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21 lines (211 loc) · 36.4 KB

尼尔·波兹曼系列: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套装共2册).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21 lines (211 loc) · 36.4 KB

尼尔·波兹曼系列: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套装共2册)

尼尔·波兹曼 - 社会文化榜-社科

本套装包含《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两本书。《童年的消逝》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娱乐至死》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维塔奇书局版序言

儿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 c:69

引言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c:103

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c:93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c:110

第一部分 童年的发明

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c:102

马歇尔·麦克卢汉[插图]曾评论说,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 c:126

在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雅典式的信仰: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 c:131

凡是有学校的地方,人们就会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有某种程度的认识。 c:27

希腊人在如何管教未成年人方面,并不具备现代人认为是正常的同情心和理解。 c:20

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但他们发展出了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 c:30

就是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c:111

性欲要受到严格的控制,成人须承受巨大的压力把他们的各种冲动私密化(尤其是性冲动),并且在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对成人的性欲望和冲动三缄其口,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c:78

第一点是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第二点是教育的消失。第三点是羞耻心的消失。而第四点是前三点所导致的后果,即童年的消逝。 c:149

所谓社会识字文化(social literacy),他指的是一种几乎大多数人都能够读书并且的确读书的状态。所谓工匠识字文化(craft literacy)[插图],他指的是阅读的艺术局限在一些构成“抄写一族”的人,他们于是成为一个特权阶级。 c:64

罗马教会并不是没有看到工匠识字文化的好处,因为它是一种能够控制数量众多而且多元化的人口的工具,也就是说,它能控制数量众多而且多元化的人民的思想、组织和忠诚。 c:42

因为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 c:67

中世纪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也没有学习需要具备必要前提和循序渐进的概念,更没有学校教育是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概念。 c:57

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 c:80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c:99

此后,谁曾料到,一个来自德国美因茨的金匠,凭借一台破旧的葡萄压榨机的帮助,使童年的概念得以诞生。 c:29

第2章 印刷术和新成人

本章的目的在于阐述印刷机的发明如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而这个符号世界却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的概念。 c:89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钟表消灭了“永恒”这个人类动态的度量和关注点,但印刷机又使“永恒”得以恢复。印刷把现在和永远连接了起来,它将个人的观点带入一个未知的王国。 c:67

在印刷机发明之前,“作家”这个概念,用现代意义来衡量是根本不存在的。 c:16

正因为如此,个人的概念、高度个人化的写作活动,在抄写传统下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抄写者在抄写时不仅会抄错,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添加、删减、澄清、更新甚至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抄写的内容进行改写。 c:35

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 c:96

印刷机打开了一扇欧洲文化多年来一直焦急叩响的门。当这扇门终于打开时,整个欧洲文化便蜂拥而入。 c:32

如果说英尼斯已经洞察到一种新的传播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兴趣结构,那么我们可以说,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 c:65

书籍呈现材料的形式演变成该学科的原理 c:17

排版绝不是信息的中性传递者,它导致了学科的重组,强调逻辑和清晰,并形成一种对权威信息的态度。 c:58

我们绝不能低估语言从耳朵转移到眼睛、从口语转移到排版这个过程对人类心理造成的撞击。能够看到自己的语言持久存在、反复印刷,而且以标准的形式出现,这使人类与语言产生了最深厚的关系。 c:56

“一个字一旦被写下来,”苏格拉底说,“它就会四处滚动,态度冷漠地来到理解它的人中间和与它绝不相关的人中间。它并不知道该给谁看,不该给谁看。” c:53

首先,印刷不仅创造了新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来源,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大陆范围内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其次,标准化的印刷形式导致了统一的数学符号,包括用阿拉伯数字取代罗马数字 c:75

通过不同的方言,印刷还导致了科学思想的普及。 c:29

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c:111

第3章 童年的摇篮期

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 c:78

当一个群体,任何群体,是以某个单一特征为基础而形成时,它带有的其他特征也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注意 c:59

童年最初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想法,部分是因为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培植这个概念。经过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想法才慢慢传入社会较底层的阶级。 c:36

通过建立不同等级的知识和技能,成人创造了儿童发展的结构 c:33

儿童走向成年需要获得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读者所具备的能力,即活跃的个性意识,有逻辑、有次序的思考能力,能使自己与符号保持距离的能力,能操控高层次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和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c:51

