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08 lines (222 loc) · 34 KB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08 lines (222 loc) · 34 KB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托马斯·卡思卡特 丹尼尔·克莱恩 - 哲学宗教榜-哲学读物

两位哲学家从哲学、神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死亡和永生,揭开了死亡的棺材盖,让我们正视生与死。叔本华、尼采、加缪和萨特依次出场,陈述他们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认识。不过这绝不是一本枯燥又晦涩的书,这些哲学家的身旁还站着诸多幽默作家,让各位在各种诙谐幽默的小故事中思考死亡。本书适合所有生于此世的人阅读。

版权信息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c:49

内容提要

本书适合所有生于此世的人阅读。 c:111

前言

“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c:704

这就是笑话的有趣之处:它们可以揭示令人震惊的真理,而同时又不让人觉得焦虑。正因此,世界上才有那么多关于性和死亡的玩笑,这两个话题都让我们提心吊胆。 c:337

超越死亡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经历死亡。在他看来,所有抑制对死亡的想法的行为都只会适得其反,而我们接触永恒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虚无的焦虑感。 c:596

海德格尔声称,我们需要死亡带来的焦虑,以免沦陷于“日常状态”(everydayness)。在“日常状态”下,我们其实半死不活,充满了让人麻木的幻想。 c:793

“何时是永恒”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现在)。但是“现在”不断地变成“过去”。那么现在又是什么呢?也不过是些转瞬即逝的东西罢了。 c:433

多年以来,弗雷德和克莱德就死后的生活聊过很多。他们相互约定,不管谁先死,都要联系对方,告诉他天堂的模样。 结果,弗雷德先走了。一年后的一天,电话铃声响起,克莱德接起电话,是弗雷德! “真的是你吗,弗雷德?” “当然了,克莱德,真的是我。” “你能打来实在是太棒了!我以为你都忘了呢。跟我说说!那边是什么样子?” “说出来你都不敢相信,克莱德。这里的一切都太完美了!我们吃的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上长出的最新鲜可口的蔬菜,每天都可以睡懒觉,早餐无比丰盛,整个上午都在做爱。然后吃一顿营养午餐,吃完就又去田野,继续做爱。接着是一顿美味的晚餐,再继续做爱,直到睡觉。” “天啊!”克莱德说,“天堂实在是妙极了!” “什么天堂?”弗莱德说,“我现在是亚利桑那州的一只兔子。” c:133

你真的觉得自己会死吗? c:132

第一部分 死亡,如之奈何?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你想走,但是你又想留,但是你又想走? c:534

第1章 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错

所以有一天我也会死,这再自然不过了。对此我很确定,就像知道苹果会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一样。 c:50

此刻,你真的相信人生时间有限,现在流逝的每一秒都会从你的生命配额中减去吗?你真的相信时间一旦用完,你就会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吗? c:321

我们想拒斥死亡的原因非常明显:对死亡的展望令人恐惧!它会给我们带来终极焦虑,让我们觉得不安,它让人知道,我们只会在世界上存在很短暂的时间,一旦死亡,就永远不存在了。听着时钟响亮的滴答声,我们怎能享受生活? c:401

鲍勃发现,病重的父亲一旦去世,他就将继承一笔巨大的遗产。他决定找个女人来跟自己共同分享这些。于是一天晚上,他去了单身酒吧,碰见了一位此生所见最美的女人。 那女子天生丽质,令他神魂颠倒。他于是走过去对她说:“也许我看上去很一般,但一两个星期后,我父亲就会去世,两千万美元的遗产归我。” 美女被打动了,当晚就跟他回了家。三天后,她成了他的后妈。 c:103

贝克尔认为,各种幻觉依靠文明得以维系。几乎每种文明都发展出了一种人类文明所共有的永生系统。事实上,这些系统是文明的基本功能。如果没有它们,对于死亡的焦虑会让我们发疯,文明也就无法持续发展,我们会重回弱肉强食的世界。拒斥死亡是文明的生存策略! c:443

