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66 lines (250 loc) · 31.1 KB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66 lines (250 loc) · 31.1 KB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加藤谛三 - 心理榜-心理学综合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对亲密的人恶语相向,其实,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这些无形的伤害。为什么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谛三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告诉我们: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作者序 你给的是爱还是害?

他们认为自己即正义,是因为这种施虐的行为披上了“爱”的外衣。他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并非出于爱,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c:551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和人起正面冲突,但是话语中总是透露着批判、攻击、控制、要求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间接性攻击,也称防御性攻击。 c:833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弗瑞达·弗罗姆-瑞茨曼有一句名言: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最终同归于尽。 c:1304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用强调爱的方式来束缚对方的时候,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极为复杂。 c:448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就渐渐觉得,要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强才行,不然无法生存。 c:38

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欺凌。实施情感暴力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正在施加暴力。 c:664

自卑到底从何来?

被直接虐待的孩子可能会反抗、会误入歧途。被隐形虐待的孩子一般表现为拼死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取得好成绩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c:661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在心理疗法中被称作代用感情(racket feelings)。 c:460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无关的抱怨,美其名曰为教导、教育,其实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撒娇。这就是英国著名精神科医生约翰·鲍比所说的“亲子职能反转”。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会间接地向孩子撒娇。直接撒娇的话,孩子也许会轻松许多。 c:339

不是争吵的争吵

有一些母亲会特意强调自己身为母亲的付出,以此来束缚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供养型的女性,会用强调自己的爱和付出的方式束缚对方。 c:331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情感威胁是一种让对方产生负罪感的方式。受害者会觉得“我对别人的不幸负有责任”。于是,施加情感威胁的一方会利用他人的负罪感让自己获利。 c:423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然后,将要保护的东西和要舍弃的东西找出来。比如,丈夫经常对自己施加情感暴力,那么你最想要保护的是什么?一定要好好想清楚 c:358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虐待狂会使用各种手段让他爱的人变成自己的奴隶。这源于伴侣的神经症构造。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受虐待的一方觉得两人的关系是有价值的。然后,虐待狂会开始孤立他的伴侣,一边声明他对伴侣的所有权,一边贬低伴侣的价值以施加压力,最后将他的伴侣逼入完全依赖他的状态。 c:442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会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这种行为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c:401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然后,曾经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对身边的人怀有敌意,但又因为有负罪感,而去压抑敌意,出现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小时候父母在精神上施加的暴力有重大关系。这种状态会造成各种影响,如总是没办法高兴起来,总是害怕别人说的话,就算是真的出于好心的话也会倍感压力,就算对方没有向自己施加压力,也会感受到压力等等。于是,不管谁说的话都会感到害怕、畏惧,就算是来自善意的人的话也会觉得害怕。这就变成了这个人的情感习惯。这样的话,他和谁在一起都没办法放松,和谁在一起都觉得不愉快,进而让生活本身都变得不愉快。我把这个称作“情感习惯病”。对身体不好的是生活习惯,对心不好的就是这种情感习惯。 c:288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说这种话的母亲的心理和爱以恩人自居的人的心理很像。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掌控欲和自我缺失”:两者都是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都拥有隐藏的“支配欲”;两者都是自我缺失的人,都没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就算为人父母,仍然残留着孩提时代的强烈依赖心理。 c:354

用道德绑架对方

总是说“我怎样都可以”这种话的人,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特征。强烈的自我中心性的反向作用就是“我怎样都可以”的叫喊。 c:192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社交能力需要能够正确识别对方没有在语言上表达出来的东西。遭受家长情感暴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算拼死努力,也很难变得幸福,也没办法和人真正亲近起来。这样的人会“失去爱人的能力、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插图]。并且,由此变成一位施虐者。 c:325

憎恨最善于伪装

逃离不安的办法,一般不是和他人保持亲近的关系,而是通过支配他人、打击他人,又或者让他人变成自己的奴隶而获得安全感。如果我们觉得,只有让别人听任自己的掌控才不会感到不安,那么逃离不安的办法,就一定会带有控制及攻击欲。 c:545

学会用心去看

最重要的就是在交谈过程中,不要只专注于对方的语言,还要关注对方的表情,换句话说,要训练自己学会注意别人传达出的非语言性信息。 c:589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人活着的最大义务就是让自己幸福。 c:364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如果孩子总是被动接受这样的话,会渐渐不明白自己的需求,失去认知自我需求的能力。 c:308