自我控制,作为智力和神学的准则以及成年的一个特征,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也相应地反映在性道德观和性行为上。 c:12

由于印刷将信息和送信人分开,由于印刷创造了一个抽象思维的世界,由于印刷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由于印刷强调思考的美德,所以,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二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 c:73

第4章 童年的旅程

当我说到童年的消逝时,我指的是一个概念的消逝。 c:18

在欧洲范围内兴起的倡导一个人性化的童年的潮流,部分是由于政府增强了对儿童福利的责任意识。 c:24

18世纪的知识氛围,即所谓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有助于培养和传播童年的思想。 c:28

洛克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a blank tablet)、一张空白的书写板(a tabula rasa)。 c:51

首先,他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儿童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c:54

卢梭的第二个思想是,儿童的知识和情感生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了解它,才能教育和培养儿童,而是因为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 c:87

以新教派的观点,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对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被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成人。以浪漫主义的观点,未成形的儿童不是问题,问题完全出在畸形的成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 c:71

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 c:24

儿童作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 c:49

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 c:49

第二部分 童年的消逝

185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代表了童年发展的最高峰。 c:21

不可避免地,童年开始被定义为生物学的范畴,而不是文化的产物。 c:32

梭罗是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电报所带来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意义,尤其是它改变信息本质的能力,即从个人的和地区性的到非个人的和全球性的。 c:44

电报把信息从个人拥有转变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价值的商品,从而创造了“新闻事业”。 c:40

电报有助于创造一个新的智力的定义,因为随着整个世界信息泛滥,一个人知道多少的问题要比一个人知道如何运用已知信息的问题重要得多。 c:45

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 c:66

因此,正是通过电视,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区别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界限的历史根基是如何和为何被破坏殆尽的。 c:30

首先涉及信息的可获得性。 c:36

同样地,16至20世纪的书籍文化创造了另一种知识垄断。这一次,是将儿童和成人分离。 c:32

这意味着,看电视要求观众必须在瞬间理解画面的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它要求观众去感觉,而不是去想象。 c:46

电视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取代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所以往往使文字教育的严谨显得没有意义。 c:31

看电视不仅不需要任何技能,而且也不开发任何技能。如戴姆拉尔所指出的:“无论孩子还是成人,电视看得再多也不能使他们看得更好。看电视所需要的技能很基本,所以我们还不曾听说过有关看电视的残疾。” c:38

关键的问题是,电视传播的信息是一种无须分辨使用权的形式,这就意味着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 c:35

电视的外在形式跟它的符号形式一脉相承,不能使它具有排他性。 c:33

第一,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c:60

第6章 一览无余的媒介

有一个问题必须优先回答:为什么电视要强行把整个文化从壁橱里全部搬出来示众?为什么人们本应在心理学家的沙发上和忏悔室里交流的话题,要恬不知耻、堂而皇之地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 c:31

电视基本上是24小时不停地播映,它的外在形式和符号形式都使它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可能将观众加以区分。它要求不断有新鲜而有趣的信息来吸引观众。因此,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 c:37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我们可以扩展这个说法,说任何一个群体都是针对不在这个群体里的人的“阴谋”,因为“局外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获得“局内人”所拥有的信息。 c:61

在一个不能保存秘密的社会里,羞耻不能作为社会控制和角色分辨的手段,因而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c:34

如果从一开始儿童就了解各种各样的谜和秘密,我们又如何把他们跟成人区分开来呢? c:19

从成人方面来看,对语言的约束反映了一个社会理想,即试图保护儿童不受粗俗、肮脏或愤世嫉俗态度的影响,因为这些态度往往隐含在污秽和残酷的语言里。 c:28

我们在此讨论的问题是公共知识和隐秘知识之间的区别,以及由于媒体全方位的大暴露而消除了隐秘知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c:25

但是,从善意的一面来看,虚伪毕竟代表着某种社会理想主义。 c:21

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童话故事能够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邪恶,并且融会贯通,使儿童不受创伤。 c:54

曾经有人问马歇尔·麦克卢汉,为什么电视新闻总是报道坏消息。他回答说并非如此:电视广告是好消息。 c:18

第7章 成人化的儿童

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c:63

几乎跟成年相关的所有特征都是由于一个完全识字的文化的要求,或是由此引申出来的各种要求而产生的: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能力。 c:59

成人化的儿童可以定义为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 c:43

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合二为一了。 c:36

电视不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因为思想是抽象的、有距离的、复杂的和有秩序的,而电视总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因为人物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完整的。 c:86

