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52 lines (177 loc) · 29.7 KB

中华史纲.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52 lines (177 loc) · 29.7 KB

中华史纲

李定一 - 历史榜-历史文化

《中华史纲》是当代华文世界公认的中国通史杰作。作者李定一教授倾力三十年,初衷是想创作一部可以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本民族国史的通俗历史读物。本书从中华世界的形成以至壮大,再历尽波涛汹涌、兴衰起伏,其间有光辉灿烂、耀烁千古的时代,也有暗晦腐蚀、堕落恣戾的时代;有血泪交织、可歌可泣的故事,也不乏卑劣残鄙、糜烂贱污的秽事。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角度去批判与评估它的价值,也无论这些批判与评估的内容如何分歧繁复,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即它自成一文化体系,独立发展,与古代的印度、近世的西洋文化,同为人类文化三大类型,均有迥然迥异的贡献。

自序

第一是必须将古籍融会贯通,通过缜密思考,用现代的文体叙述古代的事物。 c:13

我们所要叙述的不是“过去的事都是历史”的那种历史,而是“我们今日所需要知道的过去的事”的历史。很多史家都承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因为他们都是根据现代人的眼光来选择史事和析绎史事。 c:70

笔者曾因某人或某事应配置在何处,如何叙述,萦绕于心,久思不能决,拂之亦不能去,甚至玩麻将时亦入侵,其恶可知。 c:14

有一鄙见以为颇为重大的问题,即皇帝的年号问题。从公元前163年汉文帝开始使用年号,到汉武帝每隔数年改一次年号成为习惯,至明太祖一帝仅用一个年号为止,一千五百三十一年间,共有六百七十一个年号 c:41

神话:先民心目中的“历史”

十个口,便是“古”,在文字被发明以前的“古”代,即是口口相传的时代。 c:105

神话象征一个民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与期望,它是大众共通的美梦。日有所思,才会夜有所梦,这中间的隐晦周曲很复杂,但并非绝对不可喻解。 c:181

诚如精研神话的学者所说,神话象征一个民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共通理想与欲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梦。 c:78

中国境内最有名也是最早的“人类”遗骨的化石是“北京猿人”(1929年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发现),又名“中国猿人北京种”,是介于人与猿之间的原始人类,大约生存于五十万年前。 c:71

北京猿人男子的平均身高为一百五十六厘米,女子的平均身高为一百四十四厘米,比现在的华北人矮小;脑容量平均为一千〇四十三毫升,比爪哇猿人的脑容量(约九百毫升)大,比现代中国人的脑容量(平均一千四百毫升)小。 c:31

综之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发掘结果,值得注意的有四点:一、他们(旧石器时代的猿人)生存的地区很广,不仅限于北京一地;二、他们有文化生活,似较其他地区同时代的猿人文化为高;三、他们不仅食肉,也享用植物品类;四、他们生存的年代很久远,可能一两百万年前便已在中国繁衍了。 c:45

所谓“三皇”,说法很多:有谓天皇、地皇、人皇(又作泰皇)者;一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也有在伏羲氏之后加上女娲氏、神农氏者;也有将神农氏和黄帝列入三皇者;说法很多,所有记叙均怪诞不经。 c:49

每一“皇”所“统治”的时间都很长:如天皇有兄弟十二,寿各一万八千岁;地皇有兄弟十一,寿各一万八千岁;人皇传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合计便达四十五万九千六百年,与北京猿人的生存时间极为接近。有说自盘古开天辟地至获麟(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几乎与考古学家所推想的北京猿人从南方向北迁徙的年代接近。 c:37

先民不知道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经年累月,积千千万万人之力,经漫长岁月历练的结果,决非一人一朝一夕之功。但千千万万年传说附会浮夸的累积,变成了一个“圣人”的创造发明,然后人们将这些圣人神化,便成为神话。我们可以很理性地分析这些神话。 c:31

伏羲氏的传说较多,说“他”首先发明渔网以捕鱼,是生产技术的改革者;又教民豢养野兽,使之成为家畜,从此先民不至于因人口增加、野兽稀少而受饥饿的威胁,脱离全靠采集渔猎的生活而步入游牧或者畜牧时代。 c:29

“他”(神农氏)在历史上的意义是农业文化的肇始。 c:23

大约到了农业社会时期,散布在各地的部落之间已经有了很松散的联系,与从前各部落间互不相干有别。各部落互推“共主”,共主有维持各部落间秩序的责任,这种共主后来被称为“帝”。 c:36