第2章 让焦虑成为你的保护伞

达里尔,我们有几个坏消息和几个好消息,你想先听哪个?我想先听坏消息。好,坏消息就是,一会你会越听越焦虑。好吧。那好消息是?好消息是,写完这本书以后,我们会带着妻子去法国南部旅行度假。 c:13

不能消除我们面对有限生命且它永远无法满足我们对无限的渴望而产生的焦虑感。 c:317

如果我们跳过直面死亡的步骤,体验不到永恒的虚无(Eternal Nothingness)并且坚持生活,如果我们拒斥生活在“死亡”阴影中的恐惧和害怕,就失去了体验超越的唯一机会。 c:277

那就是生命短暂,死亡必然。 c:35

如果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真的是死亡恐惧的伪装,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心理治疗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因为它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死亡。 c:195

对克尔凯郭尔来说,根本性的人类焦虑和绝望,跟神经质的焦虑和绝望相比,更会让我们急得团团转。一些人因太多的可能性而不知所措:我们时间有限的肉身不能处理每日生活和想象中出现的无限选择。时间太少,想做的太多。 c:436

骑士团都失去了联系。而且我都不知道怎么恢复正常!我逃离不了这种麻木的状态。“开始行动”这种格言根本没用,因为我的策略就是什么都不做。变得麻木本来是为了逃避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但是却让我觉得自己更加不足。 c:219

做自己,但是要为自己感到骄傲! c:105

索伦还有一个摆脱绝望的秘招:把自己淹没于人生的琐事中。沉浸于“生活的琐碎”之中,让自己陷入“日常状态”,变得平静。没问题! c:234

克尔凯郭尔还提供了另一个逃避策略:勇敢地把自己扔进“目中无人的自我创造”。让自己有所作为。 c:183

如果你有这么多互相冲突的生命策略,而你大多数时候不知道自己是谁呢?比如说,你会不会既兴奋又抑郁?就像那个出去旅行的躁郁症患者,写信给自己的心理医生说:“玩得非常开心,真希望自己已经死了。” c:95

只有当我们敢于经历知道生命不会永恒的焦虑,才能体验到超越,才能接触到无限。用完形心理学[插图]里面的话来说,不存在是存在的必要土壤,让我们得以看到存在。只有当我们愿意放弃幻想,承认自己的迷失、无助和害怕,才能摆脱自己,脱离虚假的安全感,为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信念飞跃”做好准备。 c:505

上看去,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突然云朵分开,一束光线照到他身上。一个浑厚的声音雷鸣般地响起:“我,上帝,在此。放开手,我会救你。” 男人想了一会,又大声叫道:“上面还有其他人吗?” c:58

第3章 死亡——必经之路

亚瑟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忧虑死亡,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目的,就像是最终的圆满。 c:346

第一次接触叔本华可能会让人有点沮丧,但是你会慢慢喜欢上他的。 c:18

细数生命中的欢乐时刻, 细数不被痛苦侵蚀的日子, 你就会知道,不管你是谁, 都不如从未降生。 c:627

跟佛家一样,他认为受不受苦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普通的世界只是一种幻象。真正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所说的“意志”,就是让整个宇宙及其中一切运行起来的力量,它盲目、非理性且无目的。简而言之,人类有什么好悲观的?给我们带来问题的东西本来就不真实。 c:396

没有不存在(Non-Being),就没有存在(Being);同样,没有存在,就没有不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和不存在会互相冲突。这就是基础的宇宙战争(Cosmic Battle)。 c:202

第4章 海德格尔,你对我做了什么

时间不是一个事物,所以它什么都不是。但是它不断流逝,永远存在,不像时间里的存在那么短暂。 c:301

如果我让死亡进入我的生命,接受它,直面它,就可以摆脱死亡的恐惧和生活的琐碎——那时候我才会自由地成为自己。 c:297

玻璃陈设柜中放着一具骷髅,上面写着:“你的现在就是我的过去,我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 c:236

