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55 lines (228 loc) · 48.5 KB

我的二本学生.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55 lines (228 loc) · 48.5 KB

我的二本学生

黄灯 - 文学榜-纪实文学

《我拍的二本学生》是黄灯作为高校教师,对自己十三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中国高校市场化实践的一个诚恳反馈。在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即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长期接触和观察中,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他们的青春、犹疑,困惑,天真和挣扎,并后续跟踪了他们的前途,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个群体隐匿的生命境况,同时这本书也折射出中国最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成长状况和命运。这是一本资料详实、观点深入的原创非虚构作品。

版权信息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c:29

序言 看见他们

他们的去向,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根据我的观察,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去向会对应不同的城市。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干脆利落,并无多少意外发生。任何群体中,若要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个体要经历怎样的内心风暴和艰难险阻,只有当事人知道。作为二本学生,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毕业以后,他们大多留在国内、基层的一些普通单位,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平常的工作。 c:3575

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 c:15

他们甚至有意无意地转过头去,从不直面大学毕业的起跑线上,同样年轻的躯体去向却千差万别的现实。他们认定个人奋斗,自动剥离个体与时代的关联,在原子化、碎片化的具体语境中,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被轻易转移到了个体的机遇、命运和努力程度上,个体层面学生与命运的抗争,和整体层面学生无法与命运的抗争,两者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c:3235

一 在龙洞

我忽然意识到,对生命耗费的计算可以如此具体,按每次往返在路上消耗四个小时计算,光在这条路上奔波,我所花费的时间已达上万小时。 c:1035

对一座城市而言,公墓和殡仪馆是测量其边界的最好参照 c:1185

租住者

在我的学生中,悄悄流传一句话,“你努不努力,取决于你毕业以后是住龙洞,还是住天河北”。 c:430

她显然惊异于北大毕业的学生,竟然和她一样,也在龙洞居住。 c:241

他经营生活的耐心,让这个角落如此精致、舒坦,弥漫着小资的气息和年轻人的朝气,足以让人忘记周边的世界。 c:1392

我当时觉得妈妈不对,她的不耐烦,让我知道对世界的好奇,并不时时能得到呵护。 c:1224

和爷爷放羊时,老人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情,要教孙子古诗的平仄。在龙洞喧嚣的氛围中,这个西北老人关于诗歌的梦想,通过一个年轻人的两年努力,终于获得了延续。 c:1185

“无法说服自己跟随老板去干一些违心的事情”,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只有干违心的事,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c:1299

一个已收拾好的箱子,仿佛随时都会和人远行。 c:286

另一个龙洞

龙洞承载了一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年轻人的奋斗、梦想、汗水和心酸,它更如地母般,承载了无数年轻人的生命,抚慰了异地的游子,在陌生城市被抓挠得千疮百孔的心灵,并在粗粝而便捷的滋养中,悄悄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也为他们的青春敞开了别的路径。 c:905

二 公共课

新生一般要经过两周到一个月的军训,军训过后是国庆,国庆过后,才是大学课堂的开端。 c:150

一种直接的、功利的、交易的知识传达,一种理论的、虚空的、逻辑的知识训练,这就是我博士毕业以后,进入一所没有专业依托的公共课堂所面临的现实处境。 c:1356

对人文学科而言,多媒体对课堂的干扰和伤害,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的泛滥及花哨的内容,让老师无形中倍感压迫,也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理解上,缺乏锤炼的机会和耐心。 c:2183

我们互相照亮,又彼此隔膜。 c:1072

作业完成者

我忽然发现,哪怕再无趣、死板的文字,哪怕明明知道学生提交的是一些程式化、应付式的作业,往往也包蕴了一个群体的生存印记,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他们的生命气息,并且能在某种程度还原、映照年轻人的内心风暴和心灵图景。 c:1242

我当然更得承认,正是像《风》这样的作文,其坦率的文字,悄然照亮了我内心忽略的角落,瓦解我内心的偏见,并通过彼此的赤诚相见,一点点卸下我早已淤积的虚空,让生命的姿势一点点下蹲,并在具体的生命观照中,找到内在的充盈。 c:1688

父亲在我离家前就已掉了牙的位置还是空空地设在那,在绽放的笑容中显得滑稽。 c:457

但面对她的倔强和好强,我突然理解了一个女孩的成长逻辑,突然懂得一个女孩有机会迈进大学校门后,想狠命改变家庭命运的急迫。 c:888

我翻看十三年前的随堂作业,很难想象,大学时候,她的眼里曾有一个阔大的世界。她不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关心爱情和美貌,她的笔下有遇难的矿工、落后的农村教育、社会不公、环境污染、腐败贪污……我现在才明白,她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早有担忧。 c:1420

期末试卷

对外省尤其是偏远省份,诸如云南,有些学生分数都可以上云南大学,但因为想离开父母,向往远方和沿海地区,于是便选择了广州,来到了我们学校的金融系。还有一些竞争压力大的内陆省份,诸如河南,分数在当地都可以上郑州大学的学生,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来到了我们学校。 c:158

年来,因为深感课堂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学习问题,也不是知识问题,而是无法触及一个真实群体的问题 c:554

