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57 lines (229 loc) · 41.1 KB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57 lines (229 loc) · 41.1 KB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罗智 - 哲学宗教榜-东方哲学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本书是国内知名心学专家罗智先生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罗智先生的前两本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前言:知行合一的智慧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825

第一章 立志乃万事之本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c:688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没有把所要实现的目标当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打退堂鼓,向命运认输了,这样下去,终究一事无成,到头来两手空空。 c:1151

2.时时保持正向思维

困难固然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玩意儿,但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经途径,当你不论处于怎样的艰难时,只要你还能从心底里带着微笑面对这一切,那么情况就不会太糟的。 c:665

3.培养过人的耐心

只有耐心地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让它与所做的事融合为一,才能达到近乎完美的协调境界,从而将其中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呈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 c:911

一个人在社会中会遇到许多烦恼之事,如果涵养不够,没有耐心的话,一碰上不合自己心意的事,马上就心浮气躁,冲动起来,结果酿造出一些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来,遗恨终生。 c:711

4.在头脑中看到自己的志向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c:263

首先,在心中思索、想象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理想,要尽量想得清晰,确立一个具体的目标。其次,找出自己树立志向的动机或意义,想清楚为了实现目标自己要做些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以行动来实践、证明自己的志向,在行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信念,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志向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c:838

5.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c:634

第二章 王阳明的修养心法

他尝试过许多不同学派的修心方法,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深深懂得了掌控情绪、培养定力、认识自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有主动去认识自我,磨练出一种“静”气,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思想情绪所处的状态,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在面对外界刺激和干扰时,使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有利的地位。 c:323

战场上的形势可谓瞬息万变,作为一个指挥官,心只有随时保持在镇静的状态中,才能明察其势,随机应变。 c:264

静坐的方法很简单:暂时什么也不做,放松身体,收摄思想,自然地、静静地观看着心头各种念头的来来去去,尽量不去跟随它们进行联想,保持内心的清静。静坐得久了,身心体验到了宁静、协调的感觉,就能培养出一种从容不迫、镇静自若的气度来,以此来应事接物,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比以前更有耐心了,这样智慧自然就能从中生发出来。 c:1016

2. 凡事要小心谨慎

有修养的人所说的“敬畏”,并不是心中有恐惧忧患的意思,而是古圣贤所说的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自觉地进行修养,不因没人看见而放荡不羁,时时保持戒慎恐惧之心。 c:299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楼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c:141

王阳明混迹官场数十年,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作为心学大师,他对人性的弱点也有着深刻的了解, c:38

试想,这样一个猜忌心极强、根基又不牢的皇帝新登基之后,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他又会怎样看待那些资历深、功劳大、极具才干又深孚众望的大臣呢?他有可能重用像王阳明这样功高盖主而且具备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功臣吗? c:39

也正是这种凡事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修养,使他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心态掌握自如,洞察到事物间微妙的联系,在其中权衡缓急轻重、决定取舍,从而该进即进,该退则退,顺应了事物的规律,也造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c:256

3.怎样培养定力

因此遵循事物之规律叫做“静”,而顺从欲望则为“动”。所谓“欲望”,并非一定是声色利货等外物的引诱,那些浮思杂念都是欲望。如果能循“道”而行,即使需要交际应酬,处理繁复多变的事务,心也是静的。 c:494

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快步走进室内,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c:35

所谓放松,就是要保持身心的松驰和开放性,不必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物都做出反应,而是静静地任由它们在面前出现,然后从容自如地加以选择,不理会那些负面的信息,让它们带来的干扰慢慢地消逝。 c:796

4.不要让负面情绪折磨自己

一个既成的事实,无论你再怎么悔恨当初该怎么怎么样,它也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你能把握的,只是自己当前的思想和行为,而现在采取怎样的思想和行为,又会带给你不同的未来。 c:483

草有所妨碍,理应除掉,就把草除掉。偶尔没有拔除干净,也不用放在心上。如果在意的话,便会成为心体上的累赘,便会为气所动。” c:217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问题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自己的错误,悔悟之后能不能接受现实,原谅自己,尽快从纠结的情绪中走出来。 c:455

