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03 lines (202 loc) · 37.7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03 lines (202 loc) · 37.7 KB

曾奇峰的心理课

曾奇峰 - 心理榜-心理学研究

精神分析,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充分地成为自己,拥有健康和强大的人格。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放被压抑和扭曲的人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书应用4大生活场景,覆盖自我认知+关系洞察+情绪管理+科学育儿;囊括精神分析核心理念,针对性解决生活中的最重要议题,为你写下治愈心灵的药方;系统讲解心理咨询真实操作流程,是送给每一位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心理自助手册。

推荐序

有人学心理学,是想成为某某家。  有人学心理学,则只是日益成为他自己。 c:155

比方说,针对一种现象,扔出一个高明的解释。对这份高明的解释,你容易产生佩服,但同时,你可能对于这样的解释和抛出这个解释的人产生了一种距离感。 c:45

我说难怪会有这样一份遗憾,真不妨试试,在写作时,把想象中的读者放下,就按照自己的感觉写。 c:11

别人的真理,必须经由你身体的检验,才能成为你的真理。 c:407

推荐序

人的痛苦,无非是求而不得。 c:285

学习一门学问,捷径就在于直接跟这个领域顶尖的人学习,越顶尖的人,带给人越轻松、越本质的学习。 c:172

序言: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

心理学除了可以解决我们的一些问题,还非常好玩。心理学最好玩的地方,是满足我们对自己的好奇心。 c:164

我们的所想、所感、所为,很多时候是被我们不知道、不理解的潜意识操控的。 c:239

精神分析学派跟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潜意识工作。 c:125

精神分析极重要的贡献之一,即发现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一个人的人格,事关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c:361

精神分析仍然是理解人类心智的最好模型。 c:108

我希望和你一起让心理学好玩一点,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变得好玩一点。 c:36

精神分析:你不知道的心灵面具

对梦的解释。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 c:110

世界上很少有用智力搞不定的事情。 c:55

第二,我们日常生活中犯的各种错误,往往呈现了自己的潜意识。 c:195

所有心理治疗的目的,都是扩大一个人的意识范围,换句话说,要尽可能地让潜意识意识化,或者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更加觉醒地活着。 c:496

一个人有很多自我攻击的行为,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多的就是作息不规律、熬夜。 c:201

退行就会导致意识范围缩小,也就意味着很多已经意识化的东西又一次回到潜意识。 c:185

获得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看心理医生是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最安全的方式。 c:582

相对于退行而言,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心灵知识的积累、人际关系经验的积累,而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一个或一些充分成长的人格的榜样。 c:346

因为我讲了太多的课,所以投射性地认为大家都知道这些内容,重复讲会损伤我的自恋。 c:50

第二种,亲密关系的一方在一个看法上存在扭曲,认为爱和依恋是弱小的表现。这种弱小感也会引起自己的屈辱感,投射给对方,就变成了害怕向对方直接表达爱和依恋,最后爱和依恋会变成对对方的指责。用指责替代爱和依恋的妙处在于,既表达了需要,又使自己免于屈辱,因为把屈辱给了对方。当然,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自己,却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c:272

群体之间的冲突也会制造很多投射,投射之后冲突又会升级,形成恶性循环。 c:45

一个人成长得越好,他就越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就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身上。 c:462

为什么一个人更愿意看手机而不愿意看自己的配偶,是因为看人会激活更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他无法承受的。还有,在象征意义上,手机可能是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沉溺于手机,是自恋甚至自慰的表现。 c:315

有个问题:什么是理想的人生?一个回答是:认知和情感生活都是饱满的。 c:339

所有精神科症状都有强迫性自虐的意义,自虐带来的痛苦可以抵消一些内疚。这些内疚感一般来自对父母的背叛感、幸福或成功之后的不配感,以及低存在感对持续自我刺激的需要(相当于我内疚,故我在)。 c:332

