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65 lines (239 loc) · 36 KB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65 lines (239 loc) · 36 KB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

施琪嘉 - 心理榜-心理学研究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

自序: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c:28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c:643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c:645

第1章 看见·与我的内在小孩对话

内在小孩的想法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是不太一样的。 c:318

那一刻,我体验到了极大的恐惧。所以,我估计,原初胎儿分娩出来以后变成婴儿的过程的感受也大体相同。 c:12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瞬间便要大声啼哭。为什么孩子要大声啼哭?因为他不会呼吸。只有在这种大声啼哭的过程中,氧气才能进入肺部。 c:116

如果你无法回忆起这种感觉,那么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感觉不仅是一种新奇的感觉,还会是一种恐惧的感觉。 c:155

因此,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感觉应该是不信任、不安全,仿佛自己可能活不下来,特别惊恐。也就是说,婴儿的内在世界不会是特别安静的、温顺的或对周围的环境特别友好的。 c:512

第二节 理解·他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特别安静、特别乖的内在小孩,但是退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隔离外界 c:98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这并不是溺爱。我们满足的正是内在小孩提出的种种要求。 c:587

一个状态特别糟糕的人,在他的内心世界,必须让自己变得特别重要、光芒四射、具有“神力”,不然他就难以生存。 c:613

第三节 辨别·内在小孩也有“上帝”与“恶魔”吗

●怪力乱神:孩子早期的很多体验会留在躯体上 c:23

一个孩子内在的好和坏取决于他的感受。 c:198

孩子生命早期形成的奇奇怪怪的不良体验就这样停留在他的躯体上。 c:231

如果你在孩子早期能允许自己被孩子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孩子长大以后,当你年老时,他就会对你充满感情。 c:494

第四节 分类·不同时期的他有哪些表现

●01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上帝”般的感受●26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微笑与获得爱●6~10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自恋与探索 c:225

如果按照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类,1个月内自闭期,26月为共生期,610月为孵化期,1016月为实践期,1624月为回归期,24~36月为客体恒定期。 c:288

“上帝”般的感受,能够让最早阶段的内在小孩顺利成型,帮助他逐渐对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c:246

弗洛伊德看着这个画像对费伦奇说:“我终于明白这几百年来,为什么人们对蒙娜丽莎如此着迷,是因为她的微笑不是成年人的微笑,而是一个婴儿对母亲的微笑。” c:183

微笑是一个主动社交的信号,是一个愿意跟他人建立关系的信号,这时,内在小孩的主题就是获得爱。 c:312

易激惹指不适当反应过度的一种精神病理状态,包括烦恼、急躁或愤怒 c:53

第2章 疗愈·照顾我的内在小孩

受伤原因公式:在任何阶段没有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内在小孩都可能受伤 c:128

恰当、稳定和持续是对孩子的内在小孩的形成非常重要的3个因素。如果这3个因素有缺失,就容易形成创伤的内在小孩。 c:526

第二节 爱·缺乏爱的伤痛感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可能内心是一个非常贪婪的“恶魔”,可能对于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欲。 c:197

他的一双手上要有食物,这是一种要占有的表现。 c:24

因此,在心理学上,我们强调母乳喂养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母亲的爱。 c:233

缺乏爱的孩子有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贪婪,他是个饥饿的孩子。 c:366

如果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嫉妒就表现为对男性的敌意,但是也有可能表现为对任何其他人的嫉妒。 c:138

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人变得比较温和,变得比较友好、友善,变得单纯而没有什么心机,那就是小时候父母给孩子的足够的爱。 c:625

第三节 陪伴·缺乏陪伴的孤独感

这就是某些心理学家提到的镜映过程。科胡特认为,人是自恋的,但是自恋的过程需要将另外一个人作为镜子,在这个镜子里看见自己后,就形成了自我。 c:319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因为猴子、猩猩对着镜子时,能够看出镜子里的形象是自己。但是,鹅、鸭子,甚至是狗、猫,看到镜子里的东西后,就会攻击,说明它们没有认出镜子里的形象是自己。 c:86

第一个表现是特别黏滞。在成年人的依恋 c:90

这种类型的依恋关系,被称为害怕型的依恋关系。害怕型的意思就是,害怕早年没有陪伴的经历再一次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内心非常渴望陪伴。可是在现实中,这种害怕却扭曲了他的行为,使他做出的决定和行为反而导致了关系的崩解。 c:329