五帝:传说时代

《史记》有《五帝本纪》,“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 c:86

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74年,至夏禹即位(前2070),共六百余年。 c:47

当时的五谷是黍、稷、菽、麦、稻, c:34

黄帝集多种发明于一身,其真正的含义是中华历史文化新阶段的肇端,“黄帝”是这一新时代的代表名称。 c:44

帝喾死后,子挚继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九年后,唐侯放勋立,是为帝尧,又称唐尧。 c:32

一、历法的改进,每岁为三百六十五日,并设置闰月。二、陶器技术的进步。三、洪水为患。四、“禅让政治”。 c:53

与他一起工作的两位重要助手,一位名契(商的始祖),他的工作是在治水之前,纵火焚烧畅茂的草木,以驱走逼人的毒蛇猛兽。另一位是弃(后稷,周的祖先),在尧时即以精于农耕著名,他追随禹工作,洪水平后,教导人民稼穑,新得的沃地,即可以生产。 c:36

河南“裴李岗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之一 c:25

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c:27

五帝时代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农业文化的初期 c:51

夏代(前2070—前1600)

自大禹即天子位(前2070)到桀为商汤所代(前1600),夏代传十七君,共四百七十年,是中华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开始。 c:63

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后,中原地方(大致指河南、河北及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地方)出现了九块大的陆地,即“九州”。 c:59

夏成为农业文化民族的自称。春秋时,管仲曾对齐桓公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管仲不说“诸周”而言“诸夏”,可见文化观点的“夏”在人们心目中胜过了政治观点的“周”。 c:34

启做了十年天子而崩,传位儿子太康,太康即位不久便被有穷氏后羿所逐,从此流亡在外。到少康攻灭后羿的臣子寒浞(杀后羿而自立为王,凡四十年)而复国。 c:34

夏代亦可称是中国铜器时代的肇始,铸九鼎便是显著的实例。 c:25

因此有彩陶(仰韶文化)代表五帝时代、黑陶(龙山文化)代表夏代、灰陶(安阳殷墟)代表殷商的推论。 c:73

根据其他种种迹象,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是到目前为止,中国首次在考古学上发掘出的有明显权力中心的文化。 c:29

殷商(前1600—前1046)

汤武代桀而称天子后,当天子前的封号“商”已不用,“商”成为供奉祖先的宗庙所在地,称“大邑商”,是地名;而国号为殷。 c:42

夏开国不久有伐有扈氏的战争和后羿的篡国,殷开国不久有伊尹的故事,大致都显示一个新政权在创立者死后,政权不稳定的情势,与周武王死后的管蔡之乱是同一形态,不足为奇。伊尹的故事,虽有孟子的美化功夫,我们仍得存疑。 c:40

1899年,京官王懿荣发现甲骨上有契刻文字,他虽不认识,但知是一种篆文以前的古文,乃加以收购。于是商人亦赴安阳采集。王氏于八国联军入京后自杀,家属以所集甲骨数千件售与刘鹗(即《老残游记》著者刘铁云)。1903年,刘鹗著《铁云藏龟》一书问世,是为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c:29

中央政府的主要官员很多,据记载有所谓“六太”: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六府”:即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六工”: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c:34

殷代诸侯的次序并不是后来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伯是一方之雄,侯大约是天子派到各地主持防守的职官。 c:23

殷代已是父系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已存在,生男称“嘉”,生女说“不嘉”。 c:55

子贡说过一句公道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论语·子张》)卜辞佐证了子贡的话。 c:28

契(殷的始祖)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裸浴时吞食玄鸟的蛋而生契。殷、周的祖先原是“兄弟”,周的祖先的地位似乎还高于殷的祖先,因为弃是元妃所生,契是次妃所生。这种神话很普通,大同小异。 c:25

太王有子三人,即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按周的继承法是传长子,但季历最贤。季历的长子昌,很受祖父(太王)的钟爱,于是太伯等自我放逐到蛮夷之地 c:19

西周(前1046—前771)

自武王代商到幽王为犬戎所杀,传十二君,共二百七十五年,史称西周。平王放弃他祖先凭借立国的根据地,迁到周的敌人麇集的洛邑,周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史称东周。 c:43

武王与周公对周的政治组织有一个很大的兴革,即封建制度的创立。封建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扩张周人的势力,控制遥远的东方,并包围“殷顽民”;与此同时,解决嫡长承继制确立之后,其他各子的出路问题。 c:45