2.攻击性向外。与此相对的是向内。向内的攻击包括内疚、自责等,这也是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之一。 c:170

快乐是一种分离性的状态,意思是你快乐我就插不上手了,你不快乐我才有给你帮忙的机会,所以,孩子的快乐被妈妈认为成了“攻击”。所以,不允许别人快乐,是借关心对方的名义实施攻击。 c:208

青少年之所以沉溺网络,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释放攻击性,所以到网络之中避难。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c:216

文化是具有某种人格化特征的存在。它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都会有某种程度的攻击。我们的文化具有的特征,是预设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权利,如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权利。 c:100

对施虐的精神分析解释是,施虐者内心有婴儿期残留的与对方“同归于尽”的融合性愿望,以及对关系无所不能的控制。 c:169

美好不是用来分析的,而是用来欣赏和享受的 c:43

如果你是一个离开了学校参加工作的人,工作得比别人更加出色,能够通过工作获得更多的报酬以及自恋的满足。这就表示你充分而且象征化地表达了攻击性,说简单一点,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里面,你越生猛越好。 c:179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因为未成年人对规则的意识还不是太明确,他们内心有很多没有足够象征化的攻击性,他们要攻击下手的时候是不知道分寸的。所以从深层来说,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值得同情。 c:101

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如果我能够体会到被我霸凌的那些人的痛苦和给他们造成的创伤,以及对他们以后成长的影响,那我的自我意识范围就扩大了 c:17

我们每个人都是慢慢长大的,需要学习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 c:78

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c:478

跟别人比,你跟脏东西在一起的时间长多了,她也若有所思地笑了笑。 c:41

洁癖还会泛化到道德层面,这样的人会因为他人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拒绝跟他们打交道。可想而知,这种洁癖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c:146

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二是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他的表达。这也是一个证据,证明他的表达在掩盖真实的内心,所以没有价值。 c:376

一个人要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多远,才觉察不到一点点自己内心和现实的双重危机。 c:137

一是我描述了使用反向形成的人的内心风景,看得出来那是很耗费能量的。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这样内耗,他就可以把更多能量投入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去爱和创造。二是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人格的标准,就是活得真实,对自己和他人真实。揭示反向形成,就是还原真实。 c:182

做事情过度严肃认真,也是反向形成。这样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想通过犯错来攻击他人的冲动。 c:184

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们。 c:308

自我边界清楚是健康人格的最显著特征,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充分地成为他自己,并且同时尊重他人的边界,乐意看到他人成为他自己。 c:335

关系:从负担变滋养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活着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满足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需要。现代精神分析则认为,人活着最根本的动力,是建立和维持跟他人的关系。 c:304

成人身上没有新鲜事,成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婴儿那些特征变大或变形的结果。 c:215

如果女性仍受限于生物学的特征,那么她的容器就需要容纳物,乳房需要滋养的对象,她还会把自己具有这样的功能当成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损害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也会使她和孩子不能分化。 c:81

孩子的某种能力的削弱和丧失,都有可能是跟父母(有时候是父亲对孩子的自我过度侵入)的关系过近的结果,而从效果上看,这些受损的能力是送给父母的礼物,因为没有能力,就意味着不能“抛弃”父母远走高飞。 c:249

他回顾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他觉察到自己内心感受到的跟别人的距离是多少,以及真正的距离是多少。 c:48

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的态度是:你离我近还是远,跟我无关。 c:227

第一,我们没有获得别人的允许去评估别人的人格,这是对别人的攻击。 c:77

抱怨是一个人最大的不自由状态,因为此时你是婴儿,你需要别人哺乳才能活下去。 c:291

一是心理问题,至少有部分原因是自己愿意整出来的;二是摆脱它,取决于你是否从意识到潜意识真的想摆脱它。 c:196

你可能用早年的关系模式应对现在的任何关系。所以,早年没解决的关系问题都会在现在重现。或者说,你看起来活在现在,其实却活在早年的关系所制造的限定中。 c:133

痛苦超过限度,还可以滋生出一些殉难者的悲壮感,而幸福超过限度,诱发的就是自我攻击。 c:183

爱其所是,而不是爱我所愿” c:234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的是情感联结,你一讲道理,你跟她的情感联结就断了。如果人在亲密关系中总想推广大道理,那彼此的亲密感受也将越来越稀少。讲道理是判断对错这个级别的行为,是心理发育停滞在4岁之前的表现。 c:330