而农村的学生,尽管也难以摆脱大的环境,也受制于网络、电子产品对他们的制约,但内心深处最大的困惑,皆来自负载在家庭之上的生存挣扎。 c:489

从教十三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我发生过争论。他们的平和中正与我们大学时代的张扬放肆,构成了鲜明对比。没有一个孩子有过意外的表现,他们收缩起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逼到绝境,唯一能够下手的对象只有自己。日渐增多的暗处身影,成为我视野中无法回避的一群。 c:2257

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c:3018

三 班主任(062111班)

作为第一个中文博士,通过人事处的招聘信息,我实际上是以申报新的专业,以“急需人才”的名义而入职的。 c:27

但更多的孩子则悄无声息,恰如第四个家庭中的女孩,在班上默默无闻,唯恐被别人注意,也不愿和老师多沟通,到毕业时,都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记忆。 c:633

通过和他们上课以及日常的接触,我发现广东学生,相比我熟悉的湖南、湖北的年轻人,更留恋自己的家乡。在班上,我随机做过调查,很少有学生愿意离开广东半步,到外地念书或工作。这种执念,和我高中毕业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远走高飞,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c:330

我目睹八零后一代,在房价飙升最疯狂、社会群体分化最严重的十年,所演绎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命运。我想起给他们上《外国文学史》,讲到狄更斯中期和后期小说的主题,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和金钱世界的批判。 c:396

四任班长

他始终难以对生活做出真正的妥协,而这种不妥协的结局,落实到个体的生存上,便是看得见的漂泊,和弥散到下一代身上的和他人确定的差距。 c:1800

“梦想,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我在大学期间,就知道自己不能把梦想照进现实,至少短期内不可以。我很清楚地认识到,大学毕业后,我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我和家人的生活问题。” c:1351

他们之所以能在社会立足,并顺利过上让父辈放心、安心的稳定生活,要么是早早认清了现实的规则,顺着社会去经营生活,要么是经过现实的碰壁后,终于认清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优势,选择毕业后回炉考公务员。 c:1009

夹缝中的光芒

但我的直觉是,尽管跨越了二十三年的光景,062111班学生的命运,和我1995年大学毕业的班级——岳阳大学9202班同学的整体命运,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c:187

两所普普通通的学校,接纳的都是当地一些普普通通的孩子。 c:141

这种状况,充分显示了高校在没有市场化以前的就业特点:在国家包分配的前提下,个人和国家及单位的粘连非常紧密,尽管人才流动性相对较差,但人才的稳定性极强,个体对单位的情感认同深厚,对单位的忠诚度非常高 c:631

中国乡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多时候,不是在刻意为之的行政意志下生硬地完成,而是渗透进千家万户的细部,伴随家庭的需求和孩子们成长的路径,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完成。 c:1085

尽管父母在不同节点的选择,对孩子们此后的命运和人生产生了不同影响,但不能否认,正是父母主动融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孩子们才得以拥有机会获得教育资源,并迈进大学的校门。 c:668

与此对应,他们的就业意愿和我大学时代的同学也有明显不同。我的同学更热衷进机关、事业及国有企业等稳定的单位,而我062111班的学生,对稳定工作并无强烈的愿望,不少人大学毕业后根本不找工作,而是直接回家继续和父母、家族亲人经营自己的作坊、工厂。女孩子嫁人后,也会直接进入丈夫家的厂子,帮助一起打点。 c:254

打工没有自由,还不如自己做个小老板”。对于内地出生的我而言,这种职业观念的差异,让我颇为惊讶。 c:461

更多的学生,像王国伟和石磊一样,经过不同工作的尝试后,最后还是决定回到考公务员的路上,并获得了成功,马丽颖就是如此。班上共有十二人做出如此选择。 c:188

但弟弟、妹妹年龄尚小,父母离开,就直接沦为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并对此后的性格养成,有直接的影响。 c:52

大学时光,对别的孩子而言,意味着爱情、玩耍和交际,对海燕而言,则是“一个农村孩子,开阔眼界、补缺父母陪伴的改变期”。比起外面的灯红酒绿,她更愿意待在简陋的出租屋,听父母的笑声,参与一家人的讨论,并通过劳动,帮父母减轻一点生活压力。 c:486

学会应酬、说漂亮话,学会左右逢源、处事圆滑”的潜规则,对职场生存同样重要,这对拙朴的乡村孩子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c:566

其三,国营、民营及各类私营企业。 c:121

有时哪怕掌握了再多的理,也应该给别人留个面子,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对方不想被说服,你永远都说服不了他,人家根本不是觉得你的理不对,而是反感你这种咄咄逼人的方式 c:2339

毫无疑问,她的选择,和父母的精神鼓励分不开,也和她大城市出生、长大的见识分不开,更和她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分不开。她不像国伟,大学毕业后,“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我和家人的生活问题”,也不像志勇,总在梦想和职业的纠缠中,横亘了一个急需他支撑的贫寒家庭。 c:480

整体上,对八零后一代孩子而言,在房价平稳、低廉、经济上行的阶段,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和尝试,大都能拥有一份让人踏实的工作,并在工作的庇佑下,得以成家立业,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老隐喻。 c:253

分化已经开始

对非名校学历的迎欢而言,她最大的特点,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工作岗位,都能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并能达成的目标。她不卑不亢,时刻意识到工作中若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单纯吹牛拍马,在“求贤若渴”的三四线城市私企中并不可行。 c:1583