“巨婴”这种悲剧

奥地利精神科医师沃尔夫有一句名言:“人会因对方的潜意识而行动。” c:210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最大的问题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控制别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去束缚对方、去伤害对方。自以为维持着一张善人的脸却一直让对方怀有负罪感。 这样的人最初会用善意的热情束缚对方。实际上,这种善意的热情是一种贿赂,是要掌控对方、引诱对方跳进地狱的手段。然而,他本人会认为自己是好人。 c:183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因为自己情绪上的问题,虐待狂看到对方的痛苦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c:182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会把自己身边的人都变为依赖症患者。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善意的支配”“善意的施虐”。“披着爱的外衣的善意的支配,常常是虐待狂的表现。善意的虐待狂会希望自己的所有物变得富有、强大、成功,但是他绝不会允许自己的所有物有独立、离开他的想法。 c:342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从“只要你幸福就好”开始,到“行了,只要妈妈忍着点就好了吧”,都是因为这位母亲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不安、恐惧、依赖心、自我价值感缺失等问题滋生的虐待倾向所致。 说这样的话,是为了抑制自己意识中的虐待倾向。不承认自己真实的内心,还非要让孩子承认自己是优秀的母亲,所以说出这种话。其实,这是母亲在将心中的恐惧、不安合理化。 c:218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但是,有情感暴力倾向的母亲并没有只为自己花钱,她一直在为孩子付出。这样的母亲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卡伦·霍妮所说的虐爱,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自己以为的爱,其实是虐待心理伪装后的样子,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自己其实并没有爱着孩子,而是出于虐待心理想要掌控孩子罢了。 c:221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孩子想要的是来自父母的主动、积极的关心。孩子想要的并非是母亲辛辛苦苦赚钱然后支付自己高额的补习费,也不是父亲过劳般地赚钱来支撑这个家。 c:438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因为爱着孩子而想看孩子的笑脸,和看到孩子的笑脸自己才能感受到存在感,这两种人在心理上完全不一样。 前者是心理上成熟的父母,后者是心理上未成熟的父母。 c:286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像这样喜欢看他人不幸,以他人不幸为乐的人,缺少活着的正能量。看着邻居家贫穷的样子傻笑,不如自己去工作。但是,缺少正能量的人,不会愿意付出汗水去工作,更没有毅力去工作。他们没有那种去工作的能量。往大了说,神经症患者普遍都没有生产的能量。 c:208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喜欢用道德伤害别人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会伤害无关的人,一种喜欢伤害自己亲近的人。 c:247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甚至连戴着假面行恶的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戴着假面在行恶,还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爱。 c:137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总是利用对方的自责、负罪感而施加情感暴力。攻击型人格的人会直接攻击对手,但是情感暴力加害者一般会用负面情绪去操控对方。 c:236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没有爱的能力,会导致无视对方的人格、无视对方的界限、无视对方的需求、无视对方的想法、无视对方的发展等等问题。 c:569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不会夸奖别人,总是在寻找自己的控制力,总是希望控制对方。 c:292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非常喜欢说教。常常说教的人心中时常怀有不满。因为是说教,说的话常常是很漂亮的看似有理有据的话。但是,饭桌变成说教场所的家庭,家庭成员都会变成时常怀有不满的人。 c:320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真爱和神经症患者的爱的区别就在于:施爱者是不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心而付出行动。 c:317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为什么她会这样变来变去,说出前后矛盾的话呢?这是因为在她的心中没有“真实的情感”。她已经对自己感到绝望了。有个词叫“情感的穷人”,说的正是像她这样的人。 c:109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沃尔夫在书中曾写道:“我是爱你的,所以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这是专制主义的一种。 c:245

好好相处是指,会说“我想这么做”,也会问“你想怎么做”的关系。 c:236

贩卖善意的人

有依赖心理的人总是会站在强者一边。然后,她的依赖心理会变为带有依赖性的要求。把自己的要求道德化,以此来压制对方,其实是在榨取对方,却说成是自己在牺牲。 这就是道德绑架。说简单一点,就是借道德之名行欺凌之实。 c:188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表面上和谁都能愉快相处,但实际上心情总是抑郁的。用弗洛姆的话说,就是神经性非利己主义的人。虽然看上去是个好人,但是无法和别人交心。而且很容易感到疲惫,更有甚者会时常头疼、失眠。身体总是不太好。这正是因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总是在勉强自己,所以和常人相比更容易积攒压力。 c:368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反而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会用“我是被害者”“我是牺牲者”这样的话去控诉真正的受害者。 c:77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你丈夫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呀?”我问道。她一边站起来一边说:“没有这样的事。我随着他的性子,想去喝酒就让他去喝酒,所以没有什么不自由或者不开心的事啊。”然后又很不满地说:“一会儿去这儿喝,一会儿去那儿喝,总是不知道节制。” c:23