女人过度唠叨,是她的人格发展还部分停留在婴儿期的表现,也是没有“爱其所是”的表现。 c:154

所有与快乐、顺畅、亲密、兴奋、激情、美好有关的事情,底层都是性的愉悦(力比多的满足)。所以,性的压抑,就是生命力的压抑。 c:159

另一个画面是:柔和的灯光,煽情的背景音乐,玛瑙色的红酒,雪白的床单,细语调笑,各种助兴的用品……不需要我再啰唆,你已经明白生命被激活的程度差异了。 c:20

力比多升华之后,就变成了建功立业的力量。功成名就之后的快乐,本质上是一种扩大化的力比多满足。 c:56

父母如果在与孩子排泄有关的事情上过于严厉和焦虑,孩子可能会变得强迫,这是顺从父母的表现;或者变得过于散漫,这是对抗父母的表现,这都是排泄控制期的创伤。追求完美的父母容易制造孩子这个阶段的创伤。 c:93

事业成功是力比多升华后充分释放的副产品。 c:95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和维持一些有滋养的人际关系。 c:191

对他人有过高道德要求,是自己人格弱小的表现,因为他幻想着自己被高尚的他人保护。他无法独自在“零道德”的环境中存活下去。 c:234

人格不独立的人是没有底线的,因为他依赖权威才能活下去。满足权威的需要才是他的底线,是他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c:131

激情是创造力的延伸,两个鲜活的、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激情是不会褪色的。我们的文化对创造力是有些敌意的,创造力往往意味着背叛。 c:194

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其他任何人高浓度地介入,都可能成为问题。 c:97

对那些从无法共事最终变成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来说,他们潜意识里也许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分开,所以借共事冲突。 c:51

人为什么要有亲密关系?原因之一是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按照很多的规则行事,这其实是很压抑的,而在亲密关系中,那些规则可以被打破。通俗地说,可以以某种程度和某些方式“乱来”。但是,亲密关系有着自己的规则,你越是遵守它的规则,就越能享受在其中“乱来”带来的乐趣和滋养。 c:156

亲子关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后面的意义;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使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变得松动;三是找精神分析师。 c:400

“我是什么样的人、想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级别的问题。 c:79

耐烦的能力,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长时间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他还是他,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 c:315

当孩子处于放松的状态下,他不会犯更多的错误,而是会犯更少的错误。因为错误经常是潜意识故意犯的,用以反抗他人对自己的过度控制。 c:278

一个合格的爸爸,应该在家庭关系中制造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不是允许母婴这样的两极关系的存在。 c:163

单亲妈妈”应该改为“独立女性抚养者”。另外,单亲爸爸或者说独立男性抚养者也越来越多 c:24

充分哀悼后的状态是:你可以全力以赴活在当下,活在现在的关系中。总的来说,一个人哀悼的能力几乎等于自身成长的能力。 c:233

个体的以及文化层面的一个荒诞的歪曲认知,就是把能力本能化,意思是某些能力只有女性才能有,另外一些能力只有男性才能有。 c:45

养育一个健康孩子的妈妈,应该是粗心而阳光的。粗心,对应的显然是男性的“愚笨和麻木”;女性的“无微不至”,随着孩子的长大,愈加清晰地成为母亲和孩子关系中矛盾的根源。 c:225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随时都要警惕自我感动、感动别人和被别人感动。因为感动的同时是智力剥夺,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和不可告己的目的。 c:352