第四节 夸奖·缺乏夸奖的自卑感

求夸的孩子,可能内心是特别自卑的。 c:171

也就是说,最后他的落脚点都在“我”上。 c:16

求夸奖成瘾的特点就是对被人夸奖有某种病理性的嗜好,甚至有时他的求夸奖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c:202

其实这在人际关系中是最糟糕的,因为他没有共情能力。在一个情境之下,我能够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并且我能够让别人知道我是怎么想的,这就是高度的共情能力。 c:465

这就是求夸奖的人的一个表现,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夸自己上;同时他可能还会说别人的坏话,最终这个坏话也可能会落在你的身上。所以对这种人你最好敬而远之。 c:261

第五节 玩耍·缺乏玩耍的紧张感

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这种内在小孩的表现就是“直男”。在很多事情上,他觉得自己想的就是对的,别人说的玩笑话都是真的。他们有可能情感不丰富,思考的问题也主要在理智层面,并且是基于他自己的逻辑的理智层面。所以有时,他很难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c:166

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模拟逐渐获得的情感体验。 c:202

认真、较真和他不会开玩笑、不懂得变通是两码事。这种人不只不会开玩笑,真正的直男是真的不近人情。 c:39

真正的直男是不近人情的,木心[1]说无知的人最薄情,这种无知不仅指不识字,还指缺乏常识,没有见识的人。 c:249

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都喜欢玩,都喜欢跟父母玩。所以一个不被允许玩耍的孩子,他内心的心理空间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玩耍可以扩大一个人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大,意味着你有更多的妥协的能力、抗顿挫的能力和反思的能力,这当然很重要。 c:467

能够玩耍的孩子的内在小孩应该是很有趣的人。 c:315

第六节 道歉·缺乏道歉的委屈感

他为什么会纠缠不休呢?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存在着一个很委屈的内在小孩、存在着一个小时候父母从来不跟孩子道歉的内在小孩。 c:216

在所有复杂情感中,委屈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情感。委屈常常是因为愿望不仅没有被满足,而且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理解。道歉意味着你看见了他,你安抚了他,并且你还理解了他。这么复杂的一个过程,一句道歉就能使委屈通过被看见、被理解、被安抚,得到释放。 c:365

第七节 共情·亲爱的,我在这里

如果一个内在小孩的父母在他小时候没有与他很好地共情,那么孩子的感觉就总是不对劲。 c:98

有句老话叫作“三分寒、七分暖”,也就是要让孩子处于微冷的状态,而不是把他包裹得特别严实。 c:51

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会让人们因为看到别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体验做那些事情的感觉,并产生同样的神经反应。这种现象就是共情。 c:229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或者即使陪伴孩子也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且也没有给孩子很多游戏的空间的话,孩子的心智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共情能力也会比较差。 c:216

第八节 恐惧·动不动就焦虑,该怎么办

具有恐惧的内在小孩的人的特点是,动不动就哭闹,感到害怕,好像天要塌下来了,或者好像周围有鬼一样。 c:108

刚才描述的只是正常分娩过程带给内在小孩的存在恐惧。事实上,在母体内的胎儿时期,也有很多情况会引发存在恐惧,比如母亲的健康状况不佳,或者母亲的情绪不稳定,等等。 c:78

早年存在比较强烈的恐惧的人,内在有一个特别恐惧、感觉要死了的内在小孩,那么他成年以后做的很多事的根本和基础都是要让自己活下来,至于活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总之一定要先活下来。 c:151

第九节 羞耻·为什么总感觉自己很丢脸

如果一个人拥有羞耻的内在小孩,那么他的自我价值通常是跟别人有关系的。这就是所谓的“他我”,指的是你不是你自己,你活在他人的世界中。他人怎么看你,构成了你的世界。很多人做事情、做选择时往往会想,父母怎么看我、别人怎么看我,反而很少思考我自己是不是想这样做。 c:308

第十节 被抛弃·怎么找回失落的安全感

本节概要:有被抛弃感的内在小孩●父母原型:对孩子来说,承担父亲、母亲角色的主要照顾者●社会现实:父亲角色缺失●被抛弃感的影响○形成害怕型依恋关系○对他人保有较大的距离感○难以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反向形成:特别亲近人、特别依赖人 c:78