人类是自为、自创的存在,不是自在的存在,不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创造的。 c:392

第5章 控制你的永生特性

伍迪·艾伦的妙语: 
 “我不想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我只想活在我的公寓里。” c:174

其他人就只有通过讣告、悼词、高产值葬礼、遗言和遗嘱作为纪念媒介来实现永生。除了这些画在沙滩上一冲就走的小记号,我们就只能期待留在认识我们的人的脑海里和心目中,希望除了直系亲属和好朋友之外,还能有人记得我们 c:86

不管怎么样,精彩的讣告、几句诚挚感人的悼词、措辞巧妙的遗言对逝者来说很有意义。原则上,这会给活着的人一个回忆我们的机会。 c:20

很少有人能成为自己葬礼的看客,但是这也没能阻止很多控制狂进行细致的准备,包括代写(可以这么说)自己的悼词。他们这么做或许很有道理。 c:34

朱迪问服务生说:“你怎么找到这套漂亮的蓝色西服的?”“昨天你走了之后,太平间运进来一个跟你丈夫身材差不多的人,他穿着一套蓝色西服。他的妻子非常难过,因为他一直都想穿着黑色西服下葬。”服务人员回答说,“所以我们把他俩的头换了。” c:27

如果出现一个错误,所有人就只会记得这个错误,不会记得你生前对贝永长青协会多年的用心服务。 c:74

杰克死了,葬礼在林地公墓举行。詹妮弗是他结发40多年的妻子,她的眼里满是泪水。在葬礼仪式最后,棺材被运出教堂,手推车不小心碰到了门框。棺材里传来轻微的呻吟,大家备感震惊。他们迅速打开棺材,发现杰克竟然还活着。这真是太神奇了,简直就是奇迹。詹妮弗和杰克在一起又生活了十几年,杰克又去世了。这次葬礼还是在林地公墓举行。在仪式最后,棺材推到门口时,詹妮弗大喊:“小心门框!” c:42

值得纪念的葬礼还有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那就是参加人数。座位都空着的话,永生的可能性就小了。如果可能的话,葬礼要尽量安排在风平浪静的日子。 c:30

历史记录的正确角色和范围是什么?历史会提到谁,不会提到谁?如果食品杂货店的职员在森林里死去,他在历史中还存在吗? c:103

9年去世出去!没有说够的傻子才有遗言。 c:159

“他去世之后,我跟他的妻子结了婚。 c:20

第二部分 永恒,不经意间出现

永恒是否存在于伟大来生? 抑或就潜藏在我们周围? 若是如此,谁有时间实现永恒? c:97

第6章 永恒的现在

永恒就是此刻,而不是人们以为的死亡之后。 c:318

哥尼斯伯格说:“时间是大自然用来防止所有事同时发生的方式。” c:407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逻辑哲学论》中写道:“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 c:415

“现在”虽微小但有内容,虽短暂但持续,而事实上,现在并不存在。现在只是过去和未来的边界线,而过去和未来在真正意义上也不存在,至少现在不存在。换句话说,“现在”是一种主观构想,我们用它来记录对时间的体验。 c:326

对一段时间的体验跟体验者有关系吗? c:43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c:212

对死亡的愤怒似乎是诗人的专长: 
 不要温雅地进入美好的夜晚, 老人也应在暮年怒吼和燃烧, 要愤然、愤然面对光明的消逝。 ——迪伦·托马斯 c:210

第三部分 不朽,老式方法——灵魂列车

我们是否拥有不朽的灵魂?它在哪儿?能在eBay上售卖吗? c:21

第7章 柏拉图,灵魂的教父

我们不想要任何意外惊喜,不想发现死后永生的竟然是我们不喜欢的那部分自我。 c:45

柏拉图拼出了灵魂的全景图。他对灵魂进行了三重区分:理性、激情(或者说意志)和欲望 c:269

他喜欢三角形多过性爱?这个人听上去真像神仙。 c:13

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看法跟柏拉图略有不同,但是他的结论颇为相似。他把灵魂分成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三个部分。植物性灵魂会给人带来跟动植物一样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动物性灵魂会创造活动能力,让人类体验到跟动物共有的感受;理性则是人类专有的灵魂部分,动物和植物都不具备。 c:155