5.认识你自己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c:268

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中,排除一切干扰,向内心的自我提问,在你的心目中,自己希望过着怎样的人生,什么东西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自己的梦想有可能实现的话,自己为什么不去采取行动?当前是什么东西阻碍了自己?如果你一定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你要改变哪些行为习惯?你会做些什么? c:811

6.释放怒气的方法

平常人在动怒时,控制不住感情,加了很多主观思想在其中,便会怒得过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所以心有所愤慨,便不能做到端正。如今对于忿怒这些不良情绪,它们来了,不要过分强加自己的主观愿望在上面,只是个顺其自然,心境自然不偏不倚、廓然大公,从而能够中正待物。 c:182

在那些容易失控的情绪中,危害最大的就是怒气。当一个人心中积累了相当大的怨恨、愤怒等情绪时,只要受到一定的负面刺激,就如同将一个导火索扔进炸药桶里,瞬间就会引发情绪爆炸,酿成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后果。 c:150

当事人因长期的积怨得不到释放,积压于内心,碰到外来刺激的时候,又不能妥善加以处理,积累已久的负面情绪终于以失控的暴怒状态暴发出来 c:73

那些如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问题是看你如何对待它,怎样掌控它而已 c:102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发自心底、持久的满足感和快乐,而对于“快乐”的定义,有一位名人说得很好:“什么是快乐?就是你能真正把心沉下来,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 c:720

第三章 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道

王阳明说:“你今后只是不要去评论别人的是非,当要责备他人的念头出现时,就把它当作一个大私欲,坚决除掉。” c:307

正是因为太子丹的气量不够,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过于苛责朋友,而荆轲受激后被迫采取草率行动,导致了后来事败身亡的结局。 c:56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有获得社会承认和他人理解的需求。 c:381

2. 为人不可有傲气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 c:241

一个人有了傲慢之心,就会看不起别人,不管看什么、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依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有时即使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也会因为态度傲慢及做事的方式不妥当而招致失败。 c:413

他看不惯湖南官场中那班贪图享受、腐败无能的官僚们,认为他们都是些素餐尸位之辈,光占着位子不做事,有了这种心理,眼里自然看不起他们。 c:35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不仅要看他的才华如何,更要看他的气度怎样,以及他的胸怀能否容人。如果傲气太过,时时看人不顺眼,处处盛气凌人,那么就会招致他人本能的抗拒,不与你合作,导致你到处碰壁,举步维艰,这样就很难成功了。 c:653

3. 以柔克刚的奥秘

要做到以柔克刚,先不要预设立场,即不要先入为主地假设对方就是错的,一定要驳倒或打倒对方才肯罢手。而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在心中问一下自己:如果一味这样顶下去,能够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寻找另一种更灵活、更有效的方法呢? c:599

4. 有时候退让一步才是最好的选择

圣贤处末世,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 c:121

儒家向来有“从权”之说,认为遇到特殊的情况时,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稍作变通处理某些事情,而不必拘泥成规。 c:170

但碍于他有一个状元出身的老爹在朝中当大官,大家也不好多说什么。 c:20

道家云:“上善若水。”像水那样的品格和做事方式才是最好的,虽然水流行的路线看起来曲曲折折的,但它以很柔和、顺其自然的方式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c:499

我在正德年间,也在你们锦衣卫的大狱呆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我看来看去,没见过有哪一个像你这样轻财重义的人,真是太难得了!昨天那点薄礼出自我的意思,虽然不多,也是我的一点心意,听说你不收,令我惶恐不安啊。我没有其他长处,只善于写文章,哪一天我一定要为你写一封表扬信,让锦衣卫那些人知道还有像你这样轻财重义的人存在。”说完,再次拜谢锦衣卫特使不收礼金的高尚风格。 c:92

5. 接受现实才有出路

如同一个走路的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接着走就对了,而不要自欺欺人,做出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c:167

要想获得真正的进步,切不可文过饰非,有拔苗助长的心态,而要接受现实,自然、坦然地向前行去,自有到达成功的那一天。 c:277

修养功夫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勿忘勿助,无过无不及,要善于破除思想观念中的对立面,让心灵保持在“中和”的状态,最后连“中和”的概念都要破除掉,那才是真正的“中”。 c:256