永远不要僵化地评判孩子,或者把孩子评论得僵化了。 c:227

为人父母需要有战略家的眼光。竞争到最后,是全部知识的竞争,以及人格层面的竞争。 c:218

父母的这种潜意识有可能来自他们把自己的弱小投射给了孩子,自己就只有强大,孩子就只有弱小,这样就能够维持这种照顾和被照顾的关系。 c:23

夸大自己给孩子造成的创伤,也可能是一个自恋的表现。因为我们伤害他人的能力越强,就表示我们越有资格自恋。 c:122

要让孩子们不恶性竞争也很简单,就是在他们冲突的时候永远相信他们只是在逗着玩,而不是在拼命。 c:97

另外一个动力学解释,就是当父母内心里有伤害孩子的愿望的时候,这个伤害在超我的打压之下,就会扭曲变成对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的过度担忧。我们以前经常说“过度的担忧就是诅咒”,就是这个意思。 c:130

你不知道的情绪密码

抑郁是因为愤怒转向自身。 c:188

如果只说一个对抑郁者的建议,那就是找人玩、找事做,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外界。 c:244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加上一个认知——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焦虑有时也叫作预期焦虑。 c:183

临近考试前的处理措施不是精神分析,而是对症治疗。比如做放松训练,直到能够迅速做到放松为止。 c:48

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替谁承受和消化焦虑。父母替孩子承受和消化焦虑,那就是合格的父母。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经常是孩子替父母承受和消化焦虑。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孩子有时候“装出来”学习的样子,其实是在扮演心理医生“治疗”父母的焦虑。 c:213

抑郁、焦虑和恐惧,是人类三大基本负性情感体验。 c:198

低价值感更多与人格层面的自我攻击有关,而与现实成就无关。有一无所有而自信的人,也有功成名就还自卑的人。 c:185

人活着最大的幸福,来自享受有滋养的人际关系。 c:191

恐惧的时候,尤其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我为什么恐惧,谁需要我恐惧,以及恐惧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有思考参与的恐惧,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恐惧了。 c:288

2.1~4岁,排泄控制期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是控制和被控制。在成人身上的表现是:各种强迫症、过度吝啬、不知变通、收藏癖、对权力成瘾等。 c:58

成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内心的和跟外界的冲突,而是控制住那些冲突,以及能够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卫自己的“幼稚”部分继续“幼稚”。 c:193

对自己的敌意的觉察或者说对什么属于自己、什么是属于别人的觉察,是心理学最本质的东西,它关系到一个终极问题:我的边界在哪里? c:198

所以关于投射,要随时随地觉察,多解释几次或几十次。我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自己投射给别人的,以及哪些东西就是别人的。 c:88

活在当下与安全感。活在当下意味着你对现实的感受和判断没有被过去“污染”,没有被幻想扭曲,也没有被同样是幻想出来的未来“恐吓”。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有能力应对常态下的一切。 c:151

当孩子完美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如果父母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的话,他们会觉得跟孩子融合了,这个会让他们的存在感大幅下降。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取得了成就之后,他们不是采取赞美的方式,而是采取一种挑毛病的方式以避免跟孩子融合。 c:145

国际上公认的心身疾病的目录如下:  ——肥胖症  ——支气管性哮喘  ——风疹  ——胃溃疡  ——偏头痛  ——十二指肠溃疡  ——胃炎和十二指肠炎  ——高血压  ——应激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皮炎和湿疹  ——肠易激综合征  ——原发性张力亢进  ——痛经  ——张力减退  ——消化性溃疡  ——痉挛性斜颈  ——牛皮癣  ——多发性硬化  ——其他类型的头痛  ——背痛  ——耳鸣  ——昏厥和虚脱  ——经前综合征  ——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 c:53

你需要爱和被爱,但这些需要让你觉得弱小和屈辱,所以你总是用愤怒表达跟他人的亲近,久而久之血管受损。愤怒是爱的不完整感知和表达。证据之一是很多人只对自己真正在意的人愤怒,而不屑于对陌生人愤怒。 c:117