几乎所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的学生,都害怕复杂的人际关系,害怕拼命喝酒的应酬,害怕工作业绩不取决个人努力,而是由背景的大小、关系的深浅决定。对出生农村,尤其父母是农民的孩子而言,这种人际交往,更让他们无所适从。 c:1039

长一段时间,全家住在妈妈单位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记得自行车厂厂区里面,有一间专门煎药的房子,他幼儿园时,曾有一次发烧,妈妈还在那间药房煲了汁水;他还记得自行车厂一到节假日,就会组织联谊会,联谊会上,经常有人唱歌、跳舞及各种表演;厂区里有一个鱼池,他曾从鱼池里捞起一条鱼、一只虾,装在家里一个不锈钢茶壶里,小心地将鱼虾带回了家。 c:26

父母下岗、房屋拆迁,这些大时代的宏大词汇,通过一桶桶冰鲜和父母屈辱的抗争,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更为真实的碎片。 c:36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企下岗的历史潮流,曾让一个个稳定的家庭分崩离析,其对个体和家庭带来的隐秘创伤,我在自己历经这一切后,原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归于平静,直到遇到胜轩,才发现这个宏大的叙事,依旧以另一种方式作用到这个群体。 c:556

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能否走通,往往成为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 c:1191

对照记

我的大学时代,教育目标指向的是为集体(祖国或社会)培养“人才”,而到我的学生,却变成了培养成为找到工作的就业主体,以温铁军老师的话,就是“把人变成资本化的一个要素”。 c:1501

四 “导师制”

我到现在还记得刘婉丽向我描述,她第一次见到湖水的惊叹,“真的是太美了,像到了天堂一样”。 c:29

这种师生之间的随意交流,让我仿佛重回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九十年代初期,大学里的老师一般都住在校内,除了课堂、办公室,课外去老师家,往往也构成学生学习的重要延伸,师生之间由此多了一份人情味。 c:104

原则上,我会要求学生,在“导师制”辅导期间完成十万字的写作量。事实证明,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当然,更灵活的形式,是就阅读情况展开读书会。 c:171

但却让师生之间找回了一种隐隐约约的大学气场,在没有任何功利考核的自觉交流中,一群从应试教育走来的孩子,终于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和尊严,发现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是否能兑换为学分或者证件。 c:791

刘婉丽

生活告诉我,你不能自立时,别人不可能帮你。就算别人想帮你,如果你很难扶上去,时间太久,人也会有疲倦期,也不会有人帮你”。 c:1611

身处北方乡村的人际网络,她以个体的敏感,从小就感知到了密不透风的人情世故,这是她高考以后,坚决要离开北方,去南方寻梦的心理动机。 c:249

相比爸爸的粗糙,年长两岁的哥哥,实在给婉丽带来了太多的慰藉。哥哥和婉丽几乎无话不说。“我哥念初中时,有点青春期发育了,在班上,他学习很好,班上有三个女孩喜欢他,他回家就给我讲,哪个老是跟着他,他又喜欢哪个,他还告诉我,他喜欢的女孩子,长得怎么样,每次听他说这些,我就觉得特别美好。” c:121

童年的经历,如此真切,又如此模糊。 c:128

是没有因家庭变故,像姐姐那样辍学。确实,她从小到大的成绩非常拔尖,也热爱学习,父母没有让孩子辍学的理由,但这种在别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上学机会,婉丽也曾经差点与之失之交臂。 c:50

其实,考了第一又能怎么样?人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但我总是关键时刻掉链子。” c:345

“我决心向着有阳光的地方伸展,老天爷总会给我条路走。” c:378

她知道自己的苦恼和敏感有关,她确实太敏感,对不敏感的人而言,有些事情根本就不是事情,身边无数的同学,仿佛并没有陷入她面对的个人困境,但她就是对此有直接的感知。 c:447

“我们那里,有很多苹果,手一伸,就可以摘下来吃,感觉很开心”。 c:31

尽管因为第一学历的限制,她和名校再次失之交臂。 c:57

相比大学期间因为失眠、自卑、肥胖所带来的青春期“无知的痛苦,无病的呻吟”,上了研究生,婉丽才感到自己所面临的境况,称得上“认清了现实之后的真正痛苦”。 c:230

一个地方被堵了,另外一处也透风漏雨,处处都是陷阱,没有人告诉你怎么躲开,迟早都会撞上 c:603

她拼命读书,像高中阶段一样,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深造,结果的不确定,她无法掌控,她唯一能做到和掌控的,是自己足够努力。 c:505

妈妈认准有编制的工作,总希望她研究生毕业以后,像村里其他念书的孩子一样,去新疆工作,去考新疆的公务员。他们都知道新疆的编制多,婉丽偶尔也会有这种想法,但还是舍不得离开广州。 c:58

无论男方拥有什么,都不能给她带来踏实的安全感。她始终坚信一点,“只有自己稳定了,就什么都不怕”,这也许是南方的广州,给她带来的最深刻变化。 c:514

徐则良

周边的人都将此当作生活的自然部分 c:73

他曾经养过两只猫,经常和猫待在一起,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有一次猫不见了,竟然是奶奶藏起来,卖给了猫贩子。则良自此才明白,村子里那些经常吆喝、巡逻的人,目的就是收购各种动物,送去城里的餐馆,这个秘密成人心照不宣,唯独孩子们蒙在鼓里。 c:75

