宗代代相传坟墓的意识也在迅速淡化。” c:17

在家庭和地域关联逐渐脆弱的情况下,这些人仍想跟什么人互相帮衬着生活下去。共同坟墓反映出的,正是这些人的切实的想法。 c:387

第六章 年轻群体中蔓延的“无缘死”恐惧——推特上透露的对未来的不安

“无缘社会,可不是事不关己的啊。”“这样下去的话,我也会‘无缘死’的。” c:88

推特上的帖子

“推特这东西啊,可以把对方的感觉在一瞬间让我也感觉到。不管对我还是对对方来说,似乎都能感受到一种安宁。推特或许已经成为一种‘心灵稳定剂’了吧。” c:146

城市里的独自生活

“我喜欢街上那种嘈嘈杂杂的声音,一个人在街上走也会觉得快活……” c:148

她布置的阳台上放着盆栽的柠檬树,五六个深橘黄色的柠檬随风摇曳着,那柑橘类的香味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c:113

“在求职冰河期,再辛苦也是非正规雇佣”

“我思考了怎么活着以及怎么死去之后,才发现各种死亡中,‘无缘死’也是选项之一,所以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说不定自己也会那么死去的。” c:215

“‘奔四、非正规雇佣、没有结婚’,跟同样被这三座大山压着的女性朋友谈这种话题太沉重……怎么说呢?我们不都是生活在‘东京沙漠’里的吗?” c:238

“埃莉诺·里格比”

‘孤独的人们何处而来……孤独的人们何处安身’ c:141

人生的转折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独身单过的生活,而且我还是有工作的人。可我反而觉得,这种认同也在提高‘无缘死’的危险性。话虽这么说,但如果要问那种结婚生子的‘普通的幸福’是否唾手可得,答案又是否定的。我倒觉得,连这种‘普通的幸福’都无法得到,现今不正是这样的社会吗? c:381

太正视现实会睡不着觉

我看了你们的节目后感到,即便一个一生未遭到过重大挫折的平凡人,面对即将迎来‘无缘死’这一人生终点的现实,也无法认为这是不相干的事情。” c:210

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

然而,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使他患上了抑郁症,不得不离职休息。导致这种情况的,是必须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的沉重压力。 c:93

在大城市里没找到知心朋友,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又导致他患上抑郁症,只能离职在家休息。这就是现实。 c:121

这是一个任何人不与别人交往也可轻易地独自生活下去的时代。当然,独自生活包含着“无缘死”的危险性,这一点通过“无缘社会”的采访已经明了,但这种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心情舒畅,我觉得也是不争的事实。 c:632

不与人会面的生活

“如果跟任何人都不会面,房间就有可能变得肮脏起来。”“尔后,就会不想请人来,房间就会变得更加肮脏。如此恶性循环。” c:185

三四十岁人中蔓延的“无缘感”

节目里说2030年时四个女性中将有一个终生未婚,说不定我就会是那‘一个’。” c:60

“没有结婚、没有对象、没有孩子、非正式雇佣、经济萧条、公司业绩低迷,这些因素使我无法把孤独死、流浪街头和老年人独居当成别人的事而熟视无睹。过几十年等我老了之后,不对!说不定就在今年夏天,我就会以如此快的速度沦落……” c:205

边护理病父边找工作

“健康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还算是好的,就是一个人也行。不过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的,身体也会疲惫起来。每当想到这些……就不是滋味了。” c:121

“在现实社会里,考虑到人际关系,心里话是不会说的。推特上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c:279

[专栏]年富力强的“家里蹲”

“家里蹲”中藏匿着孤独死、家庭暴力、悲惨结局的危险性。 c:131

一旦成了“家里蹲”,社会对他们的接受度就会降低。而且,如果他们无法构筑起近邻交往的地域关联,便会愈加孤立,很难恢复原先的纽带和关联。 c:305

就三四十岁的青壮年群体而言,他们不仅承担的工作在增加,而且肩负的责任也在加码。他们一方面对经济萧条抱有危机感,另一方面自己所处的位置又不允许他们在别人面前露出自己的弱点。这或许影响到了他们找人沟通的态度。” c:366

与失去“关联”的过去诀别

“我想做一个‘不是我自己’的人。这里没有我待的地方。”木下君决定抛弃自己生长的故乡,抛弃多年帮衬自己的亲友,抛弃所有的一切,与“自己”诀别。 c:168

木下君在自己窗户里边智子她们来时跳下来的地方铺了块垫子,开始等着姐妹俩的到来。 c:43

已成遗物的相册(续)

这种期望别人记住自己曾经活在这个世上的愿望,真是凄凉至极啊。 c:406

第二次人生

“或许我的第一次人生丝毫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所以我决心要让自己的第二次人生得到别人的尊敬。我自己取的‘敬二’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自己的第二次人生能够被人尊敬的意思。” c:232

或许我的第一次人生丝毫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所以我决心要让自己的第二次人生得到别人的尊敬。我自己取的‘敬二’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自己的第二次人生能够被人尊敬的意思。” c:21