男孩跟在父母身后一路哭着喊着追到村头,拉着父母的衣服,求他们带自己一起走。 c:11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有被抛弃的感觉,他在现实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害怕型的依恋关系。但是,在发展亲密关系时,他经常呈现出一种抛弃和被抛弃的关系。 c:213

一个人如果在幼年被抛弃,就会产生对别人的敏感和不信任、对亲密关系的怀疑,这可能会影响他日后的人际关系。 c:212

第十一节 空虚·怎么应对悲观无助的时刻

一生中发展共情能力的两次机会 ○婴幼儿时期:从父母那里感受爱 ○有孩子以后:从孩子那里学习爱 c:137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养大,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感觉到声音、腔调、味道,进而慢慢地听得懂、看得懂养育者对他的态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应该感受到的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 c:389

第十二节 哀伤·如何理解眼泪的意义

婴儿的高度敏感、生存焦虑、不被理解、分离焦虑,都有可能引起他的不停哭闹。 c:90

亚斯伯格类婴儿是指智力超常、在数学或者音乐方面有特殊天赋的孩子。这类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度要远远高于我们正常的人。 c:148

他对外面的声光味等信息的感觉精度、处理速度、感受深度、感知范围,都远超一般人。 c:112

而高敏感型的人对信息的感知是纤毫毕现的,不主动消融偏差,反而把细节放大凸显。这样的结果就是他对外界缺乏容忍度。 c:121

哭闹是孩子求生的一种本能,所以,当他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不安全时就会哭闹。这是存在焦虑的表现。 c:142

第三类情况,孩子的哭声里有特别多的委屈,他总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 c:120

第四类情况就是哀伤,害怕分离。 c:88

如果孩子特别爱哭闹,其原因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人类本能的对爱、信任和安全的诉求。 c:253

第十三节 悲悯·学会与情绪化的小孩共处

接纳、陪伴、言语关怀、亲密关系、皮肤接触等是平复情绪的好方法 c:106

首先,婴儿早期只有简单情绪 c:48

小孩晚上醒来时肚子饿了,但是他不知道这种感觉是饥饿,他感觉到的只是身体的不舒服。因此,如果醒来时妈妈不在身边,他就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c:21

恐惧则是人类甚至动物最深刻的本能情绪 c:105

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常常是只有简单情感的孩子。这类孩子,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没有经历足够的爱抚、眼神交流等情感发展的必要过程,也就没有体验过丰富的情感变化,所以他们只有简单情感,缺少了中间过渡,很少有复杂情感。如果孩子没有复杂情感,结果就是他能理解和表达的情感非黑即白,走极端,对于别人细腻的情感既不理解也不以为然。 c:196

就是因为诗人、作家都是情感特别丰富、细腻的人,他们的情绪细分颗粒度比较小,所以他们能够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细微的情绪变化,也能够用文字高度提炼各种情感,因此他们能把一个特别复杂的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 c:98

在小孩失控的时候,还有一招,就是抱住他。一个小孩处在失控的状态,就说明他的内在处于一种特别无助、特别弱小的状态;当他被紧紧拥抱时,他就觉得自己被母亲看见、接纳和保护了。 c:266

第十四节 告别“我不行”,不再否定自己

对于有创伤的内在小孩来说,“我不行”来自父母的贬低,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 c:132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有一个现象叫作“被成功摧毁的男人” c:38

“孩子会在妈妈(父母)注视自己的喜悦眼光中看到自己。” c:303

国内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网名就叫“天下第二”,他取这个网名背后的哲学观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不要做第一”。 c:60

实际上,把一个孩子搞得不行的父母可能自己的内心就是自卑的,他觉得自己是不行的,所以他不允许孩子超过自己。因为他早年被他的父母贬低,所以他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是希望孩子特别厉害,而另一方面又在潜意识中压抑孩子。 c:177

对孩子特别严苛的父母要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自己是不是曾经被自己的父母羞辱过,所以在潜意识中,甚至是有意识地以同样的方式羞辱自己的孩子。 c:205