纯粹从宗法的观点去看周代的国体,我们可以说封建制度是将家族政治化后的一种政治组织,所谓天子,是支配同族群体的族长而已! c:60

譬如饮酒时有“酒礼”,每献酒一次,宾主之间便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下肚,所以日夜饮酒,亦不会酗醉。 c:52

周代的教育分“国学”与“乡学”两类,贵族子弟入国学,乡学是“小学”。国学即大学,教人修己律人的道理,主要的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教人洒扫应对,敬老事长等科目。平民子弟入乡学,六艺成了贵族专有的学问。 c:71

食前先盥手,然后将食物用匕首取出置于手中,再放进嘴里。吃饭时的规矩很严,啃肉骨的举动是被禁止的。 c:25

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均是与农耕部族生存最有关系的神主。 c:54

周代妇女的地位相当低下,多妻制度很盛行,甚至庶人也常纳妾。至于贵族的女儿出嫁为王后或诸侯夫人时,她的年已及笄的姊妹与侄女都要一同陪嫁去做姬妾,称为“娣”。 c:28

通常的惯例,是将土地分为等量的九份,呈“井”字形,中央一份为公田,四周八份为私田,各私田到公田的距离相等,助耕时很方便。公田的收获归贵族所有,等于纳税;贵族对于平民则负有指导农事的责任。这种制度史称“井田制”。 c:58

王位虚悬期间(十四年),周公与召公两人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这一年开始,将以后每年发生的大事都加以记载,所以共和元年常常成为史家推算古史上年代的基点。 c:49

犬戎之乱是西周封建帝国解体的关键点,对此后的历史有极深远的影响: c:19

霸政的兴起

自平王晚年到齐桓公初年,前后约五十余年间(齐桓公立于前685年),游牧部族四处侵扰,诸夏备受蹂躏,农业文化几有遭受毁灭的危机,“霸政”遂应运而生。首倡霸政的是齐桓公和管仲。 c:17

霸政的要义是要诸侯服从共主的命令,停止内讧,团结一致抵御戎狄的侵扰,拯救岌岌可危的农业文化。 c:52

其异于封建者,仅共主不再是由一个固定的王室世袭担任,而是由强有力的诸侯设法争取。霸主便是一个不一定世袭的共主而已。 c:26

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c:19

霸政的发展

宋襄公禁止联军在楚军渡河未毕和阵式未整列以前进攻,结果联军大败,襄公伤股。宋人对襄公大加责难,襄公辩解道:“君子作战时,敌人受伤后不可再伤之,不俘头发已有斑白的敌人;古代用兵,不在险阻的地方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之余(宋乃殷后),但也不能在敌人尚未成列以前便下令进攻。” c:28

勾践乘战胜余威,挥兵北渡淮河,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会后返国,将淮水上游土地赠给楚,泗东方百里地赠给鲁,归吴所侵地于宋。这种漂亮的举动深得各国拥护,勾践遂成中国霸主。 c:16

各国的变化

于是戎狄被消灭于无形,农业反而由城圈之内转到城圈之外,城市和乡村由是形成,而农业文化也就有了面的发展。 c:21

战国变法图强

孝公以公孙鞅勋业盖世,特以商(今陕西商洛境)、於(今河南西峡境)等地封之,号曰“商君”,位同列侯,所以后人称他为商鞅,又以他本为卫国人,也有称他为卫鞅的。 c:19

诡谲的国际斗争

秦国亦倡“连横”以抵制合纵,即各国应与秦国联合,以求安全之意。秦国的这种外交政策的倡导者是张仪。 c:15

后赵括战死,赵卒四十万人只有投降。白起恐赵复兴,乃用计而尽坑杀之!赵国壮丁经此一役几乎死尽,战国七雄的局势至此结束,六国已成了秦的俎上肉, c:11

长平之战后四十年,为秦灭六国时期,即第四时期。 c:14

社会的激剧变动

第三是经济的变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加生产,遂开阡陌,废井田制,允许田地自由买卖,于是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亦随之发生。失掉田地的农人除沦为佃农或雇农外,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投身军旅,变成职业兵;一是转业到工商界。各项工业遂有取之不竭的劳工,这是当时各国工商业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c:17

孔子:民间讲学的创始者

民间讲学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点,从此学术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而普及于大众,从此个人思想从一固定不易的准绳中脱颖而出,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 c:22

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人。 c:24

所谓“儒”,到孔子之后,便逐渐成为教育家的称呼。在孔子时已有“小人儒”与“君子儒”的分别,前者是只学得一技之长,在政府中混饭吃的“儒者”;后者则是以教育他人的德、智、体为职业,以化育众人为鹄的的“儒者”。 c:24