有了电视以后,我们的政治意识在质量上已经下降到了一个不同的层次。 c:24

多数美国人已经习惯于通过电视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而且多数是通过人所共知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他们有什么样的体验?他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信息?电视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视角和深刻见解?电视新闻节目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为成人的头脑而设计的? c:16

这种限定“新闻”的方式造成了两个有趣的结果。第一,它让观众难以去思考一个事件;第二,也让观众难以去感觉一个事件。所谓“思考”,我是指有时间和动机去问自己:这样一个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它之所以产生的理由是什么?它跟我所了解的世界有什么联系?所谓“感觉”,我是指人类对谋杀、强奸、纵火、贿赂及一切恶性事件的正常反应。 c:82

电视新闻节目的兴奋主要是靠速度的作用,而不是实质的内容。它是以信息流通来制造兴奋,而不是新闻本身的意义。 c:17

它是以信息流通来制造兴奋,而不是新闻本身的意义。 c:56

电视新闻节目出奇的不真实、缺乏连贯性,几乎已经到了任何事情之间都没有关系的地步 c:22

电视新闻节目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比例大小的问题。事件的发生完全是个体特征的反应;历史并不相干;评判事件的价值也是没有理性根据的。新闻,简言之,并不反映成人的世界观。 c:36

当然,其结果是“政治人”(political man)的概念受到轻视,从而逐步破坏了成人式的理解和儿童式的理解之间的区别。 c:19

电视不可能有多大的改进,至少在它的符号形式方面、观众收看电视的环境或者快速的信息流动方式等方面都是不会变的。尤其因为电视不是一本书,它既不能表达排版所能表达的概念性内容,也不能做到排版所能做到的深入阐述态度和社会组织的问题。 c:29

电视迫使成人把孩子式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受方式视为正常。 c:39

由印刷术的发明而兴起的以文字为主宰的“文字说明时代”(the Age of Exposition),虽然赋予了成人与众不同的头脑,但这个时代已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是“叙事时代”(the Age of Narration),如果要表达得更准确、更形象化,应该说是“娱乐时代”(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c:29

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c:23

一个被图画和故事主宰的文化对成年人会有什么影响?一个完全以现在为中心的、不能揭示时间的持续性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一个郑重放弃概念的复杂性而只强调人物个性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一个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c:32

第8章 正在消逝的儿童

儿童的游戏已经成为成人热切关心的事情,它已变得非常职业化,已不再是一个脱离了成人世界的世界。 c:24

传统上有关儿童的独特性的假定正在迅速消亡。我们现在有的是新兴的思想:比赛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为了一些外在的目的,比如名望、金钱、身体训练、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的荣誉。对于成年人,比赛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伴随着童年的消逝,儿童眼里的游戏也随之消逝。 c:35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 c:42

现在信息如此广泛地传播,可从多种渠道获得,并且信息的整理方式使人们无须复杂的识字能力就能理解信息,因此,作为知识的源泉的学校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主要意义。 c:25

第9章 六个问题

童年的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习,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但是,除非有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即社会需要它,否则它不可能实现。 c:54

技术本身被神化,政治过程被降格,成人的头脑日益萎缩,童年逐步走向消亡,这些都是可悲的迹象。 c:32

如果让大部分半文盲的百姓用电脑上的视觉游戏来自娱自乐,让百姓使用电脑并被电脑利用,却无须理解其中的所以然,这样可能更符合某些经济和政治的利益。 c:38

无论人们对把妇女看作专门的养育者有什么样的批评,事实上,正是妇女,也只有妇女,才是童年的监督人,她们始终在塑造童年和保护童年。让男人抚养孩子的说法无论多么有道理,男人不可能在抚养孩子方面承担任何妇女所扮演的并依然在扮演的角色。因此,当父母双方都走向社会时,儿童就变得有些累赘了,而且,人们越来越认为童年结束得越早越好。 c:28

学校能够有力地反映社会趋势,却不大能够引导社会趋势。至于在反对社会趋势方面,学校几近无能为力。 c:24

事实上,要这么做有两种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要做到这两点绝非易事。而且,这么做,需要家长在抚养子女方面付出极大的关注,这是多数家长都不准备做的。 c:42

前言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c:90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代表波士顿时代的有民兵雕像,代表纽约时代的有自由女神像一样。 c:12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c:102