既不为过去的成功而得意忘形,也不为眼前的失利而怨天尤人,而是尽快地接受了暂时失利这个事实,保持冷静的头脑,心平气和地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果后,再以坚决的态度执行之,最后终于成功地扭败为胜。 c:290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一些部下都有些泄气了,据说幕僚在起草给朝廷的报告里有“屡战屡败”的字眼,曾国藩看了后,拿过笔来,将“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他知道,只要自己能接受当前屡次失败的现实,不灰心丧气,总结经验教训,接着再战,终有成功的一天! c:104

拒绝接受现实,则会让人陷入绝望的境地。 c:96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能安于现实,埋头苦干的心。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能更快地达到目标,就要求你必须停止胡思乱想,一心将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c:709

6. 做正确的事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方向都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事是否正确有时候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c:279

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c:66

做正确的事情是需要智慧、勇气和能力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或不想去做正确的事情,其实就是害怕付出,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投入战斗,害怕自己的智慧不够,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当,所以就退缩了,而用另一种现象来安慰自己,以显示自己并没有因为无所事事而虚度时光。 c:540

7. 不要过多在意闲话

王阳明曾在讲学中说过:“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超脱世俗而内心无忧、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之心,排除烦扰,依照内心良知的指引,耐心地做下去,不理会别人的讥笑、诽谤、也不管别人是赞誉还是侮辱,任凭他功夫是进还是退,我只是抱定致良知的主宰,一心做功夫,没有片刻停息,久而久之,自然会有感到得力的地方,外界的一切事情也自然不能扰动自己的内心。” c:262

一个人在致良知的路上,应该有一种“定力”,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在往人生巅峰迈进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会有各种打击、讥笑、诽谤、侮辱等,只有不顾一切,排除干扰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顶峰。 c:290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只要你做出一点成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遭到的流言蜚语可能更多,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有更强大的承受能力,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流言蜚语——不为它们所动,不去理睬它们,专心于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就可以了。 c:403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而王阳明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也领悟出了不少为官要领,使自己在官场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步步高升,最后在十分险恶的明代官场中得以全身而退。而他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c:13

一个有抱负的君子,要想解救天下的困难,如果不主动掌握权力的话,就像倒持着一把宝剑,把剑柄给人家拿着,想不任人宰割也困难。 c:174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c:39

在王阳明三十五岁之前,虽然也有过两次科举考试落榜的挫折,但总的来说,他的生活过得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尤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在京师做了官后,仕途更是一帆风顺。但这一切,在他三十五岁那年彻底改变了。 c:14

权力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是看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如果权力掌握在刘瑾这种大奸大恶的人的手中,就会用它来做尽坏事,而正直善良的人掌握了权力,就会用它来造福百姓,就成了好事。 c:171

如果一个人在思想的深处有着“金钱是罪恶的,能够发财的人都是坏人”这些观念,那么不管他看起来如何努力,在事业上都不会取得大的成就,也不会拥有很多金钱财富,因为“金钱是罪恶的”这个观念,已经深深地抑制了他的思想和行为,阻挡了他去获得成功和财富。 c:240

2. 有德方能服人

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 c:72

他一到任,就首先向县衙的差役详细询问,明察各乡的贫富情况,以及哪些人奸恶不法,哪些人有德行、威望高,都事先一一了解清楚。 c:49

于是他细心挑选乡里有威望的老人,让其担当“里老”,主持“申明亭”,负责调停、裁决乡村邻里间的纠纷。 c:42

要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钦佩和折服,树立权威,决不是靠武力就能办得到的。 c:96

攻心为上,以德服人”“恩威并施”的策略。 c:56

王阳明早已派出探子,把卢苏、王受等部的动向、虚实打探得一清二楚,一看时机已到,马上命人前往传喻,晓以大义,望其归降。 c:18

3. 掌握好人脉资源

王阳明认为,在政治上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天下百姓谋取幸福,就要掌握好人脉资源,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c:197

首先,是他自己有真才实学,多年以来,经过挫折和磨难的千锤百炼,他的内心早已变得十分强大,拥有超人的自制力,在危急关头能保持不动心;以及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揣摩,对各种施政方针和兵法谋略已经熟极而化,成为了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c:155