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荀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不亚于孟子,但他的思想与孟子的有基本上的差别,他认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因此不能任由人性自然发展,必须用礼制去规范之。盖人生而必须合“群”,人在群之中,必分工合作,乃可图存。但人性生而有好利、嫉妒、贪欲等恶性,必须以礼制之,而后社会安定、民众幸福。故“礼者养也”。 c:19

孔子对鬼神含糊其辞,孟子也倡天命之说,但荀子彻底加以否定,认定一切政治人事都与天道神鬼无关。他有一句有名的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23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 c:11

先秦四大主流思想中的儒、墨、法三家对政治社会都抱积极的入世态度,只有道家例外。 c:11

公孙龙与惠施差不多同时代,赵人,留下五篇著作。他在个体(实)与概念(名)之间反复辩论,有名的“白马非马”论题,即“马”是一个概念,它包含各色的马,“白马”只是一个个体,它不能代表马的概念。这种在名实之间申论的持论者,我们称为名家,其学说类似后世的逻辑学。 c:15

秦始皇时代(前221—前210)

第一是废封建,置郡县。 c:11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c:24

所以他命李斯作“小篆”,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整齐划一的文字 c:15

对秦始皇的评论

三、秦自封建国蜕变而出,有若干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仍不能完全摆脱,最重要的是仍按传统要民众为政府贡献劳力——徭役。 c:23

秦始皇及二世享国仅十五年而亡,并无孝子贤孙长久促使无耻的文人去颂扬其祖先“圣德睿哲”“宽仁内蕴”“天质英毅”等“圣德”,又无争宠的佞臣芟削其丑恶谬妄的言行。 c:23

我们认为秦始皇“贻祸”中国最深远的地方,是他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行法治便享国不久的恶劣先例,使得中国政治长久厉行人治,而且君主在行人治专制时还振振有词! c:37

与明太祖朱元璋屠杀了五万余朝廷官吏相比,秦始皇真应“自愧不如”。秦始皇并未兴任何文字之狱,也没有坑儒生,而是少数不屠戮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 c:21

复古与维新的斗争(前209—前202)

第二时期是楚称霸天下时期 c:14

文景之治:大一统局势的奠定

我们必须承认文景之治是吕后政策的延续,吕后也是汉初大一统政府的奠基者,因高祖死后到文帝继位之间的十六年的关键时期是由她主政。 c:27

武帝的兴革

故董仲舒认为国家应支持正当学术研究,百家应任其自然发展,不必由政府供养。故他的“罢黜百家”,只是将百家从博士群中去掉,并无禁止其在民间发展的意思。 c:43

所以汉武帝的“尊崇儒术,罢黜百家”,只是提倡教育,即政府不再用公帑去养不重视教化的“学人”而已,汉武帝并没有钳制思想和压迫学术自由之意。 c:42

中华世界的巩固

汉高祖即位后,匈奴攻破韩王的都城马邑,韩王信降匈奴,此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汉”奸。 c:18

秦始皇是中华世界的缔造者,汉武帝是中华世界的守护者,他们二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照辉古今 c:26

王莽时代:一个理想的破灭

当时朝廷也很重视地方教育,郡国的教育机构称“学”,县的教育机构称“校”,均各设经师一人。今日“学校”一词,即由此而来。 c:35

失败的原因,与光武帝刘秀等人所说的“篡汉”无关,而是由于王莽本身的学识与才能均有问题。 c:13

不能知人善任,又食古不化,是王莽失败的主要原因。 c:37

黯淡迷惘的士风

后汉知识分子在学术思想上卷入支离破碎的古今文之争与神秘色彩浓厚的谶纬之学的浪潮中,将治国平天下的大义、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等至理,一一抛到九霄云外,加之朝廷以表彰气节推波助澜,因此后汉的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没有分毫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c:19

自王莽败亡,中华知识分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那种磅礴之气,已受到致命的斫伤,再加上朝廷的表彰气节政策,与乎今古经文之争及谶纬之学三大洪流的相互激荡,后汉的士风逐渐走上一条极为特出的蹊径 c:17

综观后汉士人所推崇的名节有三特色:一、只重视人际关系,忽视社会国家责任感和法律道德(所以才有如杀人妾子、斩人父尸之举)。二、只有个人恩怨。主从的关系超越一切,恩主的恩仇成为一己的恩仇。换言之,他们心目中的忠义,只是对个人的忠义。三、他们将道德作为竞争的目标和博取利禄的手段,因此虚伪造作,无所不用其极。 c:19