TradeMe最后认定,允许灵魂交易,因为灵魂所有权证书是可以进行转让的。 c:16

在希伯来圣经中,灵魂指代的就是整个人。人并不拥有灵魂,他们就是灵魂;他们也不拥有肉体,他们就是肉体,活着的肉体[插图]。 c:142

新约里也一样,认为“失去灵魂”就是失去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c:44

如果我们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新约,整个新约好像都在进行“获得整个世界”和“失去灵魂”的成本收益分析。跟所有评估问题一样,评估结果取决于评估人。 c:35

佛教是西方转世观念的主要来源,但是佛教徒根本不相信灵魂。他们的转世概念就是,将烛火传至另一根蜡烛。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自我的转换,因为根本就没有自我。 c:157

网站转世驿站(Reincarnation Station)提供了一个简短的小测验,来测定你下辈子可能成为什么 c:16

在17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之父勒内·笛卡儿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认为心灵(Mind)和物质(Matter,包括大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以不同的规则支配不同的领域,完全没有共同之处。 c:87

我们认为自己能控制行为,其实是一种假象。佛家的冥想者和迷幻药的实验者描述了自己的领悟:心智永远落后行动半拍,永远在追赶行动的脚步。 c:157

一些功能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持中立的态度,中立的态度谁要听啊? c:4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这样说的:“我举起我的胳膊的事实减掉我的胳膊举起来了这个事实,会得到什么呢?”(这句话你可能得看两遍才能看懂,我们就看了两遍。) c:91

心智良好的人可能很擅长平面几何,或者法语全A,但是灵魂优良的人就完全不同了——他能感受到你的痛苦。好像能触碰到你的灵魂,你明白吗? c:139

比个人意志更强大的是族群意志。所以人们会将个人意志跟群体或者亲属的意志联系起来。 c:84

在我生命中这个时刻,我真的不在乎我的肉体会怎样,我只想这个“我”能够不朽。 c:11

如果灵魂不朽那么我们下辈子的意识会是怎样的?我们会不会记得今生的意识呢?如果不记得,那么永生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我(Me-ness)都不会持续存在,那干嘛要在乎永生呢,无论是现在或到时候?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现在的我和永生的我要在乎永生呢? c:141

对于现代教育家来说,这个证据的问题在于,苏格拉底明显是把定理教给了小男孩——只不过是通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方式。 c:11

苏格拉底明显是把定理教给了小男孩——只不过是通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方式。 c:14

三个老男人去看医生,进行记忆测试。医生问第一个人:“三乘三等于几?”“285! ”男人回答。医生感到担忧,又问第二个人:“你呢?三乘三等于几?”“啊,星期一!”第二个男人大喊。医生更担心了,示意第三个男人。“你觉得呢?三乘三等于几?”“九!”第三个男人回答。“太棒了!”医生惊呼,“你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哦,太简单了,”男人说道,“用285减去星期一就行了。” c:27

第8章 天堂——让人向往的风景

事实是,对宗教群体和非宗教群体的美国人所做的全面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都相信人死后仍会继续活在某处,每个人都有灵魂,以及天堂和地狱都是真实的存在。(弗洛伊德和贝克尔当然不会对此感到惊讶。) c:40

在希伯来圣经里,“天堂”的基本含义是“天空”:是介于天上的水域和地上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透明区域。 c:77

