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74 lines (243 loc) · 43.9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74 lines (243 loc) · 43.9 KB

基因传

悉达多·穆克吉 - 科学科技榜-科普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

版权信息

究其根本,人类不过是携带基因的载体与表达功能的通路。基因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源泉,而我们就像是风驰电掣的赛马,在转瞬间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它们的组成与世间的善恶无关,同时也不会受到人情冷暖的影响。我们只是这些遗传物质最终的表现形式。因此如何提高遗传效率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 c:531

序言 骨肉同胞

你的生身父母,他们应负责任。尽管并非有意,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把自身的缺憾全部赋予你。而你不甘寂寞,平添不少毛病。 c:581

的躁郁症(双相障碍)。 c:146

萨达特·哈桑·曼塔(Saadat Hasan Manto)是巴基斯坦著名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托巴特辛》(Toba Tek Singh)被公认是反映印巴分治的巅峰之作 c:150

1946年8月,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爆发了严重的流血冲突(史称“加尔各答大屠杀”),5 000人惨死于骚乱,10万人流离失所。 c:198

他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这里是唯一能够提供庇护与安全的地方。他就是一只自愿囚禁在笼内的小鸟。 c:103

他的眼神变得黯淡无光,仿佛有人潜入他的眼睛,然后用画笔将它们涂成灰色。 c:195

当初次遇到现在的妻子萨拉时,我就把堂兄与两位叔父的病情和盘托出,并且反反复复对她讲了四五遍。为了彼此坦诚相待,我必须把相关风险向未来生命的伴侣如实相告。 c:139

通过分析那些两代人均罹患精神病的家庭,他们发现了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在遗传上存在紧密联系。 c:220

这三项概念在结构上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框架均由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构成:例如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字节(或比特)是数字信息的最小单元,而基因则是遗传与生物信息的最小单元 c:707

第一部分 “遗传科学昙花一现” 遗传物质重见天日(1865─1935)

高深莫测的遗传学是等待开发的知识宝藏,它是跨越生物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学科,目前我们在实践领域还处于柏拉图时代的懵懂阶段,简而言之,尽管人们非常看重化学、物理等技术与工业学科,但是无论它们是否已经得到应用,其重要性都无法与遗传学相提并论。 c:141

第一章 围墙花园

学生时代固有的缺点在于被动灌输和缺乏主见。我认为应该让他们接受艰苦的训练,并且养成严于律己的习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c:593

奥古斯丁派认为宗教与大多数科学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他们实际上将科学看作维护世界神圣秩序的另外一种圣约 c:185

如果说柏拉图的作品《理想国》是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那么《动物志》就是人类遗传学的奠基之作。 c:539

第二章 “谜中之谜”

岁月留下破旧的遗迹,而就在这些不可磨灭的证据中包含着……诠释大千世界的浅显道理。 c:342

达尔文与孟德尔发现了同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问题:“自然”到底来自何方?孟德尔的问题源自微观:单个有机体如何才能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达尔文的问题则来自宏观:有机体如何让它们的特征信息世代相传? c:546

对达尔文来说,赖尔的核心思想是,地球在某种作用平缓的自然力量驱动下不断被塑造和重塑,而其中就蕴含着雕刻自然的智慧。 c:222

第三章 “空中楼阁”

达尔文觉得,推动进化的关键在于大自然的幽默感,而并非源自其内在的使命感 c:254

达尔文的才华则表现在自然史范畴,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迁来重塑历史。孟德尔修士是探索实践的榜样,而达尔文牧师则是整合理论的楷模。 c:432

詹金质疑达尔文的核心问题是:如果遗传性状在传代中彼此之间始终遵循“混合”理论,那么怎样才能阻止变异被杂交迅速稀释呢? c:177

如果达尔文的进化论确实成立,那么遗传机制必须拥有某种内在能力,从而保证遗传信息不被稀释或者分散,即便遗传物质发生混合也不会影响其性状。那么必然存在某种信息原子,它具有相互独立、不可溶解以及永久不灭的特点,并且这种微粒可以从父母传递到孩子体内。 c:174

第四章 他爱之花

少数因子经过无数排列组合后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有机世界……这些因子才是遗传科学应该去研究的单元。就像分子与原子决定了物理与化学变化的规律,如果要诠释生命世界的现象,那么也需要洞悉这些单元的奥秘。 ——雨果·德·弗里斯 c:56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写道:“一个微不足道的想法,就足以占据某个人的一生。” c:676

第五章 “名叫孟德尔”

1878年夏季,时年30岁的荷兰植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赶赴英格兰拜访达尔文。 c:27

当他们促膝长谈两个小时后,年迈的达尔文才提出要稍稍休息一下。德·弗里斯在离开英格兰后思想上发生了巨变。经过这次简短的会谈,达尔文为德·弗里斯奔涌的思潮安装了一扇闸门,并且永久改变了它流动的方向。 c:32