因为孩子多,开支大,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加上躲计划生育那几年,父母无法进行正常的劳动,进一步恶化了薄弱的家底。 c:27

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没有穿内裤的习惯,回到父母身边,父母也没注意到这些生活细节,直到初二,则良才知道,还有穿内裤一事。 c:126

童年的压抑、痛苦开始释放,精神深处说不清楚的晦暗,伴随身体力量的增长,不再坚硬如铁,生命的欣喜和雀跃,隐隐约约呈现。 c:279

其实他写信的那些女孩,都是平时下课后,一起做作业、一起骑车回家的好朋友,“但都被我弄砸了,那段时光令人怀念,特别美好 c:57

这些细小的温情,让则良得到了极大的慰藉,童年粗粝的生活,以及与父母感情疏离所带来的情感缺失,在历史老师不经意的关心中,一点点唤醒了他内心柔软的一面。 c:312

在外面餐馆吃饭时,不小心弄丢了订好的车票,服务员得知消息后,拼命帮他找,甚至去翻垃圾桶,丢失的车票,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失而复得 c:75

这倒不是因为他能力比别人强多少,而是出于一种彻底的奉献心理。 c:73

除去休息,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脑子里只有考大学的目标,也感受不到同学之间因家境差异所带来的压力。 c:69

他突然顿悟了一件事情,彻底原谅了童年阶段妈妈对自己的漠视、粗疏,他突然明白妈妈的局限,更多来源她的成长环境,来源她教育的匮乏和爱的贫瘠,而不能归结到后妈一样的坏心眼。 c:920

“说到底,还是人生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前途的问题,变得迷茫”。 c:356

但恍惚中,毕业季悄然溜走后,他竟然没有意识到,应该找待遇更好的工作。 c:25

第一份工作,会限制人的求职方向,成为此后求职的基础。除非有别的渠道或表现,决定面试官是否赏识人的原因,只能来自此前的工作经验,我的失误,恰恰是第一份工作太过随便。” c:790

他从来没有想到,公司在他转正后,根本不履行此前的约定,既不给他买社保,更不用提五险一金。他咽不下这口气,和公司产生了纠纷,最后通过劳动仲裁,获得了四千元赔偿,但也将他逼向再次找工作的境地。 c:36

回想起来,从毕业算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已经换了四份工作。让他欣慰的是,自从进入新媒体行业后,他每次的薪水都能提高;更让他欣慰的是,每次离开旧的工作,他都能凭借中文的专业功底,在很短时间内,找到新的下家。这种“失业和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让他的生活没有陷入难堪的窘境,而保住生存,是他留在广州的底线。 c:79

尽管一纸文凭没有太改变他的处境,他还是感觉单薄的生命打开了别的空间,他坚信好的大学依旧能改变人的命运,会给人带来更多的选择和社会资源。对农村孩子而言,他始终坚信,名牌大学依旧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捷径。 c:696

这是两种不同选择背后的真实人生,则良貌似镶嵌在繁华的都市,背后却有无尽的苍凉;鸿姚貌似落入贫瘠的村庄,背后却拥有稳定受人尊重的职业。 c:958

李沐光

他从不掩饰自己贫穷的出身,与老师交往大大方方,身上弥漫一种难得的干净、敏捷而又柔和的气质,没有一般学生的生涩和小心翼翼,更无半点世故和投机,永远满脸阳光,稍稍有点斜视的眼睛,掩饰不住男孩特有的狡黠与调皮,仿佛这个世界所有的浮躁、功利,都与他无关。 c:429

沐光认为爸爸是典型的“火炉皇帝”:在外没能耐,还要在家里耍横。 c:333

“父母不会离婚,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离婚’这个词。” c:63

这些年轻、躁动的男孩,会抱团,一旦被村民认定为烂仔行列,反而获得了胡作非为的本钱。他们不会好好干活,更不会像父辈一样,吃苦耐劳地去坚持一件事情,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所事事。没钱了,就去城里混一段日子,手头活络一点,就回到村里,天天蹲在村口的小铺子混吃混喝,虚荣、爱消费、追求享受、内心没有道德、法律观念,做事毫无底线,成为其共同特征。他们非常抱团,村里人怕他们,更怕家里未成年的孩子受此影响。 c:185

村子里田地不多,从2000年开始,更多人不再耕田,选择外出打工,有了收入之后,留守在家的妇女闲着没事干,就会聚在村头村尾的小铺赌博,一赌博,就没有心思养育孩子,而孩子在赌博盛行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也会慢慢染上恶习。外出的男人,同时将买码的风气带回村庄,在沐光印象中,两个弟弟若犯了什么事,就会通过谈论买码的话题,讨得爸爸的欢心。 c:108

沐光并不认为妈妈持有自觉、高明的教育理念,她所遵循的,不过是生活的常识,和对孩子本能的爱。 c:212

在整个中学时代,唯一刻在他内心深处的烙印,就是贫穷。 c:74

沐光不忍心妈妈太过劳累,寒暑假回家,会到胶带厂和妈妈一起干活。但这种工厂难以稳定,越来越不景气,越来越多的胶带厂已经倒闭。妈妈有时会偷偷跟随爸爸外出,到工地去做一些小工,尽管辛苦,但好歹能够多一些收入。 c:31