第十五节 告别“我不配”,不再忽视自己

我不配”的内在小孩是怎样来的呢?它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蔑视。 c:129

即便偏心的父母表面上假装要一碗水端平,但孩子们还是会知道父母的真实态度。 c:94

不得不说,在中国家庭里,最受偏爱和重视的就是长子,独子就更不用说了。 c:19

还有一类被偏爱的孩子,即有重病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有重病的话,他会不会遭到父母的嫌弃呢?不一定。相反,父母可能会非常内疚,觉得没有照顾好孩子,所以会对这个孩子特别照顾,尽力弥补这个孩子。 c:18

有的孩子之所以形成了“我不配”的内在小孩,就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态度 c:115

另一个“我不配”感受的来源是自卑心理导致的自卑行为 c:116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来呢?简单地说就是用关系治疗关系,用好的关系覆盖坏的关系。如果他有幸碰到一个人,这个人坚持追他,并且能够在关系之中逐渐滋养他,那么他就可以慢慢地把内心中的“不配”变成“配”。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幸运的人碰得到。 c:296

第十六节 告别“我不好”,不再攻击自己

有一个统计,有童年创伤的人,对于坏的东西、对于别人的眼神、话语、话语中贬低的词特别敏感,而对于称赞和夸奖通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c:231

可是父母为什么会对此那么在意呢?因为孩子的不好让他照见了不好的自己,他把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他的“我不好”内在小孩会提醒他:我的孩子不好,是因为我不好造成的 c:153

可能在其思绪中不会有这么恶毒,但是在母亲内心,她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她对孩子的烦躁真的是无名火,是无来由的。 c:54

父母可能对孩子有天生的敌意。 c:41

其实父母在意识层面是真心希望孩子好的,但在潜意识层面,如果父母不是这么认为的话,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接收到你的信号,你的潜意识想让他怎么样,他真的就怎么样。 c:176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当自己真正感觉到“不好,想要把自己消灭”的时候,把自己划伤、抓伤都是轻的,严重的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c:29

所以她后来明白了,妈妈抱着孩子去自杀,是因为她在那一刻真的特别绝望,彻底认为自己不好。 c:25

因此,更好的方式是主动去建立这种滋养关系。通常那些感觉“我不好”的人很少主动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如果你一旦意识到自己有“我不好”的内在小孩,并希望能破解它,在冥冥之中,在你的潜意识中,你就会去找那个能够帮助你的人,比如治疗师、闺密;这些人会让你觉得,其实你没有你认为的那么不好,其实你很可爱。当你自己接纳了这些对你的积极评价,你的人生逆袭和命运翻转就开始了。当好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把那个不好给覆盖掉。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看你自己是否有这个缘分和运气,碰到你的真命天子。你今天就可以去找找。 c:213

第十七节 学会自我释放,不再压抑自己

释放有很多方法,最为常见的释放就是言语的释放。 c:129

法国哲学家拉康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赖以思考或表达的唯一途径——语言,只是“他者”的言说。 c:147

第一,没有绝对的自由,你只有能够接受现实中的一些不自由,你才能变得更自由。第二,你的自我释放,不能张扬到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受到伤害。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不是真正的自我释放。自我释放是一个温和的、自然而然的、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状态。第三,你在自我释放的过程中会产生某种成就感,包括你有没有兴趣。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使不完的劲儿,很有成就感,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就说明你在释放自我。 c:382

第十八节 学习自我认同,不再怀疑自己

第一种,出生以后生理上的性别认同。 c:48

第二种,跟父母的指定有关系。 c:58

第三种,跟社会自我认同有关系。 c:64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提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气质,一种叫男性气质,另一种叫女性气质;他还特意为此起了名字,就是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叫作阿尼姆斯,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叫作阿尼玛。 c:202

你的自我认同在哪个级别,取决于你的眼界、你的见识。 c:203

第3章 整合·活出爱与新生的自我

本节概要:寻找自己的赤子之心●保有赤子之心的人:家庭富有、单纯、友好●为何穷人很难提升自己的阶层○需要尽全力养活自己○被提前孵化●如何保持和挽回赤子之心○商场购物:用钱安抚自己○医院消费:在医生那里寻找母爱的感觉○营造类似于母亲的环境 c:42

