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https://www.google.com/
一切网站的门户,最强信息来源。用中文搜就可以。之后碰到任何不懂的词都可以问它。
ChatGPT:https://chat.openai.com/
文书好帮手,邮件模板生成器
交大飞跃手册:https://github.com/SurviveSJTU/SJTU-Application
一亩三分地: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
信息很丰富但非常黑心的著名留学论坛,天下苦其久已
2022知乎年度申请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814619
知乎的搜索功能不行,用google 关键词+site:zhihu.com/question/379814619的方式实现在某个问题下搜索。可顺藤摸瓜发现21 20 19 18年的问题。(看个乐就行了,里面人均清北 3.9+)
Medium:https://medium.com/
类似Twitter的论坛,会有不少台湾学生分享经验。搜索方式还是如上所述。
GradCafe:https://www.thegradcafe.com/
全球的申请结果分享,似乎质量一般
GradCafe数据(截止到19fall):
https://github.com/evansrjames/gradcafe-admissions-data
csv文件是用逗号分隔的值,可用excel或者文本文档打开
B站up:超哥留学晚七点直播
干货很多的up
公众号:留学资料库
分专业的数据库,但需要收费
你所不知道的美国留学 – 美国留学就业生活攻略
其实这本书写的很详细了,但如果我们直接扔一个链接,它大概率会进收藏夹吃灰对吧。因此我们把几篇干货的文章选出来安插在文中了。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直接读这本书。
任何经验都是在特定背景下成立的。
这些背景体现在:1 学位,master/PhD;2 学院,工科/商科/社科/理科;3 地区,美国/英国/澳洲/港校;等等。只有背景类似,经验才是有借鉴价值的,混为一谈只会带来误导。举个例子,申请美国工科PhD和申请英国商科master,要求完全不同,经验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如果全部信息来源是一个方向与专业完全不同的人,一定会做很多无用功。
所以我们在repo中会尽量把不同专业的经验分开,阅读者只需要选取符合自己背景的部分阅读。
有效的信息 应该先证明是不是,再证明为什么。“是不是” 应该看数据,是否存在这个规律;“为什么” 应该看机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规律。只解释前半部分是缺乏因果性论证的,它们可能是同一个原因的两个结果,不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参考意义。只解释后半部分相对来说是合理的,但需要读者自行判断可信度。
比如,假如我们观测到哈尔滨佛学院录取者的GRE平均高于CUHK,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高GRE对上哈尔滨佛学院有帮助,还有可能是因为哈尔滨佛学院招的学生本身就强,理所当然的GRE高。比如,假如我们观测到某位大佬GRE很低,两篇Nature一作,10申10中,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GRE没用,还有可能是两篇Nature掩盖了GRE的劣势。
因此,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有两个:
其一,录取数据。大量的数据里可以分析出规律,但要注意只能证明相关性。同时还要注意数据偏差。可能的数据偏差有:幸存者偏差,录取的人更愿意发帖分享,导致会低估项目难度。背景选取,国际生和本国学生录取难度是完全不同的,美本的申请数据就对陆本港本不太有用。时间,每年的申请难度都在水涨船高,10年前的数据就完全失去可信度了。
其二,审材料的人自己说自己怎么审的。没有比这更可信的信息来源了。但要注意不同方向、不同学校审材料方式是不同的,需要针对性取舍。
树洞是非常糟糕的信息来源。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给出专业、方向,并且充斥错误的信息。
这是一些低可信度信息的例子:
要保持4年GPA;软背景都是中介骗人的;申请就是刷高GRE和托福就行了;GPA3.7以上都差不多。
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给出一个通行的答案,GRE在工科和商科中的重要程度肯定是不同的,这些问题只能在第二部分学院内再解释。