遗传学说对于进化论至关重要:达尔文明白,如果没有能够形成变异的途径,并且使变异在传代过程中保持稳定,那么生物将无法进化出新的特性。 c:123

魏斯曼提出一个激进的观点:或许遗传信息只存在于精子和卵子中,并不存在某种直接机制将后天获得的性状传递至精子或卵子。无论长颈鹿的祖先多么热衷于伸长脖颈,它们都不能将该信息转化为遗传物质。 c:135

变异体的性状不会融合,它们会以一种离散且独立的形式通过代际传递保留下来 c:75

德·弗里斯后来写道:“尽管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骄傲的人会走得更远。” c:296

第六章 优生学

改良环境和教育功在当下,而改良的血统则利在千秋。 c:86

1883年,也就是达尔文辞世的第二年,他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出版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Inquiries into Human Faculty and Its Development)一书。 c:7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已经让对手的观点发生改变,但是我始终坚持以下观点,除了傻瓜之外,人与人之间在智力方面的差异有限,区别仅在对工作的热忱和努力程度上。 c:252

第七章 “三代智障已经足够”

如果我们允许身体羸弱与肢体畸形的人群生存繁衍生息,那么我们未来将面对遗传的衰败;如果我们可以拯救或者帮助他们,但是却任由他们死去或者受难,那么我们必定将面对道德的谴责。 c:66

1924年6月4日,卡丽来到弗吉尼亚州立收容所。有关卡丽的报告中写道:“没有证据支持精神病的诊断,她不仅能读能写,而且基本生活自理。”她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均与常人无异。然而,尽管所有证据都指向相反的结论,但是卡丽仍被视为“中度痴愚”并关押在此。 c:19

在普里迪的努力下,1924年3月29日,弗吉尼亚州批准在州内实施优生绝育,前提是被实施绝育者已由“精神卫生机构委员会”进行筛查。 c:55

从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再到卡丽·巴克被法院强制执行绝育手术,这中间只经历了短短的62年。就在这稍纵即逝的60多年间,基因已经从一种植物学实验中的抽象概念演变为操纵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 c:389

第一章 “身份”

音容笑貌源自传承:时移世变依然如旧,特征痕迹始终保留,任凭时光悄然离去,也无所谓斗转星移,一切终将无法忘记。——托马斯·哈迪(Thomas Hardy), 《遗传》(Heredity) c:79

他就是那个归家的男孩。无论是在加尔各答,还是在柏林、白沙瓦、德里或者达卡,每天都会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不知道会从哪个街角冒出来,然后就悄无声息地走进屋子,习以为常地迈过门槛走入他们的过去。 c:41

记忆可以让往事变得历历在目,而现实则令人不堪回首。 c:187

黄昏在稍纵即逝间便笼罩了大地,你甚至来不及欣赏地平线上那一抹落日的余晖。父亲凝望着火车站发出的灯光,远处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好似鸟儿在哀鸣。 c:52

孟德尔或贝特森研究的遗传物质也具有相似的特征:不可分割、难以理解、形影不离以及身份独立。 c:81

细胞生物学家凭借观察,遗传学家仰仗统计,生化学家依靠提纯。 c:310

摩尔根的发现是对孟德尔定律的重要修正。基因并不会单独旅行,相反,它们总是结伴而出。染色体分布在细胞核内,它储存着各种被压缩的信息包。但是这项发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概念上讲,摩尔根不仅将基因连接在一起,他还将两门学科(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结合起来。基因不再是一个“纯理论单位”,它是居住在某个特定部位的有形物质,并且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c:177

血友病也是一种“性连锁遗传病”。女性作为携带者可以将基因传给后代,但是只有男性才会发病。 c:84

第二章 真相与和解

都在改变,彻底改变:并诞生出极致的美丽。 c:34

其中进化描述了自然界的历史:即生命从何而来。变异描述了自然界的现在:为什么生物体会是现在的样子。而胚胎发育则是为了把握未来:单个细胞怎样才能创造出继承其衣钵的生物。 c:345

对于单基因的独立影响而言,费希尔认为就像是点彩派绘画中的某个点。如果你将画面放大到足够倍数,那么展现在眼前的就是许多独立且离散的点。但是在浩瀚的自然界中,我们观察与体验到的性状却是无数散点组成的集合:似乎这幅天衣无缝的画作由密集的像素构成。 c:188

多布然斯基的实验囊括了与进化相关的所有关键要素。他从某个基因结构发生自然变异的种群入手,然后将温度作为自然选择的推动力。只有那些“最适合”的生物体,也就是那些能够适应低温或者高温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随着新品系果蝇的出生、选择与繁殖,原有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具有全新遗传构成的种群。 c:105