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 c:66

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表演艺术 c:44

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传教士、运动员、企业家、政治家、教师还是新闻记者。在美国,最让人乏味的是那些专业的演员。 c:46

这一切都是走向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的余渣,或者正相反,都是资本主义成熟后的无味的果实;这一切也是弗洛伊德时代神经官能症的后遗症,是人类任凭上帝毁灭而遭到的报应,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贪婪和欲望的产物。 c:32

正如赫胥黎所说的,我们没有人拥有认识全部真理的才智,即使我们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才智,也没有时间去传播真理,或者无法找到轻信的听众来接受。 c:50

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并且假定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c:47

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 c:74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c:71

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c:72

“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 c:58

诸如文字或钟表这样的技艺引入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对时间的约束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当然,也是文化内容的改变 c:54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c:75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首先,我想证明,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其次,我想论证,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 c:62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 c:21

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 c:31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 c:60

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 c:54

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我们还应该加一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c:78

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 c:21

聪明则意味着我们不借助图画就可以从容应对一个充满概念和归纳的领域。 c:26

第一点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 c:15

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c:58

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现在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达到了发展的终极,是否达到了精神知识或神学知识的完满,我们担心,如果我们裹足不前,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我们的后人会效仿我们,认为我们——他们的前辈和创立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神圣的,是不可丝毫背离的。 c:24

只有意识到形式决定内容的实质这一点,我的观点才会显示出其重要性。 c:16

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义?其内容的特征是什么?它对公众的要求是什么?它偏爱什么样的思维? c:22

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 c:35

如果一个句子不能起到陈述事实、表达请求、提出问题、明确主张或做出解释的作用,那它就毫无意义,就只是一个语法的空壳。 c:23

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c:29

“如果只拘泥于耳熟能详的专门术语,就会丧失对事物进行宏观全面认识的能力,即使在熟悉的领域里也一样” c:26

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 c:20

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c:60

第5章 躲躲猫的世界

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一种崭新的含义。 c:19

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 c:52

不久之后,报纸的财富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的速度。 c:25

柯勒律治[插图]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c:45

以照片为中心的这些图像不仅仅满足于对语言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而且试图要替代语言诠释、理解和验证现实的功能。 c:18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c:32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c:39

电视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 c:32

第6章 娱乐业时代

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 c:20

也就是说,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某种技术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或者只能产生最低限度的社会效应。 c:37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c:57

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一点电视导演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 c:47

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一种媒介的表现形式可以和这种媒介本身的倾向相对抗。 c:27

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c:51

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 c:36

第7章 “好……现在”

想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想到报道的真实性要取决于新闻播音员的被接受程度,不禁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c:16

电视为真实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义:讲述者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这里的“可信度”指的并不是讲述者曾经发表过的言论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它只是指演员/报道者表现出来的真诚、真实或吸引力(需要具备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点)。 c:38

其实,观众并没有什么机会分出几秒钟进行一些思考,因为电视屏幕上的图像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 c:30

我必须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 c:69

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c:62

真正发生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 c:28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c:28

第8章 走向伯利恒

电视喜欢一团和气,有时候沉默是最好的。 c:14

第二个结论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c:22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海中。 c:51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c:46

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如果政治真的像体育比赛,那么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优点:一目了然、公正诚实、超越平凡。 c:16

在美国,电视广告已经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 c:18

电视广告把企业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引向了设法使消费者感觉产品有价值,这意味着企业的业务已经成为一种伪疗法,消费者成了信赖心理表演疗法的病人。 c:46

这种广告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心理学原理: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快速解决的,它们的快速解决要借助工艺、技巧和化学。 c:24

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c:35

卡莱尔说,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鲜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现在。 c:21

在娱乐业和形象政治的时代里,政治话语不仅舍弃了思想,而且还舍弃了历史。 c:25

特伦斯·莫兰认为,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断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他说,没有了连续性和语境,“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 c:35

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c:52

戴维·里斯曼说过,在印刷术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药,所以审查者们才需要穿着肃穆的长袍来熄灭点燃的炸药。 c:20

第10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在教室里,娱乐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在电视上,娱乐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c:17

像字母和印刷机一样,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 c:46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c:78

电视通过摒弃教育中的顺序和连贯性而彻底否定了它们和思想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c:48

因为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c:32

你应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c:14

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 c:27

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c:72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c:46

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c:47

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c: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