长期分裂的前奏

自董卓入洛阳到隋文帝一统天下(189—589),整整四百年,中国重新陷入分崩离析的状况中,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前770—前221)的五百五十年相差无几,这算得上是中国的第二次大分裂。 c:32

上述三种因素互相激荡,再加上黄巾军起兵与军阀董卓将中央政府彻底摧毁,分裂的情势自然便出现了。董卓之乱是中国大分裂的前奏曲。 c:16

曹操的志事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颇受争论的人物,被许多人称为“奸雄”、大坏蛋。原因有三:一、不忠于刘家天下。二、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下诏求贤才能士而不以道德为标准。 c:15

三国的人物

关羽闻吕布手下秦宜禄妻子的美名,求曹操在破吕布后以秦妻赐之,操允许之。吕布破后,曹操未履行诺言,关羽乃数次向曹操提及此事。曹操想秦妻必定很美,乃着人引见,果然是绝世佳人,遂留下自享。关羽“心不自安”,不久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 c:29

清人入主中国,自视为金人的后裔,对于抗金的岳飞被尊为武圣人颇不自安。且时人多好读《三国演义》,清人遂因势利导,改尊关羽为“武圣人”,以小说对关羽忠于“结拜兄弟”的描述,去潜移默化岳飞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以期有利于其统治。 c:34

三国鼎立

首先是魏吏部尚书陈群创“九品中正制”(220)。 c:15

西晋:统一的幻象

晋的统一实是幻象,因为总共只有三十八年(280—317)。在这短暂的时期中,再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291—306),八王之乱结束前两年,乱象已萌。 c:19

他自幼生长在富贵锦绣之家,交往皆豪门世胄,是一位完全与世间隔离的公子哥儿,也是中国历史上极罕有的并非来自民间的开国之君(元、清两代情况不同),所以他的儿子晋惠帝(290—307在位)才会在听说天下饥荒时,说出“何不食肉糜”那种匪夷所思的话来。 c:25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司马氏一家官僚,以权诈狡谋取得权势,他们不代表新兴的领导力量,只是由极腐败的世族所蜕化而成。他们在官僚集团的阴灵中摸索前进,所以人们对它寄予任何光明的期望,都是幻梦一场。 c:18

农业情况

中国农民的三大敌人:兵祸、天灾、剥削。 c:17

学术与科技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欲望而做出的努力的总成果,我们称为“文化”。 c:23

南渡后的政局

如何调处南徙的大世家与吴中原有大世族之间的利害冲突,是东晋立国的一大问题。 c:13

南朝的政局

他们习染了魏晋以来破除名教、恣意纵情的风尚,而缺乏名士们飘逸清玄的生活境界,遂养成极单纯的纵情肆意的禽兽行径。 c:26

居于社会中坚上层楷模的豪门世族,自刘裕加以疏远后,亦采取极端漠不关心、唯利是图的态度以应时变。但他们对其世族的地位竭力维护,决不妥协。因此寒门与世族形成两个尖锐对立的集团,而朝中实权却掌握在前者手中。两者的对立,使南朝的政治呈现虚弱的畸形。 c:11

整个南朝的政治发展,是由智识水准不高的军人、唯权力是视的典签、因循弄权的中书舍人以及绝对自私自利的世族四个因素,盘根错节,激荡交织,汇合而成。其间递嬗兴衰,大体都是这四个因素此消彼长之迹而已。 c:44

孝文帝的华化

孝文帝十五年(485),孝文帝采纳主客给事中李安世之言,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这个自孟子、王莽以来的儒家理想终于得以实现,而且推行了两百余年,至唐德宗时杨炎实行“两税制”才正式被废除。 c:16

大一统盛世的前奏

隋文帝(581—589—604在位)在位二十四年,他的主要工作有三:修明内政、绥辑边疆(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灭陈统一中国。 c:24

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自有其特殊之地位:一、他是将分裂了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华世界重新统一的功臣;二、他二十四年节俭勤政、休养生息的统治,使广大的百姓受惠,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他死后十四年隋亡,没有子孙长期豢养文人去歌颂他的功德,所以他显赫的历史地位隐晦不彰。 c:15