基因型+环境+触发器+概率=表型 c:741

第四章 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马丁·尼莫拉(Martin Neimöller)是德国著名神学家,他在那篇广为流传的忏悔书中总结了纳粹主义暴行的演变过程: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c:509

20世纪20年代早期,德国曾在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它曾是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核化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发源地。从1901年到1932年,在100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以及医学奖的学者中,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就有33位(此外英国有18位,美国只有6位)。 c:98

第五章 “愚蠢的分子”

永远不要低估愚蠢的力量。——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 c:112

就像音乐家、数学家以及优秀运动员一样,早年成名的科学家往往容易智穷才尽。他们失去的不是创造力,而是持之以恒的毅力:科学研究是一种比拼耐力的“运动”。 c:293

在DNA中,这四片“叶子”(或者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而在RNA中,胸腺嘧啶被替换成了尿嘧啶(U),所以其组成为A、C、G、U四种碱基 c:158

第六章 DNA双螺旋

成功的科学家必将意识到,他们与报纸报道或其母亲描述的形象大相径庭,他们中有许多人不仅狭隘沉闷,而且愚不可及。——詹姆斯·沃森 c:79

分子的物理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决定其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最终决定其生物活性。生物体复杂的功能可以按照以下逻辑来理解:物理结构决定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决定生理功能。 c:576

1953年4月25日,沃森与克里克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核酸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同期发表的还有一篇由戈斯林与富兰克林撰写的论文,他们为支持双螺旋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晶体学证据。而第三篇文章则由威尔金斯完成,他从DNA晶体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c:231

第七章 “变幻莫测的难解之谜”

代码”这个词在拉丁语中是植物茎基的意思,而这种也被称为木髓的材料曾经用于早期记录 c:89

现在比德尔与塔特姆打算用粗糙链孢菌来破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联系。 c:19

基因通过编码信息来合成蛋白质,然后由蛋白质来实现生物体的形态或功能 c:307

基因通过合成蛋白质来影响生理功能并决定了人类的命运,而这种冰火两重天就源自DNA上某个碱基对的改变。 c:53

第八章 基因的调控、复制与重组

正如核心部位少数重要原子的规则排列才是巨大晶体形成的基础,伟大科学体系的诞生也取决于几个关键概念的连锁互动。 c:119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莫诺才发现这种现象是代谢调节的结果。当细菌消耗的养分从葡萄糖转变为乳糖时,它们会诱导产生特定的乳糖消化酶。然后当葡萄糖再次占据主导地位时,那些乳糖消化酶将会消失,同时葡萄糖消化酶会重新出现。在该转换过程中,诱导消化酶的产生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这就好像在吃饭期间更换餐具(放下鱼刀,改用甜点叉),于是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生长停滞。 c:113

生物体中所有的数据均加密存储在DNA中,并且通常会附加到每个基因的前端(当然调控序列也可以位于基因的两端与中间)。而调控序列与蛋白质编码序列组合则决定了基因的功能。 c:217

第九章 基因与生命起源

天地伊始,万物从简。——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c:50

那么基因到底如何指导单个细胞再次成为完整的生物体呢? c:59

人类对于生物体发育的认识是以某种倒序方式进行的。其中最先破译的是基因影响大体解剖特征(四肢、器官与结构)的机制,接着是生物体决定这些结构位置(前后、左右、上下)的机制,最后才是明确机体轴线、前后以及左右方位(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期发生的事件)的机制。 c:53

卵子受精大约10小时后,果蝇胚胎就可以分出头节、胸节以及腹节等三部分,而这些体节还将进一步形成亚节。 c:26

果蝇与人类发育的共同之处在于,胚胎的基本轮廓与成年状态十分相似。 c:35

但果蝇胚胎是如何“知道”该从第二胸节中长出腿或者从头节长出触角(而不是按照相反的顺序)的呢? c:22

构建器官与结构的信息由主控“效应”基因编码,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自主部件或子程序。 c:45

如果胚胎是由控制各个体节和器官(它们彼此之间互为邻里)身份的基因构建,那么某个体节从胚胎发育伊始是如何知道自己身份的呢?例如,某个负责翅膀的主控基因如何“知道”要在第二胸节构建翅膀,而不是在第一或者第三胸节呢?如果遗传模块的自主性如此之高,那么果蝇的腿为何不会生长在头上,人类拇指也不会从鼻子里长出来呢? c:43

与果蝇胚胎发育的过程一样,“母体效应”基因可以使早期胚胎按照化学梯度形成主轴(包括头尾轴、背腹轴以及左右轴)。接下来,某些功能与果蝇分节基因相仿的基因将启动胚胎分裂,并且形成大脑、脊髓、骨骼、皮肤、内脏等主要结构。最后,器官构建基因将授权建造四肢、手指、眼睛、肾脏、肝脏以及肺等器官、部位与结构。 c:119