语言表达出现矛盾的时候,真相往往藏在非语言的表达上面,这在传播学中是常识。 c:209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自我牺牲型的献身精神其实是强烈的依赖症的表现。”看起来是连自我都牺牲了的献身精神,实际上是在支配对方。 c:347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他们会依赖和自己有关系且处于相对弱势的人生活下去。这就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生活方式。用自我牺牲的精神去绑架别人,给别人的心中挂上枷锁。然后,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自己反而变成救世主的样子。 c:262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过度干涉,其实是在操控别人。不厌其烦地说“是为你着想”,其实是出于自己的寂寞,想要将自己的寂寞合理化而已。 c:193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是因为自己正在受这份不安的折磨。尽管这样,本人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位合格的父母应该做的。 c:182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说谎而打孩子,其实并不是在告诉孩子不可以撒谎,而是借着“不许撒谎”这件事在欺负孩子,以此来缓解自己心中的焦虑。因为原因是出自自己的内心,所以无论如何训斥孩子心情都不会变好。 c:175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因为总是被训斥,所以心中有恐惧感,进而无法判断自己喜欢的东西,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同样也不清楚自己讨厌的东西。渐渐的,就会变成对人生绝望的人。这就是总是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c:298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自我厌恶的父母绝对不会表扬孩子。这样的父亲表面上看大义凛然的样子,心理上却是虐待狂。 c:117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后者是因为他已经形成了被害妄想症。小时候遭受过情感暴力的人,长大后可能会变成常常怀疑自己正在被暴力对待的人。 和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在一起更大的危害是,你会渐渐失去快乐的能力,渐渐对自由怀有罪恶感。尽管周围没有了束缚你的东西,你心中也不会感到自由 c:185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第一件事,就是要认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满乐趣的人生。快乐并非是有罪的。只要自己快乐就好。 c:326

情感威胁

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和人正面交往过,所以也没有被人欺骗的经历。如果是一直认真地为别人考虑的人,都会有几次被人欺骗的经历。 c:97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被情感威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的是,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本质上都是坏人。绝对不能信任会对你进行情感威胁的人。如果不小心相信了他们的话,便会被他们拖着坠入地狱。 c:270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然而,周围的人还会劝说道:“都是家人,应该和睦相处。”“都是邻居,还是好好相处吧”又或是“都是朋友,有什么不能解决的?” 会说这样的话的人,其实都很狡猾。用这种话对对方造成情感威胁,束缚对方的内心,使之不能决绝或反抗。 一般会说这种话的人,都是想要从对方身上索取的人。漂亮的话不过是为了在对方的心中挂上枷锁罢了。但是,世人一般很难判断说着漂亮话的人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 c:143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习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一旦处于优势地位,态度就会马上转变。 c:87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但是,意识上的争斗变得无法忍耐的时候,这个理由不管是因为争斗太激烈,还是因为结果不满意,最后都会在生理上表现出来。”[插图]这正是压力在身体上的表现。我看过很多被欺骗的人最后身心俱疲的样子。我觉得对善良的人使用情感威胁的行为绝对不能被原谅。 c:67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只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没有自尊心,所以什么都可以做。背叛、欺骗、隐瞒、榨取,什么都可以像没事人一样地做出来。使用情感威胁的人是人品最差的人。黑社会的话就是一副黑社会的面孔,流氓的话就是一张流氓的脸。但是,使用情感威胁的人却戴着一张好人的脸,歌颂爱和正义,却做着强盗做的事。 c:199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和歇斯底里的人一样,自己处于强势的话就会把利己主义贯彻到底,是没有眼泪也没有热血的冷酷的利己主义者。自己处于弱势的时候就会使用情感威胁让自己的立场发生变化。 c:179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被这样的人欺骗而走上歧途的人反而更有人性。社会地位和人品完全是两码事。 c:54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本来社会的规定也应该分为两类。榨取型的人应该遵守的规定和弱小的人应该遵守的规定应是不同的。 c:212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因为说的人不同,良识有可能会变成杀人的枪,也有可能变成保护人的枪。在现实社会中,良识本身并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谁在用良识说话,他处于什么立场。 c:181

为什么会被骗呢?