人惟患无志,不患无功。 c:27

王阳明在仕途上得以如此快的升迁,是得到了朋友们的大力帮助和提携的 c:38

而且在自己有了功劳后,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把一切功劳都归于下属的得力肯干及上司和朝廷的英明领导,这种谦虚谨慎的风格为他赢得了上司的器重,也赢得了下属的衷心爱戴。 c:179

可以说,如果没有朋友们的帮衬和引荐、指引之功,即使王阳明再聪明、再厉害,一个人也不能够包打天下,正是他那广阔的人脉之网,才在最关键的几个时刻成就了他。 c:179

4. 有担当才能成长

每个人的胸中各有一个圣人,只因为信心不够,都自己把圣人给埋没了。”王阳明接着对于中说:“你也一样,你的胸中原本是圣人,知道吗? c:82

在修身治学中,一个人是否有担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有担当,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肯定,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动力,能够促使自己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也是能否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基础。 c:305

王阳明正色道:“此为大义,在天地之间无处可逃。即使天下之人全部都依附宁王,我一个人也一定这样做,人人都有个良知,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响应号召而起兵平叛吗?如果说到成败利钝,这就不是我考虑的范畴了。 c:50

夫惟身任天下之祸,然后能操天下之权;操天下之权,然后能济天下之患 c:143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一种担当精神,敢于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些事情,敢想敢作,勇于行动,这是一个人能够不断成长的前提。 c:554

5.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权力,成为受人尊重、信服的领导者,就要有一定的胸怀和肚量,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大家作一个表率,这样才能让自己倡导的各种准则,真正成为他们奉行的原则。 c:234

领导人的威信不是靠权势、恐吓就能树立起来的,而是你要求下属所遵守的纪律,自己首先就得先遵守,要有公信力,不然再严密的纪律,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c:157

王阳明作为“知行合一”的倡导者,自然明白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 c:31

在某一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人的领导地位不是由他人任命或是自封的,而是在带领他人向前进的时候,在以身作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有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领导地位,才能牢固而有威信。 c:416

6. 多谋善断的奥秘

远虑不是不着边际地去思考问题,只是要在思维中使心静下来,去发现天理(事物的规律)。天理存在于人心之中,且亘古亘今,无始无终。天理就是良知,千思万虑也只是要致良知。良知越思索越精明,假若不细致、精密地思考,事情来了,只是漫不经心地去应对,良知就粗略了。假若只是在事上漫无边际地思考当作远虑,便不免会有毁誉、得失、人欲夹杂在里面,也就是如“迎来送往”般的胡思乱想了。 c:136

在处理事情时,要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以鬼神莫测之机,震摄那些奸佞小人;而对下属,则要表现出足以让他们依赖的智慧,以获得他们的拥戴。 c:277

正如《中庸》上所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只有安静下来,才能够进行真正的思考,思考才能有所收获,这样计谋才能浮现出来。 c:412

7. 以坦荡的心境为官

明天理,顺势而行。月有阴晴圆缺,潮汐有涨有落,修身的功夫有进有退,而在人生的进程上同样也是有进有退的,这就要求一个人有识见,能正确对待进退问题。 c:182

有胆识、通权变、懂兵法、精谋略的帅才,方能担当此重任。 c:48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c:184

所以,王阳明不管别人如何看他,在这个该进的时刻,他毫不逃避自己的责任,非常坦然、光明正大地向朝廷要求得到必要的权力,以做应对将来危局的准备。 c:70

所以在仕途上,更应把握一个进退的度,该进即进,该退则退,决不恋权,就能让自己更灵活地掌握人生的命运,悠游自如地生存在天地之间。 c:146

王阳明把握了进退的智慧,不以升官而喜,不因隐退而忧,进退自如,这不但活出了他的辉煌人生,也使他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c:191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除此之外,他在书法、文学、诗赋等各方面的造诣也极深,大多数普通人恐怕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他在某一方面的成就。 c:57

你不要在外在的言说中去寻求是非的分别,而要在自己的内心感觉中去体验它,假如在做一件事时,感到内心十分安顿,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则说明自己做对了;相反,如果你总是有一种不安、焦虑的感觉,则可能是自己做错了。” c:590

2. 循序渐进是必要的

认识自我,或者说是“悟道”的过程,其结果并不仅仅是以自己懂得了多少外在的知识为标准,而是通过心灵在宁静的境界中与万事万物的交融,领悟到宇宙自然乃至生命的奥秘和运行规律,从而在自己和整个天地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生生不息的微妙联系,使自己的心和天地之心融而为一。 c:397