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而它们会接受遗传指令的统一调控。生命起源实际上是基因潜移默化的过程。 c:139

第一章 “交叉互换”

人是何等巧妙的一件天工!理性何等高贵!智能何等广大!仪容举止是何等匀称可爱!行动多么像天使!悟性多么像神明!——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2幕第2场 c:43

当某个病毒进入细胞时,它会脱掉外面的衣壳,开始把细胞作为复制自身基因的工厂,并且大量制造新的衣壳,结果就是数以百万计的新生病毒从细胞内以芽生方式释放。病毒依靠基本营养成分就可以完成生命周期。它们生存的目的就是感染与复制,而感染与复制又是它们生存的手段。 c:132

默茨意识到,如果她能将SV40基因插入大肠杆菌的质粒中,那么就可以把细菌当作生产新型基因杂合体的“工厂”。当细菌生长与分裂时,质粒以及质粒上的外源基因也会同时进行倍增。经过修饰后的染色体将在原有基础上重复复制,这样细菌就可以将染色体上装载的外源基因制造出来。而这种数以百万计的DNA片段精准复制品就是“克隆”。 c:94

生物化学家欧文·查加夫曾经写道:“你可以让原子停止分裂,你也可以停止造访月球,你还可以停止使用喷雾剂……但是你无法召回一种崭新的生命形态。(新的基因杂合体)将会延续千秋万代……而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与赫洛斯塔图斯(Herostratus)[插图]的组合必将导致恶果。” c:83

质粒是一种呈环形的迷你染色体,它能够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菌株之间转移。 c:66

毕竟细菌原本就能够悄然无息地进行遗传物质交换,并且它们从来不会去思索这样做的理由,事实上基因的自由交换是微生物世界特有的标志。 c:43

第二章 现代音乐

基因的“字母表”里只有四个字母,它们就是DNA的四个碱基(A、C、G与T)。而“词汇”由三联体密码构成,三个相连的碱基可以编码蛋白质中的某个氨基酸,其中ACT编码苏氨酸,CAT编码组氨酸,GGT编码甘氨酸,并且以此类推。蛋白质就像是基因编码的“句子”,它可以将字母串连成链(例如ACT—CAT—GGT编码苏氨酸—组氨酸—甘氨酸)。 c:159

他将胰岛素蛋白质链末端的一个氨基酸切断,并且将其溶解在溶剂中,随后通过化学手段确定它就是甲硫氨酸。接下来他按照上述方法,切断相邻的组氨酸。桑格不断重复着蛋白质降解与氨基酸鉴定,并且依次获得了精氨酸与赖氨酸,直到他抵达蛋白质的另一端。这种实验设计好似从项链上逐颗褪下串珠,恰好与细胞构建蛋白质的过程相反。当胰岛素经过逐渐降解后,其氨基酸链的组成结构终于水落石出。1958年,桑格因其做出的巨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奖。 c:58

1971年,桑格开始利用DNA聚合酶的复制反应研制基因测序技术。 c:45

哈佛大学遗传学家沃利·吉尔伯特(Wally Gilbert)为这些模块创造了一个名词,他将其称为“外显子”(exon),而外显子之间的填充片段则被命名为“内含子”(intron)。 c:123

第三章 海边的爱因斯坦

作为罗马的生育、性与欲望之神,维纳斯并非经过自然孕育降生,而是由凯卢斯(Caelus)掉入海中的生殖器溅起的泡沫形成的。 c:60

基因操作在美国的前景问题主要涉及未来生物危险;而在意大利一个距离前纳粹集中营不足几百英里的地方,潜藏在对话中的不仅是基因的生物危害,更有遗传学的道德危害。 c:33

通常情况下,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在细菌之间进行互换。如今基因居然可以在不同生物的种属之间自由穿梭,仿佛在瞬间就跨越了过去百万年才能完成的生物进化过程。 c:54

病毒与细菌并非被动与懒惰的物体。哪怕在实验室环境下,它们也是具有生命、进化与移动特征的对象。只要发生突变,那么曾经无毒的细菌可能会再次恢复毒性。 c:31

假借科学之名去限制学科发展本身就充满了虚伪 c:56

伯格提议对于以下三类涉及重组DNA的操作要严加控制:“不要将致毒性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不要将耐药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不要将致癌基因转入大肠杆菌。” c:113