很旧很旧,摇摇欲坠的那种。泥墙盖瓦的,房顶上有个斜顶,但支撑的梁已经开裂,承重墙也向外歪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不得不依靠外力,用木头撑住,防止倒塌 c:81

从小到大,有两件事让沐光印象深刻。第一件,家里第一台电视,是湛江工作的大伯更新拿回来的,“十五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特别开心,再也不用因为要去邻居家看电视,而忍受别人的脸色”;第二件,他家三兄弟的学费,主要依靠国家减免。 c:57

这种难得的从容,也许和他从小获得了爱的充分滋养有关。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沐光的家庭情况,算得上艰难之列,但和很多孩子不同,他没有太多因为出身贫寒所致的局促、不安,也没有一定要出人头地的狠劲。 c:444

深圳的打工岁月,让他接触到了不少新鲜事物,他第一次学会坐地铁,还特意到深大参观了一番。“深大的设施非常好,我到这里后,才知道其中的差距。” c:137

“谋生可以很现实,但精神必须保持和文学的关联,如果工作之后,将文学彻底抛开,我害怕自己变成一个庸俗的人。” c:824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在数不清的变数之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日子还要继续过。也许你今天正经历着大喜或大悲,但明天你的生活还是要回到正常的轨道——你的生活还要继续向前。不为物喜,不以己悲;悲不失体,乐不忘形——宠辱不惊,才能活得更好。 c:1605

朴树唱: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那过去的一切确实回不来了,可那温暖的记忆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还会陪着我一路向北。” c:475

子然和芳坤

我有幸见证一个生命、见证一颗心灵,曾经沉默而又毫无保留地在我眼前呈现,这是属于一个老师的踏实和幸运。 c:316

像任何衣食无忧的中产知识分子家庭一样,子然对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直接的感知,她的优势,来自从未受到伤害的心灵,她的局限,也来自过于纯洁的成长环境,这两者,让她对生活的复杂和多重向度,缺乏直接的认识和感知。 c:553

意识到关注特殊人群,就是关注背后的整个家庭,“一个孩子身上的东西,不管他特不特殊,正不正常,他投射出来的,肯定是背后的家庭”。 c:747

在被子女的教育吸干一个家庭的水分后,干瘪的父母,正等待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的回馈。 c:875

她对妈妈已完全释怀,没有半点恨意,但她对寻母的念头,从来没有强烈的心愿。“我不知道找她干吗?问之前的事吗?好像也没必要。” c:64

堂奶奶的儿子、女儿都在外面打工,老人带了一窝孩子,都是子女留下的幼崽,年龄和芳坤差不多。“小孩子特别闹腾 c:18

爸爸在东莞组建了新的家庭,芳坤的存在,爸爸一开始就对未婚妻进行了隐瞒,直到要举行婚礼,真相才不得不撕开 c:35

芳坤自认很敏感,但又记不清以前的很多生活细节,“可能我有点选择性遗忘”。 c:81

爸爸是高中生,以前曾是村里的语文教师,没有上大学是他的遗憾,他不想芳坤留下这样的遗憾。 c:44

与子然通过公益组织,看见另一种生活不同,芳坤从很小开始,就利用假期打工,这成为她人生中很重要的历练。 c:66

“主管也是看人说话,见你不怎么好欺负,就不欺负你;好欺负的,就一直骂,流水线上的小孩,经常被骂哭。” c:62

芳坤的性格,真正变得开朗,是上高中后。“我真正懂事,是在高中,高中遇到的人,很不一样,他们都很乐观、开朗,我要融入集体,就不能耍小脾气,要学着开朗。那个过程还挺煎熬、挺难受的,不知道怎么处理,有什么不开心,就会放在心里,也不和人说,怕负面情绪伤害别人。但现在,我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也会跟别人袒露不开心的情绪。” c:127

和沐光一样,在身心贫瘠时,正是阅读和文学,帮助他们走出了内心的困惑,也帮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充盈。 c:559

芳坤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小被寄养的生活,让她骨子里产生了太多的不安全感。她平时灿烂的笑容,发自内心对生活的认同、热爱,很难让人将她与一个失去父母陪伴的孩子联系起来,但冰山下的火山,一旦遇到导火索,也会爆发、失控。 c:386

她第一次意识到,高考没有进入一本院校,没有进入985、211等高校,早已给她未来的选择,设置了重重的障碍。这些事实在高考的时候没有人告诉她,一些孩子放弃内地偏远处排名靠前的大学,进入广州这所以金融专业为主的院校,如果他们想以此为起点,进一步考研深造,南方的这座都市,事实上并没有给他们提供额外的方便。 c:602

考研结束,等待成绩的日子,给她带来的不是释放,而是另一重更为真实的迷茫,“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一个重要目标,感觉被掏空了,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却无从下手,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往哪里走。找工作,简历拼不过人家;考完等结果,又不能对可能到来的面试不准备,什么都比别人慢了一拍”。 c:134

堂爷爷面对这种境况,特别难过,感觉没出几个像样的后代,他当了一辈子老师,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儿孙,会在不缺吃少喝的时代,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c:113