而要孵化自己,首先就要消除这种内在匮乏感。 c:150

什么人最有乐趣?内心充满希望的人最有乐趣,于是他努力工作的过程就是有意义的,内心就是充实的、有价值感的 c:260

第二个就是医院消费(hospital shopping),就是频繁去医院。 c:42

大概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叫作自闭期,就是他自己跟外界不要有联系。 c:30

这里所说的妈妈是广义的,并不单指妈妈这个人,而是一个环境,我们把这个环境叫作母亲环境。 c:21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场所,特别是服务行业,会刻意打造舒适的环境,这其实就是要营造类似于母亲环境的氛围。 c:57

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个人如果内心特别简单、单纯,你就会发现他呼出的气息都是香的,没什么异味;而一个心事重重的人,老是费尽心机,老是生闷气、焦虑,导致消化不好,他的口气就不好,年纪轻轻的,皮肤散发的味道、口里散发的味道都不好,这个人就很难回归赤子状态。 c:202

第二节 潜能·如何开发自身未知的优势

海明威有这样一句名言: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c:230

荣格为35岁以后的向内探索起了个名字叫自性化,就是他对纷繁、纷扰的事情不感兴趣了,转而对大自然、对某种神秘现象、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对自己内心某种灵光一现的感觉和想法特别感兴趣。 c:243

形而上的潜能可能才是最大的,也就是一个人的不一样的眼界。 c:113

人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你探索自我的过程也是无可限量的。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乐趣,你会突然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这种乐趣可能要远远高于你在世俗中能够得到的一切物质上的乐趣。 c:324

如果你找到一条向内探索的途径,这种潜能能让你产生对人世的新看法,影响你对整个宇宙和对自己的看法,这个乐趣是不足以与人道的。 c:256

第三节 整合·如何与更好的自己融为一体

第一点,要能够了解自己的身体,明白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 c:108

要去了解自己身体以及理解自己身体传递的信息。 c:78

在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停留在自己和内在的自己对话中,而不是和现实。 c:197

第一个是要关注自己的躯体,第二个是关注过往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第三个是关注内在的自己,通过冥想等的引介理解另一个自己,第四个就是关注自己的梦。 c:205

第四节 内在小孩如何影响怀孕和生育

本节概要:内在小孩对怀孕和生育的影响●内在小孩对怀孕的影响○重男轻女○对女性身份的不认同○对孩子抱有敌意,影响孩子的生长○创伤的隔代传递●内在小孩对养育孩子的影响○断奶的痛苦和纠结○在养育过程中表达创伤和治疗创伤 c:27

这就说明怀孕真的跟心理有关系,因为领养了孩子就意味着精神上没有什么压力了,结果就怀孕了。 c:37

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当然她就会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抱有敌意。 c:80

这种内在小孩会影响怀孕,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时候这种内在小孩还会隔代传递。 c:78

一个内在小孩,或者说一个母亲的内在小孩是怎么样影响下一代孩子的,这也叫作创伤的代际传承。 c:54

在养育方面,内在小孩的影响就更大了。 c:17

当她的孩子治疗了她的乳房疼痛以后,她突然醒悟:她的妈妈曾经那样对待过她,她不应该再这样对待她的孩子。 c:20

所以在养育的过程中,身体出现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症状,既是创伤的表达,同时也是创伤的治疗。 c:142

这些例子都表明内在小孩受到伤害后会影响自己生育和养育。 c:17

第五节 青春期的内在小孩有什么特殊之处

●肌肉型的内在小孩 ●有萌发的性冲动和对性的好奇 ●有很强的羞耻感 ●会产生自我认同的问题 c:27

小时候有些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可能会在青春期的时候表现出来。 c:82

一个人如果特别执着地锻炼身体,往往是因为他内心有一个自卑的孩子,所以他想通过外形的强大、肌肉的健壮,让自己感觉好像变得更加强大。 c:186

要记住,这个年龄的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行为是不受控制的。 c:25

家庭作为一个能让孩子的种种冲动平安着陆的港湾,家庭的稳定和接纳,家人的陪伴和关心,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c:60