我们在此借用奥斯卡·王尔德的表述来反映生物学的实质:“自然”不过是“虚张声势的伪装”。 c:98

1975年2月,第二次阿西洛马会议由伯格、巴尔的摩以及其他三位科学家组织召开,而这也是科学史上最与众不同的会议之一。 c:18

由于第二次会议最终产生的影响与范围远远超过第一次会议,因此被简称为阿西洛马会议或直接叫“阿西洛马”。 c:32

纯粹的科学并不在意发现导致的结果……其信徒只对探索真理感兴趣。 c:124

尝试理解自然是科学的冲动,而企图操控自然则是技术的野心。 c:358

第四章 “克隆或死亡”

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那么就已经理解了一半。 ——赫伯特·博耶 c:100

1974年5月,科恩的实验室发布了“青蛙王子”实验,也就是将青蛙基因转移至细菌细胞。 c:14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博耶建议采用简写的基因工程技术一词,即“基因泰克”(Gen-en-tech)。 c:88

1978年8月21日深夜,戈德尔在试管里将蛋白质链拼接在一起,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出重组胰岛素分子。 c:99

最终该疾病被重新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 c:38

基因克隆技术堪称奇思妙想,它可以将人类基因插入到细菌内,然后再用仓鼠细胞制造出蛋白质,并且将成为医用制品生产领域中最为安全的方法。 c:78

第四部分 “人类是最适合的研究对象” 人类遗传学(1970─2005)

人贵在自知,莫揣测天意;人类是最适合的研究对象。——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人论》(Essay on Man) c:49

第一章 父亲的苦难

人们也许能够从时空上远离印巴分治的动乱,但是却无法摆脱精神上永久的伤害。 c:60

但是在这个故事的现代版中,假如你在客房浴室昏暗的灯光下,看到自己老年痴呆的父亲一丝不挂,那么也能预见笼罩在自己未来的那片阴霾。 c:27

正常压力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 c:18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其中一种NPH的亚型与X染色体相关联,因此男性患者的数量明显居多。 c:22

疾病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其结果受到基因与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c:110

第二章 诊所诞生

我在研究中假设所有人类疾病都具有遗传性。 ——保罗·伯格 c:12

不过就人类世界的需求而言,医学是引领遗传学前进或者准确来说是步入正轨的动力。 c:45

波伊茨—耶格(Peutz-Jeghers)综合征 c:12

加罗德认为,基因决定了人类发展方向,变异则使我们彼此各不相同。 c:73

突变体或突变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躯体疾病或者功能紊乱的信息。疾病是个体遗传因素与所处环境之间失衡导致的特定缺陷,其中涉及个体突变、周边环境、生存目标以及成功终点。最终导致疾病的不是突变,而是众多因素之间的错配。 c:279

“出生权”也可以改写为天生拥有正常基因的权利。 c:37

第三章 “干预,干预,再干预”

现代优生学与传统优生学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将基因作为选择的基本单位。 c:106

产前检查与选择性人工流产实现了个体化形式的“消极优生学”,而这也成为某种选择性防治遗传病的手段。 c:21

从理论上来讲,新型优生学可以按照最优遗传标准来改造人类的所有缺陷。 c:42

在优生学诞生之前,人类只能通过自然选择来实现有益基因型的筛选,同时它也要遵循马尔萨斯与达尔文残酷理论的规律:这里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生存竞争,同时幸存者的筛选是个缓慢而冗长的过程。克罗写道,自然选择的过程“残酷、愚蠢并且低效”。与之相反,人工遗传选择与基因操作则彰显了“健康、智慧与快乐”。 c:47

伪科学被用来支撑伪政权,反过来伪政权也会推动伪科学。 c:38

疾病与健康并不是相互剑拔弩张的敌国,它们其实是不分彼此的亲密邻邦。 c:132

由于人类基因组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单个致病基因突变可能只会改变基因组中的某一对碱基,因此对全部基因进行克隆与测序来筛选突变的方法并不现实。 c:67

第四章 基因定位

血色素沉着症自古以来就为医学界所熟知,病因是调节肠道铁吸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随着血色素沉着症患者吸收大量铁元素,他们的身体也将逐渐出现铁负荷过量。肝脏与胰腺会出现功能障碍,皮肤也会变成青铜色甚至灰白色。血色素沉着症患者的器官将无一幸免,其身体仿佛变成一座铁矿山,就像《绿野仙踪》里的铁皮人,最终组织变性、器官衰竭并且导致死亡。 c:44

发现了疾病的遗传属性并不等于确认了真正的致病基因。 c:36

我之前曾经说过,遗传学发展的关键在于概念转变,其间历经了从统计性状到遗传单位以及从基因到DNA的变迁。如今博特斯坦同样也实现了重要的概念转变,他将染色体描绘成遗传生物特征的人类基因分布图。 c:87

运用连锁分析确定基因染色体定位相当于从外太空观察地球上的某个大都市:虽然该方法可以让基因定位的精确度得到极大提升,但是距离找到真正的基因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c:50