达里尔。他们看着天空,远处(Great Beyond)看上去波光粼粼。要知道,他们当时还没有望远镜。 c:19

天国与其说是一个地方,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概念,即“末世”之时,到那时,上帝的旨意会遍及整个宇宙。 c:66

耶稣对于炙焰火窑的描述是“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这并非是指死后的地狱,而是历史终结之时,邪恶的人无法进入上帝之国。 c:28

“我不相信有来生,不过我还是会带好换洗的内衣。” c:103

希伯来圣经中提到了阴间(Sheol),阴间是逝去灵魂的冥府,不过,它更多地被描述成一个令人厌烦的地方,而不是人们受惩罚的地方 c:29

死后会有来生,但是没有人知道来生在哪。 c:38

现代的圣经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表示虽然耶稣相信人死之后会有暂时的栖身所,但是他其实并不那么关注死后进入天堂开始新生,他更感兴趣的是上帝的统治,以及历史终结之时我们在上帝统治之下的“永恒的生命”。 c:19

新耶路撒冷的城墙由碧玉筑成,城市本身跟黄金一样纯洁,跟玻璃一样透彻。地基镶满了宝石。这里不需要灯,因为上帝就是城市之光。传统主义者也在《启示录》中找到了地狱的形象,那是“火光和硫磺的池子” c:19

耶稣在其他地方表示,我们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评判任何人。 c:47

基督教派的表述常常让人觉得有一份神圣的成绩单,只有部分成绩优秀的人能够永生 c:21

一个男人死后接受审判。圣彼得在天堂门口跟他相见,说:“在你跟上帝见面之前,我得告诉你——我们查阅了你的一生,发现你真的没做过什么特别好的事,也没做过什么大坏事。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安顿你。你能给我们讲讲你的一两件事,好让我们来做决定吗?”申请者想了想,回答说:“有这么一件事。那次,我开着车,路上发现一个女人被一群骑摩托车的人骚扰。于是,我停下车,拿出我的轮胎撬棒,走到带头的那人面前。他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体毛繁盛,浑身都刺满了纹身,还穿了个鼻环。我就把他的鼻环扯出来,警告他和他的同伙,最好别再骚扰这个女人,不然我就让他们好看。”“真让人感动。”圣彼得回答道,“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大概两分钟之前。” c:18

天堂里人满为患,圣彼得决定只接受死得很惨的人。实行新政的第一天,圣彼得跟站在队伍最前面的人说:“告诉我你是怎么死的。” 那人说:“哦,我死得可惨了。我确定妻子出轨了,所以早早收工回家,想抓她个正着。可我找遍了整个公寓,都找不到她的情人。最后我跑到阳台,发现一个男人用手指尖抓着阳台的边沿,挂在阳台上。我走进房间,找出一个锤子,开始锤他的双手。他掉了下去,但是掉到了树丛里,没摔死。于是,我又回到房间,搬出冰箱,从阳台上推了下去。冰箱把他砸死了,但是抬冰箱让我心脏病发作了,最终我挂了。” 圣彼得不得不承认,这人死得挺悲惨的,而且属于激情犯罪,于是让他进入了天堂。然后他又问第二个人是怎么死的。 “我死得惨不忍睹。我在公寓的阳台上做有氧运动,一不小心摔了下去,万幸的是我抓住了楼下公寓的阳台边。但是这时候一个疯子跑了出来,开始用锤子砸我的手指!我掉了下去,不过是掉在树丛上,幸免于难!但是那个人又跑出来,往我身上扔了一个冰箱!我就没活成!” 圣彼得笑了笑,也让他进入了天堂。他对第三个人说:“说说你是怎么死的。” “好,你就想象一下。我赤身裸体,藏在冰箱里……” c:56