如果碰见有人不声明专业和申请学位就开始下论断,随便听听就行了,别当回事。
学校下有不同的学院 faculty,学院下有不同的学系 department,每一个学系会提供不同的项目 program。比如 CUHK 工学院下有CSE department,它提供Computer Engineering,Computer Scien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三个本科生program,SEEM department下提供FinTech和SEEM两个本科生program。因此当我们谈论一个项目的时候会说 学校+学系+项目名称,比如 MIT EECS PhD,或者学校+项目,比如 CMU MSCV。
每个学校的学系划分和提供的学位不同。每个学校提供哪些program的选择只能到学校官网上看。查校会是申请季非常耗时间的工作,早做准备。
学位分为PhD和Master两种,大体上PhD做科研,进学界;Master上课、工作,进业界(当然不绝对)。理科主要会开PhD,商科主要会开Master(比如常常听说的MBA),工科都有。
大学是一个科研机构,它通过教学(本科生和硕士生)赚钱,然后把钱投入到科研中去支持 Professor 和 PhD,他们是科研的主力。PhD会有奖学金(其实就是工资,刚好能糊口),是学校的员工,直接影响学校排名;master和本科生是给学校送钱的韭菜(或者称为金主、顾客上帝)。这会导致PhD招人少、招人谨慎。同等级别的学校,PhD比master难申很多。
因此会发现,高冷的传统校主要是PhD项目,master是学校运作、赚钱的手段。(也有master做科研,之后在学院内细分master的种类)。比如CMU靠CS崛起,很多系下会开很多和CS相关的Master项目,但Harvard和CalTech理工科就很少有Master。
这些钱还不够科研烧的,学校还会受惠于地方财政,因此当然要照顾本地生让门槛更低,国际生要求更高;受惠于校友捐赠,因此父母是校友是有优势的(本科legacy)。Berkeley公立校,钱少,PhD难度加大;MIT财大气粗,Master也能给全奖。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扩招master,缩招PhD。
扩展阅读: 申请中的大小年现象 | 美国留学就业生活攻略
美国PhD大概要读4-6年,因专业、个人能力而异,Master要读1-2年,因项目而异。
某个项目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培养人去业界还是去学界,上课还是科研,也要到官网上去看。这会是他们筛选人的重要参考标准。
因此,申请其实是一件非常personal的事情,网上样本很多,但和自己背景相同、真正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很少。信息筛选是最重要的事情。
为了维持diversity,不同地区经常是配额制。也就是说,某个项目在某个地区招生的数量占总招生数的比例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比如陆本+港本是同一个池竞争,印度是另一个池,美本是另一个池。这样划分是模糊的,也有人认为港本是算做海本,和新加坡或者台湾一个池的。
招生一般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对于diversity的考虑因素:比如性别(在一种性别dominate的领域里保持一定比例的其他性别的配比)、人种(少数族裔也会维持一定的配比,同样地,申请人中如果某一族裔人数较多,这个族裔相对应的录取比例也会下降)。所以对于少数群体来说,可以考虑在简历上标注出自己的少数属性(以pronouns、英文名字、参与过的和自己的性别相关的能够表现出性别主体的活动等等,例如拔萃男/女书院)。
理工科、商科,标注女性英文名会有优势。社科,分系。
因此内地学生的留学意愿,比如当年考研难度、枪击案报道度、中美关系就会影响当年的申请难度。10043会把理工科学生往欧洲、港新赶。其实印度学生数量也会影响难度,疫情期间美研中国学生减少,但难度没有明显变化,原因就是南亚申请者变多了。
某个项目在某个学校的平时的招生数同样会影响申请难度。学校也是有Pool的。比如CMU每年都在浙大招生很多学生,那就不会某一年突然缩减浙大的名额。
休闲读物:
学霸踏营的后果 | 美国留学就业生活攻略
招生录取多样化和同校申请内耗 | 美国留学就业生活攻略
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选校策略。总体来说,各个地方的留学都在变得越来越卷,价格也越来越高。
美国这样制度的学校比较少,一般采取择优录取,deadline 结束后统一审材料,选最优秀的候选人选满,正好是圣诞节假期后开始上班。
这是一些轮次录取的科普:
科普丨英国大学的「分轮录取」和「滚动录取」有何区别? - 知乎