1923年,遗传学家J. B. S.霍尔丹曾经说过,只要人类掌握了控制基因的能力,那么“所有信仰、价值观以及制度都将岌岌可危”。 c:84

第五章 基因组时代

其实科学技术史与航海史也存在相似之处,它们的突破性进展往往都是以两种形式呈现的。其中一种是规模上的改变,许多重要进展不过是得益于尺寸或者范围的改变(就像某位工程师做出的形象比喻,登月火箭就是径直飞向月球的大型喷气式飞机)。而另一种则是概念上的转换,通常这类进展都是由某种全新的概念或想法引起的。 c:108

人类基因组含有3 095 677 412个碱基对 c:65

癌症是典型的基因组病。 c:120

正常细胞可以通过四种机制发生致癌突变。首先,突变可能源自环境危害,例如吸烟、紫外线或者X射线,它们均能攻击DNA并改变其化学结构。其次,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产生的自发错误将导致突变(每次DNA在进行胞内复制时都有可能会出现小概率错误,例如,碱基A可能会转变为碱基T,G或C)。第三,癌基因可以遗传自父母,从而导致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例如具有家族遗传特点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与乳腺癌。第四,病毒是专业的基因载体,它可以携带基因进入细胞并且在微生物世界内完成基因互换。最终,上述四种原因将导致相同的病理过程——控制细胞生长的遗传通路出现异常活化或者失活,最终导致细胞分裂失去正常调节并且开始恶性增殖,而这也就是癌细胞的与众不同之处。 c:273

先用DNA聚合酶在试管中得到一份人类基因拷贝,接着再以该拷贝为模板进行复制,然后经过数十次的复制循环获得大量拷贝。每个复制循环都可以让DNA得到扩增,从而实现了目标基因产量的指数增长。该技术最终被命名为聚合酶链式反应,人们将其简称为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它对于实现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关重要。 c:127

第六章 基因地理学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神经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却提出了基因组测序的捷径。 c:24

基因的编码序列并不是连续排列,那些介于它们之间的非编码序列被称为内含子。 c:50

然而什么是基因呢?1865年,当孟德尔在研究中首次发现“基因”时,他只知道这是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它是以离散状态进行代际传递的决定因素,并且可以左右生物体的外在性状或者表型,例如花的颜色或豌豆种子的质地。接下来摩尔根与穆勒通过证实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物质结构加深了人们的感性认识。随后埃弗里根据其化学形态确认DNA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最终解开了基因的分子结构之谜,它是由两条互补配对的DNA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c:158

人类与线虫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基因数量的多少,而是生物体能否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发挥基因错综复杂的功能”。如果将果蝇基因组比作德尔斐之船,那么船体的大小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船板的连接方式。 c:101

第七章 人之书(共23卷)

人类基因组共编码大约20 687个基因,其数量仅比蠕虫多1 796个,比玉米少12 000个,比水稻或小麦少25 000个。当然“人类”与“早餐谷物”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基因数量多少,而在于其细胞内部基因网络的复杂性。也许我们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却懂得发挥到极致。 c:260

第一章 “不分彼此”

医学只是通过“镜像书写”的方式来感知世界 c:25

传统的人类遗传学研究主要关注病理学改变,其核心无外乎那些“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但是随着研究工具与方法的日新月异,现在遗传学已经可以在生物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其研究重点早就从病理改变跨越至生理功能。这门新兴学科能够帮助人类领悟历史、语言、记忆、文化、性别、身份以及种族的变迁。 c:67

1854年,出生于瑞士的博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成为人类起源多祖论最积极的倡导者。多祖论认为,三大人类种群(阿加西斯习惯将人类分为白种人、黄种人与黑种人)在几百万年前分别独立起源于完全不同的祖先。 c:43

人类学证据显示,现代人类(也就是克罗马农人)首次遭遇尼安德特人大约是在4.5万年前,他们当时很可能在迁徙过程中途径尼安德特人在欧洲的部分领地。我们现在知道尼安德特人已经在4万年前灭绝,而它们与早期现代人类重叠的时间大约有5 000年。 c:75

胚胎线粒体全部源自母系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所有人类的线粒体只能从母亲那里继承,而线粒体来源又可以追溯至她们的母亲,并且沿袭着某条绵延不绝的血脉延伸至无限遥远的过去。 c:205

由于人类作为物种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要远胜于不同之处。人类的蓬勃发展是进化推动的必然结果,甚至于我们的祖先都没有机会偷吃到禁果。 c:53

如果某人的“心理年龄”与他(她)生理年龄相一致,那么其智商就被定义为100。如果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那么其智商就小于100;如果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那么其智商就大于100。 c:45