但当时他一无资金,二无学历,三无技术,可谓“三无”青年,算是最底层的一个屌丝了。 c:24

在业余时间里,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潜心研读各种经济和财务的书籍,由于现学急用,这方面的知识增进很快。 c:29

在决定去干某一件事时,由于注意力不断集中到这件事上,你对这件事把握的能力不断扩大,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立足于当前现有的条件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每跨过一个关卡,都会突破一层新的境界,每达到一个目标,就为实现下一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c:406

3. 事上磨练

而一个人在人生和事业中,光拥有智慧、才干是不够的,沉着和冷静也是办大事者必备的素质。所谓沉着,就是镇静、不慌不忙;冷静,就是遇见事情不头脑发热,感情用事,而是能够认真地思考,缜密地分析,最终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c:458

在事上磨炼,要注意融修心于生活、工作、事业之中。所谓“事上磨炼”,顾名思义就是要利用一切事情来磨炼自己,调整心态,让自己的心境渐渐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c:429

4. 关键要先行动起来

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c:110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 c:394

虽然王阳明在治学为圣的道路上走过了不少弯路,碰了不少壁,经受了不少挫折,但在他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这些失败却成为了他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c:56

5. 知行合一的奥秘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293

原来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指随时随事都是在心上学,内心的意象精明清晰了,字写得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c:331

6. 笃行才能出现奇迹

在做一件事时,首先要达到大致会做的程度,能将此事的流程和操作要领熟记于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琢磨,反复学习、体会其中的奥秘,在反复练习中达到非常娴熟的地步,随后就进入“巧”的境界。所谓“巧”,相当于所学之事已经潜意识化,形成一种自动反应了。再持之不懈地反复咀嚼,找到事物本身的规律、感觉,完全将其内化于心,就达到与“道”合一,得心应手的“化”境了。 c:451

7. 顺其天而行

对那些志在成功的人来说,拥有自然的心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摆脱外在的纠结了,进入到一种充满热情而又和谐的状态,才能既洋溢着充沛的斗志,又有条不紊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从而把自身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c:323

接着告诉她不要过于严苛地要求自己,凡事要想开一点,拿得起,放得下,人生重要的在于过程,要享受奋斗的过程,而不是将其当作生命的负累。 c:252

当她的身心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允许自己放慢前进的步伐时,她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复了儿童时期那种愉悦的心境,又能脚踏实地地向前迈进了。 c:21

所谓“顺其自然”,并不是像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进取心的意思,而是指做事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心要静,不乱动不妄作,这样正面的能量和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c:444

第六章 王阳明的兵法谋略

苏老泉云:“有形势,便有虚实。”盖能为校计索情者,乃能知虚实;能知虚实者,乃能避实击虚,因敌取胜。 c:50

“避实击虚”是孙膑兵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其经典战例有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c:35

先人有夺人之气,攻瑕则坚者瑕 c:47

“避实击虚”的要点,就是不能硬碰硬,避开其力量最强的地方,而攻击其弱点,让对方感觉自身受到了威胁,有了后顾之忧,回头来救援受到攻击的弱点时,之前我方所处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c:247

2. 兵贵“拙速”

用兵布阵之道讲究“拙速”,即“要脚踏实地,才能快速达到目标”,其关键并非临战时一味追求能速胜对方,其中须知得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通过对双方各种条件的比较分析,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c:70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事先要做好搜集情报及分析、判断、谋划的工作,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c:142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c:26

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或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一味追求取巧快速的捷径,反而容易坏事。 c:319

3. 善于造势与顺势

不变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环无端”者,兵之势也。任势即不战而气已吞,故曰以“正合”“奇胜”。 c:46

即善于以正兵合战,用堂堂正正之兵正面对敌,根据战场具体情况而营造出各种形势,或示敌以强,或示敌以弱,用来威摄或迷惑敌人,然后辅以“奇兵”取胜。 c:52

以上为“正兵合战”之势,即以正面进攻部队为正,进行战前动员或誓师,鼓舞起将士们的士气。总之要以必死之心,形成一种压倒一切敌人的必胜气势! c:23

这就是“奇兵制胜”之道了。所谓“奇兵”,即以机动突击偷袭者为奇,实施奇袭或扰敌、惑敌的计策。 c:22

所谓“势”,就是指一定的事物变化和能量冲击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如一块巨大的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不绝于耳的轰隆声,及疾冲而下的巨大能量,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这就是“势”。 c:177