青春期有羞耻感的内在小孩的存在,导致了这个年龄段一个特别典型的表现,叫作余光恐怖综合征。 c:51

每一个青春期的内在小孩既是特别自卑的,又是特别自大的。 c:74

青春期的内在小孩的第四个特点,就是会在时间、性别、身份等问题上存在认同偏差或者缺乏认同感。 c:123

第六节 女人和男人的内在小孩有哪些不同

●女人的内在小孩 ○灰姑娘:离开母亲的呵护、遭受恶母的为难、得到男性的支持 ○公主:缺少爸爸的介入、离开母亲、放弃自己的优势 ●男人的内在小孩 ○哈姆雷特:在精神上杀死父亲,克服对父亲的恐惧 ○孙悟空:去挑战、去冒险、反抗权威、成为真正的男人 c:59

女人的另外一个内在小孩就是灰姑娘了 c:27

灰姑娘是中文的翻译,她的英文名字叫Cinderella,意思是“未知”,就是说一个失却母爱、被父亲忽略,还被继母虐待的女性,她以后的前途,她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未知的。 c:55

第一关,她必须离开母亲的呵护,比如,灰姑娘的亲生母亲死了。第二关,她必须经受恶母的为难。 c:62

第一个特点是她的成长中没有爸爸的介入,第二个特点是她到了某个年龄一定要离开她的母亲,远行或者远嫁,第三个特点是她在自我成长路上,无法再依靠自己以前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c:79

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很漂亮,教养很好,家境也很好,但是可能对事情的看法还停留在理想世界中,无法适应现实世界。所以,她跟丈夫的关系、跟同事的关系都不会那么好,原因就是,她的公主般的内在小孩把别人对她的照顾、对她的好都当成理所当然的,而自己却完全没有为别人奉献的意识。 c:138

因为儿子在内心中要战胜的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最终要放弃父亲的权威,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在精神上杀死父亲的过程。这并不是在生命上杀死父亲,而是说儿子能够克服对父亲的恐惧、对权威的认同,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c:98

男孩要去探索,要战胜他的父亲,要以他的父亲为模板,最后和父亲达成和解;而女孩则要摆脱母亲温柔的怀抱。 c:152

第七节 夫妻之间的内在小孩,扮演什么角色

●兴奋型:父母亲过度地照顾和保护孩子 ●挫折型:愿望得不到满足、被打击 ●施虐受虐型:不稳定的稳定 c:50

挫折型父母的特点就是,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孩子的一些愿望,父母都不满足,不仅不满足,而且给予打击 c:111

命运是什么?就是如果你的父母没有善待你,你的内心可能会一辈子都在寻找善待你的“父母”,可是你找来找去,最终还是找到了一段和虐待你的父母一样的伴侣关系,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悲剧的结果。关系如果老是在重复,就叫作移情,只有把关系改变了才叫作社会经验。 c:358

所以在创伤心理学里有一个特别心酸的名词,叫作不稳定的稳定,就是你打我,我们就吵架,只有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的关系才叫稳定,这是不安全的安全 c:201

有好的父母当然就有一个好的关系的延续,有坏的父母,这种关系就会以创伤的方式传递下去,我们叫作创伤的代际传递。 c:173

第八节 老年人的内在小孩会有哪些影响

苏珊·桑塔格的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王国,一个叫作健康王国,另一个叫作疾病王国。每个人都喜欢待在健康王国里面,当健康王国的国王,但是迟早我们都会成为疾病王国的国王。” c:26

有疾病的内在小孩有两个,一个是恐惧的内在小孩,另一个就是撒娇的内在小孩。 c:106

老人因为生活圈子的日渐萎缩,他的内在小孩的孤独感会更加明显。 c:71

亲情、天伦是解决孤独的内在小孩的最好途径。 c:103

所以回过头来讲,如果你作为子女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就不要怨外面销售养生品的那些小伙子、小女孩。他们之所以能够销售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比你还了解你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要。 c:79

因此,不是说老人就一定要退出社会和历史舞台,而是说他自己要在内心中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c:81

因为当一个人老去的时候,他就渐渐失去了和世界的联结,怎样才能够帮他建立联结呢?就是在现实中送她一个孩子。 c:139

而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家庭里,生活在那些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加上中国传统的父父子子的纲常道德约束,老年人基本上不担心自己活得没有尊严。 c:38

第九节 职场关系中的内在小孩

职场关系可以分成4类○分别在AB两端:特别远的关系○陌生人关系:比如快递小哥○同事关系:比陌生关系近一点○亲密关系:办公室恋情 c:37

移情的意思是过去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对你的,你就会把这种关系用到以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包括职场关系 c:208