简而言之,智力可以遗传(受到基因的影响),但是(完整地传给后代)并非易事。 c:95

总体来说,IQ测试中真正的变量并不是智力,而是受试者的天赋、自尊、自我以及焦虑。 c:132

第二章 遗传算法

某种观点认为,由于个体通过社会表现才能塑造自己的身份,因此其身份并不是一种固有本质,而这也使得性别与性成为目前研究领域的主流。 c:27

父亲的兄弟们在吃午饭的时候会把米饭堆成山丘状,接着在上面打一个火山口样的洞,然后往里面灌满肉汁,而这种方式仿佛就是他们在乡下饱受饥寒的写照。 c:14

在微积分里,某个点的一阶导数并不是指其在空间的位置,而是反映了它改变位置的倾向;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所在位置无关,只是映射出物体在时空中运行的轨迹。 c:78

第一,男性与女性在解剖与生理上存在很大差异;第二,基因是决定这些解剖与生理差异的根本原因;第三,这些差异会介入自身的文化与社会建构,从而对个体身份的确立产生潜在影响。 c:119

史蒂文斯认为这条小型染色体可以决定性别,于是她将其命名为性染色体。 c:20

随着遗传信息不断流失,Y染色体自身在循环往复的突变与基因丢失的作用下开始萎缩。因此,Y染色体作为全部染色体中最小的一条绝非偶然:它很大程度上是计划报废(2014年,科学家发现某些极其重要的基因就位于Y染色体)的受害者。 c:149

事实上医学界已经对此达成共识,除了某些极其罕见的病例以外,判断儿童性别应该以其染色体(遗传学检测)为准,而与解剖变异和外在差异无关。如果他们在日后迫切希望改变性别,那么我们理应尊重个人选择的权利。 c:131

第三章 最后一英里

性别认同(即对于性伴侣的偏好与选择)与先天或者后天因素密不可分。 c:24

1993年7月,随着所谓同性恋基因的发现,遗传学历史上也爆发了一场关于基因、身份与选择的激烈讨论。该发现展现了基因左右公众舆论的巨大影响力,几乎完全颠覆了原先探讨的内容。 c:51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人类的由来》的地位就相当于文学研究生眼中的《战争与和平》:尽管几乎每位生物学家都声称拜读过这本著作,或者对于其基本观点已经了然于心,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翻阅过此书,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哈默。 c:58

如果性取向受到遗传因素的部分影响,那么同卵双胞胎中同性恋的比例要高于异卵双胞胎。 c:21

贝利发现男同性恋者的性取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因。包括家庭、朋友、学校、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在内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对性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c:68

第四章 冬日饥荒

同卵双胞胎拥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密码。他们不仅共同孕育于同一个子宫,而且通常来说生长环境也极为相似。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我们就不会对双胞胎之间的一致性感到诧异,如果其中某个双胞胎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另一个双胞胎罹患该病的概率应该很高。事实上,我们应该思索为什么这个数字不能更高?例如说概率为什么不是100%? c:14

但是对于细胞与机体(针对环境输入做出应答:跌倒、意外与创伤)中的基因活化与抑制作用来说,它们能给基因组留下某种永久性的标志或印记吗?当生物体进行复制的时候,这些标志或印记可以传递给其他生物体吗?来自环境的信息能否跨代进行传递呢? c:62

在沃丁顿看来,细胞周围环境对于基因的影响方式令他十分好奇。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其字面含义就是“基因之外”[插图]。沃丁顿写道,表观遗传学关注的是“基因与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后产生的表型”。 c:85

第六部分 后基因组时代 遗传学的命运与未来(2015─ )

那些世间存在天堂的承诺只会令我们深陷地狱。 c:63

第一章 未来的未来

尽管基因治疗这种充满争议的手段能够立刻带给人们希望,但是过度宣传DNA科学的神奇也会产生潜在的危险。 c:20

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将基因悄无声息地导入细胞与胚胎并不困难,但是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恢复这些基因的功能。 c:124

与那些实验操作相对容易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的是,人类胚胎干细胞不能在培养基中生长。 c:162

ADA是腺苷脱氨酶的缩写,它编码的酶可以将腺苷这种身体内的天然化学物质转变为无害的产物肌酐。如果ADA基因失活的话,那么解毒反应将无法进行,于是体内就会充满腺苷代谢的有毒副产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具有抗感染功能的T细胞,如果T细胞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那么免疫系统就会迅速崩溃。 c:42

然而失去理智的狂热必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它将把基因治疗与人类遗传学引向灾难的边缘,并且其自身也将从科学发展的巅峰坠入阴冷的深渊。 c:20

在科学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最完美的理论也会被残酷的现实抹杀。而同样的名言在医学界有另外一番寓意:低劣的试验可以毁掉完美的方案。 c:63