干货|揭秘留学申请轮次,第一/二/三/四轮什么时候申请更有优势? - 知乎
英国很多学校会先发conditional offer,转正条件差异较大(甚至有夸张的offer con CGPA:95/100),如果大四完全摆烂有CGPA跳水导致offer无法转正的风险,因此要看清楚offer类型。
主要需要准备:
1 简历
2 大一到大三共6学期的成绩单(有些情况下需要更新大四上学期成绩单)
3 SoP Statement of Purpose,也称文书
4 推荐信x2 或者 推荐信x3
5 两年内语言成绩
某些专业可能需要:writing sample,作品集,GRE
某些学校可能需要:PS Personal Statement
如果只要6学期成绩单,可以考虑把烂龟的通识课拖到大四再上 拉高GPA的策略。但要规划好,因为CUHK有限制一学期只能上两门通识。如果学分没修完毕不了业结果很严重,很可能要全部重申。学校会允许合理理由GAP year,但本科学分没修完一定不属于合理理由,这个事情不可能瞒过去,入学的时候要交正式成绩单。
美研比较典型的时间线是:
大一大二刷GPA、科研实习,
大三可以进行海外交换丰富经历 optional,
大三下开学套磁暑研/找实习,
大三下暑假6-8月最后一次背景提升暑研/实习,同时考出托福GRE,
大四上开学要推荐信、选校、文书、套磁、提交,
申请提交DDL集中在12-1月。
* 推荐信一般允许晚几周,少数学校推荐信ddl和申请ddl相同。
* 部分学校允许更新大四上学期的成绩,部分学校要求更新。
* 一些项目有2-3轮,较为靠前的轮次录取比例较高。
1 先由申请系统筛选掉硬性条件不够的学生。GPA、GRE、语言成绩会第一次被用到。如果有硬伤还没有和委员会打招呼,其他方面再强都没法弥补,机器操作,没有人参与。
2 然后由老师比较信任的PhD看材料。分档次(标记12345档),再筛选掉一批。不仅会看GPA,还会看上了哪些课。如果是通识课拿了低分,问题稍微小一点,记得简历上把major GPA也写上去。最重要的材料是简历,多花点时间在简历上。
3 幸存者会被送到委员会手上挑选。委员会一般由新来的faculty构成。最终敲定录取和waiting list。
( * 等一个知情人士来补充这个流程中面试在哪一步完成)
可以参考 美国大学如何审理申请。
有的学校会安排中国学生来审中国申请者的材料,委员会有不确定的事情也会问中国的 faculty。指望对方学校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因此想糊弄一些事情常常是不现实的。指望对方非常了解自己学校并给予针对性考虑也是不现实的。都是同专业的PhD,哪些研究/实习比较水也很难糊弄,需要多花时间打磨简历,更需要真正做出来东西。
意思是发邮件搭讪,让教授提前熟悉你。和教授关系越密切的学位越需要套磁。PhD最好要套磁,master套磁没坏处。自行了解。
可以参考:
大体上,美国托福,英国雅思,其他地区都接受。不绝对,看学校官网。趋势是越来越多学校都接受了。这个“大体上”指的是换算下来托福的需求分数比雅思低(或相反),相对更推荐考托福(或雅思)。比如一所美国学校要求托福100或雅思8,那考托福对大多数人更容易。
ELTU或者ILC提供有关辅导。
peer tutoring scheme
ILC传送门
学校还有一些雅思报销的项目。
在前三年上完三个大英,在大三下学期可能会收到ELTU的邮件说明可以报销雅思,但是要上一定额度的课和workshop,在某一个ddl之前考雅思考试,将满足报销条件的证明和考试的证明/成绩发送给ELTU然后可以报销。
一般认为 在哪个地方交换会让对那个地方学校的申请变得更容易。原因是它会提供一个成绩的锚点。比如美国学校的招生官可能并不了解香港地区的GPA政策是什么样,但如果你去美国交换,它就会用一个熟悉的地方的GPA去参考你的成绩。并不确定去欧洲交换是否会对申美研造成帮助,这可能取决于美国学校对欧洲的的GPA的认识,欧洲去美国读研的学生并不很多( * 等我们其中有人作为AP开始招生后来解释)。
交换的另一个优势是你可以直接接触交换校的教授,有机会拿到他们的推荐信。有联系的人的推荐信当然会比不认识的人的信更有说服力!假如你是prof,CUHK校友的信会不会比一个没听说过的学校的人的信更有说服力?一封本校老师以外的教授提供的推荐信是对学生能力的双重证明。
交换确实会对GPA的计算造成一些弹性,CUHK的成绩单上不会显示交换的课程,RES开出的GPA证明也不会,简历上的GPA怎么写就有了一定灵活空间。但交换时期的正式成绩单是一定会被要求交的。规则上是非常清楚的要求之前所有学位的所有成绩单,更何况CUHK成绩单上会空出一个学期,然后声明这个地方需要补交成绩单。
所以交换期间究竟能不能摆烂,得看你自己权衡,是否担心这学期成绩单被参考。
暑课不同。暑课换回来的课会显示成绩T,和P差不多。暑课原成绩单交不交很有弹性。
(* 此处会补充一些数据点)
如果你的GPA硬性数据相较于美本/陆本没有优势,可能的弥补方案:
1 系排名高 - 提供系排名