4.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 c:3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c:92

王阳明作为心学大家,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弱点,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c:44

若习性已成,难更改动,亦由尔等任意为之。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士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一年不尽,至于两年;两年不尽,至于三年。尔之财力有限,吾之兵粮无穷,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矣。呜呼!民吾同胞,尔等皆吾赤子,吾终不能抚恤尔等,而至于杀尔,痛哉!痛哉!兴言至此,不觉泪下。” c:11

欲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这话一点不错。 c:69

5.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用兵有什么方法!只要学问做得精纯,将自己的心养得不随外境而动,这就是最好的方法。 c:104

面对部下一片颓丧的士气,朱宸濠拿出了残存在血脉里的那股老祖宗打天下的狠劲,决心与众将士同进退、共存亡。 c:13

朱宸濠哈哈大笑道:“国师此言差矣!如今正值七月,只刮东风、南风,哪里会有西北风!而我方正处于东南方,风乃从我方刮过去,若用火攻,徒烧自己耳!” c:11

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随着时局的发展,就在你安心享受着那宁静的一刻时,就发现事物已经开始有转机了。 c:183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命境界

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王阳明历尽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也碰到了许多看似无路可走的困境,但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中,他都能及时调整心境,使自己拥有一种愉悦、豁达的心态,促进了身心的完备、健康,从而以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勇敢地面对眼前的苦难。正因为他能够保持常乐的状态,由此激发出了心中潜藏的勇气和智慧,跨过重重困难,最后赢得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c:88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即为功夫。” c:64

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情好坏,对他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影响的,心情开朗乐观,体内就能分泌出好的激素,促进身体健康;反之如果心情总是忧虑苦闷的话,脑垂体就会产生许多有剧毒的激素,对身心的伤害非常大。 c:182

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c:44

在名垂千古的《正气歌》中,文天祥说,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随着各种事物的不同而赋予它们种种形状。处于下面的有山川河流,高高位于上面的则有日月星辰。在人呢,则称为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无处不在,充沛而充塞于天地宇宙之中。 c:104

2. 快乐是可以掌握的

快乐并不是外在事物带给我们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需要我们去寻找的一种情绪反应。 c:248

那些被各种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们,负担了过多的期望,目标却很难实现,他们虽然有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意愿,面对眼前的困难,却从来不敢、不愿采取行动,去积极主动地建造能够使自己获得快乐的渡船。 c:291

3. 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求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c:132

按照古人的说法,就应该选择一条相反的道路,在消减过多的欲望上下功夫,从竭力追求外物、满足欲望的着眼点,转向追求内心恬静、安适的境界上。 c:304

在现实生活中,有学者做过调查研究,在那些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人群中,有许多人并没有一定要赚很多钱的欲望,他们只是专心去干一件他们喜欢的事,这件事令他向往,令他痴迷,结果在干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他在这件事上已经成了专家,在自己专注的行业里已经成了卓越的领军人物!这个时候,自己本没有特别渴望的金钱就挡也挡不住,源源不断地涌到自己身边来了! c:185

如果我们能够适当节制自己的欲望,每天减少一点那些干扰我们头脑的杂念,使心灵澄静下来,并让心停留在那些有意义的理想上,引导自己向生命中一个具体的目标奋斗时,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快乐的人生,而且在这种没有自我冲突的奋斗过程中,工作效率才有可能变得更高,也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c:351

4. 明理才能常乐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c:61

宇宙和宇宙间的万物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所有人的心智都非常单纯,没有过多的欲望,他们的心境非常宁静,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对快乐的感受能力,一个个生活得非常快乐。 c:64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那是生命中一种忘我的状态,一种与万物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c:372

5. 活在当下的快乐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c:97

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大脑如果能专注于当前的过程,进入一种宁静而忘我的状态,就容易产生所谓的“高峰体验”。在这种“高峰体验”中,心灵中最本能的能量得到激发,整个身心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由此而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 c:364