你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自我,没变成自己的精神支柱,你幻想可以依赖一个人,但又知道这并不真正可靠。背痛在提醒你,依靠他人是一件痛苦而危险的事情。 c:54

因为精神分析师是不会代替来访者面对他的现实冲突的。我们管的是什么呢?我们管的是在现实冲突的情况下,人的内在怎么运作。所以我们关心的是现实之外的事情,是内心的事情。 c:70

当我们的人格足够强悍的时候,当我们的人格比较少地向内攻击的时候,我们面对一般人认为哪怕是很大的问题,都可能会应对自如。但是如果我们的人格本身就弱小,有很多的自我攻击,在微风之下都摇摇欲坠的时候,那么遇到狂风大雨,就可能会破碎一地。 c:211

他说有钱人实际上得了抑郁症之后,最好的办法不一定是去看心理医生,他可以购买一些让自己高兴的物品。有的人可能是购买衣服,有的人可能是购买房子,还有的人可能是购买飞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在情绪有点低落的时候,如果能够满足一下购买欲,情绪会好转。 c:76

有很多人在没有抑郁的时候,没有通过自我功能的发展来获得足够的金钱。 c:13

一致性的反应,往往是共情的基础,但互补性的反应也是共情,只不过共情的是另外一面,互补性的反应,可能更多是共情到来访者的超我,一致性的反应可能更多是共情到来访者的自我,所以,来访者的超我、自我、本我几个方面都是需要我们共情的。 c:108

来访者所面临的问题,是他要从本来已经有七八十分的人格健康水平再往上提高几分,这种情况对于咨询师来说压力就蛮大的,这就考验咨询师人性哲学方面的东西了。 c:15

心理咨询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心理咨询倾向于针对有轻微、短暂的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如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冲突和职业选择困难等,使用的方法是教育、劝告或建议等,咨询次数从第一次到10多次不等,极少超过20次。心理治疗针对的是有更严重问题的来访者,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目的是解决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有更严格的设置,咨询次数从几十次到几百次不等,甚至终生。 c:78

心理治疗有学派之分,也叫治疗取向。我个人的治疗取向是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动力学。 c:41

人格基本健康,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基本自我功能完善,总体来说,活得还算不错;二是不能“太健康”,过去没有内心创伤、现在没有内心冲突、活得只有快乐的人,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因为他可能没有共情他人纯粹的心理痛苦的能力,粗暴一点的说法就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有一点病”,但不能“病”得太厉害了。 c:127

公认的“大路”是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c:164

根据研究显示,一个心理创伤如果自然修复需要2年,通过心理治疗只需要15次(一次50分钟)。 c:101

心理治疗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治疗,意味着我们跟来访者的关系更多的是理解他的情感、行为、语言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像来访者的行政领导一样,指出这个地方说得不对,应该怎么样 c:79

咨询关系,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督导关系,是咨询师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c:42

咨询师有一个原则,来访者想告诉咨询师什么比咨询师想知道什么要重要得多。 c:184

永远不要问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在那里等着。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变成一问一答这样的关系,就不具有探索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意义。比较好的做法是给来访者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他自由地说话。如果咨询师一定要提问的话,可以提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提过于封闭的问题。 c:129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你问一问这位亲友:“我这样做,让你舒不舒服?”如果你所做的让他不舒服,那就表示你肯定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改变他。如果他觉得你这样做让他很舒服、让他很受益,那么你就是真正在帮助他。 c:149

免费的咨询疗效甚微,因为这是在重复跟父母的关系,而且咨询师的免费工作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施恩的压力,让来访者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并且要以好转来报答咨询师。 c:88