2 在申请之前的几年规划课程,多选一些比较简单好拿龟的课,把感兴趣的有些难拿龟的课留到大四再上,更注意一些gpa和课内课程的分数,多argue
3 交换、暑课把一些龟差的课规避掉(某些通识)
4 去一些高排名的海本term的很高的成绩单(申请的学校最好熟悉交换学校的gpa的计算方式)
5 课程表现突出,课程老师的推荐信里面给强推
6 把 major GPA 写上简历
只能说解决力有限。
复旦大学目前沿用的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是否有失公正? - 知乎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2019年5月20日提出的GPA新改革方案? - 知乎
CUSIS - Acdemic Progress - 拉到最下可以看见 major GPA。
非正式的成绩单可以在CUSIS上直接下载。正式的成绩单分两种,分别是student copy和official copy,前者是给学生自己的,后者是直接给到学校的(无法自己看见)。这两种除了多两个字证明是student copy以外完全一样。两个都有e-copy和纸质版本。 申请的时候official copy没法寄给学校,入学的时候才寄。student copy可以申请一个电子版备用,有的学校要,有的学校用非正式的就可以。无论是哪一种成绩单,都没有写 CGPA 和 major GPA。要自己开证明。 官方教程在这里。
major courses 英文授课、CGPA、Major GPA可以找RES用证明信开。在CUSIS上直接操作。 官方教程在这里。
排名,冤大头问题。毕业之前RES都无法开排名,只能去学系问。每个学系政策都不同,原则上都是不透露,有的系允许直接发给申请学校(但现在网申,学校不收申请材料),有的系严防死守。只能通过其他手段获取:
1 交换。交换选校次序就是第三学期后CGPA排名,看看前面有几个同系的。
2 奖学金。很多奖学金没有公开信息,会自动发给系里前几的学生。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的奖学金,可以旁敲侧击问问这个奖学金的名额数。也许系年报里能找到有关信息。
3 FYP。一些系选FYP是按照 major GPA的顺序选,从序号中可以看出。
4 和教授搞好关系,让他在推荐信中直接写进去,不经自己手。
5 求学系。怎么求就看你语言的艺术了。
推荐信相当于一个对你的问卷调查,询问和你一起工作过的教授/领导对你的看法,会由一封信+一些问题组成(具体问题因学校而异,比如选择 强推/推荐/平均/不发表意见)。
一般在大四刚开学的时候找prof要推荐信,方式是直接发邮件问或去办公室问他。如果需要三封信,最好找四个教授,两封信找三个教授较为稳妥。教授们熟悉这个流程,因此你完全可以直白一些说。你还可以先问问他对你的看法,如果给推荐信,会不会给比较正面的推荐信。
美研一般需要三封信 指的是一个学校需要三封来自不同推荐人的信。因此你需要每个推荐人为你提交不同学校的申请。但并不是所有推荐人都愿意为你提交所有学校,比如你申请了100所学校,要求推荐人给你提交100所显然不切实际。每个教授愿意提交的信的数量不好说,需要提前和他确认好。
一些老师会让你自己写一个 draft 交给他,然后他再修改。但学生很难写出教授语气的推荐信,容易被看出来,这里得多搜索资料学习一下。文化差异同样会影响,一个中国人很难写出美国教授语气的信,因此如果有海外暑研,让教授执笔会更好。
课程推很难出彩,prof不了解你就只能重复成绩单上有的内容,这对激烈竞争的项目并没有帮助。因此,上课时就要规划好,比如打算找这节课老师写推荐信,上课就活跃一些、多刷脸、多去办公室。ps:在教授视角看来,每节课回答一两个问题的学生其实并不会很有印象。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能会得到的结果是“以为和教授很熟,但其实他不认识自己”。更好的办法是office hours多去坐坐。
具体操作参考第三部分
(有点敏感的内容)
正是因为每年申请难度都有波动,一个基本的策略是把申请的学校分为冲刺校、匹配校、保底校。保证无论难度是升还是降,都能去到最理想的学校。申请10到15所学校,比较常见的比例关系是3:4:3。
Reach(冲刺校):学生的自身条件离要申请的大学录取要求相比略逊一筹,或某方面有些许缺陷,但也并非一点儿被录取的可能性的没有,可能性有10%-30%,属于要鼓足勇气才敢冲刺一下进行申请的那类大学。
Match(匹配校):学生自身条件与大学录取要求基本吻合,有40%-60%的成功概率,申请这些大学获得录取offer的概率很大。
Safe(保底校):学生自身条件比要申请的大学的录取要求高一些,不出意外的话一定会被录取的那些大学,大概80%-90%录取概率。
经济和成本相关问题参见第三部分
安全问题参见第三部分
CS PhD强committee&强professor List(仅供参考) - 知乎
( * 等一个知情人士来补充转法律、转码)