附录

老师说:“此种学问必须大家口耳相传,亲身修习、体验过才行,假若写成书,让人当作文字知识简单地看过,那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c:26

古代圣人创立一种学说,其实不过是为学者指示出在各种具体事物中学习修身的功夫,同时指点在修身的过程中开悟的时机,等到学者自己悟到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时,一切言语见解和文字知识,都不重要了。 c:33

2.《大学问》

如果没有私欲的蒙蔽,则虽然是小人之心,而其与万物为一体的仁德也与大人的是一样的;一旦受到了私欲的蒙蔽,则虽然是大人之心,也会受到欲望的隔断,而像小人一样变得狭隘、浅陋了。所以,致力于学习大人之学的人,也惟有痛下决心除去私欲的蒙蔽,以彰显光明正大的德性,最后恢复那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来状态,如此而已。 c:56

所谓‘明明德’,即彰显光明的德性,就是要确立其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原则;而亲民,就是要达到其天地万物一体这个本体原则的应用。 c:30

如果不是将‘慎独’(一个人独处时也小心谨慎地反省自己)的功夫做到极致、惟精惟一的人,还有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c: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c:75

先儒的说法,是不知道明德和亲民本来就是一件事,而误认为两件事,所以虽然知道根本和枝末应当是一体的,但也不得不把它们分为两件事了 c:22

心的本体本来是没有不正的,但是自从意念产生以后,心中就有了不正的思想。所以想要端正自己的心的人,必须在意念刚开始萌发时就去加以调整、纠正,凡是萌生一个念头是好的,就要像喜欢美色那样出自本能地去喜欢它,如果产生一个念头是恶念,就要像厌恶极臭的味道一样去厌恶它,则意念渐渐趋于真诚的境界,而心也就进入‘中正’的状态了。 c:82

所谓‘良知’,即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能明觉、辨别是非的心灵,不需要考虑就能知道,不需要学习就能做到,所以叫做良知。它是上天所赋予的属性规律,也是我们心性的本体,也就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主人翁。 c:58

所谓‘物’,就是事的意思,凡是意念所发生时,必有一件具体的事情,意念停留在的这件事就叫做‘物’。‘格’,就是‘正’的意思,就是把不端正的地方纠正过来,使它归于端正的状态。纠正不端正的,即要清除不良的言语、思想和行为。归于端正的状态,就是要做善的一切事,包括思想、言语和行为等方面。这些才是‘格物’所说的‘格’。 c:111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c:71

3.拔本塞源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c:37

若自己的才能适宜,即便终生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丝毫不感到辛苦,从事低贱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下。此时,全天下的人高兴快乐,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c:33

容易学会,容易成才,正是因为它把恢复心体所共同的义理当根本问题来抓,而非只注重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事情。 c:34

人与人之间彼此效法,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只要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人人都去追逐。 c:36

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 c:21

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此争夺、在技能上彼此攀比、在声誉上彼此竞取。 c:43

记诵的广博,恰好滋长了他的傲慢;知识的增多,恰好让他去为非作歹;见闻的广泛,恰好使他恣意狡辨;辞意的华丽,恰好掩饰了他的虚伪做作。 c:39

4.紫阳书院集序

治学的方法,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55

5.观德亭记

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 c:35

内心端正,身体就会正直;内心恭敬,神情就会严肃;内心平静,呼吸就会舒畅;内心专注,视力就会清晰;内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时机而作出处理;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内心宽广,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失败时不会松懈。 c:153

7.示弟立志说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c:31

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志向,就像种庄稼没有种它的根,而只是徒劳地从事培土、灌溉等工作,尽管非常劳苦,却没有什么收获。 c:60

8.王阳明晚年定论——天泉证道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c:33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c:148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等修身功夫,都正是要恢复那心性本体的功夫。 c:36

资质极高的人,直接让他从本源上省悟,人心本体原是明净无滞的,原本是一个中和的状态。资质极高的人,一悟本体就是功夫,别人与自己、内与外都一切通透了。另一种人,资质稍差,心难免受到习染,本体被蒙蔽,所以就教他在意念上切实为善去恶,等功夫纯熟后,渣滓完全被排除,本体也就明净了。 c:68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亦称为“四句教”,乃阳明心学的宗旨。 c: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