第二章 基因诊断:“预生存者”

反宿命论者认为DNA的重要性无足挂齿,但是每种人类疾病均源自DNA,而且(每种疾病)只能通过DNA才能治愈。——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c:42

人类遗传学的未来将由两大基本要素组成。其中第一个要素就是“基因诊断”,根据这种观点,基因可用于预测或明确疾病、身份、选择以及命运。第二个要素则是“基因改造”,也就是通过改造基因来影响疾病、选择与命运。 c:230

乳腺癌可以分为散发性与家族性两大类。散发性乳腺癌见于没有任何家族史的女性,但是家族性乳腺癌可以在几代人中发生。 c:43

我从威尔逊实验室学到的经验就是……要在长期枯燥的工作中耐得住寂寞,而这也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c:69

1998年,麦利亚德公司获得了BRCA1基因序列的专利,而这也是历史上首次为人类基因序列颁发专利。 c:63

BRCA1突变基因携带者一生中乳腺癌的发病率高达80%。但是基因检测并不能告诉她得病的时间,也不清楚她到底会罹患哪种类型的癌症。 c:52

实际上,从父母双方遗传突变的BRCA1基因具有相同的机会 c:32

对于某些女性来说,基因诊断只会浪费她们的时间与精力;似乎她们的生活目的就是为了等待癌症到来或是想象逃离苦海,但是她们很有可能根本不会患上这种让人心生恐惧的疾病。基因检测营造出某种具有极权(orwellian ring)色彩的阴影,而人们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术语来描述这些女性:预生存者(previvor),也就是说她们是暂时的幸存者。 c:98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见于青年男性,他们将缓慢经历不可逆的认知功能衰退,并且会在幻听的控制下做出某些稀奇古怪的行为 c:36

与标准测序法相比,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它能够把人类基因组粉碎为成千上万个片段,并且可以同时对这些DNA片段进行测序(也就是所谓的平行测序),然后借助计算机找到序列间的重叠片段并对基因组进行“重新装配”。该方法适用于完整基因组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或者基因组上指定部位的测序,例如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测序(外显子组测序)。 c:33

疾病不一定会造成患者完全丧失行为能力,它只是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相对失衡导致的结果。 c:58

目前产前诊断与终止妊娠仍是针对这些罕见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最严峻的伦理窘境。 c:29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使用三项约定俗成的原则来指导基因诊断与干预领域的发展。第一项,大部分诊断试验都被限制于对疾病有单独决定因素的基因突变,例如某些高外显率的突变导致发病的可能性接近百分之百(例如唐氏综合征、囊性纤维化与泰伊—萨克斯二氏病)。第二项,这些突变所引起的疾病通常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极度痛苦或无法相容。第三项,只有在达成社会与医学共识后才能进行合理干预(决定终止唐氏综合征胎儿妊娠或是通过手术来干预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而且所有干预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完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 c:170

第三章 基因治疗:后人类时代

当时的人们对于生物学发展没有抱任何期望,而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世早期的物理学。我们仿佛在茫然中踏入了广阔的未知领域,然后在学科发展中收获了精彩与神秘……无论结果如何,20世纪物理学与21世纪生物学之间的相似之处仍将延续下去。 c:20

第二种类型的基因治疗则显得更为激进,它可以通过修饰基因组来影响生殖细胞。只要基因组变化被导入至精子或卵子这种人类生殖细胞后就可以自我复制。它将被永久地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并且代代相传下去,而插入的基因会成为人类基因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c:157

201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目前基因疗法已经成功用于治疗血友病。 c:57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体生物学中简并的力量:如果区区5%的凝血因子就可以恢复凝血功能,那么还有95%的蛋白应该并非人体所急需,它们的作用更像是某种后备的缓冲区或者蓄水池,以防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灾难性出血。 c:72

第一项挑战就是要建立可靠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 c:119

这些胚胎干细胞几乎能够形成全部人体组织,但是它们在转化为精子与卵子等组织时的效率却非常低。理论上来讲,导入这些胚胎干细胞的基因改变可以传递给胚胎中的所有细胞,但是偏偏那些最重要的生殖细胞却被排除在外,然而只有它们才能把基因传到下一代 c:65

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可靠与高效的手段将定向改变导入现存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 c:105

后记 辨别身份

一旦认识到人类这种生物体是由基因、环境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组成的,那么就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人类的定义。 c:31

只要生物学家鉴定出这些功能“元件”,那么他们就将面对第二项挑战:理解这些元件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交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胚胎发育、生理功能、解剖结构与生物体独有的属性与特征的影响。 c:65

词汇表

基因组(genome):生物体携带的全套遗传信息。基因组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非蛋白质编码基因、基因调节区域以及功能未知的DNA序列。 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