天堂以偏爱行事。如果论功行赏,则君将不得其门而入,而君家之狗将登堂入室矣。——马克·吐温 c:108

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不仅仅是由宗教派别决定,也由世俗文化决定。 c:23

孔子虽然认为天堂是尊敬的祖先的居所,但是拒绝对天堂做出揣测。此外,孔子认为,天堂是对其人际关系伦理思想的干扰。 c:37

天堂里似乎没有雨天,但是却有很多彩虹。 c:27

天堂是看不见的,它是你信仰的归宿。 c:85

我不想让大家失望,但是动画片里天天玩牌的天堂也让我们担心:永恒,即使是天堂里的永恒,会不会带来亘古不变的无聊呢? c:74

“思想是真实的,物质才是幻觉” c:31

说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些陈词滥调:与人为善,吃饱穿暖,享受人生。 c:74

每个人都向往天堂,可没人愿意离开人世。 c:47

第9章 不寻常的体验

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心脏停止跳动,肺部停止循环,生命体征消失……然后你突然从身体里飘出来,在空中盘旋——实际上,是在自己已经死去的肉身上方盘旋! c:17

濒死体验非常普遍,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把它简称为NDE。 c:74

1975年雷蒙德·穆迪的书作《死亡回忆》(Life After Life:The Investigation of a Phenomenon—Survival of Bodily Death)出版后,濒死现象开始受到大家的疯狂关注。 c:28

濒死体验似乎证明了,死后不仅有来生,而且宗教都是基于真实的经历 c:42

神经外科医生菲利普·卡特报告说:“大脑是一台终极电脑。它关闭后再重启的话,就会出现很多能够引起变化的大脑活动。”他表示,濒死体验和濒死记忆都是这种大脑活动异常的产物,就像在癫痫发作时产生超越体验的人,其脑电图显示出异常的脑部活动。 c:56

现实是不喝酒所产生的幻觉。” c:176

第10章 通灵的笑话

真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c:68

根据詹姆斯的认识论,否认灵魂会在肉体死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是教条式的唯物主义:它会关上我们发现新真理的大门。 c:31

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就是相信自由意志。” c:59

空想”型对原理的兴趣比对事实的兴趣大,对理念的兴趣比对感官证据的兴趣大,他们更加理想主义,更加乐观,更笃信宗教,并且倾向于相信自由意志。“务实”型则相反,对事实更感兴趣,更相信感官证据,更倾向于唯物主义,比较悲观,无宗教信仰,是宿命论者和怀疑论者 c:52

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不朽名句:“媒介即信息。” c:23

大家在讨论通灵的时候都忽略了死者的感受。他们凭什么必须随叫随到?要是他们也很忙呢?他们至少有权使用来电显示吧? c:67

然而塞奇威克和詹姆斯都坚信,尽管存在种种欺诈行为,但肯定有真正能跟逝者联系的灵媒——他们猜测能有5%。(求别问。) c:17

“你是什么时候学会说英语的?” c:14

一些现代心理学家坚持认为,这是人们在无边无际的单色环境中由于视觉剥夺而产生的幻觉,也就是所谓的全域效应(Ganzfeld Effect)。 c:74

第11章 自杀:让死亡成为笑点

我们只是在搜集数据,想知道生命存在的意义,自杀行为的道德性以及你保险单上的例外条款……这之类的事情。 c:18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人生是否值得活,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c:205

加缪对自杀的更加严肃的观点:自杀是道德勇气的失败,是对拥抱生命荒诞性的责任的放弃。 c:339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之后,欧洲就刮起了一阵浪漫自杀的风潮 c:41

有智慧的人,应该想活多久就活多久,而不是能活多久就活多久……他应该始终关注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长度。一旦生命中的很多事件给他带来了麻烦,破坏了他内心的平静,他就会通过自杀让自己重获自由。 c:297