通常来说,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在现实层面的,但是如果在和同事相处的过程中,你的内在小孩,而且是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在起作用的话,你在职场中的关系就不再单单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之中,而常常是被代入到过去的某一时刻之中。 c:23

在比较近的关系中就容易出现所谓的移情,在能够移情的关系中,内在小孩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c:73

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是没有被照顾过的,当在工作中有一个人来照顾你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特别温暖,你就愿意跟他亲近,这时候你们就进入了第四类关系,那就是亲密关系。 c:64

所以职场关系最好不要糅入太多私人感情或形成帮派。 c:52

在职场中最常见的一种关系,就是类似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c:25

职场中的批判者的主要表现就是他在团队里不合群,不是说他脱离团队,而是每当团队有什么事的时候,他都跳出来提意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是个刺头,不招人喜欢。其实这一类人因为得不到爱,所以他的内心是比较脆弱和自卑的,但会以刺头的角色出现。 c:69

在兄弟姐妹型的职场关系中还有一种角色就是败家子,这类人为数不多,但他带有很多负能量,可能自己的个人生活也不是特别幸福,对人也不是特别信任。 c:33

还有一种特殊的角色,就是老板的宠儿。 c:22

识别职场关系中的这些人,利用这些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打造有利于自己职场发展的关系氛围,对于给自己铺平一条职业发展道路是很有帮助的。 c:67

第4章 结语&答疑

一个人的内在小孩,特别是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和人生的方方面面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决定了他的命运。 c:83

我们疗愈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这才是最大的疗愈。 c:312

答疑1·母亲的回归,任何时候都不晚

荣格曾经对人的成长阶段做了划分:015岁是母亲阶段,1535岁是父亲阶段,35岁以后就是自行化解。 c:73

从婴儿到幼儿到儿童,然后到青春早期、青春期,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世界观、进行生理发育的时期,而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换句话说,在孩子的内心中,他的内在小孩和他的身体成长实际上是不一致的。可能某一方面在不同的时刻起了主导作用。 c:52

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适度的爱,这份爱让他觉得很舒服,对他来说是有界限的,是包容的,那么这个孩子以后就不会无边地索取。相反,那种对父母无边索取的孩子,实际上他的内心并没有得到满足。 c:151

当孩子得到了母亲的爱的时候,他就达到了和年龄相符的心智,但是在和妹妹竞争母爱失利的时候,他的心智就退化到了婴儿状态。当妈妈把他当作1岁的孩子来包容、照顾和疼爱的时候,这个孩子突然一下又恢复了5岁的心智,因为他知道他并没有失去妈妈的爱。 c:162

不过你跟自恋的人在一起,跟具有“上帝”感受的人在一起,会很难受,因为他不把你当作正常人,而把你当作他的臣民,当作蚂蚁,当成虫子。所以治疗师在治疗自恋型的人时,的确会比较困难。 c:40

孩子会因为和母亲的分离产生极大的焦虑,但是母亲的回归能够瞬间治疗这种孩子因丧失母亲而产生的焦虑。 c:43

母亲的回归,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c:123

成瘾行为有两种,一种叫依赖,另一种叫成瘾。依赖常常是心因性的,那么成瘾基本上就是物质性的。 c:92

以前的我是典型的关系破坏者,想要陪伴,结果却把对方推走了。现在我看到了这点,可是对亲密关系还是渴望更多陪伴,该怎么发展起来呢? c:35

答疑2·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c:52

感觉我的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就是这样,既自卑又以自我为中心,我该怎么对待他,或者说该怎么跟他相处呢? c:23

在母亲环境中,他能够感觉到某种稳定性、某种恒定性。所以,母亲形成的某种规律对孩子内心的稳定来说基本上是一辈子的。 c:126

人无癖好不可交,你要形成自己的癖好,哪怕是很小的癖好。 c:136

父母应对孩子道歉,这是很多成年人的内在小孩在等待的。 c:32

所有的话语在一个委屈的孩子面前都不如“对不起”这3个字有效。 c:71

用现在的语气安抚过去的你,这是最有力量的。 c:140

一个小孩感觉到自己得到的陪伴不够、被爱不够的时候,他就会在内心寻找一个更理想的父母,这个叫作自恋的想象。 c: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