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非有极远大的眼光与气魄,非有极雄厚的财力、人力与企划力不能完成,可与长城媲美。可惜兴创这两大工程,嘉惠后世最为深远的伟大人物——秦始皇与隋炀帝,都被他们以后的皇帝们所嗾使的文人所诬蔑与丑化了。 c:17

唐初的政局

府兵制有三大优点:(一)政府不耗巨额糈饷以养兵;(二)府兵均殷重农民充任,武器自备,故军纪较佳,武器操练纯熟,战斗力强;(三)无人能拥兵自重形成割据。故唐初百余年,国威远播而库帑不耗竭,军力强大而无军阀。 c:22

租庸调制、府兵制、三省制与科举制,是唐代辉煌文化的四大柱石,但还需要一位政治的天才去运用它们,他便是众所周知的唐太宗李世民。 c:29

两千余年前,董仲舒等人已提出政权必须转移而且和平转移的政治理论——五德终始说,王莽等人将此崇高的理论加以实现。凡此均足以证明中华文化在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上的觉醒并不晚于西方,故不必要视所有中国皇帝们均如唐太宗一样从善如流。 c:11

由盛而衰的经过

中国历史上因皇帝年幼母后当政之事屡见不鲜,然皇帝壮年而由皇后垂帘听政之事,仅有武则天一例。 c:12

按李唐出身西魏北周大阀阅,世称关陇世族,开国元勋多属之,对关东北齐及江南世族,则颇排斥。唐初严厉推行此政策,修《氏族志》,将山东四大世家崔、卢、李、郑列为第三等,后又废《氏族志》而为《姓氏录》 c:11

唐代之衰亡

代宗崩后,嗣位的德宗(780—805在位)立即采纳宰相杨炎的计划,颁行两税制(780)。自北魏孝文帝以来,实施了近三百年的均田制便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土地私有制便正式确立。 c:20

唐德宗信任宦官,让宦官统率禁军,宦官用以挟制朝政。唐朝的兵权外落入藩镇,内落入宦官之手,是其乱亡的主因。 c:17

五代十国的概况

五代开国之君,朱温是流寇出身,郭威是士卒起家,均无受教育的记录。其余三人为沙陀人,全是武夫,与“五胡乱华”时的胡人君长多通经史不同。 c:11

一、中国抵御外族的屏障长城已不复存在,因为十六州在长城以南;二、北疆山峦险阻的天险已失,骑兵可不需经过崎岖之地而驰城飞堑,直捣黄河平原;三、十六州人口众多,物产殷富,使契丹国力增强。 c:16

变法图强

总括而言,新法确为针砭时弊的对症良策,但推行之际,必然需要大量人才,若不得其人,由奸猾之吏执行,奸猾之吏从中作弊,民未得其利,反受其害。作奸犯科的官吏,乘隙牟利舞弊,政府得不到实利,反蒙上与民争利的恶名。 c:16

王安石有崇高的理想和卓越的识见,但缺少将理想付诸实现的才能与气度。 c:14

宋代的经济社会

南宋哲人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成为此后七百余年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最高准绳,今日中国人心目中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形态”与“心态”,都是在这个偏安的时代奠定的,虽然都自有其悠久的渊源,但将其塑成具体楷模是在南宋时代。 c:29

宋代的文化

私人讲学以北宋的白鹿洞书院(今江西庐山)、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嵩阳书院(今河南登封)四大书院最著名。 c:23

简而言之,理学即以儒学为基础,援用道、佛哲理,融汇而成的一套新儒学。这一新理论体系的发展,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北朝,非一朝一夕之流变。 c:13

蒙古人统治中国

蒙古统治者分人民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域人)、汉人(金人)、南人(南宋人),四种人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无异于四个阶级。 c:11

明太祖的开国政策

君主任命宰相主政,故君主不亲理庶政,故称君主专制。明君多有贤相,昏君则多权奸,但也有不少例外。如唐玄宗可算是明君,但宠幸李林甫与杨国忠。废宰相后,皇帝个人直接总理天下庶政,百僚直接对皇帝负责,故称君主独裁,与君主专制有别。 c:19

元明两代的文化

著者将“人”分析为理性、思想、情欲、愚蔽四种心态,唐僧是一个人的理性,孙悟空代表思想,猪八戒反映情欲,沙和尚表现愚蔽,取经途中的妖魔鬼怪,是一个人一生各色各样的际遇。 c:19

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不仅意味着李鸿章个人事业的毁败,更代表一个旧的时代——船坚炮利的自强运动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马关条约》订立的那一年,康有为已经两次公车上书,孙中山先生也组织兴中会了。 c: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