特鲁多医生有句名言:“医生的工作是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c:126

纯粹的宣泄疗法已被淘汰,其原因是宣泄能够起到短暂让内心平静的效果,但不能持久,因为它没有让我们理解情感。 c:66

4.新的关系制造新的认同。咨询师作为某种榜样被来访者模仿,让他能够像咨询师一样去思考、去处理问题和活着,这个现象被称为来访者向咨询师“租借自我功能”。 c:88

我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你认为不穿颜色沉重的衣服,压不住你的风情万种和光彩夺目。 c:32

2.解释因果。解释现在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出于过去的那个原因。 c:27

他把过去跟妈妈的关系转移到了现在和我以及和老板的关系中,这就是所谓的“过去在现在重现”。 c:31

咨询师和来访者所有谈话的内容都应该聚焦在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上面来。 c:82

咨询师真诚的态度,有时候比使用技术还要好。 c:45

咨询师能做的是改变你这个人,实现你在人格层面的改变,或者改变你对现实的态度,但是不能够改变现实本身,咨询师需要明确工作的界限。 c:173

咨询师不愿意解决来访者内心的迷茫,就是他认同来访者保持糊涂的结果 c:13

我个人不太建议直接让来访者对他和咨询师的关系以及咨询的效果进行打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就相当于把来访者置于评判我们、比我们高的位置上面,这显然对我们的工作不利。 c:30

你觉得你过马路都害怕,有多少是20岁的你,真正觉得害怕的你占百分之多少,只不过是你在代替奶奶担心自己? c:21

就是要相对比较精确地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c:36

我们如果从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说,活着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选择,由自己来选择还是由别人来选择,是决定一个人生命的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不认为它是第二个因素,我认为它是最重要的因素。 c:215

第三,当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他不可避免地会跟我们形成个人之间的竞争,他可能会分出一部分意识来,看一看眼前的咨询师和他到底谁是更好的咨询师。 c:29

一般来说,咨询师职业发展初期大概有几年时间是在一个团体中、集体中度过的。 c:39

团队越是庞大,越是有各种各样的人,你接诊的来访者的问题便越是困难,越是复杂。 c:21

一个成年人的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通常是45到50分钟,这也是学校一节课是45到50分钟的原因,它是符合普通心理学原理的。 c:77

咨询的目的是让来访者能够学会自我疗愈,自我疗愈的一个特征就是你能够准点进入你的创伤或者痛苦,你每天都要进行自我疗愈,就像练功一样,每天都要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进入你的自我疗愈时间。这一小时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停住,能够走出来,这样你的生活和工作才不会受到影响。 c:131

这么一段封闭的、自由的、开放的、有开始、有结尾的时间,这么一个时空,本身就叫作治疗容器,这个治疗容器是有弹性的,但是不能说毫无规则。它必须是有规则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就是初学者开始做咨询的时候要养成的一个习惯。 c:64

提前这些时间你该做什么呢?第一,要回顾案例,上一次做了什么;第二,要策划好本次咨询做什么;第三,在这几分钟内要进行幻想,幻想一下来访者会和你说什么,你会说什么,尤其是幻想一下,来访者会提出什么难题。最后一个部分就是进行一下自我分析,那就是我之前讲的,一定要想到这个来访者可能激活你什么样的创伤体验,但有些时候也不是激活你的创伤体验,而是激活你的困难感,因为你和他没有共享的经历。 c:77

个人的另外一部分,和非咨询的一部分的这些黑暗,被我们标定为黑暗的正常的反应,比如给人建议、指导别人、干涉别人的生活、骂街、骂娘、假丑恶,这些东西要适当地释放一下。 c:83

心理咨询中的经典问题

我觉得一个咨询师承认自己没有办法治疗一部分来访者,不是他水平低的证据,反而是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局限有了解,而且足够勇敢。 c:68

而是在来访者的潜意识层面,把眼前这个咨询师识别成一个不好的父母的形象,在进行移情性攻击。 c:29

来访者是不是适合你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感到跟这个来访者在一起的三个50分钟度日如年,非常不舒服,有很多的压力,感到很焦虑,甚至有恐惧感,不知所措,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能被他评判或者攻击的时候,这表明你不适合跟这个来访者在一起合作。 c:97