芳坤的当务之急,是在备考期间,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c:28

对年轻人而言,在真理逐渐模糊的时代,对真相的尊重,成为他们理解和进入世界最可靠的入口。单向度的金钱标准、消费主义的疯狂肆虐、信息时代对生命的占有、奴役、大学教育赤裸的就业导向,正构成我课堂下的年轻人,最真实的生命场景。他们必须拨开这重重迷雾,冲出无数疯狂的包裹,在个体虚幻的自由中,重建生命的踏实和妥帖。 c:1518

五 班主任(1516045班)

如果绩点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男生在中小学阶段,无法与女生抗衡的局面,哪怕到了大学,都没有获得根本改变。 c:372

我不希望一个班级,全部是同一性别,单一性别集合的班级,让人产生陌生的失衡感,仿佛与人相处的半径缩小了一半。 c:193

他们让我意识到,在我根深蒂固的湖湘文化视野以外,灿烂而丰富的岭南文化,其实也一直在滋养一群人,一群完全不同于湖南人性格的广东人。 c:71

我满腔惯有的热情顿时冰封,他们只需一个低头看手机的动作,就足以消解班主任角色给我带来的“权威”,凛凛的漠然中,让我意识到一种真实的尴尬。我感到此前持有的、负载在班主任身上的话语系统,已难以进入他们的频道,更让我忐忑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在度量这个群体时,是否依然有效。 c:895

两份名单与网络原住民

他们的名字,闪烁着碎片化时代的特色,看不到任何宏大叙事的踪迹,也和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等印象,扯不上关系,显示了父辈在个性化时代,对孩子命名的平实,但因为大都来自广东地区,明显的地方趣味——温婉、甜腻、港台腔的字眼,成为家长取名的首选。 c:270

让我惊奇的是张亚康对自己的命名,“一个在当地较为英俊的人”,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在乎自己的长相,还是另有所指。在广东学生中,亚康确实算得上一个较为英俊的人。 c:77

整体而言,以上五种命名方法,都和他们真实的中文名字没有太大关系,但我相信每一种命名的背后,都有他们的认真和谨慎。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名字的含义,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含义和意义,他们只不过想用符号建构一个隐蔽的世界,一个属于自己、阻挡他人进入的世界。我还知道,他们建了两个班群,一个加了我的班群,专门用来发布各类公开的信息;一个拒绝我的班群,我永远无法知道其中的秘密。 c:326

“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甚至“新时期文学”,对他们而言,早已弥漫着历史的烟尘;而他们阅读的《诛仙》《龙族》《天堂的路》《斗破苍穹》,哪怕冒着腾腾的热气,也像夜空中遥不可及的星星,哪怕处在同一时空,因为盲见,同样有人视而不见 c:218

网络小说只是一种快餐文学,并不能让自己获得精神升华,沉溺其中时,会有一种矛盾心理,“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罪恶感很重,但又欲罢不能,管不住自己”。 c:391

作为一个以文学批评为专业依托的教师,我对早亮提到的网络作品一片陌生,它们搅起网络江湖的万丈狂澜,却在大学的课堂上,悄无声息。它们让年轻的生命沉醉其中,我却对此视而不见、找不到话语进入,它们构建了一个个玄幻、穿越的世界,却能用最短的距离,唤起年轻人的共鸣,并将是否阅读,作为衡量自己阵营的暗号、密语。 c:284

无处不在的微信、数不清的群、早自习点名、课堂刷脸、网络霸权,不过以科技、消费的名义,将他们的生命切割成更多的碎片。而我所看到的重点大学的孩子,却仍旧以最古老的方式,端坐在图书馆阅读泛黄的纸质书籍。 c:1137

乡村留守女生

在他们的世界中,包含了两组话语体系,在“课堂”“班群”这样的公共场合,他们总是不经意就溜出网络词汇的影子,但进入私下的交流,诸如作为班主任,在与他们的例行谈心中,他们能立即切换到另一套话语系统,一套与他们的父辈、老师共享的话语系统。 c:424

没有必要跟别人说太多家里的事 c:27

感觉读了点书,思想观念跟他们不一样,没法和家人沟通,因为我说的所有事情,他们都没办法理解,哪怕我出去玩,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这让我很尴尬,又不能顶,但又不服。 c:122

像我考上大学,村里居然还有人问,毕业以后分配到哪里工作,然后我说没有分配,他说你怎么考上这样的大学啊?我说现在的大学都没有分配,他就觉得我考的大学有问题。 c:217

我也不认为社会不公平,比尔·盖茨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我觉得每个时代的事,它的难,在不同的地方。 c:290

多子女、重男轻女、父母关系不和、一个人长大、封闭的村庄、吸毒的堂哥、被引产的堂嫂、像流氓的哥哥、童年捉鱼的快乐、热爱读书的天性、砸粉笔的小学老师、称学生为垃圾的高中老师、妈妈不切实际的期待、热爱写作的梦想、活着就好的淡然,无法留在广州的失落,压根没想过走进老师世界的直率,当然,还有给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杨老师,待她像妈妈一样亲切的女老师,这所有的一切,在我心目中勾勒出了秀珊成长的基本底色。 c:82

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消极,但我却从这理性的消极中,在和她小心翼翼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一种明心见性的智慧和残酷的真实。她看到了很多,明白很多,懂得很多,但她不说。 c:613