有两种人容易上当受骗,一种是孤独的人,一种是严格遵守规则的人,而后者当中很多人要么不了解爱,要么与母亲的关系不亲密。 c:311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不止会做出情感威胁这样的事。也就是说,他们是恶性的人。能够做一件坏事的人,其他的坏事也可能做。 c:74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孩子心理会变得扭曲,身心疲惫。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只能钻进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去,唯有如此才能残存下去。 c:44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这种批评有时候很直接,有时候是间接的。直接的谩骂很容易分清,直接的攻击说明这个人是攻击型人格的人。 c:249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心怀不安的辩护人会反过来攻击委托人,而去迎合对方的辩护人,就像医生会攻击自己的病人一样,是一种暴力行为。 c:13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美国人最多的死因是心脏病,而日本人最多的死因却是癌症。大概是日本人常年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压力累积致癌的人越来越多了吧。 c:40

会直接欺负弱小的人,又或是会对周围人表示愤怒的人,不会压抑自己的愤怒或敌意。所以,不会被心中的“充满敌意的攻击性”所折磨。 而有脾气却不能直接发出来的人,便会积郁成疾。 c:92

扮演好人的坏处

最容易生病的人是,没有抵御心理不安的能力,却又扮演好人的人。 c:211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简单来说,想要幸福的人生,就需要有能够抵御不安的能力。为此,就需要了解情感暴力的心理,然后持续不断地努力。后悔的时候,只是忍住后悔的情绪的人并不会成长,而将此视为自己成长的机会的人才会成长。 c:238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非抑制型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有精气神的、明快的、充满能量的人。抑制型的心理健康的人是善解人意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人。 c:226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会成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人,常常是不安的。因为不安,所以想要寻找安心,不知不觉就会依赖他人。平时就喜欢依赖别人的人,感到寂寞的时候就更加需要别人的慰藉,就会没有限度地迎合别人。 c:290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向死而生”的倾向是指热爱死亡的倾向。弗洛姆认为,热爱死亡的人都是渴望力量的人。情感暴力的加害者都有这种倾向。 c:139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幸福的人不追求刺激和兴奋。 c:152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但是,被人认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这样的话,渴望被认可的人就会抓住任何一件小事希望得到认同,同时害怕任何微小的失败。 c:179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种种迹象都表明,他的生活能量在逐步消耗殆尽。因为没有生活的能量,所以一点小事都特别在意。有生存能量的人,别人随便说说的话,自己也不会认真对待。生存的能量来自于人与人的接触、人与人的交往,因为失去能量而足不出户,就更加断掉了能量的来源。生存的能量来自于人际交往,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终会失去能量的来源。 c:213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如上所述,当你把别人看得越来越重要,当你把别人的认可、看法当作头等大事,你就把自己缩小到一个角落里去,越来越无法说出自己的主张,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失去了爱的能力。 c:350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一般人都会躲避一直阴沉着脸的人,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无论物质条件多么丰富,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情感暴力的受害者都无法从不愉快的心情中脱身出来。他就像是进入了心理上的监狱,灵魂被锁进了牢房之中,这种伤害很难被世人理解。 c:127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人在没有付出努力的时候,更容易以恩人自居。以恩人自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就算只是洗了一只手帕,也会炫耀说:“我今天帮你洗了手绢。” c:179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以恩人自居的行为也是一种撒娇行为。有的父母常以恩人自居,结果孩子就像生活在地狱中一样。 c:176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一个原因是,他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而痛苦,强烈需要别人的感谢。这里说的“感觉不到自我价值”一般是指,无法判断自己对对方来说是否重要。这种人还常常伴有憎恨和无力感,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认可。 c:183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懂得忍耐,你一点忍耐都学不会。”其实,孩子之所以不会忍耐,是因为没能够 c:118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在社会上,总会遇到一些并不想遇到的人,要读一些并不想读的书,做一些并不想做的事情。就算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读的书,心理健康的人也能以学习的心态面对,去思考从中能学到什么。他们有一种从自然中、从动物身上也去发掘、学习的态度。而心理有问题的人首先会抱有批判的态度,以此来保护自己。 c:323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周围的世界怀有恨意,一方面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感谢。喜欢煽动对方不安情绪的人,是因感觉不到自我价值而苦恼的人。所以,无论什么都想破坏掉。感觉不到自我价值的人,会想要做点什么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c:134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是有很多怪癖的人。有怪癖是指防御心强、不坦率的人。要小心这样的人。虽然他们看上去很和气,但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稍不小心就会踩到地雷。对这样的人,不能说的话有很多,因为他们充满敌意。 c:133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c:15