我没有把自己内心的同性恋的冲突处理好。过了这么多年之后,我在想,如果再有男性同性恋找我的话,我是可以接诊的,因为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我把自己内心的同性恋的冲突处理得比较好了。 c:18

接诊这样的人,我们并不是要解决他的性倾向问题,问题是由他这个身份导致的其他相关的事情,这个是需要我们跟他讨论的。 c:25

如果他坚强而独立地处理这件事情之后,就意味着他对他依赖的那些人的抛弃,而这个人会觉得有内疚感,所以坚强不能和独立并存,不会是因为对自己的保护者的保护。 c:89

我们需要让他理解在跟咨询师的关系中,他没有办法购买这样一个实物,他购买的是这个时间、这一段关系,以及从一个咨询师那里反馈过来的对他的内心世界的理解,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象征层面的。 c:81

来访者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要咨询师收了咨询费之后内疚,这也可能是一个移情性的反应。意思是在他跟早年的客体的关系中,因为有一些俄狄浦斯冲突,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超过自己期望的、能够承受的爱,所以他觉得内疚,那就是一个他平衡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防御。 c:54

我们猜测他掩盖的是内心里面婴儿的那个部分,那个部分需要咨询师像妈妈一样,给他无条件的关爱。无条件的关爱就是我不付钱,你都要像妈妈一样关爱我。 c:64

所谓的自我成长,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处理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老司机。 c:230

一个人能够睡着的前提条件是曾经有一个人陪伴他,就像孩子跟妈妈稳定的联结一样,这种稳定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跟自己的另外一部分的关系。这个稳定感使人能够独立成为一个世界,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层面。 c:98

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我们是通过改善他的人格来达到缓解他的症状的目的的,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c:91

睡着是进入到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一个状态。 c:43

你是不是担心自己睡着了之后又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c:49

简单一点说,这涉及来访者的自恋,他因为没有办法搞定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在自恋已经受伤的情况下,他向另外一个人求助,所以求助本身也是他自恋受损的证据。他潜意识里面能够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用自己这些问题为难咨询师,让咨询师跟自己一样手足无措,以此来缓解自己自恋的创伤。所以,来访者是否允许咨询师把自己治好,以及允许咨询师在多少次之内把自己治好,这都是在他的潜意识的掌控之中的。 c:65

因为如果来访者挫败了咨询师一次之后,他就可能会第二次、第三次挫败咨询师,这本质上也是一个强迫性重复的行为 c:19

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不管是自恋的、自恋人格障碍的,还是边缘人格障碍的,好多人都会有这种特征:他既嫌弃你,又不离开你。就是我恨你,请你不要离开我;请你让我继续恨你、继续谴责你。 c:67

我们有镜像神经元系统,只要你和一个人待一段时间,哪怕你跟一只抑郁的猴子、忧郁的大猩猩待一段时间,或者你是个忧郁的人,你和猴子、狗、大猩猩待一段时间,你的情绪或者猴子、狗、大猩猩的情绪也会变得忧郁。哺乳动物之间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会相互感染情绪,更不要说来访者会带给我们很多烦恼、痛苦、阻抗,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在咨询互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这些情绪正常化。 c:111

自我流露一般用于非常强烈的阻抗的时候,你被逼到角落里,乃至运用于危机事件的时候,我们才进行自我流露,或者叫自我暴露。 c:60

沉默:沉默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c:22

沉默的时候,你心中有什么图像吗?你身体上有什么感受吗?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在想什么?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内容,你都可以向我倾诉。 c:105

重新解读爱情、婚姻、家庭

很多人实际上不需要等到法律跟进,因为法律在很多时候是落后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的。 c:49

因为人性有不同的需要,比如有时候我可能需要深度的关系,有时候我需要一个人独处,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我的需要都是不一样的。 c:46