小芬明显感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是在妈妈生下弟弟交完罚款后开始变差的 c:41

奶奶生命中,唯一和艺术有关的事情,就是看雷剧,带上孙女小芬一起观看,无意中培养了小芬对雷剧的兴趣。 c:48

但她明白,父母没有办法两全其美,若不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真的会难以为继。 c:67

但回湛江的目标非常坚定。“我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工作,但我喜欢雷剧,湛江有雷剧,我希望工作和雷剧有关。” c:37

会发现承载计生政策的后果、贫穷、孤独、看不到出路等方面,都是两者的相似之处,也是1516045班学生,常见的家庭标配。 c:160

对学生而言,伤害最深的并不是贫穷,而是缺爱,童年缺乏关爱的孩子,到了大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卑,内心无所依傍,始终有一个无法填充的黑洞。 c:1183

历史的尘埃飘过课堂

在习惯了教师的生命节奏后,我强烈意识到,对教书这个职业而言,计量时间的单位是年、学期、周,一年年,一期期,一周周,在极其规律化、程式化的日程中,我的生活被开会、填表、写总结材料、评职称、发论文、报项目、做课题等日常词汇所塞满。剔除这些让人沮丧的事件,我发现真正支撑起自己职业生涯的依托,恰恰是课堂,是和学生的相处,是无数的公共课和少有的专业课机会。 c:368

以我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所谓的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学生最大的差别,并非来自智商,而主要来自他们是否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这种综合的训练,和以前的应试思维完全不同 c:1530

十几年来,因为职业的关系,面对年轻人时,我始终坚持,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不能直面自己,能不能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打通,是决定年轻人是否产生力量的关键。 c:1101

确实,今天,这些曾经光鲜的雕梁画栋,已成为年轻人抛弃的对象,伴随对故居的疏离,真实的历史也隔膜在代际中,我不知这种和浩天重回老人身边的共同倾听,能否可作为课堂的一种延伸。 c:169

任何一段教科书中的历史,其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正来自和日常生活的关联。 c:584

我不能否认,个体经验中,对广东的回望、呈现,是我作为时代转型期的见证者,对自身的一种重要清理。我不能否认,在我的青春年代,广东给我带来的南方想象,事实上构成了我理解九十年代的一种基本底色。 c:133

对内地人而言,港片、粤语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向内地亮出的炫目名片。 c:57

现在回望,恰恰是因为升学失败,在遍地机会的时候毅然南下,才让他们实现了人生的弯道超车。 c:72

我们会发现,每个个体的人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生,每个人只有一辈子,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奔波而劳动,我们的爱恨情仇,在整个时代背景下,不过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它却会真切地落到每个人身上,会让人椎心至痛。我们站在远方、站在高处,当然可以看到远方的河水波澜壮阔 c:1508

“从未想过留广州”

属于他们的网络世界,一到毕业的关口,便显示了二次元的无力,便捷的电子设备,除了让他们更快地叫上快餐,更方便地办理“花呗”,现实的逻辑,依然没有改变。 c:251

房价一直是他丈量自己和未来可能性的尺度 c:207

妈妈的回答,让她无话可说,却也无意中卸除了她对广州曾有的幻觉,她内心坚定了回家的决心,奶奶和妈妈的召唤,对她极为重要。她从大一开始,就着手考教师资格证,她知道应该趁早为回家做好该有的准备。 c:80

他以此度量回到家乡小城的可能,他感觉要过一种平凡的生活,都非常艰难、非常不易。 c:151

一直是这个远嫁的四川女子最强大的支撑,她此前所有的生活信念,就是努力经营好家里每一寸土地,咬牙坚持每一项能给家里带来收入的生计。 c:126

这一代孩子,面对自己的处境,竟然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的时代,也从不怀疑高房价的合理性。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的这些现实,会妨碍他们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成长,妨碍他们从个人成功的价值观突围出去建构自己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充满力量的生活。 c:1417

六 广东学生

广东有三个群体,客家人喜欢从政;潮汕人喜欢经商;广府人生活安逸,注重日常细节 c:736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按理说,并不缺乏经济支撑,但长期的教育欠账,我课堂上的学生,显然都是这一后果的承担者。 c:118

一方面,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是全国经济极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深圳的神速发展,以奇迹般的姿态印证了这点;另一方面,广东又是一片传统文化深厚,始终潜藏于幽微岁月中的古老土地,潮汕的精微、雅致、从容淡定是岁月淘洗的代表。 c:209

潮汕女孩

但在潮汕的学生中,和我交往更多的是女生,事实上,潮汕女孩内在的恬静、雅致、轻言细语,让我印象更为深刻。她们对经营一份笃定、安稳的生活,充满了祖辈延续下来的耐心。在固有的印象中,潮汕女孩更多要延续古老土地赋予的生儿育女使命,当下流行的女性意识、女权主义,仿佛和这个群体没有太多关系。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的成长、选择、困惑、出路,更能折射她们从个体层面与时代的遭遇和突围。 c:300

温文妍长相清秀,文文静静,个子中等,单薄清瘦,是典型的潮汕女孩气质,恬静、温婉,永远挂着一丝淡淡的笑容。 c:43

“他外表不会光芒四射,但生命力特别强大,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内心意志坚定,总想着一定要做起来。” c:316