我只是遗憾自己只有一次生命可为国捐躯。——内森·黑尔[插图] c:32

多选调查受访者中,68%选择了愿意为“自己的孩子”牺牲生命;“妻子/丈夫”和“拯救世界”这两个选项都有48%的人选择,并列排名第二;还有40%的人愿意为“地球上所有人类获得知识和学习的自由”献出生命;愿为“自由和民主”献身的人达36%,愿为“新闻审查自由”献身的人占到32%。 c:46

并不是选择为国捐躯,而是选择了为国家去冒死亡的风险,后者同样可敬,但程度比前者弱些 c:21

“死亡对我们毫无意义。因为只要我们存在,死亡就还未到来。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所以不用担心,开开心心地活着吧。 c:338

英国启蒙哲学家大卫·休谟又从世俗的角度来阐述“社会危害”这个论点,发现它并不足以让人信服。他认为,许多人到一定时候,对社会的价值就非常有限,或者会变成社会的负担。“假设我再也不能为社会利益贡献力量,假设我是社会的负累,假设我的存在阻碍了别人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些情况下,我放弃生命不仅是无害的,而且是值得嘉许的。” c:100

我们没有强制的退休年龄,大卫。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会鼓励人们去死。” c:37

第六部分 生物技术:化解死亡压力!

如果没必要,能退钱给我吗? c:17

第12章 长生不死

我们跟伍迪·艾伦看法一致,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不希望通过作品获得永生,我希望真的能长生不死。” c:107

在地球上生活到永远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它让你对身边的一切都很熟悉。这里的一切你都知道,事实上,你所知道的就只有这些。你可以紧紧抓住一切决定你是谁的事物 c:47

但是细胞生物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近发现催生了一批生物永生主义者,他们是有着高学位的严肃科学家。他们预言,克隆和干细胞疗法等基因技术的突破,可能会根除非意外死亡的原因。还有一些低温生物保存永生主义者,他们的做法是花费巨资把我们冷冻起来,等待科技突破的那一天。还有一些网络永生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类神经系统的数字化是永生的关键。 c:16

一方面,长生不老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这么多人永生,地球装得下吗?新泽西就更别提了。永生符合自然规律吗?神圣吗?可取吗?负担得起吗?会不会很无聊?长生不老对恋人关系有什么影响?既然我们的时间无限,是不是再等上几千年才结婚? c:63

永远非常漫长,到快结束的时候尤其如此。” c:94

从医学角度来讲,防止死亡本就是医生的目标,而永远防止死亡只不过是医生天职的延伸。很少有医生会对你说:“我们已经治好了你的动脉硬化,因此,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你会死于其他原因。” c:83

活得长久总是比较好的,主要是因为,生命是我们最爱的一种消遣。 c:146

我替那些既不喝酒又不嗑药的人感到难过,因为有一天他们会躺在医院病床上等死,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c:100

女人啊,有了她们没法永生,没有她们永生又很无趣。 c:129

干细胞移植疗法就是一种再生医学,即用未分化细胞(干细胞)生成的身体部位来替换损坏或死亡的身体部位。大多数细胞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说皮肤细胞和脑细胞都有各自的功能,所以一旦它们发展出了自己的功能(即完成分化),那么就不能再发展出其他的功能。但是因为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如果受到正确的指令“设定”,它们就可以发育成人体的任何一种细胞。 c:30

为了了解干细胞移植疗法如何使人达到永生,可以想象一辆1956年的雪佛兰Bel Air汽车,它的所有部件都被替换了,就跟新买的一样,但是它的所有材料都不是原装的了。现在,设想你就是这部雪佛兰。 c:20

这就得说到端粒酶疗法,即通过改变DNA的内在死亡机制来实现永生。科学家把端粒酶比作鞋带上的塑料头,可以避免染色体末端解开,互相粘连,这种现象会扰乱有机体的遗传信息,导致癌症或死亡。但是端粒酶的这个功能也有一个主要弊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酶就会变短一些,当它变得很短的时候,细胞就会出现故障。端粒酶是染色体中的定时炸弹。这促使杰龙基因工程公司的天才们尝试如何让端粒酶变长。 c:43