如果两个成年人之间只有爱而没有嫉妒也没有仇恨的话,他们两个人就丧失了关系中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两个独立人之间的关系。克莱因曾说,“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恨或者孩子对父母的恨增加了爱的品质”,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c:212

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做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不少爸爸妈妈常会给孩子辅导作业,目的就是让孩子不要那么专注。 c:71

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真正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一辈子在各种事情上面都事与愿违”的学问 c:180

有人可能会说,我爱一个人又恨一个人,这不是矛盾的吗?健康的人格就是能够承受这种矛盾,而且也能够在现实层面协调这样的矛盾。 c:178

先说真爱。因为真爱巧妙地把婴儿对完美妈妈的需要融入成年人对爱的需要当中,说白了,这实际上是发育不良的一种表现。从“真爱”到“真不爱”,是因为当初的真爱本来就是防御,学过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防御是怎么回事,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欺骗。跟一个人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是真爱,真爱随着自我意识范围扩大。自我意识范围扩大的意思就是以前自我范围缩小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这个人的优点;自我意识范围扩大了之后,就看到这个人的缺点了,就开始怀疑,当初的爱是不是真爱。这个时候真爱就幻灭了。 c:103

宗教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婴儿般色彩的东西,因为它涉及完全的信任,涉及人不能够自己思考,人被预设一些价值观,还有全能、无所不能的这种感觉。 c:149

一个成年人应该能够搞定自己所有的事情,这样就把像婴儿般对他人的依赖消除了。如果没有搞定,几乎只有一个原因,你压抑了搞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能力,这是精神分析或者说现在课题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咨询目标。 c:219

我们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我称之为“攻击性亲密”。因为我想跟你亲密的需要,让我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羞耻,所以我要通过指责你、打你、骂你这种方式来表达亲密。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做法,打骂是高浓度的关系,表达了我跟你关系很近。 c:248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使用攻击性亲密,有些攻击性亲密也可以给人带来愉快。 c:16

当你认为婚姻是一件小事情的时候,你反而会珍惜它,但你过度地把婚姻当回事儿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挑它的毛病,因为大事情就是要趋于完美,小事情就可以算了,这是跟婚姻中的那些小事情配对的。 c:183

其次,被PUA骗的那些女性的潜意识里面非常非常希望自己被骗,双方是潜意识的合谋。有一些智商低得多的男的骗了智商高得多的女性,就是因为被骗实际上相当于“我”找了一个理由让自己堕落,因为“我”没有办法主动去堕落,或者是成长。在她们的心里,堕落跟成长几乎是画等号的。 c:121

疫情危机之下,我们如何安心

对于内疚感,我处理的方式之一就是做一点事情。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有创造力的、让自己过心理难关的方法,比我想出来的可能还好。 c:22

第一个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就是增加我们的思考。弗洛伊德说过,我们有两个脑袋,一个脑袋是情绪的脑袋,还有一个脑袋就是智慧的脑袋。在有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加强一下智慧的脑袋。 c:151

我们找到确定的东西越多,内心就越安稳。 c:26

所谓的心理学问题都是注意力的问题”,除了注意力,没有其他的东西。 c:137

让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过度关注在灾难上面。 c:14

有一句话叫让现实流进自己的心。现实可能很不愉快、很不舒服,但它的的确确在周围发生,不舒服的现实流经我们的脑袋、身体,包括情绪激动。 c:41

“我预测你在疫情期间肯定会有心理创伤,所以我长期帮助你,不是你需要我帮助,而是我需要干点活儿来帮助你”,这可能会加重对方的创伤。 c:21

我最在意的是一个人建立有滋养的亲密关系的能力,赚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能力,满足自己自恋的需要的能力。 c:185

有些人的死亡焦虑是通过“找死”来缓解的。这里“找死”两个字没有骂人的味道,就是主动去求死亡,这样就可以让他觉得死亡是比较可控的。 c: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