木下君喜欢的橡果

这个是橡果的果荚,也就是橡果的家。仔细看,果荚的大小一个一个全都不一样。所以说,橡果要是一旦从果荚里掉下来,就再也没法回到家里去了。木下君说自己也是从果荚里‘啪嗒’一声掉下来的,所以也回不了家了。” c:239

木下敬二君人生轨迹的探索之旅再一次告诉我们,个人与社会的“关联”何等重要 c:132

第八章 消失的高龄者——接连发生的老人失踪

“无缘社会的调查,说不定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啊……” c:58

支离破碎的一家

事实告诉我们,尽管是普通的家庭,如果长年互不联系,亲属间的关联逐渐弱化,是会变得支离破碎的。 c:346

整个家庭的日趋孤立

这是失去与社会的关联后日趋孤立的一对父子。在酿成犯罪事件之前,谁也没有注意过他们。 c:92

不得不依赖父母养老金的人们

他拿出为了填履历表拍的照片,说自己现在还在四处寻找工作,但一过了四十岁,找得着的就只有短期的零工了。 c:45

想摆脱也摆脱不掉的现实

这些人无法再就职,不得不与高龄的父母一起依赖他们的养老金生活,还要担心父母万一出事该怎么办。这就是他们面对的想摆脱也摆脱不掉的现实。 c:240

这些不得不依赖父母养老金的人,他们之所以陷入这种境地,都是由于照顾父母、失业之类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无法从这种状况中摆脱出来的重要原因,则是雇用形势恶化的社会背景。 c:374

来自基层的“抱怨”

“由于人手不足,家庭访问活动已经达到了极限。”“掌握信息的行政部门不公开高龄者的信息。”“还有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c:31

第九章 从“无缘社会”走向“结缘社会”——探求新的关联

不能止步于仅仅曝光现状,更必须制作能传递“构筑新纽带”信息的节目。一旦失去关联的人想要重新“结缘”,需要做什么? c:185

录音电话里留下的声音

“我就要死了。真的去死。可我就是死了也没人会发觉。那样的话,岂不是白死了吗?活着是白活,死了又是白死,难道我就是那样的人吗?” c:181

失去关联后选择“死亡”的人们

他们都是因为失去了“无以替代的关联”而对人生绝望了的人。 c:220

“当我来到这里一心想死时,眼里是看不到这么漂亮的大海的。我看到的风景似乎全是一片灰色。见到全家出游的老老小小,他们的欢笑也引不起我的一点儿欢喜。我只是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盯着大海。心想,死亡固然可怕,但就这么一下子死掉的话,倒也就轻松了。” c:328

新的“关联”形态是什么样的

我们在这张餐桌上发现“各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个发现,对于研究“无缘社会”有着很大的意义。 c:240

我想说的是:“我不是一个人”

“我真心希望这些人理解的是:你不是一个人。这也是我们想传达给大家的理念。你可以建立某种‘关联’,靠着这种‘关联’,你真的就能得到一生的朋友。最终你在经济上也能获得自立,现在也许你是在过着隐居似的生活,但只要你能建立强大的‘关联’,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隐居心态也是能够克服的。” c:518

被社会抛弃的自己

此人高中毕业后进专门学校学过IT技术,由于北海道找不到IT方面的工作,于是只身进京,之后一直在勤奋地工作。但他累坏了身体,只好辞职。辞职一段时间之后,辗转换了许多职业,最终失去了工作。现在因为付不起房租,连住的地方也没有了…… c:50

那些一直努力进取的普通人,一旦失去了工作这个“关联”,就会钻进觉得社会上没有自己容身之地的牛角尖,从而被逼得向死亡之路走去。 c:594

豆腐渣本身是上不了台面的,我觉得这一点好像真的跟我们这些人有点像,很像我们这些被社会淘汰下来的失去了关联的人。如果能把豆腐渣变身为饼干这种点心,使得大家都喜欢吃的话…… c:264

“关联”改变人的时候

对于在人生道路上跌倒了的人,我希望他们能有从头再来一次的信念。我愿意帮助他们。因为这种帮助本身。就意味着我自己人生的再次出发。 c:441

圣诞节演奏会

小小的、不起眼的幸福, 来自小小的、不起眼的喜悦。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找得到啊, 这小小的喜悦。 c:124

这就是说,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这就是说,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 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 c:158

这就是说,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这就是说,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 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 c:1082

新的“建立关联的场所”

即便不是“家庭”,不是“公司”,不是“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还是能够建立起来的。这件最重要的事,正是在非营利组织里集体生活的人们告诉我们的。 c:363

代结语

“血亲关联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都进一步使得“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本身日趋孤立。这就是人们难以承受的现实。这就是“无缘社会”正在扩大的形势下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绝非事不关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 c:709

大部分通知上写着有证明身份的钱包等随身物品,甚至还写着该人的住址,但却将其列为身份不明的遗体。 c:62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c: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