“那是他们的功课,不是你的功课,你介入的话,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糟,最好的改变是从你自己先开始”。 c:621

她们所受到的教育,并不完全用来解决就业问题,而是有助她们改变自我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 c:736

这种固定的微笑,更多来自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要求。 c:118

她从来不敢问父母的收入,“不是特别确定,从小不敢问这些东西”。 c:41

爸爸不是一个特别积极向上的人,失去工作后,他看起来比较悠闲,有点事不关己的感觉。 c:31

应试教育让人失去理想,因为应试,孩子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考大学,而大学毕业就为了找一份工作,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c:902

我突然感觉挺幸运的,他们读了名校、读了研究生,无非和我一样,除了工资比普通老师高一点,工作性质和我差不多。”身处其中,她一直不敢提起自己的学历,不敢问同事来自哪个学校,怕他们反过来问自己的情况。当然,学历也并非毫无用处,陈雪后来发现,尽管她获得了工作机会,但因为来自普通学校,最后还是被降级为普通老师。 c:261

她所理解的教育机构的逻辑,就是通过难度极大的知识灌输,在恶性竞争中,摧毁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多差,然后急切地意识到,“必须报班,才是唯一出路”。 c:868

经过多次积累,晚秋做简历的经验是,“能用数字,就不要用文字,能写短就不要写长,能写多就不要写少”。 c:1022

更为重要的是,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到潮汕学生要更为抱团、更认同自己的老乡身份,这从学校规模庞大的“潮汕老乡会”中可以获得验证,从“广东F学院”被戏称为“广东潮汕学院”更能获得验证。我还听说,“潮汕老乡会”每年都会举行球赛,而他们提供的冠军奖杯,比学校总赛的冠军杯更大。 c:95

现实对年轻人的训诫、淘洗,多年工具化的教育管理、就业至上的信条,是晚秋面临的现实处境;她身处其中,不过及时调整姿态,更快地加以适应,以另一种更为彻底的工具化方式,找到对付的途径。对现实的顺受和看透,是她面对时代、命运时不纠结的秘密。从个体角度而言,这是一个突围者的胜利,但从教育效果而言,却也掏空了年轻人身上更为重要的青春特质。 c:1181

深漂二代

我甚至一次次设想,如果不是自己太过执迷文字、书本的虚空诱惑,能够早早意识到,从事更为实在的职业,其实会拥有更为丰富的人生历练,我是否会在一次次的迁徙大潮中,跟随身边人南下的脚步,开始另一种人生? c:218

对七零后一代而言,最幸运的地方,不在于念了大学的年轻人,能够获得好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那些错过高等教育或者被下岗浪潮抛弃的同龄人,只要他们乘势而为,同样能借势获得好的发展机遇。过去的二十年光景,没有谁会意识到,自己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在场者,阶层的转换,在一个成本最为低廉的时代,悄然获得了兑现 c:623

在晓霖印象中,无论是开发廊,还是开餐馆,父母都特别累,从来没有任何放松时刻 c:51

爸爸懂得观察生活,特别善于发现商机,脑袋灵活,行动能力也强。“父母看起来很平凡,但他们特别坚韧,敢于接受挑战,愿意从零学起。 c:497

妈妈期待孩子们念完大学后,“能够做一份办公室的工作,不要去开店做生意,不要过太忙、太累的生活”。 c:138

我有想做的事情,想先定一个小目标,等工作稳定下来后,再学一些东西,我感到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c:363

爸爸是一个执着、有闯劲的读书人,执行能力强,凡事喜欢自己来,钟情创业,内心始终被实业的梦想所牵引。 c:90

,心怀做实业的愿望,一心想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特区的开放环境中,变成看得见的产品,并参与国际竞争和流通 c:58

,他很后悔在十几年前,手头现金充裕的时候,没去买房、买铺,没有给家庭留下更多的保障”。对爸爸而言,工厂面对的困境,固然让他难熬,而房价非理性飙升对他财富的吞噬,更是从根本上,彻底瓦解了他坚守多年的实业梦想。冰冰面对爸爸精神的变化,也不得不承认,“不知道怎么回事,深圳这几年变了,变味了”。 c:384

更重要的是,父母看重深圳的教育前景,明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重视教育的趋势。 c:178

我当然知道两人价值观相同很重要,但我理解同龄人找对象对经济的要求,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生活太难了。” c:185

对于理想中的生活,冰冰有具体的期待:除了工作,她认为一定要有自己的闲暇;阅读、健身、旅游、弹钢琴、接触新生事物,过一种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她的小目标;除此以外,“多陪伴父母”,也是她未来最大的心愿。 c:405

“父母非常累,从无喘息的机会,他们从年头忙到年尾,只有过年时才能休息一下。”亚康记得,爸爸过年时,经常昏睡一天,仿佛一年的劳累,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得到排解。 c:167

对亚康一家而言,真正改变家庭走向的事情,是父母2007年左右,在龙岗平湖买了一栋六层高的楼房。 c:192

如果说,经济下滑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还只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找工作的难度,他们还可以凭借青春的热血,将希望寄托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那么,浪漫主义般飙升的房价,则彻底瓦解了他们在大城市奋斗的念头,除了“丧”,除了选择逃离,他们找不到任何留下的现实理由。 c: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