永远延长生命的另外一个生物技术策略就是纳米机器人,这种工具的大小从0.1微米到10微米不等,跟身体的分子组成差不多大小。纳米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跟干细胞移植相似,把纳米机器人植入人体,它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永远的检测和维修任务。永生医生不仅存在,而且存在你身体中。 c:32

鹦鹉跳到男人肩膀上,说:“真对不起,主人,原谅我吧。”它咕咕地叫着,又说:“顺便问一下,冰箱里的鸡做了什么?” c:12

最显见的解决方案,就是从人口数量变化的另一端着手,减少甚或终止新生儿的出生,为永远不会死的老人们腾出空间。 c:42

如果有使徒告诉我们,如要永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停止生育;如果这一代人可以获得永生,但是世界上永远不会再有新的儿童、年轻人和初恋,也永远不会有抱有新希望和新想法并做出新成就的新人,世界上永远只有我们,不会再有其他人——你还想获得永生吗? c:112

好的人生,就是在重复和无聊不可避免地进驻之前就已经结束的人生。 c:169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了“永恒回归”(Eternal Recurrence)的概念,把无聊这个问题又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认为,永生之无用性的最好象征就是,历史不断地重复,直到永远。 c:63

片中角色比尔·穆雷说:“如果你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而且你所做的一切都不重要,那你会怎么办?”在酒吧认识的新朋友:“那不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吗?” c:95

克莱恩斯提出,我们并不是通过增加寿命来延长生命,而是通过加速我们的时间意识(time-consciousness),这样每秒钟里就有更多“时刻”。 c:149

克莱恩斯提出的不过是关于生活时间相对性永恒的现象学问题,一个人(或一只乌龟)的一分钟,可能是另一个人(或另一只乌龟)的一个月,那么谁的生命更加丰富呢? c:67

在所有创造人类永生的生物技术中,人类克隆不仅在短期内非常有可能实现,而且可能已经发生了,不过没有人向外界宣扬而已(因为克隆人违法)。 c:21

克隆的原理如下:移除供体卵细胞中的细胞核,然后把被克隆对象的细胞核移植到这个去核卵细胞中。好了!跟被克隆对象完全一样的克隆体就准备好了。 c:15

问问同卵双胞胎,他们不认为自己跟共享同一套DNA的手足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享有不同的经历。他们的性格发展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他们拥有不同的记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关系,发现了不同的人生意义。 c:33

所以,如果你是为了实现生物学上的永生而克隆自己,那么你要如何让自己的克隆体拥有和自己一样的自我呢?你的克隆体明明是“他自己”,你怎样让它成为“你”呢? c:36

他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意思就是:“我怀疑,因此我不能怀疑自己(作为一个怀疑者)的存在。” c:110

非严格意义的隐形传送依赖于原子粒子的“纠缠”特性,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够相互影响。 c:42

我们认为胡塞尔和他的后继者抓住了永生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自我。如果一个永生方式不能让“自我”保持连续,那就压根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永生形式。 c:105

“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主教表示,世界上不存在实在的“事物”,只存在我们的感知,我们把这种感知称为“事物”。 c:93

但是没有可感受特性,我们哪也不去。没有可感受特性是不一样的 c:27

你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批会死的人之一。 c:23

第13章 结语

如果事实并不像霓虹灯一样清楚,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来说最好的哲学。他说的就是一切的意义——生命、死亡和一切。 c:175

“大家活着的时候难道意识不到生命吗?难道不是每分每秒都能意识到生命有多么珍贵吗?”剧院经理说:“圣人和诗人或许如此,他们有时会意识到这一点。” c:162

海德格尔说:“明确地思考存在,需要忽视存在(Being),到只把存在当作存在物(being)并把存在物作为存在物的程度,所有的形而上学都是一样。” c:148

致谢

“活过是一种荣幸。” c: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