一位已婚的女性,丈夫常常向她发脾气,大女儿也总是反抗她。而这位女性却把原因归咎于“可能是我的说话方式不好吧”。这种想法就是情感暴力受害者的想法。 c:44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身边会不知不觉聚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c:83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在传播学中有两种语言形式,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矛盾的时候,真相往往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之中。语言是一种表达手段,同时也会变成一种隐藏自己真实意图的手段。 c:208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如果是双方的共同努力,促成“和睦相处”的话,就没有问题。如果只是单方面地说“和睦相处”,那这个人必定是榨取方,是利用人的一方。 c:139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如果对方能承认你的独特之处,百合的话就是百合,蒲公英的话就是蒲公英,那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睦相处。如果你是百合,而对方强制你做蒲公英,“和睦相处”就是不可能的事。 c:201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以顺从为美德的人,在别人说“请签了这个合同”的时候,很难拒绝。有“顺从依赖症”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被利用、被榨取。这样的人要学会逃跑的智慧。 c:158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除了伤害对方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与对方相处。而且,内心还觉得自己是深爱对方的。 c:198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自我陶醉型的人,自我陶醉的结果就是孤独。所以,他们强烈需要对方的爱,这种需要一般人可能无法想象。 c:176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嗜赌的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非常小心。他们会避开自立、有自我主张、自我评价高的人。 他们选择的结婚对象一定是会照顾自己的人。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承担所有责任的“母亲”。妻子会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工作,成为他们的连带责任人。 c:92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总是被人利用却不会反抗的人,需要意识到,是因为自己以为喜欢的东西,其实并不喜欢,所以才没有办法反抗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慢慢变强。 c:179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不会反抗的人,没有自己的喜恶。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才是我自己”,没有为自己活过。如果真心想要那块蛋糕,就会去争取,但是“认真却软弱的人”一次也没有“我想要这个”的时候。 c:207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总是唯唯诺诺的人,无法正面和别人发生冲突。他们总是认为,与人对抗或者发起战斗会失去周围人的善意,而他们非常害怕失去这种善意。 c:228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这就是怯懦的可怕之处。这种人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重新在心中树立新的价值观。与重新建立家庭相比,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更为重要。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算自己再努力赚钱,也会被别人都拿走。这就是被教育要顺从的人的悲剧。 c:285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顺从型的人总是满怀恐惧感。 “在实际事故发生之前,他心里就已经构建了一个不幸的雏形。 c:112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总是认为自己必须要顺从的人,在和榨取型人对峙的时候,会感到强烈的罪恶感,但其实是在强迫自己回避恐惧。 c:147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把头藏在坚硬的龟壳中的时候,乌龟是无法前进的。只要有自信和勇气,人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伸出头来,才能消除恐惧。 c:260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并没有为了自我实现而活着,所以会渴望力量。人只要自己幸福,就能带给周围的人幸福。“只要你幸福”,这种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有让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给对方幸福。 c:229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的加害者就能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向,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也能改变现在的人际关系。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如何要先离开对方,断绝往来。自己正在受到伤害的事情可能无法被社会所理解,但是你要深信这件事,趁早逃离。 c:206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首先,你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回顾自己成为今天这样忍受屈辱的状态的历史,找出原因。为什么自己无法轻松地、愉快地、明朗地、充满希望地活着?想一想自己从出生到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和父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不是表面上看着互相敬爱,实际上却充满了憎恨呢?自己是怎样被操纵着长大的?是不是一直被父母的扭曲情感所控制?自己认为的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父母是如何表达憎恨的?父母有没有通过夸大自己的付出来操控孩子?就像找工作时要递交简历一样,整理一份自己的心理历程吧。去好好回忆一下,那个时候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 其次,一旦意识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对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恋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说,在空间和心理上都与对方保持距离。这时,就不要给自己找一些借口掩饰内心的依赖了,像为将来感到不安、为了孩子、不知道会遭到什么样的报复,这些只会牵制住你改变现状的脚步,让你停留在受害者的状态走不出来。 c:211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因为失去了生活的能量而变得抑郁,就会对一些微小的事情特别在意。 充满生活能量的人,遇到很大的问题也不一定会烦恼。卡伦·霍妮曾说过:绝望的土壤会生长出虐爱,而绝望